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要言之有据教案

2022-11-20

教案是教育者的教学准备和教学设计,教师在教学准备中要把教材中严肃的政治话语书写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大众话语,把教材用语转化为教学用语,通过简单的修辞、轻松的语境唤起教育对象对教学内容的内心认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议论要言之有据教案》,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议论要言之有据教案

教案 议论要言之有据

作文教学

武穴市实验三中

郭国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议论文中论据的重要性,把握议论文对于论据的基本要求。

2.能力目标:能够选择真实典型、充分有力的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证明自己的论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增强诚信待人的意识

②关注生活,关注时事,多积累素材,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

学习材料的真实性、观点与材料的一致性、丰富性

三、教学难点

围绕论点,搜集合适的道理论据与事实论据材料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材料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由看图画猜成语引入,复习议论文三要素之间的关系,出示课题,目标。

二、 填表,回顾课文,复习旧知。初步感知论据的两大类型。注意澄清“统计数据”与“精辟见解”。

三、 学习论据的三大基本要求(学、测)

1、 自主探究论据材料中的不妥之处。 归纳:论据要真实准确

一、下面这些论据,你能看出有何不妥吗?

1.李白在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时刻把人民的疾苦记在心间。

2.岳飞选择精忠报国,死而后已,他一生征战无数,以至于匈奴兵对他闻风丧胆

3.托尔斯泰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4. 宇航员在太空中肉眼能直接看到 万里长城,这真是中国的骄傲啊!

2、自学研讨材料能否证明观点,说明理由。归纳:论据要与观点一致,有吻合性。

下面的论据论述“勤能补拙”合适吗?为什么? 我国第一个电子学女博士韦钰在西德进修期间,没有空暇到繁华的街头漫步,没有精力去剧场、影院欣赏艺术,她一心扑在专业学习上,就连生病也拒绝休息。正是这种刻苦精神,才使她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3、集体研讨,合作探究:围绕论题“诚信”找论据,提示方法:多方向(古今中外),多角度(正反)教师在学生充分发言之后,再结合时事,选择精讲一二处。最后归纳:论据要丰富(议)

4、朗读《谈诚信》,在具体文章中体会论据的三大要素在具体文章中的应用效果,并理解体会议论文事实论据具有概括性,区别于记叙文的形象性。(解)

四、小组合作,围绕论点(爱国、友谊、孝敬、惜时),搜集论据,写一段文字。可当众演板。

回答问题格式: 我的论题是:

论点是:

我引用的名言(谚语、诗句等)是:

事实论据是:

五、学生谈学习这节课后的体会,有哪些收获,感受到哪些不足。教师寄语,指明努力方向。

赋诗一首:论点论据要用好,

生活时事少不了。

动笔摘抄勤分类,

圈点批画是法宝。

六、作业

文中习作三题:读范仲淹《岳阳楼记》,体会忧与乐,自定观点,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第二篇: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写作议论要言之有据教案部编版

写作 议论要言之有据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议论不仅要提出观点,还要有能证明观点的材料。言之有据,才能让人信服。什么是有据?

有据就是要有论据,用来证明观点的材料,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样才能做到言之有据。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一)明确“言之有据”的概念。 1.什么是言之有据?

明确:言之有据就是用来证明观点的材料,就是论据。它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2.什么是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

明确:(1)事实论据指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事实,它包括举事例和列数据两个方面;(2)理论论据包括经典性著作中的理论,名人名言,党在不同时期的方针、路线、政策,科学上的公理、原理、定义、法则、定律、格言、俗语、成语、谚语,以及众人皆知并为人所公认的最普遍的道理等。

(二)在写作时怎样使用好两种形式的论据?

明确:(1)事实可详细写,也可概述;从事实中要能看出道理,再检验它与文章的论点在逻辑上是否一致。 (2)道理就是名言、格言、理论分析、定理公理。总是读者比较熟悉的,或者是为社会普遍承认的。 切记: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 (三)怎样使用好议论文中的论据?

明确:(1)在使用材料时,首先要确保材料准确,经得起推敲。列举的事例或引用的名言警句等都要真实准确。在写作时,先确认事例是否真实可靠,然后再使用;引用名言警句,要注意核对原文,保证引述准确。

(2)使用材料,还应保证材料与观点一致。大家也许都积累了不少名言警句和事例素材,但是有些并不能与你的观点相对应,如果选择它们来做材料,就起不到支撑观点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事实论据时,不需要详细记叙事件本身,而要通过概括叙述和对论据的分析,建立起材料与观点之间的联系。

(3)要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还要注意材料的丰富性。所用材料的数量和种类可以丰富、多样一些,比如可以用历史故事、生活事例、统计数据等做事实论据,用名言警句、民间谚语、精辟的理论等做道理论据,还可以将两者交替使用。

(四)结合例文,指导技法。 1.明确内容

《论语·为政》中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自古就是一种美德。欺诈、造假等不讲诚信的现象历来为人们所深恶痛绝。请以《谈诚信》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2.提出要求

(1)关于“诚信”,可说的角度很多,要深入思考,多方开掘,选定一个角度,形成一个明确的观点。 (2)关于“诚信”的材料很多,注意围绕自己确定的观点,选取恰当的材料。 3.例文导航

谈诚信

诚实,就是忠诚正直,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守信,就是遵守诺言、不虚伪欺诈。“言必信,行必果”“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些流传了千百年的古话,都形象地表达了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品质。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

1 史中,人们不但为诚实守信的美德大唱颂歌,而且努力地身体力行。

孔子早在2 000多年前就教育他的弟子要诚实。在学习中,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他认为这才是对待学习的正确态度。

曾子也是个非常诚实守信的人。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孩子哭闹着也要去。妻子哄孩子说,你不要去了,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赶集回来后,看见曾子真要杀猪,连忙上前阻止。曾子说,你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会不信任你。说着,就把猪杀了。曾子不欺骗孩子,也培养了孩子讲信用的品德。

秦朝末年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重诺言,讲信用。人们都说“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最终使他免遭祸殃。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信任与尊重。

旧时中国店铺的门口,一般都写有“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八个大字。自古在商品买卖中,就提倡公平交易、诚实待客、不欺诈、不作假的行业道德。

在当代中国,诚实守信的美德也得到了发扬光大。这种美德表现在工作和学习上,就是专心致志,认真踏实,实事求是;表现在与人交往中,就是真诚待人,互相信赖;表现在对待国家和集体的态度上,就是奉公守法,忠诚老实。

【名师点评】

作者选取了两个事例进行事实论据,引用名言警句做道理论据,充分阐释了“诚信”的必要性、重要性以及可怕性。能围绕自己的观点,选取恰当的材料。有理有据,行文流畅。

4.限时当堂作文。

三、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评讲作文: 1.佳作推荐。 2.美文共赏。 (1)作者朗读。

(2)小组评:推荐组说出推荐理由。 (3)自由评:听众点评,不超过三人。 (4)自评: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自评。

在本次作文中,我最想谈论的主题是______;我写作本文最成功的地方是______;最大的失误是______;经过本次写作,我在下次写作文时一定做到______。

(5)老师评:如果学生点评不到位,老师补充。 3.小结。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修改自己的本次习作并做成电子稿,然后将各组推荐的佳作打印出来在班级作文园地展览,其余同学把电子稿传到班级QQ空间,供大家欣赏交流。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通过本次写作的教学,我认为学生们对议论文的论据部分掌握得很好,明白了论据的基本形式和写作中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第三篇:第一单元 议论要有理有据

【训练目标】

1、培养善于说理的能力,能够针对某一问题正确深刻地说理。

2、培养使用论据的能力,能够把握论据材料的中心并恰当运用。 【重点剖析】 一. 关于论点

论点就像一个人的灵魂一样,是一篇议论文中最重要的部分。我们学写议论文的时候,要善于选择最佳写作角度,确定一个正确、新颖、有针对性的论点。

1.从小角度入手,有针对性地确定论点。

选择的角度太大,必然涉及面广,就容易造成面面俱到,泛泛而谈。角度小,集中一点,走笔成文,效果就好。如文学巨匠茅盾逝世时,老师布置大家写纪念随笔。不少同学落笔前没有很好注意角度的选择。结果文章不是议论空泛,就是缺乏新意;而有一篇题为《最后的“作品”》的感想文章,选择了茅盾在“生命的弥留之际正式向党提出请求,希望成为一个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这一侧面,展开议论,把茅盾在最后时刻“给党中央的信”,看作是他一生创作的大量优秀文学作品的继续,别具匠心称之为“最后的‘作品’”。深情地赞扬了这位伟大的文学巨匠用“热血和信念”执着地追求真理的高洁志向。 这样,就抓住了茅盾临终前写“入党申请书”这个角度,深入议论,而不去泛泛而论茅盾一生中的许多事迹。文章角度很小,主题却很集中,而且由小见大,从中折射出茅盾光辉的一生,立意十分深刻。

2.从新的角度入手,确立新颖的论点。

所谓“新”,就是不落俗套。我们说,对同一个问题和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阐述,见解也就不同。有些文章,写出来一看面孔就很熟,似乎在哪儿见过,这除了材料陈旧之外,主要是写作角度不新,无法议论出新意来。必须明白,只有从新的角度观察事物,才能发现事物的新的特点,从新的角度分析事物,才能获得对事理的新的认识.

3.从自己最熟悉的角度入手确定论点。

角度小和角度新,是衡量最佳写作角度的两个标准。由于打开思路后,会发现多种写作角度,因此,要确定最佳角度,还必须对可以入题的角度进行比较筛选。要选择出自己最熟悉的角度来写,这样才能有感可发,有话可写。

【示例】

鲁迅先生曾说:“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螃蟹有人吃,蜘蛛一定也有人吃过,不过不好吃,所以后人不吃了。像这种人我们当极端感谢的。”

这段材料可以选择下面几个角度展开议论:

1、创新需要勇士,要敢于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

2、探索会有失败,失败者也值得感谢。

3、对创新者的成果,应该不断发展和完善。

比较一下,角度1和3显得太大,“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和“创新者的成果”议论起来容易流于空泛;角度1还显得缺乏新意,这类议论已经见得不少了;角度2小而集中,而且颇有新意。以材料作“引子”,围绕“探索会有失败”展开议论,重点是“感谢失败者”。能讲出“感谢”的道理并令人信服,无疑是对“探索精神”的有力支持和促进,这比一般情况下“感谢胜利者”的意义要深刻得多了,而且,每个人可能都有过失败的经历,写起来会有切身的感受,有话可写。这样比较一番,筛选一下,最佳写作角度也就不难确定了 。 二. 关于论据

1.要掌握并善于选择好的论据

论据是议论文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包括事实论据和事理论据。事实论据指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事实,它包括举事例和列数据两个方面。 理论论据包括经典性著作中的理论,名人名言,党在不同时期的方针、路线、政策,科学上的公理、原理、定义、法则、定律、格言、俗语、成语、谚语,以及众人皆知并为人所公认的最普遍的道理等。选用作论据的理论必须是经过时间检验,证明是正确的而且至今仍有生命力的经典著作中的理论,如是原文摘引,应避免断章取义;如是原意概括,应该符合原文的基本内容。

在掌握丰富的论据的同时,还要善于选择好的论据,就是能够选择那些真实典型,确凿可靠,能充分有力地证明论点,使论点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量的论据。一句话,就是选择那些最能符合论点需要、为论点服务的论据。

2、要注意各论据之间的侧重点,正确把握论据的中心。

每一个论据可以用来论证的观点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角度。我们在选择论据时,要把握好材料的中心,弄清它的含义所在。特别是有很多材料,看起来能够用来论证同一观点,可细细体会,发现它们侧重点并不相同,彼此之间其实有着较大的区别,因此,必须对掌握的材料进行筛选辨析,区别不同材料所蕴含的要旨的细微差异。

3、要注意论据的推陈出新。

选择论据,自然要挑自己熟悉的;感觉陌生、缺乏把握的,必然难以驾驭。但是“熟悉”不等于陈旧,如果选用的论据都是些 “陈谷子、烂芝麻”,虽然一点也不“陌生”,但是文章也没有一点新鲜感了。所以要选择最恰当的论据,包含了要选择新颖的时代感较强的新鲜材料。论据求新,要注意从时间上、空间上、角度上的求新。

4、要注意论据的陈述方式和分析

论据的陈述不能等同于记叙文的叙述,要求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切不能去进行描写。如果有多个论据同时使用时,最好采用排比句的方式。

论据陈述完之后还要对论据进行分析总结,得出与中心论点相一致的分论点。一般来说,在论据陈述的后面都应有一句归纳总结的话。

【示例】

题目:《什么是风度》

周瑜二十四岁官拜吴国的水军都督,巧用计谋,火烧赤壁,重挫曹操八十三万大军,而损失不足千人。在周瑜的谈笑声中,操军“樯橹灰飞烟灭”。这是智者的风度。

孔子满腹经纶,堪称中国懦家之祖,学问的一代宗师。但是,为回答不上一个小孩子的问题,而对小孩行拜师礼,甘做学徒。这是圣者的风度。

尉迟公“日闭三关,夜夺八寨”,纵马驰骋疆场;跨马征东,“月下访白袍”,为大唐开辟基业立下汗马功劳,却不居功自傲。这是大将的风度。

民主战士闻一多面对国民党特务的枪口拍案而起,宁可倒下,不愿投降,以一个著名学者的铮铮铁骨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坚决的斗争。这是勇士的风度。

所以,风度是面对一切强敌,运筹帷幄,潇洒自如,决胜于千里之外的行为的具体体现;风度是谦虚待人,不耻下问的美德;风度是忠于国家,为国家效力于疆场的行为;风度是坚持真理,与敌人针锋相对斗争的大无畏精神。

【片段练习】

一、 “论点的确立”练习 阅读下列文段,确立中心论点。

1. 西方某国家一位出版商手头积压了一批书卖不出去,眼看就要大亏本了。情急之下,出版商想了个好主意:给总统送去一本,并三番五次去征求意见。忙得不可开交的总统不愿与他多纠缠,随便回了他一句:“这书不错。”这一来出版商如获至宝,大作广告:“现有总统喜爱的书出售。”还把“这书不错”四个字印在封面上。于是积压的书很快被抢购一空。

不久,这个出版商又有一批书卖不出去,便又打总统的主意,照方抓药,给总统送去一本,总统有了上次的教训,想借机奚落一番,便在送去的书上写道:“这书遭透了。”哪知总统仍然着了书商的“道”,书商又大肆做广告:“现有总统讨厌的书出售。”人们出于好奇争相抢购,书很快便全部卖掉。

第三次,出版商又把书送给总统,总统有了两次前车之鉴,干脆紧闭金口不予理睬。然而出版商还是钻了空子。这次他的广告是:“现有令总统难以下结论的书,欲购从速。”结果呢,书还是被抢购一空。 【参考论点】办事要善于巧妙地借鉴外物。

2. 小伟想当领导,于是东凑西凑一共凑了3万元现金送给领导。领导收下了小伟的“敬意”,说“你的事我知道了”,可是不几日得知,这领导很快将异地为官。

小伟妻子说:咱把钱要回来,反正他已为我们办不成事了!

小伟就和妻子一天夜里赶到领导家,说:“领导,我那个事不想再麻烦你了,最近我爹心脏病犯了,没钱用,我想„„”领导瞅小伟两眼,一拍脑袋,“啊、啊”了两声,冲里屋喊:“把那钱拿来! ”

领导的夫人从里屋出来,递给小伟一个包,小伟不好意思地将包交给妻子,又和领导说了一会儿闲话,告辞回来。

到家后,小伟和妻子把门关死,一人分一半,在台灯下一起数钱,小伟数着数着,心跳加快,他问妻子:你那儿多少?妻子回答:2万。小伟说:我这儿有3万呢!

【参考论点】议论的主要对象应放在那位“领导”身上,矛头所指应该是肆无忌惮的贪污腐败现象。

3.螃蟹在树林里迷了路。遇到青蛙,问道:“青蛙哥哥,到河边去,怎么走?”青蛙指着前面说:“你一直往前走,一会儿就会到达河边。”

螃蟹走了老半天,还是没走到河边,后来,螃蟹遇见了青蛙,指责到:“你害得我好苦,走了老半天还是没有见到河的影子。”青蛙说:“我没有骗你!叫你一直往前走,你却横着爬,当然到不了河边。”

要求:分别从螃蟹和青蛙的角度归纳出可以论证的论点。

【参考论点】①从螃蟹角度看: 对别人的意见和建议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吸收。

②从青蛙角度看:帮助别人时要从实际出发。

4..某校,一次上课,一位成绩最差的学生举起了左手要求回答,老师提问他时却答不上来,感到奇怪的老师后来问他为什么举手时,他哭着说,别人都举手我不举手丢人。老师被学生强烈的自尊心感动,私下告诉他,下次提问如果会答就举左手,不会答就举右手,后来,老师每当看见这位同学举左手时就让他回答,举右手时就不让他答„„后来该生成绩大有长进,并带动了一批差生。

【参考论点】 教育的前提是尊重,每个人都有自尊心,都有人格尊严。处在成长期的学生的自尊心更是敏感、脆弱的,需要教师细心呵护。教师的做法是以鼓励为主,是一位成功的老师。

当然,也可转换角度,由“自尊的前提是告别自欺,如果从小不能正确看待别人的评价,是脆弱的表现”入题议论。

5.一老一少两个瞎子相依相伴,卖艺维生。老瞎子病入膏肓之时,自知将不久于人世,“望”着身边如风中嫩柳般孱弱的小瞎子,回首几十年的风雨人生,不禁百感交集。良久,老瞎子用微弱的声音缓缓说道:“孩子,我这儿有一个秘方,它可以使你重见光明,但你要切记,只有你弹断第一千根琴弦的时候才可打开琴盒,取出秘方”。小瞎子含泪称“是”,老瞎子含笑而去。

寒来暑往。小瞎子牢记着师父的嘱咐,不停地弹啊弹啊。时光在琴弦上悄然流走了,昔日的小瞎子已成了双鬓如雪、胡须似瀑的老瞎子。终于有一天,“小”瞎子手中的第一千根琴弦弹断了!“小”瞎子颤抖着双手,慢慢地打开琴盒。但琴盒里仅是一张空白纸,根本没有什么秘方!小瞎子遗憾之余,顿悟师父的良苦用心,唏嘘不已,感激涕零。 【参考论点】在心中埋下一颗梦想的种子,人生将会变得充实和富有。

6、在动物园里的小骆驼问妈妈:“妈妈妈妈,为什么我们的睫毛那么地长?”骆驼妈妈说:“当风沙来的时候,长长的睫毛可以让我们在风暴中能看得到方向。”小骆驼又问:“妈妈妈妈,为什么我们的背那么驼,丑死了!”骆驼妈妈说:“这个叫驼峰,可以帮我们储存大量的水和养分,让我们能在沙漠里耐受十几天的无水无食条件。”小骆驼又问:“妈妈妈妈,为什么我们的脚掌那么厚?”骆驼妈妈说:“那可以让我们重重的身子不至于陷在软软的沙子里,便于长途跋涉啊。”小骆驼高兴坏了:“哗,原来我们这么有用啊!!可是妈妈,为什么我们还在动物园里,不去沙漠远足呢?”

【参考论点】再多的本领,再多的能力,如果不在实践中将它发挥应用出来,就只能是一种毫无用处的摆设。

二.“论据的使用”练习

1、有位同学想写一篇文章,论述“业精于勤”这一论点,他在班上搜集到这样三个事实论据: ① 张明同学学习上做到三勤:勤用手,勤用脑,勤用口。三年来,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② 王雨同学曾一度在学习上放松,贪玩,成绩不理想。从上学期以来,在教师帮助下,开始勤奋学习。他给自己立了一条规矩:今日事今日毕。凡是老师布置的作业和学习任务,他都当天完成。坚持不懈,成绩迅速提高了。

③ 李璐同学每天从早到晚,埋头书本,甚至一边吃饭一边看书。常常看着看着,连饭都忘记吃了。

请帮助他选择一下,哪个论据写到文中较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论据①侧重于“多”,即“多用手,多用脑,多用口,成绩才能好”。论据②侧重于“今日事今日毕才能取得好成绩”,只有论据③强调的才是“勤奋”的问题,所以应该选择论据③。

2、请阅读下面三个材料,分析这三个材料侧重点及适应论点的不同

① 爱国诗人陆游,生活在宋王朝遭受外族侵略的时代,他渴望祖国统一,直到临终,还念念不忘复兴中原。他在《示儿》诗中云:“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② 文天祥被俘后,元军一再逼迫他投降,文天祥便毅然写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作了回答,表现了坚定的民族气节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③ 鲁迅先生为了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年轻时东渡日本寻找救国的真理,“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中的两句诗,表达了誓为中国人民献身的革命精神。

【参考答案】上述三例都引述了人物的诗作,都包含了“爱国”的内容,但是作为论据来说,这三个材料蕴含的主旨是有着细微差别的:例①表明的是渴望光复失地的爱国思想;例②反映的是为民族利益不惜牺牲生命的崇高的民族气节;例③揭示的是立志为国出力、报效祖国的革命献身精神。这种差别从所引的诗句和材料的语言表述中可辨析出来。因此,同样论述爱国的文章,如果提出的论点侧重于渴望收复被侵略者掠夺的国土,应用例①;如果侧重于不怕牺牲、誓死捍卫祖国,应用例②;如果侧重于拯救多难的祖国,将个人的前途同祖国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则应用例③。经过筛选辨析,使之最切合论点的需要,才称得上是最恰当的论据

二、整篇作文。

习题一 “义”是古往今来许多人追求的东西,而不同的年代对“义”有不同的理解,因而对“舍生取义”的解释也是多种多样的,请你以“‘舍生取义’古今谈”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字数800左右。

习题二 请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字数800左右。

习题三 在当今世界上,我们对环境的破坏,对野生动物的滥杀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请以“人与自然”为话题,自拟标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

习题四 请以“生活的轨迹”为标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

习题五 有人说,古人是“书中自有颜如玉”,而如今在有的人眼里却是“钱中自有颜如玉”或者“权中自有颜如玉”,请你对此发表你的看法,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

习题六 一位在英国剑桥大学留学的中国学生经常和一些成功人士聊天,他发现这些人幽默风趣,举重若轻,往往把自己的成功看得自然和顺理成章。他想起自己在国内时也曾和一些成功人士聊天,而这些人普遍把自己的创业艰辛夸大了,甚至把有些正在创业而尚未成功的人吓退。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两种人的看法其实代表了两种很不相同的成功观。请以“两种不同的成功观”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

习题七 没有规矩,何成方圆?请以“规矩”为话题,自拟标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 【对应范文】

(习题一范文) “舍生取义”古今谈

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就是说,“义”高于一切。为了“义”,“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为了“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古往今来,纷纷世事无穷尽。为这至高无上的“义”,“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者不胜枚举。 苏武牧羊的故事妇孺皆知。苏武被扣于匈奴后,匈奴贵族先以名利引诱,后以严刑威胁。但苏武始终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匈奴贵族无计可施,便“徙武北海上无人处”。苏武则“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他仍拄着汉朝的旄节,不屈节辱命。他出使时正值壮年,待其归汉之时,已是须发皆白。他成为我国历史上坚持民族气节的著名人物。

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被视为国贼。一位洛阳名医名唤吉平,忠汉室,与汉国舅董承等人共谋诛曹。他打算在为曹操送药时下毒,却不慎泄露了天机。曹操命人痛打吉平,逼他招出何人指使。吉平血流满阶仍只是痛骂曹贼,后撞阶而死。在罗贯中笔下,他是有名的忠义之臣。

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逃往日本。谭嗣同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他坚信“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慨然赴死,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名句。

苏武、吉平、谭嗣同三人,为了忠义可以忍受万般折磨,直至献出生命。他们这样做,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他们舍生而取的“义”,只能是忠义。

随着历史的发展,“义”字已不再代表“忠义”,而有了新的含义。

黄花冈起义时,大批革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林觉民率敢死队冲进两广总督衙门,与清兵浴血奋战,中弹被俘,从容就义。喻培伦胸前挂满一筐炸弹,冲锋在前,弹尽力竭,后被俘,英勇牺牲。

解放前,由于国民党腐败无能,经济趋于崩溃,洋货充斥市场。著名作家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买美国救济粉,被称为“表现我们民族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

如今,我们生活在与他们完全不同的时代里,我们不会像古人那样去“尽忠”,也不会像烈士在腥风血雨中献身。那么,舍生取义于我们又是何意呢?

有人会说,如今这“义”字,既非“忠义”,又非“正义”,而是“义气”。说起义气,自然会联想到“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他们“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关羽死后,张飞难以抑制悲痛,借酒消愁,鞭挞士卒,命其连夜赶制孝服,结果招来杀身之祸。刘备发誓要踏平江东,不顾诸葛亮等人劝阻,率举国之兵讨伐东吴,结果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几乎全军覆没,他本人也命丧白帝城。刘备和张飞为义气而丧失理智,给自己和国家带来灾难。

在今天和平环境中,我们虽不致牺牲生命,但“舍生取义”并非离我们而去。“舍生”已不限于舍弃生命,也包括与生命同等重要的个人利益。“取义”也已不限于正义,而是包括正义在内的一切公益。这种意义上的舍生取义,虽不像先前的义士、烈士那般气壮山河,但却是不可低估的一朵火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有平时肯为公益放弃个人利益,在关键时刻才会毫不犹豫地献出生命。

时代呼唤这种精神。只有这种精神在每个人心中牢牢的扎根,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我们的民族才能崛起。

【点评】

本文最大的特色在于论据的丰富,作者从古代谈起,洋洋洒洒,信手拈来。丰富而又贴切的论据,不仅使论证更具说服力,而且让人在读文章的过程中也学到了许多的历史知识,增加了文章的厚度。此外,作者赋予了“舍生取义”以新的含义,观点新颖,独具一格。

(习题二范文)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语出荀子的《劝学》,荀子用靛青比喻那些在学术上有所建树的后起之秀,而用蓝草比喻他们的导师和前辈。我理解这句话的真意是鼓励青年人在事业上超过前人。

人类从茹毛饮血的愚昧时代,发展到今天征服太空的文明时期,每一个世纪、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英雄。他们大都在青壮年时期功成业就。他们年轻,稚气未脱,阅历浅,却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超过先哲,在历史的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戏剧,名垂青史,万古流芳。而他们的学生也像他们一样,又超过他们,推动人类的进步。就这样后浪推前浪,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

广义相对论的发明者爱因斯坦,早在求学时代,就攻读了著名物理学家牛顿的全部著作,吸取了经典力学的精华。他非常敬重牛顿,但从不迷信前人。他敢于怀疑,敢于探索,终于指出了牛顿力学的错误。不错,正如某些历史学家所说:“爱因斯坦是喝牛顿奶长大的。”他出于蓝;他敢于向牛顿挑战,为人类的进步,打倒作为偶像的牛顿,他胜于蓝。

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科学家,早年求学于著名画家佛罗基奥。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从画蛋开始,稳步攀登绘画艺术高峰。他虚心向老师学习,但也注意摒弃老师错误的绘画技巧和方法,不到四年时间,就超过了名扬四海的业师佛罗基奥。一次,佛罗基奥被邀请为一个教堂画壁画,他画完了基督和两个天使,让达·芬奇画第三个天使。达·芬奇从容不迫地拿起画笔,只用了半天时间,一个雍容典雅、栩栩如生的天使便飘然降落在教堂中。佛罗基奥大为惊讶,自叹弗如。从此,这位威震画坛的一代宗师再也没有拿起画笔,转而研究雕塑了。可见,青年人是完全可以超过前人的。无数伟人的生平证明了这一点。

有后来居上的雄心壮志,还要踏踏实实地学习工作,虚心向师长学习,用人类全部的精神财富武装自己。青之所以青于蓝,因其取之于蓝;青之所以取得胜利,赢得“胜于蓝”的美名,离不开蓝的栽培和哺育。

我国25岁的女博士黄斌,在英国留学期间,以其对事业兢兢业业、不惜牺牲一切的献身精神,受到了英国著名科学家、对中国人民怀有友好情谊的森德兰教授的重视。森德兰教授已年逾花甲,身体不好,但他慧眼识才,非常珍惜黄斌这棵破土而出的新苗,主动提出亲自指导黄斌,使她早日获得博士学位。黄斌在老师的帮助下,埋头书堆,昼夜苦读,在学业上突飞猛进。森德兰教授将自己的全部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黄斌。为了黄斌早日成就学业,他停下了自己手中的著作,放弃了休假和出国讲学的机会。在师生共同努力下,黄斌只用了一年时间就写出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然而,她研究的结果,恰恰与导师的理论背道而驰,她所取得的成果,推翻了主宰生物学界15年的森德兰构造。森德兰教授非常高兴黄斌超过自己,到处宣讲她的理论,并且打破了民族偏见,冲破了重重阻挠,帮助黄斌平安地回到了中国。黄斌回国以后,在科学院为她举行的欢迎会上,第一句话就是:“我所成就的一切都归功于我敬爱的老师。”

我赞美青于蓝草的靛青,我更赞美将自己的一切传给靛青的蓝草。

我相信,在我们伟大祖国的土地上,一定会涌现出千千万万个像黄斌一样锐意进取的后生和像森德兰教授那样高尚无私的前辈。经过新老两代人的共同努力,祖国“四化”的千秋大业,必将成为我们民族历史上最为光辉灿烂的篇章。

【点评】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本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但本文的作者在写作的时候,别具一格地提出了“我赞美青于蓝草的靛青,我更赞美将自己的一切传给靛青的蓝草”的论点,赋予了这句古语新的含义。文章在使用事实论据时讲究材料叙述的方式,论据简明扼要而又重点突出。

(习题三范文) 人类,你应该悔改

从原始微生物到原始植物到无脊椎动物,进而到有脊椎动物到人,这漫长的过程整整走了三十多亿年。 人类是地球演变的自然产物,其产生也是生物进化的必然结果。这一切顺乎自然,成于自然。然而,现在的人类已是一副“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样子,想方设法要超脱于自然,千方百计要征服自然。 看看他们是如何铲除同类中的异己者的吧。

看吧,如今的森林已被人类改造成自己的集中营,他们正丝毫不加掩饰, 残忍地迫害着大量的野生动物。不要再口口声声讲什么人道了,人道就是由枪支、弹药、捕兽网和陷阱铺成的。无可否认,人类正将自己推向孤独的深渊。让我们接受这一残酷而又可悲的事实吧!也许,还能找到一线希望。

自1992年巴西里约会议以来,地球那恶劣的环境非但没有改变,而且还日益严重。野生动物的处境也一天比一天糟糕„„

1995年是野生动物的大劫大难之年。

濒危的大型野生动物亚洲象,生性平和,喜欢静处,它们爱甩动长鼻子在平静的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漫步,四下观望,就这样温顺善良不失王者风范的大象,在当时拥有十二亿人口的中国,也仅剩200余头而已。1988年大象加入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行列。然而,枪声响起了,1994年一年中,高永康、布鲁肖、岩叫、刀学新四人组织盗猎者潜入森林,猎杀了16头亚洲象,打伤了四头。次年,随着4个罪人的伏法,亚洲象纷纷离开了这撒满同类鲜血的地方,迁移到境外,留给关心自然生态的人的只有那滴鲜血的惊叹号。值得一提的是罪犯在短时间内获取暴利9万元。

在中国东北部,曾使大小兴安岭名扬四海的东北虎,如今难觅踪影。可是从1993年震惊中外的“沈阳虎案”到1995年辽宁省查获的跨国走私盗卖虎皮、虎骨案无一不牵动着人的神经啊!这种曾一度称雄世界的美丽的野兽,如今已经穷途末路了,其品种已由原来的8个品种降至现在的3个品种,数量也不过5000只。世界野生动物保护学会预计:如果目前的捕杀再不真正停止,那么21世纪后半叶,这个地球可能就是不再有虎啸之声的地球!

对国宝大熊猫的保护力度远远胜于其它濒危的珍稀动物。但就在1995年,福建石狮查获2张大熊猫皮,1张金丝猴皮;甘肃查获了3张大熊猫皮„„

青海地区曾随处可见的野驴、盘羊、藏羚羊现已基本绝迹。 一级野生动物保护雪豹,现时的生存数量远远少于大熊猫。

一切都是为了钱!在所有的盗猎者的脑海里只有:象牙值钱,虎皮、虎骨昂贵,熊猫皮价值连城,所有的野生珍稀动物都可以带他们走上富裕之路。但他们也同时知道:亚洲象连同雨林以及所有的珍稀动物都是禁猎、禁砍的。 这还暴露了另一个问题。我们的执法机关哪儿去了?自1981年中国加入了《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行列,已从多方面加强了对野生动物的保护。那为什么盗猎者们仍如此猖狂?道理很简单:更多的是执法者就是盗取野生动物的主谋。

1995年12月,一辆警车从南宁开进宾阳路段中,被森林警察截住,发现车尾仓里有125只国际濒危野生保护动物食蟹猴。这个开车的派出所民警仅被处以行政拘留15天,半年后,还是这个民警开着同一辆警车把80只食蟹猴、40只穿山甲运往广东,途中被查获。 我国的法律如此无力。

在这个被金钱烧得热烘烘的社会里,一张由金钱编制成的网络,笼罩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它逐步取代了生命之网。人,不再为生命而活,而是在为金钱而活。

我曾在书上读过这么一个故事:英国希思罗机场,一高贵的女士穿了鳄鱼制的鞋准备出关,待检查完所有的证件之后,海关小姐礼貌地请她脱下鞋,并告之“违禁品,没收了,谢谢合作”,这位女士只好光着脚上了飞机。

可惜,更多的国家、地区并不是这样。

世界野生动物基金公布的国际盗猎者最想得到的几种濒危动物的名单,东北虎名列首位,非洲黑犀牛名列第二。迄今为止,非洲的黑犀牛已经被捕杀90%,仅剩的大都在津巴布韦。列入这份名单的还有猩猩、摩路加白鹦、大熊猫、亚洲黑熊、玳瑁、沼泽龟和奥里诺科鳄鱼。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颁布象牙贸易禁令的第二年,津巴布韦——这个生产象牙之国就晓以颜色——偷猎非洲象案比上一年猛增两倍。

当所有野生动物彻底灭绝之日,就是人类走向毁灭之际。

正如一个有良知的作者所说的:与滥伐森林,污染河流、大气一样,人类正毁灭别的生物并破坏了赖以生存的环境之后,正走在日益艰难的孤独的路上。人类对大自然征伐的每一次成功,都不是胜利,而是失败,是一步一步走向毁灭。

这之前,抢救一切野生动物就是抢救人类自己。 人啊,你应该悔改!

【点评】这篇文章以充满愤激的言辞鞭挞了猎杀野生动物、破坏大自然的人类。文章起笔雄健,引出鞭挞对象。接着,作者列举了大量的事实揭示了人类的丑恶行径,大量数据的罗列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而议论语句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感情色彩,作者的愤激之情跃然纸上。这样,“抢救一切野生动物就是抢救人类自己”这一论题变得格外严肃和沉重,结尾处的“人类,你应该悔改”便水到渠成,具有强烈的震撼力。

(习题四范文) 生活的轨迹

生活的轨迹是什么?是惟一没有角的圆,是惟一由直线构成的三角形,是惟一由直线和曲线构成的半圆,是惟一非对称性的图形,是„„

生活的轨迹是任何存在的惟一的理性或非理性的图形。

大而言之,宇宙,这个目前都未知其起点更不知其终点的实体,亦自有其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及历程;地球,从一个混沌的状态中萌生出第一个氨基酸、核酸,再经历几次沧海桑田的大变迁,从最原始的原生动物开始,枝枝桠桠的繁衍了多少万年,才有今天人类进化史上的参天大树,才有今天丰富多彩的人类社会,才有今天这样文明进步的地球;人类社会,从茹毛饮血到旧石器、新石器时代,经历四大文明古国的盛极一时,用双手筑起了浩浩绵延于崇山峻岭间的长城,令后世都叹为观止的金字塔,还有那至今仍有硝烟和血腥味的古罗马斗牛场,给人类留下了永恒的《斯巴达克思》,辗转发展至今,仍有“羊吃人”、“焚书坑儒”的回忆 。这轨迹,绵延地画满了地球的每个角落,从珠穆朗玛到大洋深处,从岩层深处到浩渺空中,其婉约可见毫发,其豪壮足可吞山河。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着,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李太白如是说。

天空不留下飞鸟的痕迹,而我已飞过。

当时光悠悠地从人们身上流过时,不同的人都留下了不同的生活轨迹。

在时代的浊流中高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投身汨汨清流中;“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的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忧国忧民的杜甫惟愿“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潜“采菊东篱下”;“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的柳永“才子词人,自为白衣卿相”;“人比黄花瘦”的李清照亦有“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的壮气豪情。

千古兴之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然而滚滚的逝水抹不去这些存在过的生命历程,也正因此,有限的轨迹得以无限的延伸,纵然“浪花淘尽英雄”,抹不去的是历史的车轮在人类史上碾过的痕迹。

滚滚风尘的三国,梁山聚义的水浒,红楼深处的悲剧,成为过去却永存。

布恩地亚家族的百年孤独,捕鲨老人的不屈不挠,卡秋莎的复活,哈姆雷特的复仇,少年维特的烦恼,雾都中的孤儿,丑陋的撞钟人,吝啬的阿巴贡,可笑的钦差大臣„„已为陈迹的往事何曾中止过其轨迹。

花开花谢,春去春回,茫茫尘世中的你我虽各渺渺如天上一朵白云,却一样拥有自己崭新的个性和独特的自我。生命本身就是一种美丽。是谁说:活着,就是一种美丽。

生命赋予我们美丽,我们更应展示青春的自我,挥洒热情,谱写生命之歌,描绘生活轨迹,溶入并创造这美好的世界。

[简评]

本文通过写生活的轨迹写出了生活乃至生命的丰富多彩,文中每个事例材料都从不同角度阐发了生命的意义,也是生活的意义。本文最大的特点是运用材料的丰富,古今中外,都有涉及,显示了作者知识阅读面的宽广和组织材料的功力,因此写作中才能运用自如,信手拈来。

文章的语言也别具特色,流畅的白话中偶用文言,名言诗句的引用和小说典故的凝练使文章具有巨大的思想蕴涵。

(习题五范文) 书中还有颜如玉吗?

京华

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时代快要一去不复返了。

如今光靠读书、入党到当官来达到“辉煌前程”已不是惟一的“敲门砖”了。在这物欲横流的现实里,“有钱能使鬼推磨”已显得把钱的神通广大作用估计得太低了,现在钱的神通可比过去大多了。随便举例来说,有钱能买到文凭,有钱才能有书读。

尽管小学到初中是义务教育,但好多贫困地区的孩子因交不起那不多的学费等,辍学的仍不在少数。只要你有钱,小学起,就可以到外国去读,直到你大学毕业。你高考虽没“达标”,只要你有钱,就可以扩招到大学去,或拿钱开后门进去。你高考虽然“达标”,若没钱,照样不能上大学。听说你只要初、高中毕业,也可直接到外国去留学,每年高考前后,不是有很多这样的招生广告到处张贴吗?问题还是一个“钱”字。

拿钱同样可以买到官,入党就更不用提了。靠你那“满肚子装的都是书”的书呆子气,文凭再高,“才华”再大,不但工作都不好找,而且若想当官,不拍不送不动,天上是不会掉下“馅饼”来的。人家都打破头明争暗斗去跑官要官甚至“抢官”,你关在书房里啃书,难道还想等人请你出山不成?三顾茅庐的故事可能不再会克隆了。现在的官欲、权欲也越来越利害了,几乎没有请谁当官,他还不愿干的。现在的问题是反了过来,不是请谁出山的问题,而是谁想当官,就要

三、

四、五多次顾官邸的问题,还不一定能跑到官,还得比比那暗箱操作的技巧和档次呢!

现在的“人才”多的是,没听老百姓说,现在的官谁都能当,啥事都由秘书干。看看报抽抽烟,会上作指示,会下圈文件,打个电话你照办。还有,男人有钱就变坏,多少这样的人明里暗里妻妾成群,情人多多。另外,权里更有颜如玉了,你看那已揭发出来的腐败领导,几乎很少有与女色不沾边的。一些没模没样的包工头,穿上西装也让人恶心,可因为他有钱,洋妞也敢碰,就连那假乞丐也能“癞蛤蚂吃到天鹅肉了”。现实里,好多这样的老板文化水平都不是那么高,真正是书呆子的几乎没有一个。

旧时代,只要你发奋读书,考上举人状元什么的,就能当官,当了官就有美女投入你的怀抱,这里当官是前提,原意大概是这样的吧。如果现在也用这种方法提拔干部,你还可能有希望实现你的“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梦”了。可现实是,钱中、权中、势中、名中才真正有“颜如玉”呢!那你说书中还有没有颜如玉呢?不能说一点都没有,只是微乎其微罢了。

【点评】

文章从现实生活中取例,以辛辣的语言讽刺了当前重钱重利的弊端。因为论据来源于我们身边的事例,我们对此非常熟悉,所以,说服力也就更强了。

(习题六范文) 两种“成功观”

一位在英国剑桥大学留学的韩国学生经常和一些成功人士聊天,这些人幽默风趣,举重若轻,往往把自己的成功看得自然和顺理成章。他想起自己在国内时也曾和一些成功人士聊天,而这些人普遍把自己的创业艰辛夸大了,甚至把有些正在创业而尚未成功的人吓退。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两种人的看法其实代表了两种很不相同的成功观。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成功需要奋斗和创造,需要不断地抓住机遇,克服困难,努力进取。这是大家都同意的,不同的是对这个过程的看法。第一种人认为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而不只是在最终的结果里已经享受到了奋斗和创造的乐趣。人生本该如此,与困难搏斗,其乐无穷;生命的价值和尊严正是体现在这个过程中,最终的成功与否倒是次要的。第二种人就不这样看了,他们把整个生命作为赌注押在最后的结果上,他们害怕失败,渴望成功,为此孜孜以求。他们在艰难的付出中享受不到人生的乐趣,因为他们没有把这种劳动和艰辛看作是人生应有之义。那么,是什么在支撑着他们卧薪尝胆、焚膏继晷的付出呢?是有朝一日的成功,是成功之后的辉煌。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就是这个意思。 这两种成功观造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前者豁达乐观,镇静自如,后者跋前踬后,魂不守舍;前者任意率性,后者执著拘泥;前者轻松飘逸,后者沉重顿挫;前者心平气和,后者心浮气躁;前者往往“无意插柳柳成行”,后者常常“有心栽花花不发”;前者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后者是“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中国人往往不把生命本身当作目的,而是作为追求生命之外的某个目标的工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大丈夫能屈能伸”、“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十年寒窗,金榜题名”、“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板凳要坐十年冷”、“面壁十年图破壁”、“成则诸侯败则寇”、“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等等,都是基于这样一种心理,它实际上已经成了我们民族的习惯性思维方式。这可以解释很多现象—— 中国人特别刻苦耐劳,尤善隐忍克制,恐怕与这种民族心理也不无关系。“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目的正是“一朝闻名天下知”。

中国人的虚伪做作,明争暗斗,为了最终的成功而不择手段,急功近利,目光短浅等等劣根性,又何尝不是源于这种庸俗的成功观?

为什么在我国的成功人士那儿挥霍浪费的现象特别严重?这里有一个深层的心理动因:成功之后的报复性享受。他们在创业时的确付出了很多,成功时当然不会忘记这个代价,现在终于到了偿还的时候了:迫不及待地造别墅、包二奶、花天酒地、肆意享受,真是苦尽甘来,扬眉吐气啊!为什么我们这个民族缺乏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因为他害怕一败涂地,从而失去东山再起的机会。成功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他输不起,而一个输不起的民族最终也赢不了。庄子说:“以瓦注者巧,以钩注者惮,以黄金注者昏。其巧一也,而有所矜,则重外也,凡重外者内拙。”如果以生命为赌注,会矜持笨拙到什么程度啊! 一鸣惊人,一飞冲天,大器晚成,大功告成,甚至所谓千秋功业,差不多都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过分地看重物质功利和现实得失意义上的输赢成败,已经使得我们民族的历史发展陷于恶性循环,而人性的发展则停滞不前。让我们来看看中国人的形象吧,差不多就是这样两副嘴脸:那些灰头土脸、愁眉苦脸、焦头烂额、忧心忡忡的人是那些创业尚未成功或失意失败之人;那些志满意得、红光满面、脑满肠肥、飞扬跋扈之人当然就是所谓功成名就者了。这两种人在那儿“风水轮流转”。 究竟如何看待成功?我的理解是:一,活着并且继续活下去就是成功;二,生命有她自身的价值和尊严,充分享有这个尊严和实现这个价值就是成功;三,生命的欢娱和成功的喜悦应该伴随着人的一生。

弗罗姆说:“我们也许幸福也许不幸福,我们可能达到一些目的而达不到另一些目的,但不存在一个合理的天平能够表明生命是否值得。生命以死亡而告终,我们的许多希望都无法实现,生命包含着痛苦和奋斗;从收支平衡来考虑,要么不出生,要么在襁褓中死去似乎更有意义。而谁又能说,爱的片刻欢愉,或者在一个明媚的清晨边散步边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抵不上生命中所有的苦痛和奋斗?生命是一种独一无二的赠予和挑战,它不能用任何别的东西来衡量,对于是否值得活下去的问题不可能有合理的答案,因为这个问题本身就没有什么意义。”

所以,享受生命,你便能享受成功。 【点评】

对“成功观”这个话题,作者没有人云亦云,而是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享受奋斗的乐趣,便能享受到真正的成功的喜悦。观点新颖,分析深刻。 (习题七范文) 何成方圆

何成方圆?答案好简单,君不闻先秦人已知“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古老的汉漠拉比法典开始了人类文明之光;秦王用法家严律治世,打下秦朝江山一统;高祖入关与民约法三章,打下汉朝开国基石;诸葛丞相挥泪斩马谡,始令蜀国三军一心,敌于强魏。而项羽乱封诸候,天下叛之。古来兵法之首必须严明军纪,从这不难看出规则的重要。

然而,以其规矩,定成方圆乎?武王伐纣后封天下诸候,姜尚封于齐,改革旧制,变易风俗,不半载政通人和;周公之子伯禽到鲁地上任,政令繁琐,无意改革,三年政局初定,周公闻此叹曰:鲁国日后服北面事齐。果然齐国跻身春秋五霸。鲁国却被人称之:周礼尽在鲁矣。国力每况愈下。可见死守成规也难成方圆。

当初篮球运动刚刚兴起,规则也不过几条,可随着比赛中各种现象的出现,新的规则应运而生,逐步形成了现在的繁多条款,却使比赛愈加规范,成为最受人喜爱的体育运动。

可见,恰当的规则使世界更加有序,然而随着不断的发展、变化,也要有突破才能发展。

昔日汉人宽袍大袖,不免风度翩翩,却被夷狄之人打得落花流水,于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成就千秋霸业。魏武曹操提于禁于亡卒之间,识许诸于荒野之际,得到了大批有才干而身份低下的下层军官的拥护,才破袁绍,败吕布,建立强魏,但这种制度使大批士族支持汉帝,曹操—生不得称帝。其子以九品中正制收尽天下官宦,完成了朝代更替的使命。前面说过秦以严以定民,却因苛律失天下,汉高祖约法三章以定民心,以老庄之道休养生息,儒家之道得天下人才。可见,突破了陈旧的束缚,才有长足的发展。 即使今天我们描述死守旧制的“墨守成规”,也是当年墨子针对公输班攻城新法的创造之举。 一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改革开放春风吹绿了神州。真理正是我们需要的规则,但更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不断完善。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是我们需要规则的真谛,“上胡不效法先王”是我们突破规则的有力依据。当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突破了唐诗庄重的笔法,宋代词章缠绵后世,我们也应明白突破规矩的重要。

何成方圆,以其规矩,应时而易,始成方圆。 【点评】

作者之所以能洋洋洒洒、纵横捭阖,主要的原因是得益于作者对论据材料的充分占有和准确的把握。作者对中国古代史了如指掌,而且又很善于总结归纳论据,他将多个论据以排比的形式陈述出来,使得文章有排山倒海之势,说服力大大加强。

第四篇:五、高考议论文写作难点指导---言之有据

五、高考议论文写作难点指导---言之有据

论据是议论文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包括事实论据和事理论据。事实论据指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事实,它包括举事例和列数据两个方面。例如,有一篇发表在报纸上谈教育重要性的文章,为了论证“发展经济,教育先行”的观点,列举了日本战后发展教育事业的一系列确凿的数据,有力地证实了观点的正确性。

理论论据包括经典性著作中的理论,名人名言,党在不同时期的方针、路线、政策,科学上的公理、原理、定义、法则、定律、格言、俗语、成语、谚语,以及尽人所知并为人所工人的最普遍的道理等。选用作论据的理论必须是经过时间检验证明是正确的而且至尽仍有生命力的。经典著作中的理论,如是原文摘引,应避免断章取义;如是原意概括,应该符合原文的基本内容。

在掌握丰富的论据的同时,还要善于选择论据,就是能够选择那些真实典型,确凿可靠,能充分有力地证明论点,使论点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量的论据。一句话,就是选择那些最能符合论点需要、为论点服务的论据。

一、要善于选择论据

1、吻合性原则 即要注意各个材料之间的侧重点,正确把握材料的中心,努力做到与观点的一致。

每一个材料可以用来论证的观点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角度。我们在选择论据时,要把握好材料的中心,弄清它的含义所在。特别是有很多材料,看起来能够用来论证同一观点,可细细体会,发现它们侧重点并不相同,彼此之间其实有着较大的区别,因此,必须对掌握的材料进行筛选辨析,区别不同材料所蕴含的要旨的细微差异。例如下面三个材料:

① 爱国诗人陆游,生活在宋王朝遭受外族肢解的时代,他渴望祖国统一,直到临终,还念念不忘复兴中原。他在《示儿》诗中云:“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突出地反映了这种爱国思想。

②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名句。文天祥被俘后,已降元军的张弘范,一再逼迫他写信招降抗元将领张世杰,文天祥便毅然写了这首诗作了回答,表现了坚定的民族气节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③ 鲁迅先生为了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年轻时东渡日本寻找救国的真理,“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表达了誓为中国人民献身的革命精神。

上述三例都引述了人物的诗作,都包含了“爱国”的内容,但是作为论据来说,这三个材料蕴含的主旨是有着细微差别的:例①表明的是渴望光复失地的爱国思想;例②反映的是为民族利益不惜牺牲生命的崇高的民族气节;例③揭示的是立志为国出力、报效祖国的革命献身精神。这种差别从所引的诗句和材料的语言表述中可辨析出来。因此,同样论述爱国的文章,如果提出的论点侧重于渴望收复被侵略者掠夺的国土,应用例①;如果侧重于不怕牺牲、誓死捍卫祖国,应用例②;如果侧重于拯救多难的祖国,将个人的前途同祖国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则应用例③。经过筛选辨析,使之最切合论点的需要,才称得上是最恰当的论据。马马虎虎地选来敷衍充数,似乎也在论证“爱国”的论点,实际上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关系是不贴切、不严密的。

2、新颖性原则

选择论据,自然要挑自己熟悉的;感觉陌生、缺乏把握的,必然难以驾驭。但是“熟悉”不等于陈旧,如果选用的论据都是些尽人皆知的“陈谷子、烂芝麻”,虽然一点也不“陌生”,但是文章也没有一点新鲜感了。所以要选择最恰当的论据,包含了要选择新颖的时代感较强的新鲜材料。论据求新,要注意从时间上、空间上、角度上的求新。 新鲜材料从哪儿来?一是从生活中积累,二是从阅读中积累。例如以下两个例子:

(1)现实生活中,仍有许多人不敢冒尖,不敢“木秀于林”,不敢成名成家,取得了一点成绩就“急流勇退”,害怕“枪打出头鸟”。然而知名改革家、杭州第二中药厂厂长冯根生告诉我,只要稍稍改变一下上述谚语中的条件,结论就两样了。比如,枪打出头鸟,只是指在枪的射程之内,出头的鸟要遭殃,假如鸟飞得再高再远一些,飞出了枪的射程之外,那又奈何得了它什么呢?

(2)一个国家必须有民族自豪感。发掘民族文化中的精华,能唤起这种伟大的感情。李燕杰在《民族之魂》的讲演中曾讲了这样一件事:叱咤风云的法国大军事家拿破仑,被囚禁于圣爱伦岛时,终日读书消遣。有一天他读到了《孙子兵法》,立刻拍案叫绝。进而叹道:“倘若我早日见到这部兵法,我是不会失败的!„„”

这两例中的论据都是“听来的”,例①是听谈话,例②是听讲演。作者不愧是生活中的有心人,把听来的材料十分恰当地引进自己的文章作论据:“飞出射程之外”、“拿破仑赞叹《孙子兵法》”,新鲜而又贴切,选择它们来证明论点,不仅有极大的说服力,而且发人深思。

3、分析性原则

同学们在写作议论文时,常走入“观点+材料”的误区,认为有了事实,就能自然地证明观点了,其实不然。有了论点和论据,还须进行论证,阐述论点与论证的内在联系,使论点统领论椐,论据支撑论点,这样才能使你的文章水乳交融,浑然一体,更具说服力。如果缺少论证或论证不充分,文章的论点与论据就油水分离,无法产生使人信服的力量。分析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因果分析法:

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了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

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

——分析饿人不食“嗟来之食”的原因。具体有两个方面:一是施舍者的态度,吆喝一声“喂,来吃!”,是如此蛮横和冷漠!另一个是施舍的目的,吃他的饭就要乖乖地听命于他,可见其目的之卑劣!这是对饿人人格的极大侮辱,因而饿人“宁可饿死”,也不食嗟来之食。至此,文章水到渠成亮出了观点:“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极具说服力!

这样的分析就是因果分析。我们写作时可以用因果关系复句来表达。关联词语有“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或者单用“因为”“所以”“因此”等皆可。如《想和做》中“人类能够这样劳动,能够一面做,一面想,所以文化能够不断进步。” (2)条件分析法:

《勤能补拙》:“由此可见,一个天资笨拙的人,只要勤勤恳恳,做到‘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就能变得聪明起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对其条件进行的分析,用的是条件关系复句。其关联词是:只要„„就„„。我们还可以用“只有„„才„„”、“无论„„都„„”等句式来分析条件。 (3)假设分析法:

《想和做》中有这样一段话:“除了学习功课以外,做种种课外活动,也要把想和做联结起来。例如开会,演说,办壁报,组织班会和学术团体,这些实际的行动,如果光凭一腔热情,埋头苦干,不根据已有的成绩和经验,想想怎样才能把这些事情做得更好,更有效果,那么结果常常会劳而无功。”

这段是从危害的角度来进行假设分析的。关联词语是:如果„„那么„„,其他句式还有“如果„„就„„”“假使„„那么„„”等。 (4)对比分析法:

《想和做》:“人在劳动中不断地动脑筋,想办法,才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做这件事为什么目的,有什么意义,有什么缺点,才渐渐想出节省劳力,提高效率的方法。人类能够这样劳动,能够一面做,一面想,所以文化能够不断进步。要不,今天的人类就只能像几万年以前的人类一样,过着最原始最简单的生活了。”

此段是从意义和危害两个方面进行正反分析的。正面用的是因果分析,反面用的是假设分析。由此可见,一段分析可综合运用多种分析方法,这样可使分析更全面,更深入,富有思辩性,令人信服!

4、充分性原则 (1)正反例结合

A.如来佛祖抛除私欲,性格沉稳,终修成正果,普渡众生;诸葛孔明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终运筹帷幄,功成名就。有了私欲,心中自然无法沉稳下来,遇事则慌,处事则乱。霸王以一己私欲,赶走亚父,气走韩信,终被困垓下,遗憾千古,长使英雄泪满襟。霸王之败,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则必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矣。

B.张志和渴求隐逸,而在桃花流水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林黛玉在冷雨敲窗之时倍感寄人篱下的凄凉,便觉秋窗秋雨秋不尽了,风雨却还要助凄凉;刘禹锡心胸开阔,众人悲秋,他却从排云而上的白鹤中品出了诗情,欢歌“秋日胜春朝”„„ (2)不同时空事例组合 文中常用“纵贯历史长河”“古今中外”等字句。也可用现实生活中日常现象作为论据来写以强化论证效果。例: 诚信是买东西忘记带钱时,老板仍将货物塞在你手中送你出门时的轻轻一笑。诚信是在一连串失败后,朋友们主动伸出的那一双双温热的手。诚信是为徘徊在路边的陌生人指路后,看到他脸上的粲然一笑。诚信可以是从前百年老店里赊帐的帐单,也可以是今天人们手中的信用卡。 (3)详略事例组合

二、善于剪裁论据

论据又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之分。我们用得比较多的事实论据,又能从不同角度证明不同论点,所以使用时是需要剪裁的。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议论文事实论据的剪裁方法。

(一)了解同一材料可以多角度立论 请看下面例子思考:

材料:“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遂入见。”(《曹刿论战》)

讨论:用曹刿和他同乡对话的材料作论据,对材料可作怎样的分析?可以从哪些角度立论?确定什么论点?

明确:材料中“请见”、“遂见之”是结果;曹刿有才有胆有识有主见和鲁庄公有容人之量国家有民主参政的环境是原因。从曹刿的角度可以确定二个观点:

1、关心国家大事,要有强烈的参政意识。

2、位卑末敢忘忧国。从鲁庄公及国家的角度可以确定这样的观点:要积极创设民主参政的环境。并请学生阅读例文。

(二)明确剪裁原则

三段例文对材料的表述都有不相同有的突出点,分别是什么?为什么突出这个点而其它则都省略了,为什么要突出这个点而省略其它呢?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论点一突出“请见”;论点二突出鲁庄公采纳建议;论点三突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根据论证论点的需要截取材料,突出论证论点的有关内容,摒弃无用的材料。这就是剪裁的原则。

(三)探讨剪裁的步骤和方法

从鲁庄公的角度确定一个观点:要积极创设民主参政的环境。

请看例文:关心国家大事,要有强烈的参政意识。 例文:

春秋时代的曹刿是个普通百姓,属于“非肉食者”一类。就是说,他无职无权。但他关心国家命运,在齐国军队来进犯自己的国家之际,他不放心光让那些“肉食者谋之”,于是挺身而出,主动要求“入见”鲁庄公,阐述对怎样打仗的看法。

思考讨论:此例文选取材料与论点的吻合点是什么?这个吻合点在材料中是因还是果?在表述中是如何突出这个点的?

明确:吻合点是“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是结果。是通过合理扩充内容想象情境来突出的。 再看例文二:要积极创设民主参政的环境。 例文:

曹刿论战是发生在二千多年前的事,那时候,平民百姓要见国君,说句话,参与商量国家大事,似乎还是很容易的。曹刿和他同乡说的话:“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对鲁国统治者的尖刻的批评,但也没有遭到“穿小鞋’’的打击报复。相反,鲁庄公还诚心诚意地请教曹刿,并按曹刿的正确意见发布军令,确实是很有民主气度的。可见,曹刿能积极参政,发表意见,恐怕不仅仅因为他有这方面的才能,还因为当时有一个允许参与的民主环境。如果曹刿贸然找上门去,却被一顿军棍轰出来,也就不会有什么求见论战之事了。 思考讨论:此例文选取材料与论点的吻合点是什么?这个吻合点在材料中是因还是果?在表述中是如何突出这个点的?

明确:吻合点是“曹刿请见,并能入见。”是因。通过合理的想象和扩充来突出这个吻合点的。 再看例文三:位卑末敢忘忧国。 例文: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人人应该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政议政,发挥主人翁的精神。我们不能像春秋时代那个曹刿的同乡,面临国家遭受侵犯,却说什么“肉食者谋之,有何间焉”的话。如果抱着让少数人去“忧天下”而自己“何必去参与”的思想,来对待当前的改革和开放,那就丢失了自己作为国家主人翁的资格了。

思考讨论:此例文选取材料与论点的吻合点是什么?这个吻合点在材料中是因还是果?在表述中是如何突出这个点的?

明确:吻合点是“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是结果。通过合理的对比来扩充内容突出吻合点。

上述三例都用曹刿和他同乡对话的材料作论据,但因立论角度不同,文章中论据的表述也不一样,这就是对论据材料的灵活剪裁。那么对论据材料的灵活剪裁又有什么方法呢? 明确:

1、找准材料与论点的吻合点。

2、通过合理想象和扩充来强化和突出这个吻合点,从而有力地证明论点。

3、对材料中无关的内容大胆舍弃。

(四)实例训练

我们知道了这个方法,就可以通过训练来掌握和巩固这个方法,

练习之一:修改病例。 题目:《谈“伯乐”精神》

论点:奖掖后来者,争当新时代的伯乐。

材料:著名画家傅抱石先生,原来家里很穷,年过三十还在一个小学里替别人代课。他很爱画画,由于生活所迫,他常常拿自己的作品到街上去卖。有一次,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的画被著名的国画大师徐悲鸿发现了,徐悲鸿高度地评价了傅抱石的绘画技巧。后来,徐悲鸿冒雨拜访了他,并且为他申请了留学经费,送他去日本留学深造,他终于成为享誉中外的画家。 病例:

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这是对人才被埋没的感叹。一匹千里马,无缘驰骋疆场建功立业,一个人才被无端埋设,能不令人惋惜吗?所以当代领导者应该学做伯乐争做伯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多发现人才多举荐人才。

著名画家傅抱石先生,原来家里很穷,年过三十还在一个小学里替别人代课。他很爱画画,由于生活所迫,他常常拿自己的作品到街上去卖。有一次,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的画被著名的国画大师徐悲鸿发现了,徐悲鸿高度地评价了傅抱石的绘画技巧。后来,徐悲鸿冒雨拜访了他,并且为他申请了留学经费,送他去日本留学深造,他终于成为享誉中外的画家。

如果没有徐悲鸿这个伯乐哪有傅抱石这只千里马驰骋于中国当代画坛。 明确:

病因:照抄材料,没有根据证明论点的需要剪裁。 处方:找准徐悲鸿发现人才这个吻合点,进行扩充,对无关内容要略述概述 展示修改后的文段:

著名画家傅抱石因穷困不得不卖画为生。有一次,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的画被著名的国画大师徐悲鸿发现了,就像伯乐发现了千里马一样,徐悲鸿眼睛一亮拍案惊呼,高度地评价了傅抱石的绘画技巧。后来,徐悲鸿冒雨拜访了他,并且为他申请了留学经费,送他去日本留学深造,这只千里马终于找到了纵横驰骋的疆场,找到了建功立业大好时机。成为享誉中外的画家。

练习之二:用孔乙己的故事作材料论证“坚持未必胜利”的观点。 展示例文: 坚持未必胜利 君不见鲁迅笔下的孔乙己,青灯黄卷,寒窗苦读,口疮舌茧,兀兀穷年,每日诵习“之乎者也”,沥尽心血地坚持科举考试,然而科举考试并没有垂青于他,“结果半个秀才也没有捞着”,穷困潦倒,“断腿”而死,他失败了,败得很惨!真是“科场末捷身先死,长使后人泪满襟”!个中原因,不难明白:人生目标错误,即便坚持到海枯石烂,也必然胜利无望。

练习之三:请以《曹刿论战》和《邹忌讽齐王纳谏》作论据写一篇议论文。

观点:说也要讲究方法。

要求:运用议论文事实论据剪裁方法对材料进行剪裁。字数800左右。

练习之四: 瑞典女足是“业余队”

只为荣誉没有奖金 据新华社电:主要由业余选手组成的瑞典队负于德国队,获得第四届女足世界杯亚军。不过,即使瑞典队夺得冠军,她们也不会拿到分文奖金,她们为国家队踢球“只为荣誉”。 瑞典队除了10号永贝里之外,清一色都是业余足球选手。她们有各自不同的谋生职业,足球只是她们共同的爱好。5号本特森是包裹邮递员,她每天下班之后才能参加国家队的训练,6号队长莫斯特罗姆是学历最高的队员,这位金融学硕士是瑞典一家银行的分析师。

近日,本特森告诉记者:“瑞典足协只是把我们组织在一起来比赛,没钱给我们发奖金。我很喜欢踢球,为国家队踢球只为荣誉。”

18号队员弗里达告诉记者,她们全家都喜欢足球,她从4岁开始跟父母学踢球,已经有超过20年的球龄。整个瑞典队只有永贝里靠足球吃饭,她每月可以从足协那里领取大约500美元的津贴。

(1)爱好(兴趣)可以创造奇迹

范例:一只获得世界杯亚军的队伍,球员居然都是业余的,第四届女子世界杯瑞典队勇夺银牌,战果骄人,但其队中除10号永贝里之外,清一色是业余球员,各有职业,如五号本森特是包裹邮递员,6号队长则是一家银行的分析师,她们只能在下班之后参与国家队的训练,但她们共同一点就是“足球是他们的至爱“,是兴趣将她们聚集在绿茵场上,并以业余队的身份勇夺亚军,由此看来,一个人的兴趣可以创造奇迹。

分析:本论点应强调——(1)业余,(2)困难,(3)巨大成功

强调了(1)(2)才说明(3)的巨大意义,才说明兴趣之力量

(2) 荣誉

一只夺取了世界杯亚军的队伍,队员们竟然没有分文经济上的收益,勇夺本届女足世界杯亚瑞典女足,除10号永贝里可以从足协每月领取区区500美元,其他队员分文全无,那么她们图个啥?太傻了吧!还是5号球员本森特一语道破天机:为国家队踢球只为荣誉,荣誉高于一切。 练习之五:(根据不同观点来处理下面一则材料)

贝利从小家境贫寒,买不起足球,就用塑料盒,汽水瓶,椰子壳等练习,有一天,一个足球教练发现他很有天赋,就送给他一个足球,后来又对贝利进行专业训练,经过努力,贝利终于成为一代球王。 (1)逆境出人才

一提起贝利无人不知,可有谁知道鼎鼎有名的贝利小时候家境贫寒,竟然买不起他心爱的足球,只能用塑料盒,汽水瓶,椰子壳来当成足球来进行练习,对球王贝利来说,逆境不但没有消蚀其斗志,反而成为激励他奋斗的动力,看来,只要心中有了目标和动力,逆境就是人才成长之摇篮。

(2)有伯乐才会有千里马

球王贝利从小家境贫寒,尽管他爱足球,但连心爱的足球都买不起,只能用塑料盒,汽水瓶,椰子壳等来代替,后来,多亏一位教练无意中发现了小球王的天分,送给他足球,指点他,最终对他进行专门培训,终于将他造就成一代球王,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假如不是有了教练这个伯乐,也许贝利这匹千里马,也只能骈死于槽枥之间了。

第五篇:《言之有“理”》教案1

言之有理

教学目标:

1、分清实词和虚词,认识虚词的重要作用。

2、理解并掌握虚词的性质,正确掌握常用虚词的基本用法,鉴赏虚词运用的妙趣。

教学重点: 虚词的表意功能。

教学难点: 虚词用法辨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引子撮要

本节引子引用的是鲁迅先生的小说《阿Q正传》第五章‚生计问题‛中有关‚龙虎斗‛中所使用的‚好了‛与‚好‛。在这两者之中仅仅是一个虚词‚了‛的有无,两者表达的意思就迥然不同。

‚好了‛:表达的意思是围观中的好心人看他们打得两败俱伤,很可怜,想劝他们停手:这是同情、善意的劝解。

而‚好‛:表达的意思则是那些唯恐天下不乱的人在煽风点火,怂恿他们打得更凶,想要有好戏看,这是无聊、恶意的起哄。一个‚了‛字描画出了两种态度截然相反的看客。

可见‚了‛字虽然是‚虚词‛,但在语句中的作用却既不‚小‛,也不‚虚‛,有着很强的表达特定意义的功能,还有着实词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2.课堂活动提菁

本节‚课堂活动‛说的是‚形形色色的‘的’‛。‚的‛是一个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但它在表达上有着重要作用,用法也多种多样。

(1)助词

①放在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的标志。如:这个区的中心小学/当了教师的他/中学生的学习习惯/对他的意见,等等。

1 ②放在词或词组的后边,构成相当于可以独立指代事物的名词的‚的字结构‛。如:经他介绍而成家的/闹过离婚的,等等。

③与‚什么‛组合,放在表示列举的词语之后,表示‚等等、之类‛的意思。如:打架吵嘴什么的。

◆④在有些短语中用‚的‛与不用‚的‛时,词组的意义会发生变化。师:下面的词组中间能不能加‚的‛?

①候补党员 ②师范学校 ③生活习惯 ④夜晚记日记

⑤天平不准 ⑥抓破了鼻子

分析:

①③中间可以加‚的‛且结构和意义不变,均为偏正结构。

②中间不可以加‚的‛,它是类似于专有名词的固定结构。

④⑤⑥中间可以加‚的‛,但加后结构和意义均发生变化,由谓词性词组变成偏正词组。 如:‚夜晚记日记‛与‚夜晚记的日记‛。前者表明‚记日记‛的行为是在‚夜晚‛进行的,后者表明‚日记‛的记录时间是在晚上。 (2)语气词

常见的用法是与‚是‛连用,带有肯定或强调的语气,‚的‛的后面不能补出中心语。如:是一九五三年秋天由师范学校毕业的/是做不成任何事情的

工具箱:

词在语法意义上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见书p82)

(一)实词

实词是有实在意义并且可以独立充当词组和句子中主、谓、宾、定、补等成分的一类词,一般可以单独回答问题。每一个实词都可以详细解说其词义。现代汉语实词一般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无论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在文言文中,实词都占有绝对多的数量

(1)名词:是表示人、事物或抽象概念名称的词。如:书本、桌子、儿童、雷锋、思维、政治等。

(2)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存现及发展趋势的词。如:走、跑、思考、

2 学习、有、存在、能、可以等。

(3)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的词,汉语中的形容词可以修饰名词,也可以修饰动词,与英语不同。如:老、好、漂亮、干净、纯洁、飞快(地跑)。

(4)数词:表示数目的词。如:

一、

十、第

八、每等。

(5)量词:表示人或事物及动作的计量单位的词。量词一般与数词连用构成数量短语。如:个、件、幢、下、次、趟等。

(6)代词:用来指代人、事物、状态、过程的词。如:你、他们、这、彼等。

(二)虚词

虚词是没有实在意义的词,一般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副词例外),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除外)。其存在的价值在于帮助构成句子的语法结构,表示某种语法关系。

汉语的虚词主要有六种:副词、助词、连词、介词、语气词、拟声词。无论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在文言文中,虚词的数量都相对较少,但作用却很大。

(1)副词:在句中表示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趋向(猜测)等的词。

如 ‚表示程度‛:很 非常 十分 比较 特别

表示范围:大多数 少数 部分 表示时间:片刻 一会儿 不久 刚才 表示猜测(趋向):也许 或许 可能 大约

表示否定:没有 无 不是 否 勿 副词的语法特征:

◆副词都能做状语,可用来修饰表心里活动的动词(如‚非常高兴 、非常想念)、形容词。

◆程度副词‚很、极‛在一定条件下可做补语。 如:好得很 好极了

词中,副词是唯一能独立作句子成分的词,并且有少数副词(比如‚不、没有、也许、大概‛等)也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具有一定的实词特点。

(2)介词:表示引出动作的对象、时间、处所、工具、原因、方式、手段、

3 目的的词。如:在这屋子住过;用刀切牛肉(‚在、用”就是引出处所和工具的介词)。

介词用在名词性词语前面,和名词性词语共同组成‚介宾短语‛,充当句子的状语 。 介词的语义分类:

表时间:从、自从、打、到、在、当、当着、于、趁、乘、随着、赶、临 表处所、方向的:从、自、打、往、朝、向、到、在、于、由、沿着、顺着 表方式、方法的:按、按照、依照、本着、经过、经、通过、根据、据、以、将、 就、凭、用、靠

表原因、目的的:因、由于、为、为了、为着

表对象、关联的:对、对于、关于、替、同、与、跟、和、给、叫、让、被、将、 管、论、顺、连

表比较的:比、和、同、与、跟 表排除的:除了、除非

介词的语法特征:

◆介词结构(介宾短语)一般作状语,少数还可以作补语。

“在阅览室”看书(表处所)

“从早上”工作<到晚上>(表时间) “沿着河边”前进(表方向) “对学生”负责(表对象) “连根”拔起来(表对象) “比过去”更好(表比较)

◆、有的介宾短语可以作定语,但要加‚的‛。

例如: 他作了一个(关于诗人杜甫的)学术报告。 他(对这个问题的)分析是正确的。

(3)连词:在句中起连接作用的词,连词往往标示词、短语、句子、句群、语段之间的逻辑关系。

如:虽然、但是、无论、和、或者、与、不但、不仅、所以、因此、而

4 且、并且、但是、至于等等。连词常常成对搭配使用或与副词搭配使用,如:‚因为……所以……‛、‚即使……也……‛、‚只有……才……‛等。

• 分析下面句子中的‚和‛是介词还是连词? • ①我和他都去过 。 连词 • ②我曾经(和他)去过。 连词 • ③(和他)去北京的人都回来了。 介词

(4)助词:在句中起辅助作用的词(或表示成分之间结构关系和动作时态的词)。

A、现代汉语中的助词主要有:(结构助词)‚的‛、‚地‛、‚得‛ 如:我的老师,这个‚的‛是表示修饰关系或定语的助词;轻轻地走,这个‚走‛时表示状语关系的助词;干得好,这个‚得‛是表补充关系的助词

又如: 漂亮 的 姑娘飞快 地 跑,跑 得 飞快!

B、(时态助词)‚着‛、‚了‛、‚过‛。文言文中助词比较复杂,常见的有‚之‛、‚者‛等。

c、语气助词:吗、吧、呢

(5) 语气词:常用在句尾表示种种不同语气意义类型的。如:啊、唉、呀等。

语气词的分类:表陈述语气;表疑问语气;表祈使语气;表感叹语气 ◆、语气词‚的‛和助词‚的‛的区别:

1)添加法:看‚的‛后面能不能加相应名词,能加的是助词,不能加的是语气词。

如:岸上站着的是看划龙船的(人)。 (助词)

那样说是可以的。(语气词)

2)删除法:看删去‚的‛后,句子的基本意思是否改变,如果改变了就是助词,没有改变的就是语气词。

如: 请相信,这本书是我的。(助词)

请相信,我不会骗你的。(语气词)

(6)拟声词:,又叫象声词、摹声词、状声词。是摹仿自然声音构成的词。如:哗、唧唧、哐、滴答等。

5 常见虚词误用举例

• ①滥用介词:介词在语言组合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要做到当用则用,不当用的时候不可滥用,滥用介词不但会使表达啰嗦,而且有时还会使表达混乱,造成语病。

• 例:❶他们试制了十九个心脏瓣,从而填补了我国在生物瓣替换领域的空白。(‚在‛是多余的,应删去) • ❷从这个故事里告诉我们一个真理: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删去‚从……里‛) • ❸在我们党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身上,都无不闪耀着立党为公的光辉。(‚在‛应删去) • ②漏用介词:应该使用介词的地方而没有使用,就是漏用介词;漏用介词同样会使表意不清,句子不通。

• ❶江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会议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江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之前要加上‚对于‛,否则句子的结构和表意都不清楚) • ❷这种习性是动物长期求食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应在‚动物‛之后加上介词‚在‛) • ❸学生在这次期中考试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看到思想教育工作薄弱所造成的严重影响。(应在句首加上‚从‛) • ❹战国时期出现的《禹贡》和秦汉之际出现的《管子·地员》,就是我国古代土壤的专门著作。(应在‚就是‛之后加上‚关于‛) ③介词张冠李戴

• ❶一月三十日夜,本市普降大雪,对城市交通带来不便。(‚对‛应改为‚给‛) • ❷革命的后代,决不能靠借老子的光,从优越舒适的小天地里成长。(‚从‛应改为‚在‛) • ❸对于金沙江,我曾听人讲过不少优美的故事。(‚对于‛应改为‚关于‛) •

④误用关联词语

6 • ❶滥用关联词语。

• 例:有一些电视剧本不能采用的原因,是因为它们格调太低,只能迎合少数人的口味。(应去掉‚因为‛) • ❷错用关联词语。

• 例:宋朝皇帝只知道吃喝玩乐,为了喜欢踢球,就把一个流氓抬举为殿师太尉。(‚为了‛改为‚因为‛) • ❸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 例:只有你意识到这一点,你就能深刻地了解我们战士的胸怀是多么宽广。(去掉‚就‛,换成‚才‛,使‚只有‛与‚才‛搭配) • ❹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 规则:各分句的主语相同时,关联词语放在主语的后面;各分句的主语不同时,关联词语在主语的前面。

• 例:尽管他行车已三十万公里,却从没有发生过重大事故。(主语相同,‚他‛应放在‚尽管‛之前) •

例:不仅他喜欢打篮球,而且喜欢游泳、爬山。 • ‚他‛ 应放在‚不仅‛之前

例:由于国棉一厂长期以来不抓革新,总落在国棉二厂后面,产量不是比国棉二厂低,就是质量比国棉二厂差。(分句主语不同,‚产量‛应放在‚不是‛之后) ◆ 、小试身手

一、二(见教师用书p152-153)

‚没有‛‚没‛在动词、形容词前是副词,否定行为的发生;在名词前是动词,否定事物的存在或否定对事物的领有。(小试身手第一题)◆

辨析:①这里没人。 (动) ②他没去。 (副)

◆ ①没有见过这么好的学生。(副)

②你没有《诗经》吗? (动)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与猫有关的英语谚语下一篇:一年级节粮主题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