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中国梦

2022-10-09

第一篇:全面深化改革中国梦

全面深化改革铸就中国梦

二十七中学

【背景材料】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臵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通过改革开放推进中国梦的实现,依据实现中国梦的总体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4、新华网北京5月4日电,在五四青年节这个属于青春的节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北京大学考察。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各族青年致以节日问候,向全国广大教育工作者和青年工作者致以崇高敬意。他强调,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是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广大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教材链接】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让我们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让青春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2、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正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原因: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生产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不不够高;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够完善。)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5、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6、高举的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7、坚持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8、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作用内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9、我们取得辉煌成就,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因为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必须长期坚持下去,贯穿整个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10、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1、人民行使国家权利的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2、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在总结长期治国理政经验基础上提出的治国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可依、人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依法行政 依法治国的根本大法依据:宪法

13、我国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14、两个百年目标: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建国一百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15、我国基本的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确立的依据: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资产经济和集体经济,也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非公有制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16、我国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7、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

18、发展先进文化的含义: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先进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发展教育和科学

19、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20、我国各民族的共同理想: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人民生活将更加幸福美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进一步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

22、艰苦奋斗,开拓创新。艰苦奋斗集中表现为创业精神。

23、理想对人的行为作用:理想总是指向未来,表现为奋斗目标,对人行为有导向、驱动和调控作用。

24、实现人生理想的途径:①实现理想,需要对人生作出规划。②我们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等实际情况,对自己的理想适当进行调整,以缩短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推动理想的实现。 ③通向理想的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脚踏实地、全力以赴。我们需要不断增强自身能力,提高自身素质;还需要不屈不挠、坚持不懈……

【预测设问】〔共筑伟大中国梦创造精彩人生〕

新华网北京5月4日电,在五四青年节这个属于青春的节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北京大学考察。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各族青年致以节日问候,向全国广大教育工作者和青年工作者致以崇高敬意。他强调,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是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广大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1、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圆了哪些梦?

答:民族独立梦、经济腾飞梦、百年奥运梦、航天航海梦、港澳回归梦、“入世”梦、航母梦等等。

2、圆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3、本世纪头20年和本世纪中叶我们要实现的中国梦分别是什么?

答: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建国一百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4、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将会遇到哪些困难:

答:①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②生产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不不够高;③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够完善。④面临着严峻的资源、人口、环境等问题;⑤我国周边的安全形势比较严峻,面临着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恐怖势力的威胁等。

5、我们必须举什么旗?走什么路?

答:我们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6、面对困难,你认为国家应该怎样做才能早日实现中国梦?

答: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到以人为本;③坚持基本的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④坚持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根本原则,维护社会正义;⑤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⑥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走自主创新之路;等等

7、为早日实现中国梦,我们中学生能做些什么?

答:①关注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树立远大理想,把个人的前途命运同祖国、民族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联系在一起,勇担历史使命;②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的能力;③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康的人格;④培养国际视野,与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进步;⑤脚踏实地,全力以赴,增强自身实力,提高自身素质等。

8、习总书记在北大考察时提出,青少年努力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即将毕业

的你有何梦想?谈谈如何才能将这一梦想变为现实?

答:梦想:升学、就业等方面应做到:①实现理想,需要对人生作出规划。②我们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等实际情况,对自己的理想适当进行调整,以缩短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推动理想的实现。 ③通向理想的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脚踏实地、全力以赴。我们需要不断增强自身能力,提高自身素质;还需要不屈不挠、坚持不懈……

〔全面深化改革铸就中国梦〕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

革”,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通过改革开放推进中国梦的实现,依据实现中国梦的总体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十八报告中提出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请你谈一谈在深化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答:①既要积极敞开国门又要维护自身安全;②既要借鉴、吸收一切先进东西又要抵制一切腐朽东西;③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④要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

2、你是如何理解“通过改革推进中国梦的实现”这一观点的?

答:①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②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③改革开放经来我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④改革为社会主义经济注入活力,激发了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等等。

3、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说明了什么?谈谈国家这样做的原因。 答:①说明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②原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是是由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4、我国基本的经济制度是什么?它确立的依据是什么?

答: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的依据: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5、在我国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建设法治中国有哪些要求: 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①做到依法治国,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可依、人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②政府要自觉依法行政,严格依法办事。③公民要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学法尊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国家利益,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6、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什么?答: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第二篇:全面深化改革与实现中国梦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通过改革开放推进中国梦的实现,依据实现中国梦的总体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改革开放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

改革开放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提供可靠保障,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不会有中国更加美好的未来。推进改革开放与实现中国梦是内在统一的。

改革开放开启中国梦新征程。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正是改革开放开启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新征程,使中国梦的实现成为可能。在改革开放的引领和推动下,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位,这是国家富强的重要体现;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大幅提升,对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成为民族振兴的重要信号;改革的成果惠及人民,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幸福日渐成为现实。改革开放的成功,使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是对中国梦的最好诠释。改革开放的成功,进一步激发了我们党和人民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追求和探索。

改革开放奠基中国梦。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改革开放的过程,正是开辟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过程。在改革开放中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接力奋斗开创的伟大道路,是适合中国国情、符合时代要求的科学发展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激发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活力,彰显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价值,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巨大精神动力和强大精神支撑。改革开放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了人民群众的创造、创业活力,促进了国内各族人民的团结,为实现中国梦积蓄了力量。可见,改革开放为实现中国梦奠定了道路、精神、力量基础,提供了多方面的条件支撑。

改革开放保障中国梦。在改革开放中确立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还不是尽善尽美、成熟定型的。目前依然存在的体制机制弊端和各种社会矛盾,如现代市场体系发育尚不成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尚不彻底,政府职能转变尚不到位,区域发展不协调,贫富差距拉大等,制约和阻碍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国梦的实现。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还在于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只有深化改革,才能破解发展难题、创新发展模式,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进一步释放体制机制活力,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只有扩大开放,才能使

中国在国际事务和国际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使实现中国梦的过程成为既造福中国人民,也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过程。改革开放既是实现中国梦的助推器,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

二、以实现中国梦为坐标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新起点。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中国梦的实现以经济发展为基础,没有经济发展,难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发展经济必须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破除阻碍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此,必须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必须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不断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建设法治中国,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实现中国梦,要求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一方面,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另一方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文化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发展繁荣是民族振兴的体现,是人民幸福的诉求。实现中国梦,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体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深化社会体制改革。中国梦说到底是人民的梦,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最终归宿。实现中国梦,要求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为此,必须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缩小分配差距,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确保人民安居乐业、更好满足人民需求。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生态环境与人民幸福密切相关,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国家的良好形象。实现中国梦,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此,必须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健全国土空间

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党的领导,实现中国梦是党的奋斗目标和执政追求。实现中国梦,要求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要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政治保证。规范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职责权限,科学配置党政部门及内设机构权力和职能,明确职责定位和工作任务。

进一步扩大开放。开放和改革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以开放促改革是我国改革的成功经验。要拓宽开放视野、更新开放理念、创新开放路径、优化开放布局,着力构建充满生机活力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要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与吸引力。

三、高举改革开放旗帜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深层矛盾千头万绪、错综复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体部署,改革方向更加明确,改革思路更加清晰,改革策略更加系统,我们有理由对中国的改革充满信心,对中国梦的实现充满期待。

广泛凝聚改革共识。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原因,也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旗帜。当前,在改革开放问题上,党内外、国内外都很关注,全党上下和社会各方面期待很高。改革开放到了一个新的重要关头。只有凝聚改革共识,才能形成改革合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深刻表明了改革的鲜明性质和根本任务。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

慎重提出改革举措。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必须秉持科学理念,讲究改革策略,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既要重视整体推进,又要重视重点突破,加强各项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研究;既要反复研究、反复论证,但也不能因此就谨小慎微、裹足不前,什么也不敢干、不敢试;既要注重顶层设计,也要注重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探索中加深对规律的认识,在统筹规划中协力推进改革;既要胆子大,又要步子稳,坚定改革信心,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科学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实现三者的有机统一,是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改革的力度不能小,全面深化改革不是修修补补,而是一场深刻革命;发展的速度不能慢,中国的现代化是后发追赶型的,保持一定增长速度是必要的;社会的承受度不能冒,总结改革渐进式推进的成功经验,必须使改革从易到难、从小到大、从外围到核心、从增量到存量稳步推进。

同时,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三者关系的结合点,人民群众是改革的主体、发展的目的、稳定的基石,改革的红利要体现在人民切身利益上,发展的成果要惠及群众,稳定的环境要建立在民意支持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紧紧依靠人民实现中国梦。只有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吸取无穷的智慧和力量,才能谱写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历史新篇章,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三篇:看全面深化改革_携手共筑中国梦

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演讲稿

看全面深化改革,携手共筑中国梦

我听见一个呼声,呼吁把我们的生活环境建设得美丽富饶,我听见一个呼声,呼吁社会和谐稳定,充满正义和公平,我听见一个呼声,期盼我们学有所教、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这些呼声在逐步实现,因为十八大给中国人民规划了一张宏伟的蓝图,这些呼声在逐步实现,因为十八届三中全会给了中国人民改革的细则,奋斗的方向。

2013年,举世瞩目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就中国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总体部署。这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到关键时刻召开的会议,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会议。以往呼吁了多年的问题,都在这次会议中有了具体的回应和阐释,可以说,这是一次民心所向的会议,它给中国政治和社会的变革带来了全新且清晰的走向。

2013年是转折的一年,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启了中国新一轮的改革之门,下重拳,出重击,以“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不全面深化改革就没有更高层次发展”的决心和行动,拉开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帷幕。这一年,中央相继出台了中央八项规定、反对四风服务群众、《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等政策,在全党上下营造了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这一年,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宣示了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全面阐释了新形势下治国理政方略、内政外交政策等。这一年,中央政府退出经济刺激政策,近20名省部级高官被立案查处。

2013年是特别的一年,这一年,中国在改革,从中央到地方各政府机关从作风建设到为民服务,从经济建设到民生保障,从内到外都焕发出崭新的容颜。像小小的基层政府太平镇也一点一点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这一年,太平镇攻坚克难,再创佳绩。农作物欣欣向荣,秋马铃薯,中药材,溪沟养鱼等新型特色产业如雨后春笋般生长起来,镇内林下养鸡合作社成立了。九气台矿泉水投放市场并成功成为水富马拉松半程赛的赞助商。大小水利工程实施363件, 7个省级整村推进点、2个市级整村推进点取得成效。太平烂池、岩腔背、复兴鱼池、古楼中岭、王家山等村组公路相继挖通。每个村社都有了篮球场。602户民居风貌改造工程打造完成。计生工作重心下移到组,古楼村成功创建国家级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示范村。省级卫生镇,省级文明小集镇,平安镇、无毒乡镇、无邪教乡镇以及法制镇等荣誉接踵而至。

这些成果,这些荣誉,是全体干部职工和广大群众齐心协力,共同创造的成果,是他们在点滴中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最好证明。这些发展和变化让每一个老百姓享受到了更多的实惠,打心里面感到满意,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信心。我听到一首打油诗这样传唱:

太平房屋穿新衣,蔬菜瓜果多又好,条条道路通我家,娃娃可以生两个,荷包日益鼓起来,美丽乡村让人爱,小康生活不是梦!

看,中央出台了改革的政策,基层千方百计落实。我相信,农村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将会越来越好,不再成为中国发展的短板。然而,改革不是三两天的事情,也不是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单位的事情,面对着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各干部职工都应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敏锐性,坚定不移,循序渐进地推进各项改革。

2013年是难忘的一年, 2014年是满怀希望的一年,十八届三中全会绘就了未来的蓝图,梦想开始起航,中国人民将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铺成的路奔向小康。行动起来吧!让我们插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翅膀,自由翱翔,让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光芒下,竞相开放,在努力中创造新的天地,在奋斗中谱写响亮的乐章,让我们与千千万万,万万千千的中华儿女携手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

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命题,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全面、系统、深刻地理解和坚定不移地坚持这一理论体系,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的新篇章,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四篇:全面深化改革中国高歌行进

全面深化改革 中国高歌行进(直击改革前沿)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重大改革举措扫描(下)

本报记者 马国英 彭俊 胡健

《 人民日报 》( 2014年11月13日

04 版)

解读当下的中国,“法治”与“改革”是一对高频词。

观察十八届四中全会,自然会将其与十八届三中全会联系。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顶层设计,四中全会绘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路线图,两次全会、两大主题、两份《决定》,共同服务于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当前,全面深化改革方兴未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宏图绘就。从严从实,抓好落实,筑牢基础,愿景可期。

法治护航全面深化改革

一年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写进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现代化认识的再次刷新,反映了我们党在认识上的再次深化——制度是现代化变革的关键性因素。而法治体系,无疑是最重要的国家治理体系;法治能力,无疑是最重要的国家治理能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法治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全面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中国,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担当的时代使命。四中全会《决定》强调:“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由此而言,依宪治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保障。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四中全会《决定》重申:“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正确处理改革决策与制定法律的关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预算法的修改,见证了改革与立法之间关系的变迁。这部有着经济领域“小宪法”之称的法律,历经4次审议,于今年8月完成了20年来首次大修。

据介绍,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推出的一系列改革举措,涉及改革领域的现行有效法律就有130多部。

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例,为依法推进这项改革,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国务院依照法定程序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相关法律。

此后,全国人大常委会相继通过关于修改文物保护法等12部法律的决定、关于授权国务院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暂时调整有关法律规定的行政审批的决定、关于修改海洋环境保护法等7部法律的决定、关于修改保险法等5部法律的决定等,以一揽子方式取消和下放了部分法律设定的行政审批事项,为改革扫除了障碍。

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发展压力大,社会矛盾凸显,各种事务千头万绪,这就更加需要强调树立和维护法律的权威。有专家指出,我们党越重视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法律就越有权威,党的主张就越容易获得社会的认同支持。

宪法和法律的实施,源自全社会对法律的信仰。四中全会《决定》在讲到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时强调:“坚持把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作为树立法治意识的关键。”还提出“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把能不能

2 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重要内容,强调干部选任“法治导向”。干部知法依法,必将带动群众信法守法。

司法改革保障公平正义

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防线。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并从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和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等多个方面推动司法体制改革。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的意见及贯彻实施分工方案》,明确了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目标、原则,制定了各项改革任务的路线图和时间表。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司法体制改革试点若干问题的框架意见》和《上海市司法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对若干重点难点问题确定了政策导向。

今年9月,上海召开首批法官助理、检察官助理任命大会,289名法官助理、检察官助理接受任命。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产生的首批法官助理、检察官助理。

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健全冤假错案有效防范、及时纠正机制,才能增强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信心。

去年底,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关于废止有关劳动教养法律规定的决定,延续半个多世纪的劳教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彰显了我国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的进步。

《关于建立完善国家司法救助制度的意见(试行)》明确了救助条件和范围、细化了救助标准和程序、规范了救助资金的使用管理,要求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将国家司法救助资金列入预算,统筹安排。国家司法救助制度体系正在建立之中。

《关于依法处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意见》要求实行诉讼与信访分离制度,把涉及民商事、行政、刑事等诉讼权利救济的信访事项从普通信访体制中分离出来,由政法机关依法处理。

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才能杜绝司法腐败。今年1月1日起,全国3000多家各级法院的裁判文书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接受公众监督;检察机关建立不立案、不逮捕、不起诉决定书等终结性法律文书公开制度。司法公开力度之大,前所未有。2月,中央政法委出台了关于严格规范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切实防止司法腐败的指导意见。截至8月,全国检察机关已建议将711名罪犯收监执行,其中原厅局级以上职务犯罪罪犯76人。最高检、司法部部署在北京等10省(区、市)开展人民监督员选任管理方式改革试点工作。在原有人民监督员监督范围基础上,将查办职务犯罪案件中“采取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强制措施违法的”“阻碍律师或其他诉讼参与人依法行使诉讼权利的”“应当退还取保候审保证金而不退还的”等三种情形纳入监督范围,由人民监督员启动相应监督程序。

司法体制改革具体举措也在有序推进。11月6日,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正式挂牌成立,这是全国首家知识产权审判专业机构。据了解,上海和广州知识产权法院也将在年内成立。

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当前,简政放权,政府权力“瘦身”,职能定位更清晰;建立权力清单,清晰划定行政权力范围,激发市场活力;依法治

4 官、依法治权,制度反腐迈出重要步伐……用改革的办法和法治的思维规范权力运行,提升执政能力,赢得了广泛拥护。

解决中国的问题,关键在党。坚持党的领导,是法治中国最根本的保证。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治国必须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只有把党建设好,依规管党治党,国家才能治理好。国有国法,党有党规。党规党纪是管党治党的重要法宝。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以制度建设为重点,以深化改革为抓手,党规党纪不断完善。一年间,《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相继出台,为党的建设提供了更为有力的制度保障。

对于法治国家来说,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是中心环节。“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一年来的举措与成效可圈可点。负面清单、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本届政府成立以来,三份“清单”三位一体,逻辑明晰:“负面清单”从经济改革切入,瞄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打破许可制,拓宽创新空间;“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从行政体制改革入手,界定政府权力边界,把该放的权力放掉,把该管的事物管好。简政放权先行、制度建设跟进,法治政府建设正从政策推动转向法治引领。

政府权力来自人民、源自法授,也应接受人民监督、法律监督。让政府政策透明,是依法治国执政理念的内在要求。让权力阳光运行,是建设现代法治政府的应有之义。三中全会以来,权力公开、信息公开,越来越成为各级政府的“必答题”而非“选择题”。

与此同时,为推动已出台政策措施落实,今年6月,国务院启动全面大督查,并首次引入第三方评估,采取走访企业、入户调查座谈等方式,督查简政放权、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棚户区改造、扶贫开发、农村饮水安全等改革、发展、民生政策的落实情况。随后,又对督查中发现的政策落实问题整改情况进行及时回访,确保改革政策接上地气,改革效果落到实处。

迈向法治中国,步伐铿锵有力。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决策部署,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树起一座新的里程碑,而每个公民都将从这次前行中获得更多公平与正义的力量。

第五篇:全面深化改革中国高歌行进解读

全面深化改革 中国高歌行进(直击改革前沿)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重大改革举措扫描(上)

本报记者 彭俊 胡健 马国英

2014年11月11日04:1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11月的北京,天高云淡。继2001年主办APEC会议之后,中国时隔13年再当东道国。13年弹指一挥,世界和中国都走到了新的历史节点。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阶段。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和亚太地区能否继续引领全球经济增长?中国如何全面深化改革?改革是否顺利实施、能否惠及全球?种种话题,世界关注。

中国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这一强一美一富,判断源自国情,动力来自改革。2014年元旦刚过,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这是新时期“三农”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新年伊始,“一号文件”聚焦“三农”,这一传统已延续十一载,体现了发展中农业大国的首要关切。

此前10年,中国粮食生产“十连增”,农民收入“十连快”。2013年,全国粮食总产迈上1.2万亿斤新台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农村改革向纵深推进,农村面貌有新的改善。与此同时,中国人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仍处转型期,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困难挑战增多。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尖锐。“三农”发展的诸多难题,依靠改革才能破解;农民群众的新期盼,依靠改革才能实现。

仓廪实,天下安。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农村改革的八大任务,第一条就是“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是治国理政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确保粮食安全、夯实农业基础,既为国内发展提供坚实保障,也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贡献,这是13亿人口大国的现实选择与历史担当。

为了进一步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一号文件”提出了5项改革举措:抓紧构建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健全农产品市场调控制度、合理利用国际农产品市场、强化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这些举措,既有顶层设计,也有具体部署,涵盖价格与流通,打通国内与国际,涉及生产与监管,为粮食安全编制了严密的保障体系。一年下来,粮食生产稳步向前,夏粮连续丰收,秋粮丰收在望,中国粮食有望迎来第十一个丰收年。

“一号文件”统领“三农”全局,涉及方方面面,改革气息浓厚: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改善乡村治理机制……深化“三农”改革,啃的都是“硬骨头”,要打的都是“攻坚战”;深化“三农”改革,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保障农民利益;深化“三农”改革,举措密集出台,鼓点振奋人心。

金秋十月,中共中央审议通过《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这是中国土地制度改革又一份纲领性文件。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和规模经营是事关农业农村发展的一件大事,也是深化农村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意见》的政策着眼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实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形成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格局,大力培育和扶持多元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二是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保护好农户的土地承包权益。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尊重农民的流转主体地位,让农民成为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积极参与者和真正受益者。三是坚持一切从国情和农村实际出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发展是客观趋势,但必须看到这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不能脱离实际、脱离国情,片面追求流转速度和超大规模。

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审议通过了有关农民股份合作和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方案,标志着我国布局农村集体资产产权试点工作即将全面展开。试点的目标在于探索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明晰产权归属,完善各项权能,激活农村各类生产要素潜能,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集体经济运营新机制。这是农村改革一项重要顶层设计,是农村集体经济改革重大制度创新。

改革让转型升级进程不断加快

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表示:“当前,中国经济保持稳定发展态势,呈现出新常态。”“能不能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

财税金融改革密集推出,为实体经济“输血”。铁路运输、邮政业和电信业纳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范围;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1%扩大至2%;煤炭资源税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民营银行试点启动。6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决定从改进预算管理制度、深化税收制度改革、调整中央和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等方面重点推进改革。预算改革是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先行军”。预算法历经4次修改终于在今年8月底完成20年来首次大修,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公共财政预算收支中的绩效管理要求、首次明确转移支付的法律地位、政府全部收支入预算接受人民监督、引入“追究行政责任”的惩戒规定……由此开启我国迈向现代财政制度的“新时代”。《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10月8日向社会公布。《决定》详细列出了七项重点改革内容,涉及预算编制、执行、公开和监督等各方面:完善政府预算体系,积极推进预算公开;改进预算管理和控制,建立跨预算平衡机制;加强财政收入管理,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结转结余资金管理;加强预算执行管理,提高财政支出绩效;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防范化解财政风险;规范理财行为,严肃财经纪律。

作为全国的改革高地,上海自贸区推动制度创新,彻底扭转了以往的政策优惠思维:以负面清单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以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业开放为目标的金融创新制度,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导向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四大创新制度的建立,市场主体对此高度肯定:截至8月末上海自贸区内新设企业数量逾1.2万家,超过原上海综合保税区20年的注册总和。外资准入管理原有1000多项审批,去年实行负面清单后,减少到190项,今年又减少到139项。外企对此体会颇深,美国药典中华区总经理胡江斌说,公司样品通关的时间几乎节省了一半,进口成本降低了25%。

混合所有制成为不少地方推动改革的抓手和突破点,已有北京、上海、山东等16个省份出台国资国企改革方案,其中一半省份明确了发展混合所有制的时间表和目标,从而使混合所有制成为新一轮国企改革的亮点。广东提出到2017年混合所有制企业户数比重超过70%,江西提出5年左右使70%左右的国企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甘肃提出到2020年混合所有制比重达到60%左右。上海则提出,除了国家政策明确必须保持国有独资的,其余企业在3—5年内实现股权多元化。

我国积极推进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今年先后放开、调整了10多项商品与服务的价格,涉及粮食、天然气、水、环保电价等,惠及企业和个人。2月14日商业银行服务实行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目录,降低和调整了部分收费标准,取消部分收费项目公布,以进一步减轻客户负担。2月15日起铁路货运价格由政府定价改为政府指导价与上限管理。4月10日宣布放开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5月8日宣布放开医保目录中低价药品价格,涉及530个品种中的1100多个剂型。5月10日起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通话费、出租电路租用费、拨号上网通信费等各类电信业务资费全面放开。

政府简政放权释放市场活力

“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的定位与要求。而本届政府开门头件事就是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强调下好简政放权的“先手棋”。

2014年夏,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再次取消和下放45项行政审批事项,取消11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将31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改为后置审批。此前,国务院曾印发《国务院关于取消和下放50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数字显示,一年多来,国务院各部委先后取消和下放7批共632项行政审批等事项,规范行政审批服务行为,加大行政审批监管力度。

规范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是国务院今年明确的一项审批改革重点工作。日前,记者先后走访了农业部、交通运输部、发改委和商务部后发现,“跑部”办事比以前省时省力了,成为许多和部委打交道的企业和群众的切身感受。据了解,发改委自去年以来,取消和下放了企业投资项目核准、生产经营活动许可、资质资格类审批事项等共计44项,同时连续两次修订《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从而在投资领域使中央层面核准的项目数量在两年时间合计减少约76%。

把该放的权力放掉,把该管的事情管好,这是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推进简政放权,既要做到“放得下”,各地方和部门也努力“接得住”“管得好”,完善配套措施,确保改革实效。

办个公司容易吗?原来不太容易,但现在容易多了。过去注册,可能仅仅资本金这样一个门槛就把不少人挡在了门外,而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实施之后,条件放宽了,准入门槛也降低了。

2014年2月,国务院批准发布《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目前这项改革依法有序推进。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从3月1日开始在全国全面实行;简化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手续、推行电子营业执照和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等工作也在积极稳妥推进。

这项改革的实施,在放松准入管制、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释放改革红利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数据显示,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全面实施以来,今年3—10月,全国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863.66万户,同比增长15.20%,注册资本(金)14.13万亿元,增长80.72%。其中,新登记注册企业251.46万户,增长56.20%,注册资本(金)12.97万亿元,增长90.21%。平均每天新登记注册企业1.03万户。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简言之,就是要放开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改革实践表明,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切实推进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市场就会迸发出巨大活力,中国经济发展就会释放强大动力。

《 人民日报 》( 2014年11月11日 04 版)

全面深化改革 中国高歌行进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重大改革举措扫描(中)

记者 胡健 马国英 彭俊

2014年11月12日08:3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让人民更加幸福,让社会更加和谐,让文化更加繁荣。一年来,围绕社会建设、社会管理,以及科技、文化事业,各项重大改革陆续出台。

成果共享

民生改革步伐稳健

社会事业,民生为重。“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写进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这句话,成为一年来民生领域改革的定锤之音。

《决定》提出,“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本世纪以来生育政策的首次重大调整与完善,在给中国经济社会注入重大利好的同时,也必将给世界经济注入更多发展红利。

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是这一年牵动中国千家万户的另一重大举措。2014年秋季开学第三天,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改革重点直指“中小学择校”“加分造假”“违规招生”,教育综合改革随之迈出新的步伐。

就业是民生之本。一年来,税费不断减免,小微企业轻装上阵,岗位供给更加稳定;门槛逐步降低、贷款逐步增加,一降一升间,创业之路更加顺畅;就业促进计划首次给离校大学生开“专灶”,他们不再是“断线的风筝”。经济增速放缓,就业不降反升。

保障坚实、后顾无忧,幸福生活更有底数。回应各项民生关切,一项项改革密集出台、掷地有声。

先看病有所医。全民医保从形成框架向制度建设转变;基层医改成果不断巩固;社会办医政策更加优惠。

再看老有所养。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新农保与城居保并轨。从此,城乡居民将享受同等的基本养老机会和权利。 再说住有所居。这一年,保障房建设思路明晰、方向明确,制度本身没有重大改革与调整,但在建设模式、运营方式、融资渠道上,各地都有不少创新与探索。更多困难群体喜迁新居,住房难题逐步解决。

生活更美好,中国更美丽。一年间,生态建设力度更大,环境保护执法更严。燕赵大地壮士断腕,关闭污染企业;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心手相连,协作机制逐步建立;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新版标准堪称“史上最严”;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实现诸多突破……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一年来,民生改革步伐稳健,民生改善成果稳固,幸福中国更加美丽。

以人为本

改革推动城乡一体

“居住证挺好使,孩子的准生证很快就办下来了!”山东济南市历下区的外来务工人员小黄说。办居住证时听说可以享受多项公共服务,还有点不放心,这次解决了大问题,她才感觉到这张小卡片的好处。

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人受益于居住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让农民有了实现“市民梦”的途径。

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一项重要改革内容,全会《决定》明确:“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2014年7月30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公布,标志着我国实行了半个多世纪的“农业”和“非农业”二元户籍管理模式将退出历史舞台。

不再以“农业”和“非农业”区分户口性质之后,如何逐渐剥离与户籍相挂钩的诸多社会福利,将是改革的焦点和难点所在。《意见》提出,进一步调整户口迁移政策,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加快建设和共享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 根据《意见》规划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有望实现在城镇落户。

户籍制度改革备受关注,放在推进城镇化的背景中来看,对其意义会有更深切的感受。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新型城镇化是关系现代化全局的大战略,是最大的结构调整,事关几亿人生活的改善。在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加快转型的进程中,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将成为强大引擎。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要以改革为统领。今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要形成有利于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制度环境。

而解决“三个1亿人”的问题,是新型城镇化的关键: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不能让他们“悬在半空”;促进约1亿人居住的各类棚户区和城中村加快改造,让困难群众早日“出棚进楼”、安居乐业;促进约1亿人在中西部就近城镇化,逐步减少大规模人口“候鸟式”迁徙。

当前,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正在全国62个地方开展试点。

与此同时,多项助力城乡一体发展的改革措施,引发广泛“点赞”。 9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转移农业劳动力总量继续增加,每年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2000万人次,农民工综合素质显著提高、劳动条件明显改善、工资基本无拖欠并稳定增长、参加社会保险全覆盖。

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的通知》,部署进一步发挥社会救助托底线、救急难作用,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生活困难。

以人为本、共建共享,促进和谐、增强活力,是出台改革措施的目标指向,在创新社会治理方面,体现得尤为突出。

作为深化平安中国建设的重要载体,各地大力推进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建设,集中整合办事窗口、服务中心,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一站式”服务。 而“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的网格化管理,已成为基层平安建设的一大亮点。主动发现情况、化解矛盾、提供服务、解决问题,如今,网格化管理不仅由东部地区发展到西藏拉萨市等西部地区,而且正逐步往农村地区推广。

创新驱动

科技发展从“跟跑者”到“领跑者”

顺应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潮,科技体制改革时不我待。中国将不再做被动的“跟跑者”和“追赶者”,而是成为同场竞技的“并行者”,甚至是充满自信的“领跑者”。

今年8月,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研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会议明确了我国创新驱动的主要着力点:要跟踪全球科技发展方向,努力赶超,力争缩小关键领域差距,形成比较优势;要坚持问题导向,从国情出发确定跟进和突破策略,按照主动跟进、精心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明确我国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对看准的方向,要超前规划布局,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速赶超甚至引领步伐。

整合科技规划和资源,完善政府对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的支持机制,一系列科技改革措施相继实施。《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公布,部署培育和壮大科技服务市场主体,创新科技服务模式,延展科技创新服务链,促进科技服务业专业化、网络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提供重要保障。这是国务院首次对科技服务业发展作出的全面部署。《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要求,将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相关信息尽可能公开,接受社会监督,让资金在阳光下运行;充分发挥专家咨询作用,实行评审评估专家轮换和调整机制,吸收一线科研人员和海外高水平专家参与评估评审,一线科研人员的比例达到75%左右。《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提出,大型科学装置和科学仪器中心要把“开放”纳入到日常管理。

院士制度改革启动,6月举行的两院院士大会上,中科院和中国工程院分别对各自章程进行“大修”,不约而同地在院士候选人推荐渠道上做了“减法”,在遴选机制上做了“加法”,均取消了原有的部委、地方、集团等的推荐渠道;在候选人所在学部投票的基础上,增加了有投票权的全体院士终选投票;对违反科学道德、品行严重不端、严重影响院士群体和两院声誉的,劝其退出院士队伍。

建设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理顺内宣外宣体制,建立健全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和工作联动机制,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加快中华文化走出去……文化改革发展呈现出新气象。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科技文化领域的一系列改革,必将助力中国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科技强国、文化强国。

《 人民日报 》( 2014年11月12日 06 版)

直击改革前沿

全面深化改革 中国高歌行进——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重

大改革举措扫描(下)

记者 马国英 彭俊 胡健

2014年11月13日09:2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解读当下的中国,“法治”与“改革”是一对高频词。

观察十八届四中全会,自然会将其与十八届三中全会联系。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顶层设计,四中全会绘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路线图,两次全会、两大主题、两份《决定》,共同服务于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当前,全面深化改革方兴未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宏图绘就。从严从实,抓好落实,筑牢基础,愿景可期。

法治护航全面深化改革

一年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写进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现代化认识的再次刷新,反映了我们党在认识上的再次深化——制度是现代化变革的关键性因素。而法治体系,无疑是最重要的国家治理体系;法治能力,无疑是最重要的国家治理能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法治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全面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中国,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担当的时代使命。四中全会《决定》强调:“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由此而言,依宪治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保障。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四中全会《决定》重申:“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正确处理改革决策与制定法律的关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预算法的修改,见证了改革与立法之间关系的变迁。这部有着经济领域“小宪法”之称的法律,历经4次审议,于今年8月完成了20年来首次大修。

据介绍,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推出的一系列改革举措,涉及改革领域的现行有效法律就有130多部。

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例,为依法推进这项改革,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国务院依照法定程序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相关法律。

此后,全国人大常委会相继通过关于修改文物保护法等12部法律的决定、关于授权国务院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暂时调整有关法律规定的行政审批的决定、关于修改海洋环境保护法等7部法律的决定、关于修改保险法等5部法律的决定等,以一揽子方式取消和下放了部分法律设定的行政审批事项,为改革扫除了障碍。

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发展压力大,社会矛盾凸显,各种事务千头万绪,这就更加需要强调树立和维护法律的权威。有专家指出,我们党越重视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法律就越有权威,党的主张就越容易获得社会的认同支持。

宪法和法律的实施,源自全社会对法律的信仰。四中全会《决定》在讲到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时强调:“坚持把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作为树立法治意识的关键。”还提出“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重要内容,强调干部选任“法治导向”。干部知法依法,必将带动群众信法守法。

司法改革保障公平正义

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防线。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并从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和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等多个方面推动司法体制改革。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的意见及贯彻实施分工方案》,明确了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目标、原则,制定了各项改革任务的路线图和时间表。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司法体制改革试点若干问题的框架意见》和《上海市司法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对若干重点难点问题确定了政策导向。

今年9月,上海召开首批法官助理、检察官助理任命大会,289名法官助理、检察官助理接受任命。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产生的首批法官助理、检察官助理。

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健全冤假错案有效防范、及时纠正机制,才能增强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信心。

去年底,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关于废止有关劳动教养法律规定的决定,延续半个多世纪的劳教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彰显了我国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的进步。

《关于建立完善国家司法救助制度的意见(试行)》明确了救助条件和范围、细化了救助标准和程序、规范了救助资金的使用管理,要求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将国家司法救助资金列入预算,统筹安排。国家司法救助制度体系正在建立之中。

《关于依法处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意见》要求实行诉讼与信访分离制度,把涉及民商事、行政、刑事等诉讼权利救济的信访事项从普通信访体制中分离出来,由政法机关依法处理。

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才能杜绝司法腐败。今年1月1日起,全国3000多家各级法院的裁判文书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接受公众监督;检察机关建立不立案、不逮捕、不起诉决定书等终结性法律文书公开制度。司法公开力度之大,前所未有。2月,中央政法委出台了关于严格规范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切实防止司法腐败的指导意见。截至8月,全国检察机关已建议将711名罪犯收监执行,其中原厅局级以上职务犯罪罪犯76人。最高检、司法部部署在北京等10省(区、市)开展人民监督员选任管理方式改革试点工作。在原有人民监督员监督范围基础上,将查办职务犯罪案件中“采取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强制措施违法的”“阻碍律师或其他诉讼参与人依法行使诉讼权利的”“应当退还取保候审保证金而不退还的”等三种情形纳入监督范围,由人民监督员启动相应监督程序。

司法体制改革具体举措也在有序推进。11月6日,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正式挂牌成立,这是全国首家知识产权审判专业机构。据了解,上海和广州知识产权法院也将在年内成立。

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当前,简政放权,政府权力“瘦身”,职能定位更清晰;建立权力清单,清晰划定行政权力范围,激发市场活力;依法治官、依法治权,制度反腐迈出重要步伐……用改革的办法和法治的思维规范权力运行,提升执政能力,赢得了广泛拥护。

解决中国的问题,关键在党。坚持党的领导,是法治中国最根本的保证。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治国必须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只有把党建设好,依规管党治党,国家才能治理好。国有国法,党有党规。党规党纪是管党治党的重要法宝。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以制度建设为重点,以深化改革为抓手,党规党纪不断完善。一年间,《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相继出台,为党的建设提供了更为有力的制度保障。

对于法治国家来说,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是中心环节。“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一年来的举措与成效可圈可点。负面清单、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本届政府成立以来,三份“清单”三位一体,逻辑明晰:“负面清单”从经济改革切入,瞄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打破许可制,拓宽创新空间;“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从行政体制改革入手,界定政府权力边界,把该放的权力放掉,把该管的事物管好。简政放权先行、制度建设跟进,法治政府建设正从政策推动转向法治引领。

政府权力来自人民、源自法授,也应接受人民监督、法律监督。让政府政策透明,是依法治国执政理念的内在要求。让权力阳光运行,是建设现代法治政府的应有之义。三中全会以来,权力公开、信息公开,越来越成为各级政府的“必答题”而非“选择题”。

与此同时,为推动已出台政策措施落实,今年6月,国务院启动全面大督查,并首次引入第三方评估,采取走访企业、入户调查座谈等方式,督查简政放权、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棚户区改造、扶贫开发、农村饮水安全等改革、发展、民生政策的落实情况。随后,又对督查中发现的政策落实问题整改情况进行及时回访,确保改革政策接上地气,改革效果落到实处。

迈向法治中国,步伐铿锵有力。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决策部署,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树起一座新的里程碑,而每个公民都将从这次前行中获得更多公平与正义的力量。

《 人民日报 》( 2014年11月13日 04 版)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清明节维稳工作总结下一篇:清明节主题班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