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记者节的演讲稿

2022-09-10

演讲稿具有总结性与实用性的特点,是一种观点明确的书面材料。演讲稿是以生活为中心,如何根据生活中的感悟,写出一份有意义的演讲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关于记者节的演讲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关于记者节的演讲稿

在庆祝记者节上的领导的演讲稿

同志们:

今天是中国第×个记者节,是全市新闻工作者自己的节日,借此机会,我代表天水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向与会的新闻界代表,并通过大家向全市新闻战线的同志们致以亲切的问候!向荣获全市十佳新闻工作者、优秀记者(编辑)、优秀主持人(播音员)、优秀技术人员及好栏目(版面)的获奖者表示热烈的祝贺!

近年来,全市广大新闻工作者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不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天水提供了有力的舆论支持。实践证明,我市的新闻队伍是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队伍,是党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赖的队伍,同志们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市委、市政府对大家的工作是满意的。

我就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新闻宣传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认真做好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工作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是我们国家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积极、全面、准确、深入地宣传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是我们新闻宣传战线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新闻宣传战线第一位的任务。各级宣传部门、各新闻单位要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把全市人民的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落实全会部署上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

二、坚持正确导向,为加快天水发展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

主流媒体能不能坚持正确导向,有效引导社会舆论,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舆论环境,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社会和谐。所以新闻工作一定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积极宣传党的主张、反映人民心声、通达社情民意、疏导公众情绪,努力营造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视团结、倍加维护稳定的良好氛围。目前我市的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改革正处在攻坚阶段,社会热点和突发事件对社会心理、群众情绪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对热点问题正确引导的主渠道作用,紧紧围绕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针对人们的思想顾虑,主动做好解释说明工作,充分反映党和政府的积极努力。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报道,要重在引导,以起到理顺情绪,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作用。同时要进一步健全突发事件新闻报道机制,切实改进和加强舆论监督工作,确保舆论导向正确。

三、改进和创新正面宣传,增强主流媒体引导能力,形成强大舆论声势

提高主流媒体舆论引导能力,巩固拓展宣传思想阵地,既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对新闻宣传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当前主流媒体面临的重大课题。

1、增强主阵地意识,服从服务大局。我们主流媒体要在激烈竞争中彰显优势,同时必须以积极而为的原则,及时找准党委政府的工作重点、难点和群众的关注点组织新闻报道,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了解国内外重大事件的欲望,为读者提供更具见地、更有价值的信息精品,不断提高主流媒体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地位和声望,增强人民群众对主流媒体的依赖度和信任感。

2、实践“三贴近”,创新正面报道形式。创新是提高新闻宣传质量和水平的有效途径和动力,新闻宣传工作,必须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要求,不断创新。要在观念、思路、内容方法上创新。目前我市新闻报道内容形式还需要进一步创新,要努力把新闻报道做得既深刻、全面、准确又可亲可看。比如,会议报道的创新就要用“新闻眼”审视会议内容,记者必须要在会议上寻找独特的视角,放大新闻亮点,找准视角,会议就会有创新,有突破,同时,记者要“写新”用新话写新事、传新意,写有价值的新闻。其次要写活,抓住会议的某一亮点写出新闻事实,写出现场感,避免沉闷、枯燥。把会议中真正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信息,准确、充分而生动的报道出来。

3、要有效整合多种宣传资源,形成强大舆论声势。随着信息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功能强大的新兴媒体,新媒体将产生越来越巨大的影响。我们首先要认清互联网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提高思想认识,理顺管理体制,完善管理机制,加大行业自律,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有效引导网上舆论,全力支持新闻媒体的正确舆论,对错误舆论及时予以批驳,使新兴媒体成为传播先进文化,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阵地。二要适应媒体公众化、对象化的新趋势,坚持以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为核心,有效整合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等多种宣传资源,努力构建定位明确、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舆论引导新格局,不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三是全市各网络媒体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实现内容和形式的大胆创新,讲究网上宣传艺术,把网络新闻做准、做快、做深、做强。同时要把互联网新闻宣传和对外宣传紧密结合起来,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使互联网成为对外公开我市改革开放和传播天水文化的重要舆论阵地。使新兴媒体成为传播先进文化,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阵地。

第二篇:关于财经新闻、记者的素质要求

论财经记者的素质要求

随着我国财经新闻报道日益受到关注,财经记者成了“香饽饽”,地位和身价直线上升。中央财经大学一位教授曾预言:“在未来15年乃至更长时间内,财经新闻将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新闻界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优秀的财经记者和编辑也将随之成为最为抢手的新闻从业人群。”①但是,目前我国财经记者的整体水平却不尽如人意,成为制约我国财经新闻发展的重要瓶颈。

那么,一个合格的财经记者到底应具备哪些必要的素质?本文试从近几年来一些知名财经媒体的负责人、优秀的财经记者和从事财经新闻教育的学者的一些阐述中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具体深入探讨提高的途径。财经记者的基本素质归纳起来,最重要的可以总结为三点:财经专业知识,财经报道资源与人脉,财经报道写作能力。

一、财经专业知识

财经新闻报道之所以难做,很大程度上在于它的专业性,正是因为这样的“高门槛”,使得很多记者难以胜任。

财经专业知识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经济类基础知识,二是对所报道行业或领域的认识。对于经济类基础知识,不断地自我学习和积累是基本的方法,除此别无捷径。对于行业性知识,除自身努力外,业内的培训是一种重要的手段。《财经》杂志资深记者何华峰说:“《财经》很多记者是进来以后再学习的,像我们的执行主编,他一个春节没有回家,什么都没干,就把《微观经济学》这本书全部读了一遍,把后面的‘作业’全部都给做了。”②这种刻苦的学习态度是积累基础知识的不二法门。《财经》杂志的总编辑胡舒立也是一样,刚从事财经报道时,为了学习专业知识,晚上还打电话与同事探讨什么是A股、H股等最基本的经济学常识,正是因为这种坚持不懈的学习,使她成为当今中国财经报刊执牛耳者——《财经》杂志的领头人。当然,任何人不可能把所有的经济学知识一网打尽,在目前分工日益细化的情况下,选准自己的报道领域进行专业“深耕”是十分必要的,这样才可能成为某一报道领域的“行家里手”。对于如何提高某行业领域的报道水平,《财经时报》的总编辑杨大明曾给过答案:“参照自己的专长,或者说对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行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深入进去,时刻关注该领域的动向,及时归纳总结自己的心得,并经常与业内人士探讨,久而久之,对于该领域或行业内发生的财经事件,在报道时,起码在专业角度方面,可以做到胜人一筹。”③在行业知识的积累方面,除了记者自身努力外,财经媒体也应该担负责任,组织一些专业培训。可喜的是,很多财经媒体已经有所动作,如一些财经媒体举办的财经记者“训练营”、“培训班”之类的专业培训,集中学习某些行业知识,这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提高方式。

二、财经报道资源与人脉

“我觉得将来财经类报纸在内容上还是一种新闻资源的竞争。这种新闻资源大多数是由记者对于当期报道以外的资源开掘和把握的能力来决定的。”④这是《财经时报》总编辑杨大明的判断,它说明了财经报道资源与人脉的重要性,有了人脉,才能获得更多的新闻来源,找到更权威的采访对象,有更加深入的见解,不断提升报道的价值。

那么,财经记者该如何为自己积累人脉资源呢?《财经》杂志资深记者何华峰是这样建议的:“首先需要确定关系范围,一开始目标明确不要太广,比如说报道零售业就可以从几

家有影响的百货公司开始;第二维护关系要有绩效,不能害人家,不可以做骗人、歪曲的报道;第三就是在信任的基础上,通过专业知识赢得对方,可以利用自己信息面广的优势为他们提供一些信息,让他们觉得除采访外,和你交往还有收获。”⑤对于采访资源的重要性,财经媒体的负责人都很认可这一点,如《经济观察报》高级编辑宋铁军在讲座中建议财经记者:“你们在刚入行的两年里,要做的就是把该行业里所有的公司都采访到,所有的专家都采访到,从无数次的采访中积累经验和资源,然后成为这个领域里的内行。”⑥

积累资源需要时间,对于一个刚入行的新人来说,这无疑是很大的挑战,此时,诚恳的态度也是赢得采访对象信任、积累人脉资源的有效手段。《财经》杂志主编胡舒立在刚入行时,与学者直接对话能力还有所欠缺,在第一次采访吴敬琏的时候,对很多问题感到茫然和无知,让老经济学家谈得索然无味,胡舒立只能硬着头皮坚持。但她有自己的办法,她把采访录音反复听,逐字逐句地听,希望能完整地理解学者所表达的意思,体会出当时的感觉。就这样使用这个笨办法,1个小时的录音用4个小时来整理,绝不敷衍,弄不明白就去查书。当胡舒立把采访的文章拿给吴敬琏看的时候,老学者非常高兴,他对一个记者的认真和深刻的把握能力感到欣慰,可见,这时胡舒立赢得对方信任的武器并非具有多高超的专业能力,而是她诚恳的态度。

三、财经报道写作能力

很多媒体负责人在提及财经记者素质时,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写作能力的重要性。如《IT时代周刊》总编曹健认为一个合格的财经记者要有很好的表达能力,能讲出优美的商业故事。的确,由于财经报道涉及的数字、专业名词多,无形中给读者设置了阅读障碍,令读者觉得枯燥,所以,写作水平的高低对财经记者来说很重要。

对于如何提高财经新闻报道水平,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副院长莫林虎给出了如下建议:写好财经新闻第一是要勤奋,必须对基本的经济学、管理学的知识要有较深的了解,要对国内外财经媒体的情况,以及财经新闻的情况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应该去尽可能多的地方、公司或者政府部门去采访;第二要有沟通能力;第三要对新闻写作规律纯熟运用。他尤其强调财经新闻报道中人的重要性。我们知道,经济确实有专业性,但是它作为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一定会有人性这个方面。一个企业,一个企业家之所以成功或者失败,除专业知识以外,一定有着丰富的人性原因以及复杂的政治、社会、文化因素。最近几年来,财经媒体也一直在强调“财经报道故事化、人物化”,学习以人性化、故事化著称的《华尔街日报》的写作手法。因为财经报道的受众很可能不是专业人士,怎样把专业的、深奥的经济现象和知识转化为普通受众能理解的方式,这种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这也要求财经记者除了遵循新闻写作的一般规律外,还要学会聚焦人性、运用故事化的表达手法,不断提高财经报道水准。

作者:陈立敏

第三篇:关于在校报记者团工作的总结

2011年已经过去了,在江中校报记者团这一学期的时间中,通过在记者团的学习和工作,使我有了一些收获。临近年终,我感觉有必要对自己在校报记者团的工作做一下总结。目的在于吸取教训,提高自己,以至于把工作做的更好,自己有信心也有决心把明年的工作做得更好。下面我对这一学期的工作进行简要的总结。

我是在江中校报记者团招新的时候进入记者团的。在这段期间,我是在刘茜组长的带领下了解校报记者团的。在此期间,我也接受了记者团对新团员在写新闻稿文学稿、礼仪等方面的培训。通过这一系列的培训,我懂得了如何写新闻稿和文学稿,并接触到采访工作。在这段时期,我收获了很多。在没有进入校报记者团之前,我是没有任何当记者经验的,仅凭对写作的爱好,而缺乏对记者这份工作经验和工作知识。为了迅速融入到校报记者团中,到记者团后一切从零开始,一边学习写作等方面的知识,一边学习礼仪等方面的知识,摸索前行。遇到各种困难或问题,我会请教组长,组长会热情地帮我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摸索,我对记者团的工作也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和了解。现在虽然不能非常完美的完成一些经验和成果,能力也有所提高。我相信在明年的工作中,我一定能过做得更好。

在组长的教导和带领下我在记者团的工作任务也进入了一个新的篇章。在此期间,我接触到了几次活动的采访,采访完后需完成一篇新闻报道并及时上交。比如,采访七城会的志愿者和对模拟招聘大赛活动的采访。在这份工作中,锻炼了我的写作能力,也让我明白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意义。

在记者团一个学期的工作中,虽然我学到了也收获了很多,但也存在一些问题:1)在工作中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详细的计划。2)在完成安排下来的工作时,总有拖拉的现象发生。3)与组员之间缺乏沟通和了解。4)在写新闻稿方面还不是特别的熟练。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都会影响我在记者团的工作,而我也在积极的改变自己,提高思想觉悟,提高工作能力,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明年,你们将期待我的表现。

江中记者团不仅仅是一个由学生组织的社团,而且还是一个锻炼学生写作能力,提高学生沟通能力,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组织。在社团里,我们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在记者团里,我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还认识了更多的人,并懂得了相亲相爱的含义。

新的一年,我会继续以饱满的热情,在记者团中学习知识,提高自己。

2011年已经过去,在对一学期的工作总结之后,我期待2012年在校报记者团的工作,希望能在相亲相爱的记者团里能迎接到新的挑战,收获到新的机遇!

第四篇:关于2009年换发新闻记者证的通知

新出报刊[2009]6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闻出版局,解放军总政宣传部新闻出版局,中央国家机关报刊管理部门,中央各新闻单位:

为保障新闻采访活动的正常开展,维护新闻记者的合法权益,切实加强对新闻记者和新闻证件的管理,做好监督和服务工作,按照新闻记者证每五年换发一次的规定,决定从2009年2月25日起统一换发全国新闻机构的记者证。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换发范围

1.新闻记者证的换发范围是新闻机构中具备下列条件的人员:(1)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新闻纪律,遵守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2)具备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并具有经国务院有关部门认定的新闻采编从业资格;(3)在新闻机构编制内从事新闻采编工作,或经新闻机构正式聘用从事新闻采编工作;(4)已领取新闻记者证人员。

新闻机构是指经国家有关行政部门批准设立的新闻类报社、新闻性期刊出版单位,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新闻电影制片厂及其它相关单位。其中,新闻性报纸、期刊由新闻出版总署认定;广播、电视新闻机构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认定。

“经新闻机构正式聘用”指新闻采编人员与所属新闻机构签有合法劳动聘用合同。

2.下列人员不发新闻记者证:(1)新闻机构中党务、行政、后勤、广告、发行、经营、技术等非采编岗位工作人员;(2)新闻机构以外的工作人员,包括为新闻机构提供稿件或节目的通讯员、特约撰稿人、特约记者,专职或兼职为新闻机构提供稿件的党政机关、企事业等单位的工作人员以及其他社会人员;(3)高等学校校报工作人员;(4)非新闻性报纸、期刊以及无新闻采访业务的其他期刊工作人员;(5)在新闻采编活动中因违法违纪受过严重处罚的人员以及有不良从业记录的人员。

二、审核和发放

1.新闻记者证审核换发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严格把关的原则。

2.新闻出版总署负责全国新闻机构换发新闻记者证的统一管理和解释工作,并具体负责核发中央新闻机构的新闻记者证,委托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局负责核发本行政区域新闻机构的新闻记者证。

3.各新闻机构负责统一收回旧版新闻记者证,并分别交由各省级新闻出版局、新闻出版总署统一销毁,同时按照新闻记者证发放条件对其新闻采编人员进行严格审核,统一申领新闻记者证。

4.中央新闻机构经主管部门审核所属新闻采编人员资格后,向新闻出版总署申报并领取新闻记者证。

5.省和省以下新闻机构经主管部门审核所属新闻采编人员资格后,向所在地省级新闻出版局申报、领取记者证并向新闻出版总署备

案。

地(市、州、盟)设有独立建制新闻出版局的,所属新闻机构新闻采编人员资格须经地(市、州、盟)新闻出版局审核后,报省级新闻出版局。

6.新闻机构依照有关规定经批准设立的记者站新闻采编人员资格由其新闻机构审核,主管部门同意,并经记者站登记地省级新闻出版局核准。记者站新闻记者证由派出记者站的新闻机构向有关发证机关领取并发放。

7.总政宣传部新闻出版局负责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不含边防、消防、警卫部队)新闻机构记者证的换发工作,并向新闻出版总署备案。

8.除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不含边防、消防、警卫部队)系统外,新闻记者证申请、审核和发放工作统一通过中国记者网“全国新闻记者证管理及核验网络系统”进行,具体按照《2009年新闻记者证换发实施办法》办理。

三、核发经费

根据有关规定,新闻记者证由新闻出版总署统一印制,并按照程序申请、审核、打印并发放,不收取任何费用。

四、换发时间

此次统一换发新闻记者证工作,于2月25日开始,6月30日结束。各新闻机构应在6月30日前完成新闻记者证的换发工作。7月1日起,新闻出版总署将通过中国记者网统一注销未换发的新闻记者证,旧版

新闻记者证将全部作废。

五、组织和宣传

各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接到本通知后,要及时将新闻记者证换发要求和安排及时传达到本行政区域所有新闻机构。各新闻机构要及时组织开展换发工作,并在领取新版新闻记者证后,向社会公开声明正式使用新版新闻记者证,同时宣布旧版新闻记者证作废。各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各新闻机构要结合本次换发工作,严格审核记者证申请人资质,从严掌握记者证发放范围,对不符合条件的人员要坚决清理出记者队伍。

2009年2月25日起,各报刊出版单位要安排适当版面刊登宣传新版新闻记者证的公益广告,并向社会公众广泛宣传新版记者证的样式、特点和记者证核验方式。公益广告的电子文件可以通过中国记者网下载。

特此通知。

附件:《2009年新闻记者证换发实施办法》

新闻出版总署

二〇〇九年一月二十日

2009年新闻记者证换发实施办法

1.此次全国新闻记者证换发工作,除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不含边防、消防、警卫部队)新闻机构外,统一通过中国记者网“全国新闻记者证管理及核验网络系统”(以下简称中国记者网,网址:http://press.gapp.gov.cn)进行。

2.新闻出版总署统一为各省级新闻出版局、各新闻机构免费配备中国记者网数据传输安全加密终端(以下简称“加密终端”),并在中国记者网上提供《领取中国记者网加密终端申请表》电子文本,请中央新闻机构下载并填写《领取中国记者网加密终端申请表》,经主管部门签章同意后,报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报刊司领取;请地方新闻机构下载并填写《领取中国记者网加密终端申请表》,经主管部门签章后,报所在地省级新闻出版局领取。各省级新闻出版局须将新闻机构报送的《领取中国记者网加密终端申请表》向新闻出版总署备案。所有记者证申请、审核、注销、年检等工作程序须通过加密终端进行数据传输。各单位须指定专人负责保管和使用加密终端,建章立制,确保数据传输安全。原来使用的加密终端全部作废。

3.新闻出版总署在中国记者网上提供《领取新闻记者证登记表》、《领取新闻记者证人员情况表》(以下简称“两表”)的电子文本,供新闻机构下载、填写和报送。

4.中央新闻机构审核所属新闻采编人员资格后,分别填写“两

表”,经主管单位同意后,将“两表”以及每个申领人的身份证、毕业证、培训合格证(职业资格证)、聘用合同复印件等书面材料向新闻出版总署申报。

新华通讯社(含分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等中央新闻机构填写所属新闻采编人“两表”,由新华社、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分别审核后,将“两表”以及每个申领人的身份证、毕业证、培训合格证(职业资格证)、聘用合同复印件等书面材料统一向新闻出版总署申报。

中央新闻机构记者站申领新闻记者证,由中央新闻机构审核所属记者站新闻采编人员资格后,分别填写“两表”,经主管单位同意后,将“两表”以及每个申领人的身份证、毕业证、培训合格证(职业资格证)、聘用合同复印件等书面材料报记者站所在地省级新闻出版局审核,省级新闻出版局审核同意后,将记者站人员名单报新闻出版总署申报。

5.地方新闻机构审核所属新闻采编人员资格后,分别填写“两表”,经主管单位同意后,将“两表”以及每个申领人的身份证、毕业证、培训合格证(职业资格证)、聘用合同复印件等书面材料向所在地省级新闻出版局申报。

地(市、州、盟)设有独立建制新闻出版局的,所属新闻机构须将书面申报材料报地(市、州、盟)新闻出版局审核后,报省级新闻出版局。省级新闻出版局审核同意后,将电子材料向新闻出版总署备案。

6.所有新闻机构在向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报送书面材料前,须通过加密终端登录中国记者网,注销本新闻机构所有新闻记者证,再按照申领新闻记者证的程序重新申请(只需录入申请人的身份证号码,其他资料无须重新录入),将每个《领取新闻记者证人员情况表》的内容与网络系统中原存在的每个人的信息内容相核对(首次申领新闻记者证的人员需要将《领取新闻记者证人员情况表》的内容录入到网络系统中),确认填写内容准确无误后,提交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审核。

通过网络系统提交的申领人相片电子文件(像素119×86,文件格式为JPEG)须与领取新闻记者证后在证件上粘贴的相片(1寸免冠正面证件照,彩色白底)一致。

7.经新闻出版总署审核同意后,所有获批的人员将在中国记者网中生成全国新闻记者证管理数据库,并以此为依据确定发证记者名单和证件发放数量。

8.新闻记者证统一编号由中国记者网系统按照编号规则自动统一编制。

9.新闻记者证按照中国记者网确认的记者名单、数量实行指定发放。中央新闻机构记者证由新闻出版总署统一打印并发放;地方新闻机构记者证由所在地省级新闻出版局统一打印并发放。

10.各新闻机构领取新闻记者证后,须在记者证相片位置粘贴记者相片后加盖本新闻机构钢印(公章)。

11.新闻记者证核发及解释工作,由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报刊司负责,受理及咨询热线:010-83138953;中国记者网的日常维护、技

术支持和咨询工作由新闻出版总署网管中心负责,技术支持热线:010-83138629,83138630。办理地址:北京市宣武门外大街40号新闻出版总署行政受理大厅,邮编:100052。

第五篇:做一个有抱负的记者:关于范长江的文献综述

引言:范长江,1909年10月16日生于四川内江。原名:希天。是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中国新闻家、社会活动家。他生前写过大量的出色的新闻报道,担任过新闻机构的领导工作,为全国的新闻事业做出很大贡献。1991年,中国记协与范长江新闻奖基金会联合设立了“范长江新闻奖”,这是表彰奖励我国中青年新闻工作者的全国性高层次新闻奖。该奖项于2005年与“韬奋新闻奖”合并成为“长江韬奋奖”。现阶段对于范长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方面:他的新闻思想、贡献、品质和他思想言行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阅读大量关于范长江的文章对这几个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概括和总结。

正文:

范长江的新闻思想:

中国新闻巨子范长江先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一是不朽的新闻经典《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二是具有现代价值的新闻思想。范长江的新闻思想是在他的理想追求和人生道路探索中形成的,并进而指导他的新闻实践,推动他创造了20世纪中国新闻工作的光辉业绩。对于范长江新闻思想与追求的阐释,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群众路线。

1939年1月,他在《新阶段新闻工作与新闻从业员之团结运动》一文中,就针对当时流行的“报纸独立主义”、“新闻至上主义”,鲜明的提出“报纸是政治工具”的观点。1940年,他在《“国新”两年》一文中又指出:“新闻事业是政治上最尖锐的事业”。他要求国新社同志要始终坚持三大信条的第一条,就是:“就新闻岗位为新中国之现实而战斗”。他认为,报纸不仅是政治宣传工具,而且是政治组织工具;新闻工作人员对于自己的工作,应作为事业,而不仅是职业;新闻事业为社会各种事业部门中最富于变动性的事业,它不只是迅速多样的反映时代的变化,而且如果有正确的政治认识作指导,新闻工作又是加速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1940年,他在《退步与进步》的一文中,提出“读者是新闻事业的主人”的观点。二十多年后,他已经离开新闻工作岗位多年了,在《记者工作随想》中,仍然强调“一张报纸,一个记者,其基础在群众,前途也在群众”。“看不看,喜欢不喜欢,还是广大读者说了算”。他认为,新闻工作应是面向群众、扎根群众、依靠群众,说到底,新闻工作者要树立起群众观念。

2.记者要有高尚的人格,即新闻道德;有新闻敏感和非凡的行动力;要深入学习各方面知识,成为“杂”家;要有很高的党性和多变的思维。

从事新闻工作的新闻记者,首先并且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尚的人格品质,这是“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前提。1940年秋,范长江应邹韬奋之邀,写了《怎么做新闻记者》一文,再次阐述了自己的新闻观。认为新闻记者要有操守,既不为金钱、利益、美女诱惑,又不为诽谤、诬蔑、威胁所吓倒,要能坚持真理。

新闻敏感是记者所应具备的最重要的素质。只有对新闻明察秋毫的敏锐和洞察才能做到“捕风捉影”。独家新闻的捕捉更需要记者具备高度的新闻敏感,继而在新闻敏感的驱动下去行动。有了新闻敏感,还要有非凡的行动力。这种非凡的行动力要求记者要忍耐“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内外环境、主客观两方面的困难,而且要从中找到解决完成任务的办法,抢占独家新闻。

范长江主张一个记者要有抱负,这还不够,还要有基本功,有知识修养,这就要求不间断地多方面地刻苦学习。“广博的知识,丰富的思想,广阔的活动天地,这对于一个记者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记者如果到最后变得知识很干瘪,思想很闭塞,活动领域很狭窄,我 1

想,这记者也就不大好当了。”

思想决定行为,这已成为公认的道理。思想的形成来源于思维活动的结果,因此,有所为必先有所思,即俗语所说的“三思而后行”。独家新闻的采访,记者首先要思考,而这种思考并非单向的思考,需要记者具备多变的思维。

3.科学理念、民主理念、民生理念和民族理念。

范长江认为新闻“必须是真理的、人民的”,他的新闻视点选择始终是“全中国人民关心的大问题”,民众急于或应该知道的事情。民主理念贯穿于范长江整个新闻实践活动,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人民的知情权、报人的言论权、党派的平等权。“民生”即“人民的生计”。范长江新闻实践始终执着于民生理念,他认为“报纸是人民的喉舌”,新闻工作者必须把自已置身于民众,成为其中的一员,而不应作为“无冕之王”君临民众,把民众作为新闻活动的一种工具。只有置身于民众,新闻才能“作为人民日常思想和感情的表达者„„”,才能真实地传达百姓的呼声。范长江的民族理念,概括地说,就是民族自决,民族平等。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中华民族是独立的,要摆脱帝国主义的压迫,争取民族的解放;在中华民族56个民族的大家庭里,各民族是平等的,要消除民族歧视。

范长江的西北考察:

1935年 7月,他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名义,“文责自负,旅费自筹”,赴西北新闻考察与采访。此次西北考察采访活动及其发表的作品蜚声海内外,对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范长江西北考察与采访活动的目的,正如他在《中国的西北角》开头说道:“„„记者此次国内长途旅行,目的在从各个方面表现现实的中国。”现实的中国整个的在变化的过程中,而且正沉沦于破落与痛苦的阶段。自然我所得的印象,不会是富丽与安静,即使有一些安乐的现象,他的背后实存在着无限的苦痛与辛酸。可见他想向读者真实论述当时中国的现状,引起各方面对中国现实的正确认识,切实解决中国面临的深重问题。这正是范长江作为一个中国新闻记者的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真实写照。

从目前发现的材料看,周恩来是我们党和红军领导成员中最早公开评论范长江红军长征报道的人物。周恩来和范长江握手,说:“我们红军里面的人,对于你的名字都很熟悉。你和我们党和红军都没有关系,我们很惊异你对于我们行动的研究和分析。”这番话,我理解,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我们红军里面的人,对于你的名字都很熟悉”,说明范长江关于红军长征的报道和其他报道,在红军中已留下深刻印象;第二层意思,你范长江虽然写了红军长征,但“你和我们党和红军都没有关系”,这就是说你写的那些关于红军长征的报道不是受共产党和红军指使的;第三层意思,“我们很惊异你对于我们行动的研究和分析”,是周恩来对范长江红军长征报道的高度评价。曾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张震将军,在《怀念长江同志》一文中说:“我对长江同志的鼎鼎大名是在报纸上熟悉的。”

张爱萍上将在《不尽长江滚滚来》一文中说,他最初知道范长江的名字,是在红军长征途中读了范长江发表在大公报上的旅途通讯《千里江陵一日还》。关于范长江对红军长征的报道,他说:“他对红军的行动方向,革命形势作了精辟的分析。他在红军

一、四方面军会师后,谈到朱德、毛泽东、徐向前今后之动向时说:‘他们最有利的出路,是北入甘肃,然后转陇南以出陇东,会合徐海东,接通陕北刘志丹„„’长江同志的分析与预测,展现出一个军事家的谋略和智能,不禁令我对他的才华和卓识十分钦佩。”

这一活动有着无法替代的历史意义,树立了关注边远基层社会民生的新闻视角,树立了敏锐观察、及时采访、真实客观报道的典范,开创了旅行通讯文体、集战地通讯之大成。

范长江的品质激励后人:

(一)做事的作风:永远在路上。林溪声用“记者:永远在路上”作标题,写完了范长江的人生传记,既反映了范长江具有“路”一样的宽阔和直率的性格,又揭示了一个名记者所走过的路,它是由坚韧不拔的毅力、不畏艰难的勇气和永往直前精神等元素建造起来的一条宽阔大路。范长江的路就是闯西北、进延安、上前线„„,他的经历告诉世人:一个肩负良知和责任的人,一个走在路上的人,这就是记者。一边思考,一边行走,一边观察,一边写作,这就是记者的工作。正是在这条路上他完成了人生的世界观转变,从一个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成为无产阶级事业奋斗的革命战士,也是在这条路上使他从新闻战线上的一个小字辈成长为开创一个时代的重量级英才。他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永远在路上,他给后人留下了一条通向成功的“路”。

(二)做人的风格:实事求是。范长江是首个深入西部边区报道红军长征的国统区记者,他不畏艰难险阻,行程万余里,采写西北通讯,大胆揭露弊政,如实反映红军情况,结集出版《中国的西北角》,他认为:“一份电报,一篇通讯,一篇评论都时刻影响读者对于战争的态度,影响前方的军心,影响后方的民气”,他坚信和实践了“在时局艰难的时候,新闻记者要坚持真理,本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实在非常重要”。他义无反顾地奔赴抗日最前线,采写《战地通讯》,以笔为枪保家卫国,正所谓“手无寸铁百万兵,力举千钧纸一张”。范长江的所作所为就是追求实事求是,他实事求是的做人风格注定他必须这么去做。

(三)处世的态度:尊重历史。解放后,面对修改旧作重新出版的建议,范长江严辞拒绝,他表示:“修改后就不是原来的面貌,也不合乎历史的真实性。错了就错了,不必乔装打扮,借以骗人”。何等的汉子气,短短几语就把历史唯物主义表述得淋漓尽致。不尊重历史,篡改历史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但它的影响在今天的生活中仍可见到,如“政绩”至上,好大喜功等等,这涉及到我们的体制和制度,也和一些人的思想方法有关,但愿在深入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逐渐克服这些弊端,让我们的国家更加靓丽,我们的社会更加的干净整洁。

范长江的新闻品质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意义:

在当代的媒体环境下,信息同质化和虚假新闻是其中的不足之处。信息的同质化表现到新闻领域就是新闻的同质化。受众无论是打开报纸或者电视都可以看到几乎一模一样的新闻。关注主题、内容、报道方式到编辑方式的类似,使得受众的选择权利在不断缩小,同时媒体的吸引力也在不断下降。

虚假新闻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媒体虚假化的一个倾向就是炮制新闻。将所写人物身上或原本就是没有的东西夸张化、绝对化;或者是无中生有,以虚构代替真实,以想象取代细节。这与范长江当年深入细致的调查报道作风是格格不入的。虚假新闻的另一个表现是恶性炒作。为了取得轰动效应,某些媒体会针对某一人物、事件、现象进行超出常规的、反复的、长时间的报道与评述。在这样的媒体环境下,范长江优秀的新闻品质就具有它的特殊现实意义了。

首先,记者应该不断接近新闻源,接近真实,使自己的报道具有生命力,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范长江从四川出发,跨越西北五省,整个大西北都是他的活动天地和报道对象。较之于范长江,现在的好多记者要逊色得多。他们更愿意从热线那里得到新闻线索,而不是通过自己的观察了解而得到,更愿意跑会议新闻而不是深入到基层。所以他们的很多作品都缺乏对事件的真切了解,也缺乏深度,让人读得索然无味。

其次,新闻记者要通过事实的报道,达到传播思想、反映舆论、指导工作等目的,没有一定的理论与政策的修养,难以担此重任。因为许多新闻与政治事件、政治问题都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些新闻往往在政治活动中推波助澜,没有丰富的思想和一定的理论水平、政治头

脑的人,是当不好记者的。现在很多记者一方面没有足够的思想,另一方面根本不愿多想,不愿把事情真相弄清楚。

最后,要对媒体和受众负责。一个负责任的记者首先是一个报道真实新闻的记者,其次还能以自己的判断与分析揭示事实的真相和本质,引导社会舆论。范长江是一个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新闻记者,他的旅行报道体现了对媒体、受众、国家的一种责任。

结语:可以说,对于“新闻记者第一人”的范长江,外界对于其对我国新闻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给予了极大肯定。他的新闻思想为今天新闻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人格品质让现在的年青一代深深佩服和感动。新时期新形势下,范长江对党报所作的贡献和他的新闻思想,仍是我们衡量新闻价值的重要标准,是从事新闻工作的指路明灯。“手无寸铁兵百万,力举千钧纸一张。”这是1961年范长江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80周年所写的诗句,也是他自己一生的写照。范长江以自己卓越的业绩载入中国新闻史史册。

参考文献:

王淮冰《漫谈范长江的新闻思想》

李国华《范长江:新闻思想》

陈涛《浅谈范长江的新闻思想》

范东升《父亲范长江的新闻理想与追求》

郭汾阳 丁东《范长江的崛起》

朱悦华《力举千钧纸一张——纪念人民日报社老社长范长江同志》 林溪声《范长江:记者,永远“在路上”》

方蒙《范长江传》,中国新闻出版社 ,1989年

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新华出版社

刘云山《在纪念范长江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朱联营段健蓉《谈范长江西北新闻采访活动的历史意义与现实启示》

贾永《今天我们怎样做记者--从范长江先生69年前的一篇文章谈起》

蓝鸿文《周恩来等对范长江红军长征报道的评论》

沈谱《范长江新闻文集》,新华出版社,2001.

石含芳《再议范长江西北之行》

中新网 陈婷 董世梅《忆范长江:养病不领工资 要求警卫员每天写日记》

廖华力 《范长江新闻品质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意义》 王咏梅《范长江论言论自由》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炎黄春秋》2009年第11期四川科技报 《从范长江身上我们应该学到些什么》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关于妈妈的作文母爱下一篇:关于励志的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