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展中谈保障和民生

2023-06-03

第一篇:在发展中谈保障和民生

在夯实农村发展基础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黄田金)

今年来,一六镇围绕建设和谐中心城镇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夯实农村发展基础,在保障和改善了民生上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以水利建设为抓手,积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抓住水利建设年的大好机遇,启动了指背岭、沿河、十三户村总投入51万元的水渠建设项目和百堆村的河沙坝建设项目;与乐水河灌渠管理所联合制定了《乐水河轮流灌溉实施方案》,轮流派人值班,分时段保证各区域农业用水;扎实推进一期投入资金1360万元的高标准良田项目建设,认真组织抓好了北岸防洪渠、汤湖里人字坝的清淤工作。

二是以土地流转为抓手,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为将土地集中在农业大户手中,该镇成立了土地流转工作小组,并分别与各成员签订了责任状,根据总体流转情况年终进行绩效考核,重奖重罚高位推动。年初以来已成功流转土地3000亩,在北岸村的抛荒治理项目上建成了总面积500亩的玉米机械化种植示范基地。

三是以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开发为抓手,辐射带动产业发展。加大力度对新农村建设示范片进行环境整治,着力打造古韵水北岸、公园香口、田园石街头,力求达到建好一个示范片、树立全县样板效果。同时,在示范片建立集粮食生产、大米加工、品牌销售于一体的农业环保龙头企业和集“猪-沼-果”模式加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农业公司。 四是以农业基地创办为抓手,扩散带动农业发展。目前该镇在利农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协合牲猪养殖合作社的推动下,已形成初具规模的石街头黄瓜种植基地、香口西瓜种植基地、北岸种养基地、汤湖里热带鱼养殖基地、栏杆岭养殖基地,5个基地预计产值可达8000万元以上,不但积极引导着该镇的种养业,还辐射到我县南部的6个乡镇近2000农户。

五是以解决就业问题为抓手,着力保障劳动就业。该镇积极为无业人员牵线搭桥,联系企业到一六举办招聘会6次,为农民工举办各类职业技能培训3次600多人,新增城镇就业人员35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00人。

第二篇:【光明日报评论员】八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光明日报》2017年11月4日第2版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八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平安中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的神圣职责和终极目标,彰显着一个政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追求,体现着一个国家深切赤诚的为民情怀。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国运。民生问题是中国改革最大的问题,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是最大政绩。“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民生就是老百姓最实在的日常生活。“民之所望,政之所向”。柴米油盐酱醋茶,就业求学购房医疗,这些群众牵肠挂肚的问题,看似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却是关乎民心的大事。改善民生是我们党永恒不变的价值追求,我们党不懈努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迈进,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一步步改革的推进,让百姓心中有了沉甸甸的获得感,是我们最温暖的民生成就。

民之所盼,就是施政所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民生领域着力补短板、兜底线、出实招,群众的获得感显著提升。今天,我们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踏上了实现伟大目标的新征程。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进行了新的论述,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关于社会主要矛盾内涵转变的重要论段,阐明了人民对物质、文化、政治、生态等多样化多层次需要的不断增长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使我们看到了在民生领域还存在一些发展短板,再次明确了增进民生福祉是推进发展的根本目的,要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十九大报告的重要论断告诉我们,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进入新时代,保障和改善民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影响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影响着他们获得感的进一步提升。未来更需要把民生放在发展首位、贯穿改革始终,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更强幸福感。

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改善民生是中国道路的本质要求,抓好这一个工作,党员干部要强化宗旨意识、心系民之疾苦,把群众利益真正放在心上,要有为群众解决最直接最紧迫问题的决心,让人民群众生活有奔头、人生有盼头。发展是硬道理,实现高水平民生,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经济。“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表明改善民生不仅需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而且需要在实践中提供充足的动力支撑。只有实现改善民生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民生改善才会拥有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民生的外延也在扩大,涵盖一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也标志着我们党将要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方面承担更多的新使命,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我们坚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懈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必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人都得到全面发展。

第三篇:加强社会事业发展全面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抓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加强就业扶持和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全年完成就业培训8000人、安置就业75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以内。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组织做好社保扩面工作,扩大城乡养老、医疗保险的覆盖面,认真落实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社会救助配套政策,保障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二开展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积极推进燃煤锅炉并网改造,扩大城区热电联产供热面积,启动化工工业园热电联产集中供热项目建设。加大对重点排污企业、城区燃煤锅炉的监测检查力度,实行市民举报奖励机制,严管重罚,严厉查处超标排污行为。三着力提升文化服务水平。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编制米东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支持发展文化产业。加大公共文化建设投入,加快米东区文化活动中心后续工程建设进度。抓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新疆花儿”的挖掘、保护、创新和传承工作,筹备举办首届“新疆花儿”艺术节。继续开展“百日文化广场”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努力提升群众文化活动水平。四积极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认真做好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考核验收和自治区科普示范区创建工作。加大教育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协调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学前教育,促进教育事业均衡发展。进一步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做好重大疾病、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控工作。加快城乡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完成中医院、人民医院综合楼续建项目;组织实施米东区急救中心、中医院辅楼、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项目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落实基本药物制度。

第四篇:《如何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展现新作为》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和政府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责任和历史使命,习近平同志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指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这一指示中,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所面对的就是千千万万的家庭对于孩子未来的期待,也是社会对于下一代的期许。

作为一名奋战在第一线的教师,我们能为改善和保障民生所做的最基本的事情,就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上好每一堂课,做到课前预备、课后总结,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博学识广,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我们必须明白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我们身处校园,便是榜样,整个校园的学生都会不自禁地将目光注视在我们的身上,我们所做的一切行为都有可能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进而影响三个家庭,甚至更多。所以,身处教育殿堂,身上所肩负的便是百年大计,便是整个民族的未来和希望。

我们作为教师,必须要努力教导学生爱国爱党爱父母,引导他们正确、健康地成长,为未来自由而全面地发展做好知识储备、打下坚实的人生基础。

同时,我们教师也是思想文化的传播者,那么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与形形色色的学生家长的交集中必然也会带给家长们一些理念、思想上的碰撞。所以,实际上,不仅仅是在校园里,我们的职业属性决定了我们哪怕在日常的生活中也会起到榜样的作用。细微之处听惊雷,无声之处方有声,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在无声无息之间影响着身边的人们,影响着一个个孩子以及社会的未来。

一日为师终身为师。我们必须要有这个自觉性,才对得起一代代学生在最纯粹最纯净的年纪里叫的那一声“老师”。 改善民生,说到底,实则需要我们全民全党共同奋斗。党为我们树立前进的方向,而我们人民群众就要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为自己也为他人努力创造一个和谐共赢、共同奋斗、同心同德的美好环境。

第五篇:从“十一五”保障和改善民生看“十二五”发展重点.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从“十一五”保障和改善民生看“十二五”发展重点

新华网北京10月15日电(记者 徐京跃 谭浩 华春雨)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共中央政治局9月28日召开会议,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时,着重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科学发展、改善民生、人民共享、社会和谐„„当时空的钟摆指向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末,并将开启“十二五”规划之时,人们在回望过去五年间中国发展时注意到——“重视民生”已经成为中国在经济转型中的突出亮点,更是未来五年中国谋发展、促发展的工作重点。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凸显改善民生的“十一五”,中国出色作答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十一五”期间,无论是经历经济的“寒暑”,还是直面灾难的冲击,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是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头等大事。

研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研究雨雪冰冻灾情、研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的五年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共召开50多次会议,其中许多议题涉及经济、民生问题。一家外国媒体评价说:中国五年来改革发展的辉煌成就可以用“关注民生”来概括。

五年来,坚持“以人为本”,党和政府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的力度不断加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实施,这不仅是指导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更是回应民意、惠及民生的教育改革路线图;

随着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筹备就绪,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顺利实施„„酝酿多年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正式启动,着手从体制机制层面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在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快速推进,有望于“十一五”末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在城镇,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所有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可在跨省就业时转移„„

“十一五”期间,党和政府在极其困难、复杂的条件下,努力践行着“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执政理念。

在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的印象中,中国政府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为缓解国内就业压力作出的巨大努力,给他留下了深刻记忆。“就业,在过去两年被提到了很高的地位。中国政府制定的一系列促进就业政策以及为此开展的就业培训等,取得了突出成效„„”

“我们在发展中取得的进展都是以民生为关注点,这会让社会各个层面得到实际的好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说,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成为“十一五”期间突出的亮点。政府也进一步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型,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解决民生问题中。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保障和改善民生离不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站在“十二五”的门槛,人们回望“十一五”时深切地感受到,要更好地完成好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任务”,还需要寻求又好又快的发展模式,坚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中国的发展不能再继续付出环境、资源和人力成本被压低的代价,原来的发展方式已经快走到尽头了。”庄健说,国家在考虑,一部分人富起来后,如何让更多的人分享发展的成果,最终达到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程度。因此,中国提出要追求可持续的增长,这与改善民生是一致的。

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从来就不是单纯的财富积累,而是旨在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的福祉。而同时,改善民生也会推动经济的发展。事实上,加大民生投入,不仅可以改善困难群体的生活,还会促进消费,使发展由投资拉动转变为内需拉动。“通过改善民生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扩大消费需求,也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武汉大学教授陆伟说。

在制定“十二五”规划建议之初,党中央就提出要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各地各部门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的探索正一步步深入。鼓励创办微型企业,既是重庆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之策,又将成为当地拉动经济、创造社会财富的重要途径。重庆市工商局局长黄波算了一笔账:发展6万户微型企业,将新增30万个就业岗位,年新增300亿元销售值,为地方创造6亿元税收„„

像重庆市这样开展惠及民生的“双赢”实践,如今在中国已经普遍推开。一项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举措,使人们对未来“更好”的生活更多了几许期盼。

实现公平正义,共享改革成果——期待“十二五”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

“当我们解决了‘肚皮’问题后,就到了要解决‘草皮’问题的时候。”如今,山东省沂南县岸堤镇党委副书记牛恩帅也有了“低碳”意识。

这位基层干部说,在农村也要发展清洁生产和环保型企业,有人想来我们这里发展污染企业,被毫不客气地拒绝了。发展的目的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把环境破坏了,发展再多有啥用?“我们决不能干‘有增长无发展、要钱不要命’的傻事。”

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多地兼顾保障和改善民生,“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要让每一个中国人活得幸福而有尊严”,成为中国社会经济未来五年甚至更长时期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但是,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全球经济危机使外需对中国经济的拉动力下降。在社会收入分配领域,城乡间差距很大,而且在不断加大„„”庄健直陈中国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加快收入分配改革,现在不光是要分蛋糕,而且还要分得公平。

“十一五”期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虽然达到预定指标,但要实现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任务依然艰巨——“4万亿”计划中要建成的保障性住房的完成进度和总量还不尽令人满意,教育投入占GDP4%的目标还没有实现„„

“将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这种见效相对较慢的措施放在突出位置,这说明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新的经济发展思路正在形成。”中央党校教授叶笃初说,在未来五年中,政府就是要通过调整投资结构,以抓民生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启动和扩大内需,推动民生与经济协调并进。

“所谓发展不是简单地看GDP。在转型发展中,老百姓更看重的是收入增长、是福利保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韩俊说,转型发展不仅要重视资源开发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升级、城乡空间布局的优化,更要重视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调整。“要在GDP总量财政收入不断增长的同时,使城乡居民收入得到普遍提高,实惠越来越多。”

展望“十二五”,人们有了更多新的“民生期盼”——希望通过扩大就业和推升工资水平来提高居民收入占比;希望通过调节过高收入、提高较低收入和加快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贫富差距„„

法国《欧洲时报》评论说,如今,中国所关注的重点,正从追求经济增长向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转型;中国政府执政方略,实践着从“国富”向“贵民”的重要转身„„

“十一五”的日历只剩下最后几十页,这薄薄的几十页翻过去后,将积淀成一部厚重的史册。而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之下,“保障和改善民生”也必将在“十二五”的征程中写下温暖人心的新篇章。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政府和非盈利组织会计下一篇:作风建设整治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