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论》与书法基础教学相关性及应用

2022-09-12

书法是中国文化外化的重要艺术形式之一。书法历经千年的演进, 从实用性到纯艺术性的纯化, 使其逐渐地远离大众。现当代, 书法已脱离实用性, 被放置于艺术的高阁之上。书论是先贤对书法学习的心得和对书写技法的总结。书论言简意赅, 对于后人学习书法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在当代的书法基础教学中多移用其它学科的教学方法, 关于书法基础学方法还有更大的空间去探究。在中国的历代的书家研习书法过程中留下了大量的文字资料——书论。书论与书法教学的相关性研究在书法教学中有着重要价值, 书论中有很多是书法基础教学中主要的实践准则和实践内容, 并对后期的教学有着启发和指引作用。

一、《笔论》的阐释与书法基础课程的相关性

“书者, 散也。欲书先散怀抱, 任情恣性, 然后书之。若迫于事, 虽中山兔豪, 不能佳也。夫书, 先默坐静思, 随意所适, 言不出口, 气不盈息, 沉密神彩, 如对至尊, 则无不善矣。”此为汉代书法家蔡邕所著的《笔法》中的一段关于书法学习的论述, 给予学书者具体的指导。蔡邕, 字伯喈, 陈留园 (今河南杞县) 人。汉灵帝时为议郎, 董卓篡权, 被迫任御史, 拜左中郎将, 故世称“蔡中郎”。邕通经史、音律、天文, 善辞章, 工篆隶, 尤以隶书著称。熹平四年, 他写定六经文字, 书丹刻石立于太学前, 世称《熹平石经》, 又创“飞白”书。一生撰写书论四篇, 《笔论》是其中对于学书者的要求做了最为详实的论说。“书者, 散也。”这是《笔论》开篇提出, 必具有其一定的深意。它指出书者在书写前应该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散”就是这一状态, 是书写者在书写时应该处于的真正状态。

只有在正确的方法指导下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教学传递书法正确的学习路径。

(一) 《笔论》的内涵解析

书法艺术活动得以完成是依托于书者的身体, 身体在书法活动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 它是执行的载体。“欲书先散怀抱, 任情恣性, 然后书之。”只有让身体处于放松的状态, 才能进入到书写的“流转无碍, 信之自然”。身体放松气与血的运行才会畅达, 气血畅达笔力也就随之展现, 全身之力即可运于笔端, 逐步达到气顺而血畅, 进而起到养身之益。唐代书法家蔡希综《法书论》中论述到:“夫书匪独不调端周正, 先藉其笔力, 始其作也, 须急回疾下, 鹰视鹏游, 信之自然’犹鳞之得水, 羽之乘风, 高下恣情, 流转无碍。” (法书论-蔡希综-唐代书家) 其中讲到“信之自然”与“流转无碍”就是书者必须要具备的条件。自然与无碍就是一种协调, 就是手眼身意的和谐, 一种松弛畅达的状态。书写的初始阶段必须要做到松弛, 从整体到局部, 从内而外并从中感受书写的舒畅与愉悦。古之典故中有“解衣盘礴”, 同是在传递给我们在艺术创作与日常实践中关于状态的解说。“解衣”古人用这样一个直观的形式启示在艺术创作与日常实践中不要被外物拖累, 脱去束缚, 让自己的身体放松, 不由拙力而使, 逐渐进入艺术实践的佳境。

书法通过外在推进内在的变化, 有时反之亦可。书法不仅是外在书写技巧的表现, 也是内在精神内质的体现。外在的“散”也是内蕴的映射, 也是对书者深层的要求。通过外在形体的舒畅状态, 带动内在精神内质的提升。在书法学习的过程中, 很多是书者的执念, 这种执念阻碍着外在形式。“若迫于事, 虽中山兔豪, 不能佳也。夫书, 先默坐静思, 随意所适, 言不出口, 气不盈息, 沉密神彩, 如对至尊, 则无不善矣。”在书之前, 思想上不能有过多的牵绊, 不然只能如《笔论》中所说“若迫于事, 虽中山兔毫, 不能佳也。”只有在退去思想上的束缚, 继而才能进入游于艺的状态, 逐步达到“无意佳乃佳”。通过默坐静思等一系列的调试, 才能真正进入到“散”之一状态, 才能真正体会到书法的创作, 才能真正体会到书写的愉悦。通过之一途径达到寓情于物, 寄思于境, 做到内外畅达继而进入到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一更高的境界。

(二) 《笔论》与书法基础教学的关联

书法是关于书写的方法, 由于古人对于书写理论的构建逻辑性还不够严密, 古书论中多是以一种体会和感受的描述, 较难条理化和体系化的运用到书法基础学中, 在实践教学中很难从书论中直接抽离出具体的教学方法, 同时设计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书法基础教学中发现学生书写的较多问题, 诸如书写时握笔太死, 用力过大, 或者被字帖的形质所束缚而失去了书写性。进而致使书写出的字呆板, 线条僵硬且无力。学生写一会儿手和胳膊就酸了, 这都属于书写的方法不得当, 因此, 在古书论中就直接就此提出了相关的指导。

“书者, 散也。”的提出, 是提纲挈领的。“欲书先散怀抱, 任情恣性”是对学书者的整体要求, “若迫于事, 虽中山兔豪, 不能佳也。”是对意进一步的要求, 书者应该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是具体的分说。“言不出口, 气不盈息, 沉密神彩”是对身、形的具体规范, “先默坐静思, 随意所适”等通过一系列身心的调试逐步达到“如对至尊, 则无不善矣。”的思想上的这一目的, 是先贤对书写者在书写前及创作前要做到“散”这一目的具体的方法。“为书之体, 须入其形, 若坐若行, 若飞若动, 若往若来, 若卧若起, 若愁若喜, 若虫食木叶, 若利剑长戈, 若强弓硬矢, 若水火, 若云雾, 若日月, 纵横有可象者, 方得谓之书矣。”这一部分主要从书体的形与质对书写形质的形象的要求及描述, 有机地阐述着书法学习和创作中具体要求, 以及对书体形制的形象的阐释。两项结合即为内与外的结合, 形与质的结合, 也是给后人启示——书写者不仅必须做到书法外在形的准确临摹, 还要达到书法内在质的表现。在古时书法的实用性远大于其艺术性, 古人日常的书写工具就是毛笔, 书法不仅是艺术的表现形式, 更重要的是实用。在一个能熟练的掌握毛笔书写的时段依然提出“欲书先散怀抱”、“若迫于事, 虽中山兔毫, 不能佳也。”等论述, 可以体会到要想达到“任情恣性”“流转无碍”的书写状态是多么不易。在汉代书学者就已意识到最为基础最为初始状态的重要意义, 这些理论的指导对现代书法基础教学有着直接且深远的意义。

二、《笔论》在书法基础教学中的运用

在诸多综合高校和师范类高校都有书法基础这门课程, 然而, 书法基础课程教授的内容主要是书写练习方法的承袭与演示, 缺失了对于书写者的身体、动作和观念的具体要求与规范, 缺少细质与量化的教学设计, 以及相应连贯系统的实践环节。书写者完成书写过程依赖于动作, 动作的准确性、熟练性和理解程度直接关乎书写效果。书法基础课程在教学中基于《书论》中提出的观点进行解析凝练, 并作出系统的书写练习。通过学生的具体实施, 逐步掌握动作, 并熟练的运用, 逐步达到身心相合, 手眼相协调的书写状态, 进而体会“散”的状态。为书法的通识教育把稳方向, 为书法初学者做好正确的引导和铺垫。作为书法基础课程, 其构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细化和有效的实践指导设计, 在实践的指导过程中必须将书法的基本笔法与放松的练习结合, 实践的意义才能真正的践行于日后的书法练习与创作中去。

(一) 以《笔论》主旨到书法基础教学践行环节的设计

书法的练习脱不开对毛笔的掌握与运用, 通过对书法技法的拆解及组合进行有效的书法实践。《笔论》的主要宗旨在于“散”, 其内在含义是轻松舒畅的书写, 不受外在事物的牵绊——过多受到字帖字形的牵制亦步亦趋而不能舒畅书写。只有在轻松的书写状态中才能达到“为书之体, 须入其形, 若坐若行, 若飞若动, 若往若来, 若卧若起, 若愁若喜, 若虫食木叶, 若利剑长戈, 若强弓硬矢, 若水火, 若云雾, 若日月, 纵横有可象者, 方得谓之书矣。”这一书法形质。

1. 书写前的准备及肩、肘、腕的放散实训设计

书法在书写过程中对力的运用是贯穿始终的, 通常较多人认为用力者应运于腕与指, 通身之力灌于笔内。然而, 如何用力, 力量的大小, 在古书论中都没有以明确结论。拙力使用的过久会直接影响到后期的书法学习, 给进一步深入研习书法以阻力。还有一种就是执笔松弛无力, 书写时线条表现出软弱无力感。依据《笔论》的主旨和相关论述, 基于在教学中常出现的问题给予较为合理的设计, 据古先贤之要义, 进行练习方案的设置。在书学初期阶段使学生进入轻松自在的书写状态, 真正认识到书法书写的要义。

(1) 书法练习从执笔开始, 以五指执笔法为主。左手拿笔, 右手自然下垂进行放松, 再提起右手执笔。执笔力度以笔不掉落为宜, 指实而掌虚。肩、肘和腕在右手执笔时都要处于放松舒畅的状态, 主要使肩、肘和腕的肌肉需处于放松状态。肌肉僵硬则骨固, 固则不活, 腕则僵直不灵, 运笔继而板滞缺少灵动, 字则呆板而缺少鲜活之气。执笔的旨要关乎书写的后进之学。练习可以用干毛笔为先, 做左右和上下长线的挥运练习, 一般线条的长度不得短于50厘米。重点要在放松的状态下进行实践, 尤其是肩、肘、腕在整个书写过程中要松弛协调。同时感受干毛笔、蘸墨和沾水的毛笔在纸张上行驶过程中笔与纸接触的微妙变化。

实训设计:训练目的:掌握正确的执笔方法;训练时间:一周4课时的实训, 课下要有不少于10学时的实训, 在此项的训练中老师要时刻的抽查和调整, 督促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巩固训练。训练步骤与要求:端坐于桌前, 胸部离开桌沿, 左手小臂自然弯曲, 放于桌面;右手自然下垂于身侧, 放松, 提臂握笔就可。肩、肘、腕和指等部位尽可能的放松。

(2) 开腕及放松训练。写字很多人都觉得写好字就可以了, 关于腕动与不动是被很多的书法教学所忽略。这是一个不起眼的重大失误, 篆书的书写, 主要笔法就是使转, 在转的部分如口字, 四角的书写就是转笔, 都需要以腕带手书写完成。隶书中的汉简的书写中摆动笔法同样是腕的带动完成, 行书和草书更为明显, 尤其是草书使转多特别是连续的转笔及折笔的组合, 都必须依靠腕部的有效配合完成, 才能到到草书线质的要求和高度。

实训设计:训练目的:手腕各个方向的灵活运动;训练时间:一周4课时的实训, 实训分两次的指导完成, 课下实训不能低于10个学时, 教师要抽查两次并作调整, 检验练习成果, 督促进一步的巩固实训。训练步骤与要求:右手执笔, 不着纸, 小臂不动, 用手腕控笔, 在空中顺时针连续旋转, 做画圈练习;肩、肘、腕关节均放松, 动作连贯、均匀。下一步是同上, 逆时针连续旋转, 做画圈练习;圈的直径不得小于10厘米;横卧的数字八为实训, 步骤与要求:要求数字八不能短于10公分, 书写连续流畅, 腕灵活, 必须以腕带动毛笔完成, 手掌要有明显的旋、翻动作 (旋转时手掌自然会有仰、覆的变化) , 各关节放松, 运动轻松、连续。在颜真卿《祭侄文稿》中“慰”字的实训, 要求字不得小于10-15公分, 书写时将毛笔按在一个适度的范围, 不提, 直到书写完成, 书写连续流畅, 腕灵活, 必须以腕带动毛笔完成。

这些训练结束之后还需学生长期的训练, 业余时间必须要不间断的进行开腕及放松训练, 使这种状态逐渐变成自己书写时的一种本能反应。

2. 基本运笔方法与放松训练相结合的实训设计

书法的练习离不开动作的训练, 书写过程中离不开笔法, 笔法与动作是不分家的, 动作的放松与否和准确与否直接关乎到书写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字的构成即为笔画的组合而成, 笔画的形成取决于两大因素:一为方向;二为力量。在此过程中依托于毛笔完成, 然而笔锋运动的三种最基础的形式——平动、绞转和提按, 同时加入毛笔的摆动实训练习。这四种笔锋运动存在于大多数的书体之中, 继而选择四种练习为主要的实践环节。在实训环节中将《笔论》中主要提到的“散”嵌入到我们的笔法训练中其意义深远。在基本运笔方式达到流转无碍了, 才能真正体会书法的书写性和身心愉悦。

(1) 平动的实训练习:训练目的:平动运笔时手臂的稳定性。训练时间:练习的课时为2课时。训练步骤与要求:各种曲线练习且曲线要有对称性、均匀性和流畅性, 书写时肩、肘、腕和指等部分放松。在训练实践中毛笔不能上下运动。实践再现为书者所书写的线条是相对均匀、平直、匀实。不能出现线条粗细大幅度的变化;质地上匀实, 不可时实时虚;线条基本保持直线的运行, 书者要坐于纸张的正中间, 纸张不可移动, 书者不可移动。纸张以整开毛边纸为宜, 基础训练为横线和竖线的交替练习, 线条不短于50厘米;对应字帖为《峄山碑》。教师讲授与示范为主, 一对一的校正, 课下学生每天要不少于2小时的训练。

(2) 提按运笔方式实训练习:训练目的:提按运笔时手臂的稳定性。训练时间:练习的课时为4课时。训练步骤与要求:中锋行笔, 平稳运行一段后, 渐渐将笔提起使线条逐渐变细, 最后离开纸面;再做中锋线条渐变练习, 笔杆垂直, 匀速行笔, 线条粗细粗的变化提按训练。掌握提按中产生的轻重, 徐急的丰富变化且连续, 手臂放松, 腕部松弛灵活。线条不得短于50厘米, 在此线段中提按变化不得少于3次。对应的字帖为颜真卿的《勤礼碑》。教师讲授与示范为主, 结合基本训练组合练习, 教师一对一的校正, 课下学生每天要不少于2小时的训练。

摆动运笔方式实训练习:训练目的:摆动笔法及运用。训练时间:练习课时为4课时。训练步骤与要求:在练习中使用狼毫笔;小臂不动, 依靠手腕左右的摆动, 手腕要放松灵活, 以左右和上下线条的摆动练习为主, 在单线熟练的基础上可以增加连续摆动的练习;大臂和小臂配合下, 笔不离纸, 连续完成左右和上下的摆动线条的训练, 运动要求连贯且均匀。练习以整张毛边纸的大小为宜, 练习过程中不可捻管, 以腕带指, 以指带笔, 松弛流畅。对应的字帖为汉简, 教师讲授与示范为主, 结合基本训练组合练习, 教师一对一的校正, 课下学生每天要不少于2小时的训练。

(3) 绞转运笔方式的实训练习:训练目的:绞转运笔方式的实训。训练时间:练习课时为6课时。训练步骤与要求:绞转就是书家在用毛笔书写线条时连续不断的转动毛笔的锥面, 是魏晋时期笔法的核心。运笔的形式是转笔和折笔的组合训练, 线条要沉实, 在绞转时笔力不能减损, 且线条流畅。在训练时要求以臂带腕, 腕带指, 以指运笔, 各个关节放松且运行连续有节奏, 要注意线条节奏和墨的浓淡变化。练习以整张毛边纸的大小为宜。对应的字帖为怀素的《自叙帖》。在基础练习中借入《自叙帖》练习, 以讲授和示范为主, 一对一的校正, 每天课下不少于2小时的练习。

三、总结

书法基础课程是美术学专业中的一门基础课程, 通识性与普及性决定其课程的难易程度, 本专业中绝大多数是没有书法基础的学生。现在的文化大背景下对于具备中国书法基础的学生需求巨大, 书法基础课程在本科的教学中课时少且又要保证学生对书法的学习途径的正确性, 并能掌握基本技法只是常规的教学模式可能存在不足。在这几年的书法基础教学中对于学生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与反思, 不断寻求解决的方法, 在研读书论和现当代书法家及教育家的理论逐步进行整理总结, 以《笔论》主旨为指导并借鉴邱振中教授的《书法的167个练习》初步构建实训练习的两大部分, 一部分为书写前的准备与放松实训, 一部分为书法基本运笔方式与放松实训。这两部分是书法基础中的基础, 同时在基础的实训中结合字帖进行组合和深入练习。进而在这一课程的实训过程中学生面对字帖不会茫然不知所措, 能够较快的进入到临摹和书法书写的状态, 相对快捷的感知到古人书写的自然状态。这组教学设计的实施使得学生的书写感受和书写实践水平都有所提升, 对书法书写认知有着较为深入的认识。

摘要:本文基于对《笔论》的进一步的分析, 从中提取出书法学习的主要旨归, 逐层解析并与书法书写基本技法相结合, 究其本源, 复归书法教学的践行中。从书法理论到书法实践化的设计, 进而推进书法理论与实践的真正结合, 促生实践环节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提升学生对书法的认知力和学生的书写水平, 同时拓展书法课程的构建空间。

关键词:笔论,书法基础,相关性,应用

参考文献

[1] 甘中流.中国书法批评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7-11-1.

[2] 邱振中.中国书法:167个练习[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5-6:22.

[3] 季伏昆.中国书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1988.

[4] 刘尊三.历代书法家述评辑要[M].济南:齐鲁书社, 1989.

[5] 刘小晴.中国书学技法评注[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3.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浅析高职院校考务管理工作下一篇:精细化管理理念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