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毕业论文

2022-04-27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数学教学毕业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数学教学毕业论文 篇1:

浅析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策略

摘 要:在现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越来越被众多高中所重视,高中教师都会在数学教学中运用数学核心素养。这种核心素养不仅从本质上反映了数学思想,还能无形中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中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时,应提前了解核心素养,基于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制定合理的课程目标,确保数学核心素养与时代发展紧密联系不断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基于此,本文首先简要分析了高中数学教学核心素养,紧接着分析核心素养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意义,最后介绍如何在核心素养下进行高中数学教学,以此来供相关人士交流参考。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引言

核心素养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在高中学生学习数学成长过程中,能够在核心素养下学习,这不仅有利于学长全面性人格的养成,更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成绩的提高。

一、高中数学教学核心素养分析

核心素养作为学生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起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当学生步入高中学习时,学生的心理年龄也会随着其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其他方面的生活、学习条件无法满足学生成长要求时,就必须做出改变,特别是对于数学这一学科。这时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在探寻知识的过程中,需要具备特殊的审视能力、鉴别能力,从而能更好的面对数学学习、日常生活以及以后工作中出现的挫折等问题。同时,高中数学核心素养教学的开展,也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学校基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核心素养,对教学进行改革,就必须有专业的教师进行指导教学。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自身也要不断学习,通过不断的学习,教师的教学能了也在无形中得到提升。因此,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开展高中数学教学,既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发展,也有利于教师能力的提高。

二、核心素养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新人教A版高中数学教学的教材书本众多,内容丰富。每本教材,知识具有体系,但是总体是从基础到深入的研究,具有强烈的层次性,有利于学生逐步学习高中数学课程。但是这些数学教材中的知识仅仅只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一个方面,他们只能为学生提供部分理论的知识。学生在学习高中数学的过程中,除了知识的积累,还应该将数学用到实际中来,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实践能力。高中数学教学的核心素养不仅仅在于数学教学知识的储备,更在于数学教学的运用能力,因此培养学生高中数学教学的核心素养,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掌握高中数学知识,更能帮助学生毕业以后从事相关会计工作,为学生就业提供更远、更开阔的发展基础。

我们必须认识到,教师课堂上的教学只是针对大众学习。对一群人的知识教学方式,具有普遍性,但是针对特别的学生,必须采用特别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效率。为了填补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某些空白,教师应该在学生独立学习中提供思路指导,让他们在学习中明确学习方向,减少错误。但不应该过多干扰学生学习,只有让他们减少对教师的依赖性,独立理解课本知识,才能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将课本知识进行自主运用,自主实验,自主得出的结论才能记得更牢。除此之外,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时,应尽量少占用学生课余时间,减少学生学业负担,比如教师应适当布置作业,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自由安排学习,可以自由安排学习时间,而不是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作业上。重复的作业只会增加学生负担,并不能真正起到学习的作用。繁重的作业只是让学生学会简单的复制,更甚者有些学生为了应付教师的作业,进行抄袭代写等行为,这将会导致学生养成不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自主学习时间得到的收获,都是学生自我探索出来的,这样的结果有利于建立学生学习的信心,更加坚定学习的意识,起到鼓励学生积极学习、迎难而上的作业,全面提升学生学习素养。

三、基于高中数学核心素养下教学策略展开

学生在高中数学教学的课堂上,一般是学习理论知识。在核心素这一概念被提及后,很多高中开始注重高中学生学习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这种背景下,高中数学应不断改革来适应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开展教学情境模式

情境教学,主要就是让学生通过模拟情境来达到学习知识的方式。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将趣味小实验与数学理论教学结合起来,多带学生做数学小实验,通过实验来学习数学知识,才能记得更牢。要想做到实践,首先应该开展情境教学,运用情境模式,教师可以收集数学趣味小实验中的故事,让学生分组来表演这种故事,用实际操作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记住相关数学知识,从而巩固学生知识,对知识的印象,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比如,在新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二课本来看,在第十章《概率》中,书本提到了许多趣味数学小实验,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把概率带入生活中,在抽奖、买彩票上做实验,来加深学生学习印象。

(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在开展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在初中学习数学时,就认识了函数与方程,因此对于高中的函数方程来说其实并不陌生,但是如何函数运用好,就需要學生自己学习新的数学知识了解函数图像,就需要学生自己去掌握。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函数知识点进行讲解,让学生更加了解函数,但是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学习数学的思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函数问题,这样在做试卷、在考试的时候就能对同类型的问题作出准确的解答。对数学知识进行透彻分析后学生才能够达到真正的学习数学,利用数学,增强数学应用能力。

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培养学生高中数学基础,比如依据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来看,必修一作为学习高中数学基础,在教材知识编写方面注重基础与与思考教学。其中,新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的第一章《集合》,教师对学生开展教学时,从简单的集合入手,带领学生步入高中数学,就是为以后的高中数学打下基础。再比如在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一中,教材内容是函数,教师讲到函数与方程式时,通过教学生掌握函数零点,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函数零点与方程根的相互关系,多做练习,独立思考,从而引导学生对方程根的个数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

(三)教学课后注重课程总结

每门课程的学习不仅需要课前预习,还应该做好课后总结,特别是对于数学这种比较复杂的学科,教师更应该做好课后总结。数学这门学科,涉及范围广泛,知识点众多学生必须具备知识整合能力,将高中数学所学知识结合起来,将必修一到必修五的课本、选修一到选修四的课本知识结合起来,在自己脑中形成数学知识体系,才能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除此之外,我们应该知道,教师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形成固定的学习方式,不是让学生照搬书本上的知识,而是培养学生自我思考的能力。只有学生学会自我思考,才能提高自身学习能力。要想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还应该掌握高效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选对学习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比如,在新人教A版高中数学《圆与方程》一章中,在介绍圆方程时,教师通过阅读与思考版块,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与方程有关的书籍,并且思考圆与方程的问题。通过阅读与思考,做好课后总结,加深学生学习印象,巩固所学知识。

这种课后总结不仅教师要做,学生也可以做。教师在新学期开始时应主动带领学生做课后总结,在以后的课程中应积极鼓励学生自己做好课后总结,归纳课堂知识,从而更加深刻的理解数学知识,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学习课堂的接受率,获得更多的数学课堂反馈信息,从而提高数学成绩,带动班级学生学习数学 。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了解到了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针对当前高中数学学习现状,分析数学核心素养的积极意义,并对此提出积极的应对策略,才能不断促进高中数学教学工作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效清. 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让学生参与高中数学学科教研的策略研究[J]. 教育研究, 2020, 3(2):54-55.

[2] 牛美. 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策略探究[J]. 考试周刊, 2020, 000(051):77-78.

[3] 才让. 浅析新时代背景下提升高中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J]. 中华少年, 2020(21).

[4] 刘海英, 李玉霖.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思考[J]. 华夏教师, 2018, 000(018):65.

作者:尹艳波

高中数学教学毕业论文 篇2:

基于“初高中数学衔接”的问卷调查带来的教学启示

[摘 要] 长期以来,初高中数学教学都是各自为政、互无交流,初高中衔接教学是架起初高中教学的唯一桥梁. 为了更有效地进行初高中衔接教学,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和个别访谈,设计了20道单选题,包括基本情况和学习状况,学习兴趣和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初高中学习比较,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五个方面,以调查问卷的形式统计各选项的百分比,并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以期达到全面了解初高中数学教学和学习的差异,并从中得到初高中衔接教学的教学启示.

[关键词] 衔接教学;衔接点;元认知

■引言

新课程改革以来,初高中数学在教学内容、要求和方式上都进行了大量的尝试,也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效果,但是整个学段的教学仍是各自为政、互无交流,导致数学教学在内容上不连贯,在思维上也是不能有效地做到螺旋上升. 很多高一学生由于缺乏对高中数学学习的了解和准备,难以适应高中数学学习,学习成绩直线下降,学习兴趣逐渐减退.为了更好地掌握学生进入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的起始程度,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高中数学学习,笔者特设计了“初高中数学衔接学习调查问卷”,以期通过调查统计、研究数据、征询建议等方式将初高中衔接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更直接、更清楚地呈现给大家,以便于指导我们在以后的初高中衔接教学中能制定出更有效的教学措施,采取更合适的教学方法.

■调查概况

1. 调查对象和时间

笔者于2015年12月15日对笔者学校的860名学生进行了纸质问卷调查,高一新生经过了大半个学期的学习,已经完成了高中数学必修一中的第一章《集合》、第二章《函数和基本初等函数(1)》的学习,对高中数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他们又对初中数学记忆犹新,在初高中衔接教学和学习上最有发言权.

2. 调查方法和内容

笔者先通过对高一部分学生的个别访谈,并查阅了部分资料,收集、整理了一些典型的问题,再结合教学目标和要求,设计了20道单选题:1~4题为基本情况和学习状况,5~9题为学习兴趣和态度,10~13题为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14~16题为初高中学习比较,17~20题为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意见和建议.要求学生选择最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选项,并将选项涂在机读卡上,借助计算机统计出各选项的百分比.

■调查数据分析

1. 基本情况和学习状况

基本情况和学习状况调查如下:

这一部分,笔者想要了解学生对于自己初中和高中阶段数学成绩的定位. 由图2可以看出,有百分之四十几的学生认为自己只在平均分左右,有百分之三十几的学生认为自己低于平均分,这与本校生源(县级市中的中流)基本吻合. 通过对表1与表2的对比不难发现,本校学生在初中数学学习时只有近六分之一的有自己清晰的学习方法;有近4成的学生觉得初中数学成绩与做题目多少成正比,但数学学习并没有成为他们的负担. 进入高中后,从图3和表2可以看出,新生在数学学习中已明显碰到问题,对高中抽象的集合论和函数论感到困惑,这与初高中数学教学要求的不同,中高考难度差异大有关(中考数学平均分本届学生为130分左右,而高考本校学生〈參照以往毕业的历届学生〉的平均分约为90分左右),同时也与大部分学生在初中学习时没有形成一定的学习方法也有关系. 在面对难度加大、内容增多、进度加快的高中数学学习时一筹莫展.

2. 学习兴趣和态度

学习兴趣和态度是学好一门学科的前提,从图5和表3的选择比例可看出大部分学生都觉得数学很重要,同时图4也说明近一半的学生虽感觉高中数学远远难于初中数学但并未丧失对数学的学习信心,这与图6中绝大多数学生仍在努力、积极自觉的学习态度相吻合. 但表3又反映出了大多数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并不是很浓,所以从这一部分也可以看出学生对待数学的学习态度值得肯定. 学习兴趣不浓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学生感到数学学习压力大、负担重. 因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来源于压力, 而不是来源于兴趣,这也制约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上能够达到的高度.

3. 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图10表明有近7成的学生学习数学主要靠课内;图8和图9表明大部分学生课外也只是完成随堂训练(校本作业约40分钟至1小时),没有预习这一环节;图11更是说明半数学生的学习习惯仍是更愿意上课听老师讲解分析. 从这一部分可以看出,本届学生学习数学的习惯亟待改变,不能做到主动探索、专研和预习,大部分学生仍在延续初三的学习模式,以训练解题为数学学习的唯一目的.

4. 初高中学习比较

这一部分笔者力图突出初高中数学的难点的差异:初中数学主要以形象、具体的教学内容为主,所以学生在概念学习上并未碰到多大问题,而是在一些压轴题应用上面感觉到有难度;进入高中学习后,概念、计算和压轴题都困扰着高一新生,这表明初高中数学难度跨度确实大,不能一步跨越.

5.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这一部分的表4和图15的统计表明有超过7成的学生认为初高中衔接教学有必要,学生迫切需要借助“梯子”来完成初高中的过渡;而表5和图16的统计则更是提醒我们需对当前的衔接教学进行反思,以往的初高中衔接教学的内容都是机械性地将初中义务教学课程已删除的教学内容再补回来,如韦达定理、十字相乘法等,显然图15中有超过5成的学生对这种衔接教学的知识印象不深或觉得没什么效果表明这种衔接教学缺乏科学性;表5的统计发现学生不能适应高中教学的主要困惑不仅仅是知识上的不衔接,而更多的是教学方法、教学难度上的不衔接[1].

■教学启示

通过对问卷调查的客观分析,笔者认为,做好初高中衔接教学有利于帮助高中新生减少高中数学学习的不适,是高一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的迫切要求. 结合问卷,笔者认为,初高中衔接教学需要解决如下的问题:

1.科学、合理地布局教学衔接点

以往的初高中教学中笔者学校只是简单地回补和挖深某些知识,如直线与圆锥曲线位置关系的探究中经常用到的韦达定理,不等式求解中的因式分解和十字相乘法,高考热点中的二次函数及分式函数等. 将初中义务教育不再要求或是要求放低的知识,在高一刚开始时花上五六节课再补回来,显然这种重点放在知识的补充和找回的衔接教学的做法过于草率. 从调查问卷可以看出,这样既增加了高一新生的学习负担,而且教学效果也并不是很好,因为我们在用高中的教学需要去回补,挖深这些知识时,已经脱离了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最近发展区. 在没有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发展程度时,将这些知识强塞进去,只会增加高一新生对高中数学的恐惧感. 这种只注重知识衔接的衔接教学并没有把握衔接教学的根本,不能解决学生之所需. 笔者觉得,我们高中教师首先要意识到初高中数学难度跨度大,要立足螺旋上升的教学方式,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着力学生的思维发展做好衔接教学. 例如,函数概念教学我们可以从初中的“变量说”入手,逐步过渡到高中的“对应说”[1],如果我们仍沿用初中的“变量说来”解释函数,那么学生对于常函数“y=1”也是函数就会感到困惑;如果我们直接将高中的“对应说”抛给学生,那么学生就无法理解这种抽象的定义. 但我们将初中的“变量说”逐步搭桥铺路成高中的“对应说”就会增加学生的理解,从形象到抽象,引导学生的认知方式逐步从“形式化认知”到“形式化思维”的转变. 笔者认为,本校过去的衔接教学太注重形式上的衔接,虽针对性很强,但实际效果却很差. 要做到思维上的衔接,需要我们教师时时都有衔接的意识,科学、合理地布局教学衔接点,使初高中衔接教学自然而然地产生和结束.

2. 尊重教材和学生的个体差异

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明确表明初高中数学难度跨度大,那跨度主要体现在哪里?笔者认为,相对于初中,高中数学的差异主要体现在:①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有一个突变,高中初时就触及的集合语言、函数语言等都是一种全新的数学表达方式;②思维方法开始从感性层次向理性层次跃迁. 此外,问卷数据还显示出高中新生的多样化、差异化,本校高一新生来自于十几所初中学校,所以数学能力的基础差异较大,高中教师在教学时常常采用统一的要求进行教学. 初中的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形式化认知能力,注意引入与呈现环节,很多定义、推理都是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学生大多能从实物操练方式去理解定理、定义等;而高中的课堂往往密度大,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再加上平時过多的学习内容和过难的考试题目,自然而然地造成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和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降低,所以高一学生学习困难是必然的. 因此,笔者认为,高中教师要充分注意到引起这种学习困难的原因,不断转变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多以学生为主体,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和学习需求,真正做到以教促学.

3. 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帮助新生进行初高中的过渡[2]

元认知能力就是对自己的认知过程不断地进行纠正,以适应新的学习模式和要求. 数学的元认知能力更是在高一学习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从问卷调查可以看出,高一新生在经过初三一年的解题训练后,将数学学习的环节简化为上课听老师分析的唯一环节,将数学能力的培养视为解题训练,将数学学习的成就感归于分数高低,在面对高中数学内容多、难度大、抽象性强时,就根本无法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 所以,要改变学生自己的学习方式和认知过程,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自己思维过程的监督,如在教学中可以多分析“可以怎样学好高中数学”“我是怎样想到的”“我为什么要这样想”“这里如果不是这样将会怎样”等,在学习中多增加对学生元认知的操作指导,改变学生以往学习数学的方式,增加学生在学习中制定学习计划、解题步骤、复习评价等环节,使他们有意识地做到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调控、纠错,以减少不适感.

■结束语

初高中数学教学的分离对高中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初中有中考的教学要求,高中有高考的教学要求,难度不同,教学方式也不同,所以数学教学的连贯性往往是被割裂的. 就现状而言,初高中衔接教学是架起通道的唯一途径. 笔者认为,此次调查虽只限于本校,但它已揭示出了问题的所在,所以衔接教学不能不被关注,而且目前的衔接教学更需要科学合理的指导,希望有更多的教学工作者投入到此类研究中,以帮助学生完成初高中的过渡.

参考文献:

[1] 渠东剑. 从螺旋上升视角谈初中、高中数学衔接[J].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5,11(上旬).

[2] 余胜利. 从中学生认知发展角度促进初高中数学衔接[J].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4,6(上旬).

作者:张国斌

高中数学教学毕业论文 篇3:

多维度视角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探讨

摘 要:素质教育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需要突破以往的知识教学,重视学生思维能力与智力方面的培养,使其具备多维度看问题的能力,进而实现高中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数学是一门注重逻辑分析与思考的学科,而学生自身的思维宽度决定了其视野宽度,数学教师若想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则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因而,多维视角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就是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重点探究多维度的内涵,多维度视角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意义、现状及其策略。

关键词:多维度视角;高中数学;思维能力;理性思维;拓展

高中阶段的数学课程难度较大,它偏重理解与分析,如果学生依旧机械地学习将导致效率低下,数学成绩不理想。《数学教学改革指导纲要》中提出,数学教师在教学课堂需要培养学生多维度思考的能力,活跃学生的思维,开阔他们的视野,促进学生在数学科目的学习中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全方位发展。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理性思维,提高学生多维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对数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数学教师需要改变之前传统的教学理念,掌握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手段,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基础上,使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锻炼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多视角、多维度解决数学疑问,满足我国新时代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一、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多维度的内涵

众所周知,数学学科最为注重科学性和明确性,高中生遇到的数学问题都具备明确的答案,并且答案大多都是唯一且固定的。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所依据的公式和定理等也都是同类的,此外并无其他。从这些特点来看,高中数学要求学生具有“机械性”的思维,使用教材知识以及教师教授的方法去应付学习中遇到的难题。虽然数学问题的答案具有确定性和唯一性,但是解题思路却提倡多样化,学生只要不局限在常见的解题方式中,便能够利用自己的创新思维去寻找不同的解题方法。

学习数学只有具备活跃的思维,灵活的学习方法才能把它学好,之所以有许多高中生数学成绩不理想,数学水平不高除了智力因素之外就是因为他们的思维不开阔,死板学习数学,不能以灵活多变的思维去思考问题。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育工作者逐渐了解和认识到多维度的概念,高中数学教师也需要响应素质教育的口号,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独立自主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视野,使他们的思维与认知能力不断提高。

二、多维度视角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意义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多维度思考能力对于他们的数学学习以及个人的成长等都具有深远意义,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培养学生多维度思考能力有利于他们数学素养的提高。传统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教师一般采取教师讲解,学生听讲的教学模式,在此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根据教师讲解的方式方法机械式地学习数学,弱化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思维发展受阻,对教师依赖严重,当他们遇到一些陌生题型时就会不知所措,导致数学成绩不理想。通过培养学生多视角思考问题的能力,可以使学生形成活跃的思维,对于数学课程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和感受,在遇到数学疑问时总是可以多角度思考,将所学的数学公式和概念等灵活应用起来,提高了解题速度,促使他们数学水平不断提升。

其次,培养学生多维度思考能力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也具有积极作用。高中数学教学课堂培养学生多维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贯穿于他们发展的始终,这种能力除了体现在数学学习中,还体现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当高中生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时,他们便会借助这种能力冷静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最终独立克服困难,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远离烦恼等消极因素的阻碍。从这点来看,高中数学教学课堂培养学生多维度思考能力具有实际价值。

最后,培养学生多维度思考能力也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其对个体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环境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多维度属于个体发展所需的核心素养范畴,它不是天生的,只有通过后天的学习和训练才能获得。我国素质教育已经将核心素养纳入到各个阶段的教学计划中,高中数学教学课堂培养学生多维度思考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三、多维度视角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新课程改革以来,许多高中数学教师主动转变教学理念,开始关注学生能力方面的培养,帮助学生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全面发展。但是,笔者实际调查发现,在高中数学教学课堂仍旧存在一些阻碍培养学生多维度思考能力的因素,限制了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

一方面,一些高中数学教师深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缺乏主动学习和提高改进教学能力的习惯。在教学中,这部分数学教师依旧以知识传授为主,数学知识也来源于单一的教材,因而限制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数学视野也没有得到拓展。这种现象导致学生多维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没有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另一方面,部分高中数学教师缺乏培养学生多维度思考问题的经验。虽然一些数学教师善于接受新鲜事物,能够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但是在教学中他们将具体的数学知识与能力培养对立开来,并没有将二者深度融合于教学中,造成学生在课堂片面化发展,学生没有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数学教学质量低下。

四、多维度视角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多维度视角下的高中数学教学要求教师需要在结合学生学习特点以及教学内容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开发他们的思维,实现他们多视角看問题的能力。笔者根据对此问题的思考以及对相关专著的研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夯实数学基础,激发学生兴趣

从古至今,新技术、新创造等都是建立在已有知识和理论基础之上,因此,具备多维度思考能力的高中生主要是结合自身所学的数学知识和能力等进行灵活的应用。同时,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掌握得越熟练,认识得越深刻,也就能够将这些信息联系得更密切,实现更广的思维宽度。这种理论指导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和教学,提高学生对数学教材内基本概念、公式等方面的理解,使之能够厚积薄发,通过基础知识的积累为他们思考和解决数学疑问提供最为基本的指导,使他们灵活应用这些基础知识,多视角地分析问题。

另外,兴趣是高中生学习数学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教学课堂培养学生多维度思考能力需要建立在他们对数学感兴趣的基础上。高中数学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及具体的教学内容营造出合适的教学情景,通过利用教室内的多媒体等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学科内在的魅力和趣味,主动配合教师安排,积极思考,使他们由过去被动学习数学转化为主动学习数学,从而为高中数学教师培养学生多维度思考能力减少阻力,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多维度思考能力的基础,高中生只有提高自己的发散性思维,由量变发展为质变,发散性思维才能转化为多维度思考能力。由此可以看出,高中数学教师需要抛弃落后的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活跃学生的大脑,以引导者的角色科学合理开展数学教学。

首先,数学教师可以利用教材内的习题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高中数学教材内的例题大多检验学生对新概念、新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可以将这些基本简单的例题做出调整,对问题或者已知条件等进行发散,把例题变为开放性题目,引导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多视角地思考。其次,数学教师还可以寻找一些答案不固定、解题方法多样的试题,指导学生突破传统解题思路的束缚,通过多种解题方法提高发散性思维。再次,高中数学教师还可以对学习的图形知识进行拓展和发散。图形知识一般注重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对图形的角度或者位置等作出改变使学生在头脑中想象和思考,从而锻炼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实现发散性思维的进步。最后,任何科目的学习都贵在质疑,高中数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常见的数学问题提出更多、更有深度的问题,使学生在疑问的刺激下主动思考,将问题逐步拓展开来,发散性思维也就随之进步。

(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与联想能力是学生借助记忆表象进行新形象再现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也是多维度思考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只有具备较高的想象能力才能够透过已知条件去得到隐藏信息,使他们的思考变得更加丰富和理性,思维也更加寬广。

一方面,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根据教材内的潜在条件去为学生创造一种想象情景,同时加以想象资源的辅助,以此刺激学生实现丰富的想象能力。例如,在学习一些空间几何问题时,教师可以利用模型制作、绘图等方法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想象,使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意识地去追求同教学内容相一致的学习信息,使学生养成创造性思维。在此过程中,高中数学教师需要仔细发掘学生的优点,对于学生大胆而新颖的想象提出表扬和鼓励,提高他们独立思考的勇气和信心,促使学生养成善于动脑的习惯,不断扩展自己的思维。另一方面,高中教师还需要对教学内容作出一定的拓展和外延,通过利用多媒体等为学生播放同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视频,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使他们可以依靠更多的知识内容对问题进行思考和想象,使其得出的答案更具科学性。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背景下高中教师面临着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挑战,他们需要转变教学思想,具备与时俱进的理念,在实际的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在科学思考和探究中实现思维的拓展和视野的开阔,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喻平.数学问题解决认知模式及教学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

[2]赵娜.新课程背景下我国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J].高考,2016(3).

[3]张建军.转换思维:数学课堂教学的多维度思考与实践[J].理科考试研究,2016(9).

[4]刘明双.浅析高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中),2016(3).

[5]刘术青,田炳娟.转变高中数学教学理念,激发学生创新意识[J].才智,2011(8).

作者简介:易立杭(1980.01—),男,籍贯:福建省漳平市,学历:本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现有职称:中学一级。

编辑 刘瑞彬

作者:易立杭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概念教学小学数学论文下一篇:数学教学质量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