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贫困群体思想政治工作论文

2022-04-11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城市贫困群体思想政治工作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文章阐述了林业高职院校贫困生现状,贫困生群体存在的普遍心理问题及产生的原因,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关键词】贫困生;心理问题;思想政治工作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的过程中,高职院校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数量也在大幅增加,贫困生现象日益突显。

城市贫困群体思想政治工作论文 篇1: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工作思路的探析

摘 要: 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贫困生是一个重要而又特殊的群体,其特殊性又决定了高校贫困生工作更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立足于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贫困生的思想特征,联系其特殊性,从手段、方式、方法上加以创新。

关键词: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 贫困生 思想政治工作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泛指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高等学校。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因受到地域、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作为特殊群体的贫困生、特困生的比例远远高于东部发达地区,并且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他们是一个涉及社会多个层面、深受各方关注的焦点。在政府社会的支持下,采取多种渠道,如奖学金、勤工助学、绿色通道、助学贷款,等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生的经济困难。但在实际工作中,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贫困生问题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物质援助问题,由此产生的思想问题,更是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与难点,应引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一、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特点。

1.贫困生来源复杂,贫困面大,贫困度深。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贫困生大部分来自边远山区,父母以务农为主,家庭经济来源匮乏;或者来自城市的下岗职工、待业或失业的城市贫民,或家庭丧失劳动能力的学生,以及多子女的家庭,等等。大学生每年所缴纳的学费及其他费用已让一般家庭都难以支付,更何况这些贫困家庭。因此,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贫困生的生活非常困难,并且所占比例较大。以湖南省吉首大学为例,截至2010年6月的调查表明,在校学生月生活费200元以下的贫困生6329人,占总学生的43%,月生活费150元以下的贫困生2107人,占学生总人数的21%。

2.贫困生学业发展受影响,引发的问题多。

贫困生绝大多数基本生活难以保障,生活状况远远低于学校所在地的最低水平。贫困生因经济上的重负,导致心理上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由此产生心理问题,逐渐成为“双困生”。此外,相当一部分贫困生不仅学习、生活条件欠佳,学业上也感到困难和吃力。他们因四处奔波打工而使学习时间得不到保障,因身心压力和生活困顿而不能专心学业,而成为高校中的“多困生”。甚至有一部分贫困生因家庭过度贫困,生活的困苦和无助,导致对未来感到迷茫悲观,从而引发他们对社会的看法和社会适应等一系列问题。

二、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贫困生工作中应重视的几个基础。

1.牢牢把握“两课”教育的主渠道,加强以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贫困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基础的理想信念教育。

一个人有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才能成为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贫困生大多来自于少数民族地区,在成长的过程中因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学习生活等许多方面会遇到较多的问题,从而导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因此,更应特别注意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崇高的理想和信念,这是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它不仅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更重要的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分析、思考、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一方面,在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论教育中,加强科学知识的科学逻辑思维的训练的熏陶,帮助学生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和适应形势的能力。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的教育,树立以伟大的社会理想为向导,去追求事业,把个人志向纳入社会需要的轨道上,自觉地把国家需要化为个体需要,为人民造福。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实现自我价值。

2.通过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育,强化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激发贫困学生的感恩意识。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绝大多数都处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生也绝大多数都是少数民族学生。贫困生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大多是依靠国家民族政策与各类资助。这些都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人民的关怀,是促进民族团结、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根本保证。事实上,还有不少少数民族同学不能把自己升学的机会同党的民族政策联系起来,不知道其中的因果关系。在对贫困生的教育援助中发现,有的贫困生认为自己是高校中的“特殊群体”,由于长期受到社会、别人的帮助,形成了经济上的依赖、等待,学习、生活上缺乏上进心。甚至有的贫困生在得到援助之后,并未充分认识到这是国家、社会、学校、老师、同学对他们的关爱,反而觉得自己理所应当得到帮助,将受资助的钱用于谈恋爱,用于高消费;有的还抱怨得到的补助太少,勤工助学的工作太累。乃至当他们成长成才之后,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去对待曾经帮助过他的党和国家、社会和他人。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注意通过各种方法与途径对贫困生加强党的民族政策教育,以激发他们热爱党、热爱国家、热爱社会的感情,并适时开展感恩教育,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形成健全的人格。这样在成才之后,才能够怀着满腔热情来回报社会,为社会作出贡献。

3.引导贫困生学会辩证的思维,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心态,正确认识自己的贫困。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贫困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在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我们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是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学校园中贫富差距的存在是必然的。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引导贫困生以辩证思维去看待贫困与富裕,正确认识我国的国情,正确认识贫富差距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我们承认贫富差距,但最终要消灭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贫困学生要正确对待由于生活环境所造成的同学之间的差别,要面对现状,承认现实,但又不屈服于现实,认识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要激发自己勤奋学习的志向,要成为精神生活上的富有者。所以,对有志大学生来说,贫困也只是暂时的现象,通过自己的学习,掌握技能,培养科学精神与创新思维能力,为社会的发展创造财富,实现自己的价值,就能改变贫困。

三、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贫困生工作中应把握的几种技巧。

1.以宿舍为阵地,为贫困生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

学生宿舍是大学生之“家”。宿舍是大学生交流最为频繁、联系最为密切的重要场所,是大学生思想最为活跃的地方,是校园和谐的主阵地。由于贫困,在人际交往中,贫困生为了不在众人面前暴露弱点,往往心灵闭锁,把自己游离于集体之外,在别人眼里显得孤僻,令人不敢亲近。其实,他们的内心是十分渴望与人交往的。只不过,他们希望与人平等的交往,而不是被人特殊对待。因此,以宿舍为阵地,创建健康向上的宿舍文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容忽略的地方。一方面,鼓励贫困生学会正确地为人处世。充分认识人际交往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树立积极的、正常的交往观,不应该自我封闭,勇敢地从“自己的房子里面走出来”,投身外面的精彩世界。另一方面,加强对“富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对自己的“富”要有一个正确的看法,太优越的环境对自己的成长成才不一定十分有利。如果沉湎于物质上的享受,一味追求所谓“新潮”,不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刻苦学习上,那么学业将一事无成。今天的“富有”就会变成明天的贫困。所以要发挥自己拥有的优势,更多地获取知识,同时要学会去理解、尊重贫困学生,学会去欣赏贫困学生身上的优良品质,主动地走进贫困学生,团结关爱他们,为贫困学生创造平等、和谐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通过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让贫困生感受到社会和学校的温暖,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体验到社会的支持,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地意识和行为习惯,从而消除经济困难可能给贫困生带来的精神上的消极影响。

2.巧用情感艺术,做贫困学生的贴心人。

人是有感情的,人的思想和行为是受情感影响的。只要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方有了感情,工作才能产生成效,问题也就不难解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进行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因时、因地、因事灵活运用教育疏导、谈心对话、解决需要、激励吸引等方法,坚持运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喻之以义,施之以爱”的情感艺术,靠真理的力量、人格的魅力去塑造、感染学生。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贫困生来自少数民族地区,思想纯朴,特重感情。因此,开展贫困生工作以情感人,以情动情,以心换心,以理服人,做到怀着真挚的感情去关怀体贴学生,尊重信任学生,真诚爱护学生,他们也就会真诚相待,情理交融,就会增强教育的效果。同样,从被教育者方面来讲,教育者的关心与爱护能产生其他教育方法所起不到的特殊作用,更能使被教育者“铭记在心”。所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学会运用情感艺术,以真诚的爱心、透彻的道理联结相互之间的感情,创造温暖的育人环境,尽可能多地给予贫困学生心灵上的抚慰。不仅要做学生的严师,而且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做他们的贴心人。

3.以榜样为载体,教育和激励贫困学生自信、自强、自立。

榜样教育法是指树立先进典型,以先进人物的先进思想、先进事迹为范例,教育人们提高思想认识、政治觉悟、道德品质的一种方法。年轻人需要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实践证明,宣传各类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可以使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道德,发挥个性,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贡献。

在高校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贫困生典型。他们中有的自强自立,用勤劳的双手克服经济困难;有的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成为英雄楷模;有的成绩优秀,成为社会上的精英。这些典型虽然只有少数,但是他们的事例容易在贫困生身上引起共鸣,并对对贫困生群体有着巨大的启迪作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要善于从少数民族贫困生群体中发掘典型,用他们的先进事迹激励和感染贫困生。通过树立优秀贫困生典型,让优秀的同学主动与贫困生开展“传,帮,带”活动,多介绍调整心态、学习方法、勤工俭学等方面的经验,培养少数民族贫困生自信、自强的精神,树立自立意识、成人意识,提高贫困生的独立生活能力,激发他们奋发图强精神,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懈地追求人生理想的精神,将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4.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促进贫困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生由于经济困难、学习条件差等客观因素,接触的事物有限。因此,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弱。进入大学后,由于大学生中的贫富差距给贫困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再加上学习、生活、就业压力增大,贫困生们背负着整个家庭的期望,同时也背负着来自家庭的巨大压力,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甚至心理障碍。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重点关注他们的“心理贫困”,帮助他们正确调整自己的心理,战胜心理的困扰,从而促进他们人格的健康发展。首先,要建立起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配备专人从事贫困生心理咨询工作,通过门诊、电话、网络等途径,让贫困生有倾诉的机会。其次,对少数民族贫困生进行定期的心理健康普查,建立贫困生心理档案,全面掌握贫困生心理状况。也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者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能及时地发现出现的异常情况,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再次,通过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的知识讲座和宣传等各种活动,普及心理知识,提高贫困生对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的认知程度,掌握一些解决心理问题的基本技能,学会进行有效的自我心理调适。最后,充分发挥校园社团作用,指导贫困大学生通过各类社团组织,扩大贫困生的社交圈子,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在活动中增强贫困生的心理适应能力,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不仅如此,社团活动也给贫困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让他们在活动中得到锻炼,找回自信,充实生活,增强能力。

总之,高校贫困大学生群体是一个需要给予特殊关注的群体。在帮助他们摆脱物质贫乏所带来的生活困难、顺利完成学业的同时,更需要对他们“授之以渔”,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信念,培养积极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为党和国家,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1986-12-30).〈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195.

[2]姜红仁.论有针对性地开展高校贫困生思想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4).

[3]李远贵.高校贫困生心理与教育对策探析[G].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作者:温志波

城市贫困群体思想政治工作论文 篇2:

对加强林业高职院校贫困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摘要】文章阐述了林业高职院校贫困生现状,贫困生群体存在的普遍心理问题及产生的原因,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贫困生;心理问题;思想政治工作

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的过程中,高职院校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数量也在大幅增加,贫困生现象日益突显。据调查,目前在林业高职院校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30%,特别困难学生的比例在10%左右。贫困生问题对高等职业教育工作,尤其是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关注高职院校的贫困生,加强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对提高我国公民道德素质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林业高职院校贫困生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贫困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作为学生群体构成中教育资源占有、机会获得和能力、素质相对贫弱的阶层,拥有的教育经济资源,包括学习资料和生活资料等都相对贫乏,因而在教育资源分配和社会竞争中弱于强势学生群体,在政治、经济、文化中的影响力相对下降,其生存状态与社会发展主流相对脱节。调查发现,林业高职院校贫困生绝大多数生活状况低于学校所在地的最低生活水平,尤其特困生,吃饭穿衣问题都甚为严重。贫困生的生活常常被描述为“五个馒头过一天,军训服装穿三年”,而这些学生正处于身体快速发育时期,营养不良将使身体健康受到损害,更为严重的是这些学生因经济上的重负,导致心理上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因此,他们容易产生自卑、抑郁、焦虑、孤僻等心理问题,部分学生因此成为经济、身心“双困生”。同时,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关系重大变革时期,学校、家庭等环境的变化导致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多样,但是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心理:(1)焦虑心理,是贫困生对自身在学生群体中的地位,所接受的学业教育、严峻的就业形势的一种焦虑的心理态势。主要表现为思想僵化,留恋“包分配、大锅饭”,易烦躁、冲动。(2)自卑心理,是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自我轻视,自我消沉的一种心理态势。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意志消沉,人际关系冷漠等。(3)抑郁心理,是遭受挫折或失败后,极容易产生持久的抑郁情绪或情感。主要表现为哀伤、悲观、自卑、自责,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情绪低落等。(4)敏感心理,主要表现在与外界的交往过程中,贫困生对别人给予自己的评价十分敏感。甚至对家庭、社会关系、人际关系、衣着、饮食等词汇都十分敏感,但又有闭锁心理。

二、林业高职院校贫困生问题产生的原因

林业高职院校贫困生问题产生的原因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的客观因素,另一方面是贫困生自身的主观因素。这两个层面上的因素,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弱势于其他同学,丧失了一些发展机遇。

(一)贫困生问题产生的客观原因

目前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仍相对较低。但社会各阶层经济利益的不平等化逐渐加剧和扩大,尤其地区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既是我国现实国情的特征,又是形成贫困人群分布相对集中的重要原因。统计表明,目前林业高职院校大半的贫困生来自“老、少、边、山、穷”地区,加上近几年城市贫困家庭尤其是下岗职工家庭数量日趋增大,导致贫困生数量逐年增多。这些下岗职工、传统农民、城乡贫困居民和残疾人等贫困群体家庭,在市场经济下严重缺乏竞争能力和社会生产能力,再就业非常困难,以至恶性循环。即使能够正常就业,在行业、部门、单位上,这些贫困家庭群体仍处于劣势,造成他们个人得到的利益不多,承受教育子女费用的能力受限,进而使贫困生拥有的教育经济资源相对贫乏。

同时,林业高职院校一般地理位置偏远,自身发展困难,导致贫困生勤工助学门路不多,岗位有限,津贴少,想通过自己打工赚钱付学费很难。加之助学贷款制度还不完善,学生的诚信也受到质疑,给助学贷款工作带来困难。虽然党和政府以及一些民间机构每年都会在贫困学生问题上颇下苦心,但总不免杯水车薪,难解“贫困生”这个大缺口。并且目前我国的社会现实是传统农村家庭和普通家庭占绝大多数,这些家庭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脱贫致富,贫困生问题也就不可能在短期内彻底得到解决。因此,贫困生的经济状况一时难以有大的改善。

(二)贫困生问题产生的主观原因

贫困生能否正确看待自身贫困的形成原因,直接决定着其思想情绪的积极与否。如果归因正确,则思想上进,态度积极;如果归因不正确,则思想颓废,态度消极,产生自卑心理。同时,极易滋生对学校和社会的某种不满,这种不满情绪在一定程度上说已经成了贫困生一种不容忽视的情绪,而且已引发了不少问题,有的贫困生由于对金钱的不正当渴望,导致心理和人格的扭曲,引发了违纪、违法等行为。大部分贫困生人际交往圈子狭窄,缺乏基本的人际交往知识和技巧,易引发人际冲突,陷入孤独逃避,自我心理设防,因而普遍感到自卑。有的贫困生身处劣势并受社会不正之风影响,加剧了自卑心理。此外,当贫困生的合法权益无人关注、得不到保障时,他们便会渐渐失去与命运抗争的勇气,无奈地“认命”,甚至有少数学生就此“破罐子破摔”。这种自卑妥协心理的长期存在,必然使贫困学生丧失学习热情,缺乏生活勇气,自降人格身价,造成贫困生自我意识明显分化,对自我评价矛盾,因此内心产生一种痛苦与不安感,使贫困生情绪波动较大。

三、解决林业高职院校贫困生问题的几点建议

针对以上这几种主流的贫困生心理和产生原因,林业高职院校要大力加强贫困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入手,创新工作方法,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自强、自立、摆脱贫困的信心。要注重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

(一)物质与生活资助

解决贫困问题非一朝一夕之力,要施行有利于贫困生摆脱贫困的相关经济扶植政策和保障政策,为他们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和政策环境。如提供奖学金,完善学生助学贷款制度,方便学生低息或无息贷款,并出台配套偿还贷款、减免还贷等一系列政策。学校要落实好这些政策,建立起贫困生保障机构,形成健全的保障体系,保障他们可以生活在贫困线之上,切实改善贫困生的经济状况。

(二)提供精神关怀,使他们形成以自我发展为基础的健康、积极心态

贫困生的需要是双重的。在实施经济帮助的同时,更要关注贫困生的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首先,学校要通过思想品德课对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使贫困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系统掌握心理学的有关知识,从而了解自身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学会自我调控。但要注意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上,不要局限于对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认识上。要全面激活贫困生的个人潜能,使外部的支持帮助与贫困生自身的艰苦奋斗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贫困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发展其健全的人格。其次,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教、管共存的优势。针对贫困生的“一般人”,加强时政教育、法制教育、人生观教育,以及经常性的随机教育,通过疏导他们的思想情感和心理,使他们的不良情绪在萌芽之初就能即时得到排解;对于“重点对象”,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谈心,进行心理换位,以情动人,以情怡情。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学校要建立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机构,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疏导和矫正,使贫困生的烦恼、郁闷能通过有效的渠道宣泄、排遣,有助于克服自卑心理。最后,帮助贫困生加强自身修养,保持身心健康,强化自我发展意识。要使贫困生在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心理习惯,及时调整各种心理偏差,保持身心健康。不但要引导他们多参加社交、体育、娱乐等公共活动,培养他们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并在这些活动中放松自己的身心。还要通过贫困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多种自我激励、自我教育活动,充分发挥贫困生个体和群体的主观能动性,强化自我发展意识。

(三)以人为本,关注贫困生的全面发展

从贫困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关注人格塑造问题。促使他们形成新的人生境界,使贫困生从精神上战胜苦难,获得快乐的人生价值。侧重于提高贫困生的生活技能让他们感觉到自身的重要性,而不是对生活随波逐流,对困难麻木不仁。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培养他们的互助心和爱的精神,引导他们更好地对社会尽自己的义务,加强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使他们全面健康发展。

(四)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氛围对贫困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贫困生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品质。林业高职院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为贫困生尽情施展才华提供广阔的舞台和空间。使他们不断提高自我评价,增强竞争意识,并建立和睦、融洽的人际关系,从而培养贫困生健全的思想人格和积极向上的心理态势,使他们尽早走出贫困的“误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渗透到学校的教育、管理、教学全过程,必须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服务,才能结出丰硕的教育成果。

(五)加强对贫困生勤工助学的指导

勤工助学中贫困生面临的最突出问题就是思想负担重,学校应针对这一情况,及时加强对他们的指导。重点加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业挑战、职业心理、职业选择、职业适应等方面的指导。培养贫困生良好的勤工助学能力,为他们毕业后就业打下良好而坚实的基础。

关爱贫困学生,做好贫困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这不仅是学校的事情,同时也是全社会的事情。维护贫困学生的合法权益,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共同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这是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内容和任务。

参考文献

[1]夏鸣远.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J].湖南社会科学,2006 (3).

[2]王学俭,李新科.浅析高校贫困生存在的问题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着力点[J].兰州学刊,2005,(6).

作者简介:邱霞(1972—),女,黑龙江建三江人,哈尔滨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大兴安岭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政治教育研究。

作者:邱 霞 王恩久

城市贫困群体思想政治工作论文 篇3:

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讨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高校开始不断进行扩招,这高校的贫困生群体所占比重也不断增加,在面对贫困生教育的时候,暴露出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高校的发展。为了保证学生能够受到良好教育,要着重加强对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关键词]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对于高校教育来说,在进行教育的时候,加强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以及校园的整体氛围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贫困生作为高校的弱势群体,在进行教育的时候,往往是被人忽视的一部分。因此在进行高校教育的时候,加强对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一、必要性探究

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教育体制有了非常重大的改革。因此,对于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各大高校的不断扩招,贫困生在各大高校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已经成为高校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群体。高校作为社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加强对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要求。高校的贫困学生作为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在进行学习和生活的时候,加强对其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旦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问题,不仅会对高校的稳定以及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还会给他们的家庭带来非常严重的伤害。因此在进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应该重点对高校的贫困生进行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社会主义的和谐发展。

二、问题分析

虽然我国对于高校的贫困生加大了重视,各大高校也不断的加强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是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下面笔者就针对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几点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

首先,在教育中缺乏完整的教育体系。在绝大多数的高校教育中,高校的管理阶层在对于贫困生进行扶持的时候,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利用物质的扶持上面,而根本就没有考虑到对贫困学生的心理以及精神上的引导。因此在对贫困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由于现在的高校中,大多数的学生是90后,因此他们都具有非常强的自尊心以及自我意识,古语经常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因此他们在一定的程度上都会有一种自卑的心理。而对于很多高校的心理辅导老师来说,通常认为他们会比一般的孩子更加成熟懂事,因此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就忽视了这方面的问题,而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对贫困生的经济补助上。

其次,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时候,工作模式非常单一。现阶段,很多的高校都开设了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高校领导以及教师认为开设这样的课程会使学生的心理得到有效的改善,但是却没有考虑到周围的环境给贫困生带来心理上的巨大压力,与普通的学生相比,贫困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不仅需要承担自己家里存在的经济压力,还要承担周围的人给他带来的心理压力。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只是简单的开设一些教育课程,并没有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考虑,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根本就没有办法进行落实,在有一些高校的教育中,虽然也会对学生进行个别的心理辅导,但是由于形势比较单一,根本就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

最后,对于贫困生的认识存在问题。我们一提到贫困生,就会认为是住在农村的,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这就导致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忽视了一些来自城市中的贫困生。根据相关数据表明,现阶段在我国的高校教育中,来自城市的贫困生占有非常大的比例,由于城市和农村在生活环境以及生活习惯上都有非常大的差异,因此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时候,如果只是采取单一的方式进行教育的话,就不能够达到真正教育的效果。这也给我国高校在进行贫困生教育的时候,带来严重的问题。

三、如何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校的学生是我国未来的支柱,是国家的栋梁。高校的主要责任就是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加强对高校贫困生的教育能够促进我国高校的良性发展。因此,加强对贫困生的思想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内容。下面笔者就对如何做好贫困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1.加强和谐校园的建设

高校作为社会体系中重要的角色,担负着为社会培养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因此,这就要求高校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为贫困生创造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加强对和谐校园的建设。对学校中承担着对贫困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人员来说,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时候,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对于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的思想动态进行及时的掌握,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做好贫困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另外,老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在学校的教育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想要加强对和谐校园的建设,为贫困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还应该要求教师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具有良好的师德师风,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学生树立起一个良好的典范。加强对和谐校园的建设,不仅能够使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习惯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贫困学生的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进行良好的约束。

2.建立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我国的各大高校来说,在进行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候,面临着非常多的问题。这就要求各大高校一定要认识到加强对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高校在对贫困生进行教育的时候,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在对贫困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应该加入到他们的群体中,更好的了解他们内心的一些想法,注意对他们行为的观察,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思想政治工作进行良好的落实。而单纯的以助学金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关心帮助,只是治标不治本。

3.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

对于各大高校来说,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时候,一定要加强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这就要求各大高校,加强对师资力量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具有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真正的将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实践中去。在进行师资力量建设的时候,可以通过招聘一些专家,来弥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的不足,还可以组织现有的师资力量进行相关的培训,使老师能够对贫困学生的情况进行时刻的掌握,在进行工作的时候就会更加的得心应手。

现阶段,在各大高校中,贫困学生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为了保证高校学生能够在健康的环境中进行生活和学习,加强对贫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这样不仅能够帮助贫困学生顺利的完成自己的学业,还能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为他们传递正能量,促进高校的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总之,在对高校的贫困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一定要以正确的思想为导向,对他们的思想动态进行及时的掌握,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贫困学生拥有良好的思想政治心态,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邓凤英.论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02).

[2]昝昊搏.浅析高职院校辅导员做好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策略[J].华章,2012,(34).

[3]郭玮,冯巧兰,梁海清,刘冬.关于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

[4]胡华荣.人文关怀视域下高校贫困生思政工作探讨[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3).

[5]宫照敏,郝瑞云.高职院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究[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5).

[6]高翔.基于微博新媒介视角的思政教育工作创新探索[J].科技致富向导,2013,(35).

(责任编辑 刘新蕊)

作者:胡肖明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智能化建筑与建筑环境分析论文下一篇: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