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语言发展与教育

2022-11-17

第一篇:婴儿语言发展与教育

教你认识婴儿的体态语言

婴儿在学会说话以前,有着丰富多彩的体态语言,它包括面部表情和身体姿势的变化。科学家们曾饶有兴致地研究过数千名婴儿,发现这些变化并非出于偶然,而是具有心理活动的意义。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研究婴儿心理学的斯克佛教授所著的《婴儿面部表情与心理活动》一书中,分析了婴儿的面部表情语言,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种。

6个月时,婴儿会张开双臂,身体扑向亲人,要求搂抱,亲热,若陌生人想要抱他,则转头将脸避开,表示不愿与陌生人交往。

7-8个月时,婴儿会以“拍手”和笑脸表示高兴,在父母教导下会以“点头”表示谢谢,对不爱吃的食物避开,并以“摇头”表示拒绝。

9-10个月时,婴儿会用小手指向去哪里,或用小手拍拍头,表示要戴帽子带他出去。

11-12个月时,婴儿除了以面部表情和动作来表示体语外,还会伴以各种声音,比如嘟嘟声(表示汽车),嘎嘎声(表示小鸭),以及用简单的单词音来表示自己的意愿。

总之,在孩子1岁之内,有成千上万的信息是通过婴儿的体态语言向父母传递的,而每个婴儿的传递方法也各有不同,父母应细心观察婴儿的体态语言,了解其心理需要,才能促进彼此之间的交往

第二篇:孩子的语言发展障碍与语言能力的发展训练

孩子的语言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这些并不是一生下来就完全具备好的,需要经过后天的训练才逐渐发展起来。许多家长并不十分了解什么时候、怎样对孩子进行语言能力的训练,只是当发现孩子说话大舌头、结巴、阅读困难、读书眼酸、写字笔画颠倒、字迹难看等问题时才意识到孩子在语言能力上存在的问题,家长应该怎么帮助孩子发展他们的语言能力呢?

(图1)

孩子的语言功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听,他们通过听大人讲话、和大人沟通来模仿和学习语言,如果孩子的听觉功能发育不好,势必会影响说,这里的听觉不是指听力,听力是指能听到多少声音,而听觉是指听到什么。例如,孩子的“大舌头”,原因之一就是听觉分辨能力的问题,他们听到的也许就是含糊不清的内容。还有的孩子上课也在听课,可就是记不住老师说的话和布置的作业。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专门的训练中进行矫治。例如,感觉统合训练中的旋转圆筒、滑梯、滑板等训练,以及音乐治疗中的音高、辨音、听觉记忆等训练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孩子说话的能力培养不仅在于“教”,更重要的是训练和说话有关的大脑功能,从下面的幼儿语言发展顺序图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和语言发展有关的内容。

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需要时间,家长应该有足够的耐心并掌握科学的指导和训练方法。

语言是孩子心理发育的一面镜子,通过观察孩子说话,家长可以了解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从检查孩子的语言障碍,家长可以发现孩子的心理疾病。孩子的语言障碍有以下几种:说话晚,发音不清,大舌头,口吃,词汇贫乏,抽象能力差,表达不清;话多,滔滔不绝,只顾自己说不听别人讲;会说话,但拒绝和别人沟通,等等。有些家长以为孩子说话有问题可能是舌系带短,就去做手术;有的家长认为聪明的孩子说话都晚;还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说话是自然而然的事,不用管他,这些观点都是片面的,当家长发现孩子有语言障碍时,不要掉以轻心,而要带孩子去找心理医生检查病因。 (图2)

一般正常的孩子在1-1岁半,最晚到2岁之前会说话,如果孩子说话晚,语言发育迟缓,首先要检查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智商越低的孩子语言能力越差。也有智力正常的孩子存在语言障碍,例如,听觉分辨能力差的孩子,会影响孩子的发音。孩子在婴儿期通过哭来练习发音,通过吸吮动作来锻炼口腔肌肉运动。如果家长不让孩子哭,或哭得很少,奶嘴眼儿太大,吸吮用力不足,就容易造成声带、舌头、口腔肌肉训练不足,孩子说话大舌头。本体感差的孩子,大脑神经对声带、舌部、唇部的控制不协调,容易引发思维与发音不同步,造成口吃,表达困难。前庭平衡能力失调的孩子,话多,缺乏抽象概括能力,说话没有条理,喜欢重复广告词,说话絮絮叨叨,但听不明白他在讲什么。

有75%的孤独症儿童同时患有智力发育迟缓,继而造成语言发育迟滞。有25%的孤独症儿童在1-2岁时会说话,但到了4-5岁时拒绝说话,不与别人沟通,或者只是刻板地重复别人的话。

通过检查孩子的语言障碍,可以了解孩子有哪些心理发育方面的问题,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矫治。

【怎样检查孩子的语言发展障碍】

语言发育是智力发育的重要标志,当孩子到了2-3岁以后出现不说话、说话晚或发音不清、口吃等问题时,家长才开始着急就有些晚了。其实,家长可以从孩子刚出生时起,就可以逐月检查孩子的语言发展情况,及早发现问题,及早进行训练矫正。

1个月 在清醒时,能发出细小柔和的喉音; 2个月 会发a、o、e等元音; 3个月 能发出咯咯的笑声;

4个月 在安静时会咿呀自语,高兴或不满时会大声喊叫;

5个月 咿呀学语,看到熟悉的人和物时会咿咿呀呀地好像“说话”; 6个月 叫孩子的名字会转过头;

7个月 无意识地发出da-da, ma-ma的声音; 8个月 会模仿弄舌声或咳嗽音; 9个月 会做欢迎、再见的动作; 10个月 会模仿大人发单字音;

11个月 有意识地发单字音,会用单字音表示人、物或动作;

12个月 把玩具给孩子,再要回来知道给;

15个月 能根据大人的问话,指出眼、耳、鼻等3个以上的身体部位; 18个月 21个月 24个月 27个月 能根据大人的要求,把物品送到指定地方;能有意识地说出3-5个宇音(爸、妈除外); 能说出3-5个字组成的句子,能回答“这是什么”等简单问题; 能说出两句或以上的儿歌,会主动问“这是什么”; 会说8-10个字的句子;

30个月 能说出10种图案;

33个月 能根据问话说出自己的性别;

36个月 懂得回答“冷了、饿了、累了怎么办”等问题; 42个月 会说反义词;

48个月 知道苹果一刀切开有几块。

54个月 会回答“人为什么要穿衣”、“眼睛有什么用”等问题; 60个月 会回答“人为什么上班”、“房子为什么有窗户”等问题。

如果孩子的语言发展晚于上述月龄,那就要找心理医生做一些心理检查,并及早进行训练。

儿童语言的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语言的理解,二是主动说出语言,孩子往往是先理解语言,然后说出语言。但是,孩子的语言功能并不是自然而然地发展起来的,例如,从小和狼一起长大的“狼孩”,除了会嚎叫以外,语言很难发展起来;从小生长在很少受到关注的环境中的孩子,语言能力也很贫乏。心理学家研究发现,0-7岁是孩子语言功能发生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没有及时刺激和训练,最容易产生语言障碍,影响将来的心理发展。

在1岁以内,语言训练应着重于主动对孩子说话,即使是1-3个月的婴儿,也会对声音有听觉反应,能辨别声音的来源,会咿呀发声,能辨别讲话人的感情等,家长不要忽略了这一时期孩子的语言发展需要,要多给孩子听丰富多彩的声音,包括音乐、儿歌、故事、自然界的各种声音等。不要给孩子限定一个非常安静的环境,也不要只给孩子单调的声音刺激。孩子最喜欢看到家长微笑着的脸,所以,家长要多微笑着和孩子说话,多和孩子沟通感情,多带孩子到大自然环境中去感受新鲜丰富的声音。

孩子会说话以后,家长不要只满足于教孩子认字、背诗等,应注意训练孩子的平衡能力和本体感。对那些由于智力障碍造成的语言障碍,如说话晚、发音不清、不能理解别人说话等问题,这就需要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智能训练和开发。儿童孤独症造成的不说话,不与别人沟通等语言障碍,则需要特殊的心理训练来矫正。机械地训练孩子说话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研究和临床实践证明,通过感觉统合训练和音乐治疗可以训练孩子与外界沟通。孩子的语言训练和障碍矫正要越早干预越好。

第三篇:第三章 婴儿教育

婴儿,也称小儿,其教育是学前教育阶段的开始部分,也就是0~3岁时的教育。

第一节 婴儿教育概述

一、婴儿教育的意义(简答,p64)

(一)婴儿阶段是儿童期生长和发展最迅速、变化最大的阶段,适宜的教育可保证孩子发展顺畅

从出生到3岁是儿童生长变化最快的时期。如: 出生时:身长约50cm 体重约3kg 第一年:身长约75cm,增加25cm,为1.5倍;

体重约 9kg,增加6kg, 为3倍。 第二年:身长约85cm,增加10cm;

体重约11.5kg~12.5kg,增加约2.5~3.5kg 3~6岁:身长每年约增3~4cm,体重约增1kg。

大脑的生长和发育:成人脑重1500g,是体重的1/38~~1/40;大脑的总细胞数约140亿个。 —3月~~18个月,是大脑快速生长和发展的时期。 出生时,脑重为成人的25%(375g),体重的1/8~~1/9; 6个月,脑重为成人的30%(450g); 12个月,脑重为成人的60%(900g); 30个月,脑重为成人的75%(1125g);

3~~5岁,两年中,增15%,脑重为成人的90%(1350g)。 7~~8岁时,脑重与成人无区别。

由此看出,在2岁前,进行适宜的教育对孩子的脑功能和结构,会有良好的影响。

(二)婴儿阶段是人的一生中,许多方面发展的关键期,可塑性最强,适宜的教育课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期是指学习或形成某种行为的最佳时期,是由爱地理生物学家劳伦茨(Lorenz,1903--1989)提出来的。

1 婴儿期是脑生理发育的关键期。适当的营养、运动、感觉和语言训练锻炼。如,人的视觉最敏感关键期,是在出生后半年内。

2 婴儿从出生到3岁,是掌握语言的最佳时期。等等。

(三)婴儿阶段是人一生中发展的初始时期,良好的环境和教育能够促进婴儿身心的发展并影响其未来的发展

婴儿在身体、情感、社会性和智力各方面的发展都是处在萌芽时期,逐渐地形成一个人发展的各种倾向,对以后的发展留下深深的烙印。

婴儿基本没有生活能力,进食、饮水、盥洗、衣着,所看到的、听到的以及与人们和周围环境的接触等,完全依赖于成人。只有在成人的抚育下,才能生存,促进身心的发展。

二、婴儿的发展特点(p67)

从出生到3岁是人的一生中身心发展最迅速的阶段。

特点:主动性、有序性、阶段性、差异性和身心发展关联性。 详见表3—1 小儿神经心理发育的主要标志(略)(p68--69)

三、婴儿教育的任务

1、身体发展;

2、认知发展;

3、情绪情感和社会性发展;

4、对美的感受与兴趣的发展。

四、婴儿教育的原则

1、保育为主,保教结合的原则;

2、注重感知与动作发展的原则;

3、主动性原则;

4、因材施教原则。

五、婴儿教育的方式

1、家庭教育;

2、托儿所或托班;

3、社区亲子教育。其中,家庭教育占有主要地位。

第二节 婴儿教育的内容与要求

一、婴儿的喂养p75

(一)提倡母乳喂养

母乳喂养:通常是指4个月以内的婴儿不加任何辅食、代乳类食物,而是以纯母乳喂养。

(二)及时添加辅食 注意事项:

1、根据年龄增长,按照由一种到多种,纯流质、半流质到固体食物的顺序添加辅食。 4~~6个月:可添加,蛋黄、菜泥和稀粥。

7~~8个月:可添加,稀烂的面条、碎菜、蛋、鱼、肉末、豆腐以及烤馒头片、饼干等。 9~~12个月:辅食种类、数量,逐渐增加。 12个月以后:逐渐断奶,过渡到以辅食为主。

2、营养搭配合理,并做到细、软、烂。

3、单独烹调,做到色香味俱全。同时避免营养不良、营养不均、营养过剩等。

二、婴儿的生活护理p75 婴儿的生活护理,一方面要根据婴儿的生长发育规律科学地进行,另一方面要注意培养婴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一)为婴儿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和设备:要保证婴儿居住的室内环境光线充足、空气流通、温度适宜;要提供给婴儿环保、安全、卫生的活动场地和用具。

(二)保证衣着干净、整洁、舒适

(三)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

1、睡眠时间:刚出生时,几乎全天睡眠;2个月以后从18小时逐渐过渡到13小时。

2、睡姿:一般采用仰卧和侧卧,大一些后,短时间采用俯卧。注意交换睡姿。

3、单独睡眠:利于发展儿童的独立性。

(四)培养良好卫生习惯

1、经常洗澡,养成情节卫生的习惯;

2、清洁口腔卫生,养成刷牙的习惯。

3、养成天天洗脸、洗手、洗等。

(五)给婴儿进行预防接种

要按计划免疫程序及时给婴儿进行预防接种,同时要积极预防各种疾病,及时发现婴儿的各种异常情况,并进行及时治疗。

三、婴儿的运动能力培养p77

(一)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

1、头尾规律

首先能控制脸部、颈与肩的肌肉;最后才能控制褪与脚趾的肌肉。

2、远近规律

从身体的中央到四周,对头与躯干的控制早于对四肢的控制,对手臂的控制早于对手指的控制。

3、泛化集中规律

动作从不协调到协调,从盲目使力到分工合作。

4、正反规律

正面的动作限于反面动作的发育。如,先学会朝前走,然后才会后退走;先会把东西抓起来,然后才会有意识地把东西放下来等。

(二)运动能力的发展

儿童的动作是指全身运动(主要是大肌肉动作)和精细动作的发展。

0~~3岁是人类运动能力产生、发展的最重要时期,主要指的是大肌肉动作和精细动作的发展。

1、从大肌肉动作发展来说,3个月~~3岁,分别是翻身、爬行、独自站立、独自行走、单腿站立、单脚跳跃、控制身体和平衡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2、从精细动作来说,5个月~~3岁,分别是双手协作、单手抓住多物、放物入空、双手控制物品、垒叠平衡、用笔画直线、构思及建构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错过关键期,缺乏活动的机会将不利于婴儿运动能力的发展。

具体教养内容和要求,详见表3—2 小儿动作发展的一般规律及教养内容和要求。(p78--80)

四、婴儿的语言能力培养p80 从出生开始,各发音器官和听觉器官就开始逐渐发育成熟,在大脑中相应的语言运动区和听觉去的功能开始有明显的单侧化倾向语言中枢已经具备了初级语言的功能。

(一)语言能力的发展 出生时:啼哭,不舒服;

第3个月起:开始发出多种声音,称为“咕咕”; 6个月时:由“咕咕”→咿呀学语

9个月时:经常以某种声音指一东西。如,“嘟”―指汽车; 12个月时:能发“爸”“妈”等一个字的语音; 18个月时:逐渐发有两个字的语音;如,“妈抱”等;

3岁末:婴儿基本上能用简单语言表达自己的要求和思想等。

(二)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教育

要根据不同成长期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途径进行训练。详见表3—3 小儿语言发展的一般规律及教养内容和要求。(p80--82)

五、婴儿的认知能力培养p83 婴儿期思维的特点是直觉行动性,与感觉和动作联系在一起,可发展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注意、记忆、观察、思维等认识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一)认知能力的发展

婴儿认知能力的发展是指早起儿童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儿童出生后对周围环境的好奇心是认知能力发展的内在动力。

3岁前儿童的认知能力是他们所有能力、技能、情感、行为、习惯发展和形成的基础,是日后学习和求知的基础。

1、感觉的发展

新生儿从出生开始就具有感知的生理机制,通过会让你快的发展,能把感觉器官接受的信息,加以注意与选择,组织与利用。 视觉:

第一周:能看见某一目标,视距为17—38cm;

4个月:视距为50—380cm。喜欢看,清晰的线条、人脸,鲜艳的人脸等。

听觉:出生后就能听见声音,砖头向声音的来源处。高音常引起新生儿的惊跳,持续的低音有较好的效果。6周后,能听见成人的说话。

味觉:新生儿能分辨甜味和酸味,喜欢甜的,不喜欢酸的。1个月后,因而就喜欢吃常吃的东西。

嗅觉:在出生时,也有发展。

2、记忆力的发展

6个月左右,记忆力得到发展,出现了许多新本领,如区别熟人与陌生人,寻找消失的物品,出现对单词的理解等。

皮亚杰认为,0~~2岁,处在智慧发展的感知运动阶段,智慧发展由感知运动所产生的直接经验所推动。4~~8个月,智慧开始萌芽,婴儿能在无意中重复一些获得有趣结果的动作;8~~10月,婴儿已经会为了某一目的而行动。

(二)认知能力的培养与教育

具体教养内容和要求,见表3—4 小儿认识能力的发展及教养内容和要求。(p83--84)

六、婴儿的情绪情感、社会性与个性培养(p84) 0~~3岁是交往和情绪情感反应形成于发展的关键期。

(一)情绪情感、社会性与个性的发展

1、建立安全的亲子依恋;

2、发展同伴间的友好关系;

3、提出合理的行为限制。

(二)情绪情感、社会性与个性发展的培养

具体教养内容与要求,见表3—5 小儿相互关系的发展及教养内容和要求。(p85--86)

第三节 托幼机构的保教活动

托幼机构的保教活动是指根据婴儿教育的任务和内容,由保教人员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婴儿开展的,旨在促进婴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各项活动。

一、托幼机构的生活作息制度

为确保托幼机构保教人员有条不紊地组织各项保教活动,机构(学校)必须对婴儿一日生活中各项保教活动的内容与实践作出详细规定,即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 制定的依据:

1、符合婴儿身心发展特点及规律;

2、结合季节变化特点和本园实际;

3、注意动静交替,智力活动与体力活动交替,室内外活动交替,有组织活动与自由活动交替;

4、生活、游戏和专门教育活动比例合适;

5、个人、小组和集体活动比例恰当;

6、酌情考虑家长的需要。 托幼机构生活作息制度、一日生活常规范例,参见p87—8

8、p88—91。

二、托幼机构保教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保教活动通常由日常生活活动、游戏活动和集体教学活动三部分组成。

(一)日常生活活动

日常生活活动是指婴儿一日生活中的生活缓解和一些每天都要进行的日常活动。具体包括:进餐、饮水、睡眠、盥洗、如厕、入(离)园(所)、过渡活动、自由活动以及散布等。

1、日常生活活动的设计要求

应根据婴儿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合理安排,从小注重婴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应注意智力发展、品德培养以及其他各方面能力发展的渗透。

2、日常生活活动的组织p91--93 (1)进餐 (2)睡眠 (3)盥洗 (4)如厕

(5)入(离)园。 (二)游戏活动p93 游戏是婴儿生活中最重要的活动。它能有效促进婴儿身体动作、语言能力、观察力、记忆力以及情绪情感和社会性等各方面的发展。

1、游戏活动的特点p93 ⑴ 成人对婴儿游戏的安排和指导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⑵ 婴儿有效的内容和性质,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所不同。

⑶ 婴儿升级或的环境,特别是用于婴儿游戏的物品和玩具,对因而的发展由非常重要的影响。

2、游戏活动的设计要求p93 ⑴ 保证婴儿有充分的游戏时间。

⑵ 根据婴儿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游戏形式和游戏内容。

⑶ 应为婴儿游戏创设适当的活动场地,并提供适合年龄的专用设备。 ⑷ 应为婴儿提供适合年龄的玩教具,并保证种类和数量。

3、游戏活动的组织p94 组织游戏,主要强调两点:

⑴ 游戏要引发婴儿的兴趣,保持愉快的情绪; ⑵ 简介游戏规则和要求并进行示范。 游戏活动类型: ⑴ 活动性游戏:

走的游戏:捡皮球、拉鸭子车、捡花片、捉蝴蝶、插红旗等; 跑的游戏:开飞机、追逐等; 跳的游戏:小青蛙、小白兔等; 投掷的游戏:丢沙包、抛球等; 平衡的游戏:过小河、走独木桥等。

⑵ 音乐游戏:欣赏发声玩具、音乐舞蹈、音乐捉迷藏、学唱简单的歌曲等。 ⑶ 桌面游戏:如,摆积木、拼图、穿花片、穿珠、捏橡皮泥等

⑷ 娱乐游戏:发光玩具、吹泡泡、抓气球、踩影子、堆雪人、玩沙、玩水等。 ⑸ 智力游戏:听声音辨别声源、观察小动物的习性、比较多少等。

(三)集体教学活动p95 1岁以下:个别教育的方式; 1~~2岁:小组教育方式;

2岁以上:每天1~~2次集体教学活动,每次5~~10分钟。

1、集体教学活动的设计要求p95 ⑴ 根据婴儿特点制定具体可行的集体教学活动计划、目标、内容和途径等。 ⑵ 创设活动情境,准备活动材料。 ⑶ 激发活动兴趣,体现游戏性。

2、集体教学活动的组织p95--96 应让婴儿的身体和感官充分作用于客观材料。

尊重个别差异、注重情感交流、教学环境轻松、随意、注重与日常活动、游戏活动结合。 教学活动类型:

⑴ 语言活动:说话、讲故事、念儿歌、语言游戏等;

⑵ 动作分钟活动:体操、球类活动、室内外运动器械的攀、爬、钻等运动;捏、揉搓、穿插小物品等精细运动。

⑶ 数学活动:点数、认识图形、配对、比较大小、区别早上中午晚上等时间观念。 ⑷ 音乐活动:唱歌、跳舞、演奏等。

⑸ 美工活动:绘画、黏贴、剪纸、折纸、泥工等。

⑹ 社会活动:与人打招呼、道别、认识自己朋友、分享玩具和食物等。

第四篇:幼儿论文幼儿语言教育论文:浅谈幼儿语言的发展

幼儿论文幼儿语言教育论文:浅谈幼儿语言的发展 摘要:幼儿期语言学习与发展, 是人的一生中语言发展和运用的关键时期,也是语言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幼儿园教育工作者的一项艰巨的任务。作为幼儿教师必须抓好这个时期,努力培养引导幼儿的语言,使他们在进入小学前具备足够而顺畅的语言表达能力,将受益终生。

关键词:幼儿;语言;游戏;幼儿教师

《新纲要》中特别强调幼儿的语言发展方面要“创造一个自由的宽松的语言环境,注意培养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语言的理解能力,鼓励幼儿大胆而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正确想法和主观感受,引导接触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并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必须全方位多角度的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幼儿的个性特点是:好奇心强,控制力差,课堂教学形式决不能呆板单调,作为幼儿教师必须经常变换教学方式,采取多种语言交流的形式,从而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变被动接受为主动积极思考,以达到完成语言教学任务的基本教学目标。下面就谈谈自己在教学工作中运用并尝到甜头的几种方法:

1、用“字的延伸”训练幼儿语言能力

教学中,以一个字为延伸点,做组词造句的训练。实践证明,教师经常用一些幼儿易于理解,易于接受的字来组词造句既可增加幼儿的知识,又起到了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的作用。如:花:请小朋友给“花”字“找朋友,并比赛”看谁找的朋友最多。这下课堂可活跃了,孩子们积极动脑思考,迅速举起小手:“红花”、“白花”、“菊花”“小花”„„然后,再请幼儿说出一些与此有关系的句子,幼儿积极发言:“我得了一朵小红花”,“我家有一盆月季花,很好看”、“公园里有很多的花:有红的花,黄的花,还有粉的花”„„这种口头连句是口语培养的最简单的形式,由口头造句开始,逐步引导幼儿用一个完整的语句表达。

训练幼儿多字口头造句时还要把握以下的三个方面: 1.1 指导幼儿围绕着一个中心内容造句。尽管我们给出的几个字词可能是毫无关联的,要让幼儿围绕着一个中心来造句,决不能每个字造一个单独的句子。只有幼儿真正达到了把所给出的几个字词造出了围绕一个中心的彼此有关联的多个句子,才能认为这个阶段的训练培养有了成效。

1.2 指导幼儿造出内容完整的句子。教学中发现,不少幼儿造句时常常只注意把所给的几个字词都用到,却忽视了整个句子内容的完整性,常有头无尾或无头无尾,这样的造

句也是失败的。

1.3 指导幼儿造句的内容要丰富、广泛,不要限于

一、两个熟悉的情节。例如,有些幼儿对于所给的不同的字词,都用同一个内容,这样造句是容易些,但对幼儿语言的发展不利,会使幼儿变得懒惰、呆板、缺乏灵活性,更不利于幼儿智商和情商的培养和发展。

2、创设语言表述情境

情境表演有场景,角色,情节,表演过程中有动作,有对话,有强烈的直观性,能诱发幼儿的观察兴趣和讲述的愿望.让孩子们观察老师或同伴的表情、动作(即采取哑剧形式)开展语言训练,以“观”促“思”,以“思”促“讲”训练幼儿把话讲完整,讲得体。在丰富和巩固词汇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孩子说话完整、连贯,使他们能沿着一定的线索进行讲述,把事情说清楚,把看到的事物进行恰当的描述。在教学过程中,要紧扣主题按人物出场和情节发展顺序,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培养幼儿连贯语言的能力.促进了幼儿口语的发展。

3、运用直观的图片

选择图片时多选用一些有情节,有利于发展孩子思维的图片,如《分苹果》、《猫医生过河》、《明亮的玻璃窗》、《捉迷藏》等等。其次,活动过程中以设问来开展。可先让孩子

对画面有感性认识,问一些比较直观性的问题:如“是什么?”、“有什么?”、“有谁?”、“在做什么?”、 “是什么表情?”“是什么样的?”等。接着,通过判断性问题,如“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时间?”、“是什么天气?”“是什么关系?”、“什么不一样?”、“什么一样?”等,对画面进行综合判断。然后,运用推想性问题,如“在说什么?”、“在想什么?”等,对画面外在内容的分析和判断进行推想。与此同时,还可结合“为什么?”、“是什么原因?”、“怎么知道的?”等分析性问题使讲述由表及里,由里到外地深入开展,进一步理解图片内涵,从而达到孩子的讲述有头有尾,有情节有过程,孩子说话也逐渐做到了言之有序。

4、利用游戏丰富幼儿的词汇

一般说来,掌握的词汇越多,语言就越丰富多彩,于是我们设计了部分游戏来帮助幼儿增加词汇量,扩大词汇范围。如:游戏《苹果熟了》,小象来到果园里,发现了一个苹果,于是说了一句话,看小朋友谁能猜出小象的话。这时,幼儿开始积极动脑,回答也多种多样:“一个大苹果”“一个又圆又大的苹果”“这苹果真大”“我把它摘下来吃”“用鼻子卷下来”„„就在幼儿的踊跃发言中,把难看出这里面涉及到了动词名词、形容词、代词、量词等幼儿可以从中学会不少词,从而丰富了词汇。

5、做一名善于倾听的幼儿老师

幼儿老师要学会倾听孩子的讲述,从孩子的讲述中,你可以了解到他在想什么,在关心什么,然后有针对性地给予关心和帮助,通过与孩子的交流,来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

5.1 要细心,并善于引导孩子对你讲心里话的欲望。孩子的情感都是直接而且外露的,从他们的面部表情、动作、身体的姿势、行为的变化等方面,都可以了解到其内心情绪的变化。如一向活蹦乱跳的小朋友忽然耷拉着脑袋一声不吭,此时我没有不理不睬或急于哄孩子开心,而是引导他将内心的情感倾诉出来。我轻轻的跟他说,“告诉我今天和小朋友玩得怎样?”“为什么今天没有玩自己喜欢的玩具?你有什么话要对老师说吧?”

5.2 当孩子向你倾诉时,你应该当一名好听众,先让他尽情地宣泄一番,不要随意打断孩子的话语,千万不要表露出不耐烦的精神。要知道孩子对十分敏感。为了表达自己对孩子谈话内容的关注,我经常在孩子说话时使用“噢”“是吗”“后来呢”等词语,鼓励孩子继续说下去,有时还进一步询问有关细节,这会让孩子觉得你确实是在关注他,这样,他才会更乐意地向你倾诉。说句心里话:做个善听的老师那是幼儿教育工作者--必须的!

第五篇:婴儿的认知与学习过程详解

婴儿的认知与学习过程详解 温尼科特认为,在刚出生的婴儿的内心中,是没有一个外部世界的。在这个时刻,如果有一个足够好的照顾者去照顾这个婴儿,婴儿就会产生一种错觉illusion,那就是外部世界是由婴儿自己所创造的,在这种错觉下,婴儿会有一种无所不能的夸大感受,一个足够好的母亲恰好给自己的孩子创造了一个这样的机会和环境。当婴儿饿了的时候,一个乳房恰好出现在他的面前,他可以立即满足自己的需要。在婴儿的内心中会出现这样的一种错觉,这个乳房是他自己创造出来的,他可以任意的控制这个乳房的出现和消失,通过乳房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同样的,他也会用这样的方式来感受外部世界,会带着全能感和外部的世界接触。

但这个时期会非常快速的过去,因为在婴儿的生活环境中,恰到好处的挫折是不可避免的。随着母亲不能及时地喂奶,或者没有及时地给婴儿换尿片子这样的事情的发生,婴儿的这种全能感会被逐渐地打破。在这个时期,婴儿会把不好的,坏的感觉都投射到乳房上去,把好的感觉留给自己,也就是,好的部分是自己创造的,而坏的东西是外面世界的。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恰到好处的挫折”,以及‘抱持(holding)性的环境’。温尼科厍康鳎?谧畛醯脑缙冢?ざ?敲挥幸桓鑫榷ǖ淖蕴甯惺艿模??嵬ü?b>镜映(mirror)的方式,从妈妈的脸部表情中感受到自己(当然也不仅仅是从脸部表情中,也可以从肢体,以及行为的语言中),在这个阶段,婴儿会形成一个短暂的自体感受,这种短暂的自体感受,可以维持婴儿度过恰到好处的挫折。举一个例子,婴儿形成的短暂的自体感受的时间是X,如果婴儿遭受挫折(比如照顾者短暂的离开)的时间在X以内,那么这种挫折对婴儿的自体感受仅仅是损伤,而这种损伤可以帮助婴儿破除全能的感受,从而创造性地(creatively)去认识外部世界(这将在下面谈到)。反之,如果婴儿遭受挫折的时间超过了X,那么这个不再只是一个挫折,它对婴儿而言是一种创伤,这时婴儿那种短暂的自体感受就会崩解掉,变得破碎不堪,只有等到照顾者回来,重新让婴儿建立起一种短暂的自体感受,这种自体感受才会恢复。如果婴儿在被养育的过程中不断地经历这样的崩解和修复的过程,那么婴儿很难形成一种稳定、真实的自体感受,取而带之的是伪自体(false self),也就是用一种假象和非真实的感受去应对现实的生活。有的咨客会有这样的描述:我感觉自己好像带着面具一样,而我会用那个带着面具的自己和周围去打交道,而真实的自己会在后面观看。当然,这是经过温尼科特分析的咨客,而我的感受是,病人往往会把事情想象得非常的好,说的十分的简单,但是不去具体去做。而另外一个概念,抱持(holding)性的环境,指的就是可以在婴儿的自体满足中给予他认可,同时在婴儿经历挫折时,给予他保护的一个环境。这里有两个例子蛮可以说明这个环境。第一个,一个孩子,在父亲的肩膀上玩耍,然后他说,我是世界的主人,这个时候,父亲举起孩子的双手,赞赏地接着说道,你就是世界的主人。第二个,在飞机场时,飞机巨大的轰鸣声把孩子吓得哭了起来,这时父亲用他的手臂把孩子抱在了怀里。这两个例子从两个方面描述了这种环境对婴儿的保护和支持的作用。当然,一个足够好的母亲是可以给自己的孩子提供一个这样的环境的,但是抱持性的环境不仅仅指的是母亲提供给的这个环境。

许多孩子的父母都会看到这样一个现象,婴儿很快就会有一个习惯,那就是吸吮他的大拇指。这可以说是一种最早期的替代方式,婴儿在这种自体满足的方式中代替了以往只能由外部带来的供给,当然,在婴儿的心目中这也是他自己对自己的供给。接下来,婴儿面临了他在人生中遇到的第一个大的挫折,那就是断奶的时期。这个时期意味着对婴儿全能感的一次彻底地摧毁。温尼科特发现,很多的孩子都有一个习惯,那就是收集一些柔软的东西,常见的比如安全的毛毯,玩具熊等。当母亲不在时,婴儿往往会通过对这些柔软的物品的抚摩和接触来安慰自己。温尼科特认为,人类生而是具有创造性的,在婴儿去完成对自体和客体的区分的过程中,有一个潜在的过渡性空间,婴儿会创造性的通过游戏(playing)的方式,寻找一些过渡性客体,来逐步形成稳定的自体,建立现实检验能力。也就是说,在恰倒好处的挫折的影响下,婴儿开始认识到,外部世界不是由他创造的,哪个好吃的乳房也不是可以任由他来摆布的,然后最初的哪个替代物品,大拇指就出现了。然后,随着挫折的增多,分离的加剧,断奶的出现,第一个非我(not me)的拥有物—过渡性客体就出现了,婴儿可以在毛毯或者小熊的安慰下安静入睡,因为过渡性客体有一个典型的意义,那就是象征(symbol),他可以是妈妈的象征,也可以是乳房的象征,但总之他是安全的象征,这种安全是在更早期的养育过程中,一个足够好的妈妈带给他的。因为是过渡,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婴儿同样保留了强烈的控制欲望,他可能对他的爱物又摔又打,把它弄的有各种味道,但绝对不允许改变,因为这个物品是他现在可以任意控制的,婴儿既然控制不了妈妈或者乳房,那么他至少可以控制一个象征物,通过这种方式去重温以前的感受。随着我们可以对自己的双脚的控制,以及大小便的控制,随着一个稳定的自体的形成,这些物品也就逐渐地离我们而去了。

以上是对温尼科特几个重要的概念的简单的理解和总结。温尼科特强调,在治疗的过程中,治疗师最重要的是给患者提供一个抱持性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患者会自发地运用创造性的能力,通过游戏的能力,达到自愈。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幼儿园阅读节倡议书下一篇:幼儿园中班测试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