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价值取向的新闻评论论文

2022-04-13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基于价值取向的新闻评论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近年来,各色段子充斥在各大媒介平台上,层出不穷,长盛不衰。互联网更成了段子创作和传播的沃土,网络技术与文化推动了段子井喷式发展:每逢热点,必火段子。段子除了娱乐休闲外,大多还具有时效性和政论性。新闻评论作为一类新闻体裁,同样表达人们对新闻事件的判断,引发公众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基于价值取向的新闻评论论文 篇1:

网络新闻评论及其问题研究

摘要:网络新闻是以网络为载体的新闻,网络新闻评论使新闻评论有了新的传播载体,伴随着网络新闻而生,由于网络新闻评论的言论较为“自由”,由网络匿名所带来的自由随意性较大,网络新闻评论泛滥的现象仍然存在,如何优化网络新聞评论环境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网络新闻评论为切入点,分析了网络新闻评论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优化网络新闻评论问题的策略,以期指导实践。

关键词:网络新闻;新闻评论;问题;优化策略

网络新闻评论具有时效性、互动性、海量性、集纳性等特点,一方面在传导民意、聚焦舆论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网络新闻评论也带来了许多问题,网络批判的理性程度不足,致使网络新闻评论质量不高,不乏充满低级趣味的评论,鉴于此,笔者对网络新闻评论及其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网络新闻评论存在的问题

当前,网络新闻评论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网络新闻评论失真、网络新闻评论议题重复、网络新闻评论管理难度大等问题,对网络新闻的发展极为不利,其具体内容如下:

(一)网络新闻评论失真

网络新闻评论失真是网络新闻评论中常见的问题。对新闻而言,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新闻评论是基于新闻事实的衍生物,网络新闻评论失真往往是由于网络新闻失真而导致的,某些新闻工作者一味地追求吸引眼球,导致了假新闻的出现,其新闻本身也就不具备任何价值与意义,反转新闻导致相关评论有所偏颇,由此产生的网络新闻评论很容易因新闻反转而导致评论失真。

(二)网络新闻评论议题重复

网络新闻评论议题重复也是网络新闻评论存在的问题之一。网络媒体的“议题设置”具有引导舆论的作用,有些新闻媒体为了追求流量而刻意迎合受众设置议题,再通过多次、大量地报道某一事件,影响公众舆论,从而导致网络评论的议题会出现重复的现象,很多网络新闻评论单纯的是一些情感上的宣泄言论,这样使得网络新闻评论难以控制。

(三)网络新闻评论管理难度大

网络新闻评论管理难度大也是网络新闻评论存在的突出问题。一般来说,网络新闻评论通过网络媒介汇集、交换和传播信息,评论主体多元,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评论的语言,可以是一篇文章,也可以是一段或一句话,每时每刻每分每秒都在更新,无疑增大了网络新闻评论管理难度,因此,探索优化网络新闻评论的策略势在必行。

二、优化网络新闻评论的策略

为进一步提高网络新闻评论水平,在了解网络新闻评论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力求最大化发挥网络新闻评论的作用,优化网络新闻评论的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一)立足新闻事实进行评论

立足新闻事实进行评论是优化网络新闻评论的关键。新闻评论是一种以新闻事实为依据的观点和主张,在一则新闻发生以后,对网络新闻传播者而言,不要添加一些其他的没有涉及到的事情,确保新闻事实真实。对网络新闻评论者而言,评论的过程中要以新闻的事实为基础,进行网络新闻评论之前先确定新闻的真实性,不要着急下结论,应该充分意识到立足新闻事实评论的重要性,以正确的态度参与到新闻事件的讨论当中,

(二)议题设置提升舆论引导力

议题设置提升舆论引导力对优化网络新闻评论至关重要。议程设置最终影响到舆论的导向,网络媒体评论有义务去引导网民理性看待新闻事件,加强网络新闻评论的议程设置功能,在具体做法上,网络新闻媒介特别是主流新闻网站,在公众舆论中占主导地位,应该更好地发挥网络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对现有的新闻议题进行筛选,有目的地挑选一些话题,传递社会正气,维护社会的安定和谐,引导网民形成健康的舆论氛围,进而推动网络新闻评论良性发展。

(三)加强对网络新闻评论的管理

加强对网络新闻评论的管理是优化网络新闻评论的有效举措。网络新闻评论的自由化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在加强对网络新闻评论的管理方面,应把握好两个关键点,一是加强网站媒体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强主流媒体自身的引导力,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起到引领和规范网络新闻评论的作用。二是从技术手段层面加强对网络新闻评论的管理,加大对网络新闻评论的监督和管理,防止带有益惑、煽动性的新闻评论滋生蔓延。

三、结语

总之,网络新闻评论弥补了传统新闻评论的不足,在新媒体传播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面对网络新闻评论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应重视网络新闻评论,从立足新闻事实进行评论、议题设置提升舆论引导力和加强对网络新闻评论的管理等方面,积极探索优化网络新闻评论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网络新闻评论水平,促进网络新闻的发展。

(作者单位:重庆市铜梁区融媒体中心事业发展部)

作者:刘占国

基于价值取向的新闻评论论文 篇2:

段子与新闻评论之关系新论

[摘要]近年来,各色段子充斥在各大媒介平台上,层出不穷,长盛不衰。互联网更成了段子创作和传播的沃土,网络技术与文化推动了段子井喷式发展:每逢热点,必火段子。段子除了娱乐休闲外,大多还具有时效性和政论性。新闻评论作为一类新闻体裁,同样表达人们对新闻事件的判断,引发公众对社会问题的思考。段子是否是互联网语境下新闻评论的一种新形态?本文采用符号学中的伴随文本与符号文本的双轴关系理论,对二者关系进行新的解读。

[关键词]段子;新闻评论;伴随文本;双轴关系

一、段子问题概述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段子的定义:一是大鼓、相声、评书等曲艺中可以一次表演完的节目;二是指有某种特殊意味或内涵的一段话、一段短文等。随着社会语境的变化,段子的文本内容在不断拓宽。目前学界对段子尚未有统一的定义。杜伟伟、姜剑云较早地界定:“广义的段子,指的是个人或集体创作的、或雅或俗或雅俗共赏的、简短自足的或長篇中可独立出来的短篇文学艺术作品,可以是寓言、故事、笑话、小品,也可以指戏剧中的唱段……狭义的段子,指的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笑料’,尤其指近年来广泛流行的幽默类的故事、笑话、脱口秀、顺口溜等……”孙慧英认为,“段子本是一种戏谑式的‘口头文学’。”以上定义要么范围过大,无法准确表达当下互联网语境下的段子现象,要么范围过窄,无法涵盖此类现象。笔者认为,段子是一种人们用以娱乐休闲、调侃戏谑、针砭时弊、疏散情绪的流行符号文本,形式短小精悍,风格幽默诙谐。

代表性的段子研究是人民论坛“特别策划”组于2010年发表在《人民论坛》杂志上的专题文章。根据段子的题材,将其分为代表主流文化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红段子,代表愤青文化的灰段子和代表俗文化和市井文化的黄段子。学界对段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宏观研究,从段子文化与意识形态、社会舆情的关系切入。李宗桂认为段子文化的出现,是文化产品不够多样、不够丰富的结果。段子文化体现了当今社会心理,反映着当今社会思潮,承载着复杂的价值取向。二是微观研究,从语言学或修辞学的角度分析段子的创作手法及文本。金茹花、欧阳护华考察了舆情智慧段子创作者如何应用互文策略为弱势群体表达权利诉求。三是类别研究,对红、黄、灰各色段子的功能意义、利弊及社会影响进行对应分析。吴高泉认为黄段子灰段子是民间话语的一种体现,对官方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力进行消解。而红段子的文化生产方式体现了官方话语对民间话语进行规训的运作机制。

段子与新闻评论关系的研究中,陈敏将网络新闻评论中的段子界定为“网络上的一种新兴新闻评论文体”。王昱总结了段子评论的限度与困境,认为段子评论无法超越和代替新闻评论。相关研究对两者关系做了重要探究,但都缺乏学理性。本研究旨在用符号学相关知识重新解读二者关系。

二、段子与新闻评论互为伴随文本

符号学学者赵毅衡认为,符号学是研究意义活动的学说。文化是意义活动集合,因此符号学是人文社会科学所有学科共同的方法论。符号是被认为携带意义的感知。段子与新闻评论都是符号。我们能感知到呈现评论内容的文字、音频、动画、视频等符号载体,而这些感知所携带的意义就是对某一新闻事件的判断和观点。

伴随文本是伴随着符号文本一道发送给接收者的附加因素。任何一个符号文本,都携带着大量社会约定和联系,这些约定和联系往往不显现于文本之中,而只是被文本“顺便”携带着。伴随文本又分为六类:副文本(para-text)、型文本(archi-text)、前文本(pre-text)、元文本(meta-text)、链文本(link-text)和先文本/后文本(preceding/ensuing text)。

副文本称作文本的“框架因素”,如书籍的标题、题词、序言、插图、美术的裱装等。型文本是文本显性框架因素的一部分,它指明文本所从属的集群,即“归类”方式。前文本是一个文化中先前的文本对此文本生成产生的影响。狭义的前文本包括文本中的各种引文、典故、戏仿、暗示等;广义的前文本,包括这个文本产生前的全部文化史。元文本是“关于文本的文本”,是此文本生成后被接收之前,所出现的评价。链文本是接收者解释某文本时,主动或被动地与某些文本“链接”起来一同接收的其他文本,如参考文本、注解说明等。先文本/后文本,两个文本之间有特殊关系,例如仿作、续集、后传。段子和新闻评论往往互为伴随文本,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段子经常作为新闻评论的链文本。大众在接收某一新闻事件的评论时,会自动联想起与之相关的段子。比如,读者读到类似于《评美国大选“三辩”:将丑态进行到底》的评论文本时,在有相关段子素材积累的前提下,很有可能会联想到网络上各类调侃、戏谑希拉里和特朗普的段子,如二人辩论的场景被国内网友加上情歌歌词字幕制作成KTV版的情歌对唱。再如,对于愈演愈烈的雾霾问题,各大媒体均从各个角度发表了各种评论文章如《政府重拳治霾,别忘了群众参与》《雾霾研究就该成为一门“显学”》《爬山不能怕绕弯》等,在读到相关文章时,民众也往往会联想到网上流传的各类雾霾段子:“厚德载雾,自强不吸”“为人民服雾”“在北京,你才会知道什么是会呼吸的痛”,更有《沁园春·雾》

北京风光,千里朦胧,万里尘飘,望三环内外,浓雾莽莽,鸟巢上下,阴霾滔滔!车舞长蛇,烟锁跑道,欲上六环把车飙,需晴日,将车身内外,尽心洗扫。空气如此糟糕,引无数美女戴口罩,惜一罩掩面,白化妆了!唯露双眼,难判风骚。一代天骄,央视裤衩,只见后座不见腰。尘入肺,有不要命者,还做早操!

由于新闻评论和带有观点的段子都作为新闻报道的元文本,这种相关性为段子成为新闻评论的链文本提供了可能性。在当代互联网传播语境下,网民评论也日渐成为新闻收受过程中的重要伴随文本,甚至超越专业新闻人采制的新闻文本自身,影响着后来受众对新闻的理解和收受。

新闻评论同时是段子的元文本。一些评论作品把段子作为批判或赞扬的对象,比如《治霾舆论“段子化”让抱怨止于抱怨》《莫把“灰段子”当笑话听》《有人搞“灰段子”调侃军校 要创作更多红段子》《“段子”也当有节操守底线》等。反之,段子也是新闻评论的元文本。很多段子不仅是对新闻事件本身的戏谑,同时也基于新闻评价而作。这一点在新媒介上表现得更为明显。社交媒体的留言区就是网友针对某一新闻事件或新闻评论发表看法的平台,往往也成为段子手尽情发挥的舞台。《人民日报》官方微博除了发布新闻资讯外,还设有专门的评论版块,如“人民微评”“微议录”等。其下的留言区不乏各类段子,这些段子就是关于新闻评论的评论,是新闻评论的元文本。比如去年国足与叙利亚队的世预赛十二强对战中,国足以0:1不敌叙利亚队。人民微评中写道:“球迷们,保重!”网友则纷纷作段子评论:“战争无情,国足有爱!”“‘等中国足球队冲出亚洲,我就跟你离婚’,他淡淡地说。她心里窃喜,再没有比这更天长地久,海枯石烂的誓言了!”讽刺取笑中无不表达对国足接连败北的失望和无奈之感,同时也有对微评观点的赞同和支持。

而段子是新闻评论的型文本,这取决于段子的副文本。型文本的归属,常常以副文本方式指明,如诗歌的分行决定了这是一首诗,期待读者以诗的方式去读它。如果《周立波段子》一类的段子集萃在书店里与《时评中国》之类的书放在一起,归入“时政”“政论”栏的话,不大仔细的读者极有可能认为二者皆属同类,只是程度和方式不同罢了。前者以幽默逗乐的方式折射社会景观,后者则更显庄重深沉。此种情境下,段子则摇身变成了新闻评论的型文本。如果书店售货员将前者归为生活幽默类图书,可能会削弱读者对二者同类关系的认识,此时周立波的段子不大可能会作为曹林新闻评论的型文本。

段子与新闻评论互为伴随文本的背后又有何深意?这便涉及伴随文本的重要性问题。公众在看到某一新闻事件的评论时,与此相关的段子可能会促进或干扰他对此新闻评论的接收,继而影响他对这一新闻事件的态度与观点。当代社会的文化传播现象,越来越显现出这样一种态势:对某文化现象原文本本身的关注逐渐衰弱、退场,而对其伴随文本的消费成为对其进行阐释和理解的决定性因素。这也就解释了网络新闻评论段子化的问题。人们热衷于元文本和链文本,就会被各类段子所左右,将严肃的新闻评论抛之脑后,除了调侃和庸俗化外,对社会现象没有形成正确的看法。

三、段子是宽幅的新闻评论

语言学家索绪尔指出,语言及一切符号系统“都是以关系为基础”。他把符号之间的构成关系分为两种:一种是组合关系(syntagmatiques),也称连锁关系、水平关系;一种是联想关系(associatifs),也称选择关系、垂直关系。以后的符号学家把他的联想关系改为聚合轴(paradigmatic),与组合轴队列,即双轴关系。

聚合是文本建构的方式,一旦文本形成,就退入幕后,因此是隐藏的;组合就是文本构成方式,因此组合是显示的。例如白岩松在里约奥运会开闭幕式上的段子式解说便是文本选择中的组合。他在采取段子式解说时也就放弃了传统的官方式解读文本,这个选择与排除的过程即是聚合。那么,白岩松的段子式解说是评论吗?以下笔者结合具体文本加以分析。

“我觉得中国代表团的西红柿炒鸡蛋的服装还可以吧?毕竟很多中国人学会炒的第一个菜就是西红柿炒鸡蛋,还真有点代表特色。另外也比较低调,不去跟别人抢风头。西红柿炒鸡蛋,中国人的国民菜。”这很明显是对中国队的服装与其所反映的国人品性的一种肯定和支持。

“卢森堡是2015年全球最安全城市,这件事就不用告诉里约了。”此句表达了对卢森堡良好治安环境的评价,同时也暗射巴西社会存在较严重的治安问题,颇有讽刺意味。

“玻利维亚可是奥运会上最实在的国家,因为它是第一个承诺拿奖就给现金奖励的国家。每个获得铜牌的给3万美元,银牌4万,金牌5万。这个运动员都哭了,他觉得自己会得奖。”“实在”是白岩松对玻利维亚的奥运奖励制度的评价。

“对于巴西人来说,昨天巴西男足第一次夺得奥运会金牌之后,里约奥运会似乎已经结束了,对于中国人来说,之前中国女排3比1击败塞尔维亚获得了奥运历史当中第三块金牌的时候,里约奥运也似乎结束了,对于美国人来说,只要还依然可以申诉,那奥运会就还没有闭幕……”此句称赞中国女排时隔12年再次夺冠是对中国参加里约奥运会最好的总结,同时也讽刺了美国代表团不公平竞争的行为。

此类言语在解说中大量存在,大多表达了他对参赛国、运动员选手、主办国的观点和看法。新闻评论最基本的两个要素是观点与事实。他的解说在新闻事实的基础上,都表达了明确的观点和态度。另外,白岩松评论员的身份和标签是其奥运解说符号文本的副文本,伴随着解说符号文本传递意义,因此他解说的段子是评论。具体而言,它是宽幅的新闻评论。

不同文本背后的聚合段宽窄不一,甚至同一文本的每个成分背后的聚合段也是宽窄不一,也就是选择范围有大有小。对于接收者来说,观察宽窄可以通过对文本风格的认知。如果风格与接收者经验中的“正常情况”相比,变异较大,则可说是宽幅选择的结果。白岩松在《新闻1+1》中所作的评论多深刻犀利、冷静理性,这种传统新闻评论的风格比较固定,是窄幅的。同样是表达观点和态度,他奥运解说的段子調皮诙谐,让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受众能感受到两种语体间极大的反差与变异。他将新闻评论的范围拓宽了,以“段”作论,此时段子就是宽幅的新闻评论。

四、结语

本文从段子现象出发探讨段子与新闻评论的关系。根据符号学理论分析所得:段子经常作为新闻评论的链文本;新闻评论往往是段子的元文本,反之,互联网语境下段子也多是新闻评论的元文本和型文本。而当段子作为新闻评论的型文本时,它则是宽幅的新闻评论。

符号学的作用是解读文化现象的意义。结论最终还要落脚到文化层面,解决现实问题。段子虽不是严格意义的新闻评论,但在互联网时代下与新闻评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影响着新闻评论的接收和解释效果。因此,我们应对段子现象采取恰当的态度,不能认为它是一种不入流的俗文化,从而过度轻视其评论性的社会功能,忽视对各类段子的管理与舆论引导。另一方面,也不能谈“段”色变,压制这种话语的表达,使得其评论性减弱,造成民意堵塞。同时,还要善于利用段子的积极功能和良好的传播效果,服务于当代新闻传播事业。

作者:王璐

基于价值取向的新闻评论论文 篇3:

微评冲击下传统媒体评论的创新空间

微博给传统新闻评论写作带来了反思的机会,微评的一语风行也给评论写作的“走转改”提供了很多有益启示,但那种因微评出现而否定传统新闻评论的观点是偏激的。

微博还没有出现的时代,面对新闻评论的同质化、口水化和快餐化,就有时评人尖锐地批评“时评正在成为一种脑残文体”。当微博出现后,短小精悍、言简意賅、寓言深刻的微言快语网络风行,更对传统新闻评论产生了不小冲击。虽然只有140字,但已经包含了一篇好的新闻评论所应该具备的所有要素:醒目的标题、独到的论点、形象的比喻、流畅的语言和清晰的论证。相比之下,那些谈论同一个话题却动辄下笔干言、动辄引用这个理论那个案例的传统新闻评论,显得“弱爆”了。微博中有很多类似的精彩评论,既快,能在第一时间在网络呈现,又极有表达效率,更因为网络的相对自由,不必绕来攻绕去而能直话直说直指要害。

很多媒体人和网友都惊呼传统评论的末日已来临:有了微博评论后,传统新闻评论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有媒体人称时评写作应该有一场革命,建议报章的评论版应取消长篇大论,时评家应该告别昔日动辄上千言的写作习惯,而顺应微博时代的要求,写140字之内的微评。还有媒体人对这种新出现的微评推崇有加,认为虽是同样议题,“巨时评”往往直指本质,省却了传统时评的起承转合,不搞隔靴搔痒,不玩曲线救国,常常一针见血,一口咬出馅。话语多新锐,文风少正经。热点焦点同聚,修辞手法齐飞。畅快淋漓,回味无穷。娱乐与宣泄,同步实现。

我认为,微博的冲击给传统新闻评论写作带来了反思的机会,微评的一语风行也给评论写作的“走转改”提供了很多有益启示,但那种因微评的出现而否定传统新闻评论的想法是偏激的。微博及微评不是传统评论的终结者,而是一个有益的补充;基于新闻评论的文体规范和功能要求,加上微评本身的问题,新兴的微评是取代不了传统评论的。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应该在创新和“走转改”中适应新传播语境的要求,而不能被替代。

微博评论只能是补充

我也非常喜欢很多短小精悍的微时评,但无论微博评论多精彩,只能作为有益的补充,而无法取代传统媒体的评论。

微评论虽然精彩,但也只停留于感官上的“精彩”——140个字的分量和容量,再短小精悍,也不能将一个问题分析清楚。新闻评论作为一个摆事实讲道理的说理文体,还是需要一定数量的字数才能将道理讲清楚。论点的引出,逻辑的推理,论据的罗列,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案,这些都需要相对充分的文字空间才能说清楚。评论需要表达效率,也就是用尽可能简洁的语言、尽可能直接的逻辑、尽可能清晰的论证说服读者,但再有效率的表达,也很难做到短短百余字就能将一个问题分析清楚。

微博评论的精彩,很多时候并非源于它用简短的论证把一个问题分析清楚了,而是通过形象生动的修辞和有感染力的语言,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分析视角。

多数微评论都是如此,由于“微”的限制,精彩只停留于某个灵光一现的论点、角度、比喻、对比、铺陈、概括或反讽,并没有深入分析和严密推理的空间。比如这条微评论:上帝欲叫谁灭亡,必先使其疯狂。欲先使其疯狂,必先使其买房。我问一个在深圳工作多年的朋友:“如果你死后,墓志铭打算写点啥?”他说:“我解决了住房问题”——评论的精彩,只是以俏皮的语言和辛辣的反讽分享了一种对“房价高企”的不满情绪,有修辞无论证,有情绪无理性,缺乏一篇完整的评论所需的认知上的附加值。

好的新闻评论,不仅需要评论员写出既有逻辑、又有文采、更击中要害的佳作,同样需要读者有耐心去阅读一定长度的评论,有投入一定时间和脑力去被好评论说服的心理准备。当下的传播语境中,之所以出现微评论被推崇,而传统新闻评论却被贬低的情况,与传统评论的“脑残”和“口水”有关,也与读者缺乏耐心有关——网络时代了习惯了不费脑子不费时间的读段子、读微博、读短评,习惯了娱乐化、快餐化、消遣化的浅阅读,而缺乏深阅读、硬阅读的耐心,不愿意付出时间和思考去阅读相对长一点儿的评论文章。而微评论则迎合了现代入的这种浮躁的、追求新鲜刺激的阅读习惯。

短小精悍生动贴切的优点之外,微评论其实有不少缺点:

其一,段子化。微博评论,很多都不像一条评论,而是一个可乐可叹的有趣段子。这是由字数限制决定的,想要在短短的文字内引人注意,需要某个能打动人的点,或是笑点、或是泪点、或是愤怒点、或是共鸣点。段子化一大好处是,语言精简,没有了废话,而且妙语如珠,蕴含智慧,意味深长。缺点是,为了有趣,为了精彩得像一个段子,有时不得不对事实进行剪裁和加工,使其更符合段子传播的特征,为了可乐而添油加醋,为了激起愤怒而虚构情节,为了精彩而隐瞒会破坏段子的信息。

其二,极端化。当下舆论空间一大特点,就是极端主义的流行。所谓极端主义:即那种非此即彼、非友即敌、非红即黑的思维方式。因为有消极腐败现象,就把国家说得一无是处;因为有为富不仁,就对所有富人怨、恨、怒;小悦悦事件发生了,就断言世风日下已至道德末日;“最美”出现了,又认定道德滑坡根本不存在。极端主义泛滥,有很多原因,其中一大原因就是微博的影响。语不惊人死不休,偏执狂才能成为舆论领袖,这是网络时代一种病态的价值取向。客观理性的观点,很难吸取眼球,极端的道德判断是吸引注意力的手段。在这个信息海洋中,谨慎的言辞根本没人注意,只有激烈的言辞、夸张的姿态和极端的判断才能提起关注和被人转发,才能使自己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和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舆论领袖。尤其是微博兴起后,140字的限制,更加短瞬、碎片的传播压力,更加剧了言论极端化,挤压了理性表达的空间。

其三,情绪化。微博显然是由情绪主导的,而不是逻辑和理性主导的。它总体上是一种社会情绪集中表达的地方,它整体的舆论场就带着浓厚的情绪色彩,排斥理性,排斥逻辑,短短140个字,根本讲不清逻辑。围观的氛围,也鼓躁着人的情绪。舆论领袖们只有融入和迎合这种情绪,才能成为被大家接受的“领袖”,讲什么理性,很少有听众,很多时候还被骂得狗血淋头。所以,要在微博上成为舆论领袖,这个领袖必须要有偏执型人格和表演性天赋,这样才能与微博所

需要的情绪融为一体。微博土壤中生长的微评论,自然带着浓厚的情绪化色彩。微评论常常感染读者的,并非理性,而是一种情绪。

基于微博及其微评的这些问题,更凸显出传统媒体的重要。很多微评中只能读到情绪、极端和段子,理性客观和解决方案,还是需要传统媒体评论去表现,需要从传统评论中读到。

传统评论的创新空间

分析新媒体时代微评论的问题,并非傲慢地站在传统评论的高度而居高临下地排斥和贬低微评论,而是倡导客观地看待微博的冲击。在微博的冲击之下,传统新闻评论不能自大地封闭,认为网络微评纯粹是不正经的、上不了台面的嘻笑怒骂,也不能自卑地认为微评论已经能取代自身的位置——而应该意识到,微评论的出现是对传统评论的有益补充,新媒体多元的话语平台,更给传统评论的发展提供了创新和完善空间。

首先,微博空间,给传统评论提供了一个锻炼自身逻辑思维的绝好平台。微博是一个很好的交往平台,如今我写评论的时候已经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在撰写评论之前,会首先将自己文章的核心论点以“微评”的方式放到自己的微博中,接受网友们的“拍砖”。评论员无须害旧网友拍砖,不要担心自己的观点会被“口水”淹没,不要排斥微博上的不同观点,这是一个借助网友的批评来完善自身逻辑的过程。以前写评论的时候,都只是自己在写作的过程中,在内心“自己与自己的对话”中完成文章逻辑的建构,个人的理性和知识是有限的,这个逻辑建构的过程难免有很多盲点和缺陷。而将论点以微评的方式先放到微博中,则是一个通过碰撞和批评完善评论逻辑的过程。

比如,针对近段时间以来“最美”的泛滥,我准备写一篇“节制使用‘最美’”的评论,引导舆论理性看待“最美”现象,不要动不动就给英雄模范贴一个“最美”的标签。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将自己的观点写成了一条微评:

“最美”之类的符号用多了,很容易让人产生道德上的审美疲劳——出一个好人,就冠以“最美”,物极必反,“最”字用多了,就让人没感觉了,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正如有人抱怨的是,现在一看到“最美”,甭管事迹多么感人,首先就是没有感觉。当然了,更让人担心的是,容易在社会上滋长一种道德浮夸风,大家沉浸于“最美”包围的氛围中,产生一种“道德完美”的幻觉。

贴出这条微评后,很多网友都对我的写作提出了很多建议,有的谈自己对“最美”从有感觉到没感觉,有的谈应该怎样宣传典型,当然也有批评我不应该盯着一个语词。网友的碰撞给了我很多启发。后来我文章的题目《节制使用“最美”,警惕道德浮夸》。

然后,微博海洋的信息语境,有助于足不出户的评论员掌握更多对写作有用的信息,而不至于被新闻报道牵着鼻子走。评论员在职业上的一大缺陷是,过度依赖电脑,而远离新闻现场,远离新闻当事人。一般都是依赖既有的新闻报道而在电脑前敲一篇评论,无须走出办公室。带来的问题就是,很容易被记者提供的信息和预设的立场牵着鼻子走。

我写过一篇题为《聋子听到哑巴说瞎子看到鬼了》的评论批评当下评论圈的浮躁。聋子怎么可能听到呢?哑巴怎么可能说话呢?瞎子又怎么能看到呢?这条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传播链,在现实中却经常发生。因为,当人们被“有人看到鬼了”这种极能吸引眼球的奇闻所吸引时,就会沉迷于对奇闻的惊叹和消费快感中,而忘记去核实消息源和辨别传播链,自然也就不管“鬼”原来是瞎子看到的,传到哑巴那然后告诉聋子的,假新闻之“鬼”就是这样产生的。评论员尤其容易写“见鬼”的评论,因为过度依赖记者报道的评论员坐在电脑前写作,很容易被假新闻牵着鼻子走而进入这条浮躁的传播生态链。

微博海量的信息,则为评论员免于被牵制提供了一种可能。对于一个事件的观察,微博提供的信息虽然是碎片化的,评论也是多元的,却为评论员的判断提供一个整合碎片、超越单线、还原客观的机会,典型如7·23事件。

再就是,微博的传播语境和微评的兴盛,迫使传统评论必须提升表达效率,不能长篇大论。其一,必须快,微博上早就七嘴八舌地评开了,传统评论在时效上如果滞后很多的话,就会成为笑话;其二,必须跟进评论,不能失语,如果微博上众声喧哗评得很热闹,传统评论却因为种种原因而缺席,也会成为笑话;其三,表达必须充分精粹,微博评论一句话就说击中要害,传统评论长篇大论却不着边际,更会是笑话。

还应借助新媒体渠道充分拓展选题视野,当下传统媒体的评论选题,基本上是跟着新闻报道,依附于新闻报道选择评论议题。而信息多元、话题丰富的微博,则给评论员提供了一个广阔得多的选题空间。微博上的名人言论,微博曝出的突发事件,微博交锋引发的讨论,甚至微博本身,都可以成为评论的对象。

同时媒体借助微博凝聚众智完成社论写作,也很值得借鉴。传统的社论操作思路一般是封闭性的,社论委员会或编委会的几个人坐在一起讨论社论选题,觉得当天哪件事情最大,或者哪件事最有评论意义,然后就定下选题让评论员动笔去写。而据我所知,《深圳晶报》的社论从选题到写作都是开放的,将全媒体的智慧和资源集纳到社论写作中。很多时候,编辑在微博上向博友征集当天的社论选题,或者在编辑们定下选题后,到微博上向博友们征集写作建议。比如某次关于新闻发言人如何发言的社论选题上,编辑就直接上网就“新闻发言人应有哪些忌语”听取博友建议,网友提供了许多忌语,这些后来都直接用到社论中。这种开放的社论操作思路,既开阔了思维,又活泼了语言,丰富了社论的思想价值和文体价值。

编辑 王清颖

作者:曹林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小学数学课堂的信息技术论文下一篇: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维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