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审计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2022-09-13

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相继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中, 毫无疑问, 我们正处在“大智移云”时代。大数据背景下, 各种信息呈爆炸式增长。“大数据”在这个时代的意义, 不仅是提供产品或者服务的企业能够利用大数据对消费者进行精准营销, 它也对人们的工作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企业大数据工具的引入, 将审计人员从繁琐、枯燥的数据处理中解救出来, 同时, 也促进了企业审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在这个快速发展的高科技时代, 企业在变, 审计软件在变, 那么负责培养审计人员的高校也应该有所改变。

然而, 纵观我省高校审计课程的教学情况, “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依然存在, 大部分高校由于师资质量不高、实习基地过少、审计实验软件没有及时更新等原因, 缺乏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视, 这也必然导致学生无法适应大数据环境下对审计人员的要求。2018年5月23日, 中央审计委员会会议明确提出:坚持科技强审, 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 积极推进大数据审计。财政部、教育部在高校教学质量改革工程中也要求:高校要加强实践教学, 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面对新形势, 结合工作实际, 本文主要研究大数据背景下审计实践教学改革问题, 以“案例教学”、“实验 (审计软件) 教学、审计实习实训基地”三大模块为保障, 辅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 以期实现大数据审计实践教学“全覆盖”。

一、大数据背景下审计人才的培养目标

大数据背景下, 高校应注重培养通晓审计实践与审计理论, 面向经济社会一线的, 能够在会计师事务所、政府、企业从事审计工作, 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 具有文明礼仪、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高校审计实践教学现状

(一) 课程体系设置偏理论

大数据时代要求审计从业人员懂得大数据、用好大数据, 要将已经掌握的大数据信息进行处理, 转化为含有意义的专业化数据。而高校的课程体系大多还是以传统审计为主, 没有引入大数据审计的课程, 有的高校由于硬件条件不足, 也没有购买审计软件进行教学。具体而言, 大部分高校的审计课程一般在大三或者大四开设, 大多建立在学生已经学完会计学原理、基础会计实训、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等课程的基础上开设。而审计课程由于专业术语较多, 也比较晦涩, 部分学校将其开设为专业选修课。相对而言, 课程体系偏向理论, 课程设置上也没有把审计与信息化课程相结合, 很难满足大数据时代对审计人员的工作要求。

(二) 审计教师缺乏实践

目前, 高校审计教师实践能力缺乏, 大部分教师没有行业工作经历, 教师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 缺少会计师事务所、企业工作经历。加之高校科研压力较大, 大多数教师专注于学术研究, 在授课方式上也以理论讲授为主, 忽视了实践操作能力。另外, 审计教师大多为专业教师, 即会计、审计、财务管理专业教师居多, 而大数据背景下, 审计课程的讲授并不单单是审计理论教学, 它应该是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教学, 是信息化课程和审计专业课程的交叉。这就要求教师既具备会计、审计知识, 也要具备信息化知识, 而大部分教师的教学能力限制在审计理论方面, 对计算机、信息化课程掌握甚少, 师资能力的欠缺也是影响学生审计实践能力的因素之一。

(三) 审计实践平台匮乏

审计课程的学习如果仅仅是理论层面的学习, 那必然会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加上审计理论大部分来源于审计准则, 专业术语晦涩难懂, 如果缺少了实践环节, 教学效果必然不尽如人意。目前, 大部分高校的审计实践环节多来自于校内实践, 校内实践主要分为案例分析 (课堂实践) 、审计实训 (软件) 两个环节。案例分析主要是习题为主, 这些习题大部分比较陈旧, 而且也没有体现大数据时代下的审计案例的特点。在审计实训 (软件) 方面, 绝大部分高校很少有专门的审计实验室, 部分高校也没有购买审计软件。而现有的审计软件也主要分为两部分, 一是以EXCEL软件为主, 数据库系统为辅;二是专门的审计软件, 这些软件要么是只能模拟一家企业某个月的审计流程, 资料不够, 要么是以实质性程序为主, 忽视了风险评估程序和控制测试, 审计流程体系不完整。在大数据时代下, 各种信息爆炸式增长, 审计对象不仅有财务数据, 也有非财务数据, 现有的审计软件并不能满足大数据审计的要求。

三、审计实践教学改革建议

(一) 设置基于大数据的审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大数据时代,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数据分析、处理能力, 信息系统的操作能力和信息决策能力。大数据时代下的审计课程也应该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交叉性课程, 要充分考虑信息化课程和审计课程的融合。审计实践教学课程不仅应该考虑审计理论、会计、财务管理等相关专业基础, 还应该加入数据库课程、大数据审计课程, 引导学生利用智能化采集电子数据, 分析审计对象信息, 做到从审计计划、审计程序、审计报告等环节均在大数据背景下展开学习。

在具体操作层面, 审计课程体系 (校内) 应该是以审计理论为基础, 以案例学习为帮手, 辅以审计软件的操作, 夯实“第一课堂”的专业基础。由于审计理论均以最新的审计准则为基础进行讲授, 此处不再赘述。对于审计案例, 教师应结合新形势, 投入人力、物力、财力, 整合审计教学资源, 构建符合大数据时代特点的审计案例库, 满足案例实践教学的需求。审计案例还应该注意内容上应包含审计计划、审计程序、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等具体内容, 让学生充分感受大数据背景下风险导向审计的整体流程。同时, 高校应着力构建现代化、标准化审计综合实验室, 实验室要体现大数据技术。另外, 要购买先进的、符合大数据审计特点的审计软件, 这一方面弥补了案例教学的理论弱势, 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使学生可以在高度仿真的审计实践环境中, 借助大数据分析工具。了解审计的完整流程, 完成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审计证据的搜集等工作。这既满足了学生将来的就业需求, 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大数据时代下的审计课程, 要求教师既具有审计专业的知识, 还要具备信息化课程的知识, 同时也要拥有一定的实践经验。高校应改革教师培养机制, 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一是要走出去, 参加高校教师培训、企业培训。二是要建立教师挂职锻炼制度。鼓励教师到企业、会计师事务所、银行、审计局等相关单位挂职锻炼, 并将其锻炼过程、锻炼成效纳入期末人事考核。教师到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局等单位挂职锻炼是提高教师实践能力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教师在实践锻炼中, 既可以感受大数据时代下审计的新形势、新特点, 也可以在锻炼过程中搜集一手的审计案例资料, 一举两得。建议有条件的高校开设“企业家进课堂”活动, 将会计师事务所、企业、审计局等单位的相关负责人或业务能力较强的人员邀请进校给学生们做报告或者讲课, 也可以聘请他们作为客座教授或者讲师, 将其纳入到高校教师队伍中来。

(三) 建立审计实习实训基地

国办发[2017]第95号文明确提出要发挥企业在深化产教融合中的重要主体作用, “开展生产性实习实训”“推进产教协同育人”, 高校可以通过与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局等单位协同合作, 建立校外审计实习实训基地, 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实习实训基地的建立, 既可以让学生了解企业的业务, 也可以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熟悉财务, 达到“业财融合”的境界。资源丰富的高校, 还可以通过与企业的合作, 构建产、学、研、用合作平台, 企业可以通过平台招聘校内学生为其进行财务审计、税务审计等服务, 学生也可以利用平台进行真枪实战的演练, 最终提高实践能力。

(四) 尝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审计课程的特点之一就是有大量的审计理论, 比如审计计划、审计程序、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等内容, 而其理论大多来源于审计准则的要求, 表达晦涩难懂, 教师可以考虑先将此部分内容录制为微课或者小视频, 并上传到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 供学生们自主学习使用。同时, 可以在视频中或者网络教学平台中设置一定的思考题或测试题, 由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作答。教师可以根据线上学习和测试结果, 在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的情况下, 安排线下的课堂教学内容。一般而言, 线下课堂教学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为主, 教师可以根据线上测试结果, 对教学内容分为重、难点, 对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可以不再讲解。同时, 教师可以在线下课堂教学内容中把主要精力放在审计实务上, 即审计循环的相关内容。比如, 可以把重点放在销售和收款循环、采购和付款循环等环节, 在此循环中侧重让学生了解风险评估过程、风险应对过程, 充分感受风险导向审计的全过程。

摘要:大数据、云计算等时代变化给审计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高校审计教学工作也应顺应这种变化, 积极改革教学方法, 创新审计人才培养模式, 以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 培养适应时代变化的高素质应用型审计人才。

关键词:大数据,审计教学,实践教学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人才培养模式背景下的实践教学模式探究——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下一篇:勾股定理在几何解题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