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杠杆作用范文

2022-06-02

第一篇:金融杠杆作用范文

发挥金融杠杆作用 推动湖北跨越发展

湖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赵 斌

2010年第12期 ——领导专稿

“十一五”期间,湖北金融业持续快速发展,有力支持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时期,随着深入推进“中部崛起”、“两圈一带”战略和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速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湖北将进入跨越式发展的历史阶段。作为现代经济核心的金融业将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充分发挥杠杆作用,最大程度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的跨越。

一 、“十一五”时期全省金融业发展回顾

“十一五”时期,全省各级党委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及各金融机构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金融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宏观调控措施,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推进金融创新服务,金融工作取得显著成绩,金融业整体实力和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有力支持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

(一)做大金融总量与优化金融结构并重,金融实力显著增强。

“十一五”期间,全省金融总量发展实现新的突破。2009年,全省金融业实现增加值479亿元,与2005年相比增加2.76倍,金融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也由2005年的4.8%提高到9.3%。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达21036亿元,是2005年末的2.2倍;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7678亿元和12057亿元,分别是2005末的2.12倍和2.06倍;特别是贷款实现了超常规、超历史、超全国的增长,圆满完成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三个高于”的目标。今年9月末,全省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1245亿元,比年初增加3567亿元,增长23.48%;贷款余额14047亿元,比年初增加1990亿元,增长19.27%。

2009年,全省证券市场交易量3.28万亿元,是2005年的20倍;投资者开户数339万户,较2005年增长72%,居全国第9位。全省保险业完成原保险保费收入372亿元,较2005年增长157%,规模居全国第10位。

(二)坚持发展本地机构与扩大对外开放并重,金融活力不断激发。

“十一五”期间,湖北省本地金融机构实现快速发展。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盈利能力增强。武汉市农村信用社重组改制为武汉农村商业银行;武汉市商业银行成功改制更名为汉口银行,并实现了跨市域、跨省域经营。由宜昌、黄石、襄樊、荆州、孝感5家城市商业银行联合重组的湖北银行正在筹建中。长江证券公司成功上市,步入快速发展轨道。金融业对外开放取得新的进展。东亚银行、日本瑞穗银行武汉分行等外资银行相继开业。

到2009年末,全省共设有银行业机构59家,证券期货业机构13家,保险业机构41家,居中部省份之首。同时,还有15家金融机构在武汉设立后台服务中心或签订协议,全省金融组织体系日趋完善。证券行业从早期品种单

一、不成体系起步,发展到包含股票、债券、基金、期货等多个品种在内的比较完整的业务架构。保险行业结合城乡实际进一步丰富了业务和品种。

(三)坚持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并重,多元化融资渠道进一步畅通。

2006—2009年,全省新增贷款6010亿元,是“十五”期间的3.23倍。与此同时,企业上市和直接融资也实现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全省挂牌上市企业11家,融资额79.7亿元;进行再融资上市公司20家,融资额332.1亿元。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和再融资共计411.8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7倍。银行间市场直接融资取得新突破,全省共有14家企业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和中间票据融资合计545.4亿元。创业投资日趋活跃,2009年末,全省已形成以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公司、武汉科技创新投资有限公司两个开放性投融资平台为支点,政府引导资金和社会资本相结合,服务覆盖全省的创业投资体系,管理创投资本约63亿元,总投资额近20亿元。全省产权交易资产累计175亿元,产权交易综合业务指标持续居全国同业前列。

(四)坚持商业金融与政策性金融并重,金融“扶弱”能力全面提升。

湖北“三农”发展任重道远,下岗职工、贫困学生等“弱势”群体规模较大。围绕做好金融“扶弱”工作,全省政策性金融与商业金融加强配合,协调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2006—2009年,全省政策性银行贷款增加957亿元,占金融机构贷款总增量的15%,有效支持了粮棉油收购、新农村建设和重点商品进出口。同时,“扶弱”政策性金融业务也实现跨越式发展,全省就业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和助学贷款分别累计发放20.81亿元和40.37亿元,2009年末两项贷款余额分别为14.4亿元和29.3亿元,较2005年末分别增长13倍和1.7倍,助学贷款业务在全国位居前列。实施“金融支持民族企业发展工程”取得明显效果,2009年末全省民贸民品企业流动资金贷款余额14.13亿元,同比增长124%,全年累计贴息2618万元,同比增长95%。政策性“三农”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2009年末,全省政策性“三农”保险已累计赔付3.45亿元。

(五)坚持改善金融服务与改善金融生态并重,金融发展环境日益改善。

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产业发展的眼光看待金融业,致力为金融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促进全省金融业改革、创新和发展的政策。推行省行(会)合作,先后与一行三会、多家商业银行总部及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举行了合作会谈或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对为湖北省经济金融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金融单位予以激励。加强对各地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和考核推动;整治金融司法环境,积极开展金融案件清理执行活动。深入开展金融信用市、县创建活动,到2009年末,全省13个市(州)全部达到金融信用市(州)标准,大部分县(市、区)先后被评为金融信用县(市、区)。

“十一五”时期全省金融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货币信贷运行平稳,资本、保险市场的功能进一步完善,金融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有力地支持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实力不强、发展不够、优势不大仍是全省金融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对照省委、省政府实施“两圈一带”战略,加快科学发展步伐的要求,我省金融发展中仍有不少亟待改进之处;特别是县域经济的金融利用率和金融覆盖率还较低,县域经济的融资能力还较弱,金融服务不足、融资困难依然是制约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

第一,金融资源配置有待进一步优化。目前我省金融资源配置存在“四个不平衡”:一是区域配置不平衡。金融机构网点和贷款主要集中在武汉、宜昌、襄樊等地,县域地区机构网点不仅数量少,而且功能单一,贷款投放不足。二是存贷款增长不平衡。近年来,我省存贷比有了明显提高,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县域存贷比总体上偏低。今年9月末,全省县域贷款总量为2899亿元,同比增长41.5%,高于全省贷款增速22.2个百分点。我省县域GDP占全省一半以上,但县域贷款总量仅占全部贷款的20.6%,县域存贷比为44.5%,比年初提高3.6个百分点,但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1.7个百分点。三是贷款期限配置不平衡。目前全省新增中长期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的比重已超过90%,中长期贷款占比偏高,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生产性企业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需求。四是企业间信贷投入不平衡。尽管小企业贷款的增幅和占比在逐步提高,但全省小企业贷款余额在全部企业贷款中的占比仅为23.7%。

第二,金融改革发展有待深化。目前我省上市公司规模偏小,直接融资水平不高,上市公司再融资能力不强;企业债发行规模和证券行业平均规模较小,期货市场发育不足;保险覆盖面不宽,保险业在经济社会中的渗透率不够高;产权交易平台不完备,产权交易主体和品种相对单一,产权市场融资功能不强;外资金融机构数量较少,金融业对外合作层次较低,金融对外开放步伐亟需进一步加快。

第三,金融体制机制创新不足。目前,银行业金融机构普遍以“零风险”为导向,贷款权限高度集中,贷款门槛设置过高,贷款审批时间过长,贷后考评追责制度过严。受诸多因素制约,目前选择在湖北开展的国家重大金融体制机制创新试点项目还不多。同时,在金融组织方面,我省常规性、成熟型金融组织比较多,但产业投资基金、金融控股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创新性金融组织在我省发展还不快;金融产品也存在产品定位雷同、业务种类单一等问题。

第四,法人机构发育不足。目前全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以城市商业银行和农信社为主,法人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数量较少,法人基金公司在我省还是空白。我们要建立区域金融中心,必须大力发展本土法人金融机构。但是从现实情况看,缺乏一定数量的有实力的法人金融机构恰好是个“软肋”。

二、“十二五”时期全省金融业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省金融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只有认清形势、深化改革、抢抓机遇,努力实现经济金融良性互动、共生互荣,湖北金融发展才能后劲充足,构建中部崛起战略支点才能基础坚实,“提挡进位、弯道超越”的目标才能更好地实现。全省金融业要牢牢抓住有利的发展机遇,努力实现“七项目标”,促进经济、金融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突破性缓解县域经济融资难问题。

一是金融业增加值发展目标。到2015年末,金融业增加值超过10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

二是金融业总量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省存款规模力争达到40000亿元,贷款余额达到280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上市公司数量超过130家,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累计总额突破1500亿元,证券化率和企业债发行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力争期货交易额占全国比重达到8%,直接融资总规模达到3000亿元。保险保费收入力争达到1000亿元,年均增幅18%以上,保险深度达到3.5%,保险密度达到1600元。各类产业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规模争取达到1000亿元。

三是金融机构组织体系发展目标。到2015年,争取引进未在省内设立机构的全国性商业银行全部来鄂开设分行,设立1—2家省级商业银行,引进8—10家外资银行,设立农村商业银行(合作银行)、村镇银行和贷款子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100家以上,设立金融租赁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各2—3家,争取2—3家地方金融机构上市。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担保公司各达到200家以上。全省证券营业部达到200家左右,培育2—3家规模大、实力强的期货经营机构进入全国前列。积极争取相关期货交易所在我省设立稻谷、玉米、钢材等期货品种的现货交割仓库。力争法人保险机构达到4家,保险主体60家以上。大型综合性股权投资基金达到2家以上,多方式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200家以上。

四是金融服务结构调整目标。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新增存款要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确保农业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增幅高于全部新增贷款增幅。各市、州、直管市至少新增2家上市公司,全省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和票据10期以上。保险业县域农村业务占比显著提高,科技保险覆盖率明显扩大。到2015年,各市、州和有条件的县市至少设立1家注册资本金1亿元以上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湖北中企投资担保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金达到20亿元以上。培育1—2个资产过2千亿元的金融控股集团。

五是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目标。到2015年末,武汉地区银行存款余额达到2万亿元,贷款余额达到1.5万亿元。上市公司总数突破80家,资本市场融资总额突破1000亿元,各类直接融资总额力争达到2000亿元。设立和引进证券机构总部3—5家,分公司及地区总部10—15家。武汉地区原保险保费收入达到400亿元,年均增长23%;总部保险法人机构达到4家,引进4—6家保险机构区域总部,专业性保险主体10家,外资保险主体10家,保险机构在汉一级分公司达到60家以上。设立和引进各类产业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150家以上。争取设立各类金融后台服务中心达到30家,从业人员达到20万人。

六是金融生态建设目标。到2015年,建立覆盖全省的农户及中小企业信用评定体系,信用农户及信用乡镇占全省农户总数及全省乡镇总数的90%以上,全省各县(市、区)均成为金融信用县(市、区)。建立信用档案的中小企业超过30万户,创建信用社区1500个以上。

七是金融安全建设目标。建立商业银行可持续的动态资本补充机制,增强对贷款损失的弥补能力和对贷款风险的防范能力,切实防范贷款集中度风险。加强“一行三局”及有关部门的政策协调与信息沟通交流,实现对金融机构、融资担保机构、小额贷款公司等全方位的有效监管,共同营造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

以上七个目标,是我省金融“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全省各级政府和金融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进一步引领和深化金融改革开放,着力推进现代金融体系和制度建设,着力提升金融改革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为我省建设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十二五”时期我省发展金融业的主要举措

(一)加大金融对全省经济的支持力度。

合理规划金融产业布局,推动“两圈一带”和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落实省部合作协议,为全省金融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加快推动武汉城市圈金融一体化建设;支持建立完善鄂西圈投融资运营体系,引导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圈域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融资推进、滚动发展”的原则,引导各大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参与长江经济带项目规划、论证,并给予融资支持。重点支持“两圈一带”和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对传统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信贷投入,加强对第三产业发展的信贷支持。着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努力把绩优公司打造为行业龙头,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推动传统行业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实施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探索适应科技型企业发展要求的融资渠道、融资方式和担保方式,推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股权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等新的信贷品种,加快开展对科技型企业信用贷款的试点。鼓励金融机构大力创新资金结算、基金托管、企业银行、理财服务等业务,推出贷款与投融资的综合服务新产品。积极支持企业签发商业承兑汇票,推动商业承兑汇票在武汉城市圈的发展与使用。

(二)加快推进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

积极引进和培育各类金融机构。吸引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在武汉投资组建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推动本土金融机构加快发展。支持汉口银行和武汉农商行、交银国际信托有限公司、光大银行金融租赁公司、长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天风证券、合众人寿等做大做强。引进区域性金融管理中心。争取金融机构在省内设立全国性或区域性金融后台运行与服务机构,建设武汉全国性金融后台服务中心。

(三)切实缓解县域经济发展融资难问题。

1、各级政府要主动作为,在提升县域金融服务中发挥引领作用。一是以提高县域存贷比、优化贷款结构为着力点,完善对县域金融的考评机制。各级政府要引导金融机构切实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发展县域金融的要求,引导城市商业银行、农信社、村镇银行不断提高县域存贷比、提高中小企业和“三农”贷款的比重,并以此作为考评、奖励的重要依据。积极引导存款资源(特别是财政性存款)向存贷比高的金融机构流动,推动“存贷挂钩、以存引贷”,使新增存款更多更快地转化成为本地贷款。二是切实降低融资成本。各级政府要学习先进经验,研究出台相关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同时,各地要研究探索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办法、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风险补偿办法,调动各界参与开展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缓解小企业融资难。三是进一步改善金融生态,加强环境建设。我省开展金融生态建设和创建金融信用地区活动已近十年,效果显著,要进一步加强信用环境建设,吸引各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促进经济金融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发挥县域融资主力军作用。一是加强和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目前,农村金融是全省金融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各金融机构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对农村的金融服务,努力解决“三农”融资难的问题,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财政部决定从今年起将我省列入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试点范围,这是重要的政策机遇。各地和相关金融机构要抓住机遇,努力争取,共同推动县域涉农贷款增长。二是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中小企业在我省县域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各金融机构要不断转变观念,创新服务机制,加快产品和流程创新,充分发挥“小企业金融服务俱乐部”的平台功能和作用,探索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行之有效的模式,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等,探索改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有效途径。要在小企业贷款的授信评级、审贷流程和业绩考核方面大胆创新并取得突破。要学习襄樊金融网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经验,积极调查掌握辖域内企业融资需求情况,和相关部门共同建立小企业融资信息库,并根据信息库的资料提供金融服务和辅导。银行业监管部门要加强指导,支持在县域设立银行分支机构,进一步扩大县域银行机构授权授信额度,保证县域机构贷款审批权限,优化流程,提高效率。

3、充分发挥资本、保险市场的融资、保障功能。大力拓宽直接融资渠道,积极推进资本市场建设。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将企业上市工作作为重点工作之一,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分管领导亲自协调,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必有收获。山东沂源县曾是国家级贫困县,该县几任县委、县政府领导坚持抓上市,现有4家上市公司,县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各地要建立绿色通道,为企业上市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现阶段,要密切关注中小板和创业板申报企业的审核情况,了解相关信息,全力配合、帮助中小板和创业板申报企业做好上市审核工作。还没有上市公司的市州,要力争早日实现零的突破。

保险业在促进我省经济发展、补偿经济风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省政府金融办、湖北保监局联合开展争创保险先进县市活动,就是推动地方政府重视保险、支持保险、用好保险工具。各地要加快保险业的发展步伐,扩大县域保险覆盖面,并开办新的险种,以满足经济社会多层次、个性化的保险需要。积极发展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失地农民保险、农民补充养老保险、农民工意外伤害保险、农房保险等,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扎实推进政策性“三农”保险工作,不断扩大“三农”保险覆盖面,该由县(市、区)承担的保费补贴,要足额列入财政预算,真正把这项农民得实惠的政策落到实处,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抗风险保障。

4、努力推进金融创新。一是加快全省县域中小金融机构建设,激发金融体系的活力。当前国家加快发展中小金融机构的措施相继出台,给了我们很大的发展空间。要在继续推动国有商业银行加大对县域经济贷款力度的同时,扶持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壮大,使立足于本地的法人金融机构迅速成为县域金融的主要力量,形成适应县域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和“三农”发展需求的金融体系。要加快农信社改制为农商行的步伐,通过改制提升服务能力和效率;积极鼓励股份制银行在县域设立分支机构,扩大服务,湖北银监局对此已作了工作部署,要加大力度进一步落实。要积极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力争每个县市都有若干个这样的中小型金融机构。二是积极探索开展信用贷款。目前金融机构的“零风险”的取向不合理,一个没有信用贷款的金融体系也是不正常的、低效的。现在我省县域信用环境已有了很大的进步,多数县市已成为“最佳金融信用县市”,应该有条件发展信用贷款,降低贷款门槛,提高资金杠杆率。这是当前克服融资难突出矛盾、解决县域金融低存贷比问题的一个主要着力点。在这方面,全国已有不少先行者。如,主要为小企业服务的浙江泰隆商业银行,多年来探索出了一整套灵活高效的模式和机制,其信用保证贷款已占到全部贷款的93%,抵押贷款比重仅为7%以下,在高效服务于企业的过程中实现了规模和效益的迅速扩张,而且不良率始终保持在0.7%以下,成为全国中小银行的典范;北京中关村园区自2007年开始联合北京银行发展信用贷款,目前余额已达7亿元,没有一笔不良贷款。借鉴这些成功经验,我们完全可以选择信用环境和金融机构条件较好的县市,率先进行信用贷款试点,为有效破解抵押贷款难题走出一条新路。三是积极拓宽信贷与保险结合的思路。各地担保机构少,实力不足,是困扰我省县域金融的一个突出矛盾。在地方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必须着力运用市场机制来化解这一矛盾,其中一条重要途径,就是积极引进保险机制。国内很多地方对此已有了很好的探索,譬如:陕西省针对发展大棚生产的农户推出“银保富”项目,农户投保后银行就贷款,政府对农户的保费进行补助,一旦出现还款问题保险公司负责赔付,此举极大地促进了陕西农村大棚蔬菜的迅速扩张;北京中关村园区则明确提出“以保险促信用,以信用促贷款”的思路,通过企业的“信用保险”促进“信用贷款”的发放,政府则对企业的保费、资信调查费和利息给予20%—50%的补贴。以上种种探索,都是以政府少量资金(通过保费、风险补贴)撬动保险机制,通过保险的介入有效推动了信用贷款的发放,实现了企业(农户)、银行、保险的“三赢”,政府资金的“杠杆效率”也得到有效放大。

(四)为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一是加强金融工作领导。各级政府和金融机构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到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作用,主动谋划、大胆创新,切实推进金融产业发展。省政府金融办要与相关部门建立金融产业发展建设联席会议和日常沟通联络机制,定期研究部署金融产业发展建设工作,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金融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二是深化省行省会合作。要深刻认识到省行省会合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建立完善省行省会合作机制,促进省行省会共建。积极联系目前尚未与我省签订省行合作协议的金融机构,创造各种条件,尽快签订省行合作协议,实现全覆盖。加大与已签订协议的金融机构的互动与沟通,进一步推进省行省会合作协议的落实。

三是营造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各级政府要在职责权限内,根据本地实际,制定和落实支持金融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给予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必要的优惠政策,促进地方法人银行机构加快发展。要创造条件,为金融机构抵债资产处置提供便利和优惠。对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保险产品,如企业年金保险、养老保险、农业保险和农民工保险等,给予必要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要为县域新型金融机构的运营提供便利。切实优化金融发展的法治环境,依法维护金融秩序,加大金融维权和金融债权追缴力度,严格规范企业改组改制,维护金融机构合法权益。

四是加强金融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制定人才培养计划,采取与各金融机构配合、与金融监管部门及武汉高校联合组建金融人才培训中心等方式,对政府有关机关、金融机构人员进行有计划的专业培训。制定有关培养、使用、引进金融人才的优惠政策,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潜能和作用。

五是高度重视并稳妥做好处置非法集资工作。当前,诱发非法集资活动的不确定因素增多,非法集资活动的手段不断翻新,隐蔽性和欺骗性增强,个别地区非法集资活动一度呈现集中高发势头,少数群众参与外省市的非法集资活动,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省政府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各地各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完善工作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监测预警体系,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及时准确认定案件性质,打早打小,稳妥做好处置善后工作。同时,要加强对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创新更多的理财投资产品,使社会公众远离非法集资活动,确保经济、金融和社会稳定。■

第二篇:如何发挥绩效杠杆作用

产品及营销部 林露薇

2009-4-8

3月份参加了战略HR及绩效管理的培训课程,两者其实是一个整体。概括来说如果能通过绩效管理传递企业目的,同时能通过绩效这个利益杠杆带动每个人的工作积极性,那么这个绩效管理就是有效的。建立有效的绩效管理,基础是以人为本。什么是以人为本?如何设计这条绩效杠杆?如何将杠杆原理运用到人力资源管理的各方面?

一、什么是以人为本?

我一直以为,以人为本是要人性化管理,团队喜欢什么,同事们的兴趣在哪里,我就要依据着做,目的是营造一个快乐的工作氛围。但其实这是偏了,这是以仁慈为本,反而助长了员工的缺点,害了他们。以人为本正确的理解是,以人性为本。当然,人性有善恶之分,但有一点共通,人都是希望进步的,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且人都是有欲望的。抓住这点,我们就可以设计绩效杠杆了。

以往我们总是想改变别人,比如说,下属某方面是缺陷而某方面很强的时候,我们往往用尽方法去把他弱的地方改变过来,提升他,目的是想让他成为一个所谓“完美”的人。实际效果呢?失败居多。我也经常在困扰这个问题,自己深感挫败。但其实完美的人就好比一个完好的乒乓球,如果我们想把一串完好的乒乓球连在一起,必须用外力或借助外部资源,比如说用绳网或袋子装。这种外力好比是领导的个人努力。如果乒乓球少,很容易控制,但如果成百上千个乒乓球要连在一起,这个绳网就要很长,外力就要很大,领导就会很累。但如果每个乒乓球都有一点凹(缺陷),反而能自己垒起来(凸的地方与别人凹的地方结合),不需要外力捆绑。作为管理者,我们更多的不是去想方设法把每个乒乓球(员工)变成完美,而是如何充分运用每个球的凹凸点(优缺点)互补,让乒乓球(员工)自己组合起来顺利运作。所以,以人为本要抓住的另外一个基点是人才多元化的肯定,用好每个人的优点,尽量减少缺点,而不是改造成一个完美的人。

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谁是投资者?我们以往的想法是老板,而员工就是受益者,因为他们收工资。其实恰恰相反,老板是受益者,员工是投资者,员工投资的是他们的青春、时间、生命,这都比钱重要许多!可是极大多数人都不珍惜自己的投资,没有为自己的投资回报率加大而努力工作。这点也是我们以往管理的缺陷。而人在公司里的角色到底是什么?是机器吗?不,是资本。因为机器会折旧,价值越用越低,而人是越用越熟练,效率越来越高,所产生的价值越来越大。在现在的经济危机中,如果我们在无法加大固定资产投入,无法扩大生产规模的情况下,仍旧希望销售额或利润提高,则只能从人这个资源入手,提高效率,增加产量,产生更大的价值。所以,我们更要抓住以人为本的管理思路,发挥人的最大能动性,让企业有更 1

多的赢利。

二、如何设计这条绩效杠杆?

杠杆原理很简单,就是用很少的力气翘起比所花力气重很多的物体。支点的选择尤其重要,力臂越长,翘起的物体越重,所花力气越少;反之,力臂越短的话,翘起同样重量的物体,所花力气要多很多。这跟绩效管理的道理一样。杠杆的支点好比利益(物质鼓励或精神鼓励),支点越靠近需要翘起来的物体(员工积极性),力臂就越长,我们花的力气(管理者的努力)就越少,管理起来越轻松。

当我们了解这个运作原理之后,绩效管理的头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既然人的本性是想进步,有欲望,那么我们就遵循这个规律,根据他们的本性来设定利益支点。有的人需要尊重和精神鼓励,那我们就用足够隆重的仪式来提升他的自我价值肯定,而“证书”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证书分为3种体系:职级体系、荣誉体系、评价体系。职级简单来说就是职位晋升的通道,通过职位变化,提升权力层次,提高社会地位,让员工感受到头衔变化给自己带来的荣耀,最近在我们公司流行的职位PK就是一个快速获得职级荣耀的方式。荣誉体系的表现形式很多:奖状、颁奖礼、表扬等等,通过这种荣誉形式让员工找到自己的存在价值和认同感。象部门内的每月个人品牌表彰,公司层面的员工表彰大会或晨训都是荣誉体系很有效的运用。而评价体系则是通过第三方评价,客观体现员工的真实情况,跟我们经常说的“旁观者清,当局者迷”道理一样。就好象我们读书时候的学生手册一样,老师的一句评语往往是我们一个学期努力的动力。作为员工本身,是否希望回顾自己过往一年、两年或五年、十年所走过的路?是否想从第三者的角度看自己的表现和进步?假如要离开公司,是否希望新公司能更多了解自己的过去,以此证明自己的能力,获得更高的收入?我想,这些答案都是肯定的。

如何通过激励做出成就感?制造稀缺,来之不易才会珍惜;人无我有才会有价值感。如何通过激励做出危机感?PK对抗,亲身体验敌人带来的危机。如何通过激励做出个人成长?个人战略制定,确定方向不走弯路。

所以关于证书体系的运用,4月份我将在营销部内进行需求调查,根据各同事的需求归纳出共同点。假如大家都认同三种证书都对自己有帮助,都希望借着这三种证书帮助自己进行提升,则在5月份正式开展“个人成长履历”的制作工作。具体实施计划在4月述职报告中体现。

利益支点除了精神层面,还有物质层面,这点对工作积极性提升更有效。绩效考核就是最直接的方式,把物质支点与收入挂钩。绩效考核现在在我们公司走入了一个误区,每个重复失误的工作(比如研发部的出错率考核、市场部的存货周转天数考核)都会变成一个指标(因为多次失误,公司不得不把它们和绩效奖金联系起来,以此激发大家改善),结果一个月下来,绑在每个部门身上的指标少有5个,多有10个。然后,部门会把这些指标分拆到员工身上,指标就翻倍变为10多个。每个指标就象地雷,一踩就死(扣绩效奖金),每个月到了考核的时候就变成两种极端:要么拼命卡(因为公司要求业绩表现是281原则,主管只能使劲扣员工的分,标准提得很高),要么拼命加(员

工明知会被卡,自评分使劲提高)。到了最后考核者与被考核者就成了敌对阵营,这条绩效杠杆不单止没有发挥积极作用,还引起诸多内讧与怨言。

其实最佳考核是共赢,不是相互为难。指标制定是有原则的,从宏观角度看如下:

1、 以岗位工作职责为基础

2、 要有重点(少于12个,一般在5-10个)

3、 客户导向

4、 与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战略要一致

5、 可行,不能脱离企业或部门实际,用共产党管理军队的理论就是,低标准,严要求

6、 要全员参与,考核者与被考核者达成一致,认同指标

7、 要有足够的激励性,绩效奖金与基本工资的比例不能太低,金额要让被考核者足够重视

8、 客观公正,评分时要有事实依据

9、 要兼顾综合平衡,相关部门同一个指标的评价标准要相同

10、 要突出职位特色,职位不同,考核侧重点也不能相同。

有了清晰、公平的考核机制,员工自然乐意被考核,因为这是个人价值的体现。越考核,越能促进积极性,改善方向越明确。越不考核,对优秀的员工越不公平。

5月份我将重新检讨2月制定的考核指标和岗位说明书,把里面过多过杂的要求减少,突出岗位和职责重点要求,让同事工作的目标更清晰,更有针对性,效率更高。

三、如何将杠杆原理运用到人力资源管理的各方面?

上文提到,杠杆翘动的是人心,是员工积极性,那么团队关系的维护也能利用这条杠杆了。团队关系现在矛盾最多的在于文化理念的不融合,上下级关系不融洽。上下级或者说,考核者与被考核者是什么关系?用共产党管理军队的说法,是同志关系,而非剥削与被剥削关系。但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忘记了。所谓同志,就是志同道合,文化理念要一致。我们说,有四种人是不能要的:不回家的人(理念不认同),走不动的人(适应能力差),长不大的人(吸收成长能力差),残废了的人(没有发展能力的老员工)。所以在选人的时候,我们就应该用“十大问题”来筛选出符合公司文化理念的人,选对人。

招聘第一问:你如何面对没有工作经验所导致的问题?请举例说明

招聘第二问:你如何面对专业不对口导致的问题?请举例说明

招聘第三问:你如何看待入职半年之内的加班?请举例说明

招聘第四问:工作中发生了失误,你认为完全不是你的责任,但领导认定就是你的责任,你在解释时,领导却打断你,认定就是你的责任,你如何面对?如果这是同事,你的解决方式有没有什么不同?

招聘第五问:你认为在一家企业工作,多长时间离开企业后年薪能达到十万?

招聘第六问:你如何看待工作中出现的没有交接、没有引导、需要靠自己大量摸索的情况?请

举例说明

招聘第七问:你如何看待同事之间冷漠,缺少互相帮助,缺少被理睬、缺少被认可,总是被指责或批评?

招聘第八问:工作中你付出了很多,但团队却不认可你,领导也不认可你,你如何面对? 招聘第九问:你如何看待工作内容,与你理想的职业规划不一致的问题?请举例说明

招聘第十问:其他公司一位高管与你交流之后,认为你很有价值,愿意付出超过目前一半的薪酬挖你,在决定跳槽之前,你会想他问哪三个问题?

在日常管理的时候,我要着重营造一个成长的环境,让员工享受到进步的快乐。包括不帮员工养猴子,用绩效杠杆及时鼓励等。

总结来说,绩效管理也好,人力资源管理也好,前提是要以人为本,把人作为可增殖的资本来利用,营造一个持续进步的环境让每个员工主动长手,发展新的技能,提高效率。而激发他们积极性的最有效工具就是绩效杠杆,易实施,低标准,高要求,不光是物质上的激励,还要有精神上的激励。

第三篇:发挥财政杠杆作用 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杨石明

2013年第9期 ——经济建设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是弱质产业,公共财政必须对其提供特别的支持。统计显示,农业GDP与农业财政支出之间有很强的正相关,农业GDP增长率与农业财政支出增长率基本同步,且前者总是大于后者,呈现“杠杆效应”。如何让有限的财政资金在支持农业发展中更好地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一、当前财政支农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政支农资金总量不足。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国家近些年对农业的财政投入增幅、增量都是空前的,但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对农业的投入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仍然低于发达国家;另一方面,国家以及省级对农业的财政资金投入相对较大,但县市以下,由于各种因素,出现了投资比例不到位、甚至资金缺位的现象。

(二)财政支农资金支出结构不优。表现为“四高四低”: 一是农业发展事业费支出偏高,生产性支出偏低。机构和人员费用在支农资金中占有较高比重,一些地方还存在着隐形占用农业项目经费的现象。二是惠农补贴所占比重偏高,基础项目建设所占比重偏低。2004年以来,农业事业性经费、惠农补贴、支农专项经费三类经费之中,增幅最大的是惠农补贴,年均递增在30%以上。一些事关农业发展全局的基础性、战略性、公益性项目建设资金相对不足。三是基础设施投入比重高,服务网络体系建设投入比例低。财政专项支出大部分投入到水利设施和农田整治等工程项目上,在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等方面投入很少。四是对大项目关注程度高,对小项目关注程度低。国家对农业的投资主要在大中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上,省级支农资金大都用于为中央投资配套,县乡两级围绕中央投资积极争项目,精力和财力都围绕大项目转,中小型项目投入明显不够。

(三)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不高。一是项目建设缺少统筹规划,重复浪费严重。财政支农项目涉及发改、农业、林业、水利等众多部门,在实施过程中,缺少统一规划,各自为战,出现同一地点多头申报、重复建设的现象,而一些不显眼,但急需解决的问题却无人问津。而且项目点多面广,资金使用分散,没有得到科学合理配置,难以形成合力。二是项目实施环节过多,“跑、冒、滴、漏”严重。项目建设要经过策划、申报、建设、验收等诸多环节,一些本不应由项目建设承担的费用却变相从项目经费中开支,使建设资金大大缩水。三是项目建设中“三重三轻”现象普遍,工程项目效用大打折扣。就是重立项,轻选项;重申报,轻实施;重建设,轻管护。在项目立项申报上“讲人情”“看关系”,使一些项目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在项目申报过程中,申报资料齐全,而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不按设计要求、不按质量要求、甚至挤占挪用项目资金等现象;项目建成后,没有及时研究工程项目管护长效机制,导致许多工程项目陷入“有人建、无人管”和“建了坏,坏了建”的恶性循环。四是财政支农资金监管不到位,影响资金效益发挥。有的不能及时拨付资金,影响工程竣工。有的不能按“四制”(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承包合同制和工程监理制)监管项目,项目建设质量受影响。有的不能按规定对资金采取国库集中支付,导致项目资金被挤占挪用。有的不能按要求实行财政报账制,甚至出现弄虚作假套取财政资金现象。

二、改进财政支农工作的对策建议

在财政支农资金的实际运用中,必须围绕它的公共属性,突出发挥其基础、导向、引爆等作用,优化投入结构,提高使用效益。

(一)明确投入方向。一是公共性为本。尽量减少或完全退出对特定对象和特定农业投资主体的针对性补贴,把投入重点放在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上来,普惠农业、农村、农民。二是产业导向为重。重点支持符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开启产业发展空间、拓展产业发展功能的重大项目,加速推动农业经济转型升级。三是综合效益为要。在项目选择上,着眼全局和长远,把综合效益作为重中之重。

(二)突出重点领域。一是突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着重解决基本农田高产改造、农业基础设施、水土流失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支持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二是突出农业科技。承担起农业科研投资主体的责任,重点支持农业基础科技研究、重大科研攻关、高新技术、应用技术推广应用、农业科技知识普及和宣传、农村人员和农民培训教育等。三是突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推进公益性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体系、农产品供求信息服务体系、优质种苗繁育推广服务体系、农产品质量检测服务体系、农产品加工销售服务体系、农作物生产服务体系等六大体系建设。四是突出农业自然灾害救济。在农民遭受自然灾害时,及时安排救灾支出,实行救济和帮助抗灾恢复生产。

(三)提高使用效率。一是统筹谋划增效。要整体规划。地方政府要把地方实际、发展需要和上级政策有机结合,统筹规划项目,形成布局科学合理、建设系统有序、功能相互配套的良好局面;要突出重点。要因地、因时、因业制宜,保证重点项目,压缩一般项目,取消无效项目;要整合投入。组织协调各部门围绕确定的系统项目来立项争资,把小项目、条块资金集中到一处,形成整体合力。二是扩大投入增效。各级地方政府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尤其是地方配套经费一定要足额及时到位,确保项目建设进度和质量;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投入。要用足用活用好财政贴息、以奖代补、民办公助、先建后补等财政资金,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农业,放大财政资金效应;要对内挖潜。要对项目环节进行改善,该压的压,该省的省,避免“跑、冒、滴、漏、挤、压”资金现象,确保把更多的钱用在“刀刃”上。三是优化结构增效。要由生产性和公共性并举向注重公共性转变。财政支农项目中的生产性支出,特别是直接发放的各项补贴,到达个人(个体)手上的金额不多,刺激作用有限,且享受补贴的是土地所有者,真正从事生产的经营大户并未受益。与此同时,支撑和保障农业增产增效的设施建设,却经费不足。应当逐步减少对生产性投入的比重,将资金投入重点放在公共性投入上;要由注重产品项目向注重农业生产环境与结构优化转变。财政支农要强化大发展、长期发展、和谐健康发展的理念,从微观事务中解脱出来,面向宏观领域,着重于支持提供公共产品,着重于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着重于农业和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要由注重大项目向大小项目兼顾转变。不少大中型项目由于“最后一公里”未打通,工程效益不能发挥,因此必须重视小项目建设,真正把触角延伸到位,把资金效用发挥到位;要由注重硬件建设向“软硬”件并举转变。在实施好道路、农田水利等硬件工程建设的同时,加强农业科技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等软件建设,为农业生产提供全方位的支撑和保障。四是强化监管增效。要完善制度。按照建设法治财政的要求,全面清理、完善现有支农资金和农业财政管理制度,建立科学合理、层次清晰、分工明确、覆盖全面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系;要严格程序。必须按照规定程序使用财政支农资金,推行管理责任制、公示制、招标制、监理制、委托中介机构检查制、国库集中支付制;要强化督查。定期开展财政支农资金监督检查,及时查找管理中的问题和漏洞,防范资金使用违规违纪现象;要严格责任追究。对违反项目资金建设管理规定的单位和个人,严格追究责任,决不姑息。■

(作者系中共武穴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

第四篇:财务杠杆在财务管理中起什么作用

管理资源吧(),提供海量管理资料免费下载!

财务杠杆在财务管理中起什么作用?0分

标签:财务 杠杆 财务杠杆 财务管理 公司财务

武证万兵

[学者] 财务杠杆是指企业利用负债来调节权益资本收益的手段。合理运用财务杠杆给企业权益资本带来的额外收益,即财务杠杆利益。由于财务杠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获得财务杠杆利益的同时,也伴随着不可估量的财务风险。因此,认真研究财务杠杆并分析影响财务杠杆的各种因素,搞清其作用、性质以及对企业权益资金收益的影响,是合理运用财务杠杆为企业服务的基本前提。

财务杠杆是一个应用很广的概念。在物理学中,利用一根杠杆和一个支点,就能用很小的力量抬起很重的物体,而什么是财务杠杆呢?从西方的理财学到我国目前的财会界对财务杠杆的理解,大体有以下几种观点:

其一:将财务杠杆定义为"企业在制定资本结构决策时对债务筹资的利用"。因而财务杠杆又可称为融资杠杆、资本杠杆或者负债经营。这种定义强调财务杠杆是对负债的一种利用。

其二:认为财务杠杆是指在筹资中适当举债,调整资本结构给企业带来额外收益。如果负债经营使得企业每股利润上升,便称为正财务杠杆;如果使得企业每股利润下降,通常称为负财务杠杆。显而易见,在这种定义中,财务杠杆强调的是通过负债经营而引起的结果。

另外,有些财务学者认为财务杠杆是指在企业的资金总额中,由于使用利率固定的债务资金而对企业主权资金收益产生的重大影响。与第二种观点对比,这种定义也侧重于负债经营的结果,但其将负债经营的客体局限于利率固定的债务资金,笔者认为其定义的客体范围是狭隘的。笔者将在后文中论述到,企业在事实是上可以选择一部分利率可浮动的债务资金,从而达到转移财务风险的目的的。而在前两种定义中,笔者更倾向于将财务杠杆定义为对负债的利用,而将其结果称为财务杠杆利益(损失)或正(负)财务杠杆利益。这两种定义并无本质上的不同,但笔者认为采用前一种定义对于财务风险、经营杠杆、经营风险乃至整个杠杆理论体系概念的定义,起了系统化的作用,便于财务学者的进一步研究和交流。

我们在明确了财务杠杆的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伴随着负债经营的财更多免费下载,尽在管理资源吧() 管理资源吧(),提供海量管理资料免费下载!

务杠杆利益(损失)和财务风险、影响财务杠杆利益(损失)和财务风险的因素以及如何更好地利用财务杠杆和减少财务风险。

一、财务杠杆利益(损失)(Benefit on Financial Leverage)

通过前面的论述我们已经知道所谓财务杠杆利益(损失)是指负债筹资经营对所有者收益的影响。负债经营后,企业所能获得的利润就是:

资本收益=企业投资收益率×总资本-负债利息率×债务资本

=企业投资收益率×(权益资本+债务资本)-负债利息率×债务资本

=企业投资收益率×权益资本-(企业投资收益率-负债利息率)×债务资本

(此处的企业投资收益率率=息税前利润÷资本总额,所以即息税前利润率)

因而可得整个公司权益资本收益率的计算公式为

权益资本收益率=企业投资收益率+(企业投资收益率-负债利率)×债务资本/权益资本 ②

可见,只要企业投资收益率大于负债利率,财务杠杆作用使得资本收益由于负债经营而绝对值增加,从而使得权益资本收益率大于企业投资收益率,且产权比率(债务资本/权益资本)越高,财务杠杆利益越大,所以财务杠杆利益的实质便是由于企业投资收益率大于负债利率,由负债所取得的一部分利润转化给了权益资本,从而使得权益资本收益率上升。而若是企业投资收益率等于或小于负债利率,那么负债所产生的利润只能或者不足以弥补负债所需的利息,甚至利用利用权益资本所取得的利润都不足以弥补利息,而不得不以减少权益资本来偿债,这便是财务杠杆损失的本质所在。

负债的财务杠杆作用通常用财务杠杆系数(Degree of Financial Leverage,DFL)来衡量,财务杠杆系数指企业权益资本收益变动相对税前利润变动率的倍数。其理论公式为:

财务杠杆系数=权益资本收益变动率/息税前利润变动率

通过数学变形后公式可以变为:

财务杠杆系数=息税利润/(息税前利润-负债比率×利息率)

=息税前利润率 /(息税前利润率--负债比率×利息率)

更多免费下载,尽在管理资源吧() 管理资源吧(),提供海量管理资料免费下载!

根据这两个公式计算的财务杠杆系数,后者揭示负债比率、息税前利润以及负债利息率之间的关系,前者可以反映出主权资本收益率变动相当于息税前利润变动率的倍数。企业利用债务资金不仅能提高主权资金的收益率,而且也能使主权资金收益率低于息税前利润率,这就是财务杠杆作用产生的财务杠杆利益(损失)。

二、财务风险(Financial Risk)

风险是一个与损失相关联的概念,是一种不确定性或可能发生的损失。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因使用债务资本而产生的在未来收益不确定情况下由主权资本承担的附加风险。如果企业经营状况良好,使得企业投资收益率大于负债利息率,则获得财务杠杆利益,如果企业经营状况不佳,使得企业投资收益率小于负债利息率,则获得财务杠杆损失,甚至导致企业破产,这种不确定性就是企业运用负债所承担的财务风险。

企业财务风险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财务杠杆系数的高低。一般情况下,财务杠杆系数越大,主权资本收益率对于息税前利润率的弹性就越大,如果息税前利润率升,则主权资本收益率会以更快的速度上升,如果息税前利润率下降,那么主权资本利润率会以更快的速度下降,从而风险也越大。反之,财务风险就越小。财务风险存在的实质是由于负债经营从而使得负债所负担的那一部分经营风险转嫁给了权益资本。下面的例子将有助于理解财务杠杆与财务风险之间的关系。

假定企业的所得税率为35%,则权益资本净利润率的计算表如表一:

项目

行次

负债比率

0%

50%

80% 资本总额

1000

1000

1000 其中:负债

②=①×负债比率

0

500

800 权益资本

③=①-②

1000

500

200 息税前利润

150

150

150 利息费用

⑤=②×10%

0

50

80

更多免费下载,尽在管理资源吧() 管理资源吧(),提供海量管理资料免费下载!

税前利润

⑥=④-⑤

150

100

70 所得税

⑦=⑥×35%

52.

535

24.5 税后净利

⑧=⑥-⑦

97.5

65

45.5 权益资本净利润率⑨=⑧÷③

9.75%

13%

22.75%

财务杠杆系数

⑩=④÷⑥

11.5

2.14

假定企业没有获得预期的经营效益,息税前利润仅为90万元,其他其他条件不变,则权益资本净利润率计算如表二:

项目

负债比率

0%

50%8

0% 息税前利润

90

90

90 利息费用

0

50

80 税前利润

90

40

10 所得税

31.5

1

4 3.5 税后净利

58.5

26

6.5 权益资本净利润率5.85%

5.2%

3.25% 财务杠杆系数

12.25

9

对比表一和表二可以发现,在全部息税前利润率为15%的情况下,负债比率越高,所获得财务杠杆利益越大,权益资本净利润越高。在企业全部资本息税前利润率为9%的条件下,情况则相反。以负债比率80%为例,全部资本息税前利润率比负债成本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权益资本净利润率就会提高2.6个百分点[(22.75%-9.75%)÷(15-10)],全部资本息税前利润率比负债成本每降低一个百分点,权益资本净利润率则下降2.6个百分点。如果息税前利润下降到某一个特定水平时(以全部资本息税前利润等于负债成本为转折点),财务杠杆作用就会从积极转化为消极。此时,使用财务杠杆,反面降低了在不使用财务杠杆的情况下本应获得的收益水平,而且越是较多使用财务杠杆,损失越大。在息税前利润为90万元,负债比率80%的条件下,财务杠杆系数高达9,就是说,如果息税前利润在90万元的基础上每降低1%,权益资本净利润将以9倍更多免费下载,尽在管理资源吧() 管理资源吧(),提供海量管理资料免费下载!

的速度下降,可见财务风险之高。如果不使用财务杠杆,就不会产生以上损失,也无财务风险而言,但在经营状况好时,也无法取得杠杆利益。

三、影响财务杠杆利益(损失)和财务风险的因素

由于财务风险随着财务杠杆系数的增大而增大,而且财务杠杆系数则是财务杠杆作用大小的体现,那么影响财务杠杆作用大小的因素,也必然影响财务杠杆利益(损失)和财务风险。下面我们分别讨论影响两者的三个主要因素:

1、息税前利润率:由上述计算财务杠杆系数的公式④可知,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息税前利润率越高,财务杠杆系数越小;反之,财务杠杆系数越大。因而税前利润率对财务杠杆系数的影响是呈相反方向变化。由计算权益资本收益率的公式②可知,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息税前利润率对主权资本收益率的影响却是呈相同方向的。

2、负债的利息率:同样上述公式②④可知,在息税前利润率和负债比率一定的情况下,负债的利息率越高,财务杠杆系数越大,反之,财务杠杆系数越小。负债的利息率对财务杠杆系数的影响总是呈相同方向变化的,而对主权资本收益率的影响则是呈相反方向变化。即负债的利息率越低,主权资本收益率会相应提高,而当负债的利息率提高时,主权资本收益率会相应降低。那种认为财务风险是指全部资本中债务资本比率的变化带来的风险是片面的观点。

3、资本结构:根据前面公式①②可以知道,负债比率即负债与总资本的比率也是影响财务杠杆利益和财务风险的因素之一,负债比率对财务杠杆系数的影响与负债利息率的影响相同。即在息税前利润率和负债利息率不变的情况下,负债比率越高,财务杠杆系数越大;反之,财务杠杆系数越小,也就是说负债比率对财务杠杆系数的影响总是呈相同方向变化的。但负债比率对主权资金收益率的影响不仅不同于负债利息率的影响,也不同于息税前利润率的影响,负债比率对主权资本收益率的影响表现在正、负两个方面,当息税前利润率大于负债利息率时,表现为正的影响,反之,表现为负的影响。

上述因素在影响财务杠杆利益的同时,也在影响财务风险。而进行财务风险管理,对企业来讲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作,这是因为除了上述主要因素外,影响财务风险的其他因素很多,并且这其中有许多因素是不确定的,因此,企业必须从各个方面采取措施,加强对财务风险的控制,一旦预计企业将出现财更多免费下载,尽在管理资源吧() 管理资源吧(),提供海量管理资料免费下载!

务风险,就应该采取措施回避和转移。

回避财务风险的主要办法是降低负债比率,控制债务资金的数额。回避风险的前提是正确地预计风险,预计风险是建立在预计未来经营收益的基础上的,如果预计企业未来经营状况不佳,息税前利润率低于负债的利息率,那么就应该减少负债,降低负债比率,从而回避将要遇到的财务风险。转移风险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将风险转移他人的做法,其具体做法是通过选择那些利率可浮动,偿还期可伸缩的债务资金,以使债权人与企业共担一部分财务风险。此外,财务杠杆作用程度的确定除考虑财务杠杆利益(损失)和财务风险之外,还应注意经营杠杆联合财务杠杆对企业复合杠杆和复合风险的影响,使之达到一定的复合杠杆作用,根据经营杠杆的不同作用选择不同的财务杠杆作用。

综上所述,财务杠杆可以给企业带来额外的收益,也可能造成额外损失,这就是构成财务风险的重要因素。财务杠杆利益并没有增加整个社会的财富,是既定财富在投资人和债权人之间的分配;财务风险也没有增加整个社会的风险,是经营风险向投资人的转移。财务杠杆利益和财务风险是企业资本结构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资本结构决策需要在杠杆利益与其相关的风险之间进行合理的权衡。任何只顾获取财务杠杆利益,无视财务风险而不恰当地使用财务杠杆的做法都是企业财务决策的重大失误,最终将损害投资人的利益。

更多免费下载,尽在管理资源吧()

第五篇:我国经济“去杠杆” 打赢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

原标题:

经济日报:去杠杆 轻装前行稳根基 开栏的话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总书记提出三个“一以贯之”,其中之一就是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 总书记指出,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要服务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促进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金融和房地产、金融体系内部的良性循环,做好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和处置,坚决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加强薄弱环节监管制度建设。当前,防控金融风险工作进展如何?下一步如何着力推进?本报记者就此采写了系列报道,敬请读者关注。

底线思维,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政治经验和政治智慧。把工作的基点放在防范出现较大的风险上,善谋对策,才能为未来更长时间的增长奠定基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今后3年要重点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而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 正视风险,主动应对,体现了决策者的智慧、自信和应对能力,以及为中国经济行稳致远谋未来的远见卓识。 去杠杆迈出实质性步伐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托宾曾将过度举债称为现代经济的“阿喀琉斯之踵”。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杨坚告诉经济日报记者,当前,中国提出经济去杠杆,符合国际上降低债务杠杆在防止金融危机方面能起重要作用的最新认识。中国金融政策正向着正确的方向推进。

中国的大门将越开越大。相应的,外部风险冲击碰头共振的可能性也在累积。比如,美联储加息和“缩表”的力度和节奏,必然影响资金跨境流动。这对其他国家是一个非常大的外部风险。我们必须着重消除已知的国内经济金融风险点,以便留有风险承受余力,去应对进一步开放中的外部风险冲击。

尽管我国金融市场规模壮大了,辐射力、影响力增强了,但依然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交叉性金融风险产生的可能性加大,金融体系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要求还存在差距。 一场经济去杠杆,防范金融风险的攻坚战就此吹响号角。 2017年严防“黑天鹅”“灰犀牛”,中国经济去杠杆迈出实质性步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持续放缓。金融部门去杠杆速度也非常快,金融部门内部融资增速已经降到个位数,是过去10多年来的最低水平。中国人民银行在2017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目前全社会杠杆率高位有所趋稳,金融体系控制内部杠杆也取得阶段性成效。以地方债为例,2017年全国累计发行地方债4.36万亿元,较2016年下降三成。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近日发布报告称,尽管金融体系面临一定潜在风险,但中国已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进行防控,同时通过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和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对银行、保险和证券业监管的评估结果显示,中国的监管符合国际标准。彭博社指出,中国去杠杆已取得不小的进展。用于购买高风险、高收益资产的理财产品存量下降。中国整体杠杆率开始出现下降趋势。

清理国企债务除“僵尸”

对于经济体来说,货币好比血液。金融的作用,是让血液流通,血太多或者凝滞的地方,效率低下,需要减少供血和进行疏通;血太少的地方,会造成供应不足,要多融通过来一些。

一些资不抵债的“僵尸”企业,既占用大量信贷资源、抬升国有企业总体杠杆率,又易形成呆坏账,加大金融风险。因此,处理国企“僵尸企业”是去杠杆中的一大重点。该死的死不了,该活的就活不好。更何况还有一些国有企业,将低息贷来的款,不用在发展实体经济上,而是去搞房地产开发、变相放贷等方面,更要及时纠偏。

2017年,最高人民法院印发《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审判工作的若干意见》,针对无金融资质的国有企业变相从事金融业务,成为贷款通道的问题,要求对其变相从事金融业务,套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又高利转贷的,应当依法否定其放贷行为的法律效力,并通过向相应的主管部门提出司法建议等方式,遏制其通道业务,引导其回归实体经济。同时,《意见》要求通过充分发挥破产审判的功能,依法处置“僵尸企业”,推动经济去杠杆。对于已不具备市场竞争力和营运价值的“僵尸企业”,及时进行破产清算,化解过剩产能,降低企业杠杆率。对于虽然丧失清偿能力,但仍能适应市场需要、具有营运价值的企业,则要综合运用破产重整、和解制度等手段进行拯救,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实现企业再生。

杨坚认为,从中国出口构成看,中国制造业正在出现资本密集化特点。这一定程度上会提高企业负债率。因此,对于企业负债率无需一高就惊,而要全面具体分析。在国企去杠杆过程中,用市场化方式债转股,不失为可行的救急措施,但还需要一个长效机制。第一步要有序打破刚性兑付,让企业不敢盲目借债,让债券市场和银行有充分风险考量。第二步需要大力发展直接融资、股权融资等,既降低过高的杠杆率,又能够切实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同时通过管理影子银行、调整金融结构等来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整顿规范地方债务

近日,财政部通报了江苏、贵州两省对部分县市违规借债的整改处分情况,责令限期整改,并对相关责任人给予不同处分。

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但是,个别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公司、PPP、政府投资基金、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违法违规或变相举债,明股实债,形成隐性债务,隐蔽性高,风险管控难度大。

积极稳妥化解存量隐性债务,要坚持“谁家的孩子谁抱走”,坚决打消少数地方政府认为中央政府会“买单”的“幻觉”,坚决打消一些金融机构认为政府会兜底的“幻觉”。 当下,财政部会同各地区、各有关部门严格执行预算法和担保法,坚决刹住无序举债之风,有效遏制隐性债务增量,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攻坚战。

同时,相关改革也要跟上,使地方政府减少负债动力。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认为,要进一步理顺政府市场关系,理顺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同时硬化政府的预算约束。最重要的是让民营资本进入更多领域。

中国经济“去杠杆”,打赢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攻坚战,为我国中长期发展清除风险,夯实地基。经历此役,那些高效率、低杠杆、现金充裕、技术储备深厚的中国企业,将会功力大长,而中国经济这棵参天大树也将根深叶茂。(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记者 祝惠春)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九年级数学综范文下一篇:教你西餐礼仪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