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论文

2022-05-04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以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公共艺术类选修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思想认识转变、师资队伍组成、课程体系设计等方面入手,试图构建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研究适合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公共艺术类选修课程教学运行模式,从而提高高职院校公共艺术类选修课程的教学质量。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论文 篇1: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管理优化及对策探析

【摘要】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作为学校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引起高职院校的重视。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管理担负着艺术教育发展、协调和保障的作用,是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因此,需要不断优化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学组织管理、完善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管理体制。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管理;对策

对高职公共艺术教育进行管理是艺术教育发展的重要一环。一旦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管理机制失常或者管理不恰当,会让高职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发展受到阻碍。目前,从我国高职公共艺术教育管理的情况来看,我国在这方面还有待加强,管理水平也需要进一步提高。

一、高职艺术教育管理现状分析

通过学界和教育管理者的不断探索,高职艺术教育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些高职院校逐步形成了以艺术教学为主渠道,艺术活动、艺术实践为辅渠道等多种辅渠道并存的教育管理体系。部分高职院校是以专业艺术教育、公共艺术教育等不同类别来进行艺术教育管理。在公共艺术教育上,部分高职院校根据各专业特点、学生特点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性来进行多元化的艺术教育管理,这些都给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管理带来了成功启示。

除此之外,还是仍有一些并不令人满意的情况存在于高职艺术教育管理中,例如,首先高职院校领导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以及在艺术教育管理上,学校缺乏统一的规划和领导,导致高职艺术教育在管理上的疏漏;其次,各高职院校需要进一步理顺艺术教育管理体制,建立专门的艺术教育管理部门。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管理呈现出一种多头管理和管理无序的状态,从而导致高职艺术教育管理效率、效能低下;最后艺术教育管理在经费投入、激励与评价机制和使用等方面都依旧无法获得足够的保障以及高职院校领导和教师并没有重视艺术教育的正确导向,并且依旧以传统教育观念进行教学,不能合理的把握对学生管理尺度,学生教育与管理脱节等现象。由此可以看出,建设我国高职艺术教育管理机制的任务,任重而道遠。

二、高职艺术教育特色管理的问题及原因

1、缺乏专业性的艺术教育管理人员,不重视特色管理方式

现如今,我国没有对现有从业人员进行与艺术教育相关联的管理方法的要求,不仅相关教育部门不重视艺术教育管理的工作,并且高职院校、相关系部也没对高职艺术教育管理引起足够重视,大多数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管理工作没有配备专门的管理工作人员,导致高职艺术教育管理不够规范。虽然现如今艺术教育在我国发展较快,但是只有各个部门的大力支持,我国艺术教育管理工作才能在体现管理规律,遵循艺术特色的基础上找到正确的发展道路。

2、艺术教育行政管理过于严格,管理方式落后单一

目前,传统教育的管理方式在高职艺术教育管理的工作中仍然占据主流,行政管理手段依然是主要的,而辅助性管理手段则较少。近些年来,虽有不少学者提出应该行政化高职教育管理,但行政管理手段在高职教育中实行是不被推崇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艺术的自由发展。如果不增加其他的管理方式,不结合艺术管理的灵活性与原则性,单一的让行政手段管理艺术教育管理的工作,会导致艺术教育管理工作陷入困境。

三、优化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管理对策

1、建立健全学校艺术教育组织管理机构

第一,健全组织领导机构,完善学校艺术教育组织管理机构应摆在首位。学校可以成立艺术教育领导小组或艺术教育委员会,让主管领导担任组长,有关部门参加。其职责是研究学校艺术教育的重大问题,制定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规划,统筹学校资源,通过协调每个部门机构从而打造一个协作网络,检查监督和评估关于各个单位部门艺术教育工作的成效。现在,成立委员会或领导小组已在很多高职开始实现,并且组织领导工作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第二,成立相对独立的艺术教育实施机构。各高职院校可以设立艺术教育中心、艺术教学团队或艺术教研室等相对独立的机构来实施和运作学校艺术教育的管理和开展,并赋予其独立行使艺术教学、艺术活动等艺术教育相关事项的管理权力,履行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职责。艺术教育管理部门应作为高职院校独立的二级单位,不再依附在教务处、团委、艺术学院等二级部门,并建立专门的艺术教育专项经费,安排固定人员对其进行管理,使其可以独立组织开展学校艺术教育教学和艺术教育活动,定期研讨,使高职的艺术教育制度化、专业化。

2、完善艺术教育的激励与评价机制

高职在建立艺术教育激励机制时,应该考虑到受教者、施教者以及管理者等三个层面。在艺术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一是如何调动艺术教师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是影响艺术教育成败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所以,应在待遇地位、职称评定等方面对艺术教师与其他教师实行统一对待,从而充分调动艺术教师的积极性。二是在艺术教育中,学生作为受教者,艺术教育的成效最终体现在学生鉴赏美、表达美的艺术素养当中。在艺术教育中,也应建立学生艺术教学评价机制,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三是对于管理者而言,高职院校应充分考虑到其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在级别认定、职务晋升、物质待遇以及精神奖励等有充分的考虑,并积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职业发展环境。

为进一步推进艺术教育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保证和提高艺术教育质量,应进一步加大监督力度、逐步建立比较完善的监督评价体系。对艺术教育教学质量监督评价上,最终体现在建立一套适合自身的、操作性强、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按照艺术教学、艺术活动、艺术实践等环节的不同性质,按照艺术教育的规律和特点,逐步将每一个环节的考核与评价制度并系统化,形成比较完善的评价体系。

基金来源: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立项课题《从分科走向综合——高职生态式、模块化综合艺术课程构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XJK012CZJ040)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薛天祥主编.高等教育管理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程斯辉著.中国教育管理模式研究[M].湖北: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

[3] 刘红英,刘创.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构[J].艺术教育.2012(10).

[4] 王凯.公共艺术教育对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J].艺术教育.2012(11).

作者:

李曾辉(1979— ),男,湖南隆回人,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基础课部副教授,艺术教学团队教学负责人,硕士,湘潭市舞蹈家协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艺术教学与研究工作。

作者:李曾辉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论文 篇2: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类选修课程平台建设研究

摘 要:以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公共艺术类选修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思想认识转变、师资队伍组成、课程体系设计等方面入手,试图构建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研究适合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公共艺术类选修课程教学运行模式,从而提高高职院校公共艺术类选修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通识教育;公共艺术课程;高职院校

作为打通贯穿、融合汇集各基础学科知识的通识教育,本身带有比较强的非专业性和非职业性色彩。公共艺术课程是当代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设置并开展音乐、美术类的公共艺术课程是当前高校提高学生审美素养、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虽然在通常情况下,它与学生将来的职业活动并无直接联系,由此造成高职院校师生对其重视程度都有所欠缺,但公共艺术教育重在培育学生的综合素质,重在塑造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从长远来看,对学生人文思想的养成和民族素质的整体提高都是大有裨益的。近年来教改趋向也反映出教育界对艺术教育的日益重视,以及社会对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笔者所在学校为促进公共艺术教育工作的健康开展,使公共艺术教学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在转变思想认识、打造师资队伍和设计课程体系等方面做了较为细致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并初步实施了相应的一系列教学规划。

一、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窘境

虽然距教育部高校艺术课的指导方案的出台已有七年之久,但现今在高职院校开展并实施公共艺术教育仍面临着重视程度不够、师资力量不足、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

在实用主义盛行的当下,功利化的教学内容以及就业导向使许多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虽根据政策得以开设,但不受老师和校领导的重视,成为某种程度上的“课程鸡肋”,这在高职院校尤为盛行。如何扭转重理轻文的传统认识,走出“教授公共艺术类课程无用”的思维误区,这是值得整个高职教育界深思的问题。事实上,在某种程度上淡化高职教育的专业化、职业化价值取向,将其回归到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这些基本素质的教育目的上来,是解决该问题的根本途径。杜威虽是实用主义教育学之鼻祖,但他也曾有过“教育本身无目的”的著名论断,这一思想恰合通识教育视域下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开设意义。

笔者所在学校作为一所传统工科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中艺术人文的氛围相对较为淡薄。但这一氛围的形成并非是因为学生缺乏兴趣,而是由学校对公共艺术课程的支持力度不够所致。从笔者最近拟定的一份针对公共艺术课程的调查问卷结果看,虽然学生对艺术了解、掌握有限,但81%的学生认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必不可少,65%的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课抱有良好的期待,希望学校能够开设类似的课程。而在2012-2013学年,该校仅开设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规定8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的2门。对此,首先必须转变校方的认识,真正以学生的需求为本,加大对公共艺术教育的投入和扶持力度,提高艺术课和任课教师的地位。

在当今一些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学中,许多教师还没有从艺术教育的旧有模式里跳出来,依旧沿袭采用灌输式方法讲述着一系列枯燥乏味的艺术理论和知识,不但无法引导学生投入到对艺术的审美和思考中,反而造成了一种思维定式,这与艺术教育需要的凸显个性、发散思维是相悖的。公共艺术课的讲授效果与公共艺术课的定位,以及任课教师素质是密不可分的。在某些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长期仅作为一种点缀和摆设,表现在:没有组建相应的公共艺术教研室,缺乏必要的组织保障和经费支持,教师间缺乏信息的交流和反馈,教学督导不到位,并让一些没有任何教学经验的年轻教师担任公共艺术课程教学,且教学设计没有统一要求,随意性较大,教学队伍的素质普遍不高。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都安排在一个学期内完成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课时严重不足,而讲授内容的涵盖面又太广,造成每每只能泛泛而谈,走马观花。另外,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譬如,教学机构不健全,缺少教学大纲、考试大纲、课程介绍;对教育部“限定性选修”课程的性质把握不准,课程名称不规范,门类不齐全;对公共艺术课程的学科性、知识性、系统性存在着认识偏差,对考试的要求缺乏课程考核的基本内容和学科基础知识,对教材的选用不够慎重等。

二、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应对之策

鉴于以上种种实施公共艺术教育所面临的困难,笔者认为,从通识教育的角度来思考公共艺术教育的开展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个崭新的思路。

(一)以通识教育思想转变认识

通识教育是每位大学生都要接受的必修课程,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通识教育体系有利于加强学生,特别是教育工作者对其的认识,提升公共艺术课的地位。通识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培养新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指导思想,公共艺术课程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是高职教育中全面促进与加强艺术教育的重要任务和发展趋势。以通识教育的理念去审视公共艺术教育是大有好处的。首先,通识教育已是世界各大学普遍接受的国际化议题,已经引起中国教育界的充分重视。其次,通识教育实际上是素质教育最有效的实现方式,将艺术教育涵盖于其中,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充分发展个性,博采众长,进而可以激励学生从自己实际出发自主选课,从而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第三,通识教育是防止学生偏科的重要方式。这一问题在高职院校已是普遍现象。把艺术教育融入通识教育范畴,做到文理互通,博洽多闻,让高职学生的知识结构趋于合理。基于此,该校领导高度重视通识教育范畴下的艺术教育工作,将其列入学院党政工作要点,已于2011年11月成立了公共艺术教育领导小组,同时成立公共艺术教育教研中心,由人文社科部和校团委共同负责。建立起由校领导负责分管,以学校教务处牵头的管理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具体负责学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切实加强公共艺术教育的管理。学校从财政投入到课程建设方面都积极给予支持,保证公共艺术课的教育成效落到实处。除此之外,該校还制定了如下政策来保障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质量。

1.建设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所需的专用教室和活动室,购置教学、活动器材等。

2.每年按一定比例安排艺术教育专项经费(生均10元),确保公共艺术教育正常开展。

3.建立和完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力促公共艺术教育收到实效。

4.大力提高公共艺术课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在专职教师的职务评聘、工资、奖励等方面,享受与其他学科教师的同等待遇。

(二)以通识教育要求建设师资队伍

基于高职学生人文知识、艺术鉴赏力略低的现状,公共艺术课程在讲授过程中就不能够太过专业或艰深,要让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学得懂、听得懂,不致使学生由于课程的纷繁复杂难于接受,而违背了通识教育的思想。以通识教育较为宽泛的層面来降低艺术殿堂的门槛,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公共艺术课的熏陶。公共艺术课程作为通识课程的一个门类,不仅仅要求任课教师有过硬的专业技能素养,同时还应该具备广博的人文知识素养、敏锐的洞察力和一定的心理学修养,这样才能够在课堂上很好地将通、专结合起来,不至将公共艺术课程讲成专业课程,偏离了通识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如此一来,就对公共艺术任课老师的本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加强公共艺术课的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该校已采取了以下相应措施:

1.在公共艺术课程任课教师的招聘中,为满足通识教育的需要,除了要求应聘者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外,还要对他们的综合文化素养和课堂授课能力进行考核,结合二者,择其优而用之。

2.成立公共艺术课课程组,以学生数0.15-0.2%的比例配备教师,其中专职教师不少于50%(2013年招聘音乐专业和书法专业的专职教师各1名)。

3.选送公共艺术课教师参加在职硕士学位进修,通过举办短期培训班、组织教学观摩活动和考察等形式,多级别、多层次、多渠道地培养具有较高思想素质、良好的敬业精神、一定的艺术教育理论水平和较强的艺术教育能力的专职教师队伍。

4.加强公共艺术教育科研工作,以科研促教学,以活动推普及,坚持普及和提高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公共艺术教育质量。充分发挥公共艺术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积极性,提高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

(三)以通识教育标准设置课程

影响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的是通识教育的“通识性”,在设置过程中就要考虑到专业和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差异,考虑受教育对象的适应性等,那么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应该具有多元、多样和多层次的特点。再者,在通识教育下的公共艺术教育必须体现一个“通”字。当然,这个“通”并非是将各个艺术课程笼统地进行混合杂糅,而是重在与学生的专业课程相联系,与学生的课外生活、社团生活相联系,与学校的隐性课程相联系,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将艺术人文知识的传授与学生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起来。据此,该校拟定如下课程建设方案:

1.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和艺术任意性选修课程中选修1门并通过考核,修满规定的2学分方可毕业。

2.根据学校学科建设、所在地域等教育资源的优势以及教师的特长和研究成果,开设各种具有特色的艺术任意性选修课程或系列专题讲座,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和需求。

3.将艺术课老师指导学生参加学校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学院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周、圣诞晚会等活动列入教学课程之内,按指导时间计算课时。

4.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各年级、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之中。开设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包括《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等。

参考文献:

[1]刘艳霞.通识教育理念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2]冯兰芳.关于普通高等学校艺术公共选修课程的思考[J].人民音乐,2003(12).

[3]布朗科·尼克著.艺术创造与艺术教育[M].马北寰,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4]曾繁仁.现代中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比较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5]王增.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改革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2(1).

作者:陈荣荣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论文 篇3: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究

【摘要】公共艺术课程是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设立的限定性选修课程,对于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各个高职院校为响应国家号召,纷纷开设了公共艺术课程。但传统的艺术教育理念不够完善,使高职院校的公共艺术课程在整体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比较落后,教学模式的实践也远远落后于理论研究,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高职院校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不断的创新。

【关键词】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 ;教学模式

一、高职院校开设公共艺术课程的必要性

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及2019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都对学校美育的育人导向作用极其重视,强调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美育的全过程,同时对新时代高职院校中美育改革也提出了明确要求。在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实现美育最重要的途径即开设公共艺术课程,公共艺术课程也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输送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渠道。

高职院校开设的公共艺术课程主要以非专业人群为主,为非专业人群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对他们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审美教育,以便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艺术修养,对促进他们人格的完善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是高职院校塑造和完善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二、高职院校开展公共艺术课程的现状分析

这个高速发展的新时代对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在开设公共艺术课程的同时,必须以高职院校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前提。然而,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许多高职院校因为对自身没有明确的定位,致使公共艺术课程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存在着许多问题。

关于学生对公共艺术课程的认知,我们随机抽取了30名高职院校的學生进行问卷调查,关于这个问题的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有63.3%的学生选修了公共艺术课程,还有36.7%的学生并没有认识到公共艺术课程的重要性。从这些大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在高职院校中开设公共艺术课程还存在着根本性的问题——让学生意识到公共艺术课程的重要性。

在很多高职院校中,公共艺术课程的讲授,大多数都为兼职教师,这部分教师不具备艺术教育的专业素质。我国明确规定在艺术课程的教育中,具备专业素质的教师须占到艺术教育课程教师的一半以上,但很多高职院校并未达到此比例。这是公共艺术课程没有得到良好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影响公共艺术课程发展的另一重要原因即缺乏合理的考评机制。公共艺术课程作为选修课程,考核内容一般以基础知识为主,会采用随堂测验、开卷考试等方式进行,学生也多以通过考试为目的。而公共艺术课程开放、多元化的特点,决定了这样的考评机制对它并不适用。

由图2可知,关于公共艺术课程的评价手段这个问题,有60%的学生认为该课程的评价手段应采取理论加实践的考评形式,有40%的学生认为应根据课程内容进行实践测评,没有同学选择随堂测验理论知识。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所以每个人对艺术的理解程度和艺术感受力也都是不同的,单纯考核艺术基础理论知识而忽略学生在公共艺术课程中学到的附加价值,是不科学的。例如,有些学生艺术理论知识掌握得没有那么多,但是对艺术作品却能有独特的见解和非常细腻的艺术感受力。如果考核仅仅以艺术理论知识为标准,是不利于学生艺术认同感的提升的。

三、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究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和科技不断进步的时代背景下,信息的接受和统计都有着质的飞越,传统的教学模式也注定满足不了新时代的教学要求,那么公共艺术课程也需要与时俱进。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讨论法、自主学习法,这些传统的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不符合现在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例如,我们常用的讲授法,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在短时间内把新的知识转达给学生,使学生在短时间内会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但学生缺少直观体验知识的技能,无法得到最直接的感性知识,不利于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的启发,对所学知识记忆效果不够理想,很难引起学生共鸣。

高职院校的公共艺术课程在以学生体验性为主的基础上,还需要结合多种教学模式,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公共艺术课程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由调查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关于“你希望教师在教学时,应以什么为主?”的问题,有96.7%的同学认为教师在教学时,应该以学生的体验性为主,只有3.3%的同学认为应该以理论知识为主。

(一)讲授法与直观演示法相结合

在《音乐鉴赏》课程中,教师将理论知识传达给学生之后,可以为学生们展示美声、民族和通俗歌曲的片段,让学生感受不同的唱法在音色上有什么区别。在《舞蹈鉴赏》课程中,教师可以展示不同民族的舞蹈风格,学生理解舞蹈的内在意蕴,从这些舞蹈动作中去剖析这个民族的舞蹈特点以及他们的民族文化,通过这种展示,使学生拥有更加直观的感受,从而对所掌握的知识记忆更加深刻。在日常生活中,影视剧是很多人的娱乐方式之一,在大部分学生爱看的影视剧题材中,经常会出现外观相似、非专业人群难以区分的乐器,例如,笛子和萧、古琴和古筝等,那么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爱好在课堂中直观展示这些乐器,让学生自己去总结这些相似的民族乐器在外观上的区别,再用这些乐器演奏乐曲片段,使学生感受不同乐器音色上的差别,这样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眼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作者:司元姣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个性发展体育教学论文下一篇:电气预算电气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