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生活现状调查

2023-06-04

第一篇:中国农民生活现状调查

农民文化生活现状调查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农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但农村文化建设却相对滞后,农村文化生活比较贫乏,这不仅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也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立足新的发展实践,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对农村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稳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大力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因素。 2005年12月11日,中办、国办也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针对解决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等突出问题做出了全面部署。于是在寒假期间我对梨园村及周边两个临近村庄的农村文化现状进行了调查,由此得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分析了新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的成因,并在调研的基础上,提出振兴新农村文化的一些建设性建议。

此处探讨的文化生活,指的是农村居民除参加物质生产劳动以外的其他活动,例如学习娱乐、风俗活动、人际交往等。由于种养面积和数量的狭小、农田耕作方式的现代或务工时间的灵活性,长期生活在农村的居民“八小时以外”的时间相对较多,因而他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较强劲。这种需求促使“其他活动”的产生和活跃。这些活动不仅显示了农民的文化需要和精神追求,反映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而且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了解其现

状并予以分析应对,使之得以丰富和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农民文化生活的现状

近期,对全乡农民文化生活现状和农村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农民文化生活的现状令人担忧。

1、文化生活贫乏。通过对100名不同文化程度村民的问卷调查,他们的日常文化生活方式主要有看电视和打牌(含扑克、麻将、字牌等)两种。其中,94.6%的被调查者表示,看电视是日常最主要的文化生活方式,平均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在两个小时以上。除了看电视之外,最普遍的就是打牌,一走进农村,闲散无事的农民三五成群玩扑克、打麻将的情况随处可见,而且没有不“带彩”的,其带彩数额一般在1-10元不等,一次牌局的输赢大部分在几十元以上。其他的像棋类、球类之类的活动开展得很少,玩电脑游戏和进行业余文艺创作的人更少,很多35岁以上的人甚至不知道上网是怎样一回事,家庭上网为空白。

2、“三难”问题突出。这里讲的“三难”问题是指农民看电影难、看戏难和看书难。从问卷统计和谈话了解的情况来看,93%的农民过去一年没有看过电影和戏剧演出,看过的也仅限于一两场,并且大多是到外村观看的,是条件好的人家办红白喜事请来的。政府虽然每年都开展“三下乡”活动,但对于广大农村来说,一年有限的活动确实是杯水车薪。以前活跃在农村文化市场的电影和戏曲如今却成了农民文化生活中的一种奢侈品。通过调查,八成以上的的农民因为在家门口看不到电影、戏剧和其他形式的文艺演出而对文化生活感到不满意。此外,从调查情况来看,有70%的农民没有阅读习惯,不经常学习新的农业技能和科技知识。在其中有阅读习惯的人中,有55.6%是40岁左右的中年人,其阅读主要目的是获取农业科技知识,而年轻人阅读则是主要是为了娱乐。由于有图书室的村很少,其阅读的途径基本都是找亲戚朋友借阅的,自购的很少,

本次调查对象的农民家中书籍(不含中小学教材、教辅读物)藏量最多的不超过20本,近九成农民不买书。

3、个人信仰缺失。100名被调查村民中只有7人信仰共产主义,3人信鬼神,90%的人什么都不信,其中信仰共产主义的人信仰理由不明。这充分说明,当前农民存在严重的信仰缺失,非常需要正确引导。调查中未发现教会组织开展活动的情况。调查结果充分说明,虽然当前我区农村的生活条件已普遍改善,但与物质水平的显著提高相比,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远远滞后了。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原因,农民工因为打工收入有限,不舍得将钱用于文化消费;二是社会原因,社会各方面对农民的文化需求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不过在调查中我们感觉到,农民的文化需求是十分迫切的,他们希望政府能够定期进行一些电影、戏曲、图书、歌舞等文艺演出下乡活动,希望村里定期组织科技培训。

二、改善农民文化生活的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要求我们采取更为有利的措施,更新的发展思路,创新内容与形式,开创农村文化工作新局面。乡镇文化站是农村文化活动的载体和组织者,直接影响农村文化建设。怎样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主要从农村文化站建设着手,我建议:

1、大力加强乡镇文化站建设,组建村级文化骨干队伍。目前全区大部分乡镇文化站不过是一个空壳机构,人员未专用,设施场地缺乏,开展活动无经费。在巩固加强乡镇文化站建设的基础上,可以尝试在每个村委会设立一个文化骨干的岗位,经自愿报名、民主推荐、才艺展示、组织考核等程序,在当地农民中选拔一名有知识、有责任心的文化骨干上岗,让其负责全村文化事宜。对村文化骨干可以由区、乡两级政府给予适当补助,年终时进行考核,群众满意的

续聘,对不合格者解聘。

2、积极开展“送文化”活动,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一是要建立良好的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将送文化下乡列入年度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指标要列入目标管理考核,不断丰富“送”的内容,活跃“送”的形式,选择“送”的时机,使“送文化”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的轨道。二是政府设立文化建设专项基金,免费送电影、送戏、送图书到农村及开展大型文艺进村(社区)活动,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三是对各级专业剧团的下乡演出给予演出场次的补助,同时鼓励民间文艺团体的演出和自娱自乐活动。四是政府应当采取相应措施鼓励各级艺术团体到农村演出,按照剧团演出场次及相应演出成本,地方财政给予一定的补贴,在保证演职员基本生活的情况下,保证让广大农民多看戏,看好戏。五是积极贯彻实施省“十一五”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定期免费为农民放电影,对下乡放电影进行补贴。文化单位可加强与科技单位的协作,在每部文艺片前放映农业科技宣传片,既满足了农民的需求,又可以集中推广先进的农业科技知识。

3、培养民间艺术传承人,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农村流传多年的传统文化形式亟待保护和抢救。比如,我乡原有农民磨漆画艺人60多人,现在能坚持的只有2人;扎故事人员过去有几个班子20余人,现在只有

4、5人。对于这些日益萎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部门要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措施加以保护和抢救,比如,采用经济补助和奖励的方式,鼓励艺人培养传承人等,确保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

经过我们的实践与调研,我深深的认识到:在一定意义上说,农村文化的相对落后,是制约农村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原因之一;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着力点。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我们更要

充分地认识到,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必须把农村文化建设好、发展好。

希望的田野有了文化的滋润,才能更加欣欣向荣;勤劳的人民接受文化的熏陶,才能生活得更加幸福美好。我相信通过我的调研与实践可以进一步的认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让丰富多彩的文化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培养造就出一代又一代高素质的新农民,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建设更加繁荣美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二篇: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现状调查

前言

一、调查的背景

当前,党中央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现在的农村,基本已经告别了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正在逐步向小康生活迈进而农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开始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党中央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给予了高度重视,提出要培养新型农民,这就对农民的文化水平以及农村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调查的目的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不仅要致力于学习,更要关心自己的国家!而在中国,农民约占人口总数的56%,(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2007年10月22日表示,中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农村人口仍占56%的大国,农业和农村发生的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对统计工作既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国家统计局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推算,2006年底中国大陆城镇人口为5.77亿,农村人口为7.37亿。)是不容我们忽视的一个大群体,因此,对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调查也变得举足轻重。为此,我利用暑假回家的时间,对我家附近几个村庄进行了调查,希望能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建设方面起到一点参考和借鉴的作用。全国大部分地区,农民的生活情况基本上是相似的,因此这几个村庄可以看成是农村社会的一个缩影,基本代表农民生活现状的整体状况时间:2011年6月17号至2011年6月30号地点:安徽省宿州市萧县新庄镇张集村,王楼村,徐庄村,陈庄村

方式:在村委会干部的帮助下,我对自己所在的张集村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调查和统计分析,而对附近的几个村庄的调查主要是通过对一些亲戚朋友以及他们的家人进行个别查访来进行。

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现状调查

摘要:总的来说,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的文化建设也在蓬勃地发展和繁荣,农民的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化、多样化。就我调查的范围和人群来说,当前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状态总的来讲是积极的、健康的、但也存在着一些急需改进的地方。

关键词:农民,精神文化,进步

近几年,我市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为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不断加强农民的“精神家园”建设,镇村文化设施不断完善、文化生活日趋活跃、文化产品日益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焕发出勃勃生机。但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在内容、形式及阵地建设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从调查情况看,当前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主要呈现如下几个特点:

一、人们学历普遍提高,但是素质并未提高。

这一代的农村年轻人比起上一代似乎素质要差多了。。。跟城市人的差距更大了。尤其是一些进了城的年轻人,大学毕业了,衣着时髦了,发型讲究了,可是素质远远不如原来的农村人了。

现在农村的风气的确变坏了,女孩子 娇生惯养,跟城市女孩是一样的娇惯,可是性情却是越来越骄纵泼辣,骂人是张口就来。男孩则变得好吃懒做,自私自利,不愿意下地干活。最糟糕的是对父母的孝道都抛弃了,他说他们那里现在村里的风气就是比着虐待遗弃老人,把年迈的父母赶出门成了时尚,谁家里如果没有把家里的老人赶出门去,大家就会鄙视他。过去的农村孩子吃穿的比不上城里孩子,见识和教育都比不上城里孩子,可他们在素质方面却并不落后,反而更有着城市孩子没有的优势。

现在的农村孩子吃得好了,衣着讲究了时髦了,见识开广了,有很多上大学了进城了,当上农民企业家了,可是他们的素质却远不如从前了。。。中国农村人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

二、农民得到精神文化的形式越来越多,但是趋向于自娱自乐。

无论在范围上还是在时间上,“电视文化”成了农民文化生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与看电视相比,农民看露天电影、看地方戏剧、看文娱节目实况表演等文化活动形式都明显匮乏,农民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形式也比较少,群众参与面还不够广泛。除了家中婚嫁时,才会聚在一起。

三、农民以讹传讹现象严重,信服力低。

这个现象或许在很多地方都有,但是,由于农村人比较看重宗族关系,一件事情的传播,会关联到几个大家族,很可能会引来家族的纷争。

四、赌博现象较重。

农闲时,没事情做,就会三三两两的聚集虽然玩的都是小的,但是性质不好,而且有一些人比较赖皮,输了会不认帐,就会挑起事端。

五、迷信风气盛行

遇到困难或者是疾病会认为是有邪气入体,要让神灵帮忙祛除,并以重金酬谢,屡试不爽。

六、农民精神文化产品供给不足。

文化建设不断发展,但是这对于满足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还有很大差距,难以接受高雅文化的熏陶,于是就出现了迷信的行为,

改善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途径

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解决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消费内容,

2、继承发扬传统文化,鼓励农民自办文化,

3、加强农村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应提高乡村教师的知识水平和道德水平,使农村的孩子能得到良好教育,真正地学到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质,这必将对未来农村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4、国家可以加强农村就业机制,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亦可以适当减少赌博等行为的发生。

二、当前我市农民最迫切的精神文化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精神文化消费不再停留在原来的“天天守台电视机”的单

一、低水平的层次上,而是追求科技、教育、文化、娱乐、健身为一体的多层次、多样性的文化。调查显示,当前农民最迫切的精神文化需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民渴望自身素质提高,需求“知识武装”

农民普遍感到知识贫乏,多数农民感到自己的知识不够用,渴望参加培训学习,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农民渴望多学知识的动力比较足, 农民需要的知识是多元的,但对“实用技能”和“党和国家政策”的需求较为集中。

同时,农民也提出了他们喜欢的学习方式

(二)农民渴望致富能力增强,需求“专业技能”

调查中,农民感慨:“现在要致富,比较难,不管干什么都必须有技术。自己创业需要技术,外出打工也需要技术,没有技术将一事无成”。有许多农民听到镇里有技能培训班,都积极报名参加,唯恐错过学习机会。

(三)农民渴望文化场所和文化设施完善,需求“资金投入”

文化场所完善、文化设施齐全,是满足农民文化需求的硬件。走访发现,凡是文化场所面积较大、文化设施齐全的村庄,文化活动自然开展得也比较好。如,被调查的陈庄村、徐庄村、等,村文化大院中丰富的文体活动设施为村民开展文化娱乐活动提供了良好条件。调查发现,农民对文化娱乐活动场所和设施的要求非常迫切,纷纷建议“多建文化娱乐活动场所”、“多建图书馆和阅览室” ,调查中,大多数农民认为,他们想娱乐,但 “缺乏活动场所”和合适的活动项目 。

(四)农民渴望文化政策扶持引导,需求“文化自办”

目前农民文化的供给渠道主要有三种:政府组织的“文化下乡”活动、社会组织开展的公益性活动、农民群众自己组织的民间传统文化活动。在走访中,有很多农民表示喜欢“民间文化”,喜欢看戏、舞龙、舞狮、划旱船、民间艺人表演等民间传统文化活动。农民群众自己组织的传统文化活动由于表演形式和表演内容贴近农民生活,农民不但欢迎,而且参与的热情很高。 群众自己组织的民间传统文化活动有广阔的前景,如果政府在政策上加以扶持引导,“文化自办”将是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一条重要渠道。

(五)农民渴望公共文化服务强化,需求“文化下乡”

由于受农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氛围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农村不能独立地开展文化活动,他们迫切需要外来文化。政府文化部门组织的“文化下乡”活动是我市农村文化供给的主要渠道,深受农民欢迎。

(六)农民渴望文化队伍发展壮大,需求“文化带头人”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农民非常希望自己村里有文化队伍,一听到村里的锣鼓响起,就感觉特别高兴。走访中发现,凡是农村文化活动搞得比较好的村庄,大都有一支比较活跃的、有组织的“民间文化队伍”,特别是有一批“文化带头人”;凡是农村文化活动搞的好的镇,都有一支懂文化的文化专管员队伍。缺少

了文化队伍和文化带头人,即使有再完善的文化活动设施,农村文化也难以发展。目前活跃在我市20多个村庄的农民演出队伍,在市、镇、村三级的扶持引导下,已逐渐成为我市农村文化队伍的中坚力量。

调查总结:通过调查我发现农村虽然有诸多不足但是我相信在国家的帮助下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会得到改善的,并且会越来越符合人们心中的祈愿,而且在党的教育下,不良风气会渐渐的被抵制,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将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三农论坛;)

问卷调查

1您对自身现有知识的认识()

a很不够用b不太够用c基本够用d完全够用

2促使您学习知识的最主要原因()

a提高自身素质b可以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c学习过程令人愉快d更好的胜任本职工作有兴趣

3您觉得自己最需要的知识()

a实用技能b计算机和网络技术 c科普知识

d体育锻炼与e保健知识f人文知识 4您盼望的送文化下乡的内容(多项选择) a地方戏剧演出 b歌舞演出c电影放映 d图书上门e文艺辅导培训

5您更喜欢哪种文化娱乐活动()

a农民自编自演的节目

b外地或城里的文艺团体送戏下乡

c能够亲身参与的体育健身、棋牌麻将等活动d上网聊天、打游戏类 其他

6您最希望通过哪种方式继续学习深造()

a电视教育b短期学习班c远程网络教育d听讲座报告 e函授教育f其他

7您对丰富休闲文化生活的建议和要求(多项选择)a多建文化娱乐活动场所b多建图书馆和阅览室c看到高质量的书籍、电影、电视、戏剧d举办音乐会、文艺晚会、舞会

e举办球类、棋类比赛 举办文艺、技能讲座f其他

8您农村的文化怎么看待?

第三篇:市失地农民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市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马振麒

为了客观地反映我市失地农民的经济和生活现状,按照吴忠市委要求,城调队及时组织开展了失地农民现状抽样调查。此次调查抽取了吴忠市失地较多的某县两个乡及有代表性的户失地农民家庭。调查年以来的耕地被占用情况及失地后农民就业和生活现状。

一、失地农民的基本情况

据调查,某县两个乡共有失地农民户,人数人,失地面积亩,占失地农民承包土地面积的。失地农民大部分分布在城乡结合部或工业园区。其中,失地超过千亩的某乡,达亩。

二、农民失地的原因及被占用土地的使用情况

据调查农民失地的原因较多,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城市化推进加快了建设用地,如街道、交通等建设用地。二是房地产开发用地。三是公益性基础建设用地,如自来水厂、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等。四是国家投资项目用地,如高速公路征地。五是市区东扩西移后办公楼用地。六是工业园区用地。

三、失地农民的生活现状

⒈失地后总体收入水平下降。据对户失地农民家庭的调查显示,农民失地前人均纯收入约元左右,失地后为元左右,比失地前减少元左右,下降。失地前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元,失地后为左右,比失地前增加元,增长。原因主要是土地征用前,农民家庭食品消费如粮、菜主要靠自产自食,水消费不要钱,成本较低。现在基本上靠从市场购入,食品、水暖消费增加,导致了生活消费支出的增长。而那些生活消费水平下降的农民,主要是就业形势不好、收入预期不乐观抑制了生活消费的增长。

⒉失地后就业形势严峻。土地被征用后,有的农民全部拿到了失地安置补偿费,有的农民只拿到了部分补偿费。在就业安置上,农民全部以自谋职业为生。在调查的家庭中,原来在外打工的继续打工,失地后原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的农民因年龄偏大、受技能限制、有病等因素影响,在劳动年限内谋到职业仅占失地农民的左右。在有收入的就业人口中,在建筑工地打工,做生意,从事养殖业,从事其他职业。

⒊政府高度重视房屋建设,使失地后的农民能及时搬迁到新建的房屋内,现失地农民全部住上了新房。

⒋社会保障如养老、医疗保险不到位,低保覆盖面不高。由于社会保障措施尚未在农村推开,失地农民自身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意识差,到目前约有的人参加了商业保险。大部分失地农民还在等待政府出台政策、希望政府从政策、财力上支持他们参加社会保障即养老、医疗保险。另外,纳入低保的人群在增加。过去,在农村孤寡老弱病残靠土里刨食还能勉强维持基本的生活,进城后失去土地,可以这样说,这些人首先变为低保对象。因受政府财力有限的制约,约有的人才能享受到低保。

⒌失地农民在子女就学、医疗条件、交通、购物环境等方面都比过去方便多了,失地农民子女全部就近入学。

四、失地农民生活面临的困难及要求

近年来,随着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建设和开发区建设日新月异。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项目启动等势必需要占用农民土地,部分地区农民耕地逐年减少。调查结果显示,尽管从总体上看失地后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消费水平呈下降趋势。但大部分失地农民心态都比较平和,觉得征地是城市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都能够正确对待,予以理解和支持。但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依然存在:一是耕地被占用后,有些农民认为对自己的经济补偿费不合理,而且兑现也不及时,乡村截留较多。二是部分以土地为生的农民认为失去土地等于断了他们血脉,失去了自己及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生活来源,担心将来生活遇到困难没法解决。三是一些中老年和因病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失去土地后再就业的可能性较小,他们担心将来生病住院没有钱,子孙后代没有生活来源。如:一些年龄稍大的失地农民说,农村五六十岁的人还能干点农活,而没了土地他们还能干些什么呢?上班没人要,打工没力气。现在生活勉强维持,如果遇到生病,生活就更艰难了。今明两年村民靠吃补偿费过日子,过两年这些费吃完后,“坐吃山空”生活就麻烦了。四是那些失去土地后只能靠打工、开小卖部、从事饮食业等方式就业的农民担心就业不稳定,怕再一次“失业”,将来的生活来源没有保障。

六、只给失地农民发一点补偿费的做法,正在造成大批“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游民。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与失去土地后收入和生活消费水平下降的部分农户进行了座谈,倾听了他们的意见和想法:一是希望生活困难问题能得到有关部门重视和关心。二是一些农民失去土地以后,就失去了最根本的就业岗位,在其他工作岗位上的竞争一般处于弱势,就业困难,仅靠土地补偿费维持全家的生活,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帮助解决劳动力就业的问题,如有组织赴外地打工。三是一些失地农民,由于文化水平有限,又不懂技术,不知道搞什么致富项目,希望政府部门能无偿提供再就业培训的机会,掌握一技之长取得谋生之道。四是一些失地农民想发展养殖业、经营第三产业,缺少场地、资金、技术,希望给予扶持帮助。如发放优惠贷款,政府部门给一些优惠政策,免费技术指导等等。五是针对目前失地农民最担心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问题,希望有关部门今后在征用土地过程中,对失地农民应区别对待,对那些只以土地为生的农民应以土地换取养老保险、医疗保障,以土地换取就业机会等各种形式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

第四篇:对农民业余文化生活现状调查

内容摘要:

当前,党中央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提出要培养新型农民,这就对农民的文化水平以及农村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一、 总体状况及分析

总的来说,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的文化建设也在蓬勃地发展和繁荣,农民的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化、多样化。就我调查的范围和人群来说,农民对当前的情况是基本满意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按时间来说

从近二十年来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状况的变化来看,经历了先慢后快的发展过程。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由于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以及市场经济的逐渐形成,农村的整体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但同时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历史原因所造成的父辈们自身文化素质过低、观念落后,使得他们在受到外来文化冲击时显得犹豫、盲目以及不适应,农村里传统的文化生活方式如:看大戏、听说书、扭秧歌、祭祖等逐渐消失,农村文化阵地明显萎缩,文化建设发展缓慢。

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到现在,这种情况开始逐渐好转。80年左右出生的人开始成为农村家庭的家长,这些人大都受过初中文化教育,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都有了很大提高,他们对各种新鲜事物感兴趣,并且接受很快,于是,一度单调沉闷的农村文化生活逐渐变得丰富多样,听广播、看电视、打扑克、搓麻将、看电影等文化娱乐活动得到广泛接受和普及,发展到现在,在我所调查的农村家庭里,98%都有彩色电视,近40%的农村家庭安装了有线数字电视,30%左右的家庭购买了VCD或DVD。在我们乡镇也有许多文化场所,如:音像制品出租、书报刊出租与零售、网吧等。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很大的丰富和改善,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也发展迅速。

2、按不同人群来说

当前农村文化生活的主体30岁到45岁之间的成年人,不管是在村里还是自己家里,他们主导着文化活动的组织方式和进行的内容,他们的文化生活方式:54%在家里看电视或者听广播,23%打扑克,10%左右搓麻将,7%下象棋,另外的6%读书看报或作其他文化活动。

农村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整体来看缺乏指导、监督和引导。比如我在调查邻村的一个网吧时,发现近80%都是未成年人,而这些未成年的初中生和小学生几乎全部是在玩电脑游戏或者聊天。电脑和网络本来是一种现代文明的传播工具,而如果缺乏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管理和指导,使孩子们整日沉迷在游戏或聊天的虚拟世界里,势必会影响他们的学业,甚至毒害他们的身心健康。

老年人是一个比较容易被忽略的群体,他们的文化生活相较于其他年龄的人群显得相对贫乏,我所调查的这些农村里针对老年人的文化活动太少,原因主要是缺乏组织。建议农村乡镇的相关部门和干部多关注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多组织开展一些例如扭秧歌之类的文化活动,为他们购置一些健身器材,使农村的老人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二、 当前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主要是:

1、 赌博风的抬头

在我这次调查的几个村庄里,有近30%的农民在打扑克、搓麻将的时候赌过钱,虽然数额不大,一般都是一元、两元,并且按这些农民所说,“如果不来点小意思,就找不到人跟你玩”,这种风气必须加以遏制,阻止其扩散蔓延。

2、 迷信活动

在这次调查中我发现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我调查的村庄几乎全部是汉族,有近10%的家庭信仰基督教,但由于农村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使得基督教在当地农村的传播中,为了吸纳更多的教徒,向文化水平不高的村民宣扬一些迷信思想,比如:“信基督者得病可以不用打针吃药,有主保佑病就能好”等,这已经带有很深的迷信色彩了。

3、 部分农民的参与热情不够

有些农民仍然只注重挣钱,而忽视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对群体文化活动热情不高,参与较少。

三、 几点建议

以上就是我所调查的家乡农村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基本情况,通过这次调查,我认为家乡农民对目前的现状是基本满意的,农村的文化活动是丰富多彩也是农民喜闻乐见的。但目前的现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不适应,存在着一些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对此我提出几点建议:

1、加强硬件建设。就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家乡的农村乡镇有能力来建设一些公共文化场所,如:农家书屋,健身的器材和场地,放映厅等。

2、重视对农民的文化教育。上级部门应多开展一些“送文化下乡”活动,并且应该针对农民需求,丰富“送文化”的形式和内容,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更新他们的思想观念。

3、加强农村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应提高乡村教师的知识水平和道德水平,使农村的孩子能得到良好的教育,真正地学到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质,这必将对未来农村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第五篇:农民工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实践主题:农民工生活现状调查 实践参与人 生物技术专业1003班 实践时间:2011年7月25日——26日 实践地点:河南省安阳市东区 调查目的: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出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他们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城市进步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长期以来大量的农民工进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为社会付出了廉价的劳动力,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然而在陌生的大城市仍然处于“边缘”状态,他们干的是工人的活,却还是农民的身份,他们经常受人歧视,很难融入城市生活,在城市里的生活状态不容乐观。近几年来,党中央加大了对农民工问题的关注力度,力求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问题,颁布与落实了多项惠及农民工的政策与法规,社会各界随之响应,不断加大对农民工的关心与帮助,媒体也纷纷聚焦农民工,报道他们生活与思想的变化,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现在农民工的工作和生活状况到底怎样呢?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们对工地农民工的生活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进一步了解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种种问题。

调查对象:“农民工”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概念,是指户籍身份还是农民、有或者无承包土地,但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人员。狭义的农民工,一般指跨地区外出进城务工人员。广义的农民工,既包括跨地区外出务工人员,也包括在区内

二、三产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此次调查的农民工是指广义的农民工,主要是建筑工地上的农民工,即外地来安阳建筑工地打工的和安阳本地在建筑工地打工的农民工。年龄在16-60周岁,户籍在农村。 调查内容:

1.农民工离乡打工的原因 2.农民工的工作时间 3.农民工的收入状况 4.农民工吃住情况 5.农民工的空闲消遣 6.农民工的子女教育问题 7.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 8.新生代农民工的情况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是和建筑工地的参观及农民工的生活体验的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在自身的体会与感受,因此我们采用了和农民工同吃住、相交谈为主要方式,查看工地管理人员掌握的第一手资料,查阅报纸和新闻,网上查询相关资料为辅助方式的调查方法进行的。 调查结果:

(一)建筑业农民工的总体情况

目前,我国建筑业农民工队伍约4000万人,占全国农民工总数的30%以上,占建筑业一线人员的90%以上。主要来自我国建筑业大省和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年龄一般在18~50岁之间,其中30岁左右的年轻人占60%以上;具有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约占60%以上。目前房地产建筑业的过热对城市来说是高楼和高不可及的房价,但对广大的农民工来说,是就业机会,是他们进入城市的最主要的方式。由于他们文化素质低、组织程度差,缺少自我保护意识,其合法权益非常容易受到侵害。近几年拖欠农民工工资事件的不断曝光,农民工问题逐渐凸现出来。农民工权益受侵害,另一方面农民工成为城市不安定的罪魁祸首。不仅如此,在城市里农民工到处受歧视。城市人根本不正眼瞧农民工,他们被认为是素质低,肮脏和罪恶的群体,农民工不能真正的融入到城市的环境中。

(二)农民工的基本情况 1.农民工进城打工的原因

外出务工是改善生活质量的首选。农村经济条件较差,仅仅靠务农的收入十分微薄,子女上学费用昂贵,农用费用支出大,很难支撑家里的所有开支,农民家中除了靠卖粮食获取大部分收入外就是饲养家禽,获得经济收入的途径很少,另外随着广大地区农业机械化的加深很多农村劳动力从农田里解放出来,农民有了更多的闲余时间,所也有多数人选择在农闲时,进入城市务工。在我们的调查中,在被调查的建筑业农民工中,绝大部分人选择“为多挣钱改善生活”,还有少数人,选择“出来磨练自己,增长见识,学技术”等。 2.关于农民工的居住情况

相关材料表明,大量农民工进城,住房问题成了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大多数农民工居住在简陋的宿舍里,30℅在集体宿舍里,21℅的农民工居住在缺乏厨卫设施的房间里,8%在工作地点,7%居住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13%在城市里没有住处,只能往返在城郊之间。近40%的农民工长期在工棚或集体宿舍,这些地方既狭窄又拥挤,室内东西又脏又乱,除了日常生活用品外,没有其他娱乐用品。近年来由于城区拓展、改造,市区一般楼房的租金逐年升高,再加上其他水、电、暖气费用,成本就更是升高了,所以大多农民工都住在城乡结合处,有的几家或全家住在20—30㎡的房间里,生活空间狭小,环境极差,交通不便,安全没有保障。

我们交谈的时候农民工在休息,不过可以看到他们的安全帽等安全防护工具,可见工地上的安全和保护措施还是不错的。至于生活方面则比较的随便,关于民工的住宿问题建筑单位没有过多干预,一切交给工头,工人们在工地搭建蓝色的临时工棚,旁边是饭棚。虽然基本生活有了保障,但是他们的生活条件之简陋是我们难以想象的。看着农民工的偶尔的笑脸会让你相信如果没有攀比,也就不会有那么多对生活的不满。但是有一点让我们感到非常不满意的是他们的卫生条件,没有卫生间,有时在房子外面的公厕,有时甚至就在工地上没有人的地方解决。这样的条件很容易造成流行病的传播,这也是造成好多城市人瞧不起农民工的重要原因,不注意个人卫生。这是需要建筑单位和政府解决的事情,我们不应该把罪都推到民工身上 3.农民工饮食情况 在建筑工地食堂顿顿饭是面条馒头,菜是炒白菜、萝卜、土豆,偶尔有点肥肉,用大锅连炒带炖,油水不多,盐放不少。农民工饮食总体状况则可以概括为吃得饱但吃得不好。表示"能吃饱"的为100%。但食物质量和就餐环境质量水准很低。

多年来,我国对农民工弱势群体生活质量的关注和监管长期处于盲区。各地建筑工地食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农民工饮食质量低劣、就餐环境差,他们对食品安全和饮食营养的自觉水平很低,已经构成社会一大隐患。近两年,我国加强了对农民工等弱势群体食品安全的监控,卫生部、建设部曾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工地食堂卫生管理工作的通知》。但全社会对农民工的食品安全、饮食健康、营养状况的关注、教育、管理和消费引导力度仍显不足,其保障体系存在法律缺失。

农民工饮食健康、膳食摄入现状同样令人担忧。"农民工饮食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农民工的饮食健康和营养摄入存在较大隐患和诸多问题。农民工的膳食状况问题与我国第四次营养与健康调查中的城市居民情况类似。农民工的膳食状况正在向城市居民靠拢,其饮食状况保留了一些我国传统饮食的优点,比如谷类食物较多,较符合我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推荐的摄入量,但肉类食品摄入量偏高,水果蔬菜特别是水果摄入总量过少,奶及奶制品消费太少,这些饮食问题会直接影响农民工的健康状况。中国营养学会呼吁,对农民工的膳食状况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应考虑将其纳入我国目前实施的营养改善行动项目 4.农民工工资

相关数据表明,农民工中38.5%的人收入在501~1000元,29.5%的人收入在1001~1500元,15.5%的人收入在1501~2000元,2000元以上的有11%,500元以下的低收入者只有5.5%;农民工的高收入群体较前几年有较大比例的提高,56%的农民工的收入达到或超过了我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农民工月平均支出来看,支出300元以下的占13%,301~500元的占38.5%,501~700元的占26.5%,701~1000元的占12.5%,1001元以上的占9.5%。相同档次的收入和支出的比例基本一致,大部分农民工收支相抵有一定结余,能够给家里一定的经济支持。

我们调查的工地农民工的工资还是有保障的,工钱是和工头一起给的,大家都是工头找人介绍来的,看来都很放心。并且每天工资60-120元不等,小工男一天70 女一天60,技术工人100-120,还有按工作量算账的临时工,收入也在这一范围内。这样算来他们每个月的收入和大部分刚毕业的大学生差不多。被调查的农民工没抱怨工资,这点和之前的料想有出入,至于谈到有没有拖欠工资的时候,农民工都表示现在已不怎么拖欠了,有也是偶尔的。我们提到农村免税这项政策,问他们有没有想过回到农村,有个民工说,还没想那么多,目前的工资还算可以,没想很远。 5.农民工工作时间 相关数据表明,在城里务工的农民工平均每周工作6.29天,平均每天工作8.93小时。从每天工作时间看,平均每天工作时间不足8小时的占6.85%,每天正常工作8小时的占53.26%。每天工作9-10小时的占26.28%,每天工作11-12小时的占10.70%。有2.91%的农民工平均每天工作时间在12小时以上。从每周工作时间上看,46.90%的农民工每周工作7天,36.71%的农民工每周工作时间为6天,15.58%的农民工每周工作时间为5天,只有0.81%的农民工每周工作时间在4天以下。造成农民工劳动时间过长的原因主要是:私营、个体业主追求高产量,高效益,而工人也为了多挣钱,主动延长工作时间。

据我们调查,工地上的正常工作时间基本上在9-10个小时,工程任务紧时还会有加班,虽然加班会有加班费,但广大农工并不愿意加班,一天的体力劳动量是非常大的,傍晚下班时农工们都很疲惫,都想早点休息或早点回家。工地早上上班时间为7:00点或7:30,中午有两个半小时的休息时间,晚上下班为19:.晚上加班时间不等,要看任务的紧张程度。据我们了解,工地上是没有节假日,有事可以请假,干一天活记一天工,月底按做工多少结算。也就是说农民工是很少休息的,他们要持续不断的工作,这对于他们的身体健康是很不利的。

6.农民工的空闲消遣 相关资料表明,农民工工作之余的主要消遣方式为:睡觉,看电视,人无所事事,找老乡聊天,打牌或者打麻将,给家里打电话,在工棚喝廉价酒等排在第一位的是看电视,第二位的是睡觉(21.05%),第三位的是看书看报(20.78%),以下依次是:和工友聊天、听音乐、上网、阅读报刊杂志、没有活动、逛街、听广播、其他活动。

经调查发现,农民工的工作时间平均每天在10小时左右,工作完回到工棚常常是倒头就睡。年轻人日常文化娱乐主要是手机上网,掏钱买票的文化消费几乎没有。而年纪大一点的打工者黑夜难熬,则偶尔喝酒、下棋消磨时间。他们没有时间、精力,也没有金钱去娱乐消费。影响农民工休闲娱乐状况的因素较多,在调查中最主要的因素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农民工打工地距离城镇的远近。农民工居住地距离城镇的远近实际体现的是农民工娱乐休闲的方便程度。建筑工地的农民工由于其工作地点有时位于荒郊野外,一般距离城镇较远。如果距离城镇较远,农民工一般很少到城镇娱乐或休闲。再加之农民工工作时间的不确定性和工作强度的艰巨性,更加使得农民工过度劳累之后再没有精力去城镇进行娱乐或休闲活动。二.农民工闲暇时间的长短。建筑工地的农民工本来所从事的工作就较为艰苦,闲暇时间相对就较少。此时闲暇时间的长短就成为制约其娱乐休闲的重要因素。在调查中发现,农民工闲暇时间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方式:中午吃饭休息时间、晚饭过后、因故歇工时间(如雨雪,机械故障等)。在上述闲暇时间当中,时间较长的当属晚饭过后的时间,因故歇工的时间虽然较长但属于偶发性事件。因此调查中农民工大部分的休闲娱乐基本都是在晚饭之后进行的,由于工作时间的不确定性,闲暇时间较长的话,其娱乐休闲一般较为丰富。反之则较为单一贫乏。三.农民工的文化程度。农民工文化程度的高低在休闲娱乐上面体现的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在调查中发现,高中毕业的农民工相对于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民工而言,其娱乐活动形式较为积极健康。部分农民工甚至会在闲暇时间看书,打球或下棋,相比大部分农民工仅仅用打牌看电视打发时间而言,显得更加有意义。

7.新生代农民工

温家宝总理在北京考察工作时说,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年轻农民工,让他们逐步融入城市生活。这引起社会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更大关注。“80后”、“90后”已经占到我国农民工总数的60%。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水平较高,渴望融入城市,重视社会保障,维权意识更强。城市需要这些有着较高素质的新生代农民工,但似乎并没有很好地接纳他们。根据调查,新生代农民工普遍存在劳动合同签订率低、社会保险参与率低、工资水平总体偏低现象。而与“三低”相对应的,则是“三多”工伤及职业病多、加班多、劳动争议多。

作为新一代产业工人的主力军他们的生活与他们的父辈相比更加的丰富多彩,他们要做城市的主人而不是赚钱的机器,因此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生活和想象中的还有不少差距 请给他们多一些关爱 调查结果分析:

经调查分析农民工在生活方面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工资水平和工作环境有所改善,但仍不理想

一.工资水平普遍低下,欠薪现象依然存在。一些企业主往往把最低工资标准当作实际支付给农民工的工资标准,农民工不仅工资收入水平低,而且还经常被拖欠。尽管政府采取了追讨工资专项行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拖欠工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前清后欠现象仍然存在。二.工作环境条件较差,缺乏最基本的劳动保护。许多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没有配备必需的安全防护设施和劳保用品,也不对农民工进行必要的安全培训,使农民工成为了职业病和工伤事故的高危群体。三.超时间、超强度劳动现象普遍存在,休息权利没有保证。据调查,农民工日工作时间平均在10个小时,每月工作时间超过27天,由于大多数企业实行计件工资制,为完成工作定额,农民工必须加班加点地工作。四.就业和培训权利被损害。一些企业主滥用试用期,把农民工作为临时工使用,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高危岗位不给与工伤保险,在调查中,只有8.5%被访者参加了工伤保险,这一比例相对农民工群体来说实在是太低。农民工缺乏劳动就业培训的机会,技能素质不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在此次调查中,只有两成的人接受过技能培训,就是在这部分人中也只有少数接受过2~3个月的培训,使培训质量大打折扣。

(二)城市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惠及力度还不够 一.子女义务教育比较困难。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虽然政府取消了针对农民工子女的借读费,但一些公立学校变成择班费,继续向农民工子女变相收取,小学每学年收取择班费500~700元,初中每学期收取择班费1000元左右,加重了农民工的子女教育负担。另外,部分农民工家庭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留守农村的孩子缺乏良好教育,辍学、失学现象时有出现。二.居住条件还有待提高。虽然近年各街镇相继开办了农民工公寓,但规模都不大,普及度还不够高,很多农民工仍主要是租房住在。大量租房居住的农民工住在城乡接合部廉价的出租房中,环境卫生和食物安全条件较差。三.城市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对农民工的监管不到位。农民工的计划生育工作,一直是一个难点。农民工超生多生现象比较突出,外出打工躲避老家超生罚款的人员不在少数,出现老家追来就躲城里,城里发现就回老家。而且,这部分人大多选择居住在城乡接合部,使计生部门的难以有效地监管。

(三)农民工保障体系还不购健全和完善

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后,各地都开展了建立农民工保障制度的探索。但由于现行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局限性,以及各级政府财力和企业的认识差距等因素,绝大多数农民工没能享受到基本的社会保障。一是工伤保险参保率低,从调查数据来看,只有17名民工参加了工伤保险参保率仅为8.5%。二是农村医疗保险开始起步,参保率较高,但尚未实现全覆盖; 100名被访者都参加了该保险,还有23名外来农民工在户籍所在地参加了该保险,还有77名外来农民工没有参保。三是养老保险有所突破,但覆盖面太小,后顾之忧难以解决。调查表明,有12名被访者参加了农村养老型社会保险,占被访者总数的6%,有4名被访者参加了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占被访者总数的2%。农民工虽然眼下吃“青春饭”、养老问题不尖锐,但却把沉重的包袱留给了几十年后的政府、社会和家庭。

(四)农民工维权比较困难

一.维权成本太高。目前,涉及农民工的高发侵权案件,主要是工伤和劳资纠纷。按照《劳动法》规定,向有关部门投诉,维护自己的权益确实困难,请律师维权成本又太高,因此大多数农民工在遇到侵权时,都放弃了维权。二.农民工面对企业处于弱势。农民工大多在劳动密集型的私营企业工作,很多就业岗位会随着产业更替和市场周期而频繁流动和变化,许多农民工面临随时被解雇的风险,根本不敢提签订劳动合同的问题。三.难以行使民主权利。许多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还没有建立工会组织。农民工由于户籍不在本地,得不到城镇社区居民的民主权利,而在户籍所在地,由于他们常年外出,也只能委托其他人参加当地的民主选举,不能实际上参与社会事务管理。

(五)大多数人不愿意用宅基地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换取城市居民身份

在谈及从“农村人”转变成“城市人”时,他们都希望自己能够像城市人口一样享受养老、医疗、子女入学、廉租房等社会保障,但大多数人又不愿意用宅基地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来换取城市居民身份。据调查,愿意用宅基地和土地经营权换取城市居民身份的只有14%,而且这部分人中,大多是来自于偏远地区的人,有17.5%愿意保留宅基地,放弃土地承包权换取,有7.5%的人愿意退出宅基地,但要求保留土地承包权,有61%人不愿意退出宅基地和土地承包经营权。

(六)政府的关怀还不能使农民工满意。

近几年来,农民工问题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农民工的工资水平、工作环境、劳动合同的签订、拖欠工资的清理等,都切切实实地落到了实处,使他们受益匪浅。据调查,有28.5%的人认为政府关心农民工,有59.5%的人认为政府关心得不够,只要12%的人认为不关心,这说明,政府和政府部门对农民工的关怀工作还是得到了近9成农民工的肯定。正是农民工对政府工作的肯定,才使他们在自身利益受到伤害的时候,更愿意寻求政府机关的帮助,在调查中,有近5成人在受到伤害时首选政府有关部分寻求帮助。

结论与建议: 改进农民工现状的建议

(一)适时提高工资标准,推进工资协商制度

一.严格执行并不断完善最低工资制度,推动农民工工资水平合理增长。二.建立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杜绝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加大执法力度,查处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行为。三.建立由政府、工会、企业代表组成的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劳动部门、工会组织、行业协会,要以工资分配、工时和劳动定额等劳动标准为主要内容,推动全面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

(二)依法完善农民工的用工管理

全面落实劳动合同制度,切实加强劳动用工管理。严格贯彻执行《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和国家有关规定,推动各类企业同农民工按照平等自愿、协商一致、依法订立的原则签订劳动合同,重点抓好农民工比较集中的建筑、餐饮、加工等行业的劳动合同管理工作。

(三)健全农民工培训就业服务体系

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统筹规划,明确部门责任,形成农民工培训工作的合力;依托社会力量,建设一批公共实训基地,从整体上提高培训的质量。分层次搞好农民工培训,坚持先培训、后就业;大力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强化企业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责任。加强小额信贷和创业指导,为农民工创业营造良好的条件。强化政府公益服务与市场服务的作用,大力发展适合农民工的就业服务体系。一.对流出我区的劳动力,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大力发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二.对流入我区的劳动力,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免费为其提供就业信息和职业介绍等基本服务;三.加强劳动力市场管理,规范职业中介行为。

(四)进一步改善农民工的居住条件

加强对城乡结合部的规划和管理。向农民工开放廉租房,在建立农民工公寓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公寓容纳能力。鼓励企业建设职工宿舍,用工量比较大、以外来农民工为主要用工对象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要将农民工宿舍建设纳入企业基建、技改项目计划和用地计划。允许在城市具有稳定工作的农民工购买经济适用房,当前应允许在城市工作时间长、贡献突出的农民工,比如劳动模范、技术骨干等,享受城市经济适用房政策。

(五)健全和完善农民工保障体系

所有用工单位都必须认真执行《工伤保险条例》,把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险。抓紧解决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障问题,建立适应农民工特点的过渡性养老保险办法。建立农民工社会救助制度,当农民工遭遇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失业等风险而使生活陷入困境时,由当地民政部门给予临时性、一次性的应急救助。

(六)提高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水平

继续坚持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两为主”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均衡提高教育水平。重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改建扩建一批寄宿制学校,满足“留守儿童”和其他农民工子女寄宿学习的需求。

(七)加快惠及农民工的公共卫生、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机制的建立

进一步健全“以流入地管理为主、流入地和流出地协调配合”的管理体制。加强育龄妇女流出地计生部门的联系,获取农民工的《婚育证》等有关信息方面,实现不同地区之间计生信息共享,实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动态管理,对超生的农民工,应按照流入地的标准缴纳社会抚养费。进一步完善社区管理服务职能,免费提供的传染病防治、儿童计划免疫、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妇幼保健等方面的服务项目和药具。

(八)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劳动部门应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执法工作,规范用人单位用人行为。提高劳动争议处理效率,加快对农民工劳动争议处理,避免农民工因耗不起时间、精力而被迫放弃仲裁权利。充分发挥工青妇的维权作用,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是新时期工会工作的重要内容,要充分发挥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在农民工维权工作中的作用。加大法律援助力度,把农民工作为法律援助的重点对象。

感受:要关注一件事情,你必须亲身实践去接近它,不要凭自己的想法去认知,这一次在接近,了解家乡农民工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许多,也对“三农”中的农民工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思想受到了很大的触动,认清了作为大学生的职责,让我们共同投放目光,给弱势群体以人文的关怀,共同为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此次活动,不仅仅是一次对社会问题的调查活动,也是一次锻炼我的机会。通过这次调查研究,我学会了如何与人交流沟通,如何进行社会调查,提高了我的社会交往能力和不畏困难的毅力,为我今后的社会活动奠定了基础。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国快递行业分析报告下一篇:中国历代著名诗人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