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论文范文

2022-05-12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中医药文化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力。中国传统文化随着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发展下受到了冲击和挑战,同时也遇到了发展的机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程度来说,中医学的发展受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影响。

第一篇:中医药文化论文范文

弘扬传承黄河文化之黄河中医药文化

摘 要:黄河中医药文化与黄河文化同根同源,是黄河文化的重要分支。河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通过设立古籍特藏部、建设仲景文献阅览室、成立张仲景传承创新中心,多措并举,全面、科学、规范地开展中医药文化资源保护工作,在传承弘扬中医药文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其他高校图书馆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黄河文化;中医药文化;黄河中医药文化;仲景文化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根植于黄河流域的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中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主体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1 黄河文化概述

1.1 黄河文化的内涵

从广义上讲,黄河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及其流域广大劳动人民在黄河水事及其相关实践活动中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黄河文化是指黄河流域广大劳动人民和黄河水利工作者所具有的精神诉求、价值取向、基本理念及行为方式的总合,主要包括精神、理念、价值观、制度等文化现象。黄河文化的内涵博大精深,从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裴李岗文化、老官台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等,到夏商周文化,再到秦文化、三晋文化、齐鲁文化等多元并存和多元一体的文化融合发展,形成了黄河文化完整的文化体系。黄河文化是展示中华文明的万花筒,如史前文化、神龙文化、姓氏文化、汉字文化、科技文化、农业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武术文化、戏曲文化等,丰富多彩,光辉灿烂,处处闪耀着华夏文明之光。

1.2 黄河文化的核心区域在中原

我国最繁荣的史前文化,如新密李家沟文化遗址、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渑池仰韶文化遗址等都在河南。伏羲画卦、河图洛书、神农尝草、仓颉造字、愚公移山、禹通三门等神话传说均发生在河南。郑州商城、安阳殷墟、汉魏隋唐洛阳城、龙门石窟、大运河遗址、商丘华商始祖王亥故里、火祖燧人氏陵及火神台、少林寺及北宋东京城等珍贵文化遗迹,均是黄河文化发展的历史见证。自三皇五帝时代开始,河南多地被定为国都,三皇之首太昊伏羲氏建都于宛丘(今河南淮阳),黄帝建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颛顼建都于帝丘(今河南濮阳),帝喾建都于亳(今河南郑州)。三代之居,皆在河洛。夏商周三代定都于河南,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北齐、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十几个朝代建都于洛阳,我国有八大古都,河南占其之四。河南涌现出许多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军事家及医学家等,如:儒家孔子祖籍是河南夏邑、道家老子是鹿邑人、墨家墨翟是鲁山人、法家商鞅是濮阳人、兵家吴起是濮阳人、纵横家鬼谷子是淇县人、医圣张仲景是邓州人等,这些人的思想和著作是黄河文化的源头。以医圣张仲景为例,其是中医辨证理论奠基人,提出的“表里上下、虚实寒热”辨证八纲,至今仍被中医界遵从,编撰的《伤寒杂病论》16卷,一直被奉为中医经典。

2 黄河文化的重要分支——黄河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文化起源于中原,与黄河文化同根同源。随着黄河文明的发展,中医药文化在中原文明的沃土上生根、壮大,从华夏传承的根脉及黄河文明的多个领域吸取营养,不断充实完善,成为黄河文化的重要分支。

2.1 黄河中医药文化与黄河文化同根同源

中医药文化之根在中原。从火祖燧人氏点燃华夏文明之火到酒圣杜康发明酿酒,从殷墟甲骨文到许慎的《说文解字》,从伏羲制九针、岐黄论医道、伊尹创汤液到道圣老子修身养性、庄子倡导养生、神医华佗妙用麻沸散、医圣张仲景论六经辨证而创经方,从佛教于汉代传入中国到禅宗祖庭少林寺融禅、武、医于一体而形成的禅医文化及温县太极拳等武术文化,这些都植根于中原大地。中原文化造就了张仲景、褚澄、孟诜、司马承祯、王怀隐、孙兆、孙奇、郭雍、张子和、朱橚及李濂等一大批杰出的医学家,他们的医疗实践及其留下的宝贵著作,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褚氏遗书》《食疗本草》《天隐子养生书》《太平圣惠方》《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伤寒补亡论》《儒门事亲》《医史》等,构建了中医药文化的大厦。例如,《医史》是我国首次以“医史”命名的医学史专著,是中医药文化历史中发光的明珠。

2.2 黄河中医药文化是黄河文化的重要分支

源于中原的易学文化对中医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易学源头的河图洛书,其阐发的天人相因相应模式、象数思维模式及气运法则,对中医学的天人思想、藏象学说、脏气升降学说都有深刻影响。易学阐述事物阴阳动静变化的道理,中医学阐明人体阴阳盛衰消长的机制,正如明代医学家张景岳所说,“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医易相通,理无二致”。二者同源于对事物阴阳变化的认识,故称“医易同源”。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的论断“不知易,不足以言大医”,进一步强调了医易关系的重要性。

在扎根于中原的先秦诸子文化中,道家和杂家催生了中医养生学。崇尚自然,顺乎自然,是道家养生的基本原则。杂家的代表著作《吕氏春秋》保留了大量的醫学内容,其中有多篇专论养生,如《尽数》《本生》《重己》《贵生》《情欲》等。儒家提出仁者长寿的观点,倡导饮食卫生,注意身体养护。孔子强调食品要精细、烹调要得当、进餐要定时,以及经久变味、腐败发臭的食物不宜食用。此外,在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墨家代表人物墨翟等的著作中,均有与养生相关的内容,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3 黄河中医药文化资源保护刻不容缓

首先,河南作为中医药文化大省,得到开发保护的中医药文化资源仅在少数,大部分资源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保护,缺乏有效的发掘、整理和考证,一些极有价值的遗迹与文物正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如:著名的药都禹州十三帮会馆已破败不堪,渐渐被人们遗忘。其次,中医药文化典籍卷帙浩繁,这些典籍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近年来,在各地区有关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中医药文化资源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中医药文化保护工作还面临许多问题,形势严峻。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中医药文化典籍保护工作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如:现存古籍底数不清,古籍老化、破损严重;古籍修复手段落后,保护和修复人才匮乏,尤其是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和整理人员极度缺乏,面临失传的危险;大量珍贵古籍流失海外。因此,有关收藏单位应充分认识到保护中医药文化资源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加强中医药文化资源保护工作。

3 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之黄河中医药文化的思路

河南中医药大学历来重视中医药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始终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全面、科学、规范地开展中医药文化资源保护工作,设立古籍特藏部,建设仲景文献阅览室,成立张仲景传承创新中心,多措并举,在传承弘扬中医药文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3.1 中医药文化典籍的收藏与整理

河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设立了古籍特藏部,积极开展中医药文化典籍的收藏与整理工作,2011年被授予第一批“河南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古籍书库始建于1958年,是我国中医院校建成较早、规模较大的中医药古籍书库之一,也是中原地区中医药类古籍主要收藏单位,收藏有中医药类古籍文献、影印出版物及明清时期日本、朝鲜等国刊印的中医药类古籍文献。近年来,河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在做好古籍保护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项目“中医名家珍稀典籍校注(第一辑)”“中原历代中医药名家文库古代卷(第一辑、第二辑)”的整理出版工作。

3.2 中医药文献的收藏与整理

河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收藏了大量中医药类古籍,总量居河南之首,其中善本古籍200多种、2,000余册,如: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刻本《急救良方》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刻本《急救良方》、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吴勉学刻本《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明隆庆六年(1572)刻本《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其顺堂刻本《伤寒大白》、明万历十七年(1589)刻本《王宇泰先生订补古今医鉴》、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重刻本《济人自济经验诸方》、明万历金陵富春堂刻本《申斗垣校正外科启玄》、稿本《秘授眼科》、清康熙四年(1665)刻本《济阴纲目》、明崇祯刻本《妙一斋医学正印种子编》、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赵文炳刻本《针灸大成》等11部古籍入选《第一批河南省珍贵古籍名录图录》。此外,河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还收藏了我国公开发行的所有中文医药学期刊,采取复本制度保证了专业期刊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3.3 张仲景医学特色文化资源的建设

为了传承仲景学术、弘扬仲景文化、促进中医药创新,河南中医药大学成立了张仲景传承创新中心,该中心下设仲景中医药研究院、仲景学院、仲景养生发展中心、仲景制药厂、仲景医院、仲景医药杂志、仲景博物院等机构。仲景中医药研究院主要进行仲景学说医史文献研究、仲景经方临床经验的传承研究、仲景经方优势病种的示范研究、仲景方新药开发研究等,以培养仲景传承领军人物,构建国际仲景学术研究的合作平台。仲景学院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以期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和社会医疗服务提供高质量的保障。仲景养生发展中心将仲景养生打造成河南中医药养生的名片和品牌,通过实施政府指导支持、大学主导支撑、企业推广运营、民众应用收益的运作模式,着力推动立足全省、面向大众的全民健康养生系统工程。仲景制药厂将突出仲景用药特色,将仲景文化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打造仲景经方中成药、经方中药制剂、经方中药饮片品牌。仲景医院将继承和发扬张仲景的医学思想,加强仲景理、法、方、药的医疗实践,以丰富中医临床诊疗手段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为患者提供高水准的中医诊疗服务。《仲景医药》杂志要促进对仲景学说的深入研究,扩大仲景方(经方)的应用,充分展现《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现代研究成果。仲景博物院将建成全国中医药文化基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全国中医药文物基地,全国仲景文化的研究基地,成为河南省对外交流的一张名片。

4 结语

黃河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承载了太多的记忆和故事。因此,图书馆人应积极承担起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的职责和使命。河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在保护黄河文化之黄河中医药文化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为其他高校图书馆开展相关工作提供了借鉴。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高校图书馆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 许敬生.中医药文化寻源:中原中医药文化遗迹考察记[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1-15.

[2] 董广辉,刘峰文,杨谊时,等.黄河流域新石器文化的空间扩张及其影响因素[J].自然杂志,2016(4):248-252.

[3] 彭岚嘉,王兴文.黄河文化的脉络结构和开发利用:以甘肃黄河文化开发为例[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4(2):92-99.

[4] 朱如虎,林长春,马元柱.晋南黄河根祖文化旅游开发初探[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109-113.

[5] 姚伟钧,刘朴兵.黄河中游地区饮食文化史论略[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7(5):92-96.

[6] 于希贤,陈梧桐.黄河文化:一个自强不息的伟大生命[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6):31-43,128.

[7] 黄其煦.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农耕文化中的作物:关于农业起源问题的探索[J].农业考古,1982(2):55-61.

[8] 严文明.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新发现[J].考古,1979(1):45-50.

(编校:孙新梅)

作者:雷天锋 王艳敏

第二篇: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的思考

【摘 要】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力。中国传统文化随着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发展下受到了冲击和挑战,同时也遇到了发展的机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程度来说,中医学的发展受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影响。本文尝试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以探索中医学的发展,实现中医发展的根本策略是复兴中医学文化的发展,而中医发展的重要方法是完善中医人才的培育方式,中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关注中医药学术的革新。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中医药文化;数字中医药

1 中国传统文化受到挑战和威胁

1.1 西方文化传播,传统文化被搁置

《周易·责象传 》中有言:“小利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精神依靠把人类自身情感、价值、社会关系等作为研究的人文社会科学,这是传统文化中人文处世的根本,还依靠着以自然现象、人化自然等研究的自然技术科学,这是人文立世的基础。然而在经济、文化全球范围交流的过程中,西方文化无时无刻不在传播西方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都在使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边缘化。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悄悄地改变着人们的生存生活模式,西方节日及其节日的文化在中国逐渐盛行,使我国传统节日受到威胁。最近几年,我国国内出现英语学习的热潮,国民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学习英语,提升自身的英语能力,却忽视了运用汉语的能力。另外还出现了日本、韩国将中国药材进口国内,改制成中成药再销售回中国的现象。诸如此类,我国传统文化和物质受到西方文化多方面的挑战,增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使得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被搁置。

1.2 当下社会中传统道德观念日益薄弱

中国先贤上千年的经验智慧结晶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道德教育。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修身养性”、“仁礼道义”。中国传统文化把修齐治平作为人生指引方向,将道德的自我优化设定为人生价值的追求。在目前这个缺失传统文化、物质欲望充斥的社会背景之下,社会已产生了诚信危机,社会急需重视并弘扬孝道文化。自发性、竞争性的市场经济使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部分底线相反,颠覆了传统的“义利合一”的价值取向,“正其义以谋其利”被畸形发展为“谋其利而无所谓义”。部分民众仅仅专注于追求经济和利益而忽视培养正义、善良等的培养,另外自我享受和个人利益最大化成为目前社会的主流。一些人甚至为了私利而放弃自己的道德底线,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增加了社会的损失。

2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和机遇

在环境生态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的现今,人们可以在儒家的“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思想中得到化解人与人、自然以及社会问题的启示和方法。另外《老子》中提到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所指的“天人协调”、“天人合一”也为我们处理人与自然的问题提供思路。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当下,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了长远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中国热”。孔子学院将中国文化推向国外,另外外国人从《易经》中读到了计算机二进制理论,《孙子兵法》甚至成为世界军事院校的经典。在自发状态下,逐渐产生了“东学西渐”的趋势。另外在西方的如从蒲公英根中提取抗癌物的医学理论在中医文化中早有相关理论说法,仅是中西方理论办法不同。

3 中医药学术的发展对策

3.1 振兴中医药文化

只有充分了解中医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才能做到振兴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文化是多元素知识融合的综合体。易学为代表的天文学和地理学、阴阳五行作代表的哲学思想、儒学为导向的医学伦理学、道家和道教理论做基础的养生学以及各传统学术融合产生的其他理论融合在一起构建了中医学的知识基础和文化背景。中医药文化的母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医学特征的部分是由中医药文化组成的[1]。想要振兴中医药文化,要确保中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关注中医的思考特点和方式,以尊重中医自身发展特色为前提来发展中医药文化。还要将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药的基础知识推广普及。以文言文为主的中医理论文献,对大众来说较难懂,所以在学习过程之中,需要举一些实例使学习者更好理解中医学,如在传统养生、治未病等充分利用人体的愈能力方面,对一个长期腹泻的孩子进行两三次推拿就可治愈;另外对于高中生长期压力大长痤疮等可以依据中医学根据自身选择饮用苦荞茶来缓解等来培养良好中医古代文化知识修养,构建传统化知识结构,学习最本真的理论。让中国传统文化、中医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见证东方的神奇[2]。

3.2 完善培养中医骨干的方式

中医药发展的重要方式是培养中医药方面的人才。在培养中医药方面人才的工作中,需要坚持高校的教育,完善高校课程构架。当下,中医药高校关于中医西医的课程分配不够合理,使学生容易混淆两种医学的概念和术语,以至于学生对于中医的学习兴趣大幅降低。高等院校需要增设中医课程,尤其是对于中医经典科目的设置。另外还要关注对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哲学方面的教育,开设相关的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哲学意识和医学灵感。

3.3 关注中医药学术的创新工作

中医药传承发展的方向是对中医药学术进行创新。创新中医药学术,第一要以发扬中医药传统特征的优势为基础,开展理论方面的创新工作。第二需要充分发挥现代的科学先进技术来发展中医药。伴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融合传统中医理论知识和现代信息技术,发现创新中医药学术的方向。实现数字化中医药,也就是使用统一化的数字化信息技术方法,完整的重新显现和认识所发现的人体现象和变化规律。数字化中医药的关键是其将中医理论的量化、标准化和数字化付诸现实,不仅保留了中医理论的特征系统,还使中医药文化得以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 1 ] 赵宗辽,论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2014.

[ 2 ] 齐丽,王居新,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2016.

作者:柴佳君

第三篇:阐发中医药文化精髓,开掘中学文化育人新途径

【摘要】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原创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和抵御疾病的智慧。从中医文化的精髓中发掘育人价值,可极大地丰富中学的德育与智育内容,不仅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也能助力学校发展。本文从价值导向、内容选择、教育策略和实施方式等方面,阐述发掘中医药文化育人功能的实践经验。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文化育人;中学

中医药文化在诠释人的生命、疾病与健康,伦理道德,适应社会环境等方面与西方文化有显著差别,其核心价值主要体现为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理念,可以概括为“仁、和、精、诚”四个字。可见,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内在统一性,从中医文化的精髓发掘育人价值,可极大地丰富中学的德育和智育内容。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要求把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中小学进一步丰富中医药文化教育,使中医药成为群众促进健康的文化自觉。当前,以文化育人的角度为中学生开设中医药文化课程处于探索阶段,教学教法上缺少较系统的研究和设计。本文以广州市流溪中学两年多的实践为例,从价值导向、内容选择、教育策略和实施方式等方面,阐述发掘中医药育人功能的经验。

一、中医药文化引入中学育人课程的价值

个人的价值观念,道德取向与其健康素养息息相关。而中医药文化蕴含的认识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追求在育人方面有着巨大的引领作用。为中学生开设中医药文化课,引导认识中医药文化,可使学生增进智慧,产生感悟,受到教益,其目的是利用先进的健康养生理念增添健康素养,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拓展思维,克服狭隘思想;提升道德情操,塑造健全人格。弘扬和传承中医药文化也是促进文化认同、文化自觉的重要途径。

1.提升道德修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学生的生活环境变得复杂多样,一些不良的生活观念、生活方式冲击学生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更有甚者造成心理失衡。将中医药文化引入中学校园,传播积极向上的文化精粹,可减轻上述不良因素对学生的冲击。许多中医中药典籍记载有展现“大医精诚”“生命至重”“大爱至善”的典故,这些典故彰显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深刻道理,是引导价值导向、提升道德情操和塑造健全人格的优质资源。以中医药文化为载体,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引领学生走近经典,走进名医,鼓励学生以大师为范,学习重义轻利、诚实守信、精勤不倦、严谨求实、为人友善,满怀家国情怀的品质,能显著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流溪中学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项目后,学生言语不文明、拖沓迟到、虚荣攀比等现象明显减少。国家卫计委副主任王国强在2017年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校长研讨会上表示:“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学校其学生的出勤率得到大幅提高。

2.推进生命教育教育、健康教育,增进学生的自我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

中医药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和抵御疾病的智慧,在促进人们身心协调发展,预防疾病等方面有着独特作用。调查显示,中学生对生命观教育、健康观教育,以及对中医药文化有比较高的认知需求。这是因为,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一些不良生活习惯侵蚀学生体质;同时,中学生处于心智逐渐成熟阶段,会因升学压力、同学友谊、家庭关系等问题“忧思”过度而出现情志问题。而中医有“五志”“七情”之说,认为“忧思”过度会造成脏腑气机失常而出现情志问题。依据中医方法进行调理和情志疏导,可有效防止学生产生更严重的焦虑或抑郁情绪。此外,中医药文化“药食同源、顺应四时、饮食有节、调和至中”的观念对学生预防疾病方面也非常有益。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既是传承、传播中华文化瑰宝,也是向学生普及健康知识,增进学生健康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依据中学生身心发育特点和认知能力开展中医药文化教育,进而推进学校生命教育、健康教育,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健康的内涵,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自我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

3.开拓思维,拓展知识面,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看待问题

中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往往注重分析与归纳、逻辑与实证,而忽视辩证思维和整体方法。教师的这种倾向显然不利于开拓学生思维,不利于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看待问题。面对当前新理论层出不穷,社会形势纷繁复杂的环境,这种忽视辩证思维和整体方法的教学倾向亟待纠正。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原创文化,具有科学与文化属性。中医药文化独特的整体观念和辩证思维主要体现在“天人合一”的整体观,“阴阳学说”的思想,“恒动变化,动静相召”的变易思维,以及“辨证论治”的诊疗观等。中医药文化“调和至中,和而不同”的思维方式也与西方崇尚“对抗与征服”的思维方式大不相同,在应对文化冲突等问题上更具建设性。因此,向中学生开设中医药文化课程,可开拓学生视野、拓展思维、提高认知能力,有助于帮助学生克服狭隘思想,去除偏見。

二、面向中学生开展中医药文化教育的内容选择

阐发中医药文化精髓,开掘文化育人新途径的根本目标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因此,相关教师在筛选内容时,需坚持“五育并举”,以德为先的原则,所选取的内容既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能促进文化自觉;既有助于树立正确人生观,又能增进健康素养;既有助于培养科学精神,又符合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例如,中医药文化蕴含的“天人合一、人贵自然”的认知观念,“追求平衡、和而不同”的思维方式,“生命至重,尊重敬畏”的生命意识,“大医精诚、大爱至善”的道德情操,“精勤不倦、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以及“顺应四时、饮食有节、调和至中”的疾病预防观等,是中学开展人文教育的合适内容。另外,对于中医药文化中一些深奥隐晦的思想,教师要深入研究其内涵,提炼精华,并用学生易理解、易接受的方式进行诠释,给出指引,同时在编排内容时注意学生认知思维的层次性,不急于求成。

三、挖掘中医药文化精髓推进文化育人的策略与实施途径

强行灌输,追求整齐划一,而忽略“引导”“熏陶”“塑造”的育人方法势必会导致效率低下,实效性差的结果。挖掘中医药文化的育人功能,策略上不宜搞灌输式、训诫式教育,要采用文化引领,环境附能的策略,以文化之理育人,以文化环境育人,以文化实践育人。

1.学校管理突显中医药文化的核心理念,构建中医药特色校园文化

文化养育人才,校园文化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巨大的影响,良好的文化氛围更利于卓越精神的彰显与传承。建设浓郁的中医药特色校园文化,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加以陶冶,使其获得启迪,受到感化,既有助于文化传承,也有利于学生身心协调发展。流溪中学构建中医药特色校园文化的经验是同时在不同层面上推进工作,从上至下形成合力。首先,学校管理突显中医药文化的核心理念,将中医药文化中的“仁、和、精、诚”融入到学校的日常管理中,及时搭建相应的工作平台,建立团队,提供物质保障,做到有章可循,力求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将中医药文化精髓浸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其次,建立多方位的宣传机制。如,校园文化景观建设突显中医药特色,善用文化长廊、校园广播、学校微信公众号等宣传载体传播中医药文化,并时常开展主题展览活动,介绍名医的道德情操,中医养生及药膳知识等,使师生能时刻感受到中医药文化的魅力。再者,重视课堂渗透,引导各学科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寻找中医药文化渗透点,将中医药文化润物无声地融入生物、语文、历史、思政、体育等课程中。班主任也在班级管理中融入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理念。此外,流溪中学还将中医药文化教育与生态校园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将中医药文化中人体和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观念,重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以及人的身体状况与其所生活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的思想融入生态校园建设中,并取得较好效果。

2.引导创新,拓宽渠道,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

文化育人要注重引导、熏陶与塑造,方法上要避免空洞说教,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寓教于乐,多创造条件让学生体验,引起学生兴趣,促使学生思考。流溪中学秉承这种理念,积极拓宽渠道开展中医药文化教育,显著提高了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和兴趣。例如,学校每年组织高一学生到岭南中医药文化博览园开展研学活动。这种研学活动不仅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学到知识,而且可陶冶学生情操,提升道德修养。其次,学校还聘请校外中药师到校向学生授课,讲解中医药文化基础知识。有了专业中药师讲解,一些抽象的中医药知识具体且鲜活起来,学生乐于接受。再者,学校教师经常开展基于STEAM理念融合中医药文化的项目式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创新活动中融入中医药知识,并取得较好效果。在实施这些项目式学习过程中,教师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实践,例如,提取有效成分,制做艾条、葛根凉粉、桂花羹、甘草黄皮等养生节令食品等。其中,学生开发的养生食品“怀山吸吸糊”获广州市发酵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养生艾糍”在“广州市中医药传统文化进校园及社区”科普教育评比活动中获一等奖。

3.借助地方资源,积极开展社区协同教育,形成合力

在构建和实施中医药文化课程过程中,不少学校缺少专业教师、场馆及配套设施等,也缺少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案。为有效克服这些困难,可借助地方资源积极开展社区协同教育,通过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形成合力。为此,流溪中学积极寻求本地区从事中医药行业的企业和机构共同参与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与传承行动,有力推进了中医药文化在中学校园的传播和传承活动,后劲足。例如,学校争取到岭南中医药文化博览园的大力支持,建立了体验中医药文化的社会实践基地。岭南中医药文化博览园是本地区设备设施最全,占地面积最大的中医药文化博览园,是“广东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学校还牵手本地药企“广州市倍宁医药连锁有限公司”开展社区协同教育,由后者定期派遣中药师到校作指导,并直接对学生授课。此外,学校积极邀请在中医药大学就读或毕业的校友回母校上健康教育课,开展推拿、拔罐等活动。学生反应热烈,兴趣盎然。

四、讨论与展望

中医理论是建立在祖先对自然和自然规律,以及自然与人类关系认识的基础之上,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保持生命健康的基础,讲究顺应自然,合于社会,近于人情。因此,开展中医药文化课程亦是校园“生态德育课程”的重要内容。在中学教育中充分发挥中医药文化的育人功能,是一种创新的德育途径,不仅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也能助力学校发展。在當前国家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背景下,教师应以积极的心态,创新的意识挖掘和传承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进一步丰富中医药文化教育,使中医药成为学生促进健康的文化自觉。

参考文献:

[1]王国强.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校长研讨会上的讲话[J/OL].中国中医,2017-02-04.

[2]徐颖洲.北京市中学生生命健康观及对中医药文化认知需求的调研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03).

[3]丁柳辰.中学生头痛与抑郁焦虑的相关性调查及其中医药防治[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2018 .

[4]温长路.对中医药文化传播和普及中若干关系问题的探讨[C].中医中药健康行第八届全国中医药科普高峰论坛文集,2013.

[5]陈文凯.回望中医[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19).

作者:邱榕基 詹金镇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道德修养论文范文下一篇:数媒体艺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