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意识与意识范文

2022-06-05

第一篇:潜意识与意识范文

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

在前面的货架上一些内容和改点的解读,我想各位大虾们会在不同版本的《解读》中有详述,大家可以参照解读。我这里不重复了。这里我只准备选择”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两个关键词,从“流变”的角度和大家交流我的理解——本来应当把这一节放在上面的框架下,但考虑到这两个关键词的地位,便单列了。自然,单列后,就不只是讲“流变”了,请各位阅读时注意。

1. 只有应用意识是不够的

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这两个为什么放在一起?不是我手懒,是应用意识必须跟着创新意识,只有应用意识是不够的。

《标准2012年版》专门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作为核心概念专门表述,“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l

应用意识

那么,什么是应用意识呢?

《标准2012年版》是怎么说的?“应用意识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有意识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另一方面,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

这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说学了数学后知道用。这就好象是一个好逞能的小伙子,学得了一些拳脚,总想找个活儿亮亮自己的能耐,头脑中想的是“我能干点啥”。第二条,是说你遇上事了,要想着数学,想着数学能帮你。就象郭冬临演的小品《有事你说话》。

这两条先把“我能干点啥”放在“有事你说话”前面了。我感到顺序倒了。交换一下可能可好。从数学的产生来说,我们是先遇上问题,遇上事,“有事”了,才想寻找解决的法子,才有了数学。而“我能干点啥”是先有了数学,是你掌握了数学以后的事。从创新意识看,前者的创新因素更多些。无论是从数学发生发展的历史顺序,还是从数学发生发展的重要性,都应当交换一下次序。——当然,《标准》这样说,不会引发“两桃杀三士”,不会引发“两雄”争霸的残酷战争,但我还是感到交换一下次序更有利于理解创新意识的地位。

创新意识是新增的关键词。我认为加的很好,很有必要。

虽然在应用意识的注解中,《课标》有“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这样的说明,其中也蕴含有“创新意识”的意思。但是,应用意识(http:// )主要还是指用现有的工具做同样的或类似的事情,是现有工具的重复使用,是一种“啃老族”的文化体现。正如彭加勒(又译作庞加莱)所言:“仅仅着眼于直接应用的那些人,他们不会给后世留下任何东西,当面临新的需要时,一切都必须重新开始”(【法】昂利﹒彭加勒著,李醒民译,《科学与方法》,商务印书馆,2006年,北京)。一旦换一个新的情境,现有的工具就会象一位尊贵的骑士躲到一边,摊摊双手表示他的遗憾,此时的创新意识就成了我们谋求的勇士,特别希望他能冲到问题的最前面。庞老先生的话短,却说的很全面,既说了观点,又说了为什么。

l

创新意识

那么,什么是创新意识呢?《课标(2012年版)》没说,我也没有现成的答案,也许这个问题本身就不值得摆上桌案。我们还是先换一个问法:怎样理解创新意识?

我们先看《课标(2012年版)》,第7页,是这样说的:“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

说了地位,要求,基础,核心,方法,„„。把创新意识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这不仅是现代数学教育的 “基本任务”,而且要求体现在全过程中,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其实,创新又何尝不是科学、物理、化学等其他学科的“基本任务”呢?只是我们数学标准不能干涉其他学科的内政罢了。这是说我们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想起来就创新一阵子,想不起来就搁置在了一边。不能象学习雷峰,只在3月一阵风。中间几句主要是说学生要掌握科学的思考方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验证。特别指出要让学生独立思考,这一点特别重要,思考是自己的事情,思考不能替代,我们却常常忽视这样的常识。

独立思考,这是学会思考的条件,思考只能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去学会。什么是“会”呢?可以把下面的方法“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作为答案来理解。

当然,你仍然会感到“不治饿”。依然会象进了冬天的公园,看到的是冷冰冰的枝桠。理念树条不能少了案例的绿叶,一片绿叶就是大树生命的体征。还是让我讲一个例子。

2.例谈一节课中的创造

这是一节数学游戏课。20点游戏。每人轮流摸牌,各张牌点数之和不能超过20,点多为胜。

上课老师用了近20分钟讲游戏规则,然后学生进行 游戏,汇报经验。

——前面我把教育分为三类或说三个阶段:知识传承、技能训练、思维启迪。这节课你可以看出很典型突出了前面两个功能:知识传承、技能训练,而思维的开启却没有在这样的课中充分体现。最后的汇报经验只是对前面两个环节的“效果检验”。

评课时,我说:“如果我是家长,我会质疑,我在家几分钟就能教会孩子玩这种游戏,为什么要把孩子送到你手上?也就是说,我们做教师的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我的课堂上,孩子受到的教育与他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教育中有什么不同?——我想最大的不同,应当是学校教育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创造,而不能仅仅重复于传统教育和生活教育中的会用之目的。这样说并不是说生活教育中没有创造。而是说,一般的家庭中的游戏多在“应用”上下功夫,而学校的游戏应当多在“创造”上下功夫。”

那么,这节课在什么地方学生可以创造呢?

单说规则吧。

游戏是讲究规则的,一个游戏规则往往由基本规则、补充规则、拓展规则组成。我认为规则有下面的特点:

(1)规则是讲究公平的;

(2)规则是由社会共同体制订的;

(3)规则是可创造的,可变换的。——这就有了可创造的空间。

第一、基本规则的教学

游戏本身是不是新?游戏的新旧,当然不是由纸牌的物理属性决定,不是指是不是新买的“处女牌”。新旧是由游戏的基本规则决定的。

如果游戏规则是新的。这种规则学生自己能不能看懂?如果能看懂,你不要讲了,把游戏规则说明发下去,让学生自己学习。

——慢,有人插话了:低年级学生识字没有几个,你不讲,他们看不懂的。

对不起,这次我要做一个双手下按的姿势,请你先不要激动。我知道你说的是事实,并且这样做也是为孩子着想。我一点也不否认你的责任感。在我没看这节课前,我是和你一样存在这种担心:学生会不会看识得这些字,通过听课我没有这种担心了。

你看到了,当你出示这个游戏规则之后,前面有个小姑娘不等你说话,就用手指着念出这句话了。可是你没有理会她的多嘴。心里可能还会感到她扰乱了你的教学秩序。我不知道她能认多少字,就是有不会的字,也不要紧,小组内是不是可以帮助一下?小组内不行,组际之间行不行?最后有几个字不会,还不一定需要你来讲,缺一个两个字可能也不影响学生理解这个规则说明。

会用多少时间吗?你在用讲的方法时,用了17分钟(而学生玩一次只用5分钟)。你让他们自学7分钟能不能学会、能不能看懂这个游戏说明?——可能比你单一地讲“高效”多了。

把问题情境设计好,让学生自己通过自己的努力,学着阅读、学着合作,学着求助于他人,学着指导他人,在互相帮助中了解新的游戏规则。这样,学生是不是已是在创造了。他们通过阅读,孩子们知道了一个新的规则,知道扑克还有新的玩法。而这些经验的获得,源自孩子们自己的发现。

有的老师可能会问,你前面的意思是只让孩子们学习说明书吗?不让学生接触纸牌吗?

不是的,可以让孩子们自己结合手中的牌,对比说明书来理解规则。并且这样做使文字说明、实物操作相结合,可以更好地理解规则,也符合学习的规律,符合创造的规律。因为创造体现在过程中,而理想的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修正的过程。这样的过程中处处体现着创造。

如,规则说明中有“摸到纸牌上的数字的和最大的人获胜。”学生要理解这个句子。他们的思维要经过下面的几个过程:

(1)认识里面的字词,并知道各个词所表达的意思。这一步是词的意义的理解。

如“数字”、“和”这两个词,学生需要知道“数字”是指纸牌上的数字,“和”的意思是说“几个数字做加法运算的结果”。

(2)将字词放在句子中去理解。这一步是从结构上去理解。

把“数字”“和”放在“摸到纸牌上的数字的和最大的人获胜。”句子中,知道是把手中各牌上的数字都加起来,然后比数字大小。这里有一个前提,要摸牌,要比较,不是你一个人比。蕴含着你手中要有牌的意思,要有同伴和你一起做,才能比,通过和同伴的比较来知道结果谁“最大”等等。

(3)将上面的短句,作为行动的指令来进行实际的操作。这一步是从情境中去理解。

将这个句子结合具体的情境,或说放在具体的“真实世界”中去操作。在讨论中、同伴共同阅读说明书中,有的孩子可能并不需要“真做”,可能通过想象,头脑中已建立了按这个指令操作的情境。有的孩子们的思维可能还是处于懵懂状态,对词的意义可能并不清楚,这时就需要一边阅读对照、一边进行具体的操作帮助理解规则。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学习并不是象容器注水一样的简单累加。而是通过一个不断尝试、反复、修正、澄清,从而达到更透彻、更深刻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处处可以体现学生的创造。

第二、补充规则的教学

除了怎么定胜负这样的基本规则外,还有针对特殊情况处理的一些补充说明,我称为补充规则。诸如:出现一样的点数了怎么办?大于10的牌,如J、Q、K„„如何处理?

对于这样的补充规则,我仍然不建议在学生玩之前作为基本规则介绍给孩子们,而是希望让孩子先玩,当出现这样的情况时,让自己做出处理,自己制定规则。——在玩之前介绍这些规则,他们没有体验,对这一条规则可能感受并不那么深,你的规则并不能马上变为学生的内在需要,最为关键的,我的建议是能让学生体会到创造的需要。哪怕是你告诉孩子们“我们是不是可能再加上这样一个规则,„„”也比事前告知孩子要好,因为这会让他们知道,创造并不是人们的随意捏造,规则的产生也是来自于实际的需要。

那么,一旦他们发现了需要,也就培育了“提出问题”的秧苗。由需要,提出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选择一个方案,这又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创造中的一个要素是选择。

在上面的游戏中,如果你的点数是10,我的点数也是10.我们俩人是同样的点数,怎么算胜负?这里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案:

(1)

并列第一。这是一种规则,两个人都乐意。

(2)

谁手中的牌少,谁为胜。这样的规定当然也可以。

(3)

两人都放弃手中的牌,重新再摸一次,以新摸的一张点大为胜者。可能这样的规定要触动孩子的心灵了,因为这样做需要孩子放弃手中既得的利益,两人间重新再开始一次游戏。

(4)

„„

关于牌面数字多于10的牌的处理:

(1)把大于10的,包括大王、小王统一定为1.这是一种规定;

(2)把大于10的分别按个位数计数又是一种;

(3)这些牌和大王、小王分别按0算也是一种规定。

(4)„„

第三、拓展规则的教学

基本的规则和补充规则教学完之后,基本上可以宣告一节课的结束了。但我认为,理想的教学不要在此画上句号,把规则拓展一下、做一下变通,会给孩子们打开一个新的窗口,让他们自己看到更广阔的天空,还他们一个天地,让他们嬉戏,品尝到创造的快乐。拓展规则的制定也许会让学生进一步或者更多地尝到创造和发明的喜悦。

就这个游戏的拓展规则,我们可以尝试着做几点改动,看一看是不是可创造的空间更大?

(1)关于胜负的规则:可以不可以规定五局三胜制?可以不可以改为最后的胜负以各局的点数之和大者为胜?可以不可以胜一局就记一个分数,最后看分多者为胜?

(2)关于游戏人数的确定:两人可以吗?三人可以吗?„„人数多与人数少,又可以做哪些规则上的调整?

(3)关于奖励。能不能制定一些奖励的规定?胜一局加1分,连胜两局加2分,连胜三局加3分,等等。

(4)„„

制度都是滞后的。规则需要在游戏中完善、在活动中制定。制定规则的过程,需要经过社会共同体的约定和确认,规则确立的过程充满选择,充满创造。当然,规则一经确定,谁都不能再私自更改,除非再次出现规则中没有包含的情境——这是创造的一个条件,创造必须在一个社会共同遵守的大规则内的进行创造。让小学生凭空创造规则,并理解这些规定可能很难,但他们在游戏中却能实实在在的经历和体验到创造的过程。

创造,不是你定规则我遵守,创造,是大家一起根据需要选择、建立规则。选择、建立一个普适性的规则,是对现实问题的解决,也是对自己既得利益的放弃,更是对他人的尊重。成大事者没有一个是“默守”规则的人,相反,创造在某种意义上却是一种对已有规则的破坏和新的规则的重新建立。

我这儿说的游戏规则,也许不仅仅是指玩这个纸牌游戏本身。也包括我们与人相处,在社会中立身。当然,更包括我前面说的“家长为什么把孩子送到你的手上”这一款社会游戏。公维华老师有一天很高兴地告诉我,他们学校在招生,来了好几千家长,特兴奋。为什么会来这么多家长?这里不会有强迫,不会有行政命令的一呼百应,不会有利诱(当然这里指的“利“,相信你不会误解为单纯的物质利益),这是社会选择的结果。选择的标准是什么?家长们都很清楚,他们看到的是学校办得水平。他们把孩子送到这儿是因为这儿“利好”。这个利是学校能给孩子们的,如果你的工作和努力不能给孩子这方面的“利”,你就需要付出其他方面的“利”为这种失衡来配平,社会游戏需要的是公平,虽然在追求公平、配平失衡中会有许多的不公不平存在。

上面的战线拉得是不是又长了。来,我们浓缩一下:

学习不是简单的累加,需要自己不断去修正和选择,在这个过程中,充满创造。创新不是告知,需要自己去发现创新并不随意,创造有创造的需要;创造并不神秘,孩子们也可以创造。

3.独立学习与创造

我曾想就“低学生段数学教学可创造内容举例”为题写篇文章,列举一下小学低学段可创造的内容,后来放弃了。因为每一节课中都有创造,每一个过程都有创造,不是吗?每一节课中,数学概念的得出、公式、公理、法则的总结,模型、思想方法的应用,问题的解决,哪一环节没有创造?现在需要的不是指出哪节课中有创造,而是需要我们老师们树立一个让学生“创造”的意识、给孩子们创造的空间。我们老师们往往也知道要让学生学会创造,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却总是扶的多、给的多。

我为什么如此强调要让学生独立学习,希望老师们少指导,少讲解,尽量做一做“垂帘听政”的“皇太后”呢?

当然是为了不熄灭孩子创造的火苗,培养孩子创新的意识。这样的回答可能太过平常,不会给我们留下有什么印象。我们还是再做一次溯源。看看“创造”的定义怎么说。

什么是创造?

百度上给出的定义和例子很好,转述如下:

创造是指将两个以上概念或事物按一定方式联系起来,以达到某种目的行为。

创造的本质在于甄选!甄选出真正有建设性的联系(事物或概念之间的联系)。

例如,当你想拿到桌子上的一个花瓶而又因为自己太矮而够不着时,你挠挠头往周围看了看,发现旁边有一个凳子!你突然想到也许可以通过站到凳子上而够到花瓶,这是最关键的一步,通常称为灵感(这个现象类似于生物中的突变,这里发生的变化是改变了凳子只是用来坐的这样的观念),做到这一步时你已经将“凳子”和“自己的身体”这两个概念在头脑里联系起来了,并且进行了一个思想试验过程:首先看了看凳子的高度,大概判断了下自己如果站在上头很可能就可以够着花瓶了,并且觉得自己肯定可以爬到凳子上去。于是你头脑中迅速闪过了你爬到凳子上然后顺利够着花瓶的图景。这个思维过程完成后,你就完成了一个“手续概念”的创造。为了方便陈述,你还可以把刚才这个手续概念命名为:“通过站在凳子上拿到桌子上的花瓶的方法”。

为了验证刚才创造的这一手续的可行性,你将你的想法付诸实现,结果也许真的可行,也许不可行,或者造成了你没有想到的结果。比如凳子翻了你摔倒了,还把花瓶打碎了。这都是因为你在头脑中模拟的过程忽略了某些应该考虑的重要因素(比如凳子的稳定性,地面的摩擦系数,或者对凳子和自己的高度判断不准确等等)造成的。如果可行,并且拿到了花瓶,那么你就进行了一个“概念的物理实现”的创造过程。也就是说你将你创造的概念的“物理实际”也创造出来了。它本质上就像你完成了一个建筑的设计,并且亲自把它建造出来一样。经历了这件事后,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就能够马上想起已经建设完成的这个概念,这就是你增长的知识。可见创造可以分为概念的创造和概念的物理实现创造两种。

这一段说的很是详细,由于上面的文中用了一些概念,我们可能读起来吃力,我想结合上面的话,再强调一下几点:

1.创造的实质是联结,联结可以是抽象概念之间的,可以是具体事物之间的,体现在思考问题与具体的做事方法、过程中。

2.创造是个体的创造,创造会带来个体的内心的愉悦而一定会成为自己的经验。别人的告知不是创造。虽然都起到了使主体由“未知”到“已知”的结果,但告知不是创造。

注意:告知不是创造的敌人,更不是课程改革要“革命的对象”,它也是我们重要的学习方式。后文会详细谈及。

3.创造不仅是一种发现,还是一种选择。它是从诸多现象和联系中洞察到什么最有价值,而做出的一种选择。创造是选择,不是给予。

如,在上面的例子中,有人告诉你把“可以通过站到凳子上而够到花瓶”,你照着做了。这里面已没有了创造,这只是按指令去做,是按程序去做。如果有你的选择和反思在里面,你获得的“可以通过站到凳子上而够到花瓶”可能是一个经验,再遇上时你也会这样做。如果没有选择和反思在里面,别人的告知或说给予也许只成为你完成这件事的一个指令,它会随着任务的完成而遭到遗弃。——当然,我们有时会把遗弃的东西再次捡回,但那要等待合适的时机了。

我在做业务校长时,有一次陪我们县教研员赵克平老师听课,他听到老师讲公式的推导过程时,有些愤愤的说:“这一节课最甜的地方又让老师自己吃了。”他把课比做吃甘蔗,要让学生自己吃,你老师不能嚼了喂孩子。最有营养的都进了你的肚子,孩子再吃你嚼过的,能愿意吃吗?

我在我们的文字里没有去区分创造和创新。无论这两个词有什么不同,我想有一点是共同的,拿来的,别人给的,都不在创造和创新之列。

那么,独立学习是不是不要老师们指导呢?不是的,我们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教与学的关系,我想在后文“重新认识学与教的过程中”详细去谈。

4.孩子能否创造?

孩子们能创造吗?

面对这样的困惑,我想只说一句“能”或“不能”是解决不了老师们的困惑的。我一直认为对于孩子的理解是造成我们教学法分歧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的困惑应当是来自于对孩子能力的理解,而有些观点是来自于我们受到的教育和自己在传统教学行为影响下的学生给你的看法。

我们先来看一下名家的观点。

“他们是尚未成年的新生一代人,身体弱小,没有经验,甚至连一般活动的能力和认识能力都还不具备,要求他们像成年人那样生产和生活、进行科学认识或艺术认识,以谋自身的发展,是不可能的。”

——王策三

“学生是带着认识世界的前概念到课堂里学习的。他们带着丰富的先前知识、技能、信仰和概念进入正规教育,而这些已有知识极大地影响着他们对环境内容以及环境组织和解释方式的理解。反过来,这也影响着他们记忆、推理、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学生带到课堂上的经验可以两种方式呈现:作为他们日常的、非正式的、经验性的、学校以外的知识,或者作为他们基于学校的和“教学的”知识。 ”

——徐斌艳:《面向学生的小学数学学习项目设计》,新世纪小学会议资料,2010年12月3日广东茂名。

“每个在校的儿童,他们都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这其中包含着大量的数学活动经验与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在现实生活中,小学生可以广泛地接触到数、量、空间、图形、数据、可能性、关系等丰富的数学知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 组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教师教学用书(六年级上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第3版,第2页。

“儿童有一种进行推论的天生素质,并且有实验和检验的内在的愿因。” (约翰﹒杜威)

上面的对儿童的论述都是名家之高见。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会得出如此不一致的观点和看法。我们听谁的?谁的话更接近真理?

当理论的双方或多方对峙不决时,我们不妨做一次战争年代逃亡的难民,“远离”这纷争的是是非非——去安静的课堂和儿童生活的世界中去观察一下他们的生活,用我们自己的观察决定理论战争的胜负。

下面,我们一起看几个事例,看你能不能吹响绿茵场上裁判的金哨。

(1)曾见到一本《甘蔗有多高》的书。它的奇异处在于作者是一群幼儿园的孩子。这可不是一本你印象中的日记集,也不是你印象中的学生作文选。它是一本有关幼儿测量概念学习的书,是从头到尾记录下孩子在幼儿园中围绕测量这一主题的学习进程记录,是一本实实在在的小朋友写的“专著”。

那天,我和位惠女老师同去书店,店员推荐我们这本书。听说是幼儿的书,我有些不屑一顾,碍于店员的面子,便随手翻了几页。这一看,我们俩人都迷上了,都想买。可是,书只有一本。不好与位老师相争,便提一个条件,请位老师就这本书写一篇文章让我和更多的老师分享。我则和店员约定,再进来书给我通知,我再来买。几天后,店员电话告知我书到了,我则买了三本,不断给好友推荐,到最终,我手中留存的却是一本复印本了。

这本书写的是什么内容呢?

起因很象是我们的春游。老师本意是要带领孩子们去参观稻米的收割过程的,但学生却对路旁的甘蔗产生了兴趣,趴在地上,翘着屁股,观察开了甘蔗。敏锐的老师“嗅”到孩子的兴趣点,于是和孩子们一起开始了一段长达五个月的以测量为主题的学习活动。

种下甘蔗后,孩子们特别关心甘蔗有没有长大。老师抓住这次课程的契机,引导孩子思考甘蔗该用什么量,孩子用食指、拇指比划,但是每次比的都不一样。“那么,用什么方式,才不会变来变去。”孩子们想到了吸管和树枝。细致的老师,将孩子们测量甘蔗的“工具”贴在白纸上,并在旁边写下测量的日期、测量人,随着甘蔗的长高,成长图越来越长,甘蔗成长的情况形象具体地呈现在孩子面前。

随着甘蔗的成长,孩子们也在寻找着不同的测量材料以便测量甘蔗有多高,他们想到了回形针,孩子们用一长串的回形针结成长长的连环扣,不仅量甘蔗,也量教室里的其他物品、甚至于爬上楼顶去量高楼。在孩子们测量的过程中,老师用一个小本子,鼓励孩子将他们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和大家一起分享测量的结果。

在孩子们的眼中,教学楼很高很高,于是,他们把一箱子连环扣全部串在一起,几个孩子到楼顶放连环扣,楼下的人接应,还特别关照二楼也要有人,防止连环扣卡住。量好后,大家开始数连环扣的数目:353个连环扣。“353个连环扣是多高呢?怎么告诉别人呢?”老师此时介入,使学生不再沉醉于成功之中,引出了尺子的学习。„„五个月后,孩子毕业了,一本由他们自己动手编辑,插图的图书也成册了。

——这是我看到的最小的孩子们写成的书。我感叹孩子们的创造!

那么,在我们的课堂中呢?我们的孩子同样不缺乏创造的能力。

(2)下面的教学片断选自《新世纪小学数学》杂志,2012年第二期,张学明、项竹贤《课堂追问的时机》,26页)

【例】教学《万以内退位减法》的片段。

在“质疑问难环节”,一个学生突然举手问:“老师,四位数的减法,可不可以从高位减起?”这可是教师备课时没有想到的问题,全班学生也齐刷刷地向这位同学投去了惊异的目光。

师:谁能说一说,你在从高位减起时遇到了什么麻烦?

生:从高位减起,后面遇到需要退位时不好办。

师:你是怎样改的?

生:差比原来少写1。

师:那你们能不能想办法,在经过退位以后,使差不做改动呢?

生:老师,可以这样做,在从高位算起时,可以一次同时看两位,如果下一位需要退位,在写差时就先留下一个1。

这位学生边说边以黑板上的题目为例进行说明,其他学生点头表示认同这位同学的观点。

师:你真了不起!还别说,这个方法真能行得通。

生:老师,既然这种方法可以,那为什么书上说‘从个位减起’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你们能谈谈自己的看法吗?

生:老师,我认为按照书中介绍的计算方法算起来简便。

生:我也认为从个位减起要比从高位减起简便。

师: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在计算时要尽可能地选择比较简便的方法。不过,今天我们要特别感谢x x同学所提出的这个问题,正是由于他的这个问题使我们对多位数的减法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我提议,让我们大家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他!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把学生的话和老师的话分开来看。你会看到,所有的结论和发现都是来自于学生,没有一处是老师的告知和讲授,处处都是我们学生的创造。显然,这里孩子们的创造,源于老师不是把“从高位减起”作为一种知识来教,而是用追问,引导学生自己来思考。

当然,这里有两点说明:

(1)竖式计算的问题从哪位算起,似乎已成既定的规则,如果再给学生更大的空间,追问“竖式计算只能从低(高)位算起吗?”,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并探索发现一个法则是如何形成的,你会给孩子打开了一扇创新的大门,他们又会看到另一片天空。

(2)这里只是展示了“质疑问难环节”中的学生创造,在其他环节,老师是不是也是这样的用启发式引导学生思考,我们不得而知。这里的学生创造中,老师引导的痕迹稍显过重。我希望能看到一节课的所有流程都是全部的、真正放给学生的,看到学生精彩观念绽放的课堂。(这种课堂将在教学过程中介绍两处)。

相反,下面的例子就不是在让学生创造了。

【例】异分母分数相加减

出示1/2+1/4,让学生自己动笔算一算,当学生出现1/2+1/4=2/6或1/2+1/4=2/4等多种不同答案时,可以适时一问:两个加数的和应该比加数大,那么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证一下你算的和是否正确?

这里,老师虽然也是想用启发式,让学生自己通过计算发现错误。——这里虽然用了“适时”二字,但这两个字最难把握。作者没有说什么是适时:给学生留下了多少的反思时间?给没有给学生操作的机会?给没有给学生合作交流的空间?是学生经过再三的思考后最终认定自己做的就是最后的结果了、还是发现学生算完,未等学生给验算就进行了下面的启发?文中没有说明,我们无从得知。但是,我们注明到,在“如何做”这个问题上,老师却是采取了“告知规则、让学生按规则行事”的方式。这样的教不是在让孩子创造而是让学生在“服从”中“确认”别人的发现,如此长期的影响会降低学生的自信心。另外,“两个加数的和应该比加数大”也不是数学中普适的结论,它只在算术中成立,当两个加数学中出现0或负数时,就不适合了。不适合在小学加以强化并当成一个普适的规则来使用。如果我们放弃“适时”的过程,一定要告知时,建议改为:“这两个加数的和会比最大的加数小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证一下你算的和是否正确?”这样是引发学生观察、思考,把发现和创造的空间留给学生自己。

我这几年负责的杂志,其中有一个栏目,是专门发表孩子们是怎样学习数学的,发表了很多学生在学习中的成果;也时也到各地培训、回访、讲学,见到过很多孩子们的作品,如、广东植秀盛老师、公维华老师以及大庆袁明老师学生日记,河南金水连续几届的《学数学、用数学》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们用报告的形式汇报他们用数学的成果,有的学生涉及到商场的选址调研,研究的思路和严谨堪比大学的学生。读他们的作品,我常常为他们出色的创造兴奋不已。

我在教学初中时,我教的学生中就有多人发表过文章。其中,崔艳梅一次得了200元的稿费,令全校为之惊呼——那时我的工资还不到800多元钱,在农村无论孩子、还是大人的眼中200元都不是一个小数目。

我分别用幼儿园、小学、初中的例子想说明,我们的孩子可能天生就有创造的才华,只是因为我们的“教”不得法,而使他们的这种才华和天性得到了扼杀。我的这样的话,并不是危言耸听。后面,我会有更多的例子说明我们的教是如何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也很感谢网友“离线”,看到我的日记后给我发来了她在教学中积累的“教阻碍学生发展”的大量案例。

当然,社会中阻碍创新的因素就更多了,如山寨文化、盗版行为等等。而在我们的意识中,有些“盗”了却不知是盗,最可怕。我说这叫“误盗”,是为了给我们大家保留一下脸面。不是吗?我们常见有人引了大段别人的文字,但却不加注明。我现在虽然还没有发现盗用“我看课标系列”的现象,但我敢说你会在某个角落或某篇文章中看到我的这些文字或观点被“误盗”的情况。

5.结语

创新有两大表现:发明与发现、联结与转换。有时是发明,有时是发现。但从思维上看,实质是经验的再抽象和经验的再提炼、是经验和知识的相互联结和转换。具体说来创新有下面的表现:

l

发现了新的现象,新的联系。

l

在有人质疑某一观点时,提供了新的辩护性案例。

l

发现了现有经验、传统观点、方法中的谬误或不足;

l

将现有的经验、观点、方法进行了抽象、归纳、推广、提升,使之更简捷、方便、更具有一般性。

l

转换或发现新的方法、观点,将人们的思维转换到一个新的视角或话题,表现为结束一场争论、或开辟一个新的领域。

打住。我知道研究创新能力培养的老专家们有意见了。为什么没有介绍大家公认的创造性思维的几个特征?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兰斯等人的研究成果,典型的创造性思维一般具备以下六方面的基本特征,敏感性、独特性、流畅性、灵活性、精确性和变通性是典型的创造性思维所具备的基本特征。你为什么避而不谈?也许我理解上的原因,我感到这只是把一个美女拉到我们了面前,告诉我们这位美女有几大特征,让我们欣赏欣赏一下而已。而我们所做的不是只做欣赏美的工作,更为重要的是要创造美,塑造美,要知道这个美是怎么产生的,怎么才能创造出这样的美来。因此,我想从教育者职业需要的角度,多从可操作的层面,谈创造、看创新,以便大家看得懂、想得清、用得上。因此,不惜用了这么长的篇幅谈创造,说创新。

现在可以做一个小结了。我的主要意思是什么?我们看一个问题,要看流变,就象我们选择股票,不仅仅看它当前的市值,还要看它是不是潜力股,要看他的发展。在这一小节里,我是借助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谈流变的,只有应用是不够的,还要有创新。无论创新的形式,还是创新的内容,都与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基础相连。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关注创新意识,必然会关注经验的积累。因为,经验是创新的起点。希望在教学中不要把处处存在的创造之花而扼杀。方法呢?放手,多给学生思考、创造和分享的时间和空间。——注意,我没有用多引导这样的字样!原因将在后文谈及。

教育改革是一场创新,前面说了教育的三个阶段。我们身处新的时代,需要有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方式适应时代的需要。由此,特别需要有人用行动为过时的教育教学方式画上句号。不这样,何谈这是一场教育改革!

每天来我空间交流的朋友,你能承担起这份重任吗?你这样如饥似渴,关注我们的改革,舍你其谁?

最后,留几个思考题:

1.

前面转引的名家对学生的论述,你赞同哪一个?注意,不要被我的例子和观点所误导。要用你的例子来分析,在自己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你的观点。谨记:“莫将经验做本真,你我都是摸象人”。

2.

新课程那么重视应用,为什么不提倡应用题分题型教学?试谈谈你的观点。

3.

新修订的课标加了运算能力,是因为我们的运算能力弱需要再进一步强化吗?

第二篇:让你的意识与潜意识合作

心理学家们早已发现,人存在着意识与潜意识。但它们是对立的,是对抗的,是统治与被统治的——意识中也是有阶级性的,这是意识中的阶级性。就是如果潜意识要发出或表达一个愿望必须经过你的意识申请、审核与批准,必须经过你的意识来检验„„意识仿佛一个掌权者,如果潜意识要想做着什么事,它必须请示于意识。因此它们是对立的„„你的意识与你的潜意识一直这样的,一个想那样做,常常是另一个不允许它那样做,被意识所允许的潜意识愿望太少了,所以显示出来的基本现象是:意识与潜意识是对抗状态的。潜意识想往西,你的意识却觉得它不行,必须往东才可以;我的潜意识觉得你应该向南来,却你的意识经过“它”的综合分析认为恰相反——你应该往北去„„意识与潜意识大部分念头是相悖的:因此你内在有一个鸿沟,有一个深深的分裂——那正是你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鸿沟与分裂,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距离„„

人类的整个意识整体是一个地球,你的意识只是那很少的人类已经耕种或正是耕种的土地——对于整个地球,你还有更多的土地是荒芜的,没有被耕种的。对于人类的整个意识整体也是那样。你还有更多的意识土地没有被找到或耕种,还有大片的地方甚至你连去过也未去过,甚至你连知道都不知道了„„这个陌生的地方一直存在着,一直未有你的足迹到达——你的意识与你的潜意识是对立的,它在阻挡你深入它的里面。因而很多优美的地方和丰富的地方被“你”所错过。要知道,“你”即不是你的意识,也不是你的潜意识——你是超越你内在所有意识可能的整体意识或意识整体。你的意识阻碍了深向更多的意识的未知领域。你把自己挡在了自己的巨大能力之外。

你的意识在你的整个意识存在中仅是非常非常小的一部分,你只耕种了那很少的一小片土地。你的巨大可能性都在那个未知之中。而所有的未知均在你的潜意识中所珍藏。如果你的意识与你的潜意识一直对抗,那么你就无法走进那更为广阔的土地。你被你自己所局限。你只生活你的狭小的意识中。你在一个很窄的意识带中生存。你错过了更为存在的生命存在觉知。你无法有快速的进步,原因常常就在这里。从今天开始,你必须开始拿出一些时间来研究“意识”问题,来研究你自己——这是必要的,因为整个你人生的基本情况是:你在决定你的世界,你显示你世界的空间,你在发掘它的真相的广阔性„„因此你要想拓展更为广阔生命场,你必须首先来研究意识和你自己。这是我的中心之告导。

整个问题的基本要点是:来让你的意识与你的潜意识合作。来让它们握手。让它们拥抱。让它们跳舞„„你必须实现超越,否则没有更为丰富深层的生活允许你进入。而实现超越就必须完成自我开发,就必须对意识和你的意识进行研究和革命,否则谈论是空虚的,没有价值与意义的。

一直以来你的能力没有大速度的提升,那是因为你一直以来你的意识太自我,太压制与压抑你的潜意识,你与它形成的对立——你阻碍自己进入更为广阔的领域。你不够敏感,你错过很多觉知自己意识的丰富性和真实性。你活的无聊和普通,单调和机械„„均是因为你的意识没有和你的潜意识交朋友,交流之间不是友好的和平等的交流,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管制与被管制的关系,压迫与反压迫的关系„„从今天开始,请让它们合作,让它们交朋友,让它们一起拥抱和跳舞。来意识朝内,来聆听它内在的任何声音和想法,并允许它表达。从今天开始对意识和自己感兴趣。你的意识太从那个意识整体中脱离出来了,你的“自我”部分太从“你”这个整体突出出来的——因此你变得孤立、狭窄和越来越无能化„„你的丰富性和

可能性被越来越减少和限制。从今天开始来进入你的内在的另外的领域。你内在即是一个宇宙,从今天开始你不但要在外在的宇宙里遨游,你还应该同时在你内在的宇宙里遨游。你必须学会“同时性”生活。你不能只朝向一个面存在,那样单调和局限就会产生。

目前我们常常见到一些所谓开发潜能的培训及活动,实际上,潜能开发是极个人的事。无法是别人来开发你,对于自己的潜能开发,你只能只能自己进行。别人给予你的只能是一种方法或路子,无法有人代替你来进入你自己。你必须自己走进自己的内部。在我看来,整个潜能开发的路子就是要学会让你的意识与你的潜意识合作。为了弥合你内在的分裂与对抗,首先你必须意识到这个问题,并感受到你内在的分裂与对抗;其实要对意识和自己无限感兴趣;再次你弱化你的自我你的意识,并保持经常的、一贯的敏锐的觉知;最后才能实际你的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握手、拥抱、跳舞与浑然一体的天配合作。放开你自己,允许表达,带有觉知——是达成你能力提升的最基本的要素。尊敬的聆听者们,可以在以后的时间里逐步琢磨、吸收或内化我所阐述的事情„„如果你实现上述的要素,那么你将实现了你的快乐并达成了你的能力的提升。

整个潜能的开发与能力的提高,就是一种灵性的复活与提升。你越深入广泛的意识领域,你越具备灵性。所以整个灵性的提升就是一种意识域的扩展。你的意识域带越宽广,你的灵性就越高。整个灵性的高度就是整个意识的宽度。它们是浑然的,是一体的。是优美的深藏的世界。你要走入更为广阔的领域,实现意识与潜意识的合作是必须的,你必须修通那个通往深层次的路,然后才能来到灵性的世界。如果你没有通入内部的意识和能力,那么是不可能有灵性提升的。整个灵性就是整个深入性。一个人不深入自己的内部,一个人只停留在他的表层,那么他是无灵性的,他是单调和肤浅的。一个越深入自己的内部,一个人越处在自己的中心和核部,那么他就是越超越的和智慧的。种子只有被植入深深的内部,被植入水分、土壤都丰富的地方,才能生出根深之芽,开出灿烂之花。你把一粒种子埋在表面是无用的。因此你必须深入你自己的内部,然后深深、全然让你的种子生根、发芽和开花。你必须找到你的种子,并深入的肓植它。这种你的灵性之花才有可能绽放。你必须具有非凡的灵性,否则,你就是一个动物化的人。你朝向动物,你的进化程度非常低——如果你没有灵性或灵性很低的话。因此提升灵性的能量,是你朝向神的路。是你作为高等生命的一种朝向及责任。你必须朝向这个方向并有这个意识,否则你就是作为具备灵性的动物——但却只有缓慢的意识进化或停滞的进化。

作为“人”的你,你的身体进化基本已经完成,但你一旦作为一个物种的基本属性被固定以后,那么你的进化就只能是“意识”的。一个人从一出生,意识和身体同时进展与进化——当来到某一个点是,身体的进化停止了,但意识的进化仍然在进行„„且意识的进化是终生的。事实上,很多的意识只有进展,没有进化。他们只是意识的领域挖掘与扩展,他们不知道深入,不知道还有并要进入深层意识——因此他们的意识只能叫进展而不能叫进化。只有那些朝向自己深深的内部,朝向自我或意识的更深层的领域的人的意识进展才能叫意识进化。

现在人类的身体进化已进入了一个非常低缓的阶段,但意识的进化却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因此本世纪前后出现了一大批灵性大师灵性导师。这是进化进入意识时代的标志,是人类脱出身体进化而进入意识进化程序的显象之一。整个灵性的提高,是潜能被利用的基本结果之一。人类的智能要想有更大一步的提高,灵性必须得到进化。人类首先必须要有意识进化的觉知,然后更大可能的智慧现象才有可能被造就。否则,人类在朝向自身推进的路还

很长。所以,在这个时代,灵性提升,心灵成长必须被得到正视和努力。因为这个时代已进入了一个意识的时代,已进入了一个意识进化灵性进化的时代。尊敬的先生,这是一个重要的议题。所有灵性探求者必须单独拿出来加以单独研究和修证。

现在朝向灵性进修的路基本有两种:一是实修之路,通过身体来启动意识进化,这是基本之路,但也是低级和普通之路。另一种是直接由意识开始的意识修进之路,它是高级的,但是难以被一般人所掌握的。世上大多修进者走的是第一条路,它是漫长的和苦行的;由很少一部分人走的是第二条路,他们直接由意识开始进行更为高级的意识。第一种以身体为出发点,第二种以头脑为出发点。在中国很多大家是从第一条路上走开的,比如孔子就是第一条路上的行者,而庄子则是则是标准的第二条路上的大者。第二种不用实修,因为不是借助身体而是借助灵魂的修进。很多人难以明白,说一个人并没有怎么真实修炼,他是如何达到如此程度呢?似乎是个迷,也象个奇迹,实修者还对此进行怀疑,总不想承认他那是真修——觉得他的一切都是靠头脑“想”出来的——事实上,他得来的一切和你经过实修得到的一样。因为他们从一开始走的就和你是两条路,他们是通过意识和头脑的修行,而你是通过身体,然后经过头脑的进行。正象从两条路上爬山,你们同样来到了一个山顶。那个结果没有区别,区别就在于你们走的路不同。事实上,就有很多朋友问我有没有实修,并且那些实修者不愿望认为我所得到的是真的——因为我没有实修证悟。事实上本质是,我们走了不同的路,来到了同一个天堂。我并没有走捷径,我只是选择了“空”行,你选择了“路”线——我选择了坐飞机,而你选择了坐火车而已。我并没有走捷径,如果你选择坐飞机的话,我们的过程是一样的。问题就那么简单,不存在神秘现象。还是那句话,神秘是被隐藏的秘密,神秘源于无明知。

你朝向更广阔,更深入,最基本的还是要修通一条朝向自我或内部的基本之路:它就是意识连于潜意识的路,它的基本方法就是意识与潜意识的合作。„„好了,本文就阐述到这里,我敲瓦盆,留有余响——智者听余音,遇者忠实音,存在早存在,随便你取舍„„好,给晨光中的祝福。

第三篇:浅析梦与潜意识

梦与潜意识

1120122727-马建设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梦与潜意识的关系,笔者认为潜意识是形成梦的原因,人们所做的梦其实是由潜意识所控制的,梦是表达潜意识的一种方式。关键词:梦 潜意识 睡眠

我们每个人都有过做梦的经历,可是为什么会做梦?梦的内容来自何处?梦究竟是怎样形成的?这是很多人关注的问题。但是目前又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理论能说明解释它。现在,对梦产生原因的探究,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方面分析。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梦境研究者雷布森(J-Hobson)和麦凯利(R.W.Mccarley)把梦看作是一个本质为生理过程的心理伴随物。他们认为,人类的梦的发源地是脑干。脑干控制呼吸、心跳以及其他不随意功能的区域。在睡眠时脑干不断地发出各种电脉冲至脑中控制视觉、记忆和情绪区域。而人在清醒时由于大脑处理各种信息时过于繁忙,无法觉察这些微小的放电,但是在睡眠时,大脑对这些微小的放电很清楚,大脑把记忆的各种片段拼凑在一起,于是就形成了千奇百怪的梦境。

2.梦的产生与脑电波和眼动状态有关。科学研究表明,正常人的睡眠是一个有着固定秩序的规律性过程,是“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反复交替的过程。睡眠包括浅睡眠期、熟睡期、深睡期、沉睡期四个时期。而梦的产生与这些阶段有关。 3. 梦的产生与情绪、情感、气质、性格等心理特点有关不少研究表明,梦的产生与心理健康状况、情绪状态、个性特点等心理因素有关。实验证明,睡眠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情绪状态、个性特点将影响快速眼运动量的时间,从而影响梦的产生。 4. 梦的产生与记忆、经验有关。以弗洛伊德为代表,在分析梦的来源与材料上,他特别强调日常生活的痕迹与儿童早期的经验。他认为,梦总是以最近几天印象深刻的事情为内容,深信每个梦的刺激来源,均来自“他入睡前的经验”。

5. 梦的产生与性本能有关。弗洛伊德认为,梦的形成的原始动力,主要是受压抑的性本能冲动的结果。

上面所罗列的对梦的解析是比较容易让大家接受的观点,但是我认为产生梦的本源来自于潜意识,而上面所说的解释只不过是一些影响梦的因

素。首先,我们在熟睡时根本无法控制自己的梦,并且我们也不能控制我们所梦到的内容。甚至有时候我们会感觉到自己的梦很荒唐,很是天马行空,但我们始终控制不了它。这说明梦的行成是由潜意识所决定的,当我们的意识处于放松和休息阶段时,潜意识便会充当主要角色来控制我们的思维,释放我们的情绪和欲望。

梦是对潜意识的表达,梦是释放潜意识的途径。潜意识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中的重要内容。他认为,潜意识是人类心理最原始的因素,它处于最深处,最底层。每种意识活动,都在潜意识中伏有其根株。潜意识并不是被动的收容所,它像蓄电池储存电能一样,随时可以发泄出去,可以主动地产生冲动。潜意识不是凋谢了的记忆消极、被动的保管库,它在本质上是原动的。潜意识虽然受到压迫,但它们永远不断地为得到自我满足而斗争。人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当我们在白天认真投入的思考一件事时,这件事便会储存到你的潜意识当中。比如,你在早晨背单词,然后在晚上读英语课文时看到一个与之前背过的相类似的单词,你便会立刻想起自己早上所背的单词。所以当白天所想的事情成为潜意识储存在你的大脑后,在晚上休息时,潜意识便会通过梦的形式将你所思考的事情回放。

相同的“梦的产生与情绪、情感、气质、性格等心理特点有关”的观点亦可以说明潜意识是梦的本源。当我们在白天产生不好或者消极的情绪是,我们的潜意识亦会受到情绪的影响,同时潜意识会将这些感觉“记忆”,等到我们休息时,意识进入休眠状态,而潜意识则通过梦的形式将这种压抑的、消极的感情释放,从而调节我们的状态。事实表明,当我们的心情不好时,好好的睡一觉之后会感觉轻松很多。还有,我们每天早晨起床后会感觉到自己的状态特好,也就是这个道理。

我认为脑电波、眼动状态及其他一系列的生理活动都与梦的产生有关,不过这些生理行为只是为潜意识服务,它们执行的是由潜意识所发出的命

令。梦是一种潜意识的活动,由于某些内容往往与社会道德规范和行 为标准相抵触,会受到社会舆论的遣责,不能直接表达与梦中,只有在克服压抑 的作用或压抑解除后才能进入意识, 因此大多是通过凝缩、转移或扭曲变为象征 的形式来呈现内心的潜意识,也就是说,梦都是有象征意义的。弗洛伊德认为,梦的形成的原始动力,主要是受压抑的性本能冲动的结果。他指出,在精神中的“本我”里的性冲动是无孔不入的。在某种程度上这一观点有很大的合理成分。他认为人类在某个程度都是利用表面上的“好的”、“传统的”和“文明的”行为作为掩饰,其实在内心里无时无刻不在想着性的内容。性本能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一种欲望,那么它也就是从潜意识中产生的,而弗洛伊德认为梦形成的动力是对性本能的压抑,那么我可以认为梦是由潜意识受到压抑而释放的。结语:虽然现在有很多人在研究梦的产生以及一系列与梦相关的话题,但是始终没有一个准确的解释。也许这个问题会永远解决不了,但我们却不能止步。

参考文献:

【1】 陈瑞芳·梦的发生原因探析

第四篇:服务意识与技巧

四、DJ服务员服务技巧

(一)如何搞好房间气氛:

在厅房内,决定客人玩得开不开心的首要因素是气氛问题,只有活跃的,恰到好处的气氛才能使客人有一种愉快的感觉,而服务员、DJ在房中起到决定气氛是否活跃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在房中要注意针对不同的客人作出不同的回应。

1、如果客人很能喝:喝多酒的客人,为他做一下按摩,并为他送上热茶或热毛巾,并低声询问:“这样是否舒服一点?”如果客人酒兴正浓,激你玩游戏应主动配合参与,如果客人已经不愿意喝酒了,就应适机停顿一下,自己也可以乘机休息。这时可以点几首歌唱或者跟客人聊聊天,如果客人喝醉了很麻烦就尽量不要跟他喝,可以带他去大厅换换环境。

2、如果客人能唱:DJ做到每人都有几首拿手歌曲,能够配合客人唱得尽兴,客人单独唱歌时,应表情专注,客人唱完歌应鼓掌表示欢迎,也可说:“唱歌的喝酒!再来一个!”让客人有一种受重视的感觉。

3、如果客人很能聊:这时DJ应配合客人的思路尽量找话题跟客人聊天,这时应注意聊天的内容必须是客人喜欢的重视的,而不能聊客人不感兴趣的话题。

4、如果客人不能喝不能唱也不能聊;这时应将目标转移至房间内其他客人,并利用其他客人的兴致感染这位客人,做到皆大欢喜。

(二)如何搞好房间内的促销

这里促销不单是促销酒水、饮料、小食也算是促销,但有的客人喜欢喝酒,而有的客人就不喜欢,所以我们要针对不同客人进行不同的促销。

1、如果客人很能喝酒,那么尽可能引导他在猜拳,做游戏方面,且利用这方面让客人多喝酒,如果自己输得比较多,就喝点酒,多吃点生果、小食之类。这时候,要掌握喝的节奏,不要一下子倒多,把自己灌醉,剩下的时间便任凭客人“宰割”或使客人感到不满,不好玩引起房间气氛不好的一面,最好是让客人多喝点,而自己少喝一点,这一点要自己把握好也不要让客人老输,适当的时候自己也喝一点,总之“能喝则喝”。

2、如果客人不是很能喝,那就尽量递点生果之类的小食给他。首先打扫桌面,把生果搞定,把茶几清理出来,这样如果服务生进来打扫时,那么台面也要显得有优势一些,而且台面空荡荡同台面东西很注客人的视觉效果也不一样,这样推销起小食来也要容易些。这也要靠服务生之间要有默契,还有就是要看准时机,先要看准哪一位客人会是买单的,如果他不是很反对,那么OK。自己看着搞定,如果跟你谈得来的客人不是很有驻力,那么就询问一下,其他客人或房间内其她DJ,要知道,如果房是里所有DJ这个说要,那个说要,客人也就不好说什么,如果只有一个DJ说要,而其她的DJ都不出声,那么客人也许就只会针对这个DJ小姐,而且一个小食都不要,这个DJ小姐也很难下台,所以在这里,我们仍然要强调一个“姐妹同心。”

3、如果客人既不能喝,又不喜欢吃。这个时候你觉得他应该喝免费的茶水还是应该喝参茶?那么让他唱歌、聊天,口渴了总要喝点什么吧,总之要让客人尽可能的消费,除了酒水外小食、茶、生果、饮料等等,我们要开动脑筋,尽量为公司创造利润。

(三)如何与客人应变

1、当客人还未消费就要求赠送时

回答:“不好意思,我没这个权力,这间房间的最低消费是XX元,您先点些食品或饮料,等一下我向经理申请,争取给你们赠送。”

2、当客人提出打折时

回答:“不好意思,我没这个权力,请您稍等,我马上向经理申请。”

3、当客人问有没有妈咪、小姐时

回答:“我们这里没有妈咪、小姐。”

4、当客人要你帮他们找小姐时

回答:“不好意思,公司规定不允许,如果我这样做会马上被开除。”

5、当客人要求安排多几个DJ小姐时

回答:“对不起,是不是我服务不好要换DJ小姐?”

如果客人坚持

回答:“请稍等,我请示一下经理。”

6、当客人要找老总或老板时

回答:“对不起,是不是我的服务不好而怠慢了您?”

如果是因为自己的服务怠慢了客人

回答:“对不起,因为我的失职怠慢了您,真的很抱歉,我立刻改正。”

如果不是投诉,应问明客人贵姓称呼,如客人不愿意透露

回答:“老总若不知道您是哪一位贵宾,可能会因为工作忙而抽不出身来见您。”

与客人周旋的过程中应尽量了解客人的意图,并反馈给老总,以使其判断是否要见此客人。

7、当客人问及公司的装修、投资和营业收入及老板是谁等商业机密以及一此超越范围的问题时要含蓄地回避。

回答:“不好意思,这是公司行政和财务上的事,我不是很清楚”。

8、如果客人投诉,而自己又不能解决。

回答:“不好意思,我马上找经理过来为您解决这件事。”

9、买单时客人故意刁难。

回答:“真是不好意思,我马上找经理过来为您解决。”

(四)其他服务素质规范:

1、进入房间后应大方得体主动介绍自己,及时与客人交流,细心观察、倾听,有针对性的配合客人娱乐需求。

2、严禁挑客,私自离开服务房间,若客人要求换人或自己有特殊情况要求,应迅速私下找到房间负责经理报告,得到批准后(经理在服务监督卡上签字认可)才可离开。

3、严禁窜房,若有其它房间熟客需打招呼,须得到本房和进房负责经理同意,打招呼时间不得超过十分钟。

4、严禁酒后失态。

5、对于客人的要求要积极负责的去处理,任何时候都不得置之不理或故意拖延。

6、在营业场所,不论何时何地见到客人一定要有礼貌。(微笑点头致意,鞠躬问候,让路等)

7、任何时候,不准对客人评头论足。

8、任何时候,都不准顶撞批评客人或与客人争辩。

9、对客人所提问题要求,不清楚时不能乱讲乱说,应及时问上司或同事。

10、牢记“主随客便”的服务宗旨,配合客人的娱乐消费需求,不准以“自我为中心”。

11、在客人谈话时,要目视客人,认真倾听,不能心不在焉随便插嘴,打断客人讲话,客人唱完歌要热烈鼓掌。

12、真诚的关心,赞赏客人,细心观察注意小节,学会从小事上关心爱护和赞扬客人。

13、尽量记住客人的姓名及喜好,以便礼貌称呼客人和方便下次更好地为客人服务。

14、如果做错了事情,要立即承诺,请求原谅,不准强词夺理,蓄意争辩。

15、客人发放小费时(或请求客人帮助时)不论多少,都必须真诚致谢,严禁给客人脸色,强索小费。

16、有问题以正常渠道反映或投诉,不准私下议论发牢骚,传播小道消息。

17、拾到客人遗留的任何物品,应主动上交保安部、报告上司,否则按盗窃行为处理。

18、不得食用客人剩余食品、酒水。

19、不准在客人面前谈论公司内部问题,议论同事、上司或其它客人,摆弄事非。

20、看到损害公司利益的人和事(员工违规、客人损坏和拿公司财物、自带酒水、食品等)。应积极制止,不能处理的要积极报告、投诉,不准置之不理或隐瞒包弊。

21、不允许参与送酒、打折、要发票事宜。

22、不允许私自帮客人介绍带DJ小姐坐台。

23、客人未离开(即便发了小费)不得先走,客人要求或特殊情况向负责经理报告批准后才可离去。

24、严禁欺骗客人与经理,答应经理与客人的事情必须做到,如若有特殊情况需经负责经理同意才行。

(五)、服务技能规范

1、了解公司环境,房价(最低消费)及大厅消费。

2、了解公司各种酒水及小食的名称及价格。

3、各种酒水的饮用方法和斟酒方法。

4、各种游戏的玩法。

5、了解房间内各种设施的使用及各种配备的摆放。

五、KTV、DJ员目标管理责任合约条例

为规范管理本公司KDJ,使其礼貌、礼仪达到专业服务标准。经公司研究决定,自本责任书签定之日起对KDJ实施以下管理方案:

一、新员工入职、离职手续

1)每位KDJ入职时须填写入职申请表,交身份证、暂住证复印件各一份,相片四张至人事部备案;填表面试由总经理及人事部负责。

2)每位KDJ凭入职手续前往公司财务部交纳保证金,收据反馈人事部并领取工作证。

3)KDJ服装由公司统一样版,各自出资购买,交款至财务部后凭收据前往行政总务处领取服装。

4)合同解除:辞职必须提前15天申请或通知,经主管或经理批准后方可生效,否则,公司将扣除一半保证金;同时,凡未满三个月试用期者,扣除办证费用。

二、KDJ的职责:

A:1)每晚七点钟必须集中在指定地点签到、点名,遵守公司各项规章制度,准时上下班;

2)认真学习KDJ培训知识,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

3)尊敬上司、团结同事、服从领导的工作安排。

B:1)迟到、早退、擅离工作岗位者一次罚款XX元;

2)请假每次(1小时内)罚款XX元,请假一天罚款XX元,旷工一天罚款XX元,若连续旷工两天按自动离职处理,不退还押金及作任何补偿;

3)病假须出示市级医院证明,否则病假按事假论处;

4)违反公司制度按公司规定开黄单扣罚;

C:每月交纳培训管理费XX元,需在每月1-2号内由KTV经理代收交财务部。逾期未交者作自动离职论处,不退还押金及作任何补偿。

三、KDJ奖罚条例

KDJ由入职开始计,每周需订房壹间,每月订房任务4间,并按每星期至少有1间订房,不能完成任务者,每少1间订房罚XX元。

四、客人给小费的数额是自愿的,不能企图或意图向客人索取小费,不得与场内客人有金钱交易,更不允许有卖淫现象出现,一经发现,视解雇处理,不作任何补偿,如被公安局控诉,一切后果自负,与本公司无关。

五、严格遵守本公司各项规章制度,如有违章行为被客人合理投诉,公司将按章予以处罚。

六、上班时间,不得与客人搂搂抱抱或做有损公司形象的行为举动。

七、上班时间手提电话须开震机或关机。

八、在任何时间都不能同客人发生争执或冲突事件。

九、不能跟客人外出做出违反法律、法规的事情,如有违反,所产生的一切后果,公司概不负责。

第五篇:公仆意识与职业精神

梁玉萍 教授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公务员制度研究室主任

一、公务员的公仆意识

(一)什么是公仆意识

1、公仆意识

◆中国共产党最起码的政治常识和政治品质 ◆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伦理底线

‚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要进一步增强公仆意识,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进一步增强节俭意识,始终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胡锦涛总书记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和执政理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

如,毛泽东同志历来视‚人民为天‛,多次在重大场合上高呼‚人民万岁‛;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称自己是‚人民的儿子‛;周恩来总理一直把‚为人民服务‛的像章别在自己的胸前等。

2、公仆的内涵

◆党的各级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意识。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共产党的各级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 ◆新华字典:公仆即‚为人民服务的人‛。 合格人民公仆的两个标准: ◆有没有公仆意识; ◆是否德才兼备。

‚公务员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接受人民的监督。‛——《公务员法》第十二条 《党章》明确规定:‚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

3、干部之‚德‛与公仆意识的关系 《管子•牧民》:‚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公仆意识‛在现代语境下已经转换为更明确的‚宗旨意识‛,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提法不同,实质一致。胡锦涛同志关于‚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思想则是对‚公仆意识‛的最好诠释。但是一个干部、一级组织是否具有‚公仆意识‛,不取决于这个干部、这个组织以什么‚性质决定‛为借口的自我评价,而取决于人民群众的口碑。

◆万山红的《公仆赞》唱响全国,给人民留下深刻的记忆,道出了人民的心声。

◆孔繁森、焦裕禄等一大批党的优秀儿女以人民公仆自居,采取切实行动,一生为人民服务。 ◆汶川地震中涌现出大批的好干部。

◆连续七年表彰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活动引发各界巨大反响。

(二)强化公仆意识是新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

1、强化公仆意识是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的要求

◆公仆意识深层本质是政治、国家权力和社会公民的定位。

新时期国家权力和社会公民的关系:社会公众自主性逐步增强,国家权力向社会公众转移和让渡逐步得到体现。

《人大研究》2003年12期一篇文章:《从跪下说起》。

北京电视台报道,北京在解决经济适用房的过程中,当政府把钥匙交到贫困户手中时,该贫困户跪下感谢政府对自己的关怀。

新时期在国家权力和社会公众关系的特定条件下树立和强化公仆意识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

2、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强化公仆意识成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新时期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的深入和发展,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公民意识进一步得到强化。

3、强化公仆意识是民主与政治的基础和条件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强化公仆意识成为实现社会主义民主与政治的重要基础和条件。

国家政权、政府机构和公务人员的政治伦理建设,作为政治伦理核心的公仆意识,构成了民主与法制观念的基础。

强化民主法制建设的公仆意识,在民主与法制建设中具有重大意义。

4、增强公仆意识的关键是树立人民至上的信念 《党章》明确规定:‚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

5、增强公仆意识的核心是正确使用人民赋予的权力 人民的公仆的检验标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6、公仆意识‚外之于举止,见之于言行‛

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党中央高度关注、重视和解决民生问题,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群众的疾苦时时刻刻地放在心上。

(三)公仆意识集中体现了党的执政理念 《党章》明确规定:‚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

1、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 (1)增强公仆意识的关键是树立人民至上的信念 (2)增强公仆意识的核心是正确使用人民赋予的权力 人民的公仆的检验标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3)公仆意识‚外之于举止,见之于言行‛

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党中央高度关注、重视和解决民生问题,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群众的疾苦时时刻刻地放在心上。

2、公仆意识集中体现党的执政理念的三层意思

(1)公仆理念是马克思和巴黎公社伟大制度的创新

邓小平晚年在总结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经验时,提出:‚‘老祖宗’不能丢‛。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公仆的理论命题源于巴黎公社伟大的制度创新——‚防止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的理论。

‚社会公仆‛和‚社会主人‛的一切问题都是围绕着国家公权力展开,必须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2)公仆理念是执政党赢得人民信任的基础 美国记者曾问毛泽东:‚你们办事,是谁给的权力?‛毛泽东回答:‚人民给的。‛

‚人民要解放,就把权力委托给能够代表他们的,能够忠实地为他们办事的人,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执政的权力来自人民,党必须‚受制于人民,服务于人民‛。 (3)公仆意识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

党的政权与人民群众关系的核心是受人民的委托,必须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和最终追求,同时增强公仆意识,从根本上增强为人民服务和谋福利的意识。

如,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新三民主义‛:‚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四)影响公仆意识建设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1、公仆意识建设中的主要问题与原因 (1)盲目攀比,假公济私的索取意识

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同志在全省的干部大会上说:‚与一般群众相比,我们干部的待遇、报酬已经很好了,不应该有非分之想。‛

(2)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贪婪意识 ◆以前的‚59岁现象‛:一些腐败分子退休前猛捞一把。 ◆这些年的‚39岁现象‛:一些年轻官员暴露出极强的贪婪意识。如国家原统计局局长邱晓华、河北省工商局长李真等。

据重庆市检察院统计,目前35岁以下的干部群体已经成为职务犯罪的高发群体。

2003年至2007年,重庆市检查机关共立案查办35岁以下职务犯罪嫌疑人623人,占立案总数的16.69%。而同期查办的55岁以上的职务犯罪嫌疑人只有317人,占总数的8.49%。

2009年4月28日《广州日报》:年轻干部成为案件发生的高危人群。两年来因违纪违法被立案查处人员中,31岁至45岁年龄段违纪违法案件占大多数,共计127人,占55.95%。

(3)主仆颠倒、重权轻法的主子意识

从查处地方省、市、县、厅、局领导干部的主仆颠倒、重权轻法的‚主子意识‛说明:一个方面我国走上了法治化的轨道,另一方面‚公仆‛凌驾于‚主人‛之上的现象更加触目惊心。

在大多数情况下,‚公仆‛一词已经失去了文字本身的意义,转化成相反的概念。

2、公仆意识缺失的主要表现 (1)社会因素

官本位观念腐蚀干部队伍。官本位指在社会生活中,一切以官为本,以做官为人生的追求价值、实现价值、评价价值的一种现象,而不是一切以民为本、以人为本。

《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但实际上由于各级官员仍以上级任命制为主体,造成一些官员所作所为只对上负责,从而忘记自己的公仆身份和责任,颠倒了公仆和主人的关系。

如,在报考公务员的职位中,有的大学生以‚做公务员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为目标。 (2)直接因素

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地调动了干部工作积极性、刨造性,同时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健全也诱发了一些人不择手段的求利心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又要发挥政府和社会监督、人民监督‚看得见的手‛。同时发挥‚两只手‛真正实现市场规律配臵资源的作用,使干部、公务员队伍得到健康发展。

(3)内在因素

公仆的群众观和权力观错位是最直接的内在因素。 (4)根本因素

公仆的监督制约机制乏力。最根本的原因是:权力的过分集中而又缺乏监督,缺少制约。

3、预防少数地区出现的‚五仆‛现象 (1)‚惰‛仆

◆一些‚公仆‛思想懈怠,对自身职责认识不清,对群众的要求敷衍塞责,对群众的疾苦漠然臵之,混天聊日,得过且过;

◆一些‚公仆‛以保住‚乌纱‛为第一要务,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一些‚公仆‛对应尽的公仆的职责讨价还价,大帽子底下开小差,忽视群众利益,没有公仆责任感。

(2)‚悍‛仆

一些‚公仆‛尽管在口头上也宣称自己是人民的勤务员乃至服务员,甚至在会议上把‚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喊得震天响,但其所作所为俨然一副‚主子‛派头。

(3)‚私‛仆 一些‚公仆‛把个人、家庭、小集团利益放在国家、人民利益之上,为亲朋好友和小集团办‚实‛事,谋利益,把满足这些人的要求作为第一‚要务‛。

(4)‚奴‛仆

一些‚公仆‛错误地认为,自己的权力源于‚政治恩人‛。于是,为了获得权力,削尖脑袋往上钻,极力讨好、迎奉上司,寻找‚政治靠山‛,搞人身依附。

(5)‚恶‛仆

一些‚公仆‛横行乡里,鱼肉白姓,仗势欺人,强取豪夺,以权压民、欺民、害民。戴着‚公仆‛面具的恶霸混入党政、司法等权力机关。

(五)加强公务员公仆意识建设重要意义

1、加强党政领导干部公仆意识建设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内在要求

加强党政领导干部公仆意识的建设是党巩固执政地位的根本关键,同时吸引和凝聚广大的人民群众,巩固执政地位,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只有顺民心,合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只有一心为公,立党才能立牢;只有一心为民,执政才能执好。

2、加强党政领导干部公仆意识建设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加强党政领导干部公仆意识的建设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构建和谐社会、贯彻科学发展观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人心的稳定、老百姓的稳定。同时也关系到党能否成为一个纯洁的党、执政为民的党、廉洁的党。

保持反腐倡廉的加大力度反腐倡廉,清除党内和各级领导干部中的一些腐败的现象和人员是保证党赢得人心的重要起点。

如,近三十年来国家外逃官员的数量达到了四千人,携走资金五百多亿美元。贪污受贿现象、‚三公‛消费现象。

3、公仆意识的五个方面 (1)什么是公仆意识;

(2)强化公仆意识是新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3)公仆意识集中体现了党的执政理念; (4)公仆意识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5)强化公仆意识建设的重要意义。

二、公务员的职业精神

(一)公务员职业精神概述

社会主义职业精神是社会主义精神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是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职业精神的特定本质和基础相互配台‛最终形成严谨的职业精神模式。

1、职业精神的要素 (1)职业理想

社会主义职业精神所提倡的职业理想主张各行各业的从业者要放眼社会利益,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种职业理想是职业精神的灵魂。

第一,维持生活; 第二,完善自我; 第三,服务社会。 (2)职业态度

◆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

职业态度具有经济学和伦理学的双重意义,揭示了从业者在职业生活中的客观状况和参与社会生产的方式。

◆主观态度与职业有关的价值观念

改善职业态度对培养职业精神十分重要,同时它受价值理念的影响。 如,在日本访问时,介绍北海道风土人情是导游的职业态度。 (3)职业责任 (4)职业技能

我国经济建设证明,各级科技人员与工人之间应有恰当的比例,生产建设才能顺利进行,良好的职业技能具有深刻的职业精神价值。

(5)职业纪律

职业纪律是从业者在利益、信念、日标基本一致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高度自觉的新型的纪律,由外在的强制力转化为内在的约束力,从根本上保证从业者的自由和人权,保障从业者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职业纪律具有强制性的一面,但从业者的内心、信念所支持自觉遵守的一面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从而促使两种因素的统一构成了职业纪律的基础,同时也是法规性和道德性的统一。

(6)职业良心

从业者对职业责任的自觉意识在职业的生活中有着最大的作用,贯穿着整个从业行为的每一个不同的阶段,成为从业者最重要的精神支柱之一。

职业的良心能够依据履行职责的要求对自己行为的动机进行自我检查,对行为活动进行自我监督,同时还能够对行为的结果、影响等作出判断和|平价。

(7)职业信誉

◆职业信誉是职业责任和良心的价值尺度,包括对职业行为的社会价值作出的客观评价和正确认识。

◆主观方面:职业的信誉与职业良心紧密相连,信信誉是职业良心中的知耻心、自尊心、自爱心的表现。

◆客观方面:职业信誉是社会对职业集团和从业者肯定性的评价,是职业行为的价值体现和价值尺度。同时职业信誉要求从业者提高职业技能,遵守职业纪律,重视把社会客观评价转化为从业者的自我评价,促使从业者发挥更好的职业精神。

(8)职业作风

职业作风是从业者在其职业实践中所表现的一贯态度,从总体上说,职业作风是职业精神在从业者职业生活中的习惯性表现,好的作风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能使集体有着优良的职业作风,互相教育、互为榜样、互相影响,形成良好的职业风尚。

2、职业精神一般特征

(1)职业精神是社会主义精神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的社会生活分为家庭生活、职业生活和公共生活等三大领域。职业精神是职业领域内社会主义精神的特殊要求。

(2)职业的精神的本质是为人民服务

社会主义社会消除了人与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从根本上使职业利益同社会利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一致,各行各业形成为人民服务发挥作用的共同精神追求。

(3)职业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灌输性‛ 列宁在谈到培养工人的社会主义意识时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因此,加强对从业者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使之认清社会主义职业的性质和特点,了解本职业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地位,是十分必要的。

(二)怎样理解公务员职业精神

1、概述

公务员的职业精神是一个多种品质构成的精神共同体。在全国实施《公务员法》大会上,曾庆红同志将当代中国公务员精神概括为‚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求真务实、开拓刨新;顾全大局、团结协作;恪尽职守、廉洁奉公‛四个方面。 (1)热爱祖国、忠于人民的精神

公务员精神的首要要求,是要明确公务员是代表国家和政府在行使权力,其权力最终源于人民的授予,所掌握和行使的权力是公共权力,目的是保护公共利益,而不是个人私利,从而树立为国、为民献身的精神,处处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位臵,坚持以自己的全部工作为国建功、为民造福,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2)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

公务员的管理工作是具体而实际的,治理国家的举措和方式是实在的,不是空洞的,人民群众的要求是实际的,不是虚拟的。公务员只有坚持求真务实,从客观真实的情况出发,才能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才能真正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公务员的管理工作也是复杂的,是一个需要不断有新思路、新举措的创造性工作。我们正在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王义,没有现成的道路可循,一切都有待于公务员大胆创造和探索。

(3)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精神

公务员工作在不同层级、不同部门,在进行管理和提供服务过程中所考虑的具体因素并不相同或一致,同时公务员处于集体之中,因此必须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树立全局观念,坚持以大局为重,加强团结,大力协同,才能做好工作。

(4)恪尽职守、廉洁奉公的精神

公务员必须在其位谋其政,以对党和国家事业负责的精神,忠于职守,勤勉尽责,把全部工作时间用在管理和服务上,不消极怠工,更不能擅离职守。公务员行使的公共权力,要维护和捍卫公共利益,克己奉公,秉公办事,不得以权谋私、贪赃枉法,要树立清正廉洁、公道正派的良好形象。

2、《公务员法》是公务员职业精神的制度保障

(1)培育和弘扬公务员职业精神是《公务员法》立法的基本价值定位

《公务员法》立法核心主旨是在明确公务员的身份地位和保证公务员合法权益的基础上,通过规范公务员管理的各个主要环节,加强对公务员的监督促进管理,促进公务员勤政廉洁,提高公务员的素质,最终建设一支高素质,始终保持高昂向上、奋发有为,具有高度职业精神的公务员队伍。

(2)《公务员法》把公务员精神落实为具体法律规定 《公务员法》第12条规定公务员应当履行下列的义务,模范遵守宪法和纪律;按照规定和权限程序认真履行职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接受人民的监督;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忠于职守、勤勉尽责,服从上级依法作出的决定和命令;保守国家的秘密和工作的秘密;遵守纪律,恪守职业道德,模范遵守社会公德;清政廉沽,公道整改;法规规定的一些其他义务。

公务员精神的培养和弘扬不仅仅是公务员个人的道德自律,也是公务员必须达到的强制性要求。 (3)《公务员法》具体设计了公务员精神的制度机制

《公务员法》明确规定公务员不得散布有损国家声誉的言论;不得组织或者参加旨在反对国家的集会、游行、示威等活动;不得组织或者参加非法组织;不得组织或者参加罢工;不得从事或者参与盈利性的活动;不得在企业,或者其他盈利性组织中,兼任职务,否则予以相应的处罚。因此为促进公务员求真务实、开拓创新。

《公务员法》还规定了公务奖励、处罚和离职等机制,明确了全程管理和要求。

(三)公务员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的价值取向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公仆意识,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温家宝总理强调:‚我们必须懂得一个真理,这就是政府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一切属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归功于人民。政府必须秉持一种精神,这就是公仆精神。政府工作人员除了当好人民的公仆以外,没有任何权力。‛

1、公务员职业精神的价值取向

(1)以追求公共利益为其基本价值取向 公务员是治国理政的主体,人民权力的具体行使者,是公共理性的产物,是公共人。

公务员职业最大的矛盾是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之间的冲突,以什么样的标准或准则协调矛盾,充分体现了公务员精神的价值取向。

(2)以强化责任意识为其核心价值取向

◆公共行政从统治行政、管理行政转变为服务型政府。

服务型政府本质上是为人民服务,是责任型的政府,公务员承担公共权力相应的行政责任,必须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

责任意识是服务型政府核心价值的取向。

◆责任不仅是公务员与生俱来的内在要求,也是民主政治时代的基本价值那念。 外部控制:用制度、设计排除公务员在公共领域中追求私利的可能性,同时以相关配套的法规、法律、党政干部条例、公务员法等一系列的规章约束、制约和限制公务员在公共领域中追求私利的可能性。

如,香港公务员一些分类制度的问题。

内部控制:即用道德、法则来促进公务员树立公共利益的信仰,使责任内化为行为者的价值目标。

公务员精神的弘扬和《公务员法》的实施,有效实现外部控制和内部控制的统一,强化公务员核心价值取向的责任意识,最终实现公务员信任和责任的统一。

(3)以维护社会公正为其根本价值取向

维护社会公正是公共行政中公共性的道德价值内容。

公共权力的表现:是制定和推行公共政策,根据利益调节再分配,兼顾不同层次的利益,平衡各种相互冲突的利益关系,满足各种不断发生的社会要求,使人们的行为选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维护公平一致的社会秩序,惩罚背离公共社会的行为。

公共权力的精神实质: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取决于制度运行过程中的某种程度和公务员所具备的公正品质。

公务员保证公共权力的‚四慎‛:一是‚慎权‛,做到权为民用;二是‚慎为‛,做到利为民谋;三是‚慎独‛,做到情为民寄;四是‚慎欲‛,做到欲为民解。

(4)以培育高尚人格为其目标价值取向

培育高尚的人格是公务员精神目标的价值取向。公务员精神是一种公共精神,其特点具有辐射性,对社会大众具有示范性、影响性、昭示性和榜样性。

公务员不仅是行政管理职能的担负者,而且是社会伦理文化的承担者和公共道德指令的践行者。 如,美国1978年制定了《美国政府行为伦理法》,1989 年又通过了《政府行为伦理法》;1994年韩国通过了《公职人员伦理法》,2001年又通过了《反腐败法》。

培养公务员高尚人格体现的两个方面:

◆公务员的职业活动是在公共意志的作用下完成的,公务员的行为选择,具有指向公共利益和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的必然性;

◆公务员的人格不仅是一种职业训练的结果,也是其职业之外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等的一种结果。

培育公务员的高尚人格首先要树立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其次要强化公务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

2、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

3、公务员职业道德的四大特点 (1)强烈的政治性

公务员是作为国家及其运转而服务的,服务一定的阶级,带有鲜明的阶级利益和倾向,忠诚效力于统治阶级是最大的‚德‛,而对其从事其他职业活动的道德行为主体没有要求,因此公务员的职业道德的政治色彩十分浓厚,本质上反映和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志和统治阶级的愿望。而公务员职业道德水品的高低直接影响了人民对国家政治的信心。

(2)高度的权威性

公务员的职业道德是以权利的运用的规范为核心,公务员的职业道德是针对公务员用权行为的调节规范体系,与普通的其他职业工作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其手中或多或少掌握着一定的公共权利和公共的资源。公务员尤其是有领导职务的公务员关系到同计民生、政权的存亡,因而统治阶级和人民群众都对公务员的从政用权活动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进而形成了公务员从众用权活动的规范。

(3)相当的强制性

公务员的职业是关系到公共利益和社会发展,进而关乎到国家前途和政权命运的职业,因此在社会中担负的责任极其重大并赋予了极高的期望。公务员的职业道德来源于国家政府的法律、政策、规章、制度等,具有法律效力和行政效力,具有强制性与非强制性并举的特点。

(4)广泛的示范性

公务员的职业和其他社会职业相比,最大的特点在于依法行使公共权力,它是公共意志的体现者和执行者。通过公务员的个体达到对社会的调整,公务员的职业道德状况直接影响到各行各业乃至整个社会的道德状况。所以公务员的职业道德在社会道德体系中处于示范、领导的地位。

4、公务员职业道德的目的

在于通过‚他律‛而形成‚自律‛,即运用教育培训、法规制度要求和舆论导向等一系列外部力量和措施,促进公务员形成自觉遵纪守法,忠于职守的意识,从而体现出勤勉工作,努力为同家和人民服务的行为。

5、公务员职业道德的本质

(1)我国公务员职业道德是执政党阶级属性在道德领域中的集中反映

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代表人民处理同家事务行使公共权力,必然体现政党的阶级属性,必须站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来处理各种问题。

(2)我国公务员职业道德是规范和调整执政权力运作的重要手段

(3)我国公务员职业道德是建设富强、民土、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保证 ◆如果公务员不讲职业道德,不以促进生产力水平改善人民生活为目的会严重阻碍经济的发展; ◆公务员的职业道德建设体现在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行使公共权力时体现出较高的道德水平,会对人民群众产生很强的感召力,从而带动社会风气的良好发展,促进精神文明和核心社会的构建。

6、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些公务员缺乏责任意识,行政不作为现象严重;

◆一些公务员公仆意识淡化,还未树立起为社会和公众服务的道德观念; ◆一些公务员缺乏道德自律意识;

◆公权滥用、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现象仍未得到有效遏制,并且呈现蔓延趋势。

7、国外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

(1)国外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和职业制度建设的基本情情况 ◆国外公务员职业道德的法制和制度建设 如,美国《政府道德法》;新西兰《公务员行为的准则》;澳大利亚《国防部与工业界双方商业道德规范》;加拿大《公职人员利益冲突和离职后的再雇佣》;墨西哥《公务员职责法》;英国《地方公务员行为规范》;日本《国家公务员道德法》;韩国《公职人员的道德法》。

如,新加坡、丹麦、美国制定了公务员在正常离职和退休时要发生对现实承诺的失信行为的问题。80年代德国、墨西哥、韩国、俄罗斯、尼日利亚等国实现了财产申报制度。

◆国外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现状问题

一是收集保存政府官员和法律规定的有关人员的财务,申报材料; 二是将申报财来输入电脑利于公众查阅;

三是培训政府官员的行政道德,解答有关法律、行政、职业道德的具体问题。 四是起草州政府关于行政伦理方面的法律和规定,解释有关的法律内容; 五是听取观众对涉及政府官员违法法律和道德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揭发。 (2)国外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启示和借鉴

◆加强制度,从制度上规范防止违反职业导致行为的发生 ◆采用高薪养廉的制度防止职务犯罪

如,新加坡在扼制贪污腐败的重要举措。 ◆设立官员问责制

如,美国《宪法》中规定,如果选民对政府官员的所作所为有异议和不满则可以对他进行问询、弹劾和罢免。

◆通过税收征管制度来达到对道德方面的约束 ◆推动电子政务达到对人民道德行为的约束 如,韩国利用电子网络系统提高政府透明度。 ◆大众媒体

如美国总统尼克松‚水门事件‛,克林顿的莱温斯基‚桃色风波‛…… ◆廉洁考验法

司法侦查人员通过诱惑的方法对公务员的廉洁性进行考验,以促使其自动暴露犯罪意图,并实施犯罪行为的特殊侦查方法。

如,区分上海‚钓鱼执法‛与廉洁考验法的区别。 ◆采用回避与调任制度

回避制度是要求政府官员在任职的部门必须和公务执行中避开亲属,力图在各方面排除因亲属关系引起的干扰或者危害的制度。

8、国外公务员职业道德的启示和借鉴 (1)中外公务员职业道德的比较

◆表现在不同传统道德的影响、中西方传统的核心价值观的差异 传统上:‚人性本善‛的观念,认为进行道德教育、伦理劝规,便可使人保持在‚至善‛的境界。 片面:性善论,难以产生重视制度建设的传统。 ◆法制和制度建设的比较

西方国家:建立系统、可操作性强的公务员职业法律和制度体系,层次分明。

我们国家:公务员道德责任的制度化、法制化得到强化,但在行为规范中缺乏一定的统一性,缺乏权威性,道德规范缺乏分层分类的体系,针对性不强。

◆教育培养的比较

西方国家:将公务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培训纳入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中,并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

我们国家:没有明确规定针对公务员的法律法规,在公务员的培训中,道德教育形式单一,主要采取政策学习、党课、学习班等。

◆制定了详细的公务员道德规范处理的措施

许多西方国家制定了详细的公务员道德规范处理的措施,并及时设立了相应的广泛的管理监督机构,以保证所有规范和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2)我国公务员道德监督机构建设上存在的问题

◆多种道德监督机构并存,造成多头管理、责任缺失的现象; ◆监督主体独立性差,权力干预的现象比较突; ◆社会监督机构的作用还不能达到最大效能的发挥。 公务员的职业精神是公务员精神的核心组成部分。

美国培养公务员职业精神主要内容:高技服务;清政廉洁;追求卓越;乐善好施。 美国:乐善好施是美国当代公务员中的一种深层次的道德趋向和职业精神的基本内涵。

我们国家:必须真诚的关爱公民,相信宪法和法律,既要对良好的管理充满激情,也要对正义充满激情。

(四)部分公务员公仆意识与职业精神缺失的原因

1、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

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是部分党政领导干部公仆意识淡化的原因之一。

2、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制度缺陷

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制度缺陷是部分党政领导十部的公仆意识淡化的外在动因,而公仆意识的淡化必然使得在职业精神方面达不到对公务员所界定的要求。

3、部分党政领导干部自身道德修养的缺失

部分党政领导干部自身道德修养的缺失是职业精神缺失的主观原因,本身思想、理念、道德、修养、学习、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与倡导的公务员职业精神相悖却起到主导作用,所以导致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缺央。

(五)我国公务员公仆意识与职业精神树立的途径

1、改造世界观上下功夫

共产党人以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为精神支柱,以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为人生最大的追求和最大的价值,有这样的世界观,就会变得精神高尚、眼界开阔、胸怀坦荡、生活充实,就能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地观察事物、判断形势、分析问题,顺境时不骄不躁,挫折面前不消沉、不动摇,经受住各种风浪的考验。

2、‚他律‛与‚自律‛相结合

‚自律‛和‚他律‛的目的是一致的、没有‚他律‛的自律,很难做到真正的自律;不受‚他律‛干部必然要发生变质、但是,仅仅被动地接受‚他律‛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重视自律。

3、法制建设相结合

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督机制、监督体制,强化干部公仆意识的制度基础,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督机制,防止‚公仆‛与‚主人‛的错位,防止权力异化为谋取个人私利的工具;进一步完善干部人事制度,建立健全权力监督制约机制和惩治腐败机制,用机制管束干部,用制度规范执政行为,确保权力始终处在严格的监督之下。

4、廉洁从政

与依法用权相结合,廉洁从政、依法用权事关干部的公仆形象和党群关系,是公仆意识的应有之义。

5、四大途径

(1)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使公务员真正为人民群众掌好权、用好权;

(2)必须加大对公务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公务员素质,增强其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和能力; (3)必须加强对公务员手中权力的监督,增强公务员拒腐防变的能力; (4)必须加强制度建设,为公务员履行公仆职责提供根本保障。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秋游活动计划范文下一篇:热爱生命正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