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资金绩效审计论文

2022-05-04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财政资金绩效审计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进行财政资金绩效审计是公众对公共资源进行监督的需要,是审计自身发展的要求,是国家科学、正确制定各项宏观政策的依据,更是现代政府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由于财政资金数量众多,项目类型复杂,财政资金绩效审计对象千差万别,因此整体把握难度较大,该文将对我国的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的目标、内容重点、方式方法、评价体系、风险及防范进行初步探讨。

财政资金绩效审计论文 篇1:

县区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研究

摘要:为缓解财政收支矛盾,提高财政支出绩效,近年来,部分县区政府着手开展财政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分析了县区政府开展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的现状及问题,并从现实角度出发,结合某地开展绩效审计评价实践,对如何完善县区财政资金绩效审计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县区 财政资金 绩效审计

一、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的研究背景

(一)财政资金总体短缺现象仍然存在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审计形态赖以发展的基础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绩效审计已然成为政府审计的必然发展趋势。但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框架都尚待完善。所以,尽管财政收入总额和增长幅度都较高,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存在,财政面临的支出压力将会越来越大。

(二)财政资金绩效水平的提高急需开展绩效审计

近几年,由于财政资金的管理理念和手段跟不上财政职能转变的步伐开始出现滞后的现象。加之财政预算收支规模的逐年扩大,如何分配有限的财政资金,使财政支出结构更加趋于合理,以最大程度地发挥资金使用效益,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是公共财政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开展财政资金绩效审计能有效地促使财政资金发挥出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也是顺应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大势,可以为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发挥积极作用。

(三)开展财政资金绩效审计是历史的必然

《审计署2008年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12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开展绩效审计,基层政府也不会例外。基层政府面临的重大议题在于如何有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改善财政的困境,然而传统的预决算收支审计对此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此,财政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在这种背景之下则成为历史必然。

二、政府绩效审计的内容和指标体系

(一)政府绩效审计的内容

之前,政府工作的审计重心只针对经济性(Economy)的审计。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会计总署增添了效率性(Efficiency)和效果性(Effectiveness)审计。1986年,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及其地区组织经过协调、交流,逐步形成一致意见,把绩效审计的内容定位在以上三个方面。确定“3E”审计的边界后,审计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化,审计领域逐步扩大到环境(Environment)、公平性(Equity)等事项,有人便把之前的称法改为“5E”审计。

(二)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的指标体系

1.财政资金绩效审计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1)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涉及财政资金项目的绩效评价结果无论是单凭定量指标还是单凭定性指标都会显得过于模式化,而且缺乏足够的证明力和说服力,显得不够全面。只有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避免审计失败、降低审计风险,最终全面、保质保量地将评价结果直观、科学地体现出来。(2)差异性原则。财政支出牵涉行业众多,不同的行业之间会因经济活动的特点和资金的运作规律差异而采取不一样的标准去分别衡量,必须将各行各业的差异性考虑在内。(3)代表性原则。能够反映财政资金绩效的类别涉及范围广,指标也比较繁多。若将所有指标都分门别类设定在内的话,整个体系未免过于琐碎、繁杂,也不利于绩效审计评价工作的开展。因此,应选取最具代表性的能够较明显反映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指标。(4)可接受原则。设定的评价指标只有具备一定的可接受性才能得以推广和运用。因此,能够被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其他被审计单位和社会公众接受是建立财政资金绩效审计指标体系必须考虑的原则之一。(5)动态原则。由于财政资金绩效审计评价的具体要求会因时期和执政理念的不同而不同。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必须做到能满足政治、经济、社会三方面协调一致发展的要求,也可以对具体的评价指标进行适时适当的调整。

2.财政资金绩效审计指标体系的构建。财政资金绩效审计应紧紧抓住重点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在资金的分配、资金的拨付以及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全过程的具体体现。由于财政项目的性质不同,其审计评价结果就应当以不同的指标来体现。所以,财政资金绩效审计指标体系就以财政支出主要包括的基本建设财政支出、经济建设财政支出、财政支农支出、财政教育支出、财政卫生医疗支出、社会保障财政支出和专项资金与转移支付七个方面为根据来构建。

三、县区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的现状与问题

(一)县区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的现状

我国对财政资金进行绩效审计的历史较短,2002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才正式提出“积极探索开展绩效审计”。从我国开展绩效审计的实际情况来看,发展不平衡。经济较发达地区的部分市级审计机关通过不断完善重点评价工作,绩效观念逐步增强,绩效用财风气渐渐形成,已建立了适合当地审计环境的程序和方法。如深圳审计机关就在绩效审计方面通过探索取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深圳市人大通过的《深圳经济特区审计监督条例》明确提出绩效审计的概念,界定了绩效审计的内容和范围,并明确规定审计机关每年第四季度向本级政府、人大和上级审计机关提供绩效审计报告,使绩效审计也成为审计机关的法定审计项目。然而,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一些县级乃至乡镇,其在绩效审计的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等方面相对滞后。

(二)县区财政资金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

1.审计体制滞后。当前审计机关的管理体制,使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受到影响,特别是区县级审计部门,内审色彩浓重,往往使绩效审计处于尴尬状态,很难达到对上下级政府和审计机关的统一负责。独立审计成分偏低,尤其是当绩效审计查出牵涉到上级政府和本级政府的利益矛盾等敏感问题时,对审计人员向本级人大常委会真实反映审计情况的过程中进行干涉,严重影响了绩效审计的健康发展。

2.审计力量不足。当前县区财政绩效审计存在的不容忽视的问题之一就是人员缺少与审计任务重的矛盾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同时,绩效审计的技术和方法较为复杂,专业性较强,要求审计人员要通晓财经、审计、经济管理和工程等多方面的知识。而目前县区审计机关的人员配置不能为绩效审计的开展提供良好的人力资源,已成为制约绩效审计开展的关键因素。

3.缺乏完整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由于我国对绩效审计的范围、程序、内容、取证、评价等尚无明确规定,使得开展绩效审计缺乏必要的法律法规支撑;又由于政府部门的活动范围涉及许多方面,而且提供的服务一般是无形的、非盈利性的,较难形成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直接造成绩效审计的评估困难。

4.评价绩效的标准难确定。因为政府的活动范围广,活动的成本和效益还要考虑一些往往无法直接量化和估算的间接、无形的因素,那么估算的标准就会随着审计对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甚至同样的项目也会有不同的衡量标准,而不同的审计人员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判断,得出不同的结论,这就给绩效审计带来相当大的难度。

四、县区财政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案例分析

(一)对财政预算进行绩效审计评价的初步尝试

1.财政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案例的基本情况。2009年9-10月,某区审计局运用绩效审计评价的方法,对2008、2009年度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进行了绩效审计评价的初步尝试,取得了成效。具体审计评价内容包括对财政在涵养税源、财政增收、人均可支配财力水平的评价,财政支出结构合理性的评价以及评价预算编制和执行的科学性、资金到位的及时性、政府运转支出的合理水平等几个方面。

2.财政绩效审计评价的方法和设置要点。(1)评价方法。采取财政自评、审计复核及现场评价办法,由审计局从指标库中选定有代表性的指标,财政部门依据预、决算和实际发生数如实填写基础数据,审计局综合运用横向比较、纵向比较、经验判断、模糊学等办法,对各项评价指标分别赋予相应的系数和分值,并按偏离标准(参考)值的幅度分别打分,逐项进行分析,然后加权产生综合分值和评价意见,最终形成评价结果,从而对财政预算的编制、执行、管理情况等作出定性、定量的评价。(2)此次评价由于是首次尝试,受到时间、经验和基础数据不完整的制约,在定量指标的选取上,审计人员仅是从全区上下比较关注的预算执行效果、行政成本控制两方面入手,从指标库中选取了预算执行、财政运行成本2个方面、18项指标;在定性指标上,则选取财政人员素质、项目管理人员、发展创新能力、服务满意度4个方面的评价指标。(3)分值设定。总分100分。其中:定量指标60分(预算编制、执行和管理指标以及财政成本指标各15分),定性指标40分,按权重计算。(4)绩效得分和评级。这次绩效审计评价结果的具体评级情况为:90分以上为“好”,80-90分为“较好”,70-80分为“良好”,60-70分为“较差”,50分-60分为“差”,50分以下为“否决”。

3.财政资金绩效审计评价的结果。通过审计评价,总体来看,两年来,该区财政在涵养税源、财政增收、人均可支配财力等方面都处于较好水平。不足之处在于:预算编制科学性不强,预算执行存在一定偏差;资金到位及时性一般;在支出结构上,人员工资等支出比例合理,属于建设型财政;政府运转支出总体上所占比例不高,处于合理水平,但考虑到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的前提,对政府运转支出较快增长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

综合得分和评价:综合得分78分,给予良好评级(详见下表)。

绩效审计评价总体意见:仍然是重收轻管、管理较粗放的财政,特别是支出管理亟待加强。在收入管理、资产管理、政府运转支出结构上给予“好”评价,在预算编制上给予“较差”评级,在预算执行上给予“较好”评级,在预算管理上给予“良好”评级。综合得分78分,给予“良好”评级。

(二)绩效审计评价取得的效果

1.发现了财政管理方面的薄弱问题。通过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绩效评价,发现了财政管理的薄弱环节,并以直观、直接的数据和分值,以定量、定性的形式予以反映,为加强财政管理和审计重点监督提供了证据。

2.提出了有效改善财政管理局面的建议。针对发现的问题,审计人员向财政部门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细化项目预算编制、严格执行预算、加强专项资金管理、加强资金使用效益监督、增强自我约束等建议,审计的建设性得到具体体现。

3.得到了财政部门的一致认同。审计机关通过与财政部门的交流,财政部门对其评价过程和结果基本认同,认为财政资金绩效审计是发展的趋势,绩效审计的结果直观、直接,便于更准确的发现管理漏洞,财政部门对预算单位也应该适时建立这种评价机制。对于审计人员采取的评价方法,财政部门基本认同,并提出要进一步丰富指标、科学确定评价标准的中肯意见。

4.积累了以往少有的绩效审计工作经验。在我国绩效审计评价是新生事物,相关的研究理论阐述居多,应用实例很少,且已公布的实例鲜有预算执行类评价,并且应用指标较少,大多实例没有公布评价分值和评价过程。该区通过工作实践总结了较为实用的评价方法和程序,为今后深入开展财政资金绩效审计评价奠定了基础。

(三)绩效审计评价案例的启示

1.在审计评价时间的选择上,最好选定与年初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年中专项资金审计和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同步进行,把绩效审计的要求纳入到专项审计方案中,充分利用专项审计的成果,以实现事半功倍。

2.在进行绩效审计时,应尽可能均衡地选取各类指标,以期更加全面、准确地反映各类支出、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同时,应突出预算执行审计、专项审计和投资项目审计,并作为评价重点,以增强审计结果对微观层面的指导作用。

3.在一些方法无法解决实际评价中遇到的问题时,该区审计机关可以采取较为简单实用的方法予以解决。审计人员采取了反推法和模拟法,对控制性指标首先基于审计经验,先判断确定出大致分值,然后模拟分配各项指标加减系数和分值,最后反复验证评价结果。按照这样的思路,最终确定了评分标准,而且审计评价结果也基本符合审计人员的心理预期。

五、开展县区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的对策建议

(一)积极推进财政资金绩效审计需更新审计理念

对于基层政府而言,对财政资金绩效审计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都比较表面,亟待进一步深入。同时,作为基层政府财政资金审计核心力量的审计机关对自我的认识有偏差,在审计部门职能的转变上滞后,这些严重影响了财政资金审计工作的进程。因此,宣传和普及绩效审计理念,对进一步推进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的实践工作意义重大。

(二)建立多层次、多角度的绩效审计评价机制

财政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改革是政府效能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需要各部门各单位通力配合,共同推进。因此,除了要深入推进财政支出项目的自评和重点评价外,还须积极探索开展第三方评价试点工作,逐步将第三方的评价范围扩大。通过全方位、立体式的舆论引导,为群众提供更多参与绩效审计评价的有效途径,例如采取社会满意度问卷调查等方式,群众可以对财政支出效果进行直接评价;还可邀请或委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中介机构等进行评价,增加绩效审计评价工作的客观性、公正性,为绩效审计评价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三)选择科学合理的财政资金绩效审计方法

财政资金涉及范围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决定了财政资金绩效审计评价工作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可以通过财政所产生的实际结果与预定目标的比较,分析完成目标或未完成目标的原因,进而进行绩效评价。县区财政资金绩效审计也可通过评价某个项目在一定条件下是否成本费用最低,或通过聘请专家对相关资料的收集、汇总、分析、综合等,就某个具体的项目进行绩效评价的方法。无论审计过程中选取的是哪种方法,都应综合考量各种因素,分析并确保所选取方法的可行性、科学性和合理性。

(四)不断加强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日趋复杂的审计工作对基层审计人员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不合理的审计人员组织结构、业务水平尚待提高的工作人员素质等一系列问题都严重影响着审计工作的有效展开。这就要求必须建立并完善审计机关准入资格制度,从根本上解决存在的弊端。要培养能适应绩效审计工作需要的多面手人才,目前单一的财会型为主的人员结构必须转变,应努力组建多元化、复合型的审计队伍。同时注重抓紧抓好审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赵保卿.绩效审计理论与实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2.高杰.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张恩.关于县级政府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的思考[J].会计之友,2009,(6):37-38.

4.丁萍.基层政府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的探讨[J] 财会研究,2011,(5).

5.夏鹏.我国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6.齐敦芳,叶鹏飞,叶忠明等.政府绩效审计[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1).

7.刘晓莲.市县绩效审计[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2).

8.周丰.基于沃尔评分法的财政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0,(4).

9.马哲实.深化财政资金绩效考评制度改革的思考[J].中国财政,2009.

10.Mort Ditterthofer. Performance auditing in governments[J]. Managerial Auditing Journal,2001,(8):438-442.

11.徐敏华.苏州市开展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研究[D].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作者:聂凡 陈赞迪

财政资金绩效审计论文 篇2:

浅谈财政资金绩效审计

【摘 要】进行财政资金绩效审计是公众对公共资源进行监督的需要,是审计自身发展的要求,是国家科学、正确制定各项宏观政策的依据,更是现代政府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由于财政资金数量众多,项目类型复杂,财政资金绩效审计对象千差万别,因此整体把握难度较大,该文将对我国的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的目标、内容重点、方式方法、评价体系、风险及防范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财政资金;绩效审计;探讨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审计机关也逐渐认识到了绩效审计的重要性。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绩效审计发展缓慢,且不均衡。实施财政资金绩效审计是社会公众对公共资源实行有效监督的需要,是国家不断完善投资管理体制、正确制定各项经济政策的需要,也是促进审计自身发展的需要,符合国际现代政府审计发展的趋势。但如何在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中尝试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特别是如何掌握其审计重点,是至关重要的,下面就财政资金绩效审计作一下初步探讨。

一、绩效审计的发展背景

绩效审计,欧美发达国家早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其政府审计就开始进入了以绩效审计为中心,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并存的现代审计发展阶段。上世纪80年代,在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的推动下,许多政府国家审计将绩效审计放在突出的位置,有的国家审计机关甚至拿出三分之二力量进行政府绩效审计,印度等亚洲国家和地区积极探索绩效审计方式,开展绩效审计活动。目前,我国只在审计署和一些发达地区的审计机关针对财政专项资金和大型公共投资项目开展了绩效审计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但仍不能满足社会公众对公共资金绩效性高度关注的要求。

二、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的目标

审计目标是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下,人们通过审计实践活动所期望达到的境地或最终结果。任何审计项目都必须有明确的审计目标,这是确保每项审计工作有的放矢的前提条件。根据《规划》关于绩效审计“以揭露严重损失浪费或绩效低下和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为重点,以促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和管理水平为主要目标”的总体要求,财政绩效审计的目标应该是绩效审计总体目标在财政审计中的具体化和个性化体现。具体讲,财政资金效益审计目标通常大致情况下包括5个方面:一是一检查内控制度有效性和健全性为基础,强化内部控制的管理;二是以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为主线,规范财政管理;三是以揭露财政管理体制缺陷、损失浪费、决策失误等问题为重点,堵塞漏洞;四是以评价财政资金绩效为核心,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五是以服务为目的,提供科学详细的决策依据。

财政资金效益审计的目标体现在评价财政资金管理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实现程度,即通俗的将就是坚持政府投入资金是否有效利用,支出效率是否高效,是否达到预期目的,并提出合理的、科学的建议。也是考核政府的重要依据。经济性评估反映政府树立成本的意识,节约开支,用有限的资金多办实事、好事;效率性评估反映政府的投入产出比;效果性评估反映工作最终结果,包括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完成,人民和社会是否满意。因此,审计机关应当将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和效益审计结合起来,全面履行审计监督的职责。

从我国实施情况看,财政绩效审计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循序渐进、稳步推进,经历以下几个阶段:一是公共资源支出经济性审计阶段,即初级阶段。在此阶段应立足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掌握影响公共资源支出绩效问题的基础上,探索财政绩效审计,围绕“经济性”,重点放在财政资金的节约上。二是全面财政绩效审计阶段,即提高阶段。该阶段要在“吸收精华、去其糟粕”基础上,建立符合我国审计国情的财政绩效审计制度,将初级阶段的无体系财政绩效审计发展成为适应中国审计体制的全新绩效审计模式。三是升华阶段即基于提高阶段的全面的效果性财政绩效审计。中心内容是全面、客观地评价财政支出的社会经济绩效,最终体现财政支出的预期目标与实际结果的吻合性或接近度。

三、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的内容及重点

财政审计是考核政府绩效的一项重要内容。评估一个政府的绩效,不是看它投入多少资源,做了多少工作,而是要考核它所做的工作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社会、企业、公众的需求。在目前的公共财政体制下,财政管理的重点在于财政支出,那么,财政审计就必须研究财政公共支出,针对公共支出的内容和特点有重点地开展财政资金绩效审计。我国财政公共支出的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收入分配调节领域支出,重点解决各地政府财政能力均等化问题;二是公共投资领域支出,包括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自然垄断产业,高风险、高技术产业,农业这种弱质和有风险的产业等;三是事业发展领域支出,包括公共预算保证的全额或差额事业单位的事业发展领域支出;四是政权建设领域支出 ,包括国家立法、司法、行政管理、国防等部门和机构的一般公共服务支出。

在上述财政绩效审计内容中应该确定以下几个重点:一是以公共部门行政管理成本为审计重点。实施行政运行成本审计要关注与运行成本相关的事项进行审查,科学系统的评价绩效性,并拓展到部门的任务完成情况,将绩效审计的成本转化为管理的成果,抑制行政运行成本的超计划增长。二是以财政支出管理为审计重点。要始终坚持“管理出绩效”的思想,实现由最初规范财政部门自身行为到促进财政转变以支出管理为重点,不断建立和完善与公共财政相适应的配套财政管理制度的目标。三是以公共投资建设项目为审计重点。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前期规划、设计、概算及决算全过程跟踪进行审计,促进科学决策,降低工程成本,减少损失浪费和决策失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四是以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和各级政府安排专项资金为审计重点。促进财政及有关部门配套和细化管理制度,发挥有限资金的社会经济效果。

四、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的程序和方法

我国的财政资金绩效审计还处于探索阶段,审计方法还没有固定的模式,因而必须根据审计对象和审计项目的具体特点,灵活运用适合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的方式方法,目的是为取得审计证据,完成审计任务,实现审计目标。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的程序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立项和计划

这一阶段主要包括三项工作:一是选择审计项目,编制审计机关的年度审计项目计划;二是开展审前调查,其结果一方面作为是否立项的依据;另一方面也是编制审计方案的依据;三是编制审计方案。在国外的绩效审计中,这一阶段一般要占整个审计项目的三分之一时间。

2.确定项目的效果目标及评价指标体系

项目支出效果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指项目进行管理和实施的内部效果;二是指项目对象所产生影响的外部效果;三是指项目对社会产生的宏观效果,即社会效果。在项目存在多个目标的情况下,可尽量选择权威性、主流性目标作为评价依据。为了规避风险,将目标和指标体系与被审计单位高层进行充分沟通,达成共识。实施过程中,总目标可以分解成若干个分目标,分步评价实施。

3.收集数据,分析信息,测算指标,评价结果

审计实施开始后,对所需要的信息数据进行收集,根据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测算的需要,对信息进行分析,效果目标实现程度主要通过信息数据的分析和测算来反映的。但应注意指标数据所反映的现象与项目的活动之间的关联性,容易导致错误的评价结论,误导决策者和信息使用者。

4.审计结果的形成

审计完成后,审计机关应该依照国家审计准则的要求出具报告,并将报告提供给决策者。根据政府绩效审计所形成的审计成果,审计结果应上报各级人大机构以及其他决策机构,送同级政府机关或被审计机构的上级主管部门,为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发挥审计促进发展的作用,推动依法治国。

五、财政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方法、原则及标准

1.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方法

在审计实践中,针对绩效形式总结出了两种分析模型,一是关于直接经济模型的“投入产出”评价模型;二是关于社会经济绩效的“投入效果”或“投入产出效果”的评价模型。

对于经济建设类等经济支出,测算直接投入和产出较为直观,使用“投入产出”绩效评价模型较为普遍,应用较为广泛。财务评价指标在通用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基础上,运用财务比率分析法基本可以实现。但业务评价指标需要进行创新才能实现。如项目生态考核,生态指标应征求有关部门及专家意见等。对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益性支出,由于财政公共性的特点,公益性支出的社会绩效远远大于经济价值。在评价价指标的选择上,不能通过单一的、微观的指标进行反应,而需要较为大型的综合指标才能科学的、合理的完成绩效评价,即坚持“宏观绩效指标为主,微观绩效指标为辅”原则进行评价。同时,还有考虑不同部门、不同任务的目标差异较大,所运用的绩效评价方法也不尽相同。

2.财政资金绩效评价的原则及标准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坚持3个原则:一是简易合理原则,根据财政支出项目的特点,选择简易、合理的评价方法,评价的指标要简洁明显,易于操作、容易判断;二是科学完整原则,确定的评价指标要符合被审计单位实际情况,兼顾差别,全面准确的反映支出规模、使用重点及综合绩效;三是客观公正原则,使用的数据基础必须是真实可靠,建立在财政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审计基础上。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标准可分为两类。一是强制性标准,包含法律法规或行业正式公布的部分标准,这部分标准是使用最多也是风险最小的标准。二是参考性标准,包含专业机构研究或行业或地区平均水平和先进水平等公认的实践标准或实务标准、部分国家的经验总结、可行性报告等,参考标准对被审计单位来说不具有强制性,但有着指导或借鉴意义,对审计人员进行绩效评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六、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的风险及防范

由于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审计中的不确定因素,可能会产生审计结论和实际情况不符的情况,使审计的主、客体会受到负面的影响,会产生审计风险。绩效审计风险存在以下5个方面:一是被审计机构和项目的预期法定目标难以确定。二是依据的信息和资料缺乏可靠性。财政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所依据的资料包括机构和项目的会计资料,也包括通过财务会计以外的各种途径和方法收集的信息和资料。三是存在越权审计的风险。四是评价体系和审计程序不统一而导致的风险。五是审计独立性得不到保证导致的风险。

七、结语

我国的财政资金绩效审计体制还不够完善,审计的意识和观念不足,审计的范围小,重点不突出,审计的质量相对不高。我们要做的是转变观念,增强意识,扩大审计范围,完善方法和体制,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促进我国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大胜,《政府绩效评价体系》,《政府绩效评价与政府会计》,大连出版社,2005.

[2]审计署外事司,《国外绩效审计简介》,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

[3]邢俊芳,《绩效审计中国模式探索》,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4]鲍国明、孙亚男,《公共资金绩效审计项目的选择与确定》,《审计研究》2006第2期.

[5]陈思维、王会金、王晓震,《经济绩效审计》,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

作者:尹亚涛

财政资金绩效审计论文 篇3:

全面推进我国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的方法对策

政府财政资金绩效审计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措施相配套,否则绩效审计难以实现预期目的。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的理想模式是审计机关完全独立,应审必审并确保审计质量,建立完善的财政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审计结果得到重视、提出的建议被采纳,监督作用能充分发挥。本文针对我国目前财政资金绩效审计开展状况,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一、完善我国政府审计体制改革,增强财政审计的独立性

国际最高审计机关组织颁布的《利马宣言——审计规则指南》指出:“最高审计机关必须独立于被审计单位之外并不受外来影响,才能客观地完成该其工作任务。” 我国现行的还是行政型审计体制,存在一定不足。因此改革国家审计体制,使其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状况及审计环境的变化相适应,是必然趋势。

我国国家审计体制由行政模式向立法模式转变需要一个过程。现阶段应重点进行调整,一是提高中央审计机关的法律地位。在现有基础上提升审计署的地位,使审计长具有国务院副总理或国务委员的地位。二是改革地方审计机关“双重领导体制”。省级审计机关接受最高审计监督委员会的业务指导,省级以下审计机关实行垂直管理,最高审计监督委员会与地方审计机构可分别专门负责中央与地方的财政资金的监督,各司其职,不断强化监督力度。

我国审计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应是实行立法型审计体制,即人大常委会领导下设立最高审计机构,设立与国务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相平行的国家审计院,实行“一府三院制”。审计院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不再作为政府的组成部门。审计长由国家主席提名,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国家主席任免审计机关受人民委托在人民代表大会领导下进行,对政府管理使用财政资金情况进行评价和监督。

二、加大财政资金审计人员的培养,不断提升审计人员素质

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监督作用发挥得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因此,为适应财政资金绩效审计工作开展的要求,审计机关应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人才战略性作用,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努力构筑高素质的审计队伍。

(一)加大审计人员培训力度,提升审计人员的综合能力

审计机关要建立健全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使培训工作覆盖审计干部职业生涯,不断更新其理论知识,拓展视野。要通过专题集训、系统培训、实践积累等方式,及时更新和充实审计人员相关的专业知识,积累绩效审计的经验。要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不断优化审计队伍的知识结构,使之适应绩效审计发展趋势的需要。审计人员应不断更新审计、财务会计、成本管理、工程管理、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现代审计技术,以适应新时期绩效审计工作的需要。在成员构成上必须是高层次、高素质、多门类的专业人才的集合,要涵盖经济学、金融、审计、社会科学、法律等学科,要通过公开招聘、聘请专家等方式积极吸收各种专业人才,不断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整体战斗力,来促进绩效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有效整合审计人力资源

各级审计机关要认真分析审计队伍现状,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充分发挥审计队伍的整体优势,充分利用外部人力资源为审计服务,发挥他们在真实合法性审计方面的优势。此外,审计机关还应积极探索建立审计人员职业化管理体制,通过完善考核、竞争、激励、奖惩等机制,积极创造有利于审计人才成长的内在环境。同时要改变目前我国政府审计机关的人员录用与工资制度,建立政府审计机关自己负责招聘和管理的用人机制。由审计机关自行聘用、制定工资标准和决定提升程序,从而真正提高审计人员的独立性,以保障审计工作能客观、独立、公正的进行。

(三)提高我国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的法制化、规范化

1.完善我国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的相关法律体系

从国内外财政资金绩效审计开展情况可以看出,明确的法律授权为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因此,我国财政资金绩效审计也必须从法制、法规的高度上加以重新定位。一是要及时做好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的立法工作,明确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的法律地位。二是加快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的法制建设。三是加快修改完善《预算法》、《国家金库条例》等法律及相关法规,增强财政法规的可操作性。四是要建立和完善支出决策失误责任的追究制度,明确法律责任,使相关法律法规更加具有严肃性和权威化,从而真正实现“谁决策,谁负责”的审计监督目的。

2.探索建立财政资金绩效审计指标评价体系

财政资金绩效评价标准是用来评价审计对象财政资金绩效高低的标尺与准绳,审计人员要按照绩效评价标准对所出具的审计报告负责。但是由于财政资金服务的目标具有多元性的特点,财政支出的结构相对比较复杂性,资金使用效益存在多样性,导致财政资金的绩效很难从某个单一的角度进行评价,因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存在很大的难度。但是,财政资金绩效审计指标评价体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建立科学、完整的财政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库,这是做好财政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的关键。财政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既要有经济、效率与效果方面的内容,也要有公平方面的内容;既要注重政府部门产出和结果方面的指标,也要注重政府服务质量和社会满意度方面的指标。切忌单纯以经济为主导、片面追求GDP,把评估变成新的“数字游戏”。

3.逐步推行财政资金绩效审计成果公开化

审计公告制度是一把双刃剑,既能让社会公众了解审计结果,同时又能对审计质量进行有效监督。绩效审计成果能否得到充分运用,是体现绩效审计的效果和价值所在。因此,为了让公众了解财政资金的使用状况和效果,可以逐步建立和完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将审计结论向社会公众公布,接受公众监督,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从而增强审计监督的权威性。在我国建立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结果公告制度,要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必须要在公告内容、公告范围和形式等方面,进行认真和审慎地把握,应该坚持客观性、及时性、明晰性和谨慎性等原则,让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真正落到实处,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作者:鲁逸梅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角色游戏幼儿教学论文下一篇:我国货币政策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