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策略

2022-11-24

创新性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具备新颖、独创的特点,它是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观察能力等各类能力和素质的综合,是对传统思维模式的突破和超越。小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最活跃的年龄阶段,小学阶段是创新性思维发展的基础阶段和关键时期。通过教学过程,使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得以发挥。那么,作为数学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呢? 以下谈谈笔者的粗浅认识。

1鼓 励猜想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离不开猜想, 它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新颖独特的思维成果展现,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进行探究,从而探索出具有创造意识的简捷方法。

例如:六年级上册《分数乘加、乘减运算和简便运算》中,有这样一题9/13 X 7/20+6/13 X 9/20; 只有一位学生慢慢地举起小手,“老师我是这样想的,因为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是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所以互换两个分数的分子或分母,积的大小不变(这也是乘法的交换律:axb=bxa).因此交换分子的位置后6/13 X 9/20变成9/13 X 6/20。这样算式中就有相同的因数了, 然后利用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进行计算。显然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是大部分学生没有想到的,而授课老师不但没有批评这位同学,还高度评价他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采取非常灵活的教学方法,及时组织同学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最后达成一致意见,这种做法不但是合理的,而且有很强的独创性。

2适当引导学生 ,进行教学的再创造活动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是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有效激发学生去积极地动手、动脑,促使学生具有足够的创造空间。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的《植树问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创设情境。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在小组中经过充分的讨论和研究,并请学生实际操作,把这三种情况、棵数与段数的关系,进行验证,最后得出结论:两边都不种树,减一;一端种树,一端不种树,不加不减;两端都种树,加一。学生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创新思维已经得到发展。

因此,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空间和时间,通过有效的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再创造活动,培养学生数学课堂的创新意识,增强数学学习的方法和效果。

3让想象张开翅膀 — ——自 主探索 “再创新 ”

“创新”就要建构眼前不存在 (或对创新者来说是不存在的 )事物的设想,这需要想象,想象是形象思维的重要方式,创新活动需要创造性形象思维能力, 它是人们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对记忆中的表象,经过重新组织加工而创造了的新形象、新概念的思维活动。

例如:在教学《圆柱与圆锥体积间关系》时,学生们在这一情境中要敢于想象,要乐于探索;在探索中交流,在交流中感悟。学生们自然而然地会提出了三个富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 并有关问题也迎刃而解。

(1)当圆柱与圆锥等体等高时 ,圆锥的底面积是圆柱底面积的3倍,圆柱的底面积是圆锥底面积1/3.

(2)当圆柱与圆锥等体等底时 ,圆锥的高是圆柱高的3倍 ,圆柱的高是圆锥的1/3。

(3)当圆柱与圆锥等底等高 ,体积不相等时。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

这样,在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这种训练学生的联想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4捕 捉生活素材 ———训练灵活多变的思维

知识来源于生活,形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在解决问题情景中,学生要自己的生活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学生更愿意交流,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让学生思维的火花绽放,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实践中得到了提升。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一课时,在课堂上模拟超市购买商品的场景,让学生经历“买卖物品”,然后延伸到家庭生活中,试着帮爸爸、妈妈付钱、算帐,说说自己买了那些物品、要多少钱,付了多少钱,又找回多少钱的经过,针对学生的交流再作小结。

因此,单凭课堂上的讲解、练习是很难达到这种效果的,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发散了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是继续学习的一种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让每个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的潜心启迪和培养, 充分挖掘教材中和学生身上点点“发散性思维”的火花,利用各种思维训练的有机结合,将创造性思维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 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一定得到充分的发展。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论文下一篇:分包工程的风险分析和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