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纸条在学生成长记录中的运用

2022-09-11

成长记录袋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积极倡导的一种质性评价的有效方式。但在具体运用过程中, 由于形式多样且内容繁杂、重视了形式而无暇顾及内容, 致使这种方式难以完全达到帮助学生重视过程感受进步, 以评促学激励学生, 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笔者 (班主任) 在解决这些问题时, 经与各任课教师协商, 运用小纸条, 以“旧瓶装新药”的方式做了如下尝试。

(1) 任课教师对学生每次的作业在批改时, 务必根据当天的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给予评语。当学生对作业的批改或评语有不同想法和意见, 或者想说点别的什么时, 教师一定要鼓励他们写在小纸条上, 在下一次作业中附带上来。教师对小纸条中所提问题在下次作业的评语中给予答复, 或及时找学生面谈。

(2) 对每周 (或每单元) 一次的测试, 教师所制试卷题量不超过一课时, 题型不必标准化, 内容不必全面, 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有所侧重, 并要求学生随堂做在作业本上及时上交, 只当是一次作业。教师只批改, 不评分 (题目中也不标注分值) , 但一定要根据学生近期的发展变化及卷面分析加注评语。学生对存在的问题仍写在小纸条上, 在作业中随附上来。教师对小纸条的处理方式如前所述。

(3) 完全淡化期中、期末考试的正式性。每学期进行四次月考, 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和本月所学课程内容制出较为标准化的试卷, 题量不超过两课时, 题目中不标注分值。仍然只批改, 不评分。但必须根据学生近一月来的发展变化及卷面分析加注评语。在讲评完试卷, 学生改正并补充完试卷后, 要求每位学生将所写小纸条粘贴在试卷上, 由教师收回。教师对小纸条中所反映的问题应及时找学生面谈或在下次作业的评语中给予答复。

(4) 在第四次月考结束后, 由各任课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本学期课程内容期间根据各科不同特点结合课程相关内容组织学生举行一次竞赛活动 (可以是知识型的实践活动型的, 实验型的…) 。评定竞赛等次时, 一定要给予那些解法新颖, 思路独特的同学奖励成绩甚至超额奖励成绩。之后要求学生把对这次活动的体验 (或其它想法) 以小纸条的方式反映上来, 由教师在小纸条上给出评语。

(5) 在学期末放假前, 任课教师将每个学生附有小纸条的四次月考试卷及竞赛活动体验 (小纸条) 按时间顺序装订成册, 并附上该生一学期来发展过程的评语, 交于班主任。班主任将每个学生的各科小册子装订成一册, 并附上该生一学期来发展过程的总体评语, 放假时由学生带回家。开学时, 结合小册子所反映的情况及学生假期表现情况, 由家长在小册子上随附对学生的反映和看法以及对学校、班主任及各任课教师的建议。报名时, 由班主任收回小册子, 并组织各任课教师结合家长意见及学生特点讨论分析, 为每个学生制定出一份有针对性的, 切实可行的, 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方案。班主任将该方案记录在案并与小册子一起装订成每个学生的成长记录。对所定方案由任课教师分别实施。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所做出的每次评语都要针对具体问题, 详细分析其知识缺漏的原因及其所反映出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上的不合理以及情感态度上所存在的误区, 并及时用简洁、恰当, 以鼓励为主的语言给出改进和调整建议。每次评语最好只针对最突出的一个问题, 不必面面俱到, 一定要循序渐进, 逐步引导学生重视过程, 发展兴趣, 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遇到的问题。另外, 教师所给出的评语其实就是写给学生的小纸条, 而与学生面谈就是对师生之间通过小纸条笔谈形式的必要补充。对学生的小纸条虽不必强求每位学生每次都写, 但只要他们有问题 (不论大小) 、有想法 (不论有多幼稚可笑, 也不论有多荒唐离奇) , 就必须要激励他们积极参与, 决不因麻烦或难为情而轻易地放弃或者使这些问题和想法在脑海中一闪而过。因为这些问题就是进步与兴趣的起点, 而这些想法也许正是天才萌芽的闪现。

德国教育家茅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仅仅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 唤醒和鼓舞。”每一次评语都是教师积极主动伸向每一位学生的友谊之手, 都是撒向幼苗的春雨。每一片小纸条都是学生心灵的呼唤, 都是幼苗破土而出的向往。通过评语和小纸条这种简单易行, 一来一往的交流建立起师生之间自然流畅的谈讨, 沟通渠道。每一个来回都是师生之间扩大交流, 增进友谊的机会, 也是教师重新认识学生、发现学生闪光点、培养学生兴趣、发掘学生潜力的机会, 更是学生重新认识自己、增强自信、发生兴趣、发挥潜能、完善自我的机会。

摘要:新课程实施初期阶段, 在运用学生成长记录评价学生学习时, 由于对所遇问题处理不当, 降低了这种方式的评价效果。笔者通过运用小纸条, 用简单易行的方式初步解决了这些问题。

关键词:评语,小纸条,成长记录

参考文献

[1] 走进高中新课程[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1.

[2] 学习评价[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1.

[3]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浅谈高职院校工艺美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下一篇:论油画教学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