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开放教育论文

2022-04-28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工商管理开放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作用下,如今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可以说信息技术为教育系统的创新与改革提供了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作为国内教育系统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开放教育是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面对当前国内开放大学的转型新要求,开放教育必须注重实践,在实践中找到新的发展方法。

工商管理开放教育论文 篇1:

远程开放教育:国际化与社会公正

国际化与社会公正这两个相关课题,与远程开放教育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客观反映着未来远程开放教育的发展趋势,深刻揭示远程开放教育所应担当的使命,也提示了以信息技术推进远程开放教育发展的基本思路和适应多元教育需求的根本途径。

2011年9月在英国剑桥召开的远程开放教育国际会议汇集了来自25个国家的90多位代表,与会者就国际远程开放教育近年来关注的两个领域——国际化与社会公正,集中进行了探讨。

推动国际化与社会公正的实践探索

在全球范围内,经济的流通、人文的交互、技术的发展、思想的交融、知识的产出、全球化发展趋势以及各国的相互依存,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我们为全球经济增长与知识转化在思想、能力和决策上做好准备。如今,我们可以看到,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各国正在不断形成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政策,国家教育资源得到更加优化的配置,人才培养目标得到调整,人才流动不断加强,教育内容更加适应国际化发展,教育的手段与方法也更加具有创新的意味。

本次剑桥远程开放教育国际会议正是在国际社会呼吁社会公正、并以国际间的联合行动促进教育公平的背景下,开展的一次学术研讨活动。与会代表以人类追求社会平等为基本点,回顾了《联合国人权宣言》的颁布和远程开放教育机构的创建及促进教育机会均等的实践活动,阐述了社会公正的内涵,探讨在教育环境中推动社会公正的理论,指出,远程开放教育是促进社会公正的有效途径,远程开放教育可以对人的能力进一步进行开发,有利于社会成员在学习与培训活动中发展知识、增强能力、深化理解,并有利于在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实现社会的公正。学者们认为,人类应普遍享有正常的生存能力、健康能力、自由迁移的能力、运用感官的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阐述理由之能力。远程开放教育院校在实践发展进程中被普遍认为是促进社会公正的一种途径,是以灵活的学习系统和教育方式为社会公民提供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有效方式。

国际大学协会(IAU)秘书长Eva Egron-Polak曾经指出,“国际化的作用是要缩减差距,提升对人的尊重与理解,扩大机会,并推动知识的发展。国际化要有利于本地和全球的发展,有利于现在和未来。”(www.unesco.org/iau/internationalization/i_survey2.html)加拿大学者Jane Knight则认为,开展跨国教育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并可不断发展高等教育的机会。Knight提出六种跨国教育传输方式,她认为,跨国教育可包含(1)授权式,即准许乙方传输甲方的课程,由甲方给予学习者学分和证书;(2)孪生式,即学习者可在任何一方获得学分,学分由甲方认定;(3)双学位或联合学位式,即学习者可分别在甲、乙两地学习获得双方同时认可的学分和学位;(4)衔接式,即甲乙双方合作办学,学习者在任何一方获得的学分可以得到双方的互认;(5)转让式,即乙方可以在其所属地授予学习者甲方的学分;(6)电子与远程学习方式,即学生通过网络和远程学习方式获得的学分。伴随着国际化的步伐,各国远程教育机构和开放大学正在探讨各种适合于本国需要的合作模式,从而在拓展跨国合作项目中促进国际化和社会公正。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帝国州立学院认为自己是一所为推进教育民主而建立和发展的、具有较长国际合作历史的院校。拥有24万人的纽约州是美国非洲移民及波多黎各、多米尼加和牙买加移民的最大集聚地,同时也是美洲亚裔居民的第二大区域。多民族的汇集要求大学更多地体现教育的民主性和公平性。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建立起来的,它以“为纽约人提供高质量教育服务”为宗旨,吸纳社会各阶层的学习者进行学习,体现社会公正。帝国州立学院建立于1971年,它在西方高等教育创新与变革的浪潮中招收第一批学生,学生平均年龄为33~36岁。目前在纽约35个地区中心参与帝国州立学院本科和研究生课程的学生有18000人,有1200位学生分布在美国其他各州。学院已经培养了63000名毕业生。尽管其主要的本科课程仍集中于工商管理和经济类课程,但其有关社区和人文服务之类的课程紧随其后。该学院充分利用其课程管理系统和学习管理系统及多种流行的互联网应用来支持有效教学,采用灵活创新的方式帮助社区和当地居民,以便使他们实现个人的发展目标。在北美地区,帝国州立学院的学生维持率远远超过其他院校,且学生满意度在纽约州立大学64所学院中名列前茅。在帝国州立学院看来,社会公正就是要“为所有人创造一个更为公平、充满尊重和公正的社会。”美国经济虽然在历史上发展显赫,但如今社会矛盾突出,经济危机四伏,六分之一的工作人员处于失业状态,因此,帝国州立学院认为,在经济衰退、社会动荡之时,他们更应承担起大学的责任,做好教育与培训,为解决劳动者再就业做出努力。

南非大学在推进教育公正的过程中,由于政府需要对健康和国家基础设施进行投入,因此公共教育资金减少、雇主对员工培训的经费投入也在不断缩减。然而南非大学始终没有放弃履行大学的职责,他们以推进非洲高等教育为宗旨,引领非洲远程开放教育的创新与改革。非洲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状使各国依赖国内高等教育院校的实力来实现国家发展目标十分困难,因此许多国家考虑通过跨国教育形式,提高大众素质和知识水平,通过低成本投入、高价值回报的途径,达成民众的能力构建。在跨国教育中,南非大学已经承担起重任,他们广泛招收非洲学生,仅在2005年,就有17000名来自非洲各国的学生,这个数字占其学生总数的8%。此外还有1600学生为英国学生。在国际教育项目中,南非大学也在不断探讨合作中的相关问题,如认证问题、基础设施问题、人员质量问题、课程的有效性问题和证书的全球价值问题等。由于跨国合作多以商业驱动为特征,因此南非大学在合作中注意研究如下问题:引入课程的价值所在;引入课程收费的合理性;引入课程对地方院校能力发展的贡献程度;合作的基本运作模式和最终的受益方,等等。

阿拉伯开放大学在促进阿拉伯国家教育发展的过程中,采纳引入西方课程的模式,其现有教育资源主要来自英国开放大学。阿拉伯开放大学目前开设了英语、计算机、工商管理和教育类等专业课程。阿拉伯开放大学认为,提升阿拉伯地区整体受教育的水平,远程开放教育承载着重要的功能。在开展国际合作过程中,阿拉伯开放大学将本土语言授课与英语授课相结合,既满足了本土的需要,又拓展了国际视野。通过与境外院校合作开展教育项目,开阔了阿拉伯人的眼界,使他们增强了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孟加拉国在推进社会公正过程中也做了许多努力。孟加拉国每年要有三分之一的领土遭遇洪水之灾,而近年来气候的变化更是加剧了洪水的泛滥,一个被称之为Shidhulai Swanirvar Sangstha的非营利组织创建了漂流学校,在船只上安装了能够无线上网的培训中心和图书馆,为近9万个家庭提供教育服务,以太阳能配电驱动电脑、提供用电和多媒体设施的使用。这一行动体现了远程开放教育在许多欠发达地区所产生的作用,它以具体的、有效的方式促进了社会公正。

在讨论相关探索时人们也注意到,多年的实践表明,一些院校尽管向学习者敞开了大门,但这是一扇“旋转式”的大门:一些学习者虽进入了大门,但却在旋转大门敞开的时刻不断流失。为此,研究者们对一些远程开放教育院校的教学质量提出质疑。他们认为,远程开放教育推动社会公正是在履行它应有的职责,这种职责包含着对学习者的承诺,它应确保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期待学到各类课程而不受偿付能力的约束;确保包含知识与技能的远程教育课程是学生最为需要的,且这些课程确实能够为他们的个人、家庭和经济生活带来效益;确保院校对学生学习的成功做出努力,根据不同学生的特征提供一系列的支持服务;确保各类资格证书具有可信度和有效性,能够为社会所接受。同时,远程开放教育所提供的国际化课程是否能够促进社会的公正,还需要以实际成功的案例来佐证和说明。

中国远程开放教育在提供残疾人教育、农村教育、士官教育和少数民族教育的过程中,为世界提供了针对特殊人群发展远程开放教育的独特范例。这些具体的、使中国民众直接受益的远程开放教育实践探索,不仅改善了中国许多特定人群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更对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做出巨大贡献。中国的宝贵经验得到世界远程开放教育领域学者的赞许。

社会公正是人类的追求和向往,是实现人类平等的基本目标。社会公正的实现有不同的发展路径,包括从促进本国的社会公正做起,缩小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距、缩小地域间的资源分布不均的差距,也包括不断缩小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发展实力的明显差距,求得世界范围的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促进生存、发展的平等竞争。人们在争取获得基本生存权利、基本政治权利、基本教育权利和参与社会活动的权利等各项权利的过程中,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远程开放教育是促进教育公平与社会公正的重要途径之一。与世界各国远程教育发展现状相比较,中国在促进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等诸方面已经迈出可喜的步伐,如今远程开放教育培养的学生数额不断增长,地区优质资源配置的均衡成为重要的努力方向,信息通讯技术正在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也为边远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域及广袤的农村带来获得高等教育和终身学习的途径。同时,中国也还可以对国际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从教育国际化的视角来看,中国远程教育与世界整体发展趋势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中国远程教育的进一步推进,需要更具国际视野,需要借鉴国际远程开放教育的有益经验,多层面研究国外远程教育机构在特定领域的发展趋向,梳理探讨国外远程教育领域与我们相关的共性问题,促进交流互动,形成强强合作的机制,共同促进国际远程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多元文化差异与冲突的背景下,中国远程教育工作者也需要进一步培养国际意识,提升国际交往的能力和国际竞争的实力。

深度聚焦国际化与社会公正的现实课题

各国远程开放教育对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远程教育的贡献不仅仅是扩大了高等教育的规模,更拓展了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和领域,对一些在特殊环境和特定区域生活的特定人群有着特殊的意义。社会公正在教育领域中,不仅体现在每个社会成员能够享有受教育的权益,更在于它所产生的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实际效应。远程开放教育创造了高等教育学习的机会,为大众提供了终身学习的支撑环境,使更多的人通过教育与培训的方式获得新生,帮助许多饱受困苦的民众逐步摆脱贫困,甚至使身处灾难的人群能够脱离困境。在传统校园教育无法企及的地区和人群中发展远程开放教育,恰恰能解决教育资源匮乏且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等现实问题,它体现了远程开放教育发展的基本落脚点,是促进社会公正的具体措施和教育公平的长远发展战略。从全球范围来看,在远程开放教育国际化方面,人们对国际化的理解目前依然存在差异,但国际化的趋势使人们可以在一个更为广阔的教育环境中思考远程开放教育的地位、使命和未来发展的范式。

人们也注意到,一些发达国家将国际化理解为教育资源的单向输出,他们急于将其课程推向发展中国家,并不断地拓展商业化的运作模式;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尽管认为跨国教育会对本国传统文化带来冲击,但渴望改变国家经济滞后和教育欠发达现状的愿望,又使他们急切地引入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理念、模式与经验。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机构或群体在理念与认识上多有不同,相应的,跨国教育也引发了一系列具体的纠结与难题。

所有这些,都提示了远程开放教育在推进国际化与社会公正过程中可能面对的一系列应予探索解决的重要课题。

国际化、本土化与多元化 许多院校在关注国际化的同时,已经在对本土化问题进行研究。国际教育涉及提供方和接受方的不断磨合与理解,而双方合作也必须体现共赢的原则。实践证明,盲目地引入资源往往会导致合作的失败。许多发达国家院校正在寻求建立境外学生基地,在将课程与学习资源推向世界的同时,注重与当地实际的结合。对接受方的学生档案记录也采纳了新的电子化方式,教学以获取特定目标为目的。而接受方在使用境外课程和资源的过程中,也开始注重有选择地引入课程,并注重课程内容与本国国情的有机结合。接受方希望通过一些切实可行的合作,逐步发展和建立自己的课程体系,形成本国远程开放教育的课程特色。许多专家都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开展国际教育项目和国际合作研究视为改变本国教学人员思想观念、发展能力的有益途径。

国际化使各国高等教育体系朝着更为灵活多样的方向发展。国际化对本土教育既是一种冲击,又是一种鞭策,它为各国发展终身学习、实现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昭示着方向。本土化为国际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国际化也有利于促进国内外远程开放教育机构与其他院校以及企业、行业建立更为广泛的联系,从而为本国经济繁荣发展作出贡献,并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的社会需求。

由于发展中国家的远程开放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对发达国家的课程引入,那么课程的适应性问题和质量保证等问题就越来越突出。在课程的适应性问题方面,发展国际化课程必须体现合作各方的利益均衡和社会公正,单纯的移植将会有诸多的不适应,无法对本土院校建设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许多专家指出,国际化课程要真正具有国际的视角,无论是工商管理课程,还是法律、环境课程,都应融入多元观点,要多视角地分析政治、经济、环境和社会问题;要融入多国的案例分析,从而使课程的内容与形式更加适应多元的教育需求,满足课程的国际化模式,体现课程的改革与创新。而目前的课程引入往往还存在着诸多不适合当地要求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而在教材转让、教学咨询和认证过程中,由于语言、商业模式和教学方法上的差异,跨国教育特别需要考虑如何以多种类型和形式适应不同地区的多元化教育需求。一些院校采用了两种证书同时授予的方式;一些院校采用了单方证书授予的方式;一些院校正在探索学分互认的机制,等等。为此,在以跨国教育形式促进国际化的过程中需要达成某种平衡或均衡,以便使国际教育真正形成良性的循环。由于社会公正在国际化环境中应当体现公平和相互理解,这就要求发达国家必须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真正需求,而发展中国家也需要认真思考他们可以从发达国家获得什么来促进自身的发展。也就是说,无论是提供者、还是接受者,都要共同探讨他们面对的学习群体,了解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要求,充分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兴趣所在、需求所在与价值取向,这样才会缩短实现国际化的时间和距离。

显然,国际化与本土化是存在矛盾对立而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国际化与本土化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国际化寓于本土化之中,本土化又包含着国际化的元素。换言之,国际化在五彩斑斓的各国文化、教育的组合中发展形成,而各国文化、教育的发展又渗透着国际化的多种元素。中国远程开放教育的发展要置身于教育国际化的大环境,主动顺应世界远程开放教育的发展潮流,同时,也要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远程教育发展模式,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范式并能够使之动态地丰富发展。不论是引入与借鉴国外远程开放教育的理念、经验,还是相关的资源、技术与方法,我们都应以促进自身发展为目标。中国远程开放教育是世界远程开放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远程开放教育就是促进远程开放教育国际化的具体行动。中国远程教育机构也需要探索与世界开放大学共同发展的有效方式,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合作必须建立在共赢与多赢的基础上,而国际化的种种美好愿景也恰恰会在合作与发展中得以实现。

财政支撑与商业运营 世界银行(2008)已经意识到资源在不同国家的不均衡分布的严重现象。据报道,有20%的世界富有者消耗着世界上75%的财富;而20%的最为贫困的人群却仅能享受到2%的世界资源。在经济体制高度层级化的条件下,似乎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机会均等。一些专家认为,以财政为驱动力的全球化只能导致教育机会的更加不平等。此外,在西方国家进行教育输出的过程中,迫切需要获得教育资源的发展中国家往往会由于财政的不足无法获得他们所真正需要的教育资源,国内教育经费的缩减也使他们无能力去发展特有的远程教育基础设施和课程资源。因此,需要在国际合作过程中,寻找适当而充足的财政支持。这需要探讨与解决各国政府对教育的支持问题,探讨相关的国际合作模式与合作机制问题。

许多远程开放教育机构已经参与了以跨国教育为主要形式推进国际化的大潮中,在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输入课程时,商业化特质日益凸显。尽管WTO已经将教育列入服务贸易的范畴,但是我们依然不能忘记教育所具有的公益性本质特征。如今,知识的商品化,对于高等教育发展来说,有了更为广泛的内涵,它超越了单纯的财政上的考虑。知识的商品化具有双重含义,即一方面知识创造了价值,而另一方面,当知识作为商品进入世界教育平台时,所有人都会更为关注它的质量。如人们会考虑课件的内容是否相关、教学实践活动是否切合实际,课程评价是否符合国际标准等。换言之,如今人们对知识的认识有了新的标准,而社会也需建立相关的机构对知识进行严格的审查。当知识具有商品化特征时,它将接受更多使用者的检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实力上悬殊,纯粹的以营利为目的的国际教育项目将无法维系持久的合作,发达国家在课程合作中必须考虑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承受能力。

推进远程开放教育国际化,利用国外远程开放教育智力资源,创建远程教育国际项目,的确都需要资金和经费的支撑。尽管教育属于公共事业范畴,但教育同时也属于服务贸易的一种。教育不能以营利为目的,但发展教育,配置基础设施、开发教育资源、聘用优质教师、传输教学内容都需要资金与经费的投入。一个简单的常识是,正常的远程开放教育运行也必须在教育经费预算的范围内发生。因此,在发展远程开放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在多方合作开发课程、引入资源并开发新的资源与技术平台等国际合作活动中,必须探索合理的商业运作模式,为各方所接受,并能维系合作机制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开发高质量的、适用的、可供多国远程教育机构选择的教育资源更需要大量的投入。政府、学界与市场必须综合考虑经济投入,共同运筹发展规划,共同促进远程开放教育事业走向国际化,要形成一种动态的价值链条,由此推进跨国教育与远程开放教育领域更为广泛的国际合作。

开放教育资源运动 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发起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在世界教育领域引发的影响是深远的。一些专家认为,在远程开放教育领域真正获得成功的院校,主要是由于他们能够为学习者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和有效的传输方式。如今院校对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认可主要在于开放教育资源可以为全球学习者提供获取最优质课程学习内容的各类途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兴起无疑会推进教育的国际化和社会公正。近期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些专家对开放教育资源的应用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国家对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认识和应用目前还存在较大差异。发达国家以其特有的技术优势将其开放教育资源推向世界,然而这些优质教育资源的利用情况尚不乐观。究其原因,一是网上开放教育资源需要重新组合,需要有计划、有组织地融入本国的课程设计和内容中;二是开放教育资源目前还仅仅局限于英语语言文化的范畴,没有真正融合发展中国家教育的实际需要;三是开放教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还缺少强有力的应用支持模式进行支撑。应该认识到,即使世界上有能力开发出再多再好的资源,但倘若没有强有力的支持系统去挖掘它的使用范围,那么,它仍然不能使优质资源在全球社会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应用。一些研究表明,真正推进开放教育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院校,是那些组织严密、运行有效的教育机构,特别是远程开放教育机构。在推进国际化和社会公正过程中,远程开放教育系统只有不断地促进自身能力的构建,才会真正推进世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实现。

发起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初衷,源于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美好愿望。人们期待以开放的教育资源扩大人们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机会,汇集各国优质资源惠及遍布世界各地具有不同教育需求的人群。事实上,许多学生与教师已经从“开放学习课件”、“开放课堂”和iTunes U等开放教育资源渠道获取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然而,长远地推进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开展还需认真研究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如何在发展国家远程教育资源的基础上扩大链接?如何按照不同学习者的需求设计和编排适合于多元教育需求的内容和呈现形式?如何聚集促进长久发展的开放教育资源的资金和经费?如何获得政府、企业与行业的政策与技术的支持?如何通过发展开放教育资源促进远程开放教育的国际化进程?等等。总之,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已经为促进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扫除了障碍,它对教育的国际化与社会公正的实现具有重要且深远的意义。中国高等教育院校精品课程的推出,以及建设国家开放大学的举措,都将有力地推进我国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不断向前发展,并对世界作出贡献。

在促进国际化和社会公正的过程中,各国均面对着各种纠结与难题。除了上述问题,我们还会遇到质量问题——为促进社会公正而采取的跨国合作必须设立最低标准。质量指标要包含基础设施、学生支持、学习过程管理、教师的资格认证和实施效果等。一些国家在制作或引进课程的过程中还缺少标准,课程的设计脱离实际,课程的实施缺少监控。为此应将积极的学习嵌入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促进学习者对知识深度与广度的理解,并将能力培养作为目标,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组织利用信息的能力、权衡实证的分析能力、阐述思想的表述能力、评判性思维的能力和与多种听众开展交流的能力等,是体现课程质量的一些重要评价指标。

证书问题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难题——跨国教育的证书发放及其价值是国际化必须考虑的问题。一些国家依然存在证书歧视的现象。如尽管一些学习者从国际项目中学习了相关的课程,但是不能被广泛认定,特别是用人单位对不同证书也有排斥的倾向。问题的关键是要有值得信赖的认证机构对证书进行审核,将国际教育通道打开,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学分互认和证书互认。Paul Stacey(2011)提出了建立开放教育资源大学的设想,期待发展开放的网络,形成公立院校和私立院校的合作机制,作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系统,通过向所有人提供自由的学习方式,使他们能够在世界各种正规学校获得学分,并实现学分的相互认定。虽然这在目前仅仅是设想,但或许能在不久的将来逐步实现。

会议上,主要发言人还提出如下问题,希望各国代表深入研究探讨:如何对多元学生进行分类并提供不同的教学策略?如何在支持多元学生的过程中实现成本效益?如何使国际课程更具有相关性并使双方受益?如何辨别有价值的国际课程?如何制定发展各国文化课程的策略?如何针对不同的学习群体发展多种语言课程?如何进一步挖掘远程开放学习与信息技术的潜能?如何使私立院校与公立院校同时发挥各自的优势?如何进一步扩展开放教育资源?如何在促进全民学习和教育商品化并存的情况下强化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如何促进远程开放教育院校秉持大学的理想并体现大学的功能?如何在全球远程教育界聚集更多的智能以促进社会公正与社会发展?等等。

本文结合此次会议,就国际化和社会公正问题,以及各国远程开放教育在推进国际化和实现社会公正这两个相关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思考进行了简要的跟踪和探讨,希望远程开放教育领域的实践者、研究者和决策者,能够通过对国际远程教育在相关进程中的理念与实践的比较分析,得到一些启示。

[参考文献]

[1] Baijnath, N. (2011) Zeal, Agility and Benefaction in Cross Border Delivery: An African Perspective [R]. The Fourteenth Cambridg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Open, Distance and e-Learning 2011.

http://www2.open.ac.uk/r06/conference/

[2] Davis, A.(2011) What’s a nice US college of open learning like ours doing for international social justice? [R]. The Fourteenth Cambridg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Open, Distance and e-Learning 2011. http://www2.open.ac.uk/r06/conference/

[3] Uvalic-Trumbic, S. (2011). Higher Education – Open to the World? The Fourteenth Cambridg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Open, Distance and e-Learning 2011.

http://www2.open.ac.uk/r06/conference/

[4] Yanacopulose,H. (2011). Learning and virtual environments: promoting international social justice or furthering the digital divide? The Fourteenth Cambridg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Open, Distance and e-Learning 2011. http://www2.open.ac.uk/r06/conference/

[5] Kaushik, M. (2011) Internationalis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ssessing the OER promise. The Fourteenth Cambridg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Open, Distance and e-Learning 2011.

http://www2.open.ac.uk/r06/conference/

[6] OECD. (2007). Giving knowledge for free: The emergence of 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 Paris: OECD.

[7] UNESCO. (2007). Education for all by 2015. Will we make it? Paris: UNESCO Publishing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收稿日期: 2011-11-05

作者简介:李亚婉,副研究员,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对外合作与交流处(100031)。

张志军,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农医学院副院长,“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办公室主任(100031)。

责任编辑 方 庄

作者:李亚婉 张志军

工商管理开放教育论文 篇2:

开放教育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思考

摘 要: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作用下,如今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可以说信息技术为教育系统的创新与改革提供了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作为国内教育系统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开放教育是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面对当前国内开放大学的转型新要求,开放教育必须注重实践,在实践中找到新的发展方法。本文将以当前工程管理专业教育现状为依据,分析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模式发展方法,希望可以推动教育改革与该专业的系统化建设。

关键词:开放教育;工商管理;教育模式;教育研究

前言

自步入新时期以后,信息技术、电子技术就成为了社会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不得不说的是教育系统同样搭乘了这趟顺风车,实现了教育模式的创新改革。作为我国教育系统中的重要一环,开放教育在社会建设当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开放教育能够培养与输送大量适用于社会发展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在国内教育系统的多年改革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固步自封的教育模式并不能提高教育成绩与教育有效性。为了迎合时代的发展需求,开放教育就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教育态度,找出新的方法、新的思路。利用信息技术完成高校教育。

1 当前开放教育工商管理教学问题

虽然近些年国内的教育系统改革让我国的开放教育获得了一定发展,教育模式获得了先进理念的补充,但从实际结果来看,其最终影响仍然没有达成预期要求。这一问题体现在没有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包括信息技术。学生无法形成终身学习意识与终身学习态度,无法将作法落实到实际[1]。

1.1重理论轻实践

传统教育围绕教师能力与素质设计课程,学生在课堂中过于被动,无法体现学习自主性。教师单纯的讲解知识没有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2]。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无法形成自主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阻挠了学生的素质能力进步。以笔者对国外开放教育(以德国为例)的了解,国外开放教育更多的是追求实践教育与案例教学,项目化教学是最常见的形式。德国开放教育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定期进厂学习,参与实践,因此有着较为扎实的实践素养。此外德国开放教育教师也需要定期进厂学习,获得最新的技术经验和实践技巧。而国内却并没有规定这部分内容,国内开放教育更多的是注重理论方面的学习。即便有实践项目,也因为实践内容过于单调没有办法和条件提高学生的学习有效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开放教育质量。

1.2教材更新慢

教材作为开放教育的基础性资料,教材内容如果无法跟上时代发展要求,调整教材内部信息,那么学生的学习质量就会无法得到保障。现实情况是当前国内开放教育工商管理教材实际上并没有根据市场变化而调整。内容滞后以及地方性教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学习有效性[3]。

1.3教学效率低下

国内开放教育信息技术教育采用的是国家学习网,这一平台有着非常强大的功能,学生使用自己的学生证可以自由登录网站查询与获取学习资料。不过据网站后台统计显示,学生很少主动利用学习平台学习,教师也没有在平台中放置足够的学习资源。师生没有能够在平台中完成知识讨论与活动。学生的学习仍旧体现出被动问题。

1.4实践环节和社会实践脱节

实践环节是工商管理这一专业最重要的一项教育环节。虽然国内开放教育在近些年增设了大量实践活动,可是从其应用效果来看,因缺少足够的重视,管理较为粗放,所以实际结果并不尽如人意。很多实践教师个人技能、實践素质并不足以支持学生学习,对学生的指导非常有限,无法发挥实践指导作用和意义。

2 开放教育工商管理学生必须具备的知识与能力

2.1整体要求

开放教育人才的最终培养目标是满足于适应技术发展、科学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培育能够面向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第一线的操作型、能力型、应用型中低端管理岗位的人才。以笔者对我国人才市场的了解,绝大多数企业招聘时对于人才的知识结构都有着整体性与综合性要求。以教育理论视角来看,知识实际上就是质量与数量统一的关系[4]。只有充分发挥与体现了质量优势与数量优势,保障二者的密切配合与协调,才能够提高知识的理解与消化能力。而以整体角度来看,管理专业学生实际上属于网络结构。简单来说工商管理的基础知识是学生成长的前提与核心,学生需要处理好基础知识关系,把握好基础知识和相关知识关系才能够提高学习效率。知识体系与素质能力共同组成了范围大、适应性强的知识结构。其特点为专业管理包括跨国经营、服务业管理、工商管理、管理理论为核心。随后按照该核心建立知识网络包括工具知识、管理技术,学习人文知识、经济学、国际经营、系统应用、社会调查内容。结束基础知识网络建设以后展开外层知识体系建设,包括系统工程、决策方法、会计与统计、数学、心理学、计算机、外语、社会学、经济学。

2.2层次要求

事实上工商管理本身的结构层次以及人们对事物分析的层次决定着学生知识结构层次。以工商管理这一专业角度来说,其知识结构层次为塔式结构。

从图1可以看出工商管理专业的知识层次由5部分内容构成,第一层为基础类知识。基础知识是知识结构层次大厦的基石,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其由经济数学、文化学、英语、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管理学、经济学等知识组成。第二层是专业知识,该层次内容包括法学、计算机、统计学、会计学内容。第三层是更加高深的专业知识包括跨国经营、市场调查、市场营销、市场管理。第四层是岗位知识包括决策控制、计划管理、安全管理、生产管理等项目。

除了上述因素外,层次要求实际上体现的也是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学生需要在分层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提升自己的知识结构与知识能力。工商管理知识结构在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下会出现不同管理层次区别。高层次管理中开放教育工商管理知识结构实际上对于基础知识有着更多的需求比重,而对于工具方法、管理技术与管理知识要求则相对较少。中层管理中三者的比例近乎相等,基层管理者更多的是专业管理知识。所以结合开放教育本身的培养方向,在工商管理知识结构层次当中可以看出,开放教育工商管理学生学习方向应倾向于工具性、技术性、专业管理知识。

2.3开放要求

开放教育要求工商管理学生的知识储备必须体现学科交叉、新陈代谢快的特点[5]。开放教育工商管理教学中教师不论是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还是课程建设都要体现开放性要求,将最新的方法、知识与理论传输给学生。此外开放要求不仅体现在教师的教育层面,同时也体现在工商管理这一学科的课程设置方面。该课程必须朝向系统化、分化方向发展。综合语分化的学科渗透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种垂直方向渗透,也就是学科内部渗透。例如管理原理→企业管理→管理质量[6]。而第二种则是水平方向,也就是两种或是更多种学科在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过程中创造出的边缘学科,比如跨国经营、公共关系学、组织行为学。事实上为迎合社会发展需求工商管理学科就必须注重学科知识交叉与渗透。学生除了要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以外,同时还要学习哲学方法、经验知识、科学知识等信息。这些知识的学习对于教师的知识面与个人能力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4实践要求

实践素质实际上体现的就是学生深化知识技能、运用知识技能、理解知识技能的重要前提。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消化与理解书本中无法参透的知识。所以成人工商管理教育学生的知识结构不仅要具备基础知识与专业理论,同时实践能力,包括实际工作经验、参观、实习、调研、案例分析能力同样也是非常重要的素质。

2.5目的要求

对开放教育工商管理学生来说,明确的培养目标以及科学的知识体系对学生今后的职业定位影响是非常突出的。学生需要结合自身存在的知识素质与能力明确今后的岗位目标与职业规划。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不断为了自己的素质,完善个人能力与知识结构。所以开放教育视角下的工商管理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就必须重视对学生成长目标的分析。这是市场与社会对开放教育学生提出的最基本要求。学生应当具备完善,能够适应转业、就业与从业的知识储备能力。除去丰富且扎实的基础知识外,深层次的学习能力同样也是必需品。学生需要迎合市场与社会变化不断优化调整自己的内部知识储备,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

3 新时期背景下的工商管理教学模式创新探索

3.1完善课程体系

因工商管理这一专业本身就有着应用性强特点,所以该专业课程的设置应结合市场需求,围绕市场导向设计。根据市场结构变化包括市场经济结构变化调整课程内容、课程教学活动。灵活调整课程资源,提高实践学习比重,确保学生能够在实践的过程中,完成实践技能、理论成果的验收与学习。这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专业水平的重要前提。

3.2注重自主学习习惯培养

因开放教育比较特殊,学生学习时间并不固定,所以开放教育应结合其本身特点积极应用不受空间、时间限制的网络平台展开线上+线下双向学习教育。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学习需求在平台中获得学习资源、学习信息。学生只需要登录自己的账号就可以从网络平台中下载资料,和教师通过邮件、对话框等方式进行交流。为了确保学生能够获得实时帮助,平台可以增设自动答疑机器人程序,提前设置代码回复比较常见的学习问题。

3.3采取新颖的教学模式

不管是網络教育还是面授辅导,新的教学方法总归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举措。比如翻转课堂这种模式就是新时期一种高效的教学方式。翻转课堂能够为学生呈现趣味化的学习途径。教师与学生应善用多媒体技术完成知识教育、知识学习。教师提前从网络中下载资源或自行课件,将资源发放给学生,由学生课后在网络平台中学习。随后在面授教学中进行知识交流与知识互动,保障学生学习效率。

3.4校企合作实践教育

如同前文所说的一样,开放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打造适应社会、适应发展、适应技术进步的中低层次管理人才,为了保障学习有效性就必须注重实践。对此开放教育应主动和核实企业合作,建设实训基地。当然校方也可以聘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管理者参与学生实践指导,提升学生的实践素质。注重理论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有效性。

4 结语

必须要明白与强调的是,在我国的教育系统当中开放教育必须要注重终身学习态度、素质、意识的培养和灌输。利用多元化手段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态度与能力。对于当前存在于工商管理教学系统中的问题,教师有必要结合学生的特殊情况调整教育方法。当然我国也有必要培养思想前卫、能力突出的优秀开放教育教师,全面提升开放教育的整体教育质量。利用信息技术打造资源共享的教育平台。提供给学生更多便利的学习途径,使学生能够灵活、便捷的完成知识点学习。

参考文献

[1]李建清.试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探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31(20):118-120.

[2]罗倩文.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8,34(05):42-45.

[3]冯春梅.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状况调查[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8,35(10):41-42+44.

[4]曾海琴.探索工商管理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新路[J].财经界(学术版),2018(19):125.

[5]陈卓,田丽娟.开放教育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研究[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01):17-18.

[6]张伟.开放教育工商管理专业综合实践环节教学改革研究[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28(02):15-18.

作者:刘琼瑶

工商管理开放教育论文 篇3:

论远程开放教育服务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与功能

内容提要: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形成了面向基层、根系大众、培养大批适需应用型人才的新型教育模式,满足了社会广泛的教育需求,使“有教无类”的理想变为了现实。其强大的服务功能表现在系统优势下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网络教学环境下共享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以及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下致力于“学有所教”的社会发展目标。

关键词:远程开放教育;优势;功能;甘肃电大

1.引言

30年前,邓小平同志亲自批示创办广播电视大学,在我国教育史上揭开了远程教育发展的新篇章。发展广播电视教育,是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尽快改变“文革”后我国教育事业落后局面而作出的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也是从“穷国办大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作出的英明决策,体现了他“两条腿走路”、“多渠道办学”的教育观。事实也证明,广播电视大学在培养社会急需的专门人才方面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1999年至2007年,教育部实施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该项目是国家“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改革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国家现代远程教育的重要实验。旨在探索并构建电大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条件下专科和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以及相应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培养大批适应地方和基层需要的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这一项目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电大远程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进程。各级广播电视大学通过卫星和互联网实现有机连接,多层次、多规格、多功能、多形式办学,为社会特别是基层培养了大批“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应用性高等专门人才,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搭建了服务平台。截至2007年,全国电大高等学历毕业生已经累计突破600万人,各类非学历教育培训累计超过4 000万人次。特别是在1999年到2007年实施教育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的8年中,仅开放教育就累计招生458万人,毕业学生238万人,约占同期各类高等教育招生总数的1/8,占成人高等教育招生总数的1/3,占现代远程教育试点招生总数的75%以上[1]。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作为首批10个省级试点电大之一,积极探索,开拓创新,逐步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远程开放教育发展之路,为甘肃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的应用性高等专门人才。截至2008年秋,开放教育本专科累计注册学生16.4万人,毕业9万人,约占同期甘肃省各类高等教育毕业生总数的22.56%、同期成人高等教育毕业生总数的49.04%。电大开放教育为甘肃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2.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突出优势

远程开放教育具有其他教育形式无法比拟的一些优势,诸如投入较小、效益较大的经济成本优势,覆盖面广、能突破时空限制、能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质量保证优势,灵活性强、能较好满足广大人群多样化学习需求的支持服务优势,对于欠发达地区办大教育,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

甘肃电大自建校以来,特别是自1999年参与实施开放教育试点项目以来,在实践中发挥比较优势,紧贴社会需求,建立了覆盖全省所有县区的远程开放教育系统,成为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为一体,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文字和音像教材、计算机课件及网络等多种媒体,进行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新型高等学校,成为甘肃公共教育事业的重要资源,成为广大人民群众 “家门口”的大学。“作为高等教育机会公平的重要砝码,电大面向基层、面向大众,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穷国办大教育的成功范式,为更多的人继续学习和不断发展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我国老一辈革命家的直接关心和指导下,广大广播电视教育工作者在一个人口多、基础差、百废待兴的社会大环境下,走出了一条低投入、高效益,政府、用人单位与学习者分担学习成本的成功之路[2]。”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提出的这一论断,在甘肃体现得尤为突出。

教育发展的落后、人力资源开发的滞后与高层次人才的短缺,是长期制约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因素。甘肃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十分强烈,但现实的情况是,一方面人才流失现象相当突出,另一方面,受经济发展水平所限,政府财力薄弱,教育经费不足,居民特别是农牧民收入水平低,贫困面大,很大一批人无学可上,也上不起学。各行业在职人员提高学历和技能的需求旺盛,但“工学”矛盾突出,没有便捷的学习深造渠道。广大人民群众对接受高等教育需求强烈、要求迫切,但只靠普通教育解决不了问题。而电大开放教育为所有有志学习的人提供了入学机会,学习者不需要通过全国统一的高等教育入学考试即可验证注册。这种“宽进严出”的办学方式,对渴望接受高等教育但又无力、无法学习深造的广大人群来说无疑是一种福音。同时,电大开放教育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全方位的学习支持服务,非常适合在职人员的学习需求,使他们不离职离岗就能完成学业,“足不出户”就能享有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基于对省情和学习者个体经济承受能力的调查分析,从以情为重的现代教育观出发,电大开放教育一般都执行物价部门核定的学分收费标准的低限,并免费配送相当数量的学习资源。开放教育本专科全学程的学费大体是东部地区电大的2/3到1/2,是普通高等学校的1/3到1/4。比较低廉的学费,让广大的求学者既能上得起学又能上好学。“进得去、上得起、学得好”,因此,开放教育在甘肃广大地区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欢迎,得到快速发展。

被誉为“高考状元县”的甘肃会宁县,从恢复高考后至今有近4万人考入普通高校,但毕业后回会宁工作的仅占10余个百分点。而电大培养的毕业生基本上都在本地工作,在全县教师中约有30%是电大毕业生。在甘肃清水县(国家级贫困县)工作的本、专科毕业生中,电大毕业生占到58%。电大毕业生绝大多数都留在了清水县基层和乡镇工作,有效缓解了当地人才资源紧缺的状况。这些电大毕业生所学的专业、课程跟岗位工作紧密相连,通过远程开放教育学习,其业务素质和专业知识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在岗位聘任和实际工作中受到重视,成为本地经济社会建设的领头雁和排头兵。在清水县的电大毕业生中,有3人担任县级领导,有44人担任乡镇和县直单位负责人。全县14个中、小学的校长都是电大毕业生。原教育部部长何东昌在纪念邓小平同志批示创办广播电视大学30周年暨推进国家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座谈会上谈到,“甘肃有个国营工厂,为‘两弹’事业作出过重大贡献。这个厂电大毕业生就有368人。全厂43个单位,由电大毕业生担任中层领导的占全厂中层干部的22.4%为,还有两人是厂级领导。”何东昌所说的这个厂就是中国核工业集团504厂[3]。

甘肃嘉峪关市是一座发展中的新型工业旅游城市,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基础教育较为发达,每年约有千余名高中毕业生考入大中专院校,但是只有不到10%的毕业生回到本地工作。各行业在职人员提高学历、继续深造的需求旺盛,但其学习深造的渠道却相当有限。在这样的情况下,电大教育就成为提升在职人员学历水平和业务素质的一个很好平台。仅就教育系统而言,自2001年以来,甘肃电大嘉峪关分校根据当地基础教育需求,先后开设了本科汉语言文学、数学、英语、小学教育,专科小学教育、英语等专业,累计培养在职教师487人,占嘉峪关市中小学教师总数的24.1%。省级示范幼儿园嘉峪关市第二幼儿园,2003年共有教职工42名,其中本科学历教师仅有4名,到2006年,全部达到本科学历,其中80%的教师是通过电大开放教育完成学业的。电大为提高当地基础教育师资水平做出了突出贡献。

电大远程教育在少数民族地区所发挥的作用更是其他类型的高等教育无法比拟的。譬如,甘肃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地处河西走廊最西端,距省城兰州1 500公里,高等教育资源严重短缺。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在这里显示出了信息资源优势、远程技术优势和成本低廉优势。截至2007年12月,当地先后开办了法学、汉语言文学、金融、工商管理、会计等15个开放教育本、专科专业,毕业生户籍人口582人,占全县总人口数的6%,即每17个人中,就有1名电大毕业生。582名毕业生中有492人是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在职人员,占84.5%,他们中许多人已成为政府机关、司法部门、教育、金融、财会等行业的业务骨干和中坚力量,相当一部分人走上了领导岗位。其中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7人,占县级领导干部的三分之一;科级干部近百人,占科级干部的41%。

远程开放教育也得到了电大毕业生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调查显示,电大培养的毕业生适应社会需要,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和好评,多数毕业生已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职务或职称得到晋升者接近50%,年终考核成绩优良以上人次超过75%,获得各项奖励者超过60%,还有不少人获得了省部级以上奖励,有的还担任了重要的领导职务。大多数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和业绩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社会对毕业生质量评价各项目加权得分为84.30。“电大被誉为办在‘家门口’的大学,已经成为边远地区人才资源最重要的补给站。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迅速发展,为以知识更新和学历提升为首要任务的人们提供了学习机会,并在当地的人才资源开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4]。”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打破了条件和区位的局限,把优质丰富的教育资源送到了甘肃广大的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惠及于广大人群,满足了社会广泛的教育需求,使“有教无类”的理想变为了现实。

3. 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服务功能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这是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对远程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新定位和新使命。由此,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如何有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成为颇具理论和实践价值的重要课题。

就甘肃省而言,由于受自然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缓慢。社会事业发展也相对滞后,不仅影响着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导致劳动者素质不高,又直接制约着经济的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是要全面加强教育、科技、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着力提高劳动者素质,以促进经济更快发展。如何从我省的实际出发,克服资源短缺等条件的限制,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成为当前我省教育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形成了面向基层、根系大众、培养大批适需应用型人才的新型教育模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资源、管理和质量保证机制,积累了紧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因地制宜,为西部开发培养大批专门人才的丰富经验,因此,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具有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强大服务功能。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3.1 系统优势下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电大系统是由中央电大、省级电大和基层电大组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远程教育教学、管理和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它由覆盖全国的大系统和覆盖省域的子系统组成,具有树状的层级结构,实行“统筹规划、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协调运作”的教学与管理运行机制。

甘肃电大已建立由1所省级电大、22所分校、11个直属工作站、93个县级电大工作站组成的办学系统。各级电大以多极化地方站点的形式, 优化校际、网际资源, 面向学习者开展多样化的教育、培训与提供技术网络支持,为公共教育资源的建设和优质资源的整合构筑了社会平台,提高了远程教育规模效益,促进了教育的低成本运行和教学质量保证的有机统一。成功实现教育服务重心的下移和社会功能的拓展, 使有限的教育资源为广大的社会公众所共享, 特别是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资源极为紧缺的边远、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提供了多样化的教育服务。电大远程教育不断追踪信息技术进步,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教学手段方法的变革,建设了丰富的多种媒体的教学资源,正在推出更多的开放课程, 使更多的学习者能够更好地进行自我设计,使各个岗位的人都能在电大的学习资源库中找到合适的课程。

3.2 网络教学环境下共享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

一般认为,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这样两个基本方面,其内涵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确保人人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二是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条件,三是保证教育效果相对均等,通常这三个层次又被概括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5]。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比较完善的网络教学环境,保证了教育公平的基本价值取向。

通过实施开放教育项目,各级电大办学单位率先在当地建设了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和多媒体应用系统,形成了“天网、地网、人网”结合,中央电大、省级电大、市(州)分校和县级工作站四级平台互动的网络教学环境。90%以上的教学点拥有专用服务器、独立域名、公有IP地址的互联网站,成为当地的教学信息发布中心。省电大建设了与14个市(州)的22所分校和93个工作站互联的VPN专用网、VOIP数字电话系统和双向视频会议系统。建有包括卫星传输主站、直播课堂和遍布全省各县区接收站的卫星传输系统。由计算机网络、卫星网络组成的立体网络传输系统将各类教学资源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各级教学单位。由“电大在线远程教学平台”、“教务管理系统”、“OA自动化办公系统”、“网络化数字图书馆”等组成的教学和管理系统,实现了网络学习、网上教学、网上交流、全过程网络化管理等多种功能。全体学习者共享远程开放教育的信息化条件、师资和教学支持服务。

3.3 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下致力于“学有所教”的社会发展目标

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为目标,以适应从业人员学习需求的专业和课程为内容,以整合优化的学习资源为基础,以“天网、地网、人网”合一的学习环境为支撑,以严格而有弹性的过程管理为保障,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性高等专门人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提供了一种范式。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不仅重视职前教育,更重视职后的终身教育。要求教育体现出学习地点选择上的灵活性,还要在学习时间、学习形式、学习手段和进程的选择上,享有更多的自由度和自主权。这就要求建设适应从业人员在职学习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优化专业和学科设置,发挥远程开放教育的特色和优势。针对学生中90%以上为成人在职学习、78%以上在地市级以下的基层单位工作的实际情况,考虑学生自身学习基础、学习条件的差异和工作需求的多样性,设计和编制文字教材、音像教材、卫星电视直播、计算机课件以及网上学习资源等。利用电大已有的办学系统、技术条件和管理体系,大力发展远程开放教育,搭建我省成人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集合全省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建立以教学资源为主、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务平台。电大远程开放教育作为平民进步的阶梯,教育机会公平的砝码,学习者充实自我增进动力的补给站,完全可以承担起为边远地区人群和社会弱势群体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把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任。

4.结语

30年来,甘肃电大建立了全省最大的远程教育系统,这一系统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为一体,充分体现了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理念。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点遍布全省各行政区域和行业企业,覆盖广大城镇乡村,有效弥补了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资源短缺的劣势,对于促进全省整体教育发展和城乡人力资源开发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新的历史时期,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将以服务于学习型社会建设为己任,以搭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大平台为目标,建立以卫星电视、互联网为载体的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不受时空限制的、各种高质量的学习和培训服务,以更灵活、更开放、更高效的办学功能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远程开放教育的发展是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我国高等教育走向公平化发展的既定方向。在21世纪,我们有理由期待这个新型教育形态带给我们更多的教育梦想。

基金项目:2008年度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远程开放教育如何有效促进甘肃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陈至立.在纪念邓小平同志批示创办广播电视大学30周年暨推进国家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教育报,2008-2-1(1).

[2]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9:5.

[3]何东昌.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J].中国教育报,2008-2-2(2).

[4]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J].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9:12.

[5]陈炳璋.教育公平:远程开放教育的实践与展望[J].中国远程教育,2008,(10):5.

[作者简介]卫孺勤(1955—),男,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

张亚君(1966—),女,副教授,硕士。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宣传处。

[收稿日期]2009-05-12(责编:启方;校对:正融)

作者:卫孺勤 张亚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效课堂初中历史论文下一篇:毕业教学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