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运市场发展趋势

2022-07-16

第一篇:航运市场发展趋势

21世纪中国航运业发展趋势航运市场

21世纪中国航运业发展趋势航运市场 据预测,今后3至5年内世界GDP增长率将会保持在3%至4%之间。根据经济增长与世界贸易年增长率的基本关系推测,未来3至5年内,世界贸易年均增长率应在6%左右。

展望今后一段时间的世界经济形势,我认为,亚洲经济在经历亚洲金融危机后,经济改革和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抵御经济放缓和外部冲击的能力明显增强,将能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美国经济由于经济基础良好,在消除“9·11”事件的影响后将会走强。

国际化程度很高的国际海运业将有一个更加宽松的经营环境,将在世界贸易领域里进一步发展、壮大。

航运业的竞争愈演愈烈

伴随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跨国公司不断在世界各地建立起自己的生产基地,跨国公司在世界各地的投资、生产和经营将导致成品以及高附加值的工业制成品等适箱货源的增加,使集装箱运输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世界经济正在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必将引起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对航运需求产生影响。在国际贸易中,商品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对运输的要求也将不断提高,运力结构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技术含量高的集装箱运输、液化气和化学品运输将会有较好的市场前景。

从蒸汽机的产生,到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船舶建造一直是跟踪世界先进技术的主要行业。计算机信息技术、现代通讯方式、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都是在它产生不久即投入到造船、建港及国际航运之中,我相信,今后将有更多的高新技术在船舶中得到应用。由于各种运输方式激烈竞争,服务对象对于时间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公众对于安全、防止海洋污染更加关注以及船舶经营者努力降低成本等因素,决定了21世纪船舶技术将向大型化、专业化、智能化、快速化及防污性能良好的方向发展。

及时、准确、全方位服务是航运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客户对航运企业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强烈要求航运企业能够提供更加快捷、更加可靠、方便灵活的供应链管理,并进一步要求承运人提供所谓的“无缝服务”,从包装、陆运、集运、海运、报关、分包再到陆运、交货提供完整的运输服务体系,并对所有点到点的运输全过程进行监控。

航运业竞争将愈演愈烈,参与竞争的企业不仅包括班轮公司,也包括中间代理商、内陆运输企业等。要想在未来的环境中占据优势,获得成功,必须保证其服务水平不仅能够达到基本要求,而且还能提供增值服务,同时在信息系统及物流管理技术上要具备领先地位。

中国航运业有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将给中国航运业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主要表现在:一是国内外政

治、经济环境明显改善,有利于促进中国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运输需求将会明显增加,为航运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货源。二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加大和利用外资的规模扩大,将进一步改善港口、航道等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技术水平,使中国港口和航运现代化进程大大加快。三是中国航运市场化进程将加快,促进市场竞争机制不断完善,有利于中国航运业整体服务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提高航运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航运业面临挑战

一是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法律法规不健全,市场机制不完善,适应WTO规则的水运管理体系尚未真正建立。要为中外航运经营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还需要作出艰苦的努力。二是中国港航企业无论是资金实力、技术水平和管理人才诸方面与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竞争能力不强。三是中国水运基础设施一些方面还比较薄弱,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十分突出,港口和航道还不能适应船舶大型化发展的需要,水运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相当繁重。

船舶运力结构将逐步改善

改革开放使我国国际航运市场逐步与世界市场接轨,大大促进了我国航运事业的发展。我国船舶结构逐步优化,船舶艘数由37万多艘降到26万艘,船舶载重吨位由3000多万吨增加到5000万载重吨,从事国际贸易运输的船队发展到3700多万载重吨。一些国际航运公司进行了优化重组,一批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集装箱船和特种船舶加入我国船队,中远集团的集装箱船队在世界20大班轮中名列第7位,中远集团、中海集团、中外运集团已经成为我国国际航运的主力船队。

港口建设还要加大力度

国际航运业和我国对外贸易运输的需要,大大促进了沿海港口建设,年吞吐量万吨以上的港口已有2000余个,其中对外开放港口达130多个,每年接纳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62400多艘船舶。江海主要港口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达到780多个。2000年,全国主要港口完成吞吐量近22亿多吨,其中外贸吞吐量完成近6亿吨。我国港口能力紧张的状况初步缓解,但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还不能满足未来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新一轮港口建设和结构调整将在世纪之初展开。

集装箱运输将大力发展

我国集装箱运输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很快。我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2年保持超过25%的增长速度,2000年突破2500万标准箱。从我国大陆港口开辟的国际班轮航线有300条,每月3000多个航班。我国大陆已有7个港口突破了100万TEU。随着贸易的逐步扩大,运输集装化程度的提高,中国发展集装箱运输的潜力巨大。

21世纪中国航运政策的调整方向明确

推进航运市场对外开放,逐步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

面对来自WTO和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将加快立法进程,培育市场机制,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努力为中外航运经营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建立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水运市场,促进我国水运行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加快航运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外航运经营者提供良好的港口服务

我国将继续加强港口、航道等水运基础设施建设。要继续加强主枢纽港的建设,相应发展地区性重要港口,适度建设地方中小港口,逐步拓展以现代综合物流为中心的现代化港口功能。要大力改善主要大江大河出海口航道及主要枢纽港航道的通航条件,加快建设集装箱、散货大型深水码头泊位,适应国际海运船舶大型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重点建设、改造集装箱枢纽港,相应发展支线港和喂给港。要加快港口配套设施建设和功能开发,使港口区域逐步形成工业、商贸和物流中心。

加快科技创新,优化航运业结构,促进航运的发展

适应国际航运市场发展趋势,鼓励科技创新,我们将积极推进航运业结构调整。一是加快船舶运力结构调整,推动远洋、沿海船舶向大型化、专业化、高速化方向发展,重点发展大型散货船、大型油轮、集装箱船、液化气船、汽车滚装船;推动内河船舶向标准化、系列化方向发展,重点发展内河自航船、顶推船队、江海直达船、集装箱船;二是加快运输结构调整,推动水路常规客运向高速化、旅游化、客滚化、区域化方向发展,推进煤、油、粮、矿等散货专业化运输系统,提高船舶平均吨位,发展规模运输;三是加快航运企业结构调整,鼓励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发展。

积极推动现代物流的发展

中国物流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港口作为物质的集散地,在发展物流方面具有特殊的优势。国际海上集装箱运输的快速发展,围绕港口和国际航运,各地建立了配套的集装箱中转货运站场,港口集疏运系统、电子数据交换系统逐步完善,把港口城市建设成为物流中心的条件基本成熟。我们鼓励中外航运公司根据自身实际,尽早参与物流服务的市场竞争,为中国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高质量的运输服务。

第二篇:航运企业与综合物流的发展趋势与分析

栾硕

胡东方 ( 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

北京

100044) 摘要 :本文简要分析了新经济形势下的国际航运与综合物流的特点和作用,阐明了国际航运和综合物流二者之间的关系和发展趋势 ,同时提出今后国际航运与综合物流的发展战略措施。

关键词 :国际航运 ;综合物流;发展趋势;战略措施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交通运输的新模式已打破传统的各种运输方式之间各自为政的局面 ,强调其整合和集成。各种运输方式的转换、衔接 ,将主要由一个承运人来组织和完成。目前世界上许多大型国际航运集团都已将综合物流作为未来主要的发展方向,借助价值链的拓展,将竞争平台从简单的航运价格竞争提升到完整价值链意义上的整体物流服务价值竞争。国际航运企业终将从简单的货物“港到港”运输承运人和组织者,发展成为一个“门到门”、“点到点”的综合承运人和组织者。

一、国际航运企业和综合物流服务的特点

1、航运企业的特点

国际航运业是资本密集型行业,是货物运输的最大载体,国际贸易中有 85%的货物是通过海运完成的,国际航运企业在贸易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及市场环境的变化 ,新型的航运企业 ,除了拥有庞大的运输能力之外还具备了从事国际物流业务所需的管理经验 ,在国外拥有众多网点,有固定的运输设备。同时,航运公司向船舶修理、集装箱制造发展,并参加港口、码头基础设施建设。航运公司的货物运输范围已经从海上延伸到陆地 ,从陆地延伸到空中;从原来单纯的运输向运输、代理、仓储、包装一条龙服务转化,而这个转化过程也是航运公司相关多元化不断发展的过程。

2、综合物流的特点

美国物流协会对物流的定义是:为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原材料、中间库存、最终产品及相关信息流从起点到终点间有效流动和存贮的计划、实施与控制的管理过程。物流体现了系统综合、总成本控制的思想,它将企业经济活动中所有供给、生产、销售、运输、库存及信息流活动综合为一个整体。综合物流是相对于传统物流而言的。它是在传统物流的基础上,引入高科技手段,即运用计算机进行信息联网,并对物流信息进行科学管理,从而使物流速度加快,库存减少,成本降低,以此延伸和放大传统物流的功能。综合物流的服务为跨国公司提供时间最短、效率最高的服务为目的,并以综合物流服务中心为枢纽点,借助于网络技术、信息处理技术 ;通过为货主提供多方面的增值服务来提高其经济资源 (飞机、船舶、汽车、码头、港口 )的利用效率。

3、物流服务的增值服务。

跨国公司原材料采购、生产、组装、销售的全球化,各国间贸易多元化,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导致大型跨国航运企业海陆空三维立体运输网络不断形成和完善,并在规模上进行不断的扩张。与此同时,一批具有较高营运水平的航运企业为了给顾客提供更优质的运输服务,以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和竞争优势 ,从而在海陆联运基础上,形成了一种新的汇集海陆空三种运输方式在内的现代物流模式。这将提高物流服务的增值服务。

二、国际航运和综合物流的发展趋势

1、国际物流发展的趋势。

自 20世纪 50年代,系统物流进入到国际领域以来,国际物流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至今已进入信息化高度发展的时代,正向更低成本、更高服务、更精细化方向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际物流的发展呈现新的特点和趋势 :

(1) 物流服务的优质化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构建合同导向的个性化服务体系将成为物流企业构筑竞争优势的关键。

(2) 为满足全球化物流服务要求,物流企业规模和活动范围将进一步扩大 ,并向集约化与协同化方向发展。

(3) 各种能提供运输、储存及顾客服务等系列化服务的第三方物流将在国际物流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

( 4) 跨国公司正在进入大发展时期,将成为国际物流的动力源。

(5)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国际物流领域如同国际贸易领域一样将广泛采用现代信息技术。

2、综合物流服务与航运企业的关系及发展。

综合物流需求的企业大多是跨国公司和国内优质企业,它们具有较好的营运状况 ,对物流的需求较高,对于那些已经在我国国内设立公司的跨国企业来说,如果国际物流业务做好了,就有机会开展全面的合作。参与并提供国际物流服务有利于物流企业占领高端,对于远洋航运企业来说为这些国际著名企业提供物流服务,能充分地锻炼和丰富企业对物流运作过程的管理能力,能迅速建立知名度,为以后的业务开展创造机会。在这方面做得成功的如 :马士基 ( MAERSK)、总统 ( APL)、日本邮船 ( NYK)等,他们在全球范围内为客户提供完善的物流服务。远洋航运企业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应该加强与国际知名物流企业、加工型企业的合作 ,完成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体系和客户服务体系 ;选择国内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厂商建立稳定的全面的物流业务合作关系,进而与国际著名的物流公司建立战略联盟,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成为一个全球物流服务商,为跨国企业提供全程物流服务。

3、国际大的航运公司与综合物流服务的发展。

20世纪 70年代,日本邮船公司开始在国外开展多元化经营,现已拥有以海运为中心的子公司及 200多家附属企业。 90年代,日本邮船公司根据航运业竞争、发展的态势,将其未来的发展目标定位为:综合物流服务的集团承运人,其目的是为客户提供服务最优、时间最短、汇集海运、空运、陆运的现代物流服务。日本邮船公司的综合物流服务以综合物流服务中心为枢纽点,通过与货主建立电子数据交换网络实现货物流程的全面控制、协调管理,从而降低运输成本 ,并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日本邮船公司综合物流服务中心不仅具有仓库保管功能 ,同时还可以对物流进行加工、处理、控制 (具体包括适时管理、出入库、货物配送、代办各种有关证件并对商品进行包装加工 )。日本邮船公司为保证其物流高效运转,建立了最先进的计算机网络,为物流高效率的运转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处理支持。目前日本邮船公司已经建立了十几个综合物流中心,形成了十分完善、周密、高效的海陆空三维立体运输网,从而成为索尼、松下等大型跨国公司货物运输首选的综合物流承运人。

4、国际航运企业将走向综合物流。全球网络化趋势下的多式联运、集装箱运输的发展以及与国际接轨意识的增强 ,必将推动国际航运企业综合物流服务的发展。国际航运企业以海上运输为主业,在向两头扩展服务领域、优化服务质量的同时 ,力求最大限度地降低综合物流的成本,挖掘利润源泉,同时也将对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发展产生相应的促进作用。

三、国际航运走向综合物流的分析

1、国际航运走向综合物流的必要性。海洋运输的竞争日趋激烈,利润率越来越低。由于航运企业的服务方式单一,各个航运企业单靠传统的海洋运输无法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充分体现各自的核心业务能力。因此,很难在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在这个情况下,综合物流必须与国际航运行业相结合,才能摆脱运价的恶性竞争,实现新的拓展。

2、国际航运从事单一海上运输的薄弱点。首先,随着贸易方式的多样化,运输方式也趋于多样化,客户为便于最大限度地控制成本,享有最佳服务,对整个运送过程及方式都尤为关注。货物的交付方式早已不仅局限于海运。由于客户要求的细化,航运企业的服务重点也从原来纯粹的海上运输转移至多式联运的门到门服务,而且还必须全面、有效地控制货物送达的时间、数量、质量。另一方面 ,随着国际贸易的自由化,海洋运输的国际化,国家之间的贸易堡垒和运输壁垒逐渐打破。世界十大航运企业,如马士基、东方海外、铁行渣华等 ,都使出浑身解数,以船舶大型化、调整航线、兼并联合、优化服务、降低运价等手段参与市场竞争。

3、国际航运企业开展综合物流服务的前景。如今的销售战略越来越多的是以服务导向,即在经营战略上实施总体物流合理化的策略,以保证产、供、销的一体化和连续化。

资料显示,国际贸易的 85%是由航运业完成的,这意味着航运业是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载体,它拥有其他任何运输方式所不可以比拟的优势。航运企业在此基础上,不断拓展自己的服务范围,把业务范围延伸至生产领域和营销领域,对产品从起点到终点的每个环节进行综合管理,打破行业间壁垒,将非常有利于提高航运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提高资源利用率,推动航运企业经济的发展。

4、。国际航运企业开展综合物流服务的优势。航运企业本身就是运输企业,而交通运输是物流供应链的构成要素之一,航运企业沟通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水运、陆运、多式联运及其代理企业,具有广泛的国际国内货物运输网络、基础设施及国际化人才优势。这些已经具备了发展综合物流服务的基础要求,尤其是那些大型的航运企业,比如 APL、 MAERSK、NYK等,它们已成功地登陆综合物流领域 ,并取得了优秀的业绩。

四、发展综合物流对航运企业的重要意义

1、航运企业的业务范围向前延伸,可保证货源的稳定性。综合物流已不是简单的物品流动 ,而是与生产的各个环节有着密切的联系 ,是生产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运输企业的业务渗入到生产领域时,运输企业综合的物流管理能力可帮助生产企业实现“零库存”,减低了生产成本,同时也使得货源得到了可靠的保障。

2、扩大航运企业的业务范围。如今集装箱运输企业已经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硬件系统 ,而发展与集装箱运输企业密切相关的综合物流运输正是充分利用这些既有硬件设施的捷径。这样就扩大了航运企业的业务经营范围,使企业形成规模经济,降低了经营成本,成为运输企业营运利润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3、提高航运企业的竞争力。计算机技术、信息系统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可使航运企业借助对企业生产的信息化建设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航运企业应该有的放矢地提出相应的发展战略措施,完善信息网络系统 ,整合运输网络系统和优化管理决策分析系统。同时,完成综合物流再造,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

[ 1]杨霞芳 国际物流管理 [M] 。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4 (12): 12-13。

[ 2]冯波 ,袁胜军 。中国物流业发展研究 [J] 。交通与运输 2005 24-25。

[ 3]叶伟龙 。国际航运企业走向综合物流服务的现状 [J]。综合运输 2000(2): 2-5。

[ 4]王任祥 。国际物流 [M]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 (4): 1-12。 [作者简介 ]栾硕 ( 1986-)

,女,辽宁大连人 ,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 2005级本科生 ;胡东方 ( 1987-) ,男 山东济宁人 ,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 2005级本科生

;责任编辑 :江海洋061理论界2008。

第三篇:中国广播市场发展五大趋势

中国广播市场未来五大趋势

从理论上说,全国广播市场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发掘。2004年,全国的广播广告收入为38.9亿元,占媒体广告总量约6%;而根据美国调查公司TNS的数据,同期美国广播广告约占全美媒体广告8%左右。可是在中国的实际情况却是,许多电台的广告已经排得满满的,除非将每天的24小时变成25小时,才能满足广告客户的需要,同时增加电台广告收入。而许多城市的频率空间也有限,在北京如果再增加任何一个调频就会对其他频率产生干扰。而且,基本上没有增加频率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根据对广播过去及现在的发展情况,预测未来广播市场竞争将有五大发展趋势。

一、争夺固定场所里的移动人群

上个世纪末,广播市场基本上是音乐台的天下。调频广播播放的音乐具有音响般的音质,少干扰的效果,加上其伴随性的媒介特性吸引了许多听众的青睐。本世纪初,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车的数量开始飙升,同时,交通状况跟不上车辆增多的步伐导致交通越来越拥堵,开车的人们迫切需要随时随地知道路况信息,由此催生了广播业的第二个春天——交通广播的兴起。在私家车数量较多的北京、成都、上海等大城市,交通广播每年创造上亿元的产值。许多电台都瞄上车上移动人群这个巨大市场。许多电台都把目标听众定位在这部分人,甚至把听众中拥有私家车的听众份额作为电台的核心竞争力。蜂拥而来的竞争导致市场空间被大家分割,定位同质化严重,运营成本增加,赢利减少。

由于移动车辆上的移动人群的潜在市场空间有限,可以预测:另外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固定场所里的移动人群将是今后广播市场争夺的目标。所谓固定场所里的移动人群是指各大商场、卖场、肯德基、麦当劳餐厅等这些固定的公共场所里的移动人群,主要是指这些场所里的顾客。这个市场是相对于移动车辆上的移动人群来说的,它的潜力非常巨大,因为:

1.每个城市的商场、卖场等公共场所无数,每天在其中购物消费的顾客数量十分惊人;2.这部分正在购物消费的人群消费能力旺盛,正是许多广告商的目标对象,广告投放的有效性高; 3.由于广播伴随性的媒介性质,在公共场所播放广播的到达率将比楼宇电视、移动电视高;4.更由于这部分人群正在实施消费行为,伴随性的广播能对其起到即时的引导作用,广告效果好;5.收音装置相对于楼宇电视、移动电视来说,价格更加低廉,而且安装方便。

现在已经有一些电台或多或少地意识到这块潜在的市场空间,也在加大对这些场所的渗透。在2004年8月份雅典奥运会期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都市之声”就在所有北京的麦当劳餐厅播放“都市之声”的奥运会节目。2005年“五一”长假期间,都市之声又与北京的一些商场、公园联系,在这些场所播放节目。而且许多的建材城等大型市场也在播放都市之声的节目。中央电台的音乐之声也有相似的措施。但总的来说,这些措施都是零星、不系统的,还没有形成规模。

要争夺固定场所里的移动人群首先必须实现节目内容的转变。时至今日,由于交通台模式对广播界的影响,现在许多广播电台都是以车辆上的移动人群的需求为节目内容定位,节目样式、节目时间安排、广告的时段安排、广告品种等,都是适应移动车辆上的移动人群的需求。如果要争夺固定场所里的移动人群,广播就必须满足固定场所里的移动人群的需求,就必须

在节目内容上做出适应固定场所里的移动人群的结构性调整。比如,在音乐上要突出伴随性,以轻音乐、舒缓型音乐为主要基调、突出服务性内容、调整广告品种、增加总体广告时间、减少单条广告时长等等。

二、细分化与反细分化

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全国的广播电台开始逐步走向专业化、细分化。广播也由于细分化走向了复兴之路。截止到2005年底,全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共有中央、省级和省辖市级广播电台273座,开办广播节目2146套,制作广播节目1019万小时。各级广播电台涌现出一批深受听众喜爱的优秀频率、栏目和节目,如中央电台的《中国之声》和《音乐之声》、青岛广播电台新闻频道的《1377早新闻》等及一些地方台的交通频率,已成为广大听众的精神支柱和生活伴侣。目前,全国的广播人口覆盖率高达94.48%,越来越多的听众开始看重这个“伴随性”极强的传统媒体。

随着广播频率的进一步细化,专业化电台的节目内容专业化与受众细分趋势将越来越明显,更多的频率将节目定位为只为某一部分听众服务。在频率专业化改革中,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深圳等较早推出专业化频率的电台,许多频率已经成为当地媒体中特色鲜明的强势品牌。据调查显示,很多电台自频率专业化改革后,媒体到达率高达40%以上,受到广告商的青睐。

但总的说来,广播市场的细分程度并不够,许多城市的专业电台频率都仅仅是相对的细分频率,如北京台的音乐广播是全国比较典型而效益又比较高的专业化频率,但相对于国外的专业化电台来说,也仅仅是个“综合性”的专业电台频率。一个成熟的广播市场在内容定位上应该是非常细致,即使是音乐频率也会分出诸如古典音乐、流行音乐、乡村音乐、摇滚音乐等许多频率或时段,以满足不同趣味听众的需求。但现在的许多电台仍然在争抢综合频率,试图把所有听众一网打尽,有些电台本来已经走上了细分化的道路,但迫于短时的竞争压力,想争取尽可能多的听众,又回到综合台的老路,效果不尽如人意。

在信息来源多元化的媒介环境下,广播如果再“广播”,做大众型媒体,将很难打动听众,只有依靠本身特性,抓住特定场合的特定群体才是出路。可以预测,广播市场空间还将更加细分化,通过更多的细分频率,满足小众的专门偏好,以更细分化赢得更多的听众,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

在细分化完成、拥有一批稳定的听众群之后,还要实施反细分化。专业频率“细分化”是锁定目标,寻找目标听众需求的最大公约数;“反细分化”是拓宽频率的基础。既要满足小众的最大公约数偏好,抓住目标听众,也要满足小众与大众都具有的共同兴趣,以争取更多的目标听众。

然而,反细分化必须等到细分化完成才能开始付诸实施。现在广播市场上存在着细分化过程还没有走完就迫不及待地向综合频率看齐的现象,这是许多电台想迅速获利的急切心情所致。要扩大广播市场的空间,细分化的正确实施与反细分化的时机都需认真把握。

三、地域化与反地域化

在未来几年的广播市场上,地域化和反地域化趋势将同时发展。地域化是指电台播出的地域化。广播与报纸类似,都是地域性较强的媒介,各地的听众口味、需求不尽相同,服务信息、交通资讯也只适用于本地的听众。所以,只有本地的电台才能获得人们的青睐。中央台第四套节目改为都市之声,定位于北京市区的都市人群,就是要突出地域特色和都市风格。

反地域化是指广播电台的跨地区运作。包括内容的辛迪加模式和经营上的跨地域合作。由于广播节目具有容易复制的特点,又由于广播的覆盖区域有限,在甲地播出的节目在乙地重复播出也不会造成麻烦;因此实现节目资源的辛迪加模式可以减少电台的节目制作成本,提高节目资源的使用效率。各个城市的电台合纵连横,实现广播节目共享,节目反地域化,合乎广播发展的客观规律。

2005年5月18日,都市之声牵头全国82家城市电台成立了“中国城市广播联盟”,都市之声总监吴朝晖坦言,中国城市广播联盟现在仅是一个互助组织,至于将来是否会进行市场化操作,尚不在目前的议题之中,关键是“先把舞台搭建起来”,因为这种跨地区的节目合作是大势所趋。

四、多元化发展、产业链开发

同报纸相比,广播的发展受到时间制约,一天24小时不可能变成25小时,也不可能增加过多的广告,单个频率无法通过类似报纸扩版的方式增加广告投放总量。国际知名传媒企业,如迪斯尼、新闻集团等,走的都是以品牌为依托、拓展传媒外延空间之路。

实现产业多元化发展有利于扩大广播市场空间,有利于整合资源,也有利于分散经营风险。这将是今后广播发展的一大趋势。现在全国的广播电台已在积极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乐之声总监刘晓龙对开发外延产品的兴趣很大:“五年后广播经营的主要收入一定不是广告,而是外延产品,因为听众听的是节目而不是广告。如果听众越来越喜欢这个频率,那应该是节目越来越多,广告越来越少。„音乐之声‟在形成品牌后,我们要做的是由它延伸出来广播后产品,比如经营地方频率。”

北京音乐广播是较早实施多元化战略的电台,总监邵军的目标是建立以广播为基础的全媒体传播。通过把广播资源二次开发,经营演出、会员、无线业务、杂志、音乐推广等,打造广播新的产业链。

中央电台音乐之声、都市之声等也有相关举措。音乐之声将原来中央台的《国际音乐交流》杂志改版成《音乐之声》,虽然广告还处于培育阶段,但杂志都卖脱销了。总监刘晓龙还打算利用音乐之声的品牌影响力,经营艺人的演出。

五、数字广播将成市场主角

由于广播电台运营成本相对较低,广播电台的赢利空间较大。不少电台负责人透露:“只要给我一个调频,我就能挣钱。”但现在的情况是:许多城市的调频空间已是满满的,增加任何一个调频,都将会给其他频率造成干扰。而新兴的数字音频广播一个信道只需占用64K带宽,而且覆盖相同区域的地面发射功率只要调频广播的1/6到1/10,一个地区可以容纳上百个数字广播频率,所以在未来,由于数字广播的这个特点,将可增加无数个频率,实现广

播的细分化理想,成为市场的主角。

数字广播(DAB)是继传统的调幅、调频广播之后的第三代广播。与传统广播相比,数字广播不光具有信道窄的特点,还具有可高速移动接收、可实现多媒体接收、音质出众、发射功率小而覆盖面积大、频谱利用率高、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并可利用卫星大幅度提高广播覆盖率等优点。

中国之声副总监王晓晖认为,数字广播时代,广播将不再是单一的传媒,广播的含义将会改变。数字广播突破了传统广播只传输声音节目的局限,还可以提供包括音频、视频、数据等多媒体服务,接收设备也不仅局限于收音机,象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手机等移动设备都可以接收数字广播的多媒体节目。

在网络数字广播方面,新兴的“播客”开始走红,国外像BBC、CBC电台、波士顿公共电台等都相继开通了“播客”频道,通过传统电台播报“播客”上传的内容,并把自己的节目制成声音文件放在网上供人们下载,苹果公司的iTunes(MP3播放器)开始支持收听“播客”节目。2005年7月28日,中央电台中国广播网银河网络电台开播。

数字广播最大的制约是接收机的普及,数字广播接收机的价格偏高,车载接收机、能接收数字广播的手机都是新产品,但随着产业链条的开发,在内容、设备、相关数据业务等方面将会形成与广播相关的新兴产业。上海东方明珠公司的研发中心就预测上海市数字广播未来将带来2000亿的产业链价值,悦龙数字广播总经理秦学刚表示,数字广播将带来更多的资源,给电台更多发展的可能。

第二篇

对当前广播事业发展战略的粗略研究

本世纪20年代初,广播这一新的信息使者传入了中国。到如今,我国的广播电台已经走过了近90个年头。然而,目前我国广播的发展现状并不乐观,其经营与运作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鉴于此,个人对当前广播事业发展战略问题上进行粗略的探讨。

一、加强广播节目的多元趋向及开发节目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目前我国的广播节目,基本上是由众多的编辑部生产出来的,广播也从以往的单一式发展到如今的多元,从整合到分化的发展趋势也相当明显。几十年来,人们惯于把听众当作没有多大区别的整体,习惯于对他们讲一种话,灌输相对统一的内容。其实上述作法效果很不理想,紧接着各广播台便寻求自己的改革之路,将适应大众的一般需求变为满足不同特定群体的不同需求和爱好。改革之路给各方电台带去了相应的积极的效果。这样广播工作者懂得,广播的多元、分化趋向是符合传播规律的,是应当坚持发展的。对于要广播节目的开发来说,节目内容的全新性很重要。这就要求节目开发上要加强对社会生活中各种现象、各种矛盾的分析判断,确定社会即将出现的主流动态,作出节目的最佳定位。无论何种节目的开发和出台,一定要在讲求实事求是、符合广播特点的基础上,尽最大的努力打破旧有的框框,在播音风格,播出方式等方面大胆尝试。

因此,在当前媒体竞争激烈的环境下, 电台在竞争中就要摒弃节目出台后可以做上半年、一年的固定想法,要像现在的许多企业一样,加大节目研制开发资金投入,组织精干力量,根据受众的最新需求,提早的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提前开发各类节目,人们关注的最新事物,第一时间推陈出新,引领新潮流、新观念。不要等听众不理,客户减少时再进行节目改换。这样作是为了使节目内容深些、专些,更贴近兴趣爱好不同的听众群,以丰富的个性来满足听众多样化的需求。

二、加强网络广播建设进程及发展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处在工业现代化的进程中。数字化、网络化已经成为广播电视技术发展的主题和主线。所谓的网络广播,就是利用电脑网络来传播广播节目,听众可以自由地选择世界各地的广播节目,到目前为止,我国有100多家电台建立了独立域名的网站。其优点是传播成本较低,而且改变了广播只能传播声音的历史,提供了平面和视频的空间,为广播多业发展,争取新一代听众提供了载体。信息化对我国广播电视业来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中国的网民数量增长速度虽然惊人。如果能抓住这次机遇,就可以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另外,我国大部分广播网站还处于建设的初级阶段,技术方面的支持还不够,往往因传播速度太慢而失宠。再就是用户市场的制约。网络广播听众必须能够支付高昂的上网费用,长时间局限在计算机前,熟悉复杂的操作系统,这些都为网络广播的发展设置了相应的门槛。但是中国的网民数量与日俱增,截至2010年6月30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人,普及率达到31.8%。手机网民规模年增加4334万,达到2.77亿人,增长速度惊人,但是与庞大的人口基数比,中国广播产业仍然显得微不足道,在很多城市还有很大的推广空间。

由此,其一是广播电视可在网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利用互联网的传播优势弥补广播电视时限性、单向性、线性等传播劣势,延伸广播电视生存空间,扩大在传播新领域的影响力,还需要在竞争中自我成长,不断壮大,还需要克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敢于创新,勇于解放思想,做一些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积极深索网络传播规律,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新路子,从而开辟网络宣传的新阵地。其二是兴办特色化的专业网站不失为一条良策。受众收听收看的习惯,电台、电视台收集信息的专业化队伍、诚信成为一种资本等都为广播电视兴办特色化专业网站提供了有力支持。只有建设一个真正交互性、能实现网上受众之间、受众与网站人员之间、多向交流的个性鲜明的特色网站,才能出奇制胜。看来,广播电视仍然是一个朝阳产业,前途光明。

三、加强人才的开发和培养,推行激励机制

在数字化、信息化的今天, 人才作为生产要素的作用越来越显现,而广播事业信息化的推进、信息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人才。目前广播电台新闻队伍人数增长得很快,在职业理念、思想素质、业务素质等方面,都有亟待解决的问题:有的是新闻宣传工作意识淡漠;有的是对党的新闻工作的神圣使命缺乏深刻认识;有的缺乏社会责任感。面对媒介发展新态势, 数字时

代的广播急需以顺应时代潮流的人才培养新思路。

为此,广播工作者一要树立大传播观念。大网络打破了原来的地域与行业限制,直接面向全球,广播电视工作者要调整思维方式,树立新的传播观。二要把自己锻炼成为复合型人才,才能适应网络化时代的需要,担负起发展广播电视的重任。此外,我国的广播电视要在激烈的全球人才竞争中取胜,必须实现分配制度、教育制度和人事制度的创新,在吸引、培养和使用人才方面取得大的突破。各电台部门单位还要在现有的人员中大力倡导学习新知识,引导传媒工作者适应形势发展,更新知识,更新观念,提高政治业务素质,要形成在流动中用活人才的良好机制,形成有利于年轻人才脱颖而出、不断发展的环境,这样才能建设一支高素质智能型、数字化复合型的专业队伍。

虽然目前中国的广播事业与欧美发达国家仍有一定的差距,但我们只要紧跟信息化发展带来的时代机遇,顺应世界信息技术发展的潮流,把握广播产业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技术引进、业务创新等一系列手段,定会在不长的时间内迅速赶超国际广播业的数字化步伐。

第四篇:未来烘焙食品市场发展趋势(精)

未来烘焙食品市场发展趋势 烘焙食品行业的发展趋势

一、国际上烘焙食品行业的发展水平及技术发展趋势

发达国家基础原辅材料、食品添加剂、加工设备、包装材料、包装机 械已形成高度规格化、系列化、专业化、专用化;检测手段先进,质 量监控体系健全, 大多数企业通过了 ISO9002质量认证体系, 使烘焙 食品行业的产品质量有了最可靠的保证。 员工的文化程度较高, 一般 都具有大学本科文化水平,企业重视培养、储备和吸引高科技人才。 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 积极采用各种高新技术成果。 产品 包装新颖、装潢考究、档次品位高。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名牌意识 较强,重视产品的广告宣传、市场开发、市场培育和产品售后服务及 信息反馈。

二、国际上烘焙食品行业的经济规模、组织结构、专业化协作程度及 生产集中度高以美国为首的北美国家, 烘焙食品企业以面包、 饼干为 代表,多为高度集中的大工厂或大公司,即中心工厂,多为大型连续 化、机械化、全自动生产线,企业规模大,面包产品的销售半径辐射 周围几百公里, 饼干则覆盖全国各地。 它们是典型的规模经济和规范 效益。糕点则多为中小型规模。欧洲国家的烘焙食品行业,除了机械 化生产的饼干是高度集中的大工厂以外, 面包、 饼干则多为中小型企 业或前店后厂、小作坊,以面包店、糕点屋、饼房居多。无论是北美 还是欧洲国家,专业化协作程度都很高,企业的组织结构比较合理。 如美国在国家农业部的统一指导下, 建立全国烘焙师协会、 美国小麦

协会、美国谷物协会、美国玉米协会、美国大豆协会等行业组织, 从原辅料的种植、收获、运输、仓储、加工、使用、技术培训、产品 开发、 交流信息、 分析检测、 制定标准等方面, 实行种、 养、加、科、 工、贸一条龙专业协作和服务,统一原料标准、统一加工、工艺、统 一产品标准、统一检测标准和方法,保证了最终产品的质量。

三、国内烘焙食品行业的技术发展方向(1面包工业:面团搅 拌工序将采用两次搅拌技术,过夜面团技术,低温过夜面团技术;发 酵工序将采用过夜低温面团发酵技术, 低温过夜液体发酵技术, 两次 发酵工艺将是主要发展方向, 老面团也将得到适度发展; 冷冻面团技 术,煤气炉烘烤技术将得到广泛应用。 (2饼干工业:面团半发酵技 术及发酵饼干、营养保健饼干,采用升温快捷、高热值的液化石油气 烤炉将是主要发展方向。手工精致饼干也将成为一道风景线。

四、相关行业对烘焙食品行业的影响

烘焙食品行业对相关行业的依赖性较大, 依赖性较强的相关行业 有食品机械、基础原料、食品添加剂、包装机械、包装材料等。没有 先进的机械设备,就无法提高产量,无法保证质量。没有专用粉、专 用油,烘焙食品的质量就没有最基本的保证。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 有现代食品。 没有先进的包装机械和包装材料, 烘焙食品就无法提高 档次。

第五篇:我国票据市场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票据市场是以商业票据为金融工具,主要从事短期融资交易或融资业务的金融市场。作为货币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票据市场的发达程度对一国金融市场的整体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我国要进一步促进经济金融的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票据市场的发展。

一、我国票据市场的现状及其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票据市场从无到有,逐步形成了一定的市场规模,并在市场经济建设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票据市场已成为企业融资和银行提高资产流动性、规避风险的重要途径,也为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提供了一个传导机制。具体来说,目前我国票据市场已具有以下特点:

1、 区域性票据市场逐渐形成。

目前区域性票据市场正在逐步形成,部分地区贴现、转贴现、再贴现、票据回购业务发展势头强劲。近年,上海、沈阳、重庆、天津、长春、大连、青岛、南京、武汉、成都等金融机构集中、金融业务发达、辐射能力强的中心城市正在逐步形成区域性票据市场。上述中心城市商业汇票业务量已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以上。

2、 票据业务向专业化、规模化经营发展。

在华信工行和沈阳交行的示范效应带动下,以及对于中国票据市场前瞻性的认识,各商业银行都陆续成立了票据中心、票据支行等业务模式的经营管理机构,使票据业务在专业化水平和人员素质上都得到显著提升,规模化经营也为银行机构带来了较为丰厚的收益,提高

了商业银行开展票据业务的积极性。

3、 票据业务成为完全竞争的业务品种。

由于对票据业务的认识逐渐提高,央行要求把票据业务作为商业银行改善金融服务、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各商业银行则利用票据业务,达到拓宽收入来源、调整资产结构、降低资产风险、增强资产流动性的目的。因此,票据业务的竞争已日趋“白热化”。

4、 创新冲动进一步增强。

在当代金融创新理论的指导下,西方发达国家推出的“票据发行便利”业务,拉开了当代金融“四大发明”的序幕,票据业务创新品种层出不穷。在此启示下,国内商业银行要以票据业务为载体的创新冲动十分强烈。

二、我国票据市场的问题分析:

1、市场规模小,票据融资比重低。目前,商业汇票签发量所占“三票”(支票、汇票、本票)的业务量的比重约为1%;我国企业票据融资量占其外源性融资(贷款+股权融资+商业票据+企业债券)总量的比重约为2%;商业票据未到期金额仅相当于国内债券余额的15%;商业信用票据化程度低,5000户大中型工业企业期末应收帐款净额超过4000亿元。

2、市场工具单一,票据的多重功能尚待挖掘。票据既是一种支付信用结算工具,也是一种低风险、高流动性的短期投资和融资工具。我国目前的情况是只有交易性票据,没有融资性票据,即使是在有限的交易性票据中,也是银行承兑汇票占比较高,商业承兑汇票由于资

金回收率较低,风险性大,难以被接受,在票据市场中处于被排斥的地位。一级市场创造的票据数量少、品种不够丰富,二级市场的交易量清淡,使更多的人把票据仅仅作为一种结算工具,把贴现当成一种融资手段,而没能把票据当作有效、低风险、高流动性的短期投资手段和可随时调整资产组合流动性的工具,很多的票据在到期兑现以前并没有真正流动起来,因此,票据的流通功能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3、缺乏统一和完善的票据市场。目前,我国的货币市场包括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国债发行回购市场以及外汇市场等均是全国集中统一的有形市场,而票据市场却仍然处于分割状态,始终没有形成一个全国性的有形市场,局部性、区域化特征十分明显,严重阻碍了票据流通功能的充分发挥。

4、票据市场利率体系不合理。为推广使用商业票据,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对票据市场利率体系进行了改革,改变了再贴现、贴现利率分别与再贷款、贷款利率挂钩的做法,实行转贴现由交易双方自主商定,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浮动。可以说,这一改革对形成合理的票据市场利率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与同业拆借利率的市场形成机制相比,票据市场的利率体系仍然有着不尽合理的地方,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票据市场利率被管制的性质。

5、信用观念存在误区,票据业务风险大。规范的票据业务是以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为基础的,风险度较低,流通性好。但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却由于存在信用观念差等问题而使票据业务的风险度较高:第一,企业经济效益差,信用观念淡薄,自我风险意识差,

有的甚至通过签订虚假的商品交易合同套取银行信用,使承兑银行面临着较大的风险。第二,一些承兑银行到期无理拒付和拖延付款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使贴现银行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为避免损失,商业银行往往对地市级以下分支机构承兑的票据拒绝贴现,影响了票据的流通性。第三,由于缺乏全国统一的票据印制、登记、查询、监证等机构,使伪造、变造的假商业汇票时而出现,令人防不胜防。

三、进一步发展我国票据市场的对策:

1、增强信用观念,改善法律环境。通过广泛宣传和普及票据知识,把企业、银行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信用观念中解放出来,使其充分认识到商业信用票据化对生产经营所起的积极作用。

2、要全面唤起市场主体的契约观念和信用观念,依法构建健康的信用关系,促进商业信用、银行信用、票据信用和国家信用有机结合的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3、发展票据市场工具,扩大交易品种。丰富多样的交易品种是票据市场发展的基础。要利用金融创新丰富票据市场信用工具,在进一步发展银行承兑汇票的基础上,大力推广使用商业承兑汇票,逐步尝试使用银行本票等交易工具。

4、进一步发展票据专营机构。从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发达活跃的票据市场都离不开票据专营机构的交易活动。票据专营机构通过市

场化、专业化经营,可以实现票据业务各环节的有机结合,形成票据承兑、贴现、转贴现以及再贴现间良好的互动关系。

从我国票据市场发展的现状来看,一级市场不活跃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二级市场的不发达,而发达的二级市场又有赖于票据专营机构的经营活动。因此,现阶段发展我国票据市场必须大力推动票据专营机构的成立与发展。目前,在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地区性不平衡的情况下,票据专营机构应设立在经济发达、市场化程度高、金融机构集中、辐射能力强的中心城市,以进一步促进区域性票据市场的发展。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回忆鲁迅先生教案下一篇:欢迎新教师的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