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银行论文范文

2022-05-10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外资银行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WTO来之前,我们如临大敌;WTO五年后,我们一笑而过。五年大限,需要过关的是金融、出版、石化和物流行业。到现在,他们交出了答卷:国内银行纷纷上市,出版销售市场开放,中石化和中石油业绩大涨,国内物流企业现代化进程加快。经过阵痛后的这些行业,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勇气可嘉。

第一篇:外资银行论文范文

中资银行如何与外资银行人才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银行业的开放吸引了世人的关注。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外资进入中国金融业的步伐进一步加快。随着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银行和中国金融市场逐步开放,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着生死考验。人才的竞争是中外银行竞争的核心和焦点,是各项业务竞争的基础。提升国有商业银行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是目前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外资银行紧盯中资银行三种人才

中国银行业存在着严重的人才缺失现象,这种现象被金融专家称之为“银行贫血症”,其后果不言自明。从发展的眼光和趋势看,未来金融企业的竞争将主要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将主要体现在三种人上面:一是具有较高文化知识、业务素质、创新能力,具有高度事业心、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的高级管理人才;二是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新业务的科技人才和骨干;三是具有较强公关、开拓、营销能力的人。

具体说,一是国有商业银行现有的业务骨干。他们有比较丰富的工作经验、社会背景和客户关系,是国有商业银行创利的主力梯队和核心人才,他们是外资银行的首选目标。二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外派员工。他们既有海外学习和工作的经验,又了解中国商业银行运作的模式,同时具备国内银行业的良好人际关系;既能很快适应外资很行的工作,又能促进外资银行业务的本土化。他们是外资银行瞄准的第二个目标。三是近几年国有商业银行招收的一些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学生、研究生和博士生以及归国留学生。他们既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经过国有商业银行几年实战的熏陶,这是外资银行瞄准的第三个目标。结果是国有商业银行几乎变成了外资银行的人才培训基地。

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从总体上看,中资银行基本上是处在一种劣势状态,但也有一些优势。首先,目前外资银行在中国的规模相对小,所能提供的中、高级职位相对有限。其次,高素质的人才所追求的不仅是高的收入水平,还要求有一个良好的个人发展前景。中国传统的官本位文化“博大精深”,“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观念根深蒂固。对中资银行的优秀人才而言,与其在外资银行做待遇略高的一般员工,还不如在中资银行做薪酬略低的主管骨干。在中资银行工作,高素质人才的发展空间比较大,他们本身具有相当的竞争实力;在外资银行工作,职业稳定性较差,发展前景难以预期,职业生涯的机会成本较大。

中资银行人才管理弱在何处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外资银行将在同一框架下开展全方位的人才竞争和业务竞争。面对竞争对手,要想获胜,最基本的是要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那么,与外资银行相比,国有商业银行人才管理弱在何处呢?

员工工资的无差别政策。在信贷市场上,大家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银行的客户有优劣之分,称之为二八原理。即80%的客户只给你带来20%的效益,而那个20%的客户则能带来80%的效益。所以这个80%客户的需求和那个20%的客户需求往往是不一样的。在人力资源管理上,道理是完全一样的。国有商业银行长期实行无差别的工资政策,导致的必然结果就是人员的整体素质下降。

员工的职业发展通道狭窄。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员工的职业发展是仿照行政管理那种单一结构的管理职位进行的。就一个单位来说,这种单一的管理岗位的供给毕竟是有限的,尤其是对我国几家大的商业银行来说,这种岗位的供给肯定小于对岗位的需求。这样就导致各级领导都面临着他的下属给他构成的一种有形和无形的职务晋升压力,这种职务晋升的压力目前还没有一个很合适的渠道去缓解。近几年,几大国有商业银行流失的人才比较多,究其原因,除了与个人的实际收入水平有关外,与其职业发展通道严重受阻有直接关系。

员工岗位的流动环境僵化。在国有商业银行,计划经济色彩还十分浓厚。员工工作岗位的获取方式,以前基本上是单位分配,分配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而且分到一个地方后,若想换个岗位,流动一下是很困难的。在几大国有商业银行内部,人员流动几乎是小概率事件,是非常有限的。即便是这种非常有限的人员流动,也是组织主导型,而非个人主导型。员工的工作岗位与他个人的职业素质、职业兴趣会产生严重错位。事实上,许多人在国有商业银行僵化的人事管理体制TT作了许多年还默默无闻,到了外资银行便“脱胎换骨”、焕然一新。由一条“虫”变成了一条“龙”。

人力资本的增值速度受阻。个人的人力资本是否能随着单位的发展而得到增值,其中关键的环节就是培训机制的完善程度。在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惟有学习型组织的商业银行才能造就出一流的、高素质的和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员工。虽然这两年国有商业银行的培训强度逐渐加大,培训的档次也逐渐提高,但是从总体上看,在这方面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对国有商业银行来说,在员工忠诚工作的同时,个人的人力资本如何实现增值是各级行长应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中资银行如何面对“狼来了”

“天下熙熙,皆为名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商业银行经营,为的就是一个“利”字。外资银行登陆中国,抢夺国内金融人才,目的也很明确,就是“逐利”。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国有商业银行确实存在很多短时期难以解决的问题,但为了长远利益,必须加快解决。

一要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实力。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实力,最根本的一点取决于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效益的改善,逐渐改变沿用已久的粗放型经营方式,走集约化经营道路。要留住国内高级金融人才,就必须有一个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和福利制度。现在国有商业银行收入分配政策受到外部政策的约束还比较多,但是随着中国加入WTO,外部的这些政策约束会逐渐弱化。所以,面临的一个首要问题就是商业银行经营效益的提高和资产质量的改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二要压缩国有商业银行的人员规模。国有商业银行如果仍然维持这样一个庞大的人员规模,一切的改革和发展都会化为乌有。所以必须压缩国有商业银行的现有人员规模,做到减员增效。

三要改善国有商业银行的人员质量结构。国有商业银行人员的质量结构有两个方面:一是存量,二是增量。存量就是国有商业银行现有员工。要改善这部分员工的质量结构,惟一的方法就是加大培训力度,舍得重金投入,加大智力投资,提高培训的强度、质量和科技含量,使人员的培训和使用密切相关。在增量员工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做得不错,在大幅度地分流人员、压缩人员规模的困难情况下,始终坚持尽量拿出一些指标,引进一些优秀的大学生、研究生和博士生,从而使国有商业银行的员工质量结构和知识结构逐渐改善。

四是实行国有商业银行的分层管理。我们现在的用工制度还比较单一,无论是管理层、市场营销层,还是操作层,实行的是同样一种管理方法。这种用工制度有很大的问题,因为不同层次、不同岗位所需要的人员的素质是不一样的。我们没有必要招一个研究生放在那里去坐柜台,这一方面会加大人力成本,另一方面也是一种人才使用的缺陷。

五是拉开国有商业银行员工的收入差距。国有商业银行现在的情况是,不同人员的收入水平偏高和偏低并存,较低层次的人给了很高的薪金,造成了人力成本的浪费。总体上看,商业银行的人力成本很大,但是这个人力成本没有实行有效的分解和组合,没有形成一个层次分明和激励性的分配制度,该高的没高,该低的没低。要仿照劳动力市场价格,拉开员工收入差距。要在商业银行创造一种公平、公开和公正的竞争用人环境,保证获取的职务能够与个人的素质能力相互匹配,收入与职务相匹配,形成一种相互联动的激励机制。

六是建立国有商业银行的效绩评价体系。收入的分配如果没有一个相应有效的、科学合理的员工业绩评价系统,那么所有的收入分配都是建立在一个沙滩上。你到底干了多少活,干得怎么样,谁都说不清楚。我们以前实行收入平均化分配,跟这种谁都说不清楚的工作绩效评价机制有直接的关系。不同层次的人要拉开收入差距,很重要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就是要建立一个员工的效绩评价系统。这是一个很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银行与员工相互理解与配合。

作者:韩俊江

第二篇: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的优劣论

WTO来之前,我们如临大敌;

WTO五年后,我们一笑而过。

五年大限,需要过关的是金融、出版、石化和物流行业。到现在,他们交出了答卷:国内银行纷纷上市,出版销售市场开放,中石化和中石油业绩大涨,国内物流企业现代化进程加快。经过阵痛后的这些行业,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勇气可嘉。

WTO来了,金融街入住的外资银行越来越多,壳牌开始收购统一润滑油,Fedex、UPS在高额利润的国际航线上大范围撒网。这就是长驱直入的外资企业在WTO保护期过后带给中国同行的变化。

这还只是表面现象,更关键的问题是,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资本,更是先进的产品设计、管理经验、渠道开拓。我们抗住了WTO,但是更激烈的战争才刚刚开始。学习别人的先进,对比自己的不足,才是我们迎头赶上的机会。

本期选择的金融、出版、石化和物流行业,是WTO五年刚刚与外资企业在本土全面竞争的行业,对比和分析,会让这些行业知道,我们的优势和短处。

产品

中资银行

优点:产品简单,与用户结合的产品形式容易实现多样化

不足:原创产品少,产品开发慢

外资银行

优点:高端客户的贴身服务,个性化和理财产品研发和上市速度快,多样化产品组合

不足:文化差异使产品对国内金融市场可能不适用

渠道

中资银行

优点:架构完善的服务网点

不足:物理网点布局不合理,网上银行、ATM、电子银行不完善,有安全隐患,不能实现统一服务体验

外资银行

优点:海外网络发达,出国留学和做贸易的中国人可以享受便利,网上银行等电子渠道成熟

不足:网点少

管理

中资银行

优点:数据大集中已经完成,具备高效管理的基础

不足:从部门银行向流程银行的转变还没完全破题,提高快速反应能力、灵活性及内部运作效率的路还很长

外资银行

优点:流程化管理,防风险能力强

不足:外资银行在中国注册成为外资法人银行,使其具母行的优势,短时间内难以发挥

人才

中资银行

优点:人才充足

不足:人才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管理体制需要变革,培训机制、激励机制有待提升,国际性人才缺乏

外资银行

优点:具国际先进管理经验

不足:本地人才缺乏

2006年12月11日,中国金融业全面履行对外开放的承诺,外资银行将与中资银行一样,享受同等待遇。就在这一天,中国银监会受理了汇丰、花旗、渣打、东亚、恒生等八家外资银行的申请,将中国境内分行改制为外资法人银行,完成本地注册、转制后,这八家银行将为中国居民提供人民币业务。

中国金融业所获得的入世后特殊安排的五年过渡期已经结束。经过五年的改革发展,中国银行业的整体状况已经上了一个大台阶。目前,我国银行业的平均不良贷款率已从5年前的25.4%降到约7.8%,平均资本充足率已达到《巴塞尔协议》要求的8%的水平。国有商业银行不仅进行了股份制改革,而且已经有建行、中行和工行等先后走向资本市场。作为金融业务重要支撑的IT系统建设已初具形态,耗资巨大的数据大集中也已经基本完成。

面对金融业即将到来的直面竞争,外资银行在进入中国市场后,会给中国的老百姓带来怎样的金融新体验?中资银行在喊了多年“狼来了”之后,当“狼”真的来了的时候,是否已做好足够的准备?未来中国银行业的格局将会是怎样?

外资银行在中国的抢滩方向十分清晰—20%的高端市场。这从中國保险业的开放就可以看出端倪,大部分高端客户都被外资保险公司拉走。而为高端客户提供定制化的产品,正是外资银行的优势所在。

对于企业用户来说,大多数优质用户都有国际化经营业务,这些用户需要的不仅仅是贷款、结算,更需要全球范围内兼并重组方面的金融服务。对于个人用户来说,他们不再满足于传统储蓄业务和简单的投资形式,而是要求银行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以满足其投资、避险和保值增值的需求。目前,外资银行已有12项基本业务,100多个业务品种,还根据中国市场实际情况开发一些有特色的产品和服务。比如,近年来汇丰银行在华力推的卓越理财业务获得了很高的知名度。

另外,汇丰、渣打等在华分行实行的是分业经营,但其母行大多是混业经营模式的全能银行,可以提供理财、保险、证券、基金等多种产品形式,他们在华目前虽然只能做商业银行,但输出效益明显。中资银行仍是传统的分业模式,虽然工行、建行等都成立了投行部,但在混业经营方面差距太远,在多样化产品组合上,处于劣势。

不过,文化方面的差异使外资银行推出的产品可能不适用中国市场。以保险为例,中外在养老的问题上存在传统观念上的分歧。国内父母将对儿女的培养看作是对未来的一种保障。而在国外,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独立。这就使国外名目繁多的责任险难以被国内百姓接受。外资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以后,在产品的开发设计上更多的是文化上的磨合及在此基础上的改造与提升,而不是简单的模式移植。

中资银行在产品上存在的突出难题是原创产品少,产品开发慢。“目前,中资银行在产品开发上,不是向外资银行购买的,就是在外资银行成熟产品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而来的,或者,索性给外资银行做产品代销。”某股份制银行上海分行的一位管理人员说。“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综合竞争力较弱,金融产品比较单一,营销手段比较简单,市场竞争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品牌效应。”银监会这样表示。

外资银行推出的产品背后,是雄厚的研发能力及其先进的IT平台的支撑。中资银行要快速推出自己独创的金融多样化产品,首先需要建立统一产品开发平台,能分析并战略性推出一系列的产品,而不是毫无预测性,仅凭感觉地用单一产品独斗。统一产品开发平台要具有四个方面的能力:一是产品规划能力。前台基于公司战略,细分制定产品规划和新产品研发计划,结合市场策划,共同作为业务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组合管理能力。决策层根据组合产品趋势、投资回报等进行战略性产品布局。三是项目管理能力。将积累的项目管理能力从产品开发阶段延伸到产品研发的全程管理。四是平台管理能力。后台在大集中项目基础上,有策略地构建产品开发平台。另外,外资银行可以对客户进行分析,从而实现差异化管理和针对性的差异化产品。中资银行相比非常年轻,引进CRM实现客户分析,进行VIP客户的经营是近些年才引进的方式。

为了弥补分业经营带来的产品组合上的不足,在产品推向市场时,中资银行选择了不同的渠道和方式,让产品形式多样化。比如信用卡和旅行社捆绑在一起,旅客可以享受到旅行社给予的更多优惠等。

中资银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星罗棋布、覆盖全国的机构网点和巨大的市场占有率。但同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分布不合理、定位重复,这些网点不仅不能创造银行期待的效益,反而为银行带来经营上的负担。外资银行在中国规模相对较小,有的只有一两百人,他们的网点集中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尽管他们加大中国布局,但出于成本、政策限制等考虑,不可能大面积铺设网点,做人民币业务很难跟中资银行在网点方面进行比拼。不过,外资银行的服务网络一般是全球性的,其国际汇款相当快捷。渣打银行建议,如果有子女在国外留学须经常性汇款的话,借用外资银行的国际汇款将非常方便。

许多事实表明,中资银行普遍津津乐道的完整、庞大的网点等硬优势正面临缩水。因为外资银行深知自己的不足,已开始扬长避短,大力开展网上银行业务。汇丰银行、东亚银行等都已获准在内地开展网上银行业务;花旗银行也已向人民银行申请开展网上银行业务。有关专家指出,外资网银的进入,最终必将削弱中资银行的垄断优势,这场网银平台的明争暗斗将直接导致中资银行网点优势的逐步失去。

对于广大的中资银行而言,网上银行恰恰是个软肋。近日,中国金融认证中心发布了《2006中国网上银行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在过去的一年中,网上银行总用户数已经高达4000万,但是仍然有60%以上的网民因为安全问题而不敢用网上银行。这无疑暴露了网上银行发展的瓶颈:安全支付问题。直到现在,国内网上银行业务还处于初级阶段,距离国外成熟的网上银行服务还相差太远。

提供更多、更便利的服务越来越成为消费者对银行的期望和要求。中资银行正加大推广网上银行、电话银行、自助ATM机等电子銀行渠道的力度。对于中资银行来说,这些电子渠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转移传统物理网点的问题,比如分流一些低价值业务,关闭不赢利的网点。但是,不断提高的客户期望和实际体验之间的不一致,造成了客户忠诚度的降低。许多中资银行不同的服务渠道资源并没有完全整合,也就是说,不同渠道各有各的客户资源和业务信息,这些信息是经过一段时间进行一次更新。有一位客户曾经有在ATM机和银行柜台一次违章交两次罚款的经历,而原因就是信息没有及时更新。要实现一致化服务及个性定制和量体裁衣,银行应当在不同服务渠道背后建立起统一的、完整的客户消费数据档案,并建立对应于其消费行为的偏好识别系统,在确定客户属于整合营销的目标客户之后,立即根据其需求提供多方面的差别化服务。

外资银行在优质服务和高效运作的背后,隐藏的是流程银行模式下的控制力和执行力优势,是纵横管理,他们的管理更有效。举例来说,外资银行将风险性很高、技术性很强的业务,如资金交易、信用证审核和衍生产品的交易等,不是放在分支行、网点里做,而是集中起来,成立一个交易中心来做,这样通过集约化管理有效地规避风险。而国有银行以前采用总行管分行的垂直管理模式,由分支行行长对总行行长负责,从部门银行向流程银行的转变还没有完全破题,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对客户的灵活性以及内部运作效率的路还很长。不过,中资银行现在纷纷成立了金融交易中心、审核中心,有效控制了银行风险。

外资银行要在中国注册成为外资法人银行,使其具母行的优势,短时间内难以发挥。这段时间也是中资银行的机会。此时引进国际先进理念、体制、方法、技术,把握本土资源,建立预警机制,通过应用系统的数据挖掘、客户的风险管理以及其他IT技术,及早预防、发现和规避风险,中资银行不会败给对手。

中国银行新闻发言人王兆文介绍,中国银行大力加强风险监测与预警,已在六个方面取得初步成效:一是加快授后监督与贷后管理工作制度体系建设与实施;二是建立监督名单式的贷后风险预警机制;三是加强对全辖前十大正常、关注类贷款大额客户、高风险触发客户、过剩行业客户的重点贷后监控与分析,建立重点监控制度;四是加强授后监督业务培训,提高人员素质;五是实施横向、上下联动,进行风险预警与辖内督导;六是借助信息系统,研究风险监控新方式。

外资银行在中国拓展业务,由于对国情、民情不熟悉,唯一可走的捷径就是实现管理人员的本土化。因此,他们对熟知本地业务、市场信息以及公关技巧的国有商业银行管理人员的需求最为迫切。日前在上海召开的中高级金融人才专场招聘会上,花旗、渣打、东亚等外资银行纷纷唱起主角,为迎接年底全面开放演出了一场人才招募加速跑的好戏。而金融猎头行业也助力外资银行人才争夺。“外资银行从中资银行挖人,早在三年前就开始了。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后,会从国内银行挖走一部分人。”王兆文说。据了解,从去年底起,外资银行的招聘量增加了30%到40%。这其实意味着中资银行流失了大量业务骨干和优质客户资源。一家股份制银行上海分行的行长告诉记者,目前中资银行里有不少业务骨干,已经被外资银行盯上了。

外资银行具体通过三个方面来吸引人才:一是厚薪酬,二是提供海外培训机会,三是以经营管理优势吸引人才。面对外资机构的频频挖角,中资金融机构固然要注意薪金,但还要给员工良好的发挥平台和个人提升空间。

一套好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和绩效管理系统往往能发挥实效。目前,大多数中资银行eHR系统还只能从事事务性工作,但其实eHR要能为组织的高层战略规划提供决策支持。一旦有了新的岗位需求,那么,岗位管理模块和能力管理模块会对这一新岗位所需要的能力做出明确定义。然后,通过绩效管理模块、360度管理模块或接班人计划模块,很迅速地找出符合条件的人员。如果暂时找不到完全符合需求的人员,那么,可以先找出与这一需求最为接近的人,并判断出他还有哪些不足之处,然后再通过培训系统进行相应的培训。不要小瞧选一个人,这可能关系到新产品能否快速上市,新业务能否抢在竞争对手前占领市场,甚至关系到银行的成败。在这点上,民生银行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有助于目标的实现。

作者:高雪娟

第三篇: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竞争格局分析

截止2011年6月,外资法人银行数量已经占到37家,在我国商业银行占比16.5%。虽然外资银行目前所占的市场份额相对较小,但随着外资银行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实力、灵活的经营模式、高附加值的服务、先进的风险防范技术和科技手段,以及优秀的金融创新能力等优势逐步扩大市场占有率,将给我国内资银行带来不小的竞争压力。

一、竞争状况分析

大多认为,外资银行的竞争会造成国内银行业市场份额减少、客户流失、人才流失等。但从近几年数据结果显示,就下面三方面来说,由外资银行竞争造成的影响不是很明显。

(一)市场占有率状况

中资银行市场份额变动不大。根据2010年统计资料分析,在华外资银行金融机构资产总额13492.29亿元,同比增长0.33%,占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1.71%;而内资银行金融资产总额78.8万亿元。目前,内资银行中资产规模较大的依次为:5大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城市商业银行及城市信用社。其中,5大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占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的份额分别为50.9%、15.0%,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但是比上一年,5大商业银行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资产份额分别下降0.13、0.48个百分点。

(二)外资银行客户结构状况

外资银行的客户结构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其客户仍主要集中在三资企业,以及与外资银行常年保持业务关系的在华投资的跨国公司,这些客户占有客户总数的50-60%,而中资客户只占到10-20%。外资银行对中资企业的贷款也比较少,有资料显示,2010年底外资银行向中资企业贷款额仅占其贷款总额的5.7%。

(三)中外银行展开对人才的争夺

随着中资银行薪酬及福利的提高,改革用人机制,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及提拔,并未出现高级人才大量流入外资银行,甚至还出现人才回流的现象。中外资银行都在人才引进上投入了较大成本,人才出现了双向流动。资料显示,有较多人才从国有行中流出,主要流向中资股份商业银行。

二、中外资银行业务竞争点分析

(一)网上银行

中国银行拥有广泛的营业网点及固定的客户资源,利于其网上银行业务的开展。对于外资银行来说,通过网上银行开展业务在一定程度上能使外资银行较为容易地进入国内市场,避免了对国内市场不了解所带来的麻烦。而且网上银行的客户群体都是年轻一代,是未来很有潜力的客户群,因此成为中外资银行争夺的重点。恒生银行、汇丰银行早在2002年底就推出针對中国客户的网上银行业务,是首批在中国银行业市场开展网上银行业务的外资银行。截止2010年,获准在中国开办网上银行业务的外资银行共有23家。

(二)信用卡

外资银行主要通过信用卡涉足中国零售市场。根据国外经验,人均收入达到2000—5000美元的时期,是开展信用卡业务的重要时期,在国内一些社会群体,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已经达到这个水平,因此中国的信用卡业务市场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实际上,在国内人民币零售业务完全开放前,外资银行已经通过其他渠道进入国内市场,通过与国内银行合资形式发行信用卡。比如,汇丰银行通过与交行合资建立信用卡中心,从而获得了发行信用卡的便利;花旗银行也与浦东发展银行合作发行了印有两国银行标记的双币信用卡。

(三)国际结算及贸易融资业务

由于中国的加工贸易繁荣,带来了许多贸易融资及国际结算业务。外资银行拥有遍及全球的发达的网络,并且与许多跨国公司长期保持业务联系,因此外资银行在贸易融资和国际结算业务方面拥有很大的优势。而这部分业务有很大的利润,目前外资银行已经在国际结算方面占有国内市场40%的份额。

(四)股权投资业务

外资银行通过入股中资银行,既迅速地推广了其在中国市场业务范围,又获得了超额的回报。以2007年9月数据的保守估计,外资银行仅在参股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及交通银行四家银行中,已经获得了超过3000亿港元的利润。因此中国银行业在获取业务的许可后,为了国内资本市场的良性发展,对金融企业的股权投资也将是争夺焦点之一。

(五)金融衍生品服务

在资本市场操作方面,外资银行有着丰富的经验,掌握了金融衍生品的核心技术,在产品研发、设计及品种多样性方面都拥有绝对的优势。但随着利率市场化,以及人民币汇率弹性化,我国银行业也必须加快争夺这个市场。截止2010年,已经有70家外资法人银行和外国银行分行获取了经营衍生品业务的许可。我国银行业已经加强对金融衍生品的自主研发能力,加大产品设计投入,推动国内衍生品业务的发展。

三、结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外资银行进入中国银行业的步伐不断加快。外资银行的全面进入必然对我国银行业的市场布局、市场主体的行为模式产生重大的影响。外资银行的进入为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必须不断提升我国银行业自身的竞争力,也应该为中外资银行营造良好的竞争合作环境,同时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外资银行的监督和管理。

参考文献

[1]刘亚,杨大强,张曙东.开放经济条件下外资银行对我国商业银行效率影响研究[J].财贸经济,2009(08).

[2]罗阳.商业银行经营模式选择与效率提升路径[J].金融论坛,2010(10).

作者简介:林璇(1984-),女,广东揭阳人,广东省海洋工程职业技术学校经贸科教师,研究方向:财经。

(责任编辑:刘晶晶)

作者:林璇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护理技巧论文范文下一篇:数学理论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