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统筹发展战略

2022-07-17

第一篇:坚持统筹发展战略

坚持城乡统筹促进协调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二元结构向现代社会经济结构转变,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向。我省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解决“三农”问题为出发点,以县域经济为抓手,大力推进“三个转变”,加快工业化,推进城镇化,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为此,必须把握以下原则: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任务;坚持以工业化、城镇化为根本途径;坚持以市场机制为基本手段;坚持以党和政府为统筹主体。统筹城乡发展不仅需要转变发展观念、调整发展思路,更需要构建新的制度框架。具体讲,重点要构建“五个体系”。一要构建适度倾斜的收入分配体系;二要构建联动互促的产业发展体系;三要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体系;四要构建公正平等的社会保障体系;五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行政管理体系。

——选自省委副书记陶武先在研究班上的讲稿《坚持城乡统筹促进协调发展》

牟绪珩(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统筹城乡发展要解决现实问题。一是保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对耕地资源的保护;同时对土地征用制度进行改革,保护农民的权益。二是重视解决负担不公的问题,减少城乡差别,维护社会公平。三是重视保护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认真清理拖欠农民工资,加强生产安全保护。四是县域经济要重视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是县域经济的支撑,是吸纳农村劳动力的主体,对这些企业要给予更多重视和政策上的扶持。

杜光辉(南充市市长):统筹城乡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南充市70%以上人口是农民,“三农”问题不解决,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都要受影响。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要大力构建县域经济的产业支撑体系,认真研究增加农民收入的现实途径和政策措施,进一步推进农村劳务开发,要在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通过多元推进,实现城乡互动。

吴果行(省交通厅厅长):在统筹城乡发展上,结合我们自身的工作,交通厅将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增加农村公路的投入,2004年拟增加到5.25亿元,是2002年的10倍;二是继续做好“绿色通道”的工作,让农副产品免费快捷通行;三是拟在2004年补助农村建设小码头320个;四是新建农村车站241个;五是拟对边远乡村班车进行扶持,新增通乡班车120个,新增通村班车1668个。

谢维勤(省财政厅副厅长):统筹城乡发展要深化农村发展,今年中央出台许多改革措施,对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增收有重要意义。当前一是要落实好粮食直补的政策,二是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要尽快把政策落到实处,让农民得到实惠。

黄忠鑫(省供销社主任):当前解决“三农”问题不能就农业讲农业,而是要从城乡结合上创新发展思路。要发展小城镇,推进工业化,促进城市经济拉动农村发展;农业生产要逐步走专业化,规模化路子,发展带状经济、块状经济;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龙头企业,带领千家万户农民闯市场。张胜明(省食品工业协会会长):要把食品工业作为城乡经济共同的支撑点和结合点,加快食品工业发展。建议恢复省政府饮料食品领导小组,加大政策扶持和招商引资力度,使食品工业成为一大优势产业,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统筹区域经济建设全面小康

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充分利用不同区域各自的特点和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之间互补的整体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形成合理分工和有序竞争的合力,优化生产力布局,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实现区域共同发展。我们统筹区域发展,要抓住三个环节。一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二是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合理规划区域布局;三是必须切实加强宏观调控,既要保持比较发达的地区快速发展的势头,又要扶持发展滞后

地区加快发展。在具体路径选择上,要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搞好人力资源开发,培育壮大区域发展中心,注重县域经济发展,加大区域开放合作力度。

——选自省委副书记、副省长蒋巨峰在研究班上的讲稿《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杨安明(巴中市委书记):实现巴中经济可持续发展,一要整合资源:针对“老少边穷”现状,坚持区域发展;打开门户,积极建设秦巴协作区;确立抓手,大力发展城镇办企业、绿化经济、旅游经济三大经济。二要整合力量:抓民办职教,提高劳动力素质;引进人才,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建设人才队伍,培养优秀管理者,解决带头人的问题。三要解决突出问题:如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老区工作难度大等问题,要认真思考、深入探讨、学习先进发达地区的经验,大力促进巴中的经济发展。

于伟(乐山市委书记):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县产业结构趋同,毫无突出的特色和优势。如何发展区域经济一直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就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加强区域间的合作,实现区域共同发展。

姜保山(省民政厅厅长):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坚持实事求是,突出地方特点,注意保持地方和基层的积极性,在社会保障、社会发展等方面要加大政府投入。

单晨光(省地税局局长):区域发展面临很多实际问题,区域发展的核心是市场,市场的核心是资本,受趋利原则的影响,资本都向利润高的地方流动。因此,区域发展关键是找准自己的特点、特色,利用自己的优势,加快发展。

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实质上是正确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的关系。随着近年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人口数量多,人均资源偏低,仍然是我省基本省情;人多耕地少是我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最突出的矛盾;自然资源分布不协调和不合理利用,加剧了我省人与资源的矛盾;生态环境脆弱,人与环境矛盾依然尖锐;环境污染的问题仍较严重,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危害。从我省目前省情出发,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为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必须坚持生态优先,推进生态建设;必须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工作,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选自副省长陈文光在研究班上的讲稿《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杨国安(省科技厅厅长):现在有的地方只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不注重控制人口、不注意保护自然和环境。现在很多问题属世界性的问题,如大气污染、冰川雪线上升等,需要世界各国引起重视,加以解决。作为科技工作者来说,我们既要为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更要为社会发展服务,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寻求新的能源替代品,保护好自然,保护好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王在银(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要把发展经济、控制人口增长率、保护环境、资源合理配置一起抓,统筹协调发展。人口增长率不能有效控制,人均GDP也难以增长提高。在新时期,应继续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要从人口安全的高度,以人为本,依法办事,改进工作方法,改善计划生育工作条件。从人口素质、人口老龄化、人口就业、出生人口性别比和防治性病、艾滋病等问题方面加强研究探索,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李向志(达州市市长):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我们欠发达地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达州首先有个发展不足的问题,与省内很多地方比,是落后态势。要按照“五个统筹”,做到科学发展,面临很多问题。要做到合理开发,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首先要求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实实在在地为老百姓办实事,我们也希望对欠发达地区要分类指导,加大对这些地区的扶持、支持力度。

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为发展提供新动力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充分发挥我省比较优势,解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是适应加入世贸组织新形势,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一定要从本地实际出发,不拘泥某种模式,坚持“适应就是最好的”、“没有模式就是模式”的理念,把大开发与大开放结合起来,把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结合起来,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抓住入世、西部大开发和国外资本及沿海产业转移的大好机遇,主动出击,加强与国内外的全面交流与合作。在工作中,要注重抓好四个方面的有机结合。一是抓好扩大内需与增加外需的结合,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努力扩大国内外需求;二是抓好“引进来”与“走出去”的结合,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三是抓好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的结合,推进区域经济合作;四是抓好人才引进与人才培养的结合,加强我省人力资源能力建设。

——选自副省长黄小祥在研究班上的讲稿《关于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葛红林(成都市市长):结合成都实际,我们感到对外开放不够,表现为国际化、市场化不够,成都与杭州、南昌比差距就较大。我们不能跟西部城市比,要和发达地区比。因此,我们在内部要经常讲差距,这样才有紧迫感。政府部门不能单纯讲GDP,而要更注重财政收入、经济质量。成都市通过引进INTEL公司的实践,对于我们树立政府形象、推进转变观念、适应国际规则、锻炼队伍,提高服务和竞争水平,都是一种考验和提升。

唐利民(省招商局局长):要通过制定目标,明确责任,认真考核,注重实效,建立激励机制,增强执行力,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势,发挥比较优势,四川产业门类齐全,应完善各项政策,使之配套,以进一步促进跨地区、跨行业的合作,以最低的成本,取得最佳的效益。要进一步发挥政府在改善环境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和企业在市场中主体作用。

王宋达(省侨联主席):扩大对外开放要进行科学规划,确定重点,明确方向,提出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和工作重点。为了帮助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带动我省优势产业和产品参与国际竞争,建议举办培训班,邀请境外人士来川讲课,增强企业走出去的信心。秦琳(省对外友协会长):在对外开放中,对外友协将发挥行业优势,积极走出去、引进来,搞好劳务输出和智力引进;建立中介组织为外资、外商了解四川,适应中国市场提供服务;积极主动为四川企业开辟国外市场牵线搭桥,为四川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发展

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既是一个系统的战略目标,又是一个有序的发展进程。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用新的发展理念调整经济社会关系,用全新的机制整合经济社会资源,用改革开放的方法解决社会发展滞后的问题,用统一的规划引导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用配套的政策法规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用雄厚的产业基础支撑经济社会稳定发展。要按照统筹兼顾的要求,夯实发展基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抓住发展重点,解决好社会发展滞后的突出问题;突破发展难点,解决好影响社会稳定的迫切问题;把握发展关键,强化政府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增强发展动力,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选自副省长王怀臣在研究班上的讲稿《关于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李亚平(省发改委副主任):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不协调的必然选择,必须认识到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要强化政府公开管理和社会服务的职能,搞好统筹兼顾,科学制定规划,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社会事业投入,切实解决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就业困难、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突出问题。

宋玉鹏(省作协党组书记):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有明确的针对性,就是社会发展滞后

于经济发展,因此,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发展。要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就要加大投资力度,建立政府投入的增长机制;要加快社会事业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及运行机制改革的步伐,破除影响社会事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要完善政策法规,为社会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

谢明道(省卫生厅厅长):从卫生事业看,我省存在卫生资源总量不够、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投入不足、公共卫生体系不健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较差等问题。因此,必须大力抓好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要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等方面工作。

杨启泉(省人大常委会秘书长):现在社会事业发展面临的问题集中反映在“投入不足、发展滞后”上。这样,导致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公共教育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公共卫生体系、文化事业体系及社会救助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危机处理体系等各项社会事业体系不完善、不健全。因此,加大对社会事业投入,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是统筹经济社会的当务之急,长远之计。

邓剑(省移民办主任):四川人口多、农民多、下岗职工多,就业问题突出。必须下更大的力气解决就业难的问题。要把就业摆在经济社会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纳入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纳入目标考核。要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第三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和职业培训体系,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以改革为动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工业化是实现我省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我省工业发展要全面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强力推进“三个转变”,以发展为主题,改革为动力,开放为手段,科技进步为先导,结构调整为主线,资源整合为重点,发挥信息化的带动作用,提高市场化的配置效率,强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努力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高效低耗、竞争力强的工业发展格局,走出一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加快我省工业发展,首先要搞好我省工业化战略目标和规划的制定;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形成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链和产业群;积极推进技术进步;着力培育大公司、大集团;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园区经济,培育产业集群;着力开发人才资源;优化工业发展环境。

——选自省委常委、省国资委党委书记甘道明在研究班上的讲稿《四川国企改革与工业发展》

席义方(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四川农业资源相当丰富,但我省还没有形成在全国有影响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应该加大力度,扶持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发挥优势,带动农民致富。

杨志文(副省长):四川人力资源成本较低,但目前国外许多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转移到了沿海,到内地的不多,因为劳动力是可动的,而区位优势是不可动的,相反有许多IT企业转移到了四川,这些现象值得我们思考。此外,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不能一刀切,要充分发挥我们的比较优势,对于四川特有资源,我们要扩大规模,要着力提升产品结构,优化优势企业,政府要在投资上注意政策导向,促进优势企业发展。

颜家瑾(省委副秘书长):要以发展为主题,以整合资源为重点,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进步为动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创新,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完善政府的宏观调控,努力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竞争力强的工业发展格局,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物质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和充分发挥劳动力优势的新型工业化路子。黄学玖(绵阳市委书记):加快四川工业发展,必须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树立全党抓工业的理念,这是四川工业发展的出路。工业不兴,农业产业化也带动不起来。二

是破除工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要研究执政方式,明确党委管什么、政府管什么、企业做什么。三是树立诚信观念,诚信不好,就会影响投资环境的改善,影响工业的发展。

谭力(广安市委书记):地方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工业,研究工业问题必须从各地的比较优势出发。就四川而言既要抓工业企业的发展,又要抓农产品加工企业。抓农产品加工企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条途径。现在的“公司加农户”模式,由于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利益机制,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因此效果还不明显。

解洪(宜宾市委书记):在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化的前提下,地方和企业新投资首先要选好产业。那些破坏环境和生态、高排污的产业坚决不能搞。不能为了本地经济发展,让一些西迁的高排污产业到本地建厂。政府有关部门要做好产业投资的指导,让地方和企业搞好选项投资。要制定严格的排污标准,加强排污监督、检查。同时,要建立有效的防污染补偿机制。

树立正确政绩观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提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并不是说我们过去对干部政绩上的要求和看法是错误的。它的意义在于:在新的发展时期和历史条件下,领导干部的政绩观应该具有与党的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调整和完善。正确的政绩观,应该是遵循经济规律、社会规律、自然规律,全面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努力追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优良、人民安居乐业的政绩。正确的政绩观不是简单的对干部考核指标的增减,更重要的是政府职能、执政方式、发展思路和思想方法的转变。正确政绩观的本质是对人民利益的态度,因此,必须从执政为民的立场去创造政绩;正确政绩观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和保证,因此,必须按全面发展的要求去创造政绩;国家的建设既包括经济建设又包括制度建设,因此,必须注重在基本制度的建设上创造政绩;执政党的自身建设既关系自身也关系执政,因此,必须坚持在党的建设方面创造政绩。

——选自省委常委、组织部长魏宏在研究班上的讲稿《关于树立正确政绩观的几个问题》王恒丰(省政协副主席):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能见物不见人。在工作中,上面要有正确导向,不能说出了问题就是下面的。在考核政绩上,至少要有四个方面的指标:一是GDP,二是人民群众收入的增长,三是就业率,四是生活质量指标。政府应把就业作为重中之重。

陈华江(省纪委副书记):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要把干部的考核与树立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一方面不搞形象工程,另一方面也要通过树立典型来推进工作;关键是要反对那些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在导向上,既要强调发展快,又要强调科学地发展;要加强纪律,对不落实科学发展观,破坏环境,遗害子孙的要坚决查处。

唐坚(自贡市委书记):在发展思想上,要注意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转变;在发展道路上,要注意重点性和全面性的关系;在发展战略上,要注意非均衡性与协调发展的关系;在发展模式上,要注意梯度发展与跨越式发展的关系。

侯雄飞(雅安市委书记):领导干部作风不正是腐败,坚持错误的发展观,牺牲环境、破坏生态的只图一时的发展,也是一种腐败。只讲GDP不行,不讲GDP更不行。解决“三农”问题,根本是扩大城镇经济规模,减少农业人口规模。

邓新民(遂宁市委书记):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根本目的。作为领导干部,应该把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到执政理念、思想作风和工作之中,贯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各个方面,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要切实保护人民群众合法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权益,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让人民群众越来越多地享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

第二篇:坚持统筹兼顾 促进协调发展

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好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大战略意义和紧迫现实意义。同时,必须坚持创新驱动,为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有力和持久的技术支撑,加快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历史进程;必须坚持城乡统筹,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格局,努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必须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把推进现代化与建设生态文明有机统一起来,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必须坚持内外协调,统筹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努力促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坚持改革开放,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提高。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带来了经济总量的大幅度增加。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人口众多,底子薄,生产力水平低,就业压力大,群众生活水平亟待提高,在经济腾飞的起步阶段,追求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每年保持一定经济总量的增加,有利于提供必要的就业岗位,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要看到,经济发展不仅应注重量的增加,更应注重的是结构改善、质量提高、效益增加,是质和量的统一。研究表明,单纯的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总量不能反映所付出的人力、财力、物力和环境的代价,不能反映经济增长成果分配的有效性和公平性。如果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甚至不惜以盲目建设、资源的大量消耗、降低效益等为代价,换取经济总量的增加,是不可取的。因此,必须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

一、第

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在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率的同时,更加重视生产要素投入结构的优化、产品结构的优化与质量的提高、产业结构和工业化程度的升级、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分配状况的改善,提高经济质量,增强经济效益。

这些年,我国国民经济有很大发展,但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仍然存在。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与人民的期待还有不小差距,前进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当前我国发展的这些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从工业化进程来看,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社会,我国第二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从人口和劳动力构成来看,我国仍有相当一部分劳动力集中于农业。从区域发展看,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依然明显。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加快形成有利于生产要素在地区间合理流动的市场机制,形成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协作、帮扶、互助机制,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中西部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新增投资的重点转向农村,重点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变过去

基础设施建设重城市、轻农村的情况。鼓励和引导城市工业向农村延伸,促进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发展现代农业,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极大地焕发了广大群众创造财富的热情,推动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经济总量的迅速扩大。我们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使全体人民都能共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能源资源问题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随着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工业化不断推进,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城市化步伐加快,资源供需矛盾和环境压力将越来越大。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缓解资源供需矛盾的根本出路,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因此,必须牢固树立节约资源的观念,建立健全能够充分反映稀缺程度和供求关系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模式,依靠科技进步推进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同时,我们还要看到,我国生产技术水平偏低,劳动者素质结构有待改善,劳动生产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要坚持需求导向,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加快组织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努力实现优势领域的战略突破。必须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发挥国有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必须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紧密结合,发挥我国比较优势,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形成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基础的新竞争优势,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提升自主创新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我国经济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当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是政府改革,转换政府职能,从全能型政府转变为公共服务型政府。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要抓紧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政府改革的实质是转换政府职能,从全能型政府转变为公共服务型政府。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规范政府行为,加强行政执法部门建设,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鉴于目前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热衷于经济建设、配置资源,过多地干预微观经济活动,追求GDP的高速增长,因此,深化政府改革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看来关键在于深化政府改革。政府五年一任期,考核政绩一直以GDP增速为主要标准。政府追求GDP最大化,往往追求短期GDP最大化。这就极易导致粗放扩张,而把有利于经济长远发展的自主创新、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和生态放在一旁。所以,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现在看来,最重要的是要深化政府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政府真正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真正为市场主体服务,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不再充当资源配置的主角,减少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与此同时,考核政府官员政绩不再以GDP论英雄。政府应把更多的精力用到为居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用到改善民生上面。应当看到,我国人均GDP已超过2000美元,总体上越过温饱线进入小康阶段,居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要求政府在这方面作出更大的努力,以便使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逐步提高,并促进社会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和谐进步。(作者为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

第三篇:坚持城乡统筹就业促进武南和谐发展

---武威市凉州区武南镇人民政府

(2007年8月14日)

我镇是全省首批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辖1个街道办

事处,8个社区,17个村,13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7316人.其中城镇人口30138人,农业人口27178人,人均占有耕地1.97亩,农村剩余劳动力8261人。

近年来,我镇以“城乡统筹就业,促进和谐发展”为目

标,认真落实省市区关于城乡统筹就业的文件精神,加大城镇就业再就业力度,促进农村劳务输出。已安臵下岗失业人员99人,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79人,灵活就业30人,每年农村劳务输出7500人(次),创劳务收入2700万元。基本实行了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家庭和零就业家庭成员有1人就业,农村户有1人劳务输出和劳务收入“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目标,全镇经济繁荣,政通人和,和谐发展。

一、 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完善措施

我镇是一个城乡结合镇,是原武威铁路分局所在地,城

镇人口的90%属铁路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的家属。为了实现城乡统筹就业,镇上从四个方面加强社保和劳务工作:一是机构人员得到加强。镇上成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和劳务经济工作站,8个社区设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抽调和选配了思想 1

素质好,工作能力强,文化程度高的5名干部,8个社区从再就业人员中选配了16名社保和劳务协管员;二是工作经费给予充分保障。镇上每年对劳动保障事务所和劳务经济工作站经费给予支持,为社保所和社区添臵了办公设备,三年累计拨付经费24万元。干部外出培训、考察学习、联系业务等给予了最大限度的保证。三是办公条件得到极大改善。镇政府积极主动加强与铁路部门协调和联系,建立了长期互助合作关系,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使8个社区办公用房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突破,平均面积达20平方米;四是工作措施得到完善。在全镇8个社区17个村开展了零就业家庭和劳动力调查,建立了劳动力信息库。制定了各项工作制度和奖惩措施,有12名爱岗敬业的信息员得到奖励。

通过努力,实现了经费有保证、办事有专人、办公有场所、工作有措施。

二、 挖掘就业岗位,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

为了促进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零就业家庭成员至少有一人实现就业,确保社会稳定,镇上采取积极的就业措施,广开就业门路,创造就业岗位。一是通过挖掘社区公益岗位,主动联系14家驻镇单位,先后在政府机关、公安、学校、医院、敬老院等开发保洁、绿化、治安巡逻、社保、低保、计生协管等公益性岗位,安臵178名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和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二是政府补贴2/3养老基金,

鼓励下岗失业人员灵活就业,有30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灵活就业。三是依托武南工业园区和小城镇,抬起“龙头”,摆好“龙尾”,鼓励私营企业吸纳城乡新增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有2365名城乡劳动力在华源肥业、金叶麦芽、宏达超市等69家私营企业实现就业。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18人,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63人。四是利用现有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有45名下岗失业人员从事商贸、餐饮、修理、养殖、运输。五是积极扶持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积极联系劳动部门为5名符合条件的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小额担保贷款10万元。

通过挖掘就业岗位,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促进了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基本实现了零就业家庭成员至少有一人实现就业的目标。

三、 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 从我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调查看,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65%,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

7、8年时间,更重要的是缺乏各种就业所需要的专业技能,输出后只能从事一些粗、重、脏、险等苦力性工种,收入比较低,主要原因是劳动者自身素质不高。因此,加大他们的技能培训尤为重要,我们一方面鼓励引导务工人员到各种技校接受培训,另一方面在全镇各村选送了46名应届高中毕业生,由政府或个人出资,送往黄羊技校、武威职校进行用工单位急需的电焊工、

修理工技能培训后,输送到用工单位,受到了用工单位的普遍好评。天津电力建设公司负责人在谈到武南的民工时说:“武南的民工能吃苦、技术好。”今年我们继续从应届高中毕业生中选拔一批优秀青年定向培训、定向输送,实现从“苦力型”向“技术型”的转变,拓宽他们的就业渠道和能力,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带动一片”的目标。

四、 狠抓劳务输出工作,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面对人多地少、农民收入正处在一个艰难爬坡阶段的现状和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干部做什么的问题,我镇在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时,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劳务输出工作,既把劳务输出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也把劳务输出作为税费改革后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有效载体。特别是成立劳务经济工作站以来,政府面向广大的劳动力市场,抓宣传、抓服务、拓渠道、树品牌,全镇劳务输出实现了四个突破性转变:一是由自发性、分散性输出向有组织、大规模输出转变;二是由季节性、临时性输出向长年性、稳定性转变;三是由苦力型向技能型、智力型转变;四是低收入向高收入型转变。

镇上在机构、场地、人员、经费、工作、制度“六落实”的情况下,在17个村8个社区聘请了48名劳务信息员,制定了工作制度和责任目标。对工作人员和村(社区)信息员

专门进行了培训,队伍素质明显提高。对村(社区)劳务信息员,镇上拿出资金予以补贴,调动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明确了工作人员和村(社区)信息员的工作职责,配套完善了目标管理、责任管理等一系列制度,年终严格考核奖勤罚懒,使人人肩上有担子、身上有压力。

镇劳务经济工作站成立以后,首先对全镇劳动力资源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摸底工作,并对复退军人和应届高、初中毕业生、大中专学生等特殊年龄段的新增劳动力和其他剩余劳动力分年龄、分特长、分需求建立了用工档案,为有目的劳务输出打下了良好的工作基础,使用工单位有什么样的需求就有什么样的输出。在此基础上,重点做了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与市、区劳务部门的联系协作。镇劳务经济工作站与市、区劳务部门建立了亲密友好、互利共荣的合作关系,市、区部门提供的大量可靠用工信息被我镇所用。二是及时准确地发布用工信息。镇村(社区)都设立了专门的信息发布栏,及时向社会发布各方面用工信息,尽最大努力满足群众的务工需求。仅今年上半年发布信息138期362条。三是在“走出去”下功夫。镇主要领导多次到本地金业麦芽、宏达超市、裕华木业、华源肥业等商谈用工情况,到外地企业考察了解用工情况。四是在“请进来”上求突破。利用原武铁分局驻镇优势,邀请哈密工务段、张掖工务段、武南车

务段等用工单位领导到武南来洽谈用工业务。五是建立稳定的劳务输出基地。镇上借助过去带领群众到新疆打工摘棉花的基础,主动联系用工单位,与新疆农六师芳草湖农场三团、新湖农场一团、玛纳斯县联系建立了稳定的劳务输出基地。通过有组织输出和自发输出,每年输出摘棉工近2000人。

通过加强劳务输出,实现了输出一人,富裕一户,带动一片的目标,加快了全面建设小康的步伐。

第四篇: 坚持“五大发展理念” 把握“五大统筹原则”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是一个具有里程碑和转折点意义的重要会议,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举措,有许多新看法、新表述、新论断,在理论上有重大突破,在实践上有重大创新。全会通过的《建议》,体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决策部署,顺应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在要求,有很强的思想性、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针对性。《建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对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建议》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突出问题和明显短板,回应人民群众诉求和期盼,提出一系列新的对策、举措、方法、路径,对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对坚定“三个自信”具有重要强化作用,对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保障作用。

总书记指出,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也就跟着好定了。《建议》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在学习中我们认识到:

一是坚持创新发展,关键是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要从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产业新体系、构建发展新体制、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等方面入手下功夫;

二是坚持协调发展,关键是形成平衡发展结构。要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等方面入手下功夫;

三是坚持绿色发展,关键是改善生态环境。要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等方面入手下功夫;

四是坚持开放发展,关键是实现合作共赢。要从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深化内地和港澳以及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等方面入手下功夫;

五是坚持共享发展,关键是增进人民福祉。要从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就业创业、缩小收入差距、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等方面入手下功夫。

在研究中我们感悟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包含着极其深刻的哲理,闪耀着人性、理性、党性的光芒,彰显了底线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把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逻辑与历史、抽象与具体相结合的辩证方法发挥得淋漓尽致。整个《建议》把握了“五大统筹原则”。一是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筹的原则。既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倒推,厘清到时间节点必须完成的任务,又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顺推,明确破解难题的途径和办法。二是立足国内和放眼全球相统筹的原则。既以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主动适应和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又从全球经济联系中进行谋划,重视提高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的能力。三是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相统筹的原则。既着眼于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对外开放、国防建设和党的建设,又突出薄弱环节和滞后领域,集中攻关,提出可行思路和务实举措。四是战略性和操作性相统筹的原则。既强调规划的宏观性、战略性、指导性,又突出规划的约束力和可操作、能检查、易评估,做到虚实结合。五是科学性与人民性相统筹的原则。既遵循经济、社会、自然规律,又体现以人为本、以群众利益为中心的思想,把客观性、主观性、必然性统一起来,把生活化、均等化、法治化统一起来,把个性、共性、特性统一起来。

(作者: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第五篇:坚持“六个”统筹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南溪县政府副县长叶海英

南溪县目前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18所,教职工2467人,学生46700余人。南溪县1986年被评为“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1997年在全市率先完成“两基”任务,2001年被评为“四川省‘两基’工作先进集体”,2003年被评为“四川省特殊教育先进县”,2007年创建为“四川省义务教育示范县”(全四川省仅9个),2008年在省政府教育督政检查中评为优秀级单位,2009年荣获“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称号。长期以来,南溪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面对城乡、区域和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差距,提出了“城乡一体化,均衡促发展”的新构想,以创建“西部教育名县”为目标,坚持“六个”统筹,奋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南溪县城乡、区域、学校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和办学质量显著提高,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一、统筹教育规划,总揽均衡发展全局

(一)规划教育发展愿景。县委、县政府确立了“走改革创新之路,促教育均衡发展,建西部教育名县”的发展思路,立足南溪实际,坚持以“办大教育”的精神和理念,着力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和谐发展。

(二)规划全县校点布局。以优化教育资源布局为目标,建立了“结构科学、布局合理,均衡发展”的教育体系,坚持“四个原则”、“四个结合”即高中学校向县城集中,初中向中心镇集中,中心小学向乡镇所在地集中,新增教育资源向城郊结合部集中;注重与改善办学条件相结合,与薄弱学校建设相结合,与巩固“普九”相结合,与优化教育结构相结合,大力实施中小学校点调整。全县义务教育学校由2001年的179所调整为现在的118所,确保了15个乡镇均有一所中心小学和初级中学,实现了“规模调大、布局调优、师资调强、功能调全”的目标。

二、统筹教育经费,保障均衡发展条件

(一)建立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按照“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坚持“明确责任落实,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的原则,县财政将义务教育经费全额纳入预决算,强化了政府的保障责任。我们坚持 “七个”确保:确保教育经费投入“三个增长”;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公用经费由县财政专款划拨到学校;确保义务教育转移支付资金及时足额用于教育;确保新增教育经费70%用于农村义务教育;确保教师工资按月足额发放;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职工的政策津贴和各种福利与公务员同等待遇;确保全县无挤占、平调、截留、挪用教育经费的现象。

(二)建立教育经费集中核算机制。为管理好、使用好每一笔教育经费,最大限度发挥资金的作用,专门成立了教育会计核算中心,集中、规范管理义务教育各项经费。

(三)建立教育经费内部审计机制。为规范经费使用,在教育局设监审股,开展对全县教育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审计。

三、统筹办学条件,夯实均衡发展基础

南溪县始终把改善办学条件作为政府的责任,为此,着力实施“五大”工程,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一是实施“校舍安全”工程。全面推行中小学危房改造,现已全部消除了D级危房。二是实施“薄弱提升”工程。对农村和城区薄弱学校的改、扩建工程投入大量资金,极大地改善了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三是实施“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2008年至2009年,新建学生住宿楼5栋,解决了1500名农村学校学生住宿问题。四是实施“四化建设”工程。先后投入资金500多万元,实现了学校的“绿化、美化、亮化、文化”,全县涌现了一批花园式学校。五是实施“小硬件建设”工程。按照《四川省教育技术装备标准》的要求,统一标准进行规范化建设和教育教学设备配置,配全配足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各学科的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同时,投入1000多万元,完善了覆盖全县各中小学校的远程教育系统,完成了城乡学校教育资源的对接。

四、统筹师资建设,优化均衡发展队伍

以提升乡、村两级教师素质为重点,着力加强“两支队伍”建设,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坚强的师资保障。

(一)优化干部队伍。一是创新干部选聘机制。我们参照党政干部任用选拔条例,改革中小学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和管理制度,建立了学校领导干部竞聘上岗的长效机制。二是严格干部管理考核。通过加大对校长的交流、轮岗力度,形成了能上能下、科学有序的校长流动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培养精干的校长队伍;实施“百名干部挂职锻炼”计划,分期分批安排了100名县属学校干部到乡、村两级学校挂职锻炼,提升了薄弱学校管理水平。三是加强干部队伍培养。以建立专家学术性校长队伍为目标,大力实施“干部提升”工程。先后选送117名校长到浙江、上海、江苏、成都等发达地区学习教育经验;定期举办校长论坛、校长培训班,整体提升干部队伍素质。目前,全县有省、市级优秀校长28名。

(二)优化教师队伍。按编制配全配足教师,同时着力实施“六个”计划,优化城乡教师资源。一是实施“全员提高”计划。着力实施全县教师教育教学业务能力考试,将业务能力考试结果作为评价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利用暑期,邀请省级教育讲学团专家、教授、名师为全县教师现场献技,丰富了教育理论知识,提升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二是实施“城乡互动”计划。通过互帮共建、结对子、支教支校等形式,选派城区优秀教师到各镇乡支教,各镇乡薄弱学校教师到城区和中心镇学校见习,放大优质教育资源,有效地提高了薄弱学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三是实施“走读走教”计划。针对村小音乐、体育、美术、英语教师不足现状,由乡镇中心校统一安排相应教师到村小采取走读走教形式,把音、体、美、英语学科教学送教到村小,实现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四是实施“名师示范”计划。推行“星级教师”制,遴选出100名星级教师,作为全县的学科带头人,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这一举措,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成为教师队伍建设的助推器。五是实施“基地建设”计划。建立了教师培训中心和学科教学基地,实现了对全县教学教研、教育科研、教师培训的有机整合,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搭建了师资培养平台。

五、统筹教育管理,提升均衡发展水平

(一)强化政府职能。我县始终坚持政府主导,制定了党政领导负责人联系学校工作制度,与乡镇政府签定了《教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将教育工作纳入政府目标管理,形成定期听取教育汇报,研究教育工作机制,切实帮助解决教育工作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建立了教育工作督导评估机制,建立了严格的奖惩制度,加大对各乡镇履行教育职责的考核力度。

(二)加强常规管理。实行教育教学质量“701515”考核办法(教学质量占70%,德育占15%,艺体卫占15%),形成了一套实施素质教育的质量监控和激励机制。从2006年开始,县财政每年安排120万元专项经费,专项对教育教学质量作出突出贡献的学校、校长和教师进行奖励,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创新督导评估办法,制定了《南溪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评估细则》,重视学校过程管理,推行“64”考核办法,即年终督导评估占60%,过程管理占40%。健全了学生综合考评机制,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实行科学、发展的多元评价体系。

(三)规范办学行为。严格执行“划片招生、就近入学”的政策,严禁违规抢招优秀学生,扰乱招生秩序;严格执行教育收费制度和政策,通过会计核算中心集中管理教育经费,切实做到学校经费“校收、县管、校用”。2007年,我县创建为“四川省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县”。强化了师德责任制,确定了校长是师德建设的第一责任人;每年对教师的师德师风和职业道德进行百分制量化考评,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和师德师风承诺制。

(四)创新管理机制。推行“中心提升”。我县一方面着力扩建区域中心学校,通过对中心校、基点校、村小在教学、管理和制度上实行“一体化”发展,建立城乡学校捆绑式管理模式,充分发挥中心校“五中心”作用,实现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的目标。另一方面大力推行“特色引领”,着力实施“一校一品”计划,倡导学校办出特色、办出个性,走内涵发展之路。近年来,我县的艺体教育、国防教育、国学教育特色已初步形成。目前,全县有2所国家级现代教育技术学校、3所省级校风示范校、2所省级艺术教育特色学校、一所省级少年军校。2006年开始的“国学南溪”工程已初见成效,编写的《国学启蒙》读本已作为助学读物在全省推广使用。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教材教法培训活动下一篇:基层工会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