社会实践读书笔记

2022-07-29

第一篇:社会实践读书笔记

《古代社会》读书笔记

摩尔根的《古代社会》自从问世以来,在学术界引起了巨大的影响。《古代社会》以细致及全景式的描写展现了一幅古代社会的宏大画卷,触及到人类社会由野蛮到文明进程中的很多重大课题,重建了原始社会史,对婚姻家庭和亲属制度的研究尤为翔实、深刻,其中有很多真知灼见,得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高度重视,马克思曾作了详细的读书摘要,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 也引用了摩尔根的研究成果。

本书的第一编是《各种发明和发现所体现的智力发展》,作者认为:“发明、发现是互相建立在累进的关系之中的,各种制度则是立于展开的关系之中的”,并且指出:“政府的一切形式都可以归纳于两个一般行的方案之内„„第一个方案是一个人为基础,是纯粹一人的关系为基础的东西,组织单位为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第二个方案是一领土及财产为基础的,可以区别的一种国家。”(第6页)作者在后来的论述中也是延续着这种思想来论证人类文明的进程的,从第一方案过渡到第二方案是一个巨大的飞跃,人类社会也从低级阶段发展到高级阶段。摩尔根把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七个阶段,即野蛮低级状态、野蛮中级状态、野蛮高级状态、开化低级状态、开化中级状态、开化高级状态和文明状态。从而体现出人类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体现出作者的进化论观点。在《生存的技术》一章中,摩尔根提出了人类食物的五种类型:在有限的住地上以果实草根为为食物的自然生活;鱼类生活(最早的人工食物);借栽培而来的淀粉性食物生活;肉类及乳食的生活;由农业而发生的无限制的食物之生活。同样的这也体现出作者的进化论观点。

不过摩尔根对于人类制度的看法却有些唯心主义的成分,他说:“人类的主要制度说从极少数的原始思想萌芽发展而来的证据积累的一部分;并证明人类制度的发展途径与方法是预定了的,同时又证明这些途径与方法的歧异是被人类心灵的自然逻辑及能力的必然的界限所限制于狭窄的范围以内的。”(16页)——人类制度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结果,并且各地的制度也不尽相同,因而决不是预定的。

摩尔根把家族分为五种形态:血缘家族、群婚家族、对偶家族、父权家族、单偶家族。展现了人类家族的变化发展的进程。

在谈到古代文明的主要贡献时,摩尔根认为:“文字的使用,或在石上刻象形文字,提供了文明开始的最适切的标准,倘若没有文字上的记录,历史与文明,都不能适当的说已经存在。”(30页)文字的出现是人类历史的一大飞跃,也是走向真正文明的开始。摩尔根接着又说:“在人类的各支中,雅利安族及闪族是最早脱离开化状态的;他们其所以能如此,是由于他们与不同种族的混合。由于他们食物的优越性或是由于获得了地利,也可能是由于这些原因的总合的结果,这两族实际是文明的建立者。”(35页)这一段文字虽然不多,却很重要,为作者在后来论述古代希腊、古代罗马较早地过渡到第二方案,进入文明社会建立国家,而美洲、大洋洲的土著居民却还处在古老的部落社会提供了很好的注解。亚欧大陆种族众多,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便于人类的生存发展,种族融合频繁,容易促进社会进步。美洲大陆相对孤立,物产相对贫乏,生存条件不如亚欧大陆,人口数量较少,而且比较分散,种族融合机会较少,社会发展缓慢,大洋州更是如此。种族融合、地理环境因素,这对现在仍然具有重要的认识意义,美国的快速发展和它本身的地理因素和移民国家有莫大关系。

在《人类发展进度的比例》一章中,摩尔根认为人类社会是呈几何级数的,人类发展的进度是越来越快的。

在第二编《政府观念的发展》中,摩尔根主要论述了美洲易洛魁部落社会及古代希腊、罗马社会。作者采用了进化论的观点来论述古代社会发展的历程,认为氏族社会曾普遍地存在于世界各地。为了说明他的观点,用了很多的实例。澳大利亚卡米拉洛依部落实行婚姻级别制,还不是成熟的氏族社会,因而其氏族还是很幼稚的。作者对氏族组织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摩尔根给氏族这样进行定义:“一个氏族组织,就是依有共同的祖先,以氏族名称相区分,以血缘关系相结合尔成的一个血缘组织。”(62页)并认为女性本位是原始的法则。

摩尔根以氏族为基础比较了美洲土著、古代希腊、古代罗马的政府方案。美洲土著的政府方案是:第一氏族;第二胞族;第三部落;第四部落联盟。古代希腊的政府方案是:第一氏族;第二胞族;第三部落;第四民族。古代罗马的政府方案是:第一氏族;第二古利亚(胞族);第三部落;第四民族。

摩尔根认为:氏族制的出现基于三个主要的概念,即亲属的纽带,纯粹的女性本位世系以及氏族内婚的禁止。他还详细列举了氏族成员的权利、特权及义务:

(1) 选举世袭酋长及普通酋长的权利。

(2) 罢免世袭酋长及普通酋长的权利。

(3) 遵守在氏族内禁止婚姻的义务。

(4) 已故氏族成员的遗产继承制相互权利。

(5) 援助、防卫及复仇之了相互的义务。

(6) 对氏族成员命名的权利。

(7) 收养外人为氏族成员的权利。

(8) 宗教仪式、审问。

(9) 共同墓地。

(10) 氏族会议。(69-79页)

这些功能于职权,对于氏族组织予以活力和个性,并且保障了氏族成员的个人权利。

而胞族是比氏族高一级的组织,“胞族是属于同一部落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氏族,为了

某种共同的目的所结合而成的一种有机的联合或组织。”(86页)易洛魁部落的胞族有八个氏族,分成两个胞族,即第一胞族和第二胞族。易洛魁部落中的胞族,一部分是为了社会的目的,一部分是为了宗教的目的,如球类竞技、谋杀案、葬礼等等事务。胞族对于所属氏族的世袭酋长即普通酋长的选举有直接关系,享有否定和肯定的投票权。

部落是操同一方言的氏族所构成,部落的特征如下:

(1) 具有一部落领土即部落名称。

(2) 操一方独有的方言。

(3) 授予有氏族所选出的世袭酋长即普通酋长职权的权利。

(4) 罢免世袭酋长即普通酋长的权利。

(5) 具有一种宗教上的信仰及崇拜。

(6) 包含一酋长会议的一个最高政府。

(7) 在某种情形中部落得设置一领袖酋长。(109页)

部落联盟是在平等的基础上,部落之间的联合,地方自治、各部落依然独立。部落联盟有两个重要的组织,一是世袭酋长大会,二是军务总指挥官。

通过这些分析,摩尔根认为美洲土著没有真正建立过君主制的国家,很多人把墨西哥的阿兹忒克联盟当作一个君主制国家,实际上是一个误解。美洲土著的最高

社会组织是部落联盟。

在论述古代希腊社会的发展历程时,摩尔根认为君主制和氏族制是决不相容的。英雄时代的雅典民族是军事民主政治,是一氏族为基础的,它有三个组织,即酋长会议、阿哥拉或人民大会、巴塞勒斯或军务总指挥官。这时的雅典仍然处于第一方案之中。当雅典人在领土与财产的基础上建立其新的体制时,其政府是一种纯粹的民主政体。

希腊政治社会的建立经历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为了突破氏族组织,希腊的杰出人物不断地进行改革,瑟秀斯曾把人分为名族、农民、工匠三类。索伦立法把人分为四个阶级,即第一阶级可担任高级职位,第二阶级服骑兵役,第三阶级服步兵役,第四阶级服轻装步兵役,第四阶级无任公职,不需要纳税,在人民大会中是成员,具有投票权。克来斯瑟尼斯的立法及政治社会的建立时期,阿提喀分为100个德姆或市区,并登记财产,市区内之人享有地方自治权,选举市长等。十个德姆为一地方部落,类似后来的郡。这次改革最终使希腊社会进入到第二方案。

为什么易洛魁人没有形成民族而希腊人形成了民族呢?摩尔根认为是希腊的各种宗教仪式成为希腊人的全民的公共活动。希腊部落的巴塞勒斯掌握宗教上的职能,也充当司法首脑。氏族通过宗教仪式,不断促进氏族团体间的结合,使希腊人逐步成为希腊民族。罗马民族的形成也与此相似。摩尔根的解释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夸大了宗教仪式的作用,因而很难令人彻底信服。

罗马政治社会的建立与希腊有些相似,但最终形成使使一个半贵族政治、半民主政治的混合政府,原因是罗马人具有很强的军事精神,尚武成风,擅长于军事形式来组织和管理事物。此外,摩尔根还忽视了希腊和罗马不同的文明形式。希腊在早期城市繁荣,商业发达,航海便利,希腊人喜欢冒险,勇于探索,心态开放而包容,属于海洋文明,在进行商业交往中需要贯彻平等贸易的契约式原则,从而使这种平等观念深入到政治社会。罗马在早期更善于陆地上的战争和掠夺,商业文明不及古代希腊,大陆文明特色显著,民主平等观念不强烈。

氏族制的解体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氏族组织虽然具有民主的形式,但缺乏开放性和进一步的创新性。外来移民的融入,城市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发展,私有财产的大量涌现及私有观念的发展都对氏族组织起着解体作用。

通过摩尔根的这些论述,我们可以知道氏族在古代社会进程中所起的巨大作用,氏族制奠定了人类社会的初步民主制度,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却越来越不适应,

最终陷于解体。摩尔根对古代希腊社会似乎很欣赏,似乎有美国民主制的影子,作者借此来证明古代世界曾普遍地存在着以氏族组织为基础的原始民主社会。现代民主制是在古代原始民主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酋长会议或元老院相当于现在的参议院,人民大会相当于现在的众议院,这两者相当于现在的立法机构,领袖酋长或军务总指挥官相当于现在的总统,罗马的大法官和近代的法官都是从古代的市政长官演变发展而来的。但摩尔根似乎夸大了氏族组织的作用和影响,近代的欧美民主制度是否脱胎于古代社会以氏族组织为基础的原始民主制还很值得商榷。摩尔根在《人类其他部落中的氏族》一章中,从现实的依据出发,来寻找氏族组织古老的痕迹,但他的推论有时也也不免望文生义,如他对“中国百姓”的解释是不正确的。

摩尔根在第三编《家族概念的发展》中阐述了家族制的变化发展,在这里,作者不是通过直接的证据来论述,而是通过亲属制的分析来进行研究,如通过亲属称谓进行间接的推理论证。

摩尔根在第四编《财产观念的发展》中,作者讨论了财产在几个文化阶段中的发展,有关所有权和继承权的法则,以及财产对古代社会的影响。

总体而言,摩尔根在结构全书时,总喜欢以现存的部落社会来论证其他地区的人们在早期也是如此,即美洲土著、大洋州土著的今天时我们文明社会昨天的古代文明,这种论证方式提供了一种构建原始古代社会的方式,但总有欠缺之处。我们

第二篇:《消费社会》读书笔记

第一章 物的形式礼拜仪式

消费逻辑是物性而非人性的工具理性逻辑。诉求于感官的媒介让人们得以获得越来越多的直接感官刺激,信息爆炸让人们得以获取永远不能吸收的信息量,人们的感知于是扁平化。媒介即信息。后现代消费社会的肤浅性就是信息媒介的偏向。

在信息时代,人们生存所需的信息环境中,必须通过人体五感直接从现实中而非借助于媒介来获取并分析的部分越来越少。在无限量的信息中,人们得以完全依靠感知和习得已被构建乃至被规范的信息符号而生活,于是人们便完全依靠感知和习得已被构建乃至被规范的信息符号而生活。人们生活在彻底的由符号构成的媒介环境中。

真相的展现不再明晰,而人们却也不再需要其明晰的展现。生产力的增长一旦到了一定的界限,便几乎整个地被由增长来医治增长的顺势疗法所吸收、吞噬。’ ‘与其说是为了增强积极的满足感,倒不如说是一种对技能不良的个人或集体的支出。’

‘消费社会的主要代价,就是它所引起的普遍的不安全感。’安全感将是丰盛消费社会中人们不公义性的关切重点。也会是稀缺资源、争斗之物、特权象征。

第二章 消费理论

‘真实的平等转变成了在物以及社会成就和幸福的其他明显标志面前的平等。 ‘不管是哪种社会,不管它生产的财富可支配的财富量是多少,都既确立在结构性过剩也确立在结构性匮乏的基础之上。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平衡是不存在的。平衡是经济学家理想的神话。’ ‘不平等的功能就是增长的本身。

增长的内部自治相对于这种社会结构的决定性,是软弱的而且是次要的。’ 人总是在“不消费”一些他们必然获得的一些要素的同时“消费”一些他们不自然获得消费物。

而在消费社会中,被文化化的越来越多,自然的越来越少,在被文化化的生活环境下,往往人们“消费”的要比“不消费”的多得多。因为在被文化化的生活环境中,人们应当“不消费”的要素也是被文化化的,于是其应当性就非常可疑。 ‘原始社会特有的集体性的“缺乏远见”和“浪费”是实际的丰盛符号。而我们惟有丰盛符号。在一台巨大的生产机器下,我们捕捉着贫困与不足的符号。 不应该有积累,因为积累一向是权力之源。在赠与和象征性的交流经济中,少而精的财富,是足以能够创造一种普遍丰盛的,因为它不断地从一些人手里传到另一些人的手里。’

‘社会矛盾的解药,不是平等化,而是区别分化。在编码层次上是不可能有革命的——或者说,革命每天都在发生,那就是“模式的革命”,它们是非暴力的而且不影响其他。’

对于异化的声讨就如对于新兴媒体中传统美德丧失的不满一样,是一个伪主题,他们是用上个时代的炮口指向新的时代的“妖孽”。他们的不满反而强化了对手的重要性,在新的时代共谋地成为了消费的一部分。

第三章 大众传媒、性与休闲

‘当技术成为一种神奇的心理实践或一种时尚的社会实践时,技术物品本身就变成了摆设。’’

内容无真伪,背后结构(媒介)才有关真相。

‘广告意群是一种重复的命令式,寻求通过实践来促成反复叙事式的重复。消费者通过其购物所作的只是使神话事件神圣化。’

近乎催眠(?)的大众媒介环境中的事件自我达成。真伪之辨于是也丧失了神圣性。 ‘我们只有一个身体,必须对它进行救赎。’

结论 论当代异化或与魔鬼协议的终结

处于发展中国家的我们,以及一切尚未被“丰盛”包围的人们,面对本书中对消费社会的批判,一定会多少觉得作者带有小资请调故作愤慨的滥用感性同情,就像吃饱撑着没事干的极端动物保护主义者、极端环保主义者。曾经有过一个萨特大力鼓动年轻人反叛,却在面对前来询问下一步行动的年轻逃兵时一边无可奈何地吃惊,一边尴尬地说他实际上不鼓励真的违抗国家发令。然后在政府追究造反人员煽动责任时,煽动者萨特凭借自己的声望逍遥法外并且真的趁机度假避难,而他的秘书则被以煽动总头目的罪名关进大牢。

我们必须认识到,一切真理、一切理论都是情境性的。而本书所阐述的批判性理论,则是生效于本书所描述的社会中的。

面对一个理论或叙事的时候,我们经常带有一种统一性整体性完备性的期望。比如它关注底层,就会批判其应当多关注中产阶级,它关注水平量对比,就会批判其应当多关注纵向的结构性;关注底层的理论,会批判它没有全局观,关注中产阶级的理论,会批判它是矫情的无病呻吟。特别在中国这种复杂而层次差异巨大的社会中,这些批判更多,因为不可能有一种具体理论能够解决所有这么多层面的问题。

消费这一观念的关键化就给人了新的视野。消费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后现代阶段,其逻辑就在资本逻辑之内,同样处于资本逻辑的我们就应当能从一些生产为本的误区和认识中转向消费为本的认识。例如对于生活水平的衡量,至少得从人均收入改成人均消费力(购买力)。而其社会系统的结构主义阐述也能让我们认识到,仅仅从增加收入、提高平均生活水平的角度想要完成真正的社会平等或者丰盛社会,是不可能的,因为权力秩序的稳定使得金字塔分布不可能真的被平面化或橄榄型化。也就是说,即使是在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科层化的社会秩序也是不可避免的,而这些科层差异也会被文化化为一些可供符号。应当是靠觉悟来快乐劳动的平等的共同富裕的大众,实际上却是靠着无尽的被规训了的欲望,痛苦地追求着一个接着一个的“平等”的享受,在内爆的消费社会中,痛苦交替

狂欢。

如果我们将本书视为矫情的小资请调,当我们跑步进入了消费社会之时,我们就会对贫乏却公义的the good old days由衷怀念,

第三篇:《消费社会》读书笔记

11123807徐翀

作者:让·鲍德里亚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译者:刘成富、全志刚 消费变体【P74-75】

对地位和名望的追求是建立在符号基础上的,是建立在差异的基础上的。现在大资产阶级张扬的消费倾向是一种非常“现代”的反消费症候,就是一种消费变体。这样的亚消费战略使人们被符号形势上的颠倒所蒙蔽,在奢侈的基础上被消费。当物品的使用价值被贬低之后,他们才可以被当做符号来开发,物品的所有者只是为了表示他们在坚持这某种态度。就像文中提到尽管临近森林汽车毫无用途,可是附近的人家都还是有自己的车,偶尔在环形路上跑上几公里,这被当地人认为是一种美国式生活的象征,这里的汽车使用价值几乎为零,可他们是一种标志和符号。

区别或类同?【P76-77】

个体的个人需求以集体语境为索引的,其中基础逻辑是在编码符号之下区分个性化的逻辑。个体在寻找自我独特性的行为中产生的类同类同,是指拥有相同的编码,分享那些使您与另外某个团体有所不同的那些同样的符号。这一区分系统的功能是它取消了每个人本来的内容、本来的存在,取而代之以可作为区分符号进行工业化和商业化的差异形式,这种差异锻造了团体整合的差异“作用”。在一个团体里,差异被整合成被承认的,被更好地接受。 编码和革命【P77-78】

消费系统应该是一种无意识的一体化调节机制,它可以把个体包括到差异的体系中区、包括到符号编码中去。要解决社会矛盾,就一定要区别分化,让矛盾有差异。消费是用某种编码及某种与此编码相适应的竞争合作的无意识纪律来驯化他们,从而负担起整个社会的一体化。

结构范例【P79-80】

广告利用了自恋式和诱惑的思考模式邀请个体进行自我取悦,消费社会中个体的自恋不是对独特性的享受,而是集体特征的折射。女人在自我创造的同时其实是在自我消费,她和自己的关系也变成了一种被消费的关系。以对美、美丽、品味等真实品质的自行为基础的自我娱乐是自发关系,而自我消费时她与自己的关系是靠符号来表达和维持的,这些符号就是女性范例,这些符号才是真正的消费物品。

男性范例和女性范例【P80-83】

范例分为男性和女性两方面,是系统区分逻辑的结果,他们支配着消费,这里的男性和女性也并不代表男和女。男性范例是一种高要求的、选择的范例。他不允许有欠缺、不妥协、果断、高尚。男性范例被看作是选拔符号。男性的选择是角斗,这里还涉及到荣誉。女性范例催促女人进行自我取悦,是严格的讨好及自恋式关切。在这种范例中,派生价值永恒存在,女性被作为一种争夺的符号出现,被间接贬低。说到底,人们还是要求男人扮演士兵的角色,女人与自己的玩具戏耍。作为家庭妇女,她本身是一种符号委身于名望力。另一些投身于某些文化活动中的妇女消费着文化,却没有职责,这里的文化已经是多余的,成了被异化了的社会功能。然而现在,女性范例在整个消费领域中扩张。女人与男人没有了区别,当她们被提升为消费者时,她们摆脱了奴隶的命运。她们从事的被异化了活动也撑起了国民计算的一片天。

第四篇:《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是一篇讨论的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的文章。写于1937年7月 。作者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并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地论述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它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其他一切活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认识外界的真理性的标准;实践还是认识的目的,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最显著的特点。该著作说明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它还深刻地指出,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是“左”右倾错误的认识论根源。人类认识发展的全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它首先说明了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里,人的社会实践其内容正是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等等。因此认识对社会实践同样有着依赖关系。

通过阐述认识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

首先,认识来源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而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以及战争的领导者对于战争的认识等等皆是如此。

但是,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因而认识来源与实践,并要回归实践。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在获得理性认识之后,还有更重要的过程,那便是从理性的认识到指导实践又一个飞跃。通过得来的认识指导实践,并且在实践中检验的发展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继续。理论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在由感性到理性的运动过程中是不能完全解决的。要完全地解决,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

认识运用于实践并得到证实之后,人们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运动便是完成了,对于过程的推移来说认识并没有完成。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实践活动也会跟着变化发展,所以,认识同样要不断变化和发展。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向另一阶段变化发展时,认识就要继续,就要适应新的情况。客观过程的发展充满着矛盾和斗争,因而人的认识运动的发展同样充满矛盾和斗争;社会实践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过程也应当是无穷的。

于是,我们得出,在单个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中,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我们又可以得出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以至无穷,并且每个新的循环都代表着更高的内容。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收获成功。

第五篇: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

两个礼拜终于断断续续的读完了社会心理学。这本书从个体和社会着手进行了分析。昨天终于看到了首尾之作--“临床心理学”,总结了一点生活中的法则。

1。事实证明,乐观的心情确实能增强对于疾病的抵抗能力,那些患心脏病的人多数缺乏耐心,暴躁,易被激怒。

2。任何事情如果事先是自愿参加,并且在过程中付出努力,结果会更加有效,持续的好效果也会更加持久,比如减肥。

3。每个人在取得成功的时候都会归功于自己的努力和能力,而在失败的时候却会埋怨周围的人和环境,下次失败的时候不妨倒过来想。

4。在吵架和发生冲突的时候,不妨换个角度考虑一下对方的感受,而且对事不要对人。

5.领导或者决策人甚至ceo,coo,cfo,ufo……当制定策略和销售任务的时候不要把目标制定的过高,这样会给下属很大的压力,如果没有完成任务,会带来更大的挫败感。

6。在会议或群体中,当少数派非常不容易,鼓励这种行为,并多听听反对意见。有时候人的从众心理,更容易犯决策性的错误。

7。不要过于关注自己的外在形象,你被关注的几率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高。

8。我们总是认为自己的团体是最好的,但实试着接受不同的团体,不同的人,多听听和你意见相左的人的意见,有时会更有启发。

9。许多重大的消极的事件带给你的痛苦,没有你想象的那么严重。同样,兴奋的事情也不会给你带来更多更持久的快乐感。因此残疾病痛贫穷你也会很快的适应,同样豪宅名车并不能让你幸福一辈子。

10。少关注自我形象,多关注自己的才能和人际关系,才会带来更多的幸福感。

11。团体的力量会更容易引发犯罪及不道德的事情,因此在团体里面尽量控制自己,不要轻视煽动和教唆的力量。

12。如果2个选择一起给出,过了一段时间再让对方选择,他们会选择第1个,如果第一个选择过后隔一段时间再给出第2个,马上选择时对方会选第2个,如果你想让对方同意你的意见,你知道该怎么做了吧?

13。“登门槛”效应,当你同意帮一个小忙,你还会同意帮一个大一点的,所以答应一件事前,想清楚这件事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14。态度决定此行为,行为也会更加坚定你的态度。

大概总结出来这么多,其实很多都是日常生活中就能感觉到的,但是很多人往往忽略,所以做个笔记出来,就当共勉吧。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下一篇:社会工作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