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

2023-06-13

第一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

殷店中心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

急救知识与方法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急救的基本知识和常用方法。 2提高学生的急救技巧。

3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助人于危难之时。 教学重点:

常用的急救方法 教学难点:

急救知识与方法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教具:

棉签、三角巾、绷带、木板、秒表 教学过程:

毛泽东同志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说明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下面我们来看一道题目: 健康学习工作房子车子 100000000 没有了健康就为零

古人云:“天有不测风云”。日常生活中难免发生或遇上各种意外事件,来不及就医,需要立即处理,这就要我们学一点急救知识、方法来自救或互救。

一、急救的基本知识

1、重要的生命体征及观察

2、体温:正常37℃。37.5—38℃为低热,38—39℃为中热39—40℃ 高热。平静时,心跳每增加20次,温度上升1℃左右。

3、脉膊:正常人在安静状态60—100次/分,一般人在70次/分。(自测脉膊)

4、呼吸:正常人平静状态下16—20次/分。

5、血压:血管内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 收/舒=100—120mmHg/60—80mmHg收>140 mmHg 舒>90mmHg

6、瞳孔:光照射一侧瞳孔后,双侧瞳孔均能缩小,停照后恢复原状

二、急救中心: 电话号码:120 求救注意事项:①在电话中说明病人或伤员人数、病情、伤势,有利医生准备。

1、说清病员或伤员的详细地点,附近明显建筑物,联系人电话、姓名。

2、有条件的派人到路口引路,及时清除路碍

3、求助

及时向身边的人员求助,邻居、心理善良的热心人在危难时,都能伸出帮助之手。

三、常用的急救方法

1、外伤止血法:

成年人的血量为体重的8%,50kg的人血液为4000mL,失血1/3时会有生命危险。 (1)出血特点:动脉出血;静脉出血;毛细血管出血;皮下出血(困跌、撞、挤、挫伤) (2)止血方法:

a、指压止血法:用手指压迫出血血管的靠近心脏的一端,使血管压在骨骼上,达到止血的目的。如:桡动脉上臂中段,肱二头肌肉外侧沟处。(学生动手) b、加压包扎止血法:先用消毒纱布,垫在伤口,再加棉花、纱布、毛巾等放在伤口处,再紧紧包扎,常用于小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c、止血带止血法:用于四肢大动脉的出血,止血带有:橡胶管、布条、绷带、三角巾,每隔30—60分钟松解2—3 分钟。

d、加垫屈肢法:用于前臂、手和小腿、足的出血,将棉垫放在肘窝或腘窝、使肘、膝关节尽量屈曲,并作“8”字型包扎。

2、人工呼吸

人缺氧4—6分钟就会引起死亡,人工呼吸是一种简单易行而又最有效的急救方法。 ①检查病人有无自主呼吸,确认病人呼吸已停止或极微弱时才能施行。 ②保持气道通畅:仰卧、颈下垫高,头向后仰、清除病人口内异物、松开衣扣、裤带③实施人工呼吸:16— 20次

3、心脏按摩

让病人仰卧地上,抢救者站在左侧、双手重叠、手掌平放在病人的胸骨下处,用掌跟用力向下挤压,每分钟60~80 次,并随时观察病人的颈动脉,颈动脉有博动时,证明有效。

4、触电的急救方法

首先切断电源[关闭开关或用木棒、竹竿等绝缘体把电线挑开] ,触电后会出现心悸、头晕、局部皮肤灼痛、严重的会出现呼吸和心跳停止;需用人工呼吸、心脏按摩来抢救,同时打“120”,千万不可随便移动病人、有条件的可用湿沙盖四肢。

5、溺水的急救方法

俗语说:“欺山莫欺水”,参加游泳不能大意,万一有人溺水。 a、救人出水面的方法

b、排水法:(单膝,跪地法、单肩法、横背法、儿童倒提法) 控水时间不要太长。严重的进行人工呼吸、心脏按摩,同时送医院。

6、煤气中毒的急救方法

也叫一氧化碳中毒,人体细胞需要的O2是由红细胞中的血蛋白来运输的,O2与血红蛋

易结合也易分离;但CO与血红蛋的结合的能力是O2的200倍,并且极不容易分离。

发现煤气中毒,首先开窗,把病人移到通过风的地方,松衣,解带,保暖,晕迷的可针刺人中穴、人工呼吸、心脏按摩,迅速送医院。

7、中暑的急救

长时间的高温下作业或运动较剧烈、排汗机能出现障碍,出现面色苍白、潮红、口渴、恶心、烦燥、头痛、头晕、疲乏、气粗、虚汗、高热,严重的出现抽筋、昏迷。 a、在阴凉通过风处休息,可冷敷帮助降温,喝凉开水或淡盐水,可服人丹、十滴水、霍香正气水。

b、如晕倒,掐人中、合谷、送医院。

四、运动损伤的预防及处理

1、主要因素:(由学生回答)①思想麻痹、认识不足②准备活动不充分 ③心理状态不佳,犹豫不决,过分紧张④运动技术不高⑤运动量过大(局部),时间过长⑥场地设备不好

2、运动损伤的处理 (1)急性软组织损伤的处理 a、开放性软组织损伤的处理

轻度擦伤:可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后涂2% 红汞。面积大的擦伤:彻底清洗、抗感染处理。撕伤、切伤:先止血、再缝合,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b、闭合性软给予组织损伤的处理

关节韧带、肌肉、肌腱、滑囊的损伤、无裂口与外界相通、处理原则:止血、防肿、镇痛。(千万不可按摩、揉捏)

处理方法:冷敷;加压包扎;制动和抬高伤肢 (2)骨折的处理

骨折后要及时、正确地对骨折进行临时固定,这样可避免锐利的骨折端刺破皮肤、周围组织、神经、血管,以减轻痛苦,防止休克和避免搬运过程中加重伤情。 固定原则:不无故搬动伤员、不做现复位;开放性骨折禁止用水冲洗、不涂药物;外露的断骨为要送回伤口内,骨折固定要用木制夹板;四肢固定要先绑扎止端,后绑下端;夹板要挟整个伤肢:固定后、上肢呈屈肘位、下肢呈伸直位。迅速、安全地送医院。

(3)运动中不良反应的处理

a、肌肉酸痛②腓肠肌痉挛(小腿抽筋)b、运动中腹痛(多在胃部、右上腹、左上腹、脐周围)④ 运动性昏厥⑤低血糖症

总之,急救之前应把握对体温、脉博、呼吸、血压、瞳孔等重要生命体征的特点,安排合理的急救措施。常用的急救方法包括止血法、人工呼吸、心脏按摩法,中暑的预防以及多种运动损伤的处理方法等,无法自己解决时,应速拔打“120”。

四、作业:

(1)复习本堂课内容,有条件的同学可请教医生 (2)课后互为伤员练习急救。

五、板书设计:

第四课时急救知识与方法

一、急救的基本知识

1、重要的生命体征观察

2、急救中心:120

3、求助

二、常用的急救方法

1、外伤止血法:(指压止血法、加压、包扎止血法、止血带止血法、加垫屈肢法等)

2、人工呼吸

3、心脏按摩

4、触电的急救方法

5、溺水的急救方法

6、煤气中毒的急救方法

7、中暑的急救方法

第二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1)

课题: 习惯养得好 终身受其益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导入新课

上课前,我对全班学生说:“今日只问候,不必起立。”言毕,我说:“上课。”学生纷纷起立。(看来习惯的力量是多么巨大啊!乘机告诫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性,让学生接受我的观点。)

1、讲故事《好习惯是成功的基石》

父子两住山上,每天都要赶牛车下山卖柴。老父较有经验,坐镇驾车,山路崎岖,弯道特多,儿子眼神较好,总是在要转弯时提醒道:"爹,转弯啦!" 有一次父亲因病没有下山,儿子一人驾车。到了弯道,牛怎么也不肯转弯,儿子用尽各种方法,下车又推又拉,用青草诱之,牛一动不动。

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子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有一个办法了,他左右看看无人,贴近牛的耳朵大声叫道:"爹,转弯啦!" 牛应声而动。

2、思考讨论,发现问题。

你从故事中得到什么启示? 牛用条件反射的方式活着,而人则以习惯生活。一个成功的人晓得如何培养好的习惯来代替坏的习惯,当好的习惯积累多了,自然会有一个好的人生。 什么是习惯?

习惯是完成动作的需要,从习惯所具有的社会意义来看,有的是是有益的,有的是有害的。请同学们想一下生活中哪些习惯是好的,哪些习惯是坏的?

二、导学达标

1、生活中的习惯(游戏活动,体验)

指导情境表演:(1)表演生活中的好习惯;(以组为单位,共同设计情节,时间4分钟) (2)表演生活中的坏习惯。(以组为单位,共同设计情节,时间4分钟) 2.小组交流倾诉,明白道理,激情导行。 展示 “生活中的习惯”。(自制动画)

讨论:(1)好习惯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它是怎么形成的?

(2) 坏习惯在生活中有什么影响?这些坏习惯是故意的吗?它是怎么形成的? 板书:好习惯是开启成功的钥匙,坏习惯是走向失败敞开的大门。

三、读一读(幻灯片超链接展示内容)

好的读书习惯全让你终身受益

因读书而改变命运——改变不会安排学习时间的坏习惯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改变不正确读书方法的坏习惯

成大事须从学习开始——丢掉不爱学习的坏习惯 每天读书至少10分钟——告别盲目读书的坏习惯

演讲的训练与勇气——丢掉说话怯场的坏习惯

习惯就像是飞驰的列车,惯性使人无法止步。习惯是一点一滴、循环往复、无数重复的行为动作养成的。好的习惯是一种坚持,坏的习惯是一种惰性。习惯的影响力非常巨大,它不但影响了我们面对人和事物的心态,也影响我们的想法,更决定了我们一生的命运。

四、尝试练习(幻灯片展示练习内容)

1.十指交叉握双手在眼前, 看上一眼。看看哪只手的大拇指压在上面。松开双手, 重握一次, 这一次让另一只手的大拇指压在上面。 你注意到了什么? 2.脱了鞋, 再先穿平时后穿的那只鞋。 思考:从这2项练习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师小结:这是一些简单的行为习惯。但它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至少在动作方面,是按预定程序进行的。经过有意识的努力, 如果我们设定了所要达到的目标,习惯就可以改变。起初做, 我们会感到笨手笨脚, 甚至可能做错。 但是, 经过接二边三的练习,我们就能形成新的习惯。

五、班级讨论(幻灯片展示)

(1)你有哪些不良习惯?你想过改正它们吗?

(2)把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良习惯,开列出一个清单:

7大不良习惯。喜欢依赖别人;任性,做事经常以自我为中心;害怕承担责任;在交往中容易伤害别人;不爱劳动;在消费中,盲目、攀比、炫耀;学习不爱刻苦钻研,常常被动学习。 问题青少年的七个习惯

习惯一:被动反应。将所有问题都归罪于你的老爸老妈、你愚蠢的老师、你讨厌的邻居、你的男友或女友、政府或者其他什么人或什么事。你自己则是个受害者。你对自己的生活不负任何责任,就像一头牲口那样行动;饿了就吃,谁说你,你就骂他。如果想做什么你觉得不对的事,尽管让自己去做吧。

习惯二:不定目标、不想后果。不做计划,尽量逃避任何目标。从不考虑将来。干吗要为自己的行动担忧?今日有酒今日醉。尽管吃喝玩乐,明天?明天我们可能都不在了!

习惯三:重要的事情留待最后去做。生活大事?先别管它!且让我们玩个够:看电视、聊大天、上网、闲逛。家庭作业?明天再做。大事永远为小事让路。

习惯四:争强好胜。生活就是邪恶的竞争。同学在盯着你呢,最好抢在前面先抓住他们的把柄。别让其他人获得成功;切记,他们的成功就是你的失败。如果眼看着即将失败,一定要把那些讨厌的家伙一起拖下水。

习惯五:先夸夸其谈,再假装倾听。生来有嘴,为何不用。一定要大谈特谈,先说你的故事,然后哼哼哈哈,假装倾听别人的谈话。如果你真想听听他的意见,先把意见告诉他。

习惯六:千万别合作。让我们面对现实,其他人都很怪,因为他们不是你。何必要和他们共处。只有狗才需要团队合作,自己干要强得多。

习惯七:把自己累得筋疲力尽。生活这样紧张,根本没时间恢复、没时间提高。不学新知识。不学习、不锻炼。远离书本、远离大自然、远离一切能激励你的事物。

很显然,这些习惯正是招灾邀难的好法子。然而,我们很多人(包括我自己)经常沉溺于其中而不自知。既然如此,生活当然有时会让人受不了。

成功实际很简单,就是需要你从培养好习惯、好性格做起。你的命运是富有还是贫穷,是得意还是失意,与你的习惯和性格是密不可分的。

正所谓,好习惯缔结好性格,好性格决定好命运,好命运成就好人生。一生得此三好,既是修来之福,亦为造化之功。

8大良好习惯。勇于表现自己;生活比较有序;待人有礼貌;喜欢交往;做事遵守规则;爱护环境;敢提问题、敢于发表见解;喜欢新事物。

第三篇:中学生网瘾戒除的心理健康教育课

武汉市和平中学

陈丽华

一、主题

中学生网瘾戒除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二、设计背景

根据2011年《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中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网瘾青少年约占青少年网民总数的13.2%,13-17岁的青少年网民中网瘾比例最高,达到了17.10%,并有13%的青少年具有网瘾倾向。网络成瘾严重影响了中学生的学业和身心健康,这一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我们很有必要对其加以分析和干预。

三、目标

通过设计合理的心理健康课程,分析中学生网瘾形成的心理机制,探讨中学生网瘾形成的心理预防和心理干预措施。

四、内容

1 中学生网瘾形成的心理机制分析

中学生网瘾形成的心理机制主要有下面几个原因。

(1) 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在这个过程中, 中学生渴望获得不受任何约束的自由, 并且渴望得到自我肯定。对于这两方面的需求, 网络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作用。在网络中, 中学生可以抛开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规定, 为自己重新确定身份、财产、相貌、性别, 也可以亲自设置生存环境, 不需要任何背景关系和资产准备就可以挑战一切,在网络中畅游娴熟或在游戏中获得胜利都会感受到内心的满足, 体验到自我肯定和他人肯定的喜悦。而这一切对于中学生来说, 在现实社会中是难以获得的。这是他们容易对电脑网络产生心理依赖而最终患上网瘾的重要原因。

(2) 缺乏应激事件的应对方式。中学生沉迷于网络往往是面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或困境时, 缺乏有效应对的方式和资源, 转而在网络中寻求逃避和解脱。用上网来缓解压力、逃避现实。在现实生活中受到过多负性生活事件的刺激, 遇到矛盾、冲突或不愉快的事情, 现实生活中受到过诸如来自家庭的、经济上的、学业上的、情感上的、交友上的种种挫折或打击, 而对现实生活丧失信心, 转而借助于网络来摆脱烦恼。但是借网消愁愁更愁, 在网上也许能排解一时的烦恼, 但是下网后仍然会陷入烦恼的深渊, 于是他们又会借助网络来逃避现实, 这种恶性循环久而久之会让人陷入网瘾的纠缠。

(3) 人格因素作用。卡内梅隆大学对过度使用互联网的研究以及匹兹堡大学的研究都显示, 网络依赖患者往往具有以下人格特点:喜欢独处, 敏感, 倾向于抽象思维, 警觉, 不服从社会规范。人格特征可能是网络依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在因素, 某种特质人格因素更易诱发网络成瘾症。

2 中学生网瘾的预防

面对中学生沉缅于网络而上网成瘾的问题, 应该未雨绸缪, 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首先进行网络知识教育、网络道德规范教育和上网纪律教育, 从一开始就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和上网认知。其次, 本着尊重、理解、关怀、引导的原则, 善意劝告, 平等对话, 循序渐进, 及时开展关于上网的心理健康教育。

3 中学生网瘾的干预

确定某个中学生已经沉缅于网络而不能自拔并持续了很长时间, 此时通过说服教育、责骂、训斥都已经不起作用, 而必须进行心理干预才有可能收到效果, 使他们尽早回到正常状态。所谓心理干预是指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对个体或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和行为施加策略性影响, 使之发生指向预期目标的变化的活动。

五、方式

1 中学生网瘾形成的心理机制

通过一些心理健康调查表,如SCL-90分析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了解网瘾学生的心理特征。 2 中学生网瘾的预防

主要采用下面的方式:①认知改变法, 主要是指说服教育的方法, 可以通过上网知识讲授、与学生座谈、请专家作报告、开展有关上网的讨论( 专题讨论或辩论) 等;②榜样示范法: 典范、示范、模范等, 可以通过介绍网络知名人物的成功事迹来激励青少年, 还可以通过讲述网络成瘾带来的严重后果和典型案例给网瘾青少年以警示; ③心理修养法: 有立志、内省、慎独、座右铭等方法, 以座右铭为例, 可以在网络教室的电脑桌上或墙壁上贴上警示语, 时刻提醒青少年的上网行为,也可要求他们自己上网前准备好自己喜欢的上机座右铭;④ 环境陶冶法, 指净化网络环境, 弘扬网络的学习功能, 使整个网络弥漫着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 即使是人人都上网, 也只是将网络作为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的工具。 3 中学生网瘾的干预

① 强化干预。强化是使有机体增强某种反应重复可能性的力量, 它可以分为奖励与惩罚两种。在实际操作中, 这种干预方法使用最为普遍, 效果也最好。在网瘾的干预中, 奖励的适用条件是, 一旦发现成瘾青少年有了减少上网的行为时, 就给予奖励、表扬或肯定性评价。惩罚的适用条件是, 一旦发现上网时间增加时, 立即给予处罚。处罚可以是物质性的, 如取消他获得最想要的东西的权力, 也可以是精神上的, 如校纪处分等。

② 厌恶干预法。厌恶干预指采用惩罚性的厌恶刺激来减少或消除一些适应不良行为的方法。常用做法有橡皮圈拉弹法、社会不赞成法、内隐致敏法等。橡皮圈拉弹法是由成瘾青少年预先在自己手腕上套上一根橡皮圈, 当他坐到电脑前准备上网时, 也可借助外力如闹钟发出尖利的噪音, 来促使自己停止上网。社会不赞成厌恶干预: 主要是运用图片、影视、舆论等手段, 使青少年在上网的同时产生一种来自社会的压力, 并在心理上造成威慑和畏惧心理, 从而达到戒除网瘾的一种干预方法。内隐致敏法: 又叫想象性厌恶干预, 是指用想象上网的过程和结果的办法, 使自己对上网感到厌恶感, 从而逐步减少上网时间, 制止、戒除网瘾的一种干预方法。这种方法可与橡皮圈拉弹法结合使用, 效果会更好。 ③ 转移注意力法。通过组织各类有意义的文体活动,让成瘾青少年参与其中, 从而转移他的注意力和减轻他对网络的迷恋程度的一种干预方法。

④ 替代、延迟满足法。一方面帮助青少年培养替代活动吸引其注意力, 同时弄清他的上网习惯, 然后反其道而行之, 在原来上网的时间里让网瘾青少年做其他事情, 另一方面, 了解网瘾青少年的上网时间( 起初要控制上网时间, 不必绝对戒除) , 将其上网总时间列表, 纳入周计划, 在可以控制的前提下, 逐步减少上网时间, 最终实现戒除网瘾的目标。

六、效果

通过上面的预防和干预措施,对预防学生网瘾形成和网瘾的干预具有一定的效果,学生上网吧的次数明显减少。

七、后续工作安排

网瘾的干预和预防应该是综合性质的,不仅需要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还需要学校和各个学科的共同来支撑。后续工作将心理健康与学校其他工作结合起来,一方面,学校应该开设增加青少年预防网瘾的知识和技能的课程。过去由于学校缺少这方面的课程设置,学生不知怎样合理、有效、正确地使用网络。另一方面,可通过其他一些课程,如“思想品德”、“物理”、“信息技术”等课程以及校本课程、学生的兴趣活动渗透进行。

八、自我反思

通过本次心理健康课程的实施,一方面我更加理解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掌握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本次课程的主题的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预防和干预中学生网瘾的形成,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了解网瘾学生和非网瘾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我首先通过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等人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在此基础上分析出网瘾学生的心理特征,再根据其特征,采取适当的措施来预防和干扰中学生的网瘾形成。

第四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作为一名心理保健工作者,为一班之“主”的班主任,能否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对教育工作成败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正确地进行心理上的辅导与疏导,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是班主任工作的重中之重。

俗话说的好“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个学生的素质、才能、知识、个性和兴趣等都是有差异的。这就要求班主任老师深入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朋友,熟悉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及时了解学生中间存在的问题,区别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形式,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做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除此之外我们还必须循循善诱。帮助后进生不能急于求成,对暂时后进的学生要注意尊重和爱护他们,要苦口婆心、循循善诱,教育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达到教育目的。对后进生,不仅要指出他们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寻找和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鼓励其进步。最后我们 必须重视心理健康,做学生的心理“医生”。由于部分学生心理素质脆弱,导致了各种心理障碍的存在:表现在学习上的紧张、焦虑乃至恐惧;表现在人际关系上的怀疑、孤僻、嫉妒;表现在社会关系上的自卑、失落、冷漠乃至失去生活乐趣,学习、生活等遇到挫折时,就心灰意冷,苦闷不安甚至消极态度等等。针对这些现象,平时我就开展一些有于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活动,如“学雷锋、献爱心”社区服务,勤工俭学等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现代意识、竞争意识,培养开拓精神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社交能力、创新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使他们在集体交往中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心境,促进学生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

主班会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主题班会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参与性于一体,寓教于乐,陶治学生的情操,转变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我们要注意主题班会内容的系列化,内容丰富,又符合学生实际,各种类型的主题班会课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艺术审美能力、心理素质的提高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同时我们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班主任的模范行动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学生,因为学生不仅听其言,而且观其行。要求学生做到。班主任只有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才能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影响学生,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五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处在多元社会中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如何有效开展,是每一个中学教育工作者必须直面的问题,多元社会的特征和品质与一元社会相比有着根本性的不同,如从封闭性走向开放性、从绝对性趋于相对性、从单一性趋向多样性等。在多元化的社会中,与一元化相适应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和教育范式可以说逐渐失去它存在的条件,我们必须从当今时代需要的角度,回到人的本性之中、需要之中和生命之中,真正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生命健康成长,加速中学生健康心理形成和巩固的进程。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不可轻忽的主题--以人为本

回首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瞻顾当今学校这项工作的现状,问题不少。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倾向,而这些倾向到了需要纠偏的时候了。一是"心理健康"含义阐释的偏狭性。尽管有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思想,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但是有些人将此理解为:"健康"就是大而空的政治,就是轻而浮的几千年一成不变的信条,于是还有人把"绵羊式"的学生归入上流,把不听话的学生驱之下等。成绩好的就什么都"健康",成绩不好的心理一定存在问题,显然没有把学生当成活生生的人来看待。二是教育对象的片面性。走入对"心理健康"诠释的误区,必然产生"乱点鸳鸯谱"的行为。一些学校人为的排出所谓双差生,即成绩差、守纪差,进而将其归入心理不健康之列,开展的辅导只不过是高压灌输、批评教育,而未从"人"这一根本上想点子动脑筋,干出了庸医治病越治越重的蠢事。三是确立主题的偏颇性。在一些教育工作者看来,学校育人工作唯一见成效的就是升学率,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就是多考几个重点。因而教育工作者言谈举止都离不开这一主题,成绩差的学生常挨训斥以至不闻不问,即便成绩好的学生,也只是当他成绩下滑时才引起注意,关注时只不过是教他如何把成绩搞上去,至于正值青春少年这一年龄段特有的人性就被抛之于九霄云外了。

反思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艰难、实效性差的原因,尽管有很多,但根源就是一条,即目中无"人",没有活生生的学生实际,有的只是与学生生理、心理相脱节的和与时代精神相悖的、简单的、形式化的说教。新的时代、新的实际呼唤新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目的、手段、模式必须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无论是从新世纪人类发展的角度,还是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状况思考,这一工作都应向"以人为本"的、踏着中学生生命节拍,和着中学生心理的律动,并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的方向转型。简言之,"以人为本",促进中学生健康心理的逐渐形成是当代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忽视的主题。突出以至抓住这一主题是新时期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应有之义,只有如此,才能写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篇大文章。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亟待指明的向度--关注生命

如前所述,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说到底是从"人"的特定属性、特有本质出发,"以人为本"就是关注人的生命,学校就是要关注青少年的生命,他们的生命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人的哪一种需要,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显现,既具有一定的内在秩序,又受其外在生存环境制约,就现在中学生心理而言,既有遗传使然又有环境所致。教育能否取得理想的效果,关键在于外在环境对他需要的契合、激活或生存,并对这种需要满足与否及满足程度。

既往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程度不一致的弊端,这些弊端障碍了一些教育工作者的视域,阻碍了这项工作的进程,削弱了工作应有的力度。括而言之,这些弊端可分为三点:第一点过度理想性。曾几何时,众多教育者把理想性需要看成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归宿和全部,

梦想一夜之间学生能成为众人敬仰的英雄,全然不顾教育对象的年龄、阅历和文化思想水平。这种虚幻的不切实际的愿望和做法,非但不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育、成长,反而人为加重了危害程度。相对论创始人爱因斯坦在纪念居里夫人时说:"我们所接受的宏大的教育方略总是要孩子树雄心、立壮志。为了什么什么成为什么什么。与之相匹配,我们强调榜样的力量,把榜样成长描述为什么什么含辛茹苦的过程。我们的师长也不时地推出一些榜样供我们效仿。然而这种效仿使活的生命个体成为僵硬的工具,使思想全无乐趣可言。"爱翁此番话旗臶鲜明地揭示了过度理想化的危害,同样也是今天教育工作者不可多得的一针清醒剂。诚然,理想化本应具有的功效是不可抹煞的,只是说要适度而已。第二点忽视现实性。视理想性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灵丹妙药的教育工作者,必然轻忽当代中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实际,不了解学生在想什么,做什么,盲目地在那里大谈学生该想什么,不该想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种做法不是隔靴搔痒就是事与愿违,很难达到预期目的。与之相反,一位班主任在新接一个班级之初,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调查了解学生的家庭经济收入、家长职业、学生兴趣爱好、心理素质和学习生活习惯,做到全班学生基本情况了然于胸,关心学生生活,一遇困难千方百计帮其解决,尤其洞察学生的思想变化,一旦有征兆就找其谈话,学生视他为兄长,愿意作情感交流、心理沟通。如此,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可想而知。第三点缺乏针对性。由于大而化之的理想性,由于忽视当代中学生的现实性,心理健康教育这项工作必然就会缺乏针对性,所信奉的是伟人的教导英雄的豪言,所做的是"一把钥匙开千把锁"的傻事。喜欢说大话、空话、套话,使学生敬而畏之,乐于做整齐划一的省心事,使学生违心地绝对服从,可悲的是这些同行直到现在还全然不知,依旧津津乐道,踽踽独行。

关注学生个体生命的现实的当下需要,实质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每一天的健康成长,帮助每一个学生过好每一天。诚如有人说,生活不是过去时,也不是将来时,而是不折不扣的现在进行时。既然如此,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面对他们真实的生活。他们有学习的压力、生活的困难,也有思想的尴尬、成长的烦恼,凡此种种,我们都必须予以足够的、到位的关注,对于他们上述的压力、窘境、烦恼甚至恐慌,有责任尽全力帮助他们适切地解决,从而培养他们处理这些问题的能力。这样,心理健康教育这朵艳丽之花就能结出丰硕之果。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恪守不渝的方式--平起平坐

当历史老人精神矍铄的走入新时代,当旧有的心理健康标准受到现实生活特别是受到青少年丰富多彩的心理实际冲击和挑战之时,一些教育工作者终于在诸多次震撼中清醒过来,认识到在多元社会中那些被一代又一代讲滥的故事再不能吸引具有鲜活个体生命的中学生。因而作为新时期以关注中学生的生命为宗旨的心理健康教育,再不可喧宾夺主本末倒臵,必须让中学生以自我经验来理解生活、理解他人、理解世界,教育工作者急需研究的,是怎样让他们自省自察自知自明,而那些被不少人奉若神明的昔日所谓之经验必须尽快抛诸垃圾箱之中。

反思目前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看出此项工作陷入了某些误区,唯一缺乏的是平起平坐平等相待。一颐指气使式。一些教育工作者凭着自己走南闯北的阅历和"才高八斗"的学识,动辄对受教育者大加训斥,以不容臵辩的语气,无懈可击的逻辑,暴风骤雨般地倾泻下来,搞得学生只有聆听义务没有申辩权利。试想,如此教育怎能会把学生个体生命放到应有位臵。事实上,一些学生愿将心理向心平气和不疾不徐者倾诉,就是个反证。二先入为主式。一些教育工作者凭着自己的直觉断定某某学生有心理障碍,比如学生皱着眉头,必有所思,比如男女生在一起说说笑笑,必定有谈情说爱之嫌。即便是专伺心理辅导的教师,也常有无可成文的规律,"无事不登三宝殿,来此必是烧香人。"实际上,这种先入为主式的偏见比比皆是。三患者求医式。教育工作者依赖的就是"求"字,你不找我我也不找你,限于人

手,有的学校心理辅导室不能全天侯开放,即使"坐诊"时也只能守株待兔。因此,笔者不得不呼唤"送医上门"。所有教育者必须善于调查研究、察言观色,多掌握些当代教育学心理学原理,少一些"无病拖成有病,小病拖成重病"的遗憾。

要改变上述诸种做法,必须打通平起平坐平等交流的渠道,真正让学生讲述自己的生命故事,如此才能实现心理健康应有的价值。首先,师生之间必须平等相待,教师不要自己坐着让学生站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只有这样,才能收效。其次,在气氛融洽的前提下,让学生讲自己的心理故事,因为教育是一个内心的旅程。教师要让学生多讲,让他把话讲完,亦如中医诊病,不要设臵框框,让学生痛快淋漓,产生一种非说完而不止的欲望,之后教育者施医治之方。第三尊重与宽容。尊重是指尊重学生的人格乃至隐私,不能把学生的某种心理当成笑料、谈资而宣至于第三人。宽容意味着学生在讲自己的生命故事时,允许他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即使有过激的言辞也不要说三道四甚至发火训斥。第

四、着意培养学生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行为能力。每一次教育之后,都应给予学生一个明白的说法,棘手的一时说不清的允许双方有个冷静思考的过程,一俟灵感火花闪现,迅即与对方交流。这样,就可力避好心办坏事,好心无好报的结局。自然,平起平坐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必须恪守的一种方式,在对等交流中,学生就能触摸生命感觉的个体法则和心理应遵循的道德原则。

四、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心理互动

"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边活动,缺少任何一方,都不能称其为教育。"在今天,青少年大多有不同于成年人的审美角度和价值取向,他们的想法未必都是入流的,有的可能让我们觉得不可思议,有的则是教师们所未想或不敢想的,在心理健康这一地平线上,教师必得摒弃俯视、斜视,需要平视或仰视。因为教师的角色权威早已被打破。可以说,青少年的心理有相当一部分值得我们去研究、去深思、去反躬自问,因而有人旗臶鲜明地提出"向孩子学习,两代人共同成长"的口号。这本非石破天惊之论,而是信息化社会决定了两代人的双向社会化,成人"化"孩子,孩子也"化"成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不能再是灌输的单向性,而是互动的双向性。

实现双向性的互动,必须遵循以下几项原则:一是情境真实性原则。情境之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无需明言,但设臵什么样的情境却应大为讲究的。这种情境必须是春光明媚,清风拂面,给人一种心旷神怡之感,这种情境中的人必须是朋友,教师与学生成为一对或一群心灵沟通的朋友,既然是朋友,生疏感隔膜感都不会有落脚之处,有的只是朋友般的信任、无拘无束。二是生活贴近性原则。既然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碰撞、情感与情感交流,就要杜绝大而化之笼而统之的种种人为化行为,人格平等的师生之间心理互动时应当是不分地点不分长幼的,应当是或站或坐或走无可不用的。另一层意思,心理辅导室的环境布臵也必须贴近生活,不要那么庄严肃穆,更不要有那种"坦白从宽"的压抑感。总之,一切都要还生活的本来面目,少几分做作。三是活动践履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宗旨就是让受教育者的心理不断去污添美,不断发展以至向着完善彼岸靠近。正鉴于此,此项活动必须循着学生的心理旅程,设臵一支支引其前行的路标,教育工作者要告知学生如何躲避风雨享用阳光。这里须谨记的是目标不可高不可攀,使学生产生畏惧感。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所以强调践履性,实质在于他们只有不断地践履,才能不断地丰富人生经历、丰厚人生经验、丰腴人生体验,才能促进心理日趋健康、成熟。四是工作创造性原则。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个既老又新的话题,人们过去的诸多经验,一些已不符合今天这个多元化社会中中学生心理实际,此项工作要因时、因事而化,更要大胆创新,不可因循守旧。只有不断探索、不断创造,才能避免心理健康教育的市场疲软或无果而终。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学校长培训心得体会下一篇:中学食品安全教育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