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在学校德育中的作用浅探

2023-01-12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教书育人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综合性工作。学生成长不但需要文化科学知识, 更需要培养良好的情感意志。新课程理念强调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核心, 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 还要形成健康的情趣, 良好的意志与和谐的个性,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所谓情感就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 心理学认为,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关系的反应, 情感教育则是指教师以自身的情感直面学生的情感, 提升与拓展学生主体的人文价值与人文视野。积极的情感会成为德育工作的动力, 作为教师, 不仅要成为学生知识的引路人, 更要遵循学生情感发展的规律, 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

1 情感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1.1 良好的情感教育是德育工作的基础

思想教育首先需要取得心灵的沟通有沟通才有交流, 才能有学生思想的转变与提高, 取得师生之间心灵沟通的最有效的途径, 就是教师对学生爱的情感。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情况, 对同样的学生, 同样的教育要求, 但出自不同的教师嘴里, 效果就大不一样, 同样的学生, 对有的老师的话, 能够心悦诚服地接受, 对有的老师的话, 则当成耳旁风。学生不听教师话的原因很多, 但最重要、最普遍的一个原因是师生间无感情基础, 没有心灵沟通, 这个基础就取决于教师的爱。学生能否接受教师, 往往决定于师生之间有无相互尊重与信赖的情感。如果教师一贯热爱和尊重自己的学生, 当他向学生提出要求时, 学生会认为教师是为了自己好, 老师说的对, 从而产生肯定的倾向, 能够愉快地接受。所谓“亲其师, 信其道”也就是这个道理。相反如果教师一向冷漠无情, 经常讽刺、训斥学生, 那么当他向学生提出要求时, 学生就会产生逆反情绪, 对教师的话置之不理, 甚至顶撞教师。

1.2 良好的情感是良好品德行为的动力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 情感活动是心理整体机能的基础和动力, 在人类的任何一项活动的后面, 都隐伏着情感的原动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善良的情感是良好行为的肥沃土壤。”他又说“良好的情感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 如果童年蹉跎, 失去的将永远无法弥补。”他告诉我们两个道理:一是良好的情感是良好品德行为的动力, 一切良好品德行为无不源于良好的情感;教育的意义不仅仅是人类历史上知识和文化的传递与更新, 而更在于心灵的唤醒与生命意义的张扬。情感教育作为一种完整人性与灵性的教育, 更应该在当代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因而德育的真谛不在于让学生背一些知识一些条文, 而是让他们拥有某种情感态度, 某种立场信仰。德育应赋予道德以生命的激情, 让道德情感充塞心灵, 建立起充满人性的主动的道德, 情感培养的目标是养成学生追求真善美的高尚情操。

1.3 良好的情感熏陶能感化人性

后进生的转化历来是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的情感特别重要, 后进生身上往往有这样那样的毛病, 容易受到别人歧视, 得不到同情, 他们既不容易相信别人, 也不被别人相信, 所以对这些学生的态度更不能冷漠生硬, 而应该付出比其他的学生更多的心血, 慢慢打开他们闭锁的心灵, 后进生一旦感受到教师的一片真心, 就能把自己心里的话儿倾诉给老师, 把自己思想认识中的问题坦露出来, 并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 这样教师才有可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2 学校德育工作渗透情感的措施

2.1 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 教师的心理品质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品质, 教师良好的自我意识、乐观的情绪、开朗的性格会造就优秀的人才, 教师在造就自己的同时, 也不同程度地造就了自己的学生。教师只有在心理健康的状态下, 才可能有理有据、情真意切地对学生施加教育。学生在接受教师的教育之前, 首先接受的是该教师的情感, 教师的喜怒哀乐、举手投足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学生的情感, 所以教师要时时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加强自身修养, 善于调整心态, 凡消极、紧张、急躁、郁闷的情绪都不允许带入课堂, 牢记、恪守职业道德, 热爱本职工作、热爱教学、热爱学生力求达到“无我”、“忘我”的境界。

2.2 创设意境, 正确移情

人的情感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 学生的情感容易受具体事物的支持, 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有关教育情境, 如, 以环境的布置, 角色的扮演, 气氛的组织来诱发学生的情感, 教师要善于创设各种具体生动的情境,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反复感受使情感具有实际效能。在对学生的教育工作中, 教师要经常为学生树立榜样, 弘扬英雄模范和身边的好人好事, 用良好的感情感染学生, 丰富学生正确的情感体验;在班集体中坚持不懈地开展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的活动, 引导学生通过与别人比较, 根据别人对自己的态度, 以及通过自己活动的成果认识自己, 不断地对自己的情感做出评价;教会学生从理智上防止不适当的情感, 养成监督自己情感的习惯, 通过自我调节和控制情感的能力。

2.3 增加趣味性, 做到以情动人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因素, 学生对德育工作普遍感到抽象沉闷、枯燥乏味、缺乏兴趣和热情。但理论的抽象并不能和枯燥划等号。德育的本质是以情感人,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 人们所凝聚成的高尚的道德情操、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坚忍不拔的意志毅力, 爱国忧民的凛然正气——都是人类社会代代相传的宝贵精神财富。教师要充分投入, 始终保持高度热情, 以此感染学生, 调动学生情绪, 使学生思维和智力活动处于兴奋状态。同时, 在注意理论性、科学性的同时, 讲究一些趣味性, 把阐述理论同形象化叙述融为一体, 就可以使理论增添感情的色彩,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教师在讲授中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 起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 以少胜多的效果。补充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例子, 深入浅出的讲清道理, 使学生感觉德育既不枯燥, 也不神秘, 师生之间的情感就能增强, 教师就更能发挥在情感教育中的导向作用, 从而促进德育工作的进行。

2.4 家校共育, 形成合力

家庭是孩子不可回避的教育环境, 对学生情感的培养有着深厚的影响和渗透作用, 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能成为学生情感的坚实保障。在传统的德育工作中, 家庭教育问题是受到重视的, 涌现了一批善于和家长进行沟通合作的优秀教师。但沟通要注意方法, 不然结果不仅学生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而且激化了亲子矛盾, 恶化了师生关系。若以情感教育的视角加以审视, 家校关系、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都有一个目标指向;为学生的成长提供良好的情感环境, 应该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子女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有助于家长能够体察子女在遭受挫折困扰时内心的真切感受, 有助于家长改善家庭环境的情感氛围。

总之, 情感是启迪学生心扉的钥匙, 是促进学生奋进的催化剂, 是师生之间达到心理相融的媒介, 在德育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教师有效渗透, 能使德育工作得到事半功倍之效。

摘要:本文对学校德育中的作用以及实施方法做了一些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情感,学校,德育,作用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CCC系统在煤制甲醇空压机组及氨制冷压缩机组改造及应用下一篇:外伤后延迟性脾破裂的法医临床鉴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