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德育内容适应形式论文提纲

2022-08-04

论文题目: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因材施教研究

摘要:因材施教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其核心要义在于尊重个体的差异性,从而为个体提供最适宜的教育,创造最好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因材施教的“辨材”方式,价值取向,实践模式都有了巨大的发展,并形成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教育理论。但在目前的中小学教育中,因材施教在于语文、数学等学科中得到了很多重视,并开展了相应的分层教学、兴趣教学、个性辅导教学。然而学校的道德教育总体却呈现统一化、模式化、集体化等特点,未能很好关怀到集体中的个体,满足其道德教育需要与兴趣,因材施教缺位。在当下国家着重强调教学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满足学生不同的发展需要的社会背景下,在价值多元时代培养国民共性,增强中华民族价值认同和文化自信的社会需求下,认识到何为道德教育的因材施教,阐明因材施教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性以及怎样在道德教育中落实因材施教,对于打造高效德育,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推动道德教育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最需要因材施教,道德教育中的因材施教就是指教师在塑造个体的道德品质时,应特别注重个体在道德学习和道德发展上的差异,在尊重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特点、规律以及道德发展需要的基础上,施加适应性教育的一种理念。与其他学科教育的因材施教不同,德育视域下因材施教的内在规定在于以个体已有的道德个性为道德教育的起点,以消弭价值观念差异,走向价值共识为道德教育的关键,以个体德性发展为道德教育的最终归宿。在道德教育中践行因材施教需要以道德个体具体的差异为基础,这些差异主要是左右脑功能(理性思维与形象思维)和性别(根据吉利根女性伦理学的观点,男女两性在道德价值取向、道德思维、道德发展阶段上有所不同)上的差异;性格与气质的差异;道德认知发展水平与道德想象力的差异;道德需要与兴趣的差异;道德内化矛盾与障碍的差异;此外,由于家庭结构的影响,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子女也具有不一样的心理特点,这也是道德教育因材施教需要关注的。道德教育中的因材施教其施教过程交叉于各学科、各活动之中,具有整合性的特点;施教形式偏向于在活动中交流、对话,具有生活性的特点;施教依据不易被客观把握,施教元素多样,具有复杂性的特点。其目的在于实现自我德育,增强个体道德学习动力;培养道德创造力,赓续道德生命力。贯彻落实因材施教有利于提升学校德育实效性,促进“教书”与“育人”的结合,提高教师的道德教育能力。然而通过分析大量文献和观察现实中小学的道德教育,因材施教在中小学道德教育里明显缺位。我们看到的是道德教育目标过于统一,忽视个体的道德认知发展水平;道德教育内容僵化,忽视个体的需要和兴趣;道德教育方法缺乏针对性,忽视学生的特点;道德教育组织形式固化,不能很好照顾个体差异;道德教育评价缺乏个性,不利于突出个体特点,制定针对性的教育教学计划。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在于学校道德教育的边缘化倾向,道德教育育人功能的偏失,传统道德教育理念的制约,教师德育专业性的缺乏以及系统了解学生道德发展的条件缺位。要解决因材施教在学校道德教育中缺位的问题,前提条件是树立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端正育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基础条件是实施主体性德育,保证育人功能的发挥;保障条件是提升道德教育的专业性,推行德育导师制。并在这些条件的基础上,建构多维度、多样化的道德教育教学体系,形成贯彻因材施教的具体路径。做法在于——优化道德教育目标,突出层次化、序列化的特点;丰富道德教育内容,满足学生的需要与兴趣;变换道德教育方法,讲究因脑施教,因性育德,因人格差异育德,因家庭结构特点育德,保证教育教学对个体差异的适应;扩展道德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开展道德两难分组教学,打造德育的翻转课堂,使个体学习差异得以展现和被关注;强化道德教育评价,建立多方主体参与的“线上档案袋”,掌握多种道德发展测评方法。

关键词:中小学道德教育;因材施教;道德个性;道德发展差异

学科专业:教育学原理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缘由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因材施教的内涵与发展

(一)因材施教的内涵与概念辨析

1.因材施教的内涵

2.因材施教与个性化教育

3.因材施教与个别化教育

(二)因材施教的发展

1.因材施教的总体发展

2.因材施教的理论发展

二、道德教育中因材施教的理论阐释

(一)道德教育中因材施教的内在规定

1.以个体已有的道德个性为道德教育的起点

2.以消弭价值观念差异,走向价值共识为道德教育的关键

3.以个体德性的发展为道德教育的归宿

(二)道德教育中因材施教的实施基础——“材”的具体差异

1.左右脑功能与性别

2.性格与气质

3.道德认知与道德想象力

4.道德需要与兴趣

5.道德内化矛盾与障碍

6.家庭结构

(三)道德教育中因材施教的特性

1.施教过程交叉于各学科、各活动之中,具有整合性

2.施教形式偏向于在活动中交流、对话,具有生活性

3.施教依据不易被客观把握,施教元素多样,具有复杂性

(四)道德教育中因材施教的目的

1.实现自我德育,增强个体道德学习动力

2.培养道德创造力,赓续道德生命力

(五)在道德教育中贯彻因材施教的实践意义

1.提升道德教育实效性

2.融教书与育人为一体

3.促进教师德育能力的提升

三、因材施教在中小学道德教育里缺位的表征及原因

(一)因材施教缺位的具体表征

1.道德教育目标过于统一,忽视个体道德认知发展水平

2.道德教育内容僵化,忽视个体的需要与兴趣

3.道德教育方法缺乏针对性,忽视个体特点

4.道德教育组织形式固化,不利于照顾个体差异

5.道德教育评价模糊,不利于突出个体特点

(二)因材施教缺位的原因分析

1.学校道德教育边缘化的影响

2.学校道德教育育人功能的偏失

3.传统道德教育理念的制约

4.道德教育专业化的缺位

5.对学生道德发展了解的不全面

四、中小学道德教育贯彻落实因材施教的条件与路径

(一)贯彻落实因材施教所需的条件

1.前提条件:树立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端正育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2.基础条件:实施主体性德育,保证育人功能的发挥

3.保障条件:提升道德教育的专业性,推行德育导师制

(二)贯彻落实因材施教的具体路径

1.优化道德教育目标,突出层级化、序列化的特点

2.丰富道德教育内容,满足学生的需要与兴趣

3.变换道德教育方法,适应个体差异

4.扩展道德教学组织形式,关注学习差异

5.强化道德教育评价,突出个体特点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国土粮食安全管理论文提纲下一篇:道德原则高等教育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