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金制度完善银行贷款论文

2022-04-14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准备金制度完善银行贷款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运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和Johansan协整检验,对中国货币政策工具之间协调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货币政策工具的各项指标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依存关系,而央行贷款利率始终能有效地抑制外汇占款,因此应加强货币政策工具的配合使用及合理控制外汇占款。

准备金制度完善银行贷款论文 篇1:

贷款损失准备金与信贷紧缩

摘要:本文通过构建贷款风险迁移矩阵的理论模型,分析了前瞻性的贷款准备金计提模式具有抑制信贷紧缩的积极作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80年代末芬兰、挪威和瑞典三个北欧国家及90年代日本的银行危机、信贷紧缩及贷款准备金计提模式,从贷款准备金的角度指出贷款准备金计提模式的滞后性是这些国家信贷紧缩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最后,实证分析了1996~2005年十年间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贷款准备金计提模式,得出的结论是:国有银行的贷款准备金计提模式有强化或助推信贷紧缩的影响,而股份制银行的贷款准备金计提模式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这可以部分解释1996—1998年我国出现的信贷紧缩。

关键词:贷款损失准备金;信贷约束;贷款风险迁移矩阵

一、引 言

一般来说,信贷供给随经济的发展(衰退)而增加(减少),即银行信贷行为具有内在的周期性:当经济衰退时,借款人违约增加,银行贷款风险增加,导致对资本的需求增加。这时,由于资本更加昂贵而难以获得,银行被迫削减贷款以满足资本监管要求,资金供给的不足促使经济衰退进一步恶化(特别是对于那些银行信贷是企业主要资金来源的国家来说);而在经济增长时期,贷款质量的改善使监管资本的需求减少,加上良好的经济景气预期,银行贷款增加比较快,经济的繁荣也因此进一步加速。贷款的周期波动不仅不利于银行自身经营的平稳性,而且加剧了经济的不稳定,亦阻碍了当局反周期政策的有效性。

本文的目的是研究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lanloss provision)(以下简称贷款准备金)的计提行为为什么会对信贷紧缩(Credit Crunch)产生影响。、研究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综述信贷紧缩的原因及应对的文献。第二部分,基于贷款风险的状态迁移概率矩阵遵循马尔可夫链的思想,分析为了有效地覆盖损失和防范风险,银行应采取怎样的贷款准备金计提行为。第三部分,以北欧部分国家和日本所发生的银行危机为例,从贷款准备金的角度分析这些国家银行业信贷紧缩的原因。第四部分,实证分析1996年至2005年间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贷款准备金计提行为,分析我国1996年至1998年间银行信贷紧缩产生的原因。第五部分总结了全文。

一、文献综述

信贷紧缩是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与银行监管当局、银行管理部门较为关注的一个问题,有关研究文献也非常丰富。一方面的研究从信贷市场的不完善和信息不对称的角度分析,如Bemanke(1993),Bemanke and Gertler(1989)和Kiyotaki and M00re(1997)等人认为借款人违约和抵押物价格(房地产和股票价格)具有强化信贷周期的负面效应,即违约随信贷紧缩而增加,资产价格随信贷紧缩而缩水,信贷紧缩造成了经济萧条。第二个方面的研究从银行信贷行为的角度去分析,如Berger and Udell(2003)提出的“制度性记忆假说”、Guttentag andHerring(1984)提出的“灾难短视”(disaster myopi—a)、Acharya(2001)、Acharya and Yorulmazcr(2002)提出的“羊群效应”(herding behavior)等,认为银行信贷行为具有内在的顺周期特征,因而造成了经济的大起大落。Carey(2000)and Herring(1999)认为,市场份额的激烈竞争导致银行在经济上升时期放松了贷款条件,贷款风险溢价减少和抵押物评估的不严格使客户的平均质量下降,导致了在经济回调时期的紧缩。第三个方面的研究从国际银行业目前的风险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出发,Altman andSaunders(2001)、Zsamboki(2001)认为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下,采用内部评级法的银行依据违约概率对客户进行评级,而违约概率与景气循环呈负相关。景气差时,违约概率高,相应的监管资本要求也多,致使信贷紧缩和经济紧缩,而景气好时则相反。BIS(2000)对10国集团主要银行内部评级系统的调查显示,大多数银行内部评级是时点评级(point in time),即以客户目前信用状况作为下一年客户信用等级评定的基础。内部评级的“短视”忽视了客户未来违约风险增加的现实,经济上升时,违约减少使银行倾向于多发放贷款,而经济衰退时则减少贷款。Altman and Sannders(2000)认为,尽管采用外部评级机构的评级能够保证一致性,实施起来也相对简单,但外部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却值得商榷。因为,外部评级机构都是私有企业,从自身的利益和对股东负责的角度来看,经济繁荣时很难保证其做出基于周期考虑而调低客户评级。Ber-ger et aI(1995)、Barth et al(1995)和Jackson et al(2000)等人认为目前采用账面价值衡量银行资本的充足程度并不包括客户的道德风险和经济周期波动对资本的额外要求。因此,监管当局应当改变目前大多数银行采用的历史成本和市场价值模型混合的会计处理方式,而采用公平价值会计法(fair valueaccounting)。采用公平价值会计法有利于银行在经济处于上升时期增加资本以形成资本缓冲(capitalbuffer),应对经济衰退时期对资本的额外需求。

也有一些学者分析银行贷款准备金计提对信贷紧缩的影响。Banque de France(2001)、MieheleCavallo and Giovanni and Majnoni(2002)指出,监管当局尽管在理论上对贷款准备金覆盖预期损失,资本覆盖非预期损失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但实践中这种区别是模糊的。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资本的定义,一般准备金一定程度上具有资本的性质,可部分纳入资本。当经济衰退,贷款准备金往往不足以覆盖预期损失时,这些损失会侵蚀掉一部分资本储备,资本充足率下降会产生信贷紧缩。Lae-ven and Majnoni(2003)、Bikker and Hu(2002)从贷款准备金的角度分析资本监管顺周期性,认为监管资本的周期性波动很大程度上是由不合理的贷款准备金制度造成的。目前各国会计准则要求要以贷款违约损失的实现及数额大小作为计提贷款准备金的依据,商业银行很难做到根据未来经济周期变化趋势计提贷款准备金。在贷款损失大量实现时,银行不得不计提大量贷款准备金,从而造成信贷紧缩。在实证研究方面,大量的研究结果也不断涌现。J.A.Bikker and P.A.J.Metzemaker(2002)、Lue lae-yen Giovanni and Majnoni(2003)、Vincent Bouvatier

and Laetitia Lepctit(2004)等学者对OECD国家和欧洲的实证研究表明: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数额与经济增长率呈负相关关系,经济衰退时,贷款准备金的增加降低了银行资本充足率。贷款准备金不同部分对经济周期和资本充足率的影响是不同的,特种贷款损失准备金恶化了信贷紧缩,而一般贷款准备金则没有上述影响;Michele Cavalln and GiovanniandMajnoni(2002)分别对G-10国家和非G-10国家的实证研究表明,在G-10国家贷款准备金与银行利润存在正相关关系,说明在这些国家贷款准备金的计提一定程度上考虑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而具有“前瞻性”。在非G-10国家上述关系不存在,说明在这些国家准备金的计提是“顺周期”的,滞后于经济周期的波动。此外,Pain(2003)、Bank ofEngland(2002)关于英国、Hasen—Early D.Wall(2003)关于美国、日本、Femandez de Lis(2000)关于西班牙等实证研究均表明,贷款损失准备金的顺周期性和滞后性进一步强化了信贷紧缩。

二、贷款损失分布假设与贷款

准备金计提:理论模型及结果贷款损失准备金是商业银行为抵御贷款预期损失而从利润或收入中提取得用于补偿到期贷款不能收回的资金储备。一般来说,贷款准备金计提依赖于银行的贷款定价,商业银行的贷款定价为:

RL=r+E(d),其中,RL表示贷款利率或风险调整利率,r和E(d)分别为无风险利率和风险溢价。风险溢价是在借款人或行业历史违约率和目前经济条件(杠杆比率、资产波动及贷款期限等)的基础上,银行对贷款或贷款组合预期损失的预测。因此,风险溢价也就是贷款准备金计提的最初依据,而银行也要根据贷款实际风险的变化调整贷款准备金的计提,兹举例如下:

某银行期初发放一笔面值为100美元、元风险利率为10%的贷款。贷款的期末价值取决于相互独立的两种状态,良好状态A和违约状态B分别以80%和20%的概率发生,状态B发生时的贷款价值为0。求解0.8(x)+0.2(0)=100(1.1),为使银行至少获得无风险收益,在良好状态下的贷款价值(x)应为137.5。贷款风险溢价为27.5%[(137.5-100)/100-10%=27.5%],风险调整利率为37.5%。此时,银行应计提贷款准备金为27.5美元。

从上例可以看出,如果预期损失小于实际发生损失,则贷款准备金计提是不充分的,未来损失的实现将迫使银行不得不用减少利润来增加贷款准备金的计提。如果当期利润不能满足银行增加贷款准备金的需求,银行需要动用资本来核销一部分损失。在目前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体系中,贷款损失准备金是抵御风险的第一道防线,贷款损失准备金能否覆盖预期损失将直接关系到银行资本金、存款和存款保险基金是否安全。一般来说,银行基于目前贷款风险状况和未来的预期判断贷款生命周期内的全部损失。因此,我们可以应用马尔科夫链预测理论分析银行对贷款风险状态转移的预期和贷款准备金的计提方法。

1、贷款风险迁移矩阵平稳与贷款准备金计提

在预期损失平稳的假设下,宏观经济状况将继续持续,本期各类别贷款(正常贷款、问题贷款和违约贷款)的风险状态转移将是下期各类别贷款风险状态转移的最好预测。当不同状态迁移与具体时间无关时,预期损失平稳假设下的贷款风险状态迁移的条件概率遵循简单的马尔科夫过程(表1),即银行可以应用遵循马尔科夫过程的贷款风险迁移的条件概率矩阵(本期)预测贷款风险状态的变化(下一期)。为使风险迁移估计简化,假设(1)所有贷款的额度相等,服从相同的收益分布函数,且在贷款生命周期内无结构变化。(2)到期贷款为同质贷款取代,违约贷款完全核销(不同时期银行贷款存量相等)。

元素为贷款风险状态转换的条件概率,如P12是目前处于正常状态的贷款下一期转换为问题贷款的概率,或者说P12%的正常贷款会在下一期转换为问题贷款。在预期损失分布平稳和状态迁移同期独立的假定下,银行可通过本期贷款风险状态迁移矩阵准确地获得下一期的各类型贷款风险状态变化的条件概率,从而预测贷款的损失和计提相应的贷款准备金。

定义G;N、D;分别为t期后正常贷款、问题贷款和违约贷款的期望数量,并将各期贷款余额标准化为1,下面给出t=0、t=1和t=2时各类贷款的风险迁移情况:

t=0时,期除发放的贷款全部为正常贷款,所以Gn=1,N=0,D=0。

t=1时,所有违约贷款经冲抵贷款准备金账户余额后,为发放同等数量的正常贷款取代,所以既可以看作t=0时发放的一个单位贷款组合在t=1时组合内各类型贷款的余额,也可看作t=0时发放的一个单位的正常贷款在t=1时转化为问题贷款、违约贷款或维持正常的概率。

根据t=1时各类贷款的余额和风险迁移矩阵,

因为银行在每一期都会预测D数量(比例)的贷款被核销和发放相同数量(比例)的正常贷款。每一期银行都会根据对D的计算,从当期利润提留相应数量的贷款准备金,作为下一期核销的预期。基于以上的假设和求解,在贷款生命周期内,贷款风险的实际变化与预期相同,银行实际贷款核销与贷款准备金计提相等,银行利润和资本将不受贷款风险的冲击。

值得注意的是,三种类型贷款随时间推移收敛于稳定值仅代表长期趋势值,贷款在某一特定时期的风险状态的实际值可能会与预测值存在一定程度的偏离,银行会根据这种偏离修正下一期贷款风险状态迁移的条件概率为对贷款风险状态转换的条件概率的随机冲击,只要预期损失平稳分布,贷款风险迁移矩阵对随机冲击的调整会使其回到稳定状态,贷款实际损失与贷款准备金围绕稳定值(D)小幅波动,并不会冲击银行的利润和资本。

2、贷款损失迁移矩阵发生结构变化与贷款准备金计提

在贷款风险迁移矩阵平稳性的假定下,贷款风险迁移与预期基本相同,贷款准备金计提也完全能够覆盖实际贷款核销,从而银行经营业绩可以得到如实反映,资本安全也可以得到保障。如果在贷款周期内贷款风险迁移矩阵发生了结构变化而不再具有平稳性,贷款迁移矩阵的预测值将不能准确反映潜在损失的大小。例如,宏观经济或行业发生周期波动时,贷款风险迁移矩阵就会出现结构变化:宏观经济或行业处于上升时期,银行贷款和利润增长较快,银行不断调低对未来贷款损失的预期,贷款准备金账户余额较少;宏观经济出现衰退或行业发展下降时,贷款违约事件大量出现,而此时由于利润和贷款准备金余额的不足,银行不得不动用资本来核销部分损失,利润减少和资本充足率的下降导致信贷供给下降。

迁移矩阵A和B分别表示在经济上升时期和衰退时期的银行贷款风险状态迁移矩阵。由

于贷款风险迁移矩阵发生了结构变化,由迁移矩阵B所计算的贷款损失大于由迁移矩阵A所计算的贷款损失,对于在经济或行业发展处于上升时期发放的贷款来讲,依据平稳性假设而用迁移矩阵A预测贷款损失可能会低估银行面临的潜在损失,而相应的贷款准备金计提也不能覆盖潜在损失。为了准确反映实际经营成果和提高抗风险的能力,一个有远见的银行管理者应根据对未来贷款风险迁移矩阵可能出现的结构变化,修正目前的风险迁移矩阵。一种考虑是应用贝叶斯预测理论,基于风险迁移矩阵结构变化的考虑,得到贷款风险状态转换的加权迁移矩阵。在新的迁移矩阵中,贷款风险状态转换的条件概率(R)是矩阵A和矩阵R中相应条件概率的加权平均值。

在权重公式中,表示贷款数量,经济上升时期贷款增长越快,经济衰退时银行面临的损失越大,从而给予“更大的权重。为贷款迁移矩阵发生结构变化时,银行对贷款风险状态条件概率方差的估计,越大或者贷款迁移矩阵中的条件概率变化越大,则应给予%更大的权重。

新的迁移矩阵是在贷款生命周期内,考虑经济周期波动对贷款风险状态的影响而构建的。应用贷款风险迁移矩阵R预测贷款违约使银行能够动态地、前瞻性地估计银行未来可能面临的风险和损失,符合银行谨慎和稳健经营的原则。更重要的是,将贷款风险迁移矩阵R。作为银行计提贷款准备金的基础,能够熨平经济的周期波动,使银行的利润得到平滑,资本安全得到保障。在经济或行业的上升时期,R3>P3(i=1、2)、R3>P3,贷款准备金计提数额大于当期贷款核销数额账户余额,贷款准备金账户余额不断增加;在经济或行业发展转入衰退后,R3>P3(i=1、2)、R3>P3,银行可用贷款准备金账户的积累核销大量增加的不良贷款,弥补了当前利润制约增加贷款准备金计提而不得不动用资本的不足,从而使银行的利润和资本免受经济周期波动的冲击。

三、贷款准备金与信贷约束:

北欧和日本银行危机的分析

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北欧银行业危机和90年代后期的日本银行业危机在上世纪国际金融危机众多案例中极具典型性,这主要是由于两次危机具有很多相似的特征:危机前的经济增长和金融自由化促使信贷规模增加和资产价格上扬;信贷的扩张和资产价格膨胀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繁荣;资产泡沫破裂促成危机到来,银行信贷大幅度紧缩造成经济衰退。有关北欧和日本银行业危机造成信贷紧缩的原因分析,大多数研究从监管弱化、恶性竞争、贷款风险集中等角度出发。以下从银行贷款风险迁移矩阵在经济周期繁荣与衰退的交替时会出现结构性变化的理论出发,分析北欧三个国家——芬兰、瑞典及挪威和日本银行业危机前后贷款准备金的计提模式,从贷款准备金的角度探析北欧和日本银行业危机造成信贷紧缩的原因。

分别报告了北欧银行危机最严重的三个国家1983年至1993年银行业的贷款增长率和利润率。上世纪80年代,北欧各国普遍实施了刺激经济发展和放松金融监管的政策,经济增长和金融自由化促进金融需求增长的同时,也拓宽了银行信贷市场。此外,由于作为抵押物的资产价格(主要是房地产价格)的上涨,银行业贷款的扩张和利润的增长较快。芬兰、挪威和瑞典80年代贷款的平均增长率达到近18%,平均利润率达到1%左右。

信贷的扩张和利润的增长促进了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和资产价格的飙升,使得信贷需求和供给的增长相互强化。到80年代末,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恶化(石油价格暴跌、欧洲货币危机等)导致宏观政策紧缩和资产价格泡沫破裂,致使贷款违约事件大量增加。银行危机发生标志着信贷紧缩和经济衰退的到来,北欧三国经历了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

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与80年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银行危机后,在不良资产迅速增加和银行盈利能力迅速下降的同时,信贷大幅度紧缩:贷款增长率下降了90%左右,资产利润率下降2倍多。从银行贷款准备金计提的角度来分析,北欧银行业危机、信贷紧缩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可以由不合理的贷款准备金计提行为来解释。图3和图4分别报告了三个国家这一时期的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贷款余额)和贷款准备金计提比率(贷款准备金/贷款余额),银行的贷款准备金计提行为具有强化或助长信贷紧缩的作用:在经济上升时期,贷款损失较少,贷款准备金计提比率远远小于利润率,较高的利润率进一步使贷款扩张;在经济下降时期,贷款出现大量损失,贷款准备金计提比率远远大于利润率,贷款损失严重侵蚀了银行的利润和资本,银行不得不大幅度削减贷款。

报告了1990年至2000年日本银行业贷款、贷款准备金和利润率的变动情况,日本90年代的银行业危机与北欧基本一致,但是日本的银行业危机更加严重,到目前为止,日本还没有从衰退的泥潭中走出来。从表4可以看出,日本在90年代前期贷款增长率达到2.36%,利润率为0.013%,不良贷款率和贷款准备金计提比率分别仅为3.2%和0.4%。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银行危机后,不良资产迅速增加和银行盈利能力迅速下降的同时,信贷大幅度紧缩。相比较北欧银行业危机后的信贷紧缩,日本的紧缩更为严重:贷款增长率下降200%、利润率下降25倍、不良贷款增加了1倍,为了应对大量不良贷款,银行不得不增加贷款准备金计提比率,从而造成信贷的进一步紧缩。

分析北欧和日本银行业不良贷款比率的变化可以看出,无论单独分析经济高涨时期还是低迷时期,贷款风险状态转移都比较平稳(不良贷款率变化幅度较小),而当经济由盛转衰时,贷款风险的状态转移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90年代北欧三国的平均不良贷款比率上升300%,日本银行业的不良贷款比率上升近100%)。因而,如果银行考虑到贷款生命周期内可能会出现的经济衰退会使未来的贷款违约增加,则贷款准备金计提比率就应该以贷款期内的平均损失率为基础。这样,经济上升时期的损失率小于平均损失率,积累的贷款准备金可以抵消经济下降时期贷款损失的大量出现,减轻了贷款损失对银行利润和资本的侵蚀,从而对信贷紧缩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四、中国银行业贷款准备金计提行为的实证分析

由前述可知,在贷款生命周期内,考虑发生结构变化构建的贷款风险迁移矩阵,实施逆周期的或前瞻的贷款准备金计提方法,实际上是将贷款准备金计提方式设计为平滑银行利润和抑制贷款紧缩的内在稳定器。这一方法与目前西班牙、葡萄牙两个国家所实施的“动态准备金”(Dynamic provision)制度的原理是一样的,“动态准备金”(Dynamic provl-sion)制度要求银行在经济繁荣时期多计提贷款准备金,以提高银行未来偿债能力和银行的风险管理意识;在经济收缩时可少提贷款准备金,以增加银行的利润和维持资本充足率的水平。我国在1996

年至1998年出现了银行体系的“惜贷”或信贷紧缩现象,很多学者从银行处理不良资产、提高资本充足率和加快商业化改革步伐等角度分析“惜贷”产生的原因。以下利用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数据,从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两方面实证分析银行贷款准备金计提模式的特征,以期能对1996年至1998年出现的信贷紧缩提供一定程度的解释。

1、模型设定

影响贷款准备金计提比例的因素包括宏观经济因素和微观经济因素。宏观因素主要有经济增长率、利率(存款及贷款利率)和货币政策等,宏观因素的影响对所有银行是相同的和外生的。微观因素主要有贷款增长、不良贷款、及反映银行异质性的因素(如经营范围、管理能力等)等。贷款准备金计提比例的确定反映了银行对贷款内在损失的估计:经济上升时,贷款损失较少,贷款准备金计提比例随着贷款增长而下降;经济进入衰退时,贷款损失较多,贷款准备金计提比例随信贷紧缩而上升。2002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之前,我国银行基本上根据贷款规模来计提贷款准备金。因而,我们用各年度贷款规模来反映这些微观和宏观因素的影响。

银行利润对贷款准备金计提比例的影响可以反映银行是否存在前瞻性的准备金计提行为:银行管理者为了使银行经营业绩更加平稳,贷款准备金计提比例在经济上升和利润增长时存在增加的趋势,即利润增长对贷款准备金计提比例存在正的影响。但银行管理者可能增加现期的利润分配,而将未来可能的损失留给继任者,则在经济上升和利润增加时,贷款准备金计提比例在下降,即利润对贷款准备金计提比例可能存在负的影响。

基于以上分析,被解释变量是各银行的贷款准备金计提占当年贷款余额的比例(LLPit),解释变量是各银行每年的贷款总额(TOLOANit)和税后利润额(TOPROFITit)。

对于以上模型的估计,这里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采用固定效应分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两方面来研究贷款准备金计提的模式。应用面板数据模型一方面可以增加样本容量,另一方面用固定效应估计可以控制诸如各家银行异质性的影响,如各家银行可能存在贷款范围(行业范围、地域范围等)、管理能力和经营策略上的不同。

2、模型的估计结果

根据以上模型的设定,我们采用的样本区间是1996年至2005年年度数据,面板数据包含的机构是4家国有银行加交通银行和7家股份制银行,数据来源于Bankscope和中国金融年鉴。

3、回归结果分析

(1)从模型估计的结果看,国有银行与股份制银行的贷款规模对贷款准备金计提比例的影响在6%的显著性水平上都显著为负。股份制银行贷款规模对贷款准备金计提比例的影响更加显著、影响程度更大,这主要是由于股份制银行的商业化程度较国有银行更高、贷款总体质量更好的结果。考虑现实风险的贷款准备金计提,在经济上升阶段,由于股份制银行的贷款质量改善更为明显,从而贷款准备金计提比例下降更多。国有银行的贷款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支持国有经济的政策性,经济上升阶段贷款质量的改善也不像股份制银行那么明显;在经济低迷阶段,国有银行的政策性使其不能像股份制银行那样更大程度地收缩贷款。

(2)国有银行的利润对贷款准备金计提比例的影响在2%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为负,而股份制银行的利润对贷款准备金计提比例的影响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为正,且影响程度更大。这表明国有银行的贷款准备金计提行为是顺周期或不具有前瞻性,这与国有银行改革后的实际行为是一致的。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国有银行商业化和国际化步伐加快,为了消化大量的不良资产和提高资本充足率,国家对于银行充足地计提贷款准备金日益重视。为了满足监管要求和提高资本充足率,国有银行不得不增加准备金的计提比例。股份制银行的贷款准备金计提行为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相对于国有银行而言,这突出了股份制银行地位的独立性、内部管理的完善性和业务经营的平稳性。综合以上分析,在信贷市场中国有银行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这可以部分解释1996年至1998年我国出现的信贷紧缩现象。

五、结论及政策意义

本文通过构建贷款风险迁移矩阵理论模型,分析了在贷款风险迁移矩阵平稳性的假定下,贷款风险状态迁移与预期基本相同,贷款准备金计提也完全能够覆盖实际贷款核销,资本安全也可以得到保障。在贷款生命周期内,若贷款风险迁移矩阵发生了结构变化,银行依据平稳性假设条件下的贷款风险迁移矩阵预测贷款损失时,可能会低估银行面临的潜在损失,而相应的贷款准备金计提也不能覆盖潜在损失。如果银行能够考虑到在贷款周期内风险迁移的结构变化,构建加权的风险迁移矩阵作为计提贷款准备金的基础,则银行能够前瞻性地预测贷款损失,熨平经济周期波动对资本的冲击。在此基础上,本文以20世纪80年代发生在芬兰、挪威和瑞典三个北欧国家的银行业危机和90年代发生在日本的银行业危机为例,分析危机前后银行贷款准备金计提行为的变化。文章指出,滞后的贷款准备金计提模式严重地削弱了这些国家银行业危机时期的资本基础,从而造成了信贷紧缩,而设计前瞻性的贷款准备金计提模式是抑制信贷约束的有效手段。最后,本文在对我国4家国有银行加交通银行和7家股份制银行的贷款准备金计提模式分别进行实证分析以后发现国有银行贷款准备金计提行为存在“滞后性”,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计提行为则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在信贷市场中国有银行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这可以部分解释我国在1996年至1998年出现的银行“惜贷”现象的原因之所在。目前,国内商业银行改革已经进入上市、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实施资本监管的新阶段。业务经营和利润的平稳性对于降低筹资成本、提高股东价值、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意义,而资本水平的充足状况是制约信贷供给的重要因素。另外,从2004年起,针对房地产、汽车市场发展中存在过热的现象,国家已采取多项宏观调控的措施,对于目前已成为银行重要利润来源的房地产和汽车相关贷款来说,未来的风险很不稳定,银行能否及早应对,对未来的信贷供给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因此,贷款准备金计提方式的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李宇嘉 陆 军

准备金制度完善银行贷款论文 篇2:

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协调性分析及对策

摘要:运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和Johansan协整检验,对中国货币政策工具之间协调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货币政策工具的各项指标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依存关系,而央行贷款利率始终能有效地抑制外汇占款,因此应加强货币政策工具的配合使用及合理控制外汇占款。

关键词:货币政策工具;VAR;协整分析

目前国内学者对货币政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货币政策与其他政策的协调、货币政策工具对中间目标的影响,以及货币政策工具的效应等问题,对货币政策工具协调性的研究并不深入,为此,本文采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的Johansan协整检验对其加以探讨。

一、指标体系构建、数据来源以及方法选择

(一)指标体系构建

中国人民银行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四种,即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贷款和利率政策。在中国目前状况下,公开市场操作的效果主要体现在外汇占款的变化上[1]。中国外汇占款是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使得中国货币供应量大大增加,中央银行收购的外汇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主要表现是外汇[2],因此选择外汇作为公开市场业务的代表指标。存款准备金制度1998年3月21日进行了改革,准备金存款和备付金存款两个账户合并,仅选择法定准备金。中央银行贷款可以通过再贷款和再贴现来实现,近年来金融调控方式由直接调控转向间接调控,再贷款占基础货币的比重下降,选用再贴现。利率工具主要有:调整中央银行基准利率、调整金融机构法定存贷款利率、制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制定相关政策对各类利率结构和档次进行调整、选择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一年期基准利率和央行对金融机构贷款一年期基准利率等。为此,本文用于货币政策工具协调性分析的指标体系构建如表1。

(二)数据来源及说明

所用数据均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http://www.pbc.gov.cn),数据区间为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外汇数据用以2000年1月定基的cpi进行消除物价影响(定基cpi的处理过程借鉴高铁梅书籍[3])。其余原始数据均为各项指标的调整值,所以对指标未做调整的月份沿用最近一期修改后的值作为当月该项指标的值,月内对指标数值有调整的,则采用天数加权得到该项指标的平均值作为当月值。同时,为消除季节影响,采用X11季节加法模型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最后对数据取对数,以消除异方差。所用指标见表1。

(三)研究方法的选择

本文选择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的Johansen协整检验对货币政策工具之间协调性进行分析,是基于VAR模型可规避协整检验中滞后区间的难以选择问题。

二、货币政策工具协调性的实证分析

为了分析货币政策工具之间的协调程度,首先对各序列做单位根检验,确定其单整阶数,然后建立VAR模型,得到各项组合的稳定性及最优滞后阶数,最后对相应组合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得到协整方程标准化系数,以此对各组合分析其协调程度。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协调检验按选取指标的个数不同分为四个部分,即三项、四项、五项和总体指标的协调关系检验。

(一)单位根检验

采用ADF单位根法来检验各变量的平稳性,为后续的分析做准备。零假设为:H0:p=1,备择假设为:H0:p<1。若计算得到的ADF统计量的值大于临界值,则接受H0,认为检测的变量时间序列含有一个单位根,变量时间序列是不平稳的;反之,则认为变量时间序列是平稳的[4]。结果由eviews6软件产生,结果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各序列的原始值均为不平稳的,但是一阶差分后各序列均为平稳序列,即均为I(1)。

(二)协调关系的检验

1. 三项组合的关系检验。三项组合的VAR模型见表3,相应协整检验见表4。三项指标组成的可行协整关系系数整理结果见表5,检查各协整方程系数可以发现:

(1)~(7),相关各项指标对法定准备金和再贴现存在长期稳定的影响,但是影响力度偏弱;

(8)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对外汇占款的长期弹性分别为14.41和-32.00,对外汇占款的影响程度大,存款利率对外汇占款起推动作用,而贷款利率对外汇占款起抑制作用;

(9)存款利率和央行贷款利率对外汇占款的长期弹性分别为13.2和-25.37,对外汇占款的影响程度大,存款利率对外汇占款起推动作用,而央行贷款利率对外汇占款起抑制作用;

(10)贷款利率和央行贷款利率对外汇占款的长期弹性分别为125.05和-201.88,对外汇占款的影响有成倍数的效益,但贷款利率对外汇占款的影响方向为正向,而央行贷款利率对外汇占款的影响方向为反方向。

整体来看,外汇占款对法定准备金和再贴现的影响都是反方向的,影响程度不是很大,而存款利率、贷款利率、央行基准利率对法定准备金的影响方向为同方向。存款利率对外汇占款起促进作用,贷款利率和央行贷款利率与存款利率搭配对外汇占款起到了有效的抑制作用,但存款利率和央行贷款利率搭配对外汇占款的作用方向相反。

2. 四项组合的关系检验。表6为四项组合的基于VAR模型的协整关系系数。

从该部分可以发现:

(1)再貼现、外汇占款和存款利率对法定准备金分别起促进、促进和抑制作用。法定准备金具有强制性、惩罚性和低成本性的特点,被认为是调节货币的“利器”,但是,其变动对经济的震动太大。目前,中国存款准备金率已达到历史最高点。再贴现的告示作用和对信贷结构的调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法定准备金的不足。外汇占款的增加,通过基础货币对商业银行信贷产生扩张效应。同时,利率变动可以对物价产生很强的影响,进一步加强政策效果。

(2)~(6)以及(7),可以看出后续各项对法定准备金以及再贴现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但影响程度不大。

(8)~(9),外汇占款、存贷款利率和央行贷款利率对再贴现分别起抑制、促进、抑制作用。2008年后半年,为应对国内外严峻的经济环境,中国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五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四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央行贷款利率和再贴现率两次下调,旨在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刺激经济的恢复。

(10)存款利率、贷款利率和央行贷款利率对外汇占款分别起促进、促进、抑制作用。外汇占款增加,导致基础货币投放增多,流动性加强,为合理控制货币供应量,必须紧缩国内信贷。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影响企业以及个人对货币的需求,但对流通中货币量的影响有限。央行贷款利率,可以有效地控制金融机构的信贷能力,影响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调整,进而加强对流通中货币的控制力度。

总体来看,各组合对法定准备金的影响方向各异,而对再贴现的影响方向较为一致。

3. 五项组合的关系检验。五项组合的基于VAR模型的协整检验,具体协整关系系数见表7。

从该部分可以发现:

(1)再贴现、外汇占款、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对法定准备金分别起抑制、抑制、促进、促进作用;

(2)再贴现、外汇占款、存款利率和央行贷款利率对法定准备金分别起促进、促进、抑制、促进作用;

(3)再贴现、外汇占款、贷款利率和央行贷款利率对法定准备金分别起抑制、抑制、促进、抑制作用;

(4)外汇占款、存款利率、贷款利率和央行贷款利率对法定准备金分别起抑制、抑制、促进、抑制作用;

(5)外匯占款、存款利率、贷款利率和央行贷款利率对再贴现分别起抑制、促进、促进、抑制作用。

五项组合的货币政策工具其相互作用已经呈现复杂的变化。

4. 全部指标。全部指标基于VAR模型的协整检验协整关系系数(见表8)显示:再贴现、贷款利率和央行贷款利率对法定准备金的影响方向为正,而外汇占款、存款利率对法定准备金的影响方向为负。再贴现和存款利率、央行贷款利率对法定准备金的影响力度较大。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结论

1. 三项组合分析,指标间影响程度差异较大。外汇占款对法定准备金和再贴现的影响都是反方向的,影响程度不是很大,而存款利率、贷款利率、央行基准利率对法定准备金的影响方向为同方向。存款利率对外汇占款起促进作用,贷款利率、央行贷款利率与存款利率搭配对外汇占款起到了有效的抑制作用。

2.多项指标组合,其影响程度呈现复杂化。四项组合分析,各组合对法定准备金的影响方向各异,而对再贴现的影响方向较为一致。五项组合,货币政策工具其相互作用已经呈现复杂的变化。整体指标显示,再贴现、贷款利率和央行贷款利率对法定准备金的影响方向为正,而外汇占款、存款利率对法定准备金的影响方向为负。再贴现、存款利率和央行贷款利率对法定准备金的影响力度较大。

(二)政策建议

1. 货币政策工具应合理搭配使用。2011年初至5月16日,央行四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央行票据共发行三十三期,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调整两次。结合本文的数据分析,不同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可以促进政策目标的实现,弥补单一政策工具无法满足经济调节所有要求的缺陷。在中国当前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合理搭配使用货币政策工具尤为重要。

2. 公开市场业务仍需完善。公开市场业务在我国近年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由于其主动性、灵活性和时效性等特性,已经成为中国央行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之一。同时,公开市场业务被视为发展中国家外汇冲销的主要手段。但是,由于中国资本市场和证券市场发展滞后于发达国家,公开市场业务受到一定程度的局限。为了促进中国公开市场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加大对证券市场的监管与完善。

3. 外汇储备应保持合理规模,以缓解外汇占款压力。央行于2011年5月12日晚间宣布,从5月18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同日,央行重启三年期央票,以3.8%的中标利率发行了400亿元的三年期央票,以2.915 8%的中标利率发行了500亿元3月期央票,以2.88%的中标利率进行了100亿元的91天期正回购。央行副行长胡晓炼指出,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主要是对冲外汇流入投放的新增流动性,对金融机构的正常头寸并未造成大的影响,总体效应呈现中性,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未来还有相当空间[5]。然而,中国外汇占款规模已经从2002年底的2.3万亿元增加到2010年底的22.58万亿元。因此,一方面需要确定合理的外汇储备规模,另一方面需要协调各种外汇占款冲销工具,共同缓解外汇占款压力。

4. 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利率市场化是公开市场业务的必要条件,利率是运用公开市场业务进行货币政策调控经济的主要杠杆[6]。利率市场化改革是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表示,要有规划、有步骤、坚定不移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参考文献:

[1]鲁婧.我国货币政策工具运用对中介目标的影响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7.

[2]谢金枚.论外汇占款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J].中国经贸导刊,2009,(16):44.

[3]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63-264,272-275.

[4]张晓峒.Eviews使用指南与案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84-87.

[5]徐以升.对冲外汇占款 央行成本或超万亿[N].第一财经日报,2011-05-16.

[6]张永芳.流动性充裕条件下我国公开市场业务问题研究[J].金融经济,2010,(8):32-34.

责任编辑、校对:王岩云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 about the Coordination of Monetary Policy in China

Yang Lixun, Liang Lina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China)

Key words: monetary policy instruments; VAR; co integration analysis

作者:杨立勋,梁丽娜

准备金制度完善银行贷款论文 篇3:

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摘 要:中国人民银行又于今年1月14日宣布再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已经是我国2010年以来第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我国如此频繁地使用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工具,但是并未收到很好的成效,这主要与我国利率非市场化、低利率以及存款准备金制度自身缺陷有密切关系。因此,我国必须不断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并且努力完善存款准备金制度,从而有效地发揮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调控宏观经济的作用。

关键词: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有效性;利率;存款准备金制度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是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三大政策工具之一,是指中央银行在法律规定的权力范围内,通过规定或调整金融机构缴存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以改变金融机构的准备金数量和货币扩张乘数,从而达到控制金融机构的信用创造能力和货币供应量的目的。

由于在银行资产中活期存款所占比重一般较大,所以准备率的微小变动在庞大技术和存款乘数的作用下,都会对货币供给量的变动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商业银行只保留少量超额准备金的情况下,容易导致银行资金周转困难而陷入困境。基于其对经济产生的强烈震荡,中央银行一般不将它作为一项日常的调节工具。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有效性也一度受到质疑。

(二)对该政策工具有效性的质疑

西方一些金融市场较发达国家的中央银行很少采用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工具来进行日常的货币政策管理。美联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原因是准备金率的变动影响激烈,若经常使用会扰乱金融界,也会使银行日常经营活动受到干扰。所以只宜作为“宣传效应”表明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变动方向;同时,当使用时一般应配合公开市场操作以降低准备金变动的剧烈影响。

余明(2009)认为中央银行紧缩性准备金政策的有效性被超额准备金率降低所产生的扩张效应抵消,商业银行吸收存款负债规模的增长及无准备金要求的资金来源的增加也削弱其有效性。但是,资金来源结构相对集中于存款、超额准备金率较低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商业银行受紧缩性准备金政策的影响较为明显。

周光友(2010)认为电子货币的迅速发展对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有效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他通过将电子货币引入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理论分析框架,建立经济计量模型分析得出:电子货币发展增强了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力,提高各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加大中央银行确定法定存款准备金计提基数的难度,并且产生了加速效应和替代转化效应。

(三)本文研究内容

本文根据目前我国频繁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现状,通过2010年及2011年前3个月货币供应量的数据分析得出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低效性。并从利率以及存款准备金制度自身存在的缺陷方面深刻剖析了导致该货币政策工具低效的原因,进而提出了提高其有效性的建议和措施。

二、有效性分析

(一)我国频繁使用该政策工具的原因分析

我国一直以来把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作为主要的政策工具之一,进入2010年以来更是先后6次上调了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主要是因为:第一,我国公开市场操作工具及在再贴现市场的约束。第二,在目前流动性过剩的条件下,相对于加息这一调控措施而言,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我国中央银行回收流动性的最优决策。第三,在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和资本充足制度都不成型或不完善的背景下,存款准备金制度则是约束银行贷款扩张的相对可行制度。

(二)我国使用该政策工具取得的成效分析

表2.1 Money Supply

单位:亿元人民币

注:数据来自于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统计数据,均为正式数据

表2.2 Money Supply

单位:亿元人民币

注:2010年平均数据由表一数据计算得出,2011年3月份为初步数据

由表2.1可以看出,M2和M1在2010年度内基本成上升态势,分别于2010年12月达到最大值。M0在上半年略成下降趋势,但在下半年又逐渐回升,最后在2010年12月达到了新高。

在进入2011年以后,货币供应量一直居高不下。由表2.2中数据计算得出:2011年1月份M1、M2、M3较2010年度平均值分别增长了8.73%、8.23%和42.27%。在一月份央行宣布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之后,2月份M1、M0值略有下降,但是数值仍然较大,货币供应量基本高于2010年各月份水平。

总体看来,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有效性不尽人意。

(三)低效原因分析

1、利率方面

(1)利率的非市场化

利率的非市场化阻碍了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有效实施。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作用机制是:法定准备金率→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金→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其信用创造量→货币供应量→市场利率→投资、货币需求量。当中央银行运用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调整货币供应量时,由于利率的非市场化,导致利率不会随市场供给状况而变动,或者其变动幅度较小,从而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该调控工具也失效了。

(2)低利率

低利率是存款准备金率上调难见成效的症结所在。金融深化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金融运行中的利率水平应该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在发展中国家,要想使利率手段高效地发挥作用必须使名义利率水平介于通货膨胀率和实质资本的收益率之间,使货币和实质资本保持一定的互补性,以保证在内源融资型投资为主的条件下,投资者的货币积累能够有效地转化为实质资本。一旦名义利率低于通货膨胀率,人们持有货币的成本就会增加,所以会大量的进行投资活动;另一方面,企业融资成本大大降低,也会促使投资过热。

2、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自身存在的缺陷

(1)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实施对象存在漏洞

我国虽然规定商业银行及其他吸收存款货币的非银行金融机构都必须向中国人民银行缴纳存款准备金。但是,难免会存在大量金融监管体系以外的金融市场;同时,与很多西方国家实行的零准备金率相比,我国目前的法定准备金率明显过高,金融机构为了降低成本、增加盈利,必然会通过各种即溶创新来规避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约束。因此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效力会大打折扣。

(2)法定存款准备金的按旬考核制

目前,我国实行按旬考核来确定存款余额,此方法虽然简便易行,但在货币控制方面存在着很大的缺陷:一是按此方法计算的准备金不能适应每天存款负债的变化,商业银行在缴纳存款准备金的间隔可能会增加短期存款,但却没有相应的增加存款准备金;二是商业银行还可以采取在期末挪用其他款项来抵缴准备金,或者在期末暂时压低存款余额以减少上缴的存款准备金额等多种措施来规避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约束。

(3)对超额准备金付息的政策

在风险和收益极其不对等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一味地寻求大企业、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发放贷款,对于一些中小企业,商业银行往往不愿意贷款。由于我国对超额准备金付息,所以商业银行与其把贷款发放给没有保障的中小企业,不如存入中央银行以获得稳定的利息收入,于是便出现了严重的“惜贷”现象。进而使得各商业银行对央行的货币政策,特别是扩张的货币政策反映迟钝。

三、提高其有效性的建议和措施

(一)不断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

如今我国始终对利率进行干扰的一个很大的原因是为了稳定汇率:一旦加息,大量热钱必定流入我国境内,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会进一步加大。我们必须这调整利率和稳定汇率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以实现内外部的同时均衡。扩大汇率的浮动区间撒利率市场化进程的第一步,同时应当加快形成以市场资金供求为基础的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以完善存款准备金率发挥作用的市场条件。

(二)不断完善存款准备金制度

1、扩大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约束的对象

主要是针对金融创新业务产生的负债,即商业银行自营性的理财产品产生的负债,实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约束。同时应积极做好金融机构金融创新产品的监测,及时的增加各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约束。

2、改革存款准备金计提方式

这主要是借鉴国际上通用的平均法时差准备金制度,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的平均余额作为计算基础,间隔一旬后再予缴存。这种计提方式能是从根本上克服人为的因素,使得计算结果更加真实可靠,提高了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有效性,从而有效增加了中央银行的调控力度。

3、改革对超额准备金付息的政策

目前多数西方国家对超额准备金甚至法定存款准备金都不支付利息,我国应当借鉴其做法首先逐步降低超额准备金支付的利率,然后适时的取消对超额准备金付息的制度。这样,商业银行过高的超额准备金将增加其成本,于是商业银行会在市场上寻求合适的放贷机会,有效遏制了“惜贷”的现象,并且使市场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调控作用。同时当中央银行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也会做出迅速的反应,有效增强了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有效性,提高了中央银行的调控能力。

结束语:进入2010年以来,我国已经先后6次上调勒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但是货币供应量总体却成上升趋势,并没有达到中国人民银行预期的目前。这主要是我国利率的非市场化以及低利率所致,同时我国目前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约束对象存在漏洞、计提方式存在严重缺陷,而且对超额准备金支付利息,这些都阻碍了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因此我国必须不断加快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扩大存款准备金制度约束对象,完善存款准备金计提方式并且逐步降低甚至取消对超额准备金支付的利息。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易定红.美联储实施货币政策的经验及其借鉴意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88-190.

[2]余明.中国存款准备金政策有效性分析[J].世界经济.2009,2.

[3]周光友.电子货币对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冲击效应研究[DB/OL].2010.09.

[4]刘琳.我国频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及效用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13:80-81.

[5]巴曙松.中國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158-192.

[6]王广谦.中央银行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2-83.

作者:石千凡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客观属性构建公共管理学论文下一篇:项目教学中模拟电子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