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社会调查报告毛概

2023-05-30

随着国民文化水平的提升,报告在工作与学习方面,已经成为了常见记录方式。报告是有着写作格式与技巧的,写出有效的报告十分重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医院社会调查报告毛概》,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医院社会调查报告毛概

毛概 - 毛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题目:大学生宗教信仰情况调查报告

院系:

班级:

专业:

学号:

指导老师:

姓名:

年月号

大学生宗教信仰情况调查报告

前言

人类信仰是人类社会生存不可或缺的一种精神动力,是一种强大的凝聚力。目前大学生对于宗教信仰问题看法上呈多样性趋势,很多学生对宗教问题有浓厚的兴趣,继而影响个人社会观,价值观。因此,研究宗教信仰在大学生中的发展状况对我国的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调查目的。

1. 了解当代大学生信仰结构,与宗教信仰的看法;

2. 认识宗教信仰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深层影响;

3. 探究大学生宗教信仰对社会发展,民族振兴的潜在

联系;

4. 思考宗教信仰在大学生群体中产生的利与弊,讨论原因及改良方法;

5. 分析宗教信仰产生的原因,与民族性格,文化结构的内在联系。

二.调查方法。

1. 思考调查方法,确定调查基本思路,样本数量;

2.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方式及樟树林论坛发帖调查;

3. 回收问卷后,分析数据,并结合调查目的讨论总结; 4. 撰写调查报告 。

三.时间与地点。

1.时间 2013.11.20-2013.11.22

2.地点 楠园食堂附近及樟树林论坛

四.调查对象。

西南大学楠园片区学生及樟树林论坛网友。

五.调查结果及分析。

经过分析数据及阅读相关书籍可以得出。

宗教是一种世界范围内容观存在的历史现象,它曾在历史上产生过极为重要而广泛的作用,渗透进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在今天的文化活动、国际事务和日常生活中仍有一定的影响。客观地认识宗教的本质及其产生和发展规律,了解世界上的主要宗教体系及其特点,不仅有助于当今的大学生更好地把握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宗教现象,认识到宗教对于社会安定和世界和平的影响,而且对于拓宽知识视野,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和分析科学、伦理、法律、经济 、文学艺术等各种文化活动,更好地处理在人际交往中的宗教信仰关系等,也有积极的意义。

据调查,大学生中明确表示信仰宗教的约占总数的10%,产生这种宗教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的客观因素,也有大学生自身主观的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环境的宽松、经济水平的提高、价值观念的变化,使人们的信仰变成多元化。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价值观念的不同,决定人们意识形态的异化。共产党内的不正之风,社会主义初级社会的腐败现象、单位中的用人不当,社会分配的不公平,贫富差距的扩大,种种因素,使青年人对共产主义的信念产生了怀疑。政治信仰的缺失,导致许多人转向宗教信仰,大学生也不例外。

青年人思想未定型,情绪浮躁、易变,追求新鲜刺激,常有反传统的逆反心态,有强烈的独立自主意识,面对不同以往的文化背景和多种价值选择,大学生感到茫然、疑虑、混乱的同时,求新、求异的心理使一些青年学生转向了宗教。

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中,青年人承受着更多的来自学习、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的风险和压力。求学道路的困难、生活的苦涩和艰辛、工作的不尽人意或家人的下岗待业、个人及亲友病痛等等,面对人生挫折和困惑,都会导致青年人寻找精神上的安慰和解脱之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往日趋淡漠,因而宗教组织中教友之间的亲密、友善的关系,毫无功利色彩的互相关心和真诚帮助,就显得充满亲和力和诱惑力。青年大学生在社会中大多处于弱势地位,教会和教友之间的互相帮助,使他们感到上帝是他们最后的靠山。信仰宗教满足了信仰者的归属感,使其精神上感到欣慰和满足,他们不再是孤立无援的,他们是“组织里的人”。

当然,有一些大学生是因为生长在信仰宗庭,还有一些人在困境中得到宗教界人士的帮助从而走向宗教。

当代大学生的宗教热,集中反映了部分青年人在信仰中的迷失,体现了许多认识上的误区:

其一,宗教道德与文化的独特魅力的吸引。特别是追求至善的宗教道德,是它最迷惑人、吸引人的地方之一。三大宗教几乎都包括了这么一些道德诫律:不偷盗、不奸淫、不凶杀、不贪财、不抢劫、不诬陷、不妄语、平等爱人、惩恶扬善。因而相当部分大学生认为,这些宗教道德与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并不矛盾,它的约束力量甚至超过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作用,当今物欲横流的市场经济社会中,尤需这些宗教道德的教化。

世界银行前两年曾发表过一个报告,大意是有信仰的地方发生金融犯罪的可能性更低,因为人们不是害怕法律才不犯罪的。事实上,再完备的法律也阻挡不了深思熟虑的触犯,人不犯罪一是受到道德律的自我约束、自我谴责,二是害怕神的惩罚。佛教的转世说,基督教的天堂地狱,这些戒律在叫人弃恶从善,抑制罪恶势力、稳定社会秩序、净化社会空气等方面确具有独特的积极意义。

其二,对信仰自由的模糊认识。宪法给予公民信仰自由的权力,法不禁止即为无罪,合法的东西为什么有人还要横加指责并干涉呢? 其三,对科学家信仰宗教问题的认识。很多大科学家似乎接受上帝这个概念,有些科学家本身信仰宗教,因此,许多大学生认为科学与宗教信仰并不相孛。

宗教是一种文化,是宝贵的历史财富。只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它的价值并且合理的对待才是有意于个人的生活、有益于社会的和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或者说历史承传的习俗,宗教活动包含了丰富的社会人文知识。另外,作为精神追求在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中,宗教的意义大有不同。在我认为,无论什莫信仰或者精神追求,必须建立在个人文化修养达到一定高度的基础之上,才能领会和运用好它的根本意义所在。

封建社会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人文思想知识。作为宗教信仰也在其中,并且有很广大的群众基础。宗教信仰在中国有着良好的发展空间是离不开这些基础空间的。然而,有一定思维能力的人都能够分析到,无论任何思想意识有多莫伟大,它的承传需要有高度的文化知识作工具,通过不同时期的不同理解认识,综合整理、记录,才能给后人保留下印记。通过这些印记,我们才能了解认识它的内在意义。封建社会,宗教信仰只有统治阶级才有能力、有目的的来记录整理这些资料,并且有倾向性的加以撰述,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做为普通老百姓,文化层面根本达不到对它的积极分析、合理判断。所以,宗教信仰是统治阶级的工具、宗教信仰是广大基层群众的枷锁、宗教信仰是老百姓的精神寄托。 现代社会,宗教信仰作为一种思想活动大都自由的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头脑中,政府对于宗教信仰的约束很宽泛。因此,它的影响力也就只有以个体为对象了。也正是这种条件下,宗教信仰在一个人的思想活动中产生着不同的作用。应该积极的承认,当今社会存在着严重的信仰危机。价值观的变化、世界观的转变,在所有人的思想中,实际性、实用性成为主流思想观念。作为宗教信仰在大多数人来看,充其量也就是历史知识罢了!然而,社会的极端化发展中,出现了有文化、有资本、有地位的高端阶层追求宗教信仰、崇尚宗教活动的群体。同时,又出现了没文化、没资本、没地位的最低社会阶层也在积极追求宗教信仰、崇尚宗教活动的现象。在这两者之间,有一种默契的统一,那就是精神空虚。 精神空虚如同一个人没有了魂魄,浑浑噩噩的样子,再丰富的物质生活也难以令其积极的活着;再匮乏的物质条件也难以促就其积极的转变,在这些人的思想意识中,追求宗教信仰成为解脱逃避现实的最好选择。应该积极的认识到,当今社会中对于历史留给我们的财富,应该积极的了解它的文化背景、历史形成因素,用来让我们清晰的知道先辈们生活的样子,并且帮助我们更好的总结历史、开拓未来。作为宗教信仰,我们更应该实事求是的对待它的形成背景、社会作用。如果盲目的作为精神寄托,灵魂归属,那就泯灭了宗教信仰的积极价值,再严重的讲就是迷信活动了。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作为宗教一支的信仰认识,六祖精辟的理解应该说给我们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定位。古人的这种认识的渊源来自对生活的充分了解和感悟,应该告诉后人的思想理念在于:积极的对待生活每一刻,精神上高度总结来自生活的脚踏实地,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理解教诲的目的。从另外的界面来认识,友善、和谐的做人、做事,是社会总体追求的大方向,并不是只有宗教信仰里才表现出来的。佛来自于人,道德高尚的人,如果所有的人都去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这个社会就圆满了。当今社会正在以“道德荣辱”观念来提高个人的修养,也并非宗教的灌输,我们离开宗教信仰也能够积极的建设思想信仰领域,意识形态主流来自生活在这个社会里的大多数群体的认识。

因此,宗教信仰应该为社会发展服务,应该是正确理解历史发展的途径,如果它成为我们生活的最终追求,那将是宗教思想的悲哀!一个人,不能以自己的宗教信仰来改变家庭生活的和谐性;一个家庭不能以宗教信仰的追求影响社会的和谐与实际;一个宗教信仰群体不能以宗教信仰来干涉社会正常发展的秩序。否则,家人失去友爱,社会失去朝气,民族发展将愚昧落后。

第二篇:毛概_-_毛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宗教

大学生宗教信仰情况调查报告

窃喜 201410010319

前言

人类信仰是人类社会生存不可或缺的一种精神动力,是一种强大的凝聚力。目前大学生对于宗教信仰问题看法上呈多样性趋势,很多学生对宗教问题有浓厚的兴趣,继而影响个人社会观,价值观。因此,研究宗教信仰在大学生中的发展状况对我国的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调查目的。

1. 了解当代大学生信仰结构,与宗教信仰的看法;

2. 认识宗教信仰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深层影响;

3. 探究大学生宗教信仰对社会发展,民族振兴的潜在 联系;

4. 思考宗教信仰在大学生群体中产生的利与弊,讨论原因及改良方法;

5. 分析宗教信仰产生的原因,与民族性格,文化结构的内在联系。

二.调查方法。

1. 思考调查方法,确定调查基本思路,样本数量;

2.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方式及樟树林论坛发帖调查;

3. 回收问卷后,分析数据,并结合调查目的讨论总结;

4. 撰写调查报告 。

三.时间。

1.时间 2015.11.20-2015.11.22 四.调查对象。

长沙理工大学学生

五.调查结果及分析。

(1)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基本情况

有着宗教信仰的学生中大部分来自少数民族,他们从小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有的民族甚至全民信仰宗教,在这种氛围下,他们对某种宗教的文化与生俱来的崇拜。

(2)宗教信仰观念形成的年龄

调查把大学生开始信仰宗教的年龄划分为3个阶段:一是从小开始就有宗教信仰,这一时期我们归为朦胧期(12岁以前),小孩的生理和心理还未发育成熟,对周围事物的感官认识基本上来自家长的引导;二是中学时期开始信仰宗教,我们把这一阶段归为萌芽期(12岁~18岁)。这个时期的小孩处于童年到成年的发育阶段,有自己的思想,但这个时期大脑的认知和判断力下降,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很容易产生叛逆心理。三是进入大学,即18岁以后,归为成熟期。这个时期的学生思想已逐步成熟,具备一定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但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情绪波动较大。

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对宗教的信仰始于幼年时期,并且和他们的民族有着必然联系。 然而,我们进一步观察数据发现: 41%的学生最初接触宗教的动机是因为“承袭家庭传统”,而促使学生正式皈依所信仰的宗教的关键因素,34%的学生选择了“在宗教信仰内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及归属感”,并且,让学生维持和鼓励自己坚持宗教信仰的主要因素,49%的学生选择了“信仰宗教之后思想和个性所得到的升华”;37%的学生认为“与没有信仰的人相比,

宗教信仰带来更深沉的伦理道德观念”,以及“生活充满更多的喜悦和欢乐”。 这个结果与前面得出的“大部分学生的宗教信仰是自身民族与生俱来的”稍有出入:“民族信仰”只是一块敲开宗教信仰大门的红砖,而真正的钥匙是宗教本身给人带来的心理感受。

(3)大学生对待宗教的行为表现

大学生对待宗教的态度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行为动机。

大部分学生通过对宗教的信仰,以及到宗教场所进行祈福、祷告,来缓解来自学习、就业、人际关系、经济等各方面的压力。说明大部分信教大学生并不具有完全意义上的宗教信徒的信仰特征,而是通过宗教信仰使自身得到心灵慰藉和精神解脱。

(4)大学生对宗教信仰的认知以及对宗教政策的认识

调查显示,有73%的学生认为宗教信仰是“一种文化历史现象”,16%的学生认为宗教信仰是“唯心主义”,15%的学生认为宗教信仰是“一种高尚的精神活动”,另外有小部分学生认为宗教信仰是“愚昧迷信”、“麻醉人们的鸦片”。这表明,大部分学生能够客观理性的看待宗教信仰。

77%的学生表示“觉得宗教与马列主义,共产主义之间不相矛盾”,并且65%的学生认为“高校开设宗教学选修课有助于学生认识宗教的本质,理性面对宗教问题”。仅4%的学生认为“宗教学就是关于如何信仰宗教的学问,因此开设宗教学课程就是传播宗教”。 在回答关于“在我国当代社会的文化建设和道德建设,宗教应该和可能扮演怎样的角色”这个问题上,59%的学生认为“宗教文化是民众智慧的结晶,有深刻的哲学背景,有超越的宗教意识。它与精英文化,政治文化既有间隔,又有互渗,它对民族文化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仅5%的学生认为“宗教会麻痹人的主动性和科学创造精神,使人安于现状,只求神灵,不求进取,完全接受命运之神的摆布”。

(二)、大学生宗教信仰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建议 通过此次调查的情况看,宗教信仰在大学生中长期客观存在,尽管我们在大学生民族宗教观念的教育、管理和培养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首先,大学生对宗教信仰概念模糊。每种宗教都有它不同的教义,每种教义都是独树一帜,互不打扰。当一个人对某种宗教十分虔诚的时候,他不应该也不可能去同时信仰其他宗教。 其次,学生党员信仰宗教的问题。尽管中国共产党党章明确规定了党员必须坚持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不能信教,不能参加宗教活动,但在被调查的学生中,仍有学生党员选择“有宗教信仰”。不排除该学生的宗教信仰与他自身的民族有一定关系,纵观近几年各地区、各高校对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调查报告,大学生党员信教的情况也并不罕见。 针对以上两点问题,结合我校在民族宗教方面所做的工作,谈几点建议:

1、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宗教

在调查过程中出现的个别大学生对宗教信仰概念模糊的情况,我们认为,是由于个别大学生不明白何为真正的信仰,不清楚宗教的教义,不了解国家的宗教政策,才会出现同时信仰多种宗教、盲目参加宗教活动等行为。

高校教育不仅要加强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教育,更要加强我国宗教政策的宣传。我们发现,在高校中有关职业规划、各类考试的讲座层出不穷,而关于民族、宗教、哲学方面的人文讲座则显得相形见绌。

另外,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宗教知识教育和宗教政策宣传的时候,应该注重学习方法、丰富学习形式、创新学习手段。我们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实际情况,采取个人自学、课程选修、专家讲座等多种多样的方法;通过知识竞赛、问卷调查、心理辅导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校园BBS、期刊杂志、QQ群等与学生保持良好互动。

2、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先进性作用。

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党员时,有必要把我国民族宗教知识纳入党校学习培训的必修课内容,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帮助学生认清宗教与马克思主义两种信仰的本质。入党积极分子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无神论、唯物辩证法。 3.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调查中有41%的信教学生认为“在宗教信仰内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及归属感”,选择“受到父母或家中其他信仰宗教人员的劝说而皈依宗教”的仅占11%;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教育,我们在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同时,是否真正了解大学生的内心所需。比如当前有的学生平时不努力,而在升学、就业、考试的时候选择去寺庙拜佛,祈求菩萨保佑他们能够顺利通过。我们作为大学的教育工作者,不仅承担着“授业”、“解惑”的职责,更为重要的是还肩负着“传道”的重任。 尽管现在很多高校设置了心理咨询室,但我们根据互联网上精神健康网站发布的信息得知:大学生中因学习、就业、人际关系、恋爱等问题导致的心理疾病呈逐年上升趋势,主要表现有强迫症、抑郁症、敌对、焦虑等;情节严重者甚至会冲动、自杀、杀人。

大学生选择信仰宗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将内心的烦恼转移,但并没有得以完全释放。在宗教中得不到化解的心理问题,依然会积郁于学生内心。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刻不容缓,我们应充分发挥高校心理咨询室的作用,防患于未然。

宗教信仰大学生调查问卷

感谢你抽空完成以下调查问卷! 1. 性别

(1) 男 (2)女 2. 成长的区域

(1)城市 (2)县城 (3)乡镇 (4)农村 3.学校所在区域:

(1)东部沿海地区 (2)西部边远地区 (3)经济发达的城市 (4) 经济水平一般城市 (5)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 4. 家庭经济状况

(1) 富有 (2)一般 (3)不是很好 5. 民族

(1) 汉族 (2)壮族 (3)回族 (4)维吾尔族 (5)藏族 (6)其它: 6. 政治面貌

(1)群众 (2)团员 (3)预备党员 (4)党员 (5)民主人士 7. 你是在什么情况下加入宗教的?

(1) 面临的压力特别大,找不到解决办法 (2)与周围的人发生了矛盾,心情苦闷

第三篇:毛概社会调查报告

廊坊师范学院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概论》实践课调查报告

姓名

学号09060442012

学院科(本、专)专业

题目本专业学生就业状况研究

成绩

日期

本专业学生就业状况研究

——化学教师教育专业就业情况调查研究 调查目的:主要了解化学专业大学生就业期望,自身素质的评价,学校就业指导,对就业形势的看法,旨在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的影响;通过对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的调查,更好地调节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供需关系;为本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作一个新的描述;帮助大学生尽快认识自我,为同学们在今后的求职就业过程中提供参考。

时间:2012年5月1日——2012年5月7日

地点:廊坊师范学院

对象和范围:廊坊师范学院化材学院话本专业

方法:以随机问卷调查为主,访谈和文献研究为辅的方式。

摘要:高校扩招的政策使大学生的人数飙涨,同时也对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形势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就业难早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毕业就失业”似乎也已经成为大学生的普遍心理。针对这一社会现象,我们展开了关于本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问卷。我们采用问卷的调查方式对化材学院化本专业学生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查!我们主要采取走访教室、图书馆、宿舍和路边拦截的方式,发送调查问卷。团队合作为了顺利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同时也想帮助更广大的化本专业大学生了解当前和未来的就业形势!

关键词:就业形势大学生调查报告

调查内容及情况

一·调查问题(部分问题为多选)

1,你选择职业的标准是什么?

调查结论:第一因素为发展前景(19%),其次为施展才干(18%)、薪酬福利(16%)。工作环境占13%、经济效益占11%、所在城市占9%、专业对口占4%、出国机会占4%、解决户口占4%、知名度占2%。

2,你最愿意去哪个城市工作?

调查结论: 地位排行为:上海32.25%、北京27.56%、深圳12.56%、广州6.85%、大连5.01%、西安1%、重庆0.94%、武汉0.52%以及其他城市共占13.79%。 3,你认为制约成功择业的首要问题是什么?

调查结论:有24.93%的学生表示个人能力不足而成为制约成功择业的首要问题,另有17.26%的学生认为求职技巧的缺失是求职过程中最为头痛的问题。 4,关于薪酬标准

12.8%的调查者的月薪期望值在800元以下,其中21.8%的调查者的月薪集中在800--1200元这一档上,45.9%的调查者选择1200--3000元之间,月薪在3000元以上的占19.5%。

5,你考研了吗?成功录取了吗?

调查结论:化材专业考研人数比率为54.3%。总考研成功率28.4%。 6,你是男生还是女生?你签约或考研成功了吗?

调查结论:男性毕业生的“已签约”的比例为52.14%,女性毕业生的比例为46.62%。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从学生选择职业的标准看,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标准,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情况不同都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是可以看出来的是,化本专业由于以女生为主,

大多数对于自己的第一份职业都有长远的打算,以自己未来生存发展为要考虑因素。

2,大家的就业地点多数集中在大城市,有少数选择了大中型城市,选择偏远山

区和西北部地区的,还是极少数。可见国家虽然对到西部偏远地区就业的大学生予以津贴,但是,大部分学生还是选择到大城市就业,或者退而求其次,回到原籍工作。

3,就同学的角度来说,个人能力不足和求职技巧的缺失是择业成功的主要因素。

而这两方面,个人能力的培正是现代素质教育改革的目标,学校和学生两方面都在努力。而后者,既求职技巧的缺失,则可以由学校培训得到。但是可以看出的是,学校在这方面仍然有欠缺,低年级的时候这方面的培训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而高年级的时候,学生有需要,但是开课时间却不足,或这方面的课已经开设过了。

4,在薪酬方面,临近毕业的学生虽然明显比低年级学生理智一些,但是就现在

北京最低工资规定为1000多元的现状来看,学生的期望明显过高,大多数人的标准超过最低标准,甚至还有3000元以上的要求。化本专业就业以教师为主,教师工资达到3000元以上是需要一个较长的阶段的。因此,可以看出学生就业率不高的最直接的原因就学生期望与单位实际的冲突。

5,化材学院的考研率一直是廊坊师范学院的翘楚,究其原因,就业压力大应该

是最只要的原因。一半的学生选择考研,考中的学生占其中一半,可见考研率的却是很高,但是考上研究生就能就业成功吗?这个答案因人而异。 6,通过对化本学生男女就业比例的调查可以看出,就业性别歧视虽然已经有好

转,但是依然存在,不过,也有可能是因为化本学生以女生为主,男生只占不足十分之一,因此就业相对容易。

调查内容及情况

1,注重专业学习。专业强、基础实、理论深、技能佳,是每个用人单位渴望的人才标准。大学期间的专业学习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基础,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注重加强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苦练内功,提升素质,培养能力,掌握技巧,为顺利就业打基础、创条件、做准备。

2,加强实践锻炼。从进入大学起就要有意识的进行就业规划,通过各种途径寻

求实践机会,为将来的就业竞争增加砝码。要在加强专业学习的基础上,重视校内和校外的社会活动,这些活动特别是社会兼职可以引导大学生走向社会,加强实践学习,熟悉工作流程,丰富社会经验,拓宽人际关系,是大学生进行能力锻炼、施展个人才华的重要舞台。

3,调整就业心态。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说,首先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直面压力和

挑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亘古不变的真理,特别是我国现阶段,社会的转型和转变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不能改变社会的情况下,要逐步调整自己的心态,适应社会的要求。改变过去那种“一步到位”的就业心理,放弃“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旧知识分子偏激心理,不把考研、考公务员当成“救命稻草”(毕竟能如愿的只是极少数),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健康观念,先争取工作岗位,为社会和家庭“减负”,再在工作中磨练自己,寻找机会进行突破。

4,还应在大学时全面关注社会动态,早早做好职业规划,并不断朝着这个方向

奋斗。同时在不影响学业的情况下,适当的做些兼职工作,增加对社会的认识和经验的积累。充分利用大学的资源,全面掌握知识,以便在各行各业都

能够快速接手工作。同时大学生们也应避重就轻,不要总涌往发达城市,西部地区更有利于发挥大学生的抱负和才能,而且薪酬待遇普遍高于东部,为西部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中国大学就业》杂志中《首届大学生就业首选企业调查报告》

2、 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的《2011年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

3、 《中国的就业状况和政策》白皮书

第四篇:毛概社会调查报告

1、你的性别是

A、男B、女C、其他

2、你认为校园里浪费严重吗

A、很严重B、很严重C、一般D、不严重E、平时不怎么注意

3、你有过浪费的经历吗

A、没有B、很少C、经常

4、你平均每个月的生活费在那个范围?

A、500以下 B、500—800C、800以上D、其他

5、平均每天吃几餐

A、2B、3C、3D、其他

6、平均每个月到校外吃几次

A、没有B、3—5次 C、5—10次D、10次以上

7、在食堂一周内会有多少次浪费粮食(餐盘剩余)

A、无B、3—5次C 、5—10次 D、10次以上

8、粮食浪费的原因

A、饭菜不合口味B、饭菜大多了

C 、饭菜搭配不合理D、习惯问题

9、您平时在食堂一般剩余的是什么?

A、蔬菜B、饭C、肉类D、其他

10、生活中有没有接受过有关节约粮食的教育

A、没有B、偶尔C、经常D、其他

11、你觉得家庭观念对你的饮食习惯有没有影响

A、没有B、有一点但影响不大C、有一定影响D、影响很大

12、您有没有想过怎样避免或减少浪费

A、没有B、有,但没有行动C、有,一直在努力

13、您有了解过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粮食供给情况吗?

A、没有B、偶尔C、经常

14、当你看见身边的人浪费食物时,你会怎么做?

A、无所谓,大家都一样B、明知不对,却视而不见】

C、只随便说一下D、劝诫制止

15、对于食物浪费后你有羞愧感吗?

A、肯定会B、有时会C、不会

16、一碟饭菜其中都伴随着一定社会资源的消费和利用过程中的磷排放,你会为了环保而节约粮食吗?

A、社会资源现状不容乐观,要节约B、社会消费正常,没必要

C、偶尔想到才去节约D、 即使少量浪费也没关系

17、在你周围的同学中有人提倡节约吗?

A、没有B、有C、不常见D、有,但不起作用

第五篇:《毛概》社会实践报告

潍坊学院《概论》课程

社会实践报告

所在院系:

专业:

学生姓名:

学号:

任课教师:

2013年月日

一、社会实践选题与方案设计

选题:大学生网络社交

——以潍坊学院为例

选题目的与意义:二十一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完善,网络时代已经来临。现在大学校园中“网络文化”已经成为新的文化现象。有些学者曾夸张的说“网络文化”人类文化发展即语言文字的产生和形成以及活字印刷的发明之后的第四里程碑。网络已经进入各个领域,无论在经济、政治、日常生活或者军事方面,都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网络已成为这个世界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信息资源的丰富和交流的便捷,深得同学们的关注和喜爱。现在随着网络社交平台的快速发展,网络社交已经成为大学生们必不可少的应用工具。网络社交已经为大学校园中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那么,网络交往究竟对大学生有什么样的影响呢?我们学习小组以“大学生网络社交”为主题对潍坊学院的所有在校生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研究大学生网络社交利与弊,以及大学生如何正确利用网络交往。

方案设计

(1)研究思路:发放调查问卷,然后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网络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的影响,并以此总结出网络社交给大学生带来的利与弊,并对大学生如何合理利用网络给出相应建议。

(2)研究方法:问卷调查

(3)时间安排:6.15-----6.20进行调查6.20-----6.27撰写论文

(4)参考文献::

[ 1]黄少华.论网络空间的人际交往[J].社会科学研究,2002(4).

[2]向欣.网络人际互动对大学生心理的冲击和挑战[J].现代教育科学,2005(5).

[3]张春生.基于BBS的青年群体形态研究[J].青年研究,2006(9).

二、实践报告内容

当代大学生是与网络同时成长的“80 后” “90 后” ,网络使用率 同时交友需求和情感的归属感也能在便捷的社交网络沟 通方式中得到满足。但是,由于大学生对社交 网络使用 频繁,也使得他们对社交网络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心理依 赖感,社交网络中存在的大量不良信息给大学生的思想 观念等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为此,我们对大学生使 用社交网络的基本状况进行了调查。

(一)、大学生网络交往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1、网络交际成为一种普通但又很时髦的事情。网络是一个“自由、平等”的世界,无论你在现实生活中的身份是怎样的显赫,又或者是何等的贫穷,但是到了网上,你就只不过是一个网名的存在,同其他任何人一样,大家都是平等的。网上人际交往都是可以通过文字来传情达意的,但这种文字交流多是经过刻意的加工的信息,交往的心理也是经过包装的,这种网友无论持续多长时间,网友之间也很难明白对方的“真心真意”。以此,在各种压力之下的大学生们习惯了网

上交往这种方式。根据调查,大部分大学生每天都会访问社交网站,每次在线时间大多在1小时左右。而且大学生在社交网络中的好友多数是现实中的同学和 朋友,大学生在访问这些社交网站时,多数情况下是关注他们的动态,了解他们的近期情况,与他们分享一下自己的经历。

2、大学生网络交际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现在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网络社交工具。“您常使用的网络社交工具是什么?”腾讯是第一位,其次是飞信,再就是人人网。越来越多的交际方式,使得大学生结识陌生人的机会也随之增加,人际关系圈也在无限扩大。因此,除了面对面的人际交往,网络交往也成为在校大学生扩大人际交往的重要部分。

3、大学生进行网络人际交往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根据调查,有60%的大学生选择每天必上社交网络,30%的学生选择每隔两三天使用社交网络;而他们对自己使用网络社交的行为有30%的认为自己有一定的依赖程度。其实,现在,大学生上课不在想高中时那样紧张了,他们在自己感觉很无聊的时候,拿出手机就会很习惯性的先进入社交网站,看看自己的同学或朋友的动态,对于那些有依赖程度的同学来说,一天不上社交网站,就感觉自己的心理很不舒服。除此,还有一个原因是,他们与网友的交际语言会比平时和现实中的朋友说话更随意,因为他在网友那只是一个符号的拥有者而已,网友并不会计较他们的说话方式和语言。因此,大学生更喜欢在网络上聊天。

4、大学生网络交往中缺乏信任。在问卷中,有大部分人会选择公布自己的姓名、性别、学校,还有少数人会公布自己的照片。大学生相对社会人来说,还是一个比较单纯的群体,所以他们所公布的信息大部分都是真实 的。但是,另一个问题问网络交往中是否会告诉网友真实的姓名和联系地址及方式,大多数人却选择了不会,因为不信任他们,认为他们不是好人。其实,确实,现实中在聊天时实话实说是很少见的,或许只有刚进入社交网站的新人才会说实话。网民已经习惯 了网上交际的隐蔽性,看看网上那些古怪的名字,就知道它只一个符号,谁也不会把对方的话完全当真。因为依照习惯,大家都心里明白彼此双方说的都不是真话,但是为了宣泄感情或是无聊打发时间,却会彼此之间的胡扯八扯,而且网络言论自由,没有任何法律约束,只要彼此双方没有意见即可。因此,久而久之,网上的人聊天都不在说真话了,而是只是为了聊而聊。

(二)、分析大学生网络交往的利于弊

凡事都有两面性,网络交往也是如此。根据问卷分析,以及资料搜集,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社交网络的好处:

1、社交网络增强了大学生在同辈群体的社会化影响力

随着社交 网 络的普遍、 方便、 快捷的使用, 在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中, 同辈群体的影响力明显增强。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主要是为了与朋友保持互动和联系。调查显示,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工具的目的中“联系同学、朋友和家人”和“结交新朋友,拓展人脉”这两个目的排在了第一和第二的位置。现在的社交网络具有强大的功能:发布状态、发表日志、上传 照片、发表评论等,社交网络中大学生用户通过了解好友的基本信息、即时状态、网络日志、行为方式等,以便能更好的和朋友交流,或许可以及时为他们解决一些问题,逐步曾强大学生在朋友中的社会化影响力。

2、能满足大学生的社交需求。

众所周知,大学生是一个开放性强、接受新知识迅速的青年群体,具有较强烈的交往需求。而当前社会竞争激烈,人际关系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如何拓展自己的人脉资源以使未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显得尤为重要。社交网络的存在让人际交往范围变得更宽广,交流内容更深入,效率更高,方式更灵活,帮助大学生用户很快找到有共同点的交流对象,充分满足大学生扩大人际交往的社交需求。

3、大学生可以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青年大学生进入一个特殊成长时期,开始逐步关注自我和自我实现等问题。他们渴望通过人际交往来向对方展现自我,并希望给人留下特殊深刻的印象。但由于现实环境及个人人际交往能力的限制,在现实社会中,大学生心目中的“自我”往往与现实生活中的自己有明显的脱离倾向。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与冲突使大学生难以摆脱这种失意的痛苦,从而求助于网络交往。在网络环境下,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不理想、不如意可以迅速得以掩盖,大学生甚至可将性别、身份隐匿,进行自我形象的重塑,实现其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与梦想。社交网络中大学生们可将日常生活学习中获取的思想精华及时共享,萃取并转载网络上有价值的相关信息与资源,让自己的好友可以在第一时间得到分享。同时也可以将自己的文字、影音作品等及时展示,通过社交网络体现自我的价值。

4、减轻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心理压力。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考入大学后,失去直接的学习目标,对前途悲观失望;环境适应压力。从中学进入大学,面临新的环境,低年级大学生普遍存在对环境适应问题;人际关系压力。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较为宽泛、社会化,但有些学生还不能超越中学人际关系模式影响,因而就产生了人际关系范围广阔和心理相对闭锁的矛盾。所有这些心理问题使他们借助网络交往这一平台进行宣泄、释放,以期获得解脱。

社交网络的弊端:

1、网络交往极度弱化了交际双方的信任感

网络交往是一种虚拟化的人际交往方式,在网上大学生不需要完全遵守现实社会中人际关系和角色扮演的规则,不必履行自己在网上所设置角色的义务,久而久之,这种匿名效应就使大家都抱着游戏的心态参与网上交往,不以自己的真是姓名和身份示人,因为即使你使用自己的真实姓名参与,别人也都不会相信,最后,还是随波逐流,使用假名,且又能展示自己个性的身份名称。所以,当大家都使用虚假身份随心所欲扮演各种角色是,任意说谎,伤害他人,与他人进行虚假的交往,种种不道德的行为的出现,使人们的交往安全感下降,很少存在真实可信的网上人际关系,因而产生了多疑、恐惧、防范等各种心理,网上的人际关系之间的信任危机币现实社会更严重。

网络生活中的大学生掌握着与陌生人接触和交往的控制权,互动双方对所运作的结构稍不喜欢,就可以随时退出,这种易获性使交往几乎的获得和丧失都变得无关紧要,交往双方的关系一直处在蜻蜓点水的弱关系状态,网络交际使大学生的交往行为的信任感极度弱化

2、网络社交使网络冲突加剧。

网络中的每一个成员可以最大限度地参与信息的制造和传播,这就使网络成员几乎没有外在约束,而更多地具有自主性。同时,网络是基于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目的建立起来的,网民有权利决定自己干什么、怎么干,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网民必须“自己管理自己”,因此,有的人会在网上放纵自己、任

意说谎、伤害他人,有的人甚至会扮演多种角色,在网上与他人进行虚假的交往,从而造成网上交往极大的随意性。同时,我们国家用于约束网络人际交往具体行为的规范尚不健全,且缺乏可操作性和有效的控制手段。这就容易造成网络传播的无序和失范,使网络社会不时地充满竞争、冲突,或许有时还会发生犯罪活动。

3、阻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网络社会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定义,已经突破了传统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内涵。在网上,大学生用户可以“匿名进入”,且网友之间一般不发生面对面的直接接触,这就使得网络人际交往比较容易突破年龄、性别、相貌、健康状况、社会地位、身份、背景等传统因素的制约。部分网友在网上交际时,经常扮演与自己实际身份和性格特点相差十分悬殊甚至截然相反的虚拟角色。比如,五尺壮汉可以将自己伪装成妙龄少女,与其他网民共演爱情悲喜剧;一旦“坏了名声”,又可以很方便地改名换姓,以新的面目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大学生用户往往会面临网上网下判若两人的角色差异和角色冲突,极易出现心理危机,甚至很可能出现双重人格,严重阻碍了大学生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4、网络人际交往会导致现实社会的人际情感的疏远。

网络的全球性和发达的信息传递手段,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没有了空间障碍,同时也使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更加疏远。虽然网上虚拟交往可以帮助人们解脱一时的现实烦恼,找到一时的寄托,却不能真正满足活生生的人的情感需要,而有些人由于过分沉溺于虚拟的世界,往往会对现实生活产生更大的疏离感。有些大学生对虚拟空间的沉迷而忽略现实空间中人际情感的交流与生活,为了交友而交友,只在虚拟空间交友。而忽视了与父母、亲属之间的沟通,与现实朋友的联系交往,从而导致真实亲情、友情的疏离。

(三)、大学生如何正确利用网络交往

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养成道德自律的好习惯。作为一名大学生,已经具有了很强的对是非、善恶的辨别能力,所以面对网上的各种信息,要学会辨别,并且学会拒绝接受不健康的信息。大学生要利用高校思想教育阵地,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形成对网络道德的正确认识,增强道德判断力,学会选择、识别良莠。自己为自己打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社交环境。

2、理性的处理自己的网络人际关系。如果时间和其他条件都许可,上网聊天可以交友,可以寄托精神,也至少可以作为一种别致的休闲活动。因网络聊天具有快捷、及时、平等、自由的特点,大学生通过网络聊天可以和许多互不相识的人交谈、来往,互相帮助、互相倾诉,宣泄自己的感情。但是不能够过度的把时间浪费在网络人际关系上面,完全沉溺于网络交往。

3、合理使用社交网络充实自己的生活。一些社交网站的聊天室有专门的学习房间,比如聊天室,专业知识聊天室,有的BBS有对专门的技术问题的讨论和留言,大学生们可以在这些地方学习到很多东西,既使有的实在不懂,还可以向有关专家学者发邮件咨询。对于网络上的组队游戏,可以培养大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结精神;有些网络BBS上,有时会就某个热点问题进行讨论,这样可以增强大学生们对问题的分析能力,或许还会增强集体荣誉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同时加强其参与意识。

4、进行科学健康的网络社交学习。现在的社交网络都有设置学习版块,大学生可以通过这些网站学习外语、了解时政。还可以在网上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讲解,将注意力引到健康的网络轨道上来。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医院行风评议工作总结下一篇:医院统计工作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