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贷款议论论文

2022-05-06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汽车贷款议论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在美国国会和外交事务委员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你经常能看到一位顶着一头蓬乱的棕色头发,用咆哮般的嗓音在发表演讲的经济学家。此人早在2006年就开始唱衰美国,事实也正如他所预测那样逐步推进,但在中国,他并非众所周知。他就是堪称“乌鸦嘴”的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经济学教授鲁里埃尔·鲁比尼。

汽车贷款议论论文 篇1:

通用福特直驶“垃圾区”

在资本市场,信用级别从“投资级”降为“投机级”的债券发行公司,被称为“堕落天使”(Fallen Angles)。5月5日,标准普尔的“堕落天使”行列中新增了两个重量级公司——全球汽车业两大巨头通用和福特。在美国,对这类公司发行的债券有个更直接的称呼——垃圾债券。

标准普尔将通用和通用汽车贷款公司的长期和短期公司债务评级,从BBB-/A-3连降两级,至BB/B-1;信用预期为负面。福特的情况略强,福特和福特汽车信贷公司的信用等级从BBB-/A-3降为BB+/B-1,信用预期也为负面。这意味着,这两个公司的未来信用很可能还会继续降级。

雪上加霜的是,5月12日,另一主要评级机构穆迪又将福特长期债券的信用等级从Baa1降至Baa3。穆迪刚在一个月前将通用的信用评级从Baa2调低到 Baa3。这距离垃圾债券仅有一步之遥。

福特、通用分别为债券市场第二和第三大债券发行公司,标准普尔的新评级,影响到通用总额2981亿美元和福特1613亿美元的未到期债券。消息传来,市场为之震动。5日当天,通用(NYSE:GM)股票下挫5.9%,福特(NYSE:F)股价缩水4.4%。

降级的消息也使素有“汽车之都”的底特律为之震惊。美国三大汽车巨头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的基地均在底特律。过去几年中,美国传统三大汽车制造商在本土被亚洲竞争者逼得节节败退;而今,权威评级机构给通用和福特的打分,进一步加剧了两公司面临的困境。

相较之下,丰田汽车的评级为AAA。这是标准普尔信用的最高等级,丰田也成为惟一拥有AAA评级的汽车制造商。此番变化后,信用排在通用之后的主要汽车制造商只有三菱汽车(CCC+)。尽管如此,汽车咨询集团(The Automotive Consulting Group)的分析员博敬三树认为,“通用和福特还远没有触底。”

债市降级只是一个信号。在北美市场之外,全球的汽车工业格局都已悄然改变。

一蹶不振

自今年初始,通用、福特就恶兆当头。通用一季度亏损11亿美元,是13年来最糟糕的季度业绩。福特一季度则勉强盈利12亿美元,低于去年同期的19.5亿美元。两家均已两度调低全年盈利预期。

本月初出炉的4月汽车销量月度报告,似乎给停滞的市场带来一丝亮点——新车销量同比增加5.7%。据Autodata提供的数字,丰田4月销量为21万0466辆,同比猛增25.9%;本田和尼桑的增长幅度也都达到两位数。

但是,阳光并没有照到底特律。除了克莱斯勒获得8.7%的增长,通用、福特4月的销量分别为38万0535辆和28万0031辆,同比分别下降4.2%和1.6%。在业绩整体下滑的背景下,被通用和福特视为主要利润来源的卡车(包括SUV和皮卡)销量下跌得更快,同比分别下降14.1%和2.4%。

这或许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两天之后,标准普尔即将通用和福特的债券降级。标准普尔在报告中指出,通用、福特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利润来源过于依赖SUV和皮卡,两家在这一领域的市场前景不容乐观。标普也对通用和福特能否通过有效管理提升竞争力提出疑问。

市场咨询公司IRN的资深分析师麦克尔(Erich Mekel)认为,卡车占通用总销量的36%,占福特总销量的31%。油价高涨使消费者远离耗油量较大的卡车,这对通用和福特是沉重打击。而丰田只有13%的利润来自卡车,利润来源更多元化显然使其在市场占据了有利位置。

车型陈旧是通用销量锐减的主要原因。“从产品的角度看,我们一直预测今年将是通用近十年来最困难的。”麦克尔介绍,通用汽车用以生产大型SUV和皮卡的生产线GMT800已经有七年历史,而一种生产线通常四五年就应该替换。通用现有的卡车生产线太旧,产品的吸引力已经非常有限。

尽管早在预料之中,降级的时间和幅度仍让业界吃惊。此前业界普遍预测,标准普尔会在今年二季度将通用和福特降级。

垃圾债券对美国三大汽车巨头并不陌生,克莱斯勒就曾两次被打入其间。20世纪90年代初,处在破产边缘的克莱斯勒曾不得不求助于政府的保护,现在则成为三大汽车制造商中景况最好的,目前在标准普尔的债券评级为BBB。但标准普尔指出,克莱斯勒也面临通用和福特一样的难题。

近忧远虑

标准普尔列出的降级理由已经是底特律的老问题。自日本车20世纪60年代末进入美国市场,美国“三大”就陷入持续的跌势。转眼间,美日两大汽车制造势力的对峙已乾坤倒转。

“通用和福特确实在危机中。回顾过去30多年,美国汽车制造商隔几年就在成功和危机之间摇摆一下。”底特律汽车研究中心的分析师斯维基(Bernard Swiecki)说,“每一次他们都能找到办法走出眼前的危机,但都不能支撑起持续的成功。”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经济繁荣掩盖了底特律的困境,SUV和迷你厢型车的成功让美国汽车业焕然一新,使人误以为三大汽车商已经收复失地,摆脱了日本车的威胁。但“盛宴”没有延续太长时间。进入2000年,底特律又滑向新的危机,与经济周期紧密联系的汽车业陷入持续低迷,油价因素则让车市雪上加霜,通用、福特受害尤深。

经过几十年的扩张,亚洲车在美国已颇具分庭抗礼之势。丰田、本田取代雪佛兰和别克,成为家庭用车的首选;凌志、宝马挤走卡迪拉克和林肯,成为高档轿车中的翘楚。咄咄逼人的韩国车竟也占据了独特的一角。“美国汽车商认为卡车市场利润最高,把乘用车市场拱手让给了亚洲竞争者。”

在牢牢占据乘用车市场后,这些外国品牌又开始侵蚀底特律最后的地盘——SUV、皮卡和迷你厢型车。

急于保住市场份额的通用和福特选择让利销售維持销量,包括零利率贷款、现金回赠和保修折扣等各种优惠措施。最先挑起战火的就是通用。但过于慷慨的折扣稀释了盈利,导致公司没有足够资金推出新产品。据Autodata的数字,今年3月,通用平均销售一辆车提供的各种价格优惠为4181美元,福特为3303美元,而丰田只有1116美元。“这是通用最大的问题。他们被迫推迟更换GMT900和城市越野车Lambda生产线,现在又为此付出代价。”

实际上,在与日本“三大”丰田、本田、日产的较量中,底特律“三大”通用、福特、克莱斯勒已失去美国近半市场。到今年一季度,底特律“三大”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25.6%、19.2%、15.1%;日本“三大”则分别为13.3%、8.2%、6.6%。2004年美国市场汽车总销量为1620万辆,1个百分点的差距,就意味着十几万辆车的出入。

全球寒冬

一片低迷的全球汽车市场中,除了通用中国,通用和福特其他海外业务鲜有亮丽之作。

西欧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市场,西欧销量分别占通用和福特总销量的五分之一和四分之一。通用和福特在西欧同样处境尴尬。福特在2003年亏损16亿美元后,经过大范围重组,去年仍然亏损6500万美元。通用自1999年以来在欧洲连续亏损了六年,去年亏损9.76亿美元。

预测消费趋势能力不足是通用和福特在欧洲表现平平的主要原因。标准普尔的报告称,西欧市场两极分化严重,处在中间档次的通用和福特备受冲击。最新的销售数字进一步证实了这幅画面。欧洲汽车制造业联盟的数据显示,今年3月欧洲新车登记为164万辆,表现最耀眼的是高端的德国宝马和低端的韩国起亚。

在品牌林立的欧洲,市场割据比美国更为严重,第一位的大众也只有18.1%的市场份额。传统五巨头——大众、雪铁龙、雷诺、通用和福特占据约六成的市场。与美国类似,以日本“三大”和韩国现代、起亚为代表的亚洲品牌也逐渐赢得人心,今年1月,亚洲品牌总的市场份额上升到17.3%。通用和福特要在欧洲市场杀出一条生路,难度相当大。

产能过剩同样困扰拉美市场。自1997年销量达到顶峰200万辆后,需求直线下降,通用和福特从此没有在拉美取得像样的盈利。在拉美最大的市场巴西,标准普尔预测今年的销量能略微上升到160万辆,但实际生产能力多达350万辆。通用和福特在巴西的产能不少已经用于出口。

等待转机

但是,降级并不等于宣判了“死刑”,通用和福特还有足够的资金控制局面。标准普尔的报告也指出,即使短期内市场表现比预期还糟糕,通用、福特尚不会出现资金流问题。

能否降低成本、及时推出新产品,是通用和福特走出恶性循环的关键。但眼下形势难以乐观。通用和福特与美国势力最大的工会UAW的福利合同到2007年才到期,而UAW没有表现出妥协的姿态。这意味着公司无法关闭工厂、解雇员工。“即使UAW让步了,还是不足以盈利,关键还是要有好车型。”

2006年对于通用可能是出现转机的一年。按照计划,通用将在2006年推出基于GMT900生产线的新车型。对脱困同样重要的,是2007年更换的大型城市越野车Lambda生产线。

IRN的麦克尔说,通用现有的两种城市越野车都是基价在2万美元以下的低端产品,无法创造足够利润。新生产线启动后,通用可以更好地在高端产品上和日本车一争高下。福特今年将推出一条中型轿车生产线,列在明年计划上的还有一条新城市越野车生产线。

通用眼下面临的困难看起来比福特更严重,但麦克尔认为,其前景会好于福特,因为“通用的资金状况比福特强,将推出的新车型也比福特多,而且新车型都是能赚钱的。”

皮卡之战

对于通用和福特,不仅需要有新车型,还必须是能热卖的新车型。此外,新车型的周期越来越短。本田面向年轻人的品牌Scion已经短到24个月。通用的产品结构能否适应这一节奏,同时将重点从受油价影响的卡车市场转移,将是能否走出危机的关键。

明后两年的新车能在多大程度上缓解通用和福特的痛苦?J D Power的布罗德斯基(Jeff Brodoski)认为,过去五年通用福特的市场占有率一直下降,今后三到五年,至少下降的速度会减慢。

“通用和福特的根本问题没有改变。”分析员博敬三树认为,他们总是被动地对市场做出反应,缺乏丰田那种未雨绸缪的精神。因此短期内,通用和福特市场份额下降的趋势不会有变化。

经过40年的攻守互现,卡车市场成为美国“三大”最后的阵地。但让底特律胆战心惊的是,日本车正在皮卡市场全线进攻,并形成围堵之势。已在皮卡市场颇有斩获的丰田建在得州圣安东尼奥的新厂将于明年开始生产大型皮卡。得州是美国皮卡市场的中心地带,每四辆皮卡中就有一辆从这里卖出。本田也在今年初宣布将在美国本土生产皮卡。

盡管市场疲软,丰田的扩张势头丝毫没有减弱。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丰田已经选定加拿大安大略省建立北美第七家制造厂,生产小型车和Scion系列车型。丰田显然也有充足的资金实力支持扩张,刚刚公布的财报显示,其2004财年净收入达110亿美元,同比增长0.8%。

危机之下,人们甚至已在议论通用、福特与其他厂商合并的可能性。IRN的麦克尔的看法是:“谁会买得起通用呢?除非丰田。但是通用有大批的工会员工,合并对丰田也没什么好处。”

作者:卢佳敏

汽车贷款议论论文 篇2:

鲁比尼游走于末日与繁荣的经济学家

在美国国会和外交事务委员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你经常能看到一位顶着一头蓬乱的棕色头发,用咆哮般的嗓音在发表演讲的经济学家。此人早在2006年就开始唱衰美国,事实也正如他所预测那样逐步推进,但在中国,他并非众所周知。

他就是堪称“乌鸦嘴”的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经济学教授鲁里埃尔·鲁比尼。

每场危机都会有预言家因“一语成谶”而扬名天下。上世纪90年代,麦嘉华因成功预测1987年美股崩盘,日股泡沫破灭,墨西哥金融危机,亚洲金融风暴以及网络股泡沫破灭而被称为“末日博士”。而眼下这场金融危机中,除获得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而举世闻名的保罗·克鲁格曼外,另一位成功预言者正是鲁比尼。

坚定的空头

鲁比尼似乎是一个永恒的空头,这点连他自己都不否认。不过,就时下这场金融危机,鲁比尼说自己反倒成为现实主义者,而不是悲观主义者,因为事情变得比他原先的预测还要糟糕。

鲁比尼并不是侥幸猜中的,他进行了一系列关于上世纪90年代新兴国家经济崩溃的研究,从1994年的墨西哥,1997年的泰国、印尼,韩国,1998年的俄罗斯与巴西,到2000年的阿根廷,他发现现代国家经济崩盘有一大共同点赤字太多,支出大于收入。

在了解症结后,鲁比尼决定找出下一个会崩盘的经济体,反复研究比较许多国家后,他惊讶地发现,下一个面临风暴的国家竟然是美国。彼时正当2006年7月,多头气势正盛。

在那个年代率先预测衰退是需要勇气的。2006年9月7日,鲁比尼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部的研讨会上说,危机正在酝酿之中。他警告,美国很可能在几个月或几年之内出现住房市场崩溃,最终导致深度经济衰退。

2008年2月5目,鲁比尼展望了走向金融灾难和经济灾难的12步:第1步,出现历史上最严重的房市衰退,房价下跌,家庭资产泡沫破裂,数以千万计的家庭将持有负资产,违约增多,很多房屋建筑商将破产。第2步,次级抵押贷款进一步亏损,并蔓延至准优级和优级抵押贷款市场及其证券化产品市场,有毒证券产品由银行向国内外资本市场扩散,最后导致全球性信贷紧缩。第3步,包括信用卡,汽车贷款,学生贷款等消费信贷出现巨额亏损,信贷紧缩从抵押贷款领域扩大到消费信贷领域。第4步,公司信用评级下调,资产大量减记。第5步,商用房地产市场崩盘。第6步,一些大型地区性银行甚至全国性银行出现破产,导致更严重的信贷紧缩。第7步,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出现巨额亏损。第8步,严重经济衰退开始,出现企业违约浪潮。第9步,“影子银行系统”垮台。第10步,国内外股市进一步下挫。第11步,包括银行间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系列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枯竭。第12步,亏损,资本减少、信贷收缩,被迫清算和低价出售资产,形成恶性循环。鲁比尼预计,在危机中,金融系统将遭受巨大损失,经济衰退影响将更深远,持续时间更长更严重。

鲁比尼的这番言论,当时被人们视为杞人忧天或危言耸听。但当全球经济的噩梦如同依据他写的脚本一步不差地全部成真之后,人们开始奉他为“先知”。此后,鲁比尼又在2008年上半年预言了投资银行的倾覆。

尽管鲁比尼一直在唱空,但他还是颇受追捧。投资大师索罗斯说:“他是所有经济学家中最正确的一个。”奥巴马政府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萨默斯则表示:“鲁比尼的伟大就在于他是正确的。他提出的许多观点曾经被人们视做胡言乱语,如今它们都成为事实,因此我要给他记上一功。”

预测从哪来?

《纽约时报》之前形容鲁比尼:他浑身散发阴郁的气息,仿佛被他所预知的事压得喘不过气来。但鲁比尼则认为,导致他作出悲观预测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分析,而不是他阴郁的性情——“这场危机在更大程度上是贯穿经济始终的一种普通资产和信贷泡沫。”

鲁比尼对经济形势的分析,有着独特的“历史角度”。他在研究中发现,供给增加房价会下降,这是存在了几百年的铁律,但自1997年开始,房地产市场出现了异常,美国房屋价格上升了90%,但并没有得到经济增长的支撑——实际工资收入、移民、汇率、人口变化等因素。这些都说明, 个投机性大泡沫正在产生。

2008年2月,鲁比尼说:“一两家投资银行将会破产。”一个月后,贝尔斯登关门。因为鲁比尼相信,投资银行的商业模式——他们的代表商品“证券化”——已濒临死亡。此外,资金的错配情况也导致投资银行面临着更严重的危险。基于此,鲁比尼向投行CEO提出建议,“一分钟都不要等,应立刻寻找可以合并的国内外大型商业银行。如果不这样做就会灭亡。”他甚至说,”隧道过后看到的亮光是迎面奔驰而来的另一辆火车。”

西方主流经济学家对鲁比尼关于危机的预言有种种议论:他的预测没有用数学模型,因而缺乏科学根据;他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因而对美国经济,西方国家经济和全球经济作出了悲观的预言:他对当前危机的预言也不过是侥幸猜中,正像每次危机差不多都有人猜中一样。

但事实上,鲁比尼受到多方人士密切关注和高度重视,不仅是他得出的结论,而且还有他的预测方法。西方主流经济学方法论的通病是脱离现实,迷信于经济人假设和由这一基本假设导出的其他假设以及建立在这些假设基础上的经济数学模型。而鲁比尼则大量使用了跨国比较和历史类推的方法,这使得他的分析和结论让读者有某种现实感和历史感。鲁比尼和他的预测团队很重视客观经济现实,他们跟踪研究,及时掌握并仔细分析最新的统计数据,得出自己的结论,并根据新的数据不断补充、修正,改进自己的分析和结论。

鲁比尼是属于凯恩斯主义营垒的经济学家。但是,与迷信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经济学家不同,鲁比尼多少认识到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局限性。他认为,财政政策只能给经济以暂时的刺激,货币政策的作用不大,即使是极端的货币政策有时也无力挽救经济。鲁比尼还多少认识到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有负面作用。当被问及“到了2012年我们会后悔在2009年作出的决策吗”这个问题时,他回答说:“我们将有许多后悔之处,即使是最好的政策也会有意料不到的结果。”

世界流浪者

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首席执行官埃利安表示,鲁比尼的优点之一就是他愿意“进行创造性思考”。这种反抗传统的特质,某种程度上源于鲁比尼四处游历的成长过程。

鲁比尼是伊朗犹太人,1958年出生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他常常说自己接受的是培养“真正国际经济学家”的教育。两岁时他随家人先是移居德黑兰,随后到了特拉维夫,四岁时定居意大利并在那里长大成人。鲁比尼颇有语言天分,在家里,他和父母说波斯语,在学校说意大利语,回以色列探访亲友时说希伯来语,随着他逐步接受教育,又开始说英语。

1982年鲁比尼以最高荣誉获得意大利博科尼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之后到美国继续求学,1988年获得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据他在哈佛的导师萨克斯(“休克疗法”之父)的说法,鲁比尼在数学和经济直觉方面,有着非比寻常的天赋。1998年至1999年,鲁比尼担任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资深经济学家。

鲁比尼自诩为“世界流浪者”,几乎在任何地方都能感觉自在,但同时,在任何地方也都无法完全融入。这种视角,以及他年轻时在过渡期社会的亲身经历,让他看到在新兴市场危机和当前美国面临的问题之间存在着一种延续性。他曾说:”你可以上网冲浪,听来自世界各地的观点,但我发现,没有比亲自去那里感受更真切的方式了。你得去走走看看,闻闻那里的气味,看看那里的人们,去旅行,去交流。”为了满足这种愿望,鲁比尼创办了经济预测网站,以便搜集尽可能多的信息。

金融危机使得全球政治家、商界巨子对鲁比尼的观点趋之若鹜,但也有人认为鲁比尼预言成功并非有什么过人之处,不过是基于一个基本的事实如果你坚持预言衰退,或早或晚,你都会被证明是正确的。但不管对鲁比尼有怎样的追捧或质疑,鲁比尼存在的意义,不是他能否准确地预测危机,而是在经济复苏或盛世繁荣时,帮助人们保持清醒。

汽车贷款议论论文 篇3:

次债危机前景与中国的国家利益

9月份以来,美国次债危机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越加明显,然而随着发达国家的救市力度加大,进入10月份以后金融机构的倒闭风潮再次迟缓下来,因此又有许多人预言次债危机已经过去了,至少是过去了多一半,我认为这种判断过于乐观了。

一、再谈次债危机的由来

次债危机爆发以来,已经有了很多的有关这场危机产生原因的分析,我认为正是由于对产生原因的认识不清楚才产生了对次债危机走势判断的分歧。

要说明次债危机为什么还会有更加严重的发展,必须从产生次债危机的原因来探讨。冷战结束开启了新全球化时代,在南北两个生产与价格体系的融合中,发达国家在物质生产领域全面丧失比了较优势,除了部分高端产品,产业资本全面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资本的主体则转向虚拟经济领域发展金融产品生产,用金融产品与发展中国家的物质产品相交换,从物质产品输出转变成金融产品输出,产业资本转移则导致了不断拉大的贸易逆差。2007年,美国对中国逆差2400亿美元,欧盟对中国1700亿美元。金融商品输出所形成的在资本项目下的资金流入则成为弥补贸易逆差的来源。

在新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的生产过剩从物质产品过剩转变成金融产品过剩,相应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形态就从生产过剩危机转变成资产泡沫破裂所带来的金融危机,这就是我以前多次论证过的,世界资本主义的主体在冷战结束后,已经进入了虚拟资本主义新阶段。

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靠的是用新经济概念从股市圈钱,股市泡沫破灭了。9·11以后,又靠低利率制造房地产泡沫,同时发展衍生金融工具,在放贷基础上生产CDO和CDS等,信用违约掉期产品从2001年的9000亿美元到2007年的62万亿美元,7年增长60多倍。截止到2007年7月,地产泡沫和衍生金融产品泡沫也破了,开始爆发前所未有的金融海啸。所以,美国次债危机的形成原因早在17年前冷战结束就开始酝酿,这场世界资本主义历史上全新形态的危机的爆发,正是世界资本主义已经迈入新阶段的最显著标志。我们用虚拟资本主义这个新理论框架来看次债危机的来源与前景就能看得清楚,否则就看不清。

二、次债危机的前景

之所以说美国次债危机直到目前还没有进入到最严重的时期,理由如下:

第一,美国已经没有能力救市。因为美国金融泡沫的规模太大了,股市、债券加贷款有70-80万亿美元,衍生金融产品400万亿美元,总数就是500万亿美元左右,即使破掉10%也高达50万亿美元。而一般认为如果美国的金融机构破产倒闭,能够得到清偿的金融资产,包括贷款、票据和债券等只能剩40%。美国政府目前只能拿出7000亿美元,根本是杯水车薪,甚至连美国政府所属的金融机构都不够救。例如,房利美的资本金年初还有440亿美元,美国政府接手后三季度报表只剩下几十亿美元,到四季度就得是负资产。而实际上现在美国政府连这7000亿美元救市资金的来源也还不是全有着落。目前,美国政府、企业和居民都是净负债,向国内借肯定借不来,就只能向国际举债,但是全球到目前所有国家的外汇储备总和也只有8万亿美元,就是全借给美国也填不满这个窟窿,更何况也不会有哪个国家愿意继续借钱给美国。

当然在美国庞大的金融资产中肯定有许多是重复计算,即像中国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三角债”一样,是金融机构间交互持有各种金融商品,如果把这些“三角债”进行冲抵,所剩的净债务应该会大量减少。但前提是,金融机构必须把他们持有的全部金融资产情况充分曝光。然而,次债危机的特点就是金融机构为了摆脱监管而把市场搞得极度不透明。所以,次债危机爆发后所有金融机构都有大量不良金融资产不敢曝光。导致危机发生后金融市场的停摆。因为谁都不知道交易对手是否持有大量不良资产,所以既不敢借给别人钱,也不敢买别人出售的票据和证券等。这就像突然下了一场暴雨盖住了路面,一层薄水很浑,但看上去像是深不见底,谁也不敢迈步,得等水干了露出地面才行,而干的方式就是金融机构通过大规模的破产清算来被迫完成最终透明。美国衍生金融产品爆发性的增长是在2004年以后,而一个标准的CDO或CDS合约是5年,所以破产清算高峰是在今年到明年,这就是为什么次债危机在今年7月份以后本来许多人以为已经过去了,却会以更大规模爆发的原因。

第二,美国从金融市场爆发的危机正在向实体经济层面蔓延。美国在冷战结束进入虚拟资本主义阶段后,所走的是用金融资产换取实物产品的路子。因此,美国金融市场泡沫的膨胀与美国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有着直接的因果联系,即居民借债买房和消费,美国金融机构再把这些债务证券化,并且变成各种眼花缭乱的衍生金融产品出售给中国这样的出口大国,再用所获取的收入从国外购买各种物质产品。所以,在次债危机中,美国所面临的难题一开始就是两个:一个是如何挽救金融机构不破产;一个是怎样在金融泡沫破灭后,保持实体经济和本国居民的消费水平不倒退。从现在看,后一个难题可能更大。因为美国的物质产业早已大量外移,制造业只占全部GDP的13%,其中还有7个百分点是军工。美国所消费的全部实物产品中有25%要依靠进口,40%的消费品要依靠进口。而美国金融市场的崩溃使其不可能再走用纸换实物的路子,其结果就是美国经济的严重衰退和居民消费水平的大幅度下降。这就是为什么保尔森最近刚刚宣布要停止购买金融机构的烂资产,而要保企业生产和居民消费的原因,也就是美国政府要站出来给居民借债保消费,否则社会稳定都是问题了。

也有人说,美国可以靠振兴本国的制造业来满足本国需求,因为美国一直以来都拥有强大的制造业。但是必须看到,在进人虚拟资本主义阶段后,美国的制造业已经发生了极大变形,除了在军工和一些高科技制造业方面还能够保持全球竞争优势,一般制造业早已丧失了优势,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消费品可以占领发达国家90%的市场份额和新全球化得以展开的原因。一些传统制造业,如汽车等之所以还能支撑到今天,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是美国的制造企业也大规模参与了制造金融泡沫的这场游戏。自90年代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美国非金融企业来自金融市场的利润收入急剧增长,例如通用汽车的金融子公司本来是做汽车贷款业务的,其资本在总公司里只占3%,而通过广泛参与金融市场交易,前几年的利润收入竟然占到通用公司全部利润的40%。通用公司除了金融子公司和中国子公司能够盈利外,在其他领域都是亏损的。正是这部分来自于虚拟经济的利润在支撑着美国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的日常运转和股价,这就是为什么在美国金融市场泡沫破裂后美国三大汽车都

立即濒临破产边缘的原因,也是保尔森坚持不救美国传统制造业的原因,因为他知道根本就救不了。

从这点看,次债危机所引起的美国经济衰退会比上世纪90年代初期日本资产泡沫破裂后所形成的危机更严峻。因为日本直到今天仍然是世界出口大国,长期保持着贸易顺差,所以资产泡沫破灭对实体经济与居民消费的影响不会很大。但美国是有长期贸易逆差的国家,资产泡沫破灭就一定会对本国居民消费产生直接影响,并影响到美国社会的稳定。奥巴马当选后说要继续加大财政赤字以应付衰退,也有人很看好他的这个主张,因为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就是用扩大赤字的方法使美国走出了30年代的大危机。但是,今天的美国已经从生产过剩走向了生产不足,增加需求并不能创造出国内的供给,最终还要看世界各国愿不愿意借钱给美国,以及愿不愿意继续扩大持有美元而增加对美国的出口。美国目前的经济危机开始是从金融市场向实体经济逐步传导,美国的生产和流通企业目前正在受到来自金融市场的利润枯竭和居民消费需求萎缩这两方面的夹击,很快我们就会看到在一大批金融企业倒下后又出现非金融企业的倒闭风潮,而实体经济的严重衰退则会对美国的金融市场构成新一轮冲击。因为美国上市公司的主体还是非金融企业。如果是这样的前景,就只能有越来越多的资本从美国流出,而不是流入,美国经济的这个烂摊子就难以收拾了。

三、警惕爆发货币霸权战争

美国目前的基本利率已经降到0.75,再降就是零了,继续扩大财政赤字则不可能从世界资本市场筹集到足量的资金,最后就会被逼到只能增发美元的路子上去,最终导致美元的信誉崩溃,二战后已经延续了60多年的美元霸权也就走到尽头了。

从世界范围看,挽救美元和美元资产不崩溃也有一条路子,就是欧洲央行与日本央行多发货币来推升美元汇率,但可能性很小,至少欧洲央行不会施援手。因为老欧洲是想趁美国爆发金融危机的机会把美元从货币霸权的地位上拉下来,他们已经有了许多这样的言论。在进入虚拟资本主义阶段后,美国走在最前,欧洲则紧随其后,美国的物质产业外移了,欧洲各国也外移得很厉害,因此也有巨大贸易逆差,也得想办法用纸来变实物产品。目前在老欧洲国家中,除了德国与荷兰,其他国家都已经有很大的贸易逆差,其中英国与西班牙的贸易逆差已经有10年以上历史,而法国则是在最近几年贸易逆差呈急剧拉大状。法国去年的贸易赤字已达392亿欧元,今年预计将接近500亿欧元。但是欧元区国家由于只有货币统一而没有财政统一,为了保货币稳定又严格限定了政府的负债规模。所以,面对日益扩大的贸易赤字就只能用出售政府资产的办法来救急,这当然不能持久。因此,老欧洲诸国必然会有以欧元取代美元地位的打算,在次债危机爆发后,一定是隔岸观火,乐见国际资本从美国大规模流向欧洲。美欧围绕着货币霸权的争夺与冲突肯定会愈演愈烈,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在老欧洲中会是法国冲在要把美元拉下马的最前面,以及为什么英国这个美国在欧洲的传统盟友这次会和老欧洲站在了一起。

还有一种天真的看法认为,这次次债危机所形成教训已经足以深刻,发达国家会痛定思痛,重返传统的物质生产领域以及重建传统的金融秩序。这些人没有看到,在新全球化时代美国和所有发达国家已经不可能退回到过去,因为他们已经没有生产物质产品的比较优势,此外,他们在尝到了用纸就可以换取物质财富的甜头后怎么会愿意放弃这个好处,这就是资本贪婪的本性。

如果美国用经济手段挽救美国经济,挽救美国金融市场和美元方面已经是黔驴技穷,剩下的唯一手段就是动用军事实力,把军事实力变现,具体地说,就是用军事手段在欧洲周边地区制造安全危机,从而挡住国际资本向欧洲的流动,甚至动用军事手段封锁欧洲的油路和其他资源通道,逼迫欧洲为美国救市行动出资。我们也已经看到,当美元与欧元的比率下跌到1.6:1的时候就爆发了俄罗斯与格鲁吉亚的冲突,以及俄罗斯舰队与北约舰队在黑海的对峙,恰在爆发这场冲突的前一个月,美国国务卿赖斯刚刚拜访过格鲁吉亚,而在这场冲突之后欧元对美元已下跌了20%。

有人会说,美元最近不是很强吗?但是必须看到,美元的走强与美国资产的走弱是同时并行的,而以往都是美元强就是美元资产强。这个反差说明美元的强是回光返照,美元走强仅仅反映了全球金融资产是以美元为主体这个现实。而美国股市正在玩过山车,道指在一周内就会出现千点上下的振幅,道指在11月19日已首次跌破8000点,20日又跌到7552点,而调入美国的美元主要都是在进行短线投资,没人敢进行长线操作。例如,最近两个月美国短期国债的收益率已下降的0.75,甚至一度变成负值,就是大量资本涌入短期国债市场,把1-2年期国债价格炒得太高了。美元的强势能维持多久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为清算而调集美元资金的过程会持续多久,这个又取决于美国的次债危机会持续多久,我预计到明年上半年可能到顶;另一个是看美国的股市和债市还能挺多久,如果实在没有投资价值,金融资本就会大规模撤出美国。由于美国上市公司的主体仍是制造商与流通商,随着美国实体经济在今后的加剧衰退,支持股价的企业利润也将急剧萎缩,所以美股后市还是大幅下跌的前景。如果道指跌破了5000点至1995年美国股市暴涨前的起点水平,美国的股市就可能没救了。

美国的国际政策是“扰乱欧洲、稳定亚洲”,这是因为货币霸权最终得兑现成物质产品,而世界物质产品最大的顺差产生地是在亚洲,这对美欧来说都是如此,所以美欧都要拉拢东亚特别是世界的顺差冠军中国。

四、次债危机与中国的国家利益

首先,次债危机的爆发对中国有巨大负面影响,但也酝酿着对中国的许多新的巨大机会。中国近两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中估计至少有1.4万亿美元是美元资产,如果加上民间持有的美元金融资产,中国所拥有的美元资产规模应在2万亿美元左右。若美元资产在次债风暴中贬损一半就是1万亿美元,已相当于中国3年的新增GDP,这是一笔巨大的国民财富损失,中国想不认也不行。但有失就要有得,一直以来,美国都是中国收回台湾主权的主要障碍,中国应要求美国在台湾和平回归祖国的进程中不要继续作梗。如果能用1万亿美元买得台湾和平回归,这个钱花得就值,况且在未来的美欧冲突中美国也要争取中国的支持,此时的国际环境,正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好机会。

其次,在21世纪前50年,中国迟早要登上世界第一大国的地位,而中国要成为世界大国,首先要成为亚洲大国。次债危机的爆发会极大地削弱老牌帝国主义国家的实力,至少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内,使他们的主要精力消耗在搞定自己家门里的事情以

及美欧之间的事情上。此时,正是中国开始走向亚洲的好时机。中国应把自己的过剩产能向亚洲地区释放,在东亚地区建立以中国为中心的制造产业链。以资本输出带动产品输出,也是解决中国面临的外需不足矛盾的一个重要途径。

第三,在次债危机的深化中,中国有扩大利用外资的绝好条件。前一段大家都在议论,为什么流入中国的国际热钱已经有万亿美元之多却找不到踪影,尤其是在中国的股市和地产中难觅其踪,这不符合热钱的特点。我也在研究这个问题,结论是这些热钱不是以往的热钱,而是部分从美国资本市场中流出的正常资本,如保险基金、共同基金等。由于美国的资本市场发生崩溃导致资本需要寻找新的避风港,从而转向大宗商品市场和经济增长好的发展中国家。自去年以来,大宗商品期货出现暴涨行情后,已经可以见到传统的资本市场投资基金以3—10的比例投向商品期货市场的大量报道,而流入中国是违规进入,当然不会被公开。但这些国际资本在本国市场上一向秉承保守原则,违规进入中国银行体系后,以普通的存款方式存在,就能通过人民币升值与中美货币利息差赚到10%收益,自然不会再冒更大风险违规进人中国的地产和股市。7月份以来,随着美元再次走强,亚洲地区一些发展中国家和俄罗斯等国的国际资本出现向美国回流趋势,而进入中国的国际资本仅仅是放慢了脚步却未发生明显撤离的情况,说明中国经济对国际资本来说,仍是最理想的避险之地。当使用美元清算美国金融资产的过程告一段落,以及已可明显看出美国的金融市场已没有投资价值,国际资本就会再次大规模从美国流出,流入中国的国际资本就会再次出现高潮。

我们为何不可以给这些想进入中国的国际资本开一个“前门”,这总比让这些国际资本以“热钱”方式流入中国更透明,更容易控制和管理。比如。可以允许中国的金融机构和企业到国际金融市场发债,如果是发中长期债券还可以是人民币债,这样的债券既有人民币对美元的汇差收益,也有利差收益,与国际资本目前以存款方式获利的情况一致,就会受到欢迎,当然前提是这部分发债收入一定要被用起来,而不要又变成外汇储备去购买美国的金融资产。

第四,现在是购买发达国家制造业技术、设备与品牌的好时机。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在进入虚拟资本主义阶段后,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在用虚拟经济的利润来补实体经济的亏损,现在虚拟经济这个血库断了流,制造产业就面临着生存危机,他们的技术、设备和品牌就更容易被收购。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物质生产技术方面仍存在显著差距,如果此时能把外汇储备和通过出口顺差与海外发债等获得的外汇收入,用于大规模收购发达国家的制造业技术和品牌等,就可以使中国在这场危机后登上工业化的新台阶。

五、关键是办好中国自己的事

如果没有新全球化的影响,中国在2005年就会进入传统市场经济式的生产过剩危机,新全球化使中国面临的危机得以迟缓,但会在被推迟后以更大的程度出现。例如,钢铁生产和投资在2005年就进入下滑,但从2006年至今年上半年又因为外需旺盛而进入生产和投资的高增长,由于今年下半年以来外需急剧萎缩,目前钢铁企业的产能已普遍被压缩了40-50%,可直到9月份,冶金设备的产量增长仍高达45%,说明仍有大批钢厂在建。今年上半年,全球粗钢产量增长5%;中国增长了9%。而到8月份,全球钢产量增长了2.8%;中国是负的1.3%,到10月份已经是负17%了。在主要工业产品中,钢产量是第一个增长率低于全球的品种,如果低于世界主要产品产量增长率的中国产品不断增加,世界对中国的看法就会转变。

还有发电量,去年8月增长率还高达14.4%,但今年10月份已经是负4%了,工业产值则从去年10月的17.9%猛降到今年的8.2%。从目前趋势看,四季度的GDP可能会落人7%的范围。财政收入,上半年的增长率是33.3%,到10月份已猛降到0.3%了。从这些指标变化所反映出的趋势看,中国经济已经不是软着陆,而是硬着陆了。而发生这个变化的原因,从外部看,是因为次债危机所引起的外需逆转;从内部看,则是因为分配矛盾所引起的生产过剩,及对国内外局势的误判所进行的过度紧缩。

最近,有许多媒体朋友问我,中国目前的情况是否与1998年相似,因为当时是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启动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当时的财政投资连同相关银行贷款共有3.2万亿。而目前在美国次债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再次启动了积极的财政政策,首次提出的支出规模是4万亿。我认为,这个比较只有形式上的相似,而最为不同的背景特点是:在1998年时,不论内需还是外需都是酝酿着巨大的扩张动力。在国内,1999年开始出现了汽车和住宅的需求上升势头,到2003年就引出了本轮经济增长高潮。从国际看,进入新世纪后则是新全球化浪潮的一个高峰,目前的情况是,内需特别是外需都在不断走低,美国经济可能会走出大L型,中国则是本轮投资周期已经到了尾声。今年前10个月的新上项目投资仅增长了3.2%,如果扣掉价格指数,明年的实际投资是负增长。

但必须重点说明,中国经济没有抗不过去的大问题,因为我们是生产过剩,不是金融产品过剩。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仅仅是怎样把国际需求转变成国内需求,而美、英等国面临的问题则是怎样把国际供给转变成国内供给,如果他们的金融商品卖不出去,就买不回物质产品,这个矛盾必须通过国际层面来解决。而我们只需要通过财政与货币政策以及政府的国内刺激计划就可以创造出需求。

我们必须谨慎安排好中国的经济刺激方案,其中涉及到的主要问题,一个是4万亿元的需求增长总量够不够,一个是结构是否合理。从总量看,我认为4万亿元是不够的。今年的固定资产总投资将达到16万亿元以上,但到10月末新上项目投资增长率已下降到3%,从目前的经济运行趋势看,至少四季度和明年一季度的经济增长率还是下滑趋势,这个趋势还会继续压抑市场化主体的新项目投资,并且会导致一批已上项目缓建。再考虑明年的投资价格指数仍可能高达6%以上,所以明年的实际投资可能就有10%的负增长,大约会减少1-1.5万亿元的投资额。4万亿元是分两年,且至少有一半不是安排到投资上面,所以政府的新增投资可能还不够补市场下降部分,要想拉动投资的新增长就必须再增加。

还必须看到,如果明年出口能增长10%,4万亿元的刺激计划可能保“8”,但考虑到明年是发达国家的金融危机开始大规模向实体经济传导的一年,出口增长率很可能是“零”,甚至是负增长,4万亿元就更不够了。10万亿元、每年5万亿元的方案应该是更理想的方案。况且,中国也有继续扩大经济刺激计划的良好基础,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国债存量占GDP的比重只有18%,按欧盟的要求上升到60%也算正常。如果每年的新增GDP是3万亿,那么每年都有能力继续增发2万亿的国债,这样就可以使中国顺利消化巨大的过剩产能,在世界性经济衰退中保持住独树一帜的较高增长率。

从4万亿元的投向结构看也有问题。目前,中国的生产过剩主要是发生在能源和原材料等基础产业领域,这主要是受到了拉动本轮经济增长的两大需求,即汽车和住宅消费的强烈影响,所以4万亿元方案所形成的需求指向就应该围绕主要过剩领域而展开,正所谓“好钢要用在刀刃上”。目前,中国的实际城市化率才刚过40%如果在未来10年把城市化率提升到75%,使中国的城市人口增加4亿,再投几十万亿元也不够。城市化的投资方向,不会发生新的生产过剩,只会使中国的经济结构更合理,经济增长更健康。

六、中国反衰退的政策取向不能轻易动摇

前一段发生过度紧缩的重要原因,是把中国特殊性质的通胀看成了过热,而没有看到被通胀所掩盖的经济内生性紧缩,以至于为了反通胀而加速了经济衰退。9月份以来,由于美元反弹,国际油价和大宗商品价格开始下跌,许多人把这看成是实体经济衰退的反映,这是不对的。前面已经说明,美元的反弹是由于美元资产面临大规模清算,由此导致大量国际资本从商品期货市场撤离,这个过程一旦结束,由于国际资本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敢碰金融产品,必然会再次转向大宗产品市场和向中国等发展中国际流动,这个趋势就决定了大宗产品价格会再度大幅度上涨,中国的输入型通胀也会卷土重来,而输入型通胀曾一度是引起中国货币紧缩的主因。所以,不能在明年再度出现通胀抬头的时候就放弃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取向,而使反衰退的任务功亏一篑。

作者:王 建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国绘画研究论文下一篇:中职电子信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