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项目管理论文

2022-05-02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现代农业项目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笔者分析了当前农村土地整治现状,认为农村土地整治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土地经营者参与不够,现代农业市场需求与土地整治目标不一致,土地整治工程内容和设计标准不高,并且未实质性触及土地权属调整。

现代农业项目管理论文 篇1:

切实发挥现代农业的示范引导作用

从2008年开始,中央设立财政支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专项资金,突出支持粮食生产和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四年来,湖南省各地将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作为财政支农的重要抓手,探索了新路径,开创了新局面,取得了新成效。最近我们就全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使用情况,组织开展了一次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综述如下。

一、主要效果

四年来,湖南省很好地使用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产生了十分明显的内部效果和外部效应。

(一)优化了财政支农理念和方式。一是投入理念发生变化。涉农部门由各显身手、分散出击变成了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二是支持方式实现转化。农口资金由各自为政、分散使用,变成了统筹协调、集中投入。三是管理机制得到深化。由各管一段、单骑独进变成了各炒一盘菜、共做一桌席。

(二)放大了财政资金引导效应。2008—2011年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撬动效应,以中央财政11.61亿为引导,共整合各类财政支农资金38.33亿元,带动企业投入、信贷投入及农民投资投劳75亿元,引导和引出比例分别达到1∶3.3、1∶6.5,带动了社会资源向农业农村配置,发挥了资金聚集效应和规模效益。

(三)促进了优势主导产业发展。通过优化配置支农资金,集中支持主导优势产业,优质稻、生猪、油茶、柑橘、蔬菜等大宗农产品产量增加、质量提升,经济效益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有所改善,农民增收效应突出。据初步统计,2011年,项目区有效扩大水稻种植面积105.34万亩,新增粮食产量33.77万吨,生猪项目县新增出栏生猪58.66万头,新增油茶种植面积14万亩。

(四)提高了现代农业示范效益。以优质稻、生猪、油茶、柑橘、蔬菜5大主导产业为平台,以农业科技为支撑,按照集中连片、滚动开发、集约经营的原则,积极探索技术组装、成龙配套、综合治理模式,大力推进区域优势资源的规模开发,有效改善项目区的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逐步成型。

(五)推动了管理机制创新。通过规划先行,专家论证,项目立项和决策更加科学;广泛采用项目公示制、法人负责制、招投标制、监理制、验收考核制,工程项目实施管理更加严格;普遍实行专账制、政府采购制、县级报账制、集中支付制,资金管理机制更加健全规范;通过实行立体监督和绩效评价,大大提高了资金使用的安全性、规范性和高效性。

二、基本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政府高位推动。在省财政厅的推动和要求下,各级政府加强组织领导,加快构建保障体系,将资金整合由财政行为上升为政府合力。从调研情况来看,各项目县均成立了由党政领导任组长、财政和相关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统筹项目组织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分工负责项目申报、资金管理、项目实施、项目督查等,并建立联席会议制、会商制、通报制,有效发挥部门职能、资源、信息优势,形成了职责明确、统分结合、协调配合、良性互动的整合工作机制。如株洲县推行“四统五分” 、全面统筹、高效运作的机制,即工作统一协调,规划统一制订、资金统一安排、管理统一规范;分清部门职能、分清工作职责、分清申报项目、分类管理资金、分担管理责任,充分调动了各级各部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科学制定规划,构建整合平台。坚持以规划定项目,以项目筹资金,构建规划、产业、区域三大平台,有效聚集支农资源。一是构建规划平台。省财政厅每年年初联合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农科院等相关部门和专家进行前期调研和科学测算,及时制定项目申报指南。项目县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的产业发展规划和项目实施方案,由省财政厅组织专家评审论证,集中批复项目。二是构建产业平台。结合我省资源优势,将优质稻、生猪、柑橘、油茶、蔬菜5个最具优势、最有基础的主导产业纳入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支持范围,着力加强优质稻项目区渠道的新建和改造、新品种引进示范和推广;生猪的疫病防控设施、粪污处理设施建设;柑橘的种苗补贴、节水窖或灌溉设施补助;油茶的种苗、肥料补助;蔬菜的新建大棚补助。三是构建区域平台。按照集中连片、规模开发、整体推进的原则,重点扶持建设一批主导品种明确、区域特色突出的项目县,初步形成了环洞庭湖区优质稻优势区,环湘中生猪产业圈,环湘西南柑橘产业带,环湘东南油茶产业片,城郊的蔬菜区。如道县上关万亩脐橙基地推行种养业复合发展,实行基地内“水、电、路、猪、沼、果”综合治理,促进设施组合配套和资源循环利用。衡阳县依托种猪扩繁场、饲料加工厂、屠宰加工厂、养殖合作社,统一向农户提供种猪、饲料、兽药、疫苗,按协议价统一收购,稳定产业链式联结。祁阳县油茶产业重点抓基地辐射、样板示范、大户带动三种模式,实现从单打独斗向开发多层次、区域全覆盖、主体大联合的转变。

(三)创新整合机制,统筹协调投入。根据现行管理体制的特点,实行预算编制源头整合、项目县对口申报整合、现代农业和小农水项目联动整合,拢五指握成拳,聚碎银办大事。一是推行预算编制环节源头整合。省、市、县财政在预算编制环节对现行专项资金进行梳理归类,整合性质相同、用途相近的专项。二是农口项目联动。按照“资金不变、渠道不乱、捆绑使用、集中投放”的原则,协调衔接农业综合开发、小农水等项目,以项目县为单元,分片推进,联动发展,建设一片、成功一片、巩固一片、辐射一片。三是对口向上申报。项目县按照年度产业发展规划和项目建设内容,自下而上对口申报相应专项资金,以项目整合带动资金的整合,定向集中投入。四是吸引多元投入。采取以奖代投、以奖代补、以物代资、先建后补、贷款贴息等方式,引导农民和社会资金投入,发挥资金聚集效应和规模效益。

(四)规范资金运行,提高效能优化整合。项目县按照资金分配规范、使用范围明确、管理监督严格、职责效能统一的要求,大力推行项目过程管理、动态管理和协同管理模式,确保资金使用管理的安全、高效。一是加强制度建设。省财政厅制定了《湖南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各项目县普遍制定了项目申报管理、资金管理、绩效考评、检查验收办法。二是规范资金运行。省财政厅将资金切块分配到县,下放审批权限,促进权责对称;项目县严格实行专账和专人管理,按工程进度分期拨付资金,推行县级财政报账制、国库直接支付制和政府采购制。如耒阳市在资金拨付方面做到“三严一预留”,即严格按照项目计划,严格按工程进度,严格按工程质量拨付资金,预拨资金不超20%,工程进度款不超70%,按工程造价的3%预留质量保证金。三是严格项目管理。建立了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管理机制,在项目规划和决策上,推行专家评审论证制,广泛采用项目公示制、法人负责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督制、验收考核制、建后管护制等。如安仁县按照“资金分配规范、使用范围明晰、管理监督严格、职责效能统一”的管理要求,推行统一规划、统一招投标、统一施工质量、统一施工管理、统一工程造价的“五统一”运行模式。四是实行立体监督。实行县自评、市考评、省抽评三位一体的考核评估;吸收农民代表参与项目规划、工程质量监管和考核验收等;将项目列入年度财政监督检查重点,并开展项目资金同级审计。如衡南县建立了项目建设四级监管制,即专职监理员对项目建设进行全程监理;项目单位直接监管;监察、审计、财政、采购中心参与监督审查;从项目村聘请德高望重的农民代表现场监管。

三、存在问题

(一)现代农业理念仍需提升。从调研的情况来看,有的项目县对现代农业的重要地位、科学内涵、主要特征认识较为模糊,对现代农业生产发展专项资金的主旨精神、设置目的、具体要求不太明确,造成项目推进的工作力度不大,部门之间协调配合不够,资金使用的方向和力度分散,现代农业开发和建设层次不高。

(二)项目实施质量有待提高。部分项目编制细化程度不够,方案设计不够严谨科学,其中规划布局、建设方案、概预算、结算等环节有待加强,工作流程、建档备查资料等方面不够规范,工程参数、技术规范、考核验收等量化程度仍需加强,执行力度尚需强化,部分项目实施进度较慢。

(三)支农资金统筹力度不大。近几年,我省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不断增长,资金统筹协调集聚效应明显,但仍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一方面,支农资金设置繁杂、渠道各异,多种相同性质、相同用途的资金仍然处于互不联结、分散投入的状况,以县级为主的整合空间较小、范围较窄、层次较低,项目资金的集中管理和统筹较难落实。另一方面,财政杠杆作用需要加强,社会投资渠道有待拓宽,引导性投入增长仍有空间。

(四)专项资金管理应予加强。部分项目县在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建后管护制、财政报账制等项目资金管理环节把关不严,存在工程建设地点和工程量发生变更,项目资金超范围列支设计费、招标代理费、工程监理费等,工程决算资料、工程监理记录、项目验收报告、审计报告缺失的现象。

(五)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人员队伍是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扎实推进的重要载体。目前大部分项目县建立了工作领导小组、部门联席会议和项目协作机制,但由于没有固定的机构和编制,岗位和责任不匹配,人员队伍不稳定,业务素质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现代农业项目建设的进程、质量和效益。

四、几点思考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支持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大力促进现代农业组织制度创新,应将管好用好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作为重要平台和抓手,为促进“十二五”时期农业增产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一)要深化认识,科学规划。管好用好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深化认识是前提。现代农业区别于传统农业,它是用现代工业力量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用现代管理模式经营的、生产效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产业体系;其主要特征是科学化、集约化、商品化和市场化;其主要目标是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民的素质,提高农业的效益和竞争力。中央设立这一专项资金,主要是突出创新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路径,以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明显提高、质量明显提升、结构明显改善、农民明显增收目标的实现。各地要从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着力解决“三农”问题的高度出发,学习领会现代农业的深刻内涵,积极提升现代农业理念,同时发挥好规划的引导和统筹作用,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开发、产业化集约的原则,制定完善5—10年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以规划定项目,以项目筹资金,打造各具特色、优势明显的农业板块经济带。

(二)要竞争立项,抓好实施。管好用好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落实项目是核心。一是要竞争立项,择优支持。根据现代农业发展中长期规划与申报指南的要求,按照“依法、依规、依程序”、“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县申报、市推荐、省评选、竞争立项、择优支持”的方式,重点遴选地方领导重视、特色优势明显、发展规划完备、建设方案可行、资金整合到位、群众筹资积极、保障措施有力的项目县。二是办点示范,辐射带动。省里选择1—2个项目县作为联系点,按照切合实际、取得实效的原则,加大资金倾斜、政策帮扶,鼓励制度创新、典型引路,为现代农业发展累积经验、探索路子,在条件成熟后逐步在全省推开。三是完善制度,规范运行。加强制度建设,要制定从项目申报管理、资金管理到绩效考评、检查验收等一系列办法,严格实行县级财政报账制、国库直接支付制和政府采购制,普遍采用专家评审论证制、项目公示制、法人负责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督制、验收考核制、建后管护制等。

(三)要加大投入,形成合力。管好用好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加大投入是重点。一是要扩大项目县资金规模。按照竞争立项、择优支持的原则,在全省122个县市区范围内,确立60个左右的项目县,每个项目县的资金规模由400万元扩大到800万元,避免“零打碎敲”、“遍地开花”,增强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应。二是要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加强与涉农部门的协调配合,做到在预算编制环节进一步整合性质相同、用途相近的资金,逐步建立包括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在内的大专项体系;协调衔接农业综合开发、小农水、土地整理项目等,依据产业发展规划,制定资金整合实施方案,对口向上申报项目,统筹协调各项投入,充分发挥支农资金政策合力。三是要加大引导社会投入力度。继续优化投入方式,推行以奖代投、以奖代补、以物代资、先建后补、贷款贴息等方式,引导农民和社会资金投入。同时建议中央针对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结合农业大省的现状,逐步增加对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的投入。

(四)要严格监管,奖惩兑现。管好用好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严格监管是关键。一是要进一步规范项目申报、项目管理、监督检查、绩效考评、统计分析、后续管护等关键环节,进一步分类制定配套比例、细化考评指标、分级建档备查、分批年度考核验收。二是要综合运用监督检查措施,强化日常性监管和重点检查,加强对项目资金的事前、事中监控。建立健全整合资金的分析报告制、信息通报制、整改落实情况反馈制。三是要按照“看得见、摸得着、有指标、能考核”的要求,建立覆盖资金运行各环节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放权的同时加大中期评估和验收考核力度。四是要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强化对考评结果的运用,加大奖惩力度,在全省通报绩效考评排名,对工作进展好、资金使用规范、绩效突出、排名靠前的项目县进行奖励,对排名靠后的项目县扣减规模,甚至暂停或取消资格。

(五)要建设队伍,提升素质。管好用好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队伍建设是保障。一是要加强协作机制。完善涉农部门沟通协作机制,发挥部门职能优势和业务特长,各炒一盘菜、共做一桌席,做到既明确分工,又协作配合。二是要稳定人员队伍。借鉴农开办队伍建设的经验,充实业务骨干,优化岗位配置,实现权责对称。三是要加大培训力度。结合实际情况,多层次、多渠道、分专业开展相关人员培训,学习政策精神,强化财经纪律,掌握工作流程,规范业务操作,提高业务素质和廉政素养。

(作者单位: 湖南省财政厅 )

责任编辑:袁中良

作者:罗志宏 彭伯友 张宇蕊

现代农业项目管理论文 篇2:

农村土地整治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关系

摘要笔者分析了当前农村土地整治现状,认为农村土地整治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土地经营者参与不够,现代农业市场需求与土地整治目标不一致,土地整治工程内容和设计标准不高,并且未实质性触及土地权属调整。鉴于此,笔者建议以土地整治为抓手,使土地整治工程走出困境,主张建立农村新型经济组织建设主体的土地整治管理体系,加大土地整治工程的单位面积投资力度,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作为土地整治项目的规划设计目标,强化土地权属调整。研究旨在通过农村土地整治措施建立现代农业园区,为周边现代农业发展起到引领与示范作用。

关键词农村土地整治;现代农业园区;土地权属

A

Key wordsRural land consolidation; Modern agricultural park; Land property

近年来,农村土地整治以补充耕地和提高耕地质量为目标,大力开展土地平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灌溉排水工程及农田防护与生态保持工程等,这从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业基础设施长期的薄弱局面,使耕地数量与质量双升,保障了区域粮食安全。但随着土地整治的进一步开展和农业经济多元化发展,当前农民关注的已不是温饱问题,而是如何提高自己的经济效益。现代农业建设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的重要举措。所以,现代农业已成为当今社会农业发展的趋势,是当前农民关注的焦点。由于当前农村土地整治项目重点是以增加耕地面积和提高耕地质量为主要目标,而非利于土地高效利用和产业发展,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脱节[1]。故笔者在分析当前农村土地整治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研究农村土地整治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之间的关系,旨在通过农村土地整治措施建立现代农业园区,为周边现代农业发展起到引领与示范作用。

1 当前农村土地整治的现状及问题

1.1工程全过程以政府及国土资源部门为主导,土地经营者参与不够理论上,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可以有效保护耕地,盘活存量土地,提升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但在实践中,土地整治项目从立项、规划、设计、建设及验收过程,政府及国土部门都处于主导地位,过分追求耕地数量指标,只顾整治,忽略民众意见及项目后续的经营与管理,形成“治标不治本”的整治模式。另外,政府主导型或行政嵌入式的农村土地整治忽略了“土地-农业-农民”三者的关系。原本土地整治项目应根据农民需求及农业市场发展趋势来综合整治,但目前的土地整治项目大多抛开农民意见,忽视农业市场发展,缺乏乡镇政府、信访、农业部门的参与配合,国土部门唱“独台戏”,单兵作战,大量资金投入到使用者并不急切关注的工程[2]。

同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涣散导致了土地经营者参与性不够,农民的意见起不到实际作用。由于传统农业收入低,农业收入在农民全部收入中的比重逐年降低,出现了以外出打工为主业的“农业工人”,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成为常态。调查表明,一些地方劳动力外出占总劳动力的60%~70%,在家务农的仅占30%~40%。在农村外出人口中,3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总数的86.3%,农村形成了“九九三八六一部队” (即老人、妇女和儿童)。土地经营者的主体缺位,留守的青年农户也对土地整治的目的、方向、权属调整方案等缺乏了解,导致部分工程设计不切合实际要求,建设的随意性较大。

1.2现代农业市场需求与土地整治目标不一致当前的土地整治是对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战略目标开展基本农田建设,提高耕地数量与质量。据不完全统计,在“十五”、“十一五”期间,国家共投资1万多亿元用于土地整治工程,共整治农业耕地约800万hm2。《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国计划完成2 666.7万hm2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总投资约6 000亿元,每公顷投资22 500元,其整治投资量大,但整治规模广而散,投资力度不够,整治粗糙,项目数目分散过多致使监管不到位,验收走形式,导致整治前后的生产方式、生产效率、生产效益基本不变,因而农民对当前的土地整治工程漠不关心。然而,现代农业是以农民增收致富,农民生产条件、生活和居住环境明显改善或者提高为重要目标,重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现代农业园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逐步走上生产方式园区化、生活方式多样化、居民环境社区化的“三化”道路。例如,近年来,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共引进、推广国内外名优动植物良种1 600多种,推广农业实用技术1 000余项,示范推广农作物良种面积近1 333万hm2。在全国20个省(市)不同生态类型地区建立了108个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示范点1 285个。受益农民5 264.5万人,年均产生经济效益120多亿元,农民逐步走向增收致富的道路,生活、生产条件得到了彻底改变。显而易见,目前的农村土地整治措施已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农村土地整治目标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脱节。

1.3土地整治工程内容和设计标准不高,脱离农户实际需求当前的土地整治工程内容单一,没有针对市场发展变化及时做出调整,仍然按部就班地推行土地平整、道路工程、灌溉排水工程等大田农业,没有深入了解当前农民意愿,缺乏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的建设,脱离农户实际需求。土地整治工程的设计标准不高,只按通用标准进行整治,千篇一律,没有结合当地民意与农业市场需求,土地整治中“重数量、轻质量;重面积,轻效益;重耕地,轻农民”的问题突出[3]。另外,负责土地整治项目的政府部门一般委托设计单位来完成项目,但其常年做项目设计,编制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有现成的模式可借鉴,大部分土地整治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都是套用以前的报告,只有数据改动,忽略了项目区的经济发展、自然资源、土地利用现状、新增耕地潜力及水资源平衡等的论证分析。

当下农民对土地整治的要求是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亩均产出量,增加收益。目前的土地整治设计标准不高对农民缺乏诱导力,农民对目前的土地整治工程失去信心。如由于土地整治后的水田标准不高,种植667 m2水稻,从3月育苗到9月收割历时6个多月,按最高亩产600 kg,最多可收入1 400元,扣除种子、化肥、农药、机耕、机收等费用900元,667 m2纯收入500元左右。一个壮劳动力最多可经营3 335 m2,6个月的辛苦劳动只能收入2 500元,如遇自然灾害和病虫发生,收入就不得而知了;而若外出务工6个月最低可收入1万元,这一比较结果显而易见,农民宁愿在外务工也不愿在家务农,放弃了种植庄稼,使整治后的土地闲置甚至撂荒。

1.4土地整治工程未实质性触及土地权属调整当前的土地整治工程要使土地达到高效合理利用,必须涉及田块归并和土地权属调整问题,但是现阶段部分宗地权属主体多元化、权属不清,土地整治过程中应请求相关部门进行协调,重新确认权属关系。这个过程极其繁琐,处理不好就会导致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4]。再加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耕地承包权长期不变的政策,项目区基本都为承包地,所以在土地整治过程中,土地权属调整很难实施。另外,如果土地整治设计标准不高,整治前后土壤肥力、交通设施、配套设施差别不大,农民的积极性则不高,不愿进行土地权属调整。当前的土地整治工程未实质性触及土地权属调整,整治前土地零散,整治后权属零散,在很多地方出现“一年种、二年荒、三年回到老模样”的现象。

2促进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建议

现代农业园区的建立不仅能促进城乡统筹规划,而且能缓解当前的“三农”问题,使土地整治工程走出困境。针对当前农村土地整治的现状及问题,以土地整治为抓手,提出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建议。

2.1建立农村新型经济组织建设主体的土地整治管理体系,促进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的形成

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过程中,要尊重和保障农户生产经营的主体地位,发挥当地农民的积极作用,鼓励农户、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新型农民合作社等主体参与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和管理。农民与政府可以在建设初期联合整治,逐步走向以农民集体组织形式为主体的管理体系,实现“交钥匙”工程。另外,农村新型经营组织作为主体进行项目申报,脱离政府部门的主导,紧密将土地整治与农业、林业、水利部门积极配合,按照意愿自行建设或委托专业公司建设,整个过程国土资源部门可起到审查和监管作用,逐步形成“国土搭台、部门联动、农民主体、社会参与、政府监管”的农村土地整治工作机制[5]。

2.2土地整治工程应缩小整治规模,加大单位面积投资力度,打造精品示范工程土地整治工程应定位于发展现代农业,以现代农业为支撑发展当前及今后农业,解决“三农”问题。国土资源部门对土地整治项目的立项应严守把关,确保项目质量,控制项目数量,缩小投资规模,加大单位面积投资力度,打造精品示范工程,以经济效应刺激带动周边区域发展。在土地整治过程中,应以“总体规划,统筹兼顾,重点突出,刺激带动”为目标,先做骨干工程,由粗到细,由小到大,分步逐级完成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整体规划布局,做好基础设施建设。政府选取中心地带投资建设示范工程,以局部带动全局,以效益带动热情,促使农户自发集资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大力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农村土地整治。

2.3土地整治项目的规划设计要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目标现代农业园区是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和突破口,对周边区域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具有辐射带动作用。土地整治工程应遵循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及当前农民意愿,以推进先进设施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和休闲生态农业园区为目标,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针对不同的项目区应做出相应的规划设计,因地制宜,适时调整,避免工程类型单调,建立多元化现代农业园区。诸如,根据实际环境建立的鱼塘园区,不仅可以养殖鱼苗和鱼肉销售,而且可以通过土地整治工程打造一个休闲垂钓的环境;建立的油菜园区不仅用来销售油菜,也可整体规划油菜的布局,配套旅游观光设施,吸引群众观赏油菜。此外,当前土地整治项目的规划应以大型农场和家庭农场为主流,引领和带动现代农业发展[6]。

大型农场的建立要紧密结合农户意见,量身裁衣,避免户主对大型农场的“二次整治”。另外,要注重其规模化经营和科学化管理,可借鉴企业化管理制度,制定企业化农场管理模式。例如,通过土地整治工程建立的河北高阳县某大型农场,分析了实际的农场规模大小、当地生产力水平及农产品市场情况,管理上采用企业化管理,公司决策权在董事会,具体工作实行总经理负责制。由于该农场适度的规模经营和科学的企业化管理,其土地承包规模不断扩大,起到大型农场的标杆作用,刺激带动了周边区域农场的快速发展,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家庭农场必须实施适度规模经营,既要避免规模小而无效,又要防治规模大而不精。因家庭农场的主力是家庭成员,如果地块过小或边角多、高低不一,农耕机具难以进入,水利条件不便利,则会耗时费力,效益差。但通过土地整治工程调整农地结构,归并零散地块,平整土地,改良土壤,完善道路、林网、沟渠配套设施,可建立适宜农业发展的家庭农场。另外,家庭农场设计应该具有相对封闭性,以便独立管理。通过在家庭农场周边栽种双层防护林,每个家庭农场成为一个整体,运营不受其他农场的影响,并在不同的家庭农场之间修建道路,完善家庭农场片区的道路交通设施。例如,密云县的周末农场通过土地整治工程,依据农场规模进行规划设计,把农场中的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销售、餐饮、“农家乐”、蔬菜配送等产业构建成为相互依存、互为资源的循环封闭系统,建立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循环农业产业模式的绿色家庭农场[7]。

2.4强化土地权属调整,为土地整治工程实质性布局奠定基础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进程中,通过土地权属调整,项目可以实现根据已确定的现代高效农业产业规划和生产要求进行布局和建设,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土地权属调整最直接的措施就是加快土地流转,而土地流转不得实施强迫命令,要确保不损害农民权益,不改变土地用途,不破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可对农村土地进行分等定级,对农村土地估价等,以使土地在同等条件下进行流转,并鼓励和支持园区内农民以承包土地出租、转包、转让、入股、互换等方式参与园区土地规模经营。另外,应做好整治前土地调查与确权登记工作,在项目规划设计阶段要认真编制土地权属调整方案,且方案应当征得涉及调整的土地权利人的同意,整治后进行土地权属分配,为土地整治工程实质性布局奠定基础。

3结语

现代农业园区的建立不仅能促进城乡统筹规划,而且能解决当前“三农”问题,使土地整治工程走出当前的困境。通过研究农村土地整治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之间的关系,提出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建议:建立农村新型经济组织建设主体的土地整治管理体系,促进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的形成;土地整治工程应缩小整治规模,加大单位面积投资力度,打造精品示范工程;土地整治项目的规划设计要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目标;强化土地权属调整,为土地整治工程实质性布局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宋佃星,延军平,李双双.基于土地整治的三门峡库区(华阴段)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1):50-54.

[2] 罗林涛.农村土地整治如何为现代农业效力[J].中国土地,2011(12):43-45.

[3] 胡巍巍.土地整理规划设计理论的初步探讨[D].开封:河南大学,2002.

[4] 高向瑞.农民参与下的农村土地整治工程项目管理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3.

[5] 颜鹏飞,王永慧,李泽兴.土地整治的合理化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J/OL].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6-05-09].http://www.docin.com/p_990374603.html.

[6] 李晨,高向军,张晓燕,等.土地整治监管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3(4):111-114.

[7] 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农村土地整治权属管理的通知[J].国土资源通讯,2012(14):33-34.

作者:李鹏 罗林涛 时吉贺

现代农业项目管理论文 篇3:

关于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

【摘要】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离不开政策和资金支持。本文以山东省莱西市为研究个案,首先介绍莱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然后分析国家现行财政支农政策对发展现代农业的不足之处,最后提出财政支持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财政支持;现代农业;莱西个案

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十八大报告要求,“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党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加强‘三农’工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近年来,莱西市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契机,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支持,充分发挥产业化优势,大力发展生态、优质、高效农业,现代农业发展步入快车道。

一、莱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一)近几年莱西现代农业取得的成效

莱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市,总面积1522平方公里,人口72.2万,主要种植农作物小麦、玉米、花生,有“青岛粮仓”和“青岛后花园”之美誉。它位于山东半岛几何中心,居于连接青岛、烟台、威海和潍坊等胶东经济重镇的枢纽地位,是青岛市的北部门户。2012年1月,青岛莱西市入选农业部第二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这一年,莱西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487亿元,同比增长7.4%;农民人均纯收入13623元,同比增长13.1%,高出全省平均水平4177元。莱西现代农业到底取得哪些成就呢?

1.大力开展粮油高产创建活动,小麦、玉米、花生单产均实现了大幅提高,被评为全省和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

2.设施蔬菜发展迅速,全市设施栽培面积达到21.8万亩,其中新建蔬菜设施小区50多个;

3.果园更新换代步伐不断加快,改造建设标准果园1.5万亩,新发展苹果新模式栽培示范园1500亩,在河头店镇规划建设了300亩的青岛市现代果树良种苗木繁育基地;

4.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建设标准化基地53处、面积50多万亩,获得各类农产品认证88个,成功创建为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1229家,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6.6万亩,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51家,被评为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

(二)莱西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目标

按照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莱西市农业发展定位为“都市型现代农业”,探索发展以“好吃”的优质农业、“好看”的景观农业、“好玩”的观光休闲农业、“好销”的市场化农业和“好价”的效益型农业等“五个好”为特征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的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规划期内建设发展“一条现代农业聚集带、一个核心示范园、三个优势产业规模种植区、九处特色农业镇、二十处标准化基地”,重点发展七个主导产业,将莱西建设成为青岛市蔬果园。使之成为青岛市和山东省现代农业的示范带动区,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先导区,山东半岛现代高效农业和优质农产品重要的供应基地,同沿海其他发达县市一起引领我国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1.一条现代农业聚集带:以大沽河为轴心,沿大沽河两岸规划建设高效农业示范园、休闲观光园,充分发挥大沽河文化底蕴,打造一条现代农业聚集带。

2.一个核心示范园:包括店埠镇全部和日庄镇、夏格庄镇的一部分,耕地面积约20万亩,拟重点建设“一带、两心、六个功能区”。“一带”:即大沽河观光旅游产业带;“两心”:(1)青岛·店埠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2)店埠硅谷农业科研孵化中心。六个功能区:按照核心示范园主导产业发展,将核心区分为优质粮油生产功能区、设施蔬菜高效生产功能区、标准化水果生产功能区、生态养殖功能区、休闲观光功能区、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区6个功能区。

3.三个10万亩优势产业规模种植区:10万亩粮食高产创建规模种植区;10万亩优质甜瓜规模种植区;10万亩新模式苹果规模种植区。

4.九处特色农业镇:包括店埠蔬菜特色镇、日庄蔬菜特色镇、沽河葡萄特色镇、马连庄甜瓜特色镇、姜山湿地观光旅游镇、南墅林业生态镇、夏格庄奶牛养殖特色镇、水集休闲旅游特色镇、沽河农产品加工特色镇。

5.二十处标准化基地:包括6处优质高效蔬菜标准化基地、7处优质高效果品标准园、5处畜牧业标准化养殖基地和大青山、宫山2处万亩林业标准化基地。

6.重点发展七个主导产业:粮食、油料、果品、蔬菜、畜牧养殖、农产品加工和物流、生态旅游与农业休闲观光。形成基础性产业、优质高效产业和新兴产业相结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二、国家现行财政支农政策对发展现代农业的不足之处

近年来,国家通过实施一系列优惠政策,大力支持现代农业发展,莱西市委、政府紧抓机遇,积极争取一些政策和资金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农户种粮积极性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政策难配套、投入不足、资金分散等难题急需解决。具体而言:

1.财政支农投入仍然相对偏低,受资金规模、产业规模等因素制约,我市基础产业难以做大做强。

2.财政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偏重农田水利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忽视其它软件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

3.多年来,财政资金掌握在财政、农业、畜牧、水务等多个部门,财政支农资金没有形成合力,难以发挥资金统筹效益。

4.财政支农项目资金要求地方配套,因受财力限制,我市是“吃饭”财政,严重制约财政支持现代农业的发展。

三、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

(一)围绕发展现代农业,继续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支持力度

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也是优化产业结构、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农业是第一产业,也是基础性产业。但就产业而言,它与其它非农产业相比具有明显的弱势,不但点多、线长,而且短期效益不明显,任何时候都需要政府强大支持力度和保护力度。要确保财政支农投入优先增长、稳定增长的政策充分落实到位,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二)围绕现代农业特性,结合县域农业的实际,突出财政支农重点

在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财政支农投入要突出以下几个重点:一是要突出农业基础设施投入,重点抓好水、电、路的建设及改造和耕地质量的提升,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二是要突出科技创新和科技推广投入,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三是要突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提升农口部门社会化服务能力,以适应农业产业对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的需要;四是要突出优势农产品良种栽培、精深加工、贮运技术研究推广投入,推进优势产业的改造升级;五是要突出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基地建设投入,充分发挥我市生态环境优势,打造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

(三)针对发展现代农业不同对象和环节,优化财政支农政策

财政项目资金作为政府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手段,要根据不同的支持对象和环节,采用不同的支持方式,才能达到政策效果:一是加大财政无偿投入,在产业化经营中的纯公益部分,属于公共财政履行职能的范围,财政应无偿地投入。如农产品基地的基础设施包括水利工程、机耕道路等。对于龙头企业开发引进推广良种和新技术,培训和指导农民,开展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引进推广应用农产品精深加工、包装、储藏、保鲜等技术,申报农产品质量标准认证、培育产品品牌、提供食品安全服务,开展市场信息服务、建立营销网络、举办产品宣传推广活动等,财政可采取以奖代补方式进行支持。

(四)创新财政投入引导机制,建立多元化的投入体系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采取税收、贴息、利率、保险、担保基金、农业贷款补助等形式,吸引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等投入农业;积极动员和组织农民群众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筹资投劳,形成以国家公共财政稳定增长机制为主,包括农业信贷资金的保障机制、农民增加投入的激励机制、工商资本投入的导引机制、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运行机制、境外资本进入农业的疏通机制在内的长效机制。同时,还要发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农业保险,建立担保基金和担保机构,实行科学的投资管理,加大地方水利建设基金、造地改田资金和农业土地开发资金等政府性基金的筹集力度。鼓励有责任感的企业和先富起来的农民企业家通过“一企一村”结对帮扶的方式,为现代农业的建设出资出力。

(五)完善农民补贴机制,建立更为合理的补贴制度

一是将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予以合并,并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逐年提高补助标准。二是以农业生产大户、生产专业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为补贴的重点,除常规性补贴外,努力增加专项补贴。三是不断增加惠及全体农民的补贴种类,包括良种补贴、重大动物疫病补贴、科技示范和标准化生产补贴、农业生态保护补贴、农民科技培训和转移劳动力培训补贴、农业保险补贴、产业结构调整补贴等。四是改进补贴的发放方式,对连续性补贴可以采取核定后一定三年进行发放,实行一卡通发放,提高发放效率。

(六)整合财政支农资金,完善财政投入机制

随着支农资金的不断增加,应对同一类属的支农资金要进行合并管理、统筹安排。首先在财政部门内部,对涉及现代标准农田及配套建设的资金相对归口管理,予以统筹安排,按照制定的规划进行审批立项和资金拨付,避免因多头管理导致项目交叉重复。其次从当前行政体制改革的方向看,资金的整合最终要靠部门和机构的整合,对涉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性质的投资项目归并到一个主管部门实行专业化管理,可以直属于政府,也可以直属于财政部门,以履行政府对农业的投资职能。

(七)积极参与项目管理,提高财政投资效益

根据财政改革的方向,由于支农资金的政策性、敏感性强,财政部门应当主动参与、关口前移、积极协调,与行政主管部门加强沟通,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一是开展竞争立项。对于一些没有特定扶持对象、面向全社会的项目可以组织在一定范围内竞争立项,对投资额度较大、涉及面较广的项目由第三方组织专家进行评审,按照效率优先、条件优先的原则予以立项扶持。二是开展跟踪管理。支农项目立项后,定期开展中期检查,采取抽查的方式,对资金下拨和使用、工程管理程序的规范性、工程质量和进度、项目效益等进行跟踪,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三是参与项目验收。对竣工项目的任务完成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派员进行检查验收,开展整体评价,根据项目的绩效情况,为今后工作提供参考意见,促进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北京九鼎辉煌旅游发展研究院共同编制.青岛莱西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Z].2012,6.

[2]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2013年12月31日).

作者:吴太友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外汇分局信息安全论文下一篇:现代港口信息安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