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散文下高中语言论文

2022-04-22

小编精心整理了《抒情散文下高中语言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抒情散文在人教版语文教材中占有很大比例,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抒情散文的教学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加深学生对情感的理解,开拓思维。本文以初中语文抒情散文教学为出发点,分析其教学特点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究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案。

抒情散文下高中语言论文 篇1:

从读讲出发,探寻抒情散文如何教学

摘 要:抒情散文一直是教学的难点,应把抒情散文的各种读法交错使用,体会其语言的“形象之美”“神韵之美”“逻辑之美”,从而与文本展开意境性对话;以读代讲,精美讲读,从而与文本展开理解性对话。只有这样,才能对抒情散文进行合理的文本解读。

关键词:抒情散文 课堂 读讲 教学

一、引言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素有“文学体裁之母”之称,在语文教材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形散而神不散、短小而意深,从小处写起,反映大的哲理、内容情感真实朴素,是语文教材里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抒情散文写得像“诗”一般,把感情美、思想美和艺术美相融合,来抒写内心情致、陶冶性情,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现如今一些教师把抒情散文教学和其他体裁教学混为一谈,用通读全文、划分段落、解释生词句、总结中心思想等传统教学手段来进行散文的阅读鉴赏,把抒情散文的教学目的归纳到应试教育上,不能让学生理解抒情散文的“真善美”,不能通过作者激情飞扬的文字体会其真挚饱满的感情,不能达到语文教材编写的目的,从而影响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等能力的提高和他们的文学素养的培养。王荣生说:“要解决散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教学内容’问题,关键是有合理的文本解读。”[1]所以,笔者认为应从讲读出发,对抒情散文进行合理的文本解读,这样既能保证教师的引导作用,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抒情散文的各种读法交错使用——与文本展开意境性对话

作者用鲜活的意向、优美的语言雕琢富有意境的抒情散文,抒情散文的解读不能和其他类型的散文讲解一样,更不能和其他体裁的教学相提并论,需要进行不厌其烦的读来体会其意境。散文有各种读法:有朗读、熟读、背诵;有全文诵读和部分诵读;有单读、齐读、跟读、跳读、默读、朗诵,等等。[2]接下来我们便用散文的一些常用读法来品味抒情散文语言的“形象之美”“神韵之美”“逻辑之美”,从而与文本展开意境性对话。

(一)用部分诵读法来体会抒情散文语言的“形象之美”

散文的灵魂是情感,抒情散文的美处便在意境。抒情散文中所描绘的形象生动活泼、栩栩如生;所传达的声音亦幻亦真、惟妙惟肖,使语言富有较强的表现力,以产生自然、亲切的形象感。

朱自清是写抒情散文的大师,文笔细腻优美,比喻生动新奇,《荷塘月色》是他广为流传的一篇抒情散文,这篇文章可以采用部分诵读法去体会作者所描绘的意境,如第四段描绘荷叶和荷花的语句: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在读的过程中,能体会到“田田的”“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荷叶是什么样子的;也能感受到“袅娜的”“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明珠似的”“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的荷花的姿态。我们边诵读边感受如同身临其境,与文本展开意境性对话。

(二)用朗读法来体会抒情散文语言的“神韵之美”

朗读法要求感情充沛、绘声绘色、声情并茂,[2]作为教师要先朗读一遍,把朗读的技巧、注意的事项向同学们阐明,然后请同学们朗读并说出感受。《荷塘月色》这篇抒情散文,只有反复朗读,才能感受荷塘风韵,欣赏月色之美。

例如,郑桂华老师执教的《荷塘月色》,在简单的授课后设计了一个问题:

师:同学们,请自由朗读文章的4—6段,列出每段描绘的主要景物、并读出其所在的语句,然后说出作者的视线发生了哪些变化?[3]

(生开始大声自由朗读,并用笔做记号,然后做出回答)

……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重点朗读描写荷塘的文字,体会其“神韵之美”,并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笔下荷塘的特点。

(生很快就找到了“曲曲折折”“被薄薄的轻雾笼罩着”等词句。)

几个小小的问题,便帮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理解文章并融入到文章优美的语言情境中,体会其“神韵之美”,完成与文本展开意境性对话。

(三)用单读法来体会抒情散文语言的“逻辑之美”

抒情散文不像诗歌那样靠语言的严格声律,不像小说那样靠栩栩如生的人物造型,不像戏剧那样靠扣人心弦的冲突悬念来赢得读者,它必须靠读来与文本展开意境性对话。[4]

郁达夫也是一位散文大家,他的散文在行文中很讲究词语的修饰和选用,从而获得语言活泼形象和富有生气的艺术效果,进行郁达夫散文教学时,我觉得要采用单读的方法去理解其文章,然后品味其用词遣句的“神韵之美”。例如,郁达夫《江南的冬景》里的一些语句[5]:

师:“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也有时候会保持三个月以上的生命。”这句里的“因而”强调了鲜明的因果关系,“有时候”三个字较为准确地写出了江南红叶的生长时间,非常严密。下面请同学们单读文章,从中找出一些语句来证明其“逻辑之美”,与文本展开意境性对话。

生1:“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这句话中的“且”字表示江南地形的两个并列特点,“故”字是承前的原因而得出的结果,简短的半句话,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生2:“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这句话中的“也许不尽……也许不尽……”是对上文所引诗句背景的推测,使表达更为准确;一个“但”字强调了作者的观点,语气果断而有力,整个句子透着一种逻辑美。

通过采用这种单读的读法来理解文章,体会其语言的“逻辑之美”,更能加深对文章情境的体会,与文本展开意境性对话。

三、以读带讲,精讲美读——与文本展开理解性对话

教师在教抒情散文时,教师主动引导、组织学生反复诵读,让学生从读中去理解文章内容,学习写作技巧,提升文学素养。这种反复诵读是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从读中发现问题,教师也要进行适当讲解,通过讲解分析,又能使学生更好地诵读。诵读—理解—再诵读—再理解,循环往复,不断提高。像这样反复多次,就能加强字、词、句、篇方面的基本功训练,让学生自己去领会文章的思想意义,而不必由教师去搜索枯肠地搞“微言大义”。

教师以读带讲,教会学生阅读鉴赏,是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例如以《乡土情结》为案例:

师:请在下文中找一个词来表达王维的心情。

生:魂牵梦萦。

师:请自由读课文,用文中的语句来表达“魂牵梦萦”。

生:“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

生:“海天茫茫,风尘碌碌,酒阑灯池人散后,良辰美景奈何天,洛阳秋风,巴山夜雨,都会情不自禁地惦念它。”这书说在不同的情境中都会想到故乡。

师:作者都写了哪些情境呢?

生:“海天茫茫,风尘碌碌”指奔波劳累的情境。

生:“洛陽秋风,巴山夜雨”是想家的情境。

师:为什么是想家的情境呢?

生:因为我们学过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写的就是思乡的情感。

教师让学生带领全体学生读、背这首诗,并进一步体会“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意境,并补充了学生没学过的张籍的《秋思》一诗。有学生马上打开了《唐诗鉴赏词典》,笔者顺势让他为大家读了一段对“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的欣赏文字,学生们记下了这首诗。这样教师从读讲出发,与文本展开理解性对话。

(一)教师以读带讲,要注意读讲洗炼的字词

例如,让学生读《井冈翠竹》(袁鹰)中描写毛竹下山:“穿云钻雾,虎啸而走,它们滑下溪水,转入大河,流进赣江,挤上火车,走上迢迢的征途”,从而让学生体会这句话中用的一连串的动词十分准确、形象、生动、逼真地写出了毛竹的生气,从而完成与文本的理解性对话。

(二)教师以读带讲,要注意读讲独特的句式

例如,《春》中“盼望着,盼望着”“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这一类的句式,让学生读这类变化的长句,体会其节奏的舒缓,理解文章要表达的意思,感受文章的意境,与文本展开理解性对话。

(三)教师以读带讲,要注意读讲修辞手法

例如,《白杨礼赞》中的“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让学生们读这种多种修辞手法交织在一起的语句,教师讲解并引导学生分析关键性字、词、句,训练学生推敲词句的能力,与文本展开理解性对话。

四、结语

总之,抒情散文教学和其他体裁教学不同,笔者认为只有从读讲出发,把读和讲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抒情散文教学培养学生感受和鉴赏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分析和思考,领悟抒情散文中所传达的情感,才能是抒情散文的教学获得突破性进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重大教育改革研究项目“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师教育本科课程体系的实验与研究”[项目编号:2013zdjy176];2014年度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卓越语文教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编号:2014zjjh017];2014年度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三项改革专项课题“‘先学后导,展示训练’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以淮北市濉溪县任集中心校为例”[课题编号:JGZXD201421]阶段性成果。)

注释:

[1]王荣生:《中小学散文教学的问题及对策》,课程·教材·教法,2011年,第9期,第31-39页,第49页。

[2]张隆华:《中学语文教学法》,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3]沈龙明,陈玉根,王玉艳:《高中语文有效教学实用课堂教学艺术》,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9年版。

[4]曾祥芹,张复琮:《文体阅读法》,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5]史建筑:《走进名师课堂——高中语文》,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郜培芳,任强 安徽淮北 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235000)

作者:郜培芳 任强

抒情散文下高中语言论文 篇2:

初中语文抒情散文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探究

摘 要:抒情散文在人教版语文教材中占有很大比例,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抒情散文的教学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加深学生对情感的理解,开拓思维。本文以初中语文抒情散文教学为出发点,分析其教学特点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究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案。

关键词:初中语文 抒情散文 教学问题 解决方法

一、初中语文抒情散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层面

在抒情散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字词的辨析和内容分析上,侧重解题方法以及语句赏析,未能注意到阅读方法对文本理解的重要作用。

教师多采用重技能轻情感的教学方法,讲解的点大多是文章中包括哪些知识,从中明白了哪些道理,而忽视了感受文章蕴含的情感。如此教学的结果是学生只知技能的应用,很难赏析文章的情感,情感审美的缺失尤其不利于学生在写作中表情达意。此外,课堂教学与课外运用的相关性不高,课堂所学没有在课后巩固拓展,教学与实际应用完全脱节,学生难以见到学习成效,久而久之,学习动力将大打折扣。

教师的教学过程很随意,对抒情散文大多采用老三段的形式教学,为师者并没有深入理解,也没有相应加工,完全由学生自己理解,令学生无从下手,很难做到情感共鸣。

2.学生层面

学生是教学内容的接受者,指导学生理解知识是教学的主要目的。但在抒情散文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不知如何欣赏文章内蕴的情感,只能做肤浅的文字理解。从学生的角度分析,存在以下问题。

对抒情散文理解不到位。分析文章需要有阅读量的支撑,需要在对比中体会,需要与阅读经验求得共情。学生阅读量少,且大多局限在课本上,课外读物涉猎不足,贫乏的阅读量导致学生的文字理解能力低下。

学生听之任之、应付了事的态度。一部分学生对学习不上心,对教师教授的内容不在意,难有进步。教师讲得慷慨激昂,学生却漠不关心,这样的学习氛围让本就缺乏趣味性的抒情散文教学更加艰难。

学生不能亲历其境,理解真实情感。学生年纪小,阅历少,对情感的理解难以深入。而抒情散文与其他文学体裁不同的关键就是抒情,如果不能理解字里行间表达的情感,抒情散文这一体裁的学习就难以达标。只有理解了散文中蕴含的深意,才能明白抒情散文的真挚情感,才能体会抒情散文的美,才能理解抒情散文的精髓。

二、初中语文抒情散文教学问题的产生原因

1.学生欠缺学习兴趣

抒情散文文学性较强,语言精审,故事性弱,学生难以产生学习兴趣。又因抒情散文大多与生活联系紧密,多表达人生的情感体会,学生生活经历少,很难产生共鸣。因而在教学中,学生对抒情散文的学习兴致缺缺。此外,由于受到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和学生均有应试投机思想,很多学生不会按照新《课标》要求自学,只愿学习考试所涉内容,导致厌学情绪加重,教学效果越来越差。

2.教师教学理念落后

教师大多使用老旧的教学方法,仅注重知识的教学,忽略了综合能力的培养,多注重细节,缺少对文章的整体梳理,更缺乏系列学习的意识。抒情散文和其他体裁文章不同,通过固有的答题结构很难深刻理解文章,传统的老三段式教学根本不适合抒情散文的教学,教师必须进行创新。

3.课堂情感引导不足

抒情散文是表达情感的文学体裁,其最大的特点是情感的强烈抒发,因此学习抒情散文不能局限于词句赏析,需要对文章做深层次的情感剖析。但在教学中,教师注重的是内容的讲解以和重点词句的解析,缺少情感的有效引导,致使学生学习表面化,对情感的理解不到位,使情感表达能力受到限制。

三、初中语文抒情散文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法

1.培养学习兴趣

其一,兴趣导入。初中生还没有良好的自觉性,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产生抒情散文的学习兴趣,进而调动学习积极性。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获取知识的前提。“兴趣教学”要求教师把握好所要讲授的内容,提前准备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材料,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七年级学生刚进入初中学习阶段,对环境、学习方式都很陌生,因而在第一课抒情散文《春》的学习中,要引领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激发学习抒情散文的兴趣。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可以用与春天相关的视频、音频或故事等趣味性素材导入新课,培养学习积极性。这就是“在课前与客观的文本进行裸读式碰撞对接,从而产生的关于文本内涵意蕴、写作技法等一系列问题或体验感悟”的“原初感受”。

其二,悬念留白。设置悬念是重要的教学方法,通过设置悬念,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课堂,爱上语文。《济南的冬天》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其通过对景观的细致描写,表达对济南冬天的赞美之情。教师在讲解这篇文章时,就可以设置悬念,比如:“谈到北方冬天,我们想到的是凛冽的寒风、冰雪覆盖的湖面以及雪花飘飘的情景。不过济南的冬天却不是如此,济南的冬天是怎样的呢?”通过设置悬念调动学生积极思考。

2.强调情感引导

语言引导,以语表情。学生接受新知依靠教师的语言传授,品读课文依靠作者的书面语言。如何运用语言的魅力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教师的必修课。抒情散文的情感大多埋藏在作者的文字之中,教师传授的相关知识也蕴含在语言之中。在教学过程中,用学生能理解的语言把复杂的思想简单化,把繁杂的情感实体化,让学生在文本的基础上理解深刻的情感。教师运用有技巧的语言进行适当引导,让学生懂得字里行间的满满情意。

情景设置,融情于景。抒情散文大都基于一个特定的事物、場景或画面进行细致描述以表达情感。散文的标题通常是行文线索,在散文结构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抒情散文追求意境,通过情与景的交融,给人以美的感受,教师可以把感情的表达融入特定情境中让学生体会。

比如《背影》一文,表达的是父亲默默付出,异常深沉的爱。作者用细腻的笔触,结合生活情景,把父亲的爱艺术地体现出来。教师讲解时需要抓住在特定情境下描写的“背影”的特点,以平常的背影和不平常的视角映射父亲对儿子的爱。为了让学生懂得文章蕴含的深沉感情,教师可以采用情景剧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根据课文内容编排剧情,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如果课程安排不合适,可以让学生观看相关视频,同样能把学生代入情境。

综上所述,抒情散文教学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抒情散文的教学不能局限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之中,需要创新学习模式,形成“真境课堂”,让学生体会到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美好情感。通过抒情散文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语言的独特魅力,提高语文鉴赏能力,增强情感表达能力,进而让学生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张雅舒《人教版初中语文抒情散文教学问题及解决方法》,《才智》2019年第21期。

[2] 董步军《初中现代散文教学现状及教学方法初探》,《作文成功之路》2014年第2期。

[3] 陈飞界《初中散文教学之我见》,《教育》2016年第19期。

[4] 付洁《新课改理念下的初中现当代散文教学策略与建议》,《课外语文》2018年第22期。

[5] 图尔贡江·塞皮丁《抒情散文教学提高基层初中生语文能力的策略研究》,新疆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学位论文。

[6] 戴继华《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7] 马晓霞《高中语文写景散文教学鉴赏方法初探》,《才智》2020年第1期。

[8] 田玲、曹公奇《关于散文“形散神不散”的思考—以初中统编教材散文教学为例》,《语文教学通讯》2018年第32期。

(本文系2020年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语文课堂真境的生成研究》阶段成果,课题号:D/2020/ 02/124)

作者:袁国

抒情散文下高中语言论文 篇3:

浅谈抒情散文教学的导语设计

摘 要:中学阶段的语文课程中,抒情散文是教学的主体。通过分析人教版教材里众多的抒情散文篇目,笔者发现抒情散文可以分成三类:借景抒情类散文、因物抒情类散文、以事抒情类散文。教师在讲授抒情散文过程中,如何在课堂伊始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导语设计尤为重要。本文针对三类抒情散文教学中导语的设计技巧,将从语言、文学、文化及其他视角进行探讨。

关键词:抒情散文;导语设计;语言;文学;文化

中学阶段的语文课程中,抒情散文是教学的主体。学习抒情散文,旨在让学生品味优美凝练的语言,丰富学生的文学视野,提升学生对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在这一理念下,要想获得一堂生动精彩的抒情散文课堂教学,其导语设计非常重要。

一、抒情散文说明及在人教版教材中的篇目所占比重

抒情散文,顾名思义,即作者通过对具体的景物、事物、事件的记叙和描绘,来表现内心感受,抒发思想情怀的一种文学体裁。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强烈的抒情性。或者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想,或者因为目睹景物而抒怀,生动的语言中充溢着浓浓的诗情画意,让人读后难以忘怀。

抒情散文可以分成三类:借景抒情类散文、因物抒情类散文、以事抒情类散文。借景抒情类散文,作者主要借助描绘景物,来抒发自己对人生、社会以及自然或喜或悲的情感;因物抒情类散文指的是,某种事物在特定环境下触动了作者的情思,通过对这一事物生动、传神的描绘,寄托个人的情感和理念,表现作者因它而发的内心情感;以事抒情类散文,是作者以记叙的口吻将事件呈现在读者面前,借助此事件抒发自己的深切感受。

在人教版中学阶段的语文课本中,共有118篇散文,其中,抒情散文共有62篇,借景抒情类散文有16篇,所占散文比例约为25.8%,以事抒情类散文有27篇,所占散文比例约为43.5%,因物抒情类散文有19篇,所占散文比例约为30%。以上数据表明,抒情散文在中学阶段的语文课本中占有较大比重。

二、抒情散文教学导语设计的技巧

中学语文教师想要让抒情散文课堂教学既丰富多彩又深入人心,应该重视导语设计的技巧。下面根据一些教学案例,来谈一下对中学语文抒情散文教学导语设计的几点思考。

(一)借景抒情类散文的导语设计

1.文学视角下的类比联想。

每一门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学科核心素养。高中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核心素养下的高中阶段语文教学需要注意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新等维度。在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从文学视角下设计导语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也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以《故都的秋》为例,笔者是这样设计导语的:秋天是绚丽多姿的。毛泽东笔下的秋日是壮丽的。在 《沁园春·长沙》中这样写道:“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白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在秋日登高之际,诗圣杜甫感悟到了秋风的悲凉写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马致远在秋郊夕阳中,品味到了秋的凄苦,写出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样的名句。下面,我们一起品读郁达夫执笔的《故都的秋》,感受故都秋日的风情。

这段导语,教师从“秋天”入手,列举了与“秋天”有关的经典诗句,又自然地过渡到新课中。教师通过让学生类比联想同一主题下的不同文学作品,让学生带着阅读期待学习新知,旨在提升学生的文学审美鉴赏能力,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求知精神,切实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同时,在简短的课堂导入环节,文学視角下的类比联想也能够调动学生把新旧知识有序地衔接起来,既可以温故又可以知新,还减少了学生习得新知识的难度。

2.文化视角下的开宗明义。

《紫藤萝瀑布》,这是一篇关于生命的永恒和生活的美好的借景抒情类散文。作者宗璞以赏花、忆花、悟花的行文思路、凝练传神的语言、独具匠心的修辞手法为读者呈现出一幅别致的生命哲学画卷。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如何让学生全面而深刻地领悟文中闪烁的文化内涵呢?不妨以课堂导语为切入点,教师用高度凝练的言语开宗明义。可以从课文标题进行有效设导,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快速进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又能够在紫藤萝瀑布的灵魂与神韵的文化内涵下研读课文。

导语设计如下: 同学们,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没有,这篇课文的题目是由两种事物构成。一种是静态下一串串的紫藤萝,一种是动态下奔流而泄的瀑布,把静态的事物赋予动感,作者想要向读者传达些什么呢?学习完这篇课文,答案就会揭晓。

这样以课文题目开宗明义的导入方式,直接切入主题,短时且高效的语言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快速地进入到教学内容。同时,这则导语也会把学生引入到文化层面的视野中来。学生在脑海中不禁会思索:有生命的紫藤萝与无生命的瀑布之间有着怎样的深层次关联呢?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进行文本研读,用心聆听生命的箴言。

(二) 因物抒情类散文的导语设计

古语有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索是学习的起点,疑问是探究学习的源泉,教师在设计导语时,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有意地设置疑问,让学生带着疑虑思考问题。

矛盾笔下的《白杨礼赞》是中学语文篇目中因物抒情类散文的代表作之一,平凡的白杨树触动作者心中的一腔豪气与激情,通过作者酣畅淋漓地礼赞白杨,丰富了读者的精神世界。提到《白杨礼赞》,不由得联想到茅盾的《题白杨图》,现代画家沈逸千根据茅盾的《白杨礼赞》作画,随即,茅盾又为这幅画题俚句。因文作画,因画赋诗。在设计《白杨礼赞》的课堂导语时,可以以此为切口有效设导。

导语设计如下:茅盾笔下的《题白杨图》,同学们都不陌生,“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作者以通俗易通的话语勾勒出白杨树挺拔的外貌和深邃的精神。寥寥数语中方显对白杨的赞美,于诗中融入真情。这是诗中的白杨树,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茅盾散文中的《白杨礼赞》,品读散文中的白杨树是怎样的一番韵味?作者在诗中与在散文中礼赞的白杨又有哪些相同之处?

教师根据导语提出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学生在好奇心与求知欲的指引下,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调动了课堂探索新知的气氛。

(三) 以事抒情类散文的导语设计

1.文化视角下的同类对比。

朱自清执笔的《背影》在现代文学史上堪称是“细处写父爱”的典范代表之一。在“父爱”的主题下通过描写“背影”“流泪”“叹息”“买橘子”等一系列事件表达出父与子之间的深情。在学习这一篇目时,为了让学生透过文字的长度来感受父爱的深度,深刻领悟作品中蕴含的平凡而又伟大的父爱,可以以文化视角下的同类对比来设计导入语。

“同学们,这幅油画的名字叫做《父亲》。作者罗中立用画笔画出了一位普普通通的父亲,他的脸上布满了沧桑,深邃的眼眸中流露出渴望的目光,一双黝黑的手不知品尝过多少辛酸。请同学们仔细观赏这幅画作,你有哪些感想?这是罗中立画中的父亲。文学作品中的父亲又是怎样的呢?接下来,老师带领大家一同走进朱自清笔下的《背影》,去感受为数不多的描写父爱的精粹之作。”

这则导语抛给学生,学生会在脑海中形成对父亲形象的初步感知,带着这样的认知研习课文,学生能够更好地个性化解读“背影与父亲”,咀嚼亲情中流淌的父爱。

2.语言视角下的引文设导。

语言视角下的引文设导也要体现创新性。教师通过耳目一新的语言,带领学生进入语文课堂教学情境中,运用启发且新奇的创新性导入方式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这就要求教师的导语要富有新意,用新颖、别致的导入方式开启学生的心智门扉,诱发浓厚的阅读期待,丰富课堂教学。在讲授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时,可以采用创新的导入方式,即语言视角下的引文设导。通过引用课文中的精彩语句来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中。

(多媒体屏幕上展示)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這段话选自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猛士”该如何理解?“哀痛”和“幸福”这对语义色彩完全相反的词汇又隐含着怎样强烈的情感?带着这样的问题走进文本,了解鲁迅笔下的刘和珍君。

在这段导入语中,教师依据文本的语言,设计了一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谜面,在导入环节通过让学生认真、深入的思考语言来实现教学目的,引导学生从语言中来,到语言中去。

三、结束语

在明确抒情散文分类的前提下,通过不同层面来探讨三类抒情散文教学的导语设计能够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徐新.中小学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9.

[2]江凤娟.抒情散文教材的教学策略[J].文学教育,2013,(2).

[3]顾之川.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J].中学语文教学,2016,(3).

[4]卜文军.论散文的意境美及创设[J].时代文学, 2010,(5).

[5]薛文素.关于文学作品中意境美的探析[J].安顺学院学报,2014,(6).

[6]郑绍龙.浅谈散文教学中的意境美[J].读与写,2007,(1).

作者:姜春雨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信息化企业内部审计论文下一篇:预设性小学语文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