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反思一范文

2022-05-21

第一篇:案例反思一范文

小学一年级数学《分类》教学案例及反思

案例内容: 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对象分析。

学习“分类”这部分内容的是入学才一个多月的孩子,课堂学习习惯尚未形成,自控能力较差,他们参与数学活动,很少是因为认识上的需要,而只是对数学活动本身感兴趣。因此,教学中需要设计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学习形式,,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机会,调动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简单调查,我发现由于幼儿园的学习和平常生活经验的积累,学生已有一定的分类能力。如可以区分水果和蔬菜,可以根据事物的表面的特征(如颜色)进行分类。但发展到根据概念,即客观事物抽象的、本质的特征进行分类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2、教学内容分析。

在实际生活中,分类思维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商店里的物品要分类摆放,便于顾客很快找到想买的东西;学生也要学会对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分类整理,学习和生活才会在规律„„教学时,引导学生观察商场实物的摆放情况,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培养合作交流意识。同时养成有条有理的生活、学习习惯。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觉得教学中要着重作好以下几点:

(1)把握好教学要求。教学时要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使学生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不同的分类。在评价儿童分类能力时,重点是观察儿童能否独自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而不是由教师提出分类依据。

(2)多设计一些有趣的教学形式,尽可能让学生多动手、动口,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从中学到数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的价值。

(3)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时不仅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表现自我,同时也要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成功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体会到数学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实物投影:各种学具杂乱地摆放。说说怎样整理?

2、师:生活中像刚才这样,把相同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

(板书课题:分类)

二、联系生活、体验分类

1、看书本第38页主题图,说一说这些文具是怎样摆放的?

[教材中五颜六色的主题图,不仅给枯燥的数学赋予了生命,融入了生活气息,更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这一主题图,小朋友在实际生活中经常见到这一场景,能引起他们的共鸣,学生都乐于看,乐于说。学生很容易发现相同的文具放在了一起,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同类的东西放在一起,我又特意设计了观察超市这一教学环节。]

2、播放超市录像(水果区、蔬菜区、电器区等商品摆放情况),观察超市里的商品是怎样摆放的?

问:(1)老师想买个大西瓜,该到刚才哪个地方买?

(2)这样安排摆放有什么好处?

3、举例说说生活中的分类现象。

[《标准》中强调数学学习要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通过观察超市、说一说生活中的分类现象,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活动:完成书本第39页“做一做”:

(1)先独立分一分水果图片,再在小组内说说你是怎么分的?(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学生在黑板上演示几种分法。

(板书:按颜色分、按形状分、按水果种类分)

5、 教师小结并板书:标准不同,分法就不一样。

[在学生已有对单一标准分类的认识基础上,从游戏“分水果”这一有趣的情境出发,为学生每人准备这样一套漂亮的水果图片,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很自然地投入到活动中。当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发现了方法时,孩子们有了交流的欲望,他们就能很快发现有时能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参与着观察、思考、表达、交流、比较等数学活动,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加深了对“标准不同,分法就不一样”的认识。]

三、实际操作、巩固分类

1 小组合作把老师送给大家的铅笔分一分,学生汇报不同的方法。(按长短分;按有橡皮的和没橡皮的分;按颜色分等)

2 考眼力:完成书本第40页第3题:找一找每一行中不一样的。

3 超市给我们每个组送来了一袋礼物。小组合作,分一分这些图片。(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向老师和其它小组介绍本组作品。)

4 小比赛:整理好学习用品,说说你是怎样整理的?(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5 完成书本第41页第5题,再把教室里的人分一分类。

6 各大组商量一下,可以把老师奖励的小花怎样分一分,再派代表到黑板上摆一摆。为了奖励你们的出色表现,老师再奖给你们一朵小花应该摆在哪?说说你是怎样分的?(按颜色分;按形状分;按有叶子和没叶子分)

7 全课小结。学生戴动物头饰分类离开教室。(会飞的、会游的、不会飞也不会游的) [练习多以游戏的形式出现,并精心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这些练习,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后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了许多游戏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中,加深了对分类的认识,重点是让学生学会了选择不同的分类标准的方法。开阔性、活动性的练习让课堂洋溢着愉快的学习氛围,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获得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1、从生活切入数学,激发学习欲望。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背景越按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容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整节课始终注意从生活中取材,无论是整理学具、观察超市,还是开阔的练习,都赋予有趣的生活情境。由于是发生在身边的事例,学生很容易产生亲切感,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很自然地形成数学与生活的链接。同时开阔学生思维,让学生说说分类的好处、找找生活中的分类现象,使数学不只是局限在课本上,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应该为生活服务。

2、以游戏收获知识,调动学习兴趣。

《新课标》提出:“教师就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游戏是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游戏让他们的注意力更持久,游戏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因此,教学中努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数学游戏,使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游戏中来,在游戏中乐学,在获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同时,基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诸方面都能得到发展。如案例中游戏之一:比赛整理学习用品,让学生在整理的过程中认识到把文具分类摆放会更好看、更方便。在好胜心的驱使下,学生迫不及待地动脑、动手整理,不知不觉中巩固了所学知识。

在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中,既产生了我所意想不到的惊喜,也留下了值得我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游戏中如何灵活、有机地处理好课堂中的“动”与“静”;如何让学生的思维更开阔、更活跃,形成更具生机和活力。

第二篇: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学案例及反思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我们爱整洁》教学案例及反思

主题:我的好习惯 课时:共两课时,第2课时 授课对象:一年级学生

一、教学目标: 1.体会保持仪表整洁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重视自己的仪表,愿意做干净、整洁的孩子。 3.知道保持整洁的方法。要保持整洁,并不是不参加游戏、劳动、体育锻炼等。

二、课程标准:

三、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程度来看,一年级孩子年龄小,天性活泼好动,自理能力较弱,一些孩子还没有掌握正确的洗脸刷牙等保持整洁的好方法。整洁干净的仪表在与人交往中的重要性,他们的感受和体会也几乎为零,因此很难保持仪表的整洁。尽管他们有做个干净、整洁的孩子的愿望,但在实际生活中还很难真正做到。如何引导学生养成爱整洁的好习惯,在活动后、劳动后及时整理自己,保持整洁;怎样才能既不伤害儿童的自尊又能引起儿童重视讲卫生习惯等问题需要我们精心设计活动环节,正面引导,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一些保持整洁的好办法,并督促学生在生活中不断这样去做,从而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重视自己的仪态、仪表,产生良好的自我认同感,拥有良好的精神面貌。

四、教材分析 《 我们爱整洁》一课,侧重培养儿童爱清洁、讲卫生的好习惯。整洁的仪表在人际交往中非常重要,这不仅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而且表现了对他人的尊重。 本课四个主题紧密结合“我们爱整洁”这一话题展开,同时又分别侧重不同的要点。教科书以“镜子里的我”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自查、互评和共猜,提出表要求,引导学生反省自己整洁与否;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判断“这样做好不好”,进一步打开学生思考的广度和深度,由仪表整洁延伸至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进而进行行为引导,在讨论交流中学会一些保持整洁的好方法;最后,通过对“这样是爱整洁吗”这一话题的讨论进行行为提升,提醒学生保持整洁,并不是不参加活动,相反,在玩耍、体育锻炼、劳动时要不怕脏和累,尽情活动,认真做值日,从而凸现核心素养的实践创新之劳动素养的培养。

五、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完成课前小调查

2、教师准备: 1)小镜子 (2)PPT课件 (3)课前和家长保持信息沟通,了解本班学生在家中的真实表现,以便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

六、课时安排:共两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主题话题“镜子里的我”“这样做好不好”; 第二课时完成主题话题“保持整洁有办法”“这样是爱整洁吗”。

七、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知道保持整洁有方法,学会这些方法并在生活中加以运用; 2.提醒学生保持整洁,并不是不参加活动、劳动、体育锻炼等,知道怎样做到既能愉快地玩,又能保持整洁。 活动一:我们都来帮帮他 导语:一只不爱干净、仪表不整洁的小猪皮皮给我们打来了求助热线,让我们一起来帮帮不受欢迎的皮皮吧。 出示任务: 出示PPT,师生共同表演绘本《皮皮的故事》第

4、 1.讨论:你从故事中懂得了什么? 2.说说你准备怎样做一个整洁干净的好孩子? 小结:揭示活动主题,刷牙洗澡换衣后的皮皮整洁又帅气,大家夸赞讨人喜。你会做这些保持整洁的事儿吗?还有哪些保持整洁的好办法呢? 活动二:保持整洁有方法 导语:课前每个小朋友都做了一次家庭小调查,你在洗漱习惯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呢?小组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反馈指导:“保持整洁好办法”推介会 1.谁来说一说,你们今天这么整洁,早晨起来都做了些什么?想一想,除了他们刚才说的这些以外,你觉得每天还要做什么才能让自己变整洁?还要经常做什么呢? 2.看来你们平时的生活习惯很好。 出示PPT,老师出示图片,学生随着老师一起说洗手、洗脸、洗脚、穿戴整齐、刷牙。 这些是我们小朋友为了整洁天天要做的。洗澡、剪指甲、理发、勤换衣服是我们经常做的。 3.在这些事情中,哪些是你自己会做的?请把你保持整洁的好办法推介给大家。 你能说一说平时你是怎么洗手的吗?实践巩固操练“六步洗手法”。 你平时在家是怎样洗脸的?在洗脸的时候,你们遇到过什么麻烦吗?你们要观察观察他这样是不是能把脸洗干净。大家都学会了正确的洗脸方法了吗?让我们一起来做一遍。 大家都把小脸蛋洗得干干净净的,个个都笑了。我看见了许多小朋友都有一口洁白的牙齿。你们平时是怎样刷牙的,谁来做一做?全体学生跟着音乐,拿起牙刷一起来刷牙。唉!我觉得这样刷牙好像太麻烦了,有时候我来不及了,我就这样乱刷几下,你们说行不行?为什么…… 4.学生互相帮助整理头发、衣服、红领巾等。 5.将自己最整洁的一面展示给大家看一看。 6.老师知道,在我们班中,有很多小朋友平时保持整洁做得很好。谁愿意夸一夸你身边整洁的好孩子?请学生亲自把“整洁奖章”送给自己认为很整洁的小朋友,并夸一夸他。 小结:现在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把这些好方法进行归类,做一个好方法提示卡。 教学反思: “我们爱整洁”这一课旨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尽管有了一学期的在校经历,可这群大都六七岁的,多数是独生子女的孩子,由于父母过于溺爱,很多事情家长包办代替,造成自理能力较差,没有形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他们自我意识差,他们知道怎样整洁,但不一定积极去做,所以在教学中除了让他们知道什么是整洁,怎样才算整洁,怎样保持整洁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突出活动特点,借助生活经验来开展教学。 本节课紧密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通过活动的开展努力架设课堂与生活的桥梁,重视教学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让教学变得对儿童有意义。教学中通过设计实践活动,再现生活情境,帮助学生掌握生活技能,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从而有效地提高生活质量,真正地做到 “健康、安全地生活”。借助绘本创设情境,将生活中不整洁的场景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找原因,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起学生参与的热情,学生沉浸于情景中,此时帮助学生找原因,与学生一起想对策,从而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学生主体全面体验,从教学内容来看,与整洁相关的事情学生都知道了,也不难做。课堂上尝试着把学生放在主角的位置,给学生充分的空间,适当点拨,适当引导,同时介绍一些生活小技能、小窍门,让学生沉浸在生活世界中。在演示生活的情景中学生明白了整洁孩子人人夸,保持整洁人人爱。自己应该每时每刻把最美最整洁的样子展现给大家。 本节课的设计离不开与家长的信息沟通,了解孩子们在家中的真实表现,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同时,课外延伸评价应加强督促指导,并进行持续跟踪,将学生在课堂内的短时实践转化为课外的持续践行,并逐步形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第三篇:案例反思

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案例反思 何文琴

摘要

幼儿攻击性行为是幼儿园,特别是小班幼儿常见的一种行为,给幼儿园的生活及教育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有先天的原因,但更多的是与后天的教育环境因素有关。创设有利的教育及社会环境,是帮助攻击性幼儿进行矫治的切实可行的办法。

关键词:幼儿攻击性行为环境教育模仿

攻击性行为又称侵犯性行为,不同的理论流派在给攻击性下定义上存在着一些基本的分歧。争论的核心是以观察得到的结果还是以表现这种行为的意图来下定义。从客观性角度分析侵犯性是指身体上的进攻(打、踢、咬)、言语上的攻击(大声叫嚷、叫喊名字、贬低人),也可以是侵犯别人的权利(如用暴力抢走别人的东西)。如果从攻击性的意图出发,则主要指那些企图损害别人或物的行为,其重要性是考虑侵犯的动机。

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较频繁,较严重地侵害他人身体或用言语攻击侮辱他人的表现。而且存在着年龄和性别上的差异。年龄越小的幼儿,其攻击性行为越明显,且攻击性儿童中,男孩居多。其具体表现为抢人家的玩具或其它物品,争游戏角色,打人等等。比如人家正在玩玩具,他想要玩,他就一把抢过来,不知道应该说:“你给我玩一会儿行吗?”别人玩积木玩得正开心,他一脚就把积木搭成的房子踹倒了。一旦发生冲突,他就动手打人,不讲道理。有个孩子看到教师表扬××小朋友,摸摸她的小脑袋,他也走过来,摸摸她的头,而后就在其脸上咬了一口。有个刚上幼儿园的孩子,入园时哭哭闹闹的找妈妈,我把她抱起来想哄哄她,她居然“啪”地给了我一巴掌,然后使劲用手拍打门,用脚踹门。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还有很多很多方面的,带过小班的教师都有切身的体会,小班家长找老师告状的最多,大多数是因为孩子被抓破了脸,咬了手指,被人推了等等,教师要抽出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处理这些事情。

一、个案分析

(一)研究对象简介

幼儿姓名:前田友航

性别:男

家庭管教方式: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比较任性,喜欢指挥别人,脾气暴躁,容易生气。

(二)前田友航的“攻击性”行为表现

1.排队活动时的“攻击性”行为表现

小班的幼儿在户外活动时,为防止掉队,老师要求后面的幼儿搭着前面幼儿的肩膀。排队走的时候,前田友航经常会故意掐着前面幼儿的的脖子或拉住前面幼儿的衣服,不让其走;有时又不让后面的幼儿搭自己的肩,否则就动手打人。

2.玩玩具时的“攻击性”行为表现

前田友航喜欢用积木搭建手枪、大炮等玩具,只要他看中的,其他幼儿就别想拿,他也会从别的幼儿手中抢夺自己想要的积木。当他搭好一支手枪,总是很炫耀的朝其他幼儿“砰砰”开枪,然后骄傲地说:“看,我有手枪,我是警察!”

(三) 前田友航“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分析

1.心理因素

模仿是引发“攻击性”行为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前田友航平时特别爱看《奥特曼》、《数码宝贝》等有很多打斗场面的幼儿电视节目,时间一久,就开始模仿电视节目中的打斗动作,并在身边的同伴身上“实践”,“攻击性”行为不断强化。(小班幼儿还不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而且模仿能力又很强。如果成人用粗暴的方式训斥幼儿,幼儿就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其他幼儿;如果成人放任孩子收看大量打斗和枪战的电视影片,幼儿就会学会打斗,“攻击性”行为也在打斗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得到强化。)

挫折是引发“攻击性”行为的又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挫折会威胁一个人的尊严,阻碍其稳定目标的实现。当幼儿遇到某种挫折后,最常见的反应是攻击。当然,挫折引起的反应方式,因人而异。一般地讲,独立性强的幼儿,挫折后出现“攻击性”行为;而依赖性强的幼儿,挫折后则容易产生退缩行为。前田友航由于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大,比较任性,独立性也强。老师交给他们简单的折叠衣服的方法后,他就坚持学着自己叠衣服。其他幼儿要是说他叠得不好,他就会骂他们,看看自己的确叠得不太好时,他就会发火动手打他们。

2.社会因素

家庭是幼儿最主要的生活环境,家庭氛围和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行为影响较大。前田友航是家中的独子,父母及祖父母对其宠爱有加,有什么要求都会满足他。他喜欢奥特曼手帕,奶奶几乎天天给他买一条新的,奶奶要是不买,他就在店门口不走,奶奶要是再不买,他就用脚踢奶奶。所以,如果家长对幼儿采取溺爱的教养方式,那么娇宠和放纵会导致幼儿为所欲为,使他们稍有不如意就会采用“攻击性”行为来发泄不满情绪。

同龄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是幼儿成长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如果一个幼儿很少与人接触,很少与同龄人交往,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久而久之,这个幼儿就会产生种种心理偏差和心理障碍。如:孤僻、固执、情感冷淡、冲动。研究表明,同龄人之间相互作用的效应,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同龄人相互接纳、相互谦让、相互关心等是相互作用的积极效应;而同龄人之间相互排斥、相互争斗、相互攻击等是相互作用的消极效应。在与班上其他幼儿接触时,常会排斥、攻击他们,出现了相互作用的消极效应。

(四)前田友航“攻击性”行为的实质探究

有关研究表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实质是自我中心思想。自我中心思想是“生理自我”阶段的体现,它是自我意识的一部分。自我意识是指幼儿对自我及自我与周围关系的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它包括了自我认识(即自我评价)、自我情感体验(包括自信心、自尊心、自我价值感、成就感、进取心等)、自我控制(包括自制力、坚持性、果断性以及克服困难的能力)。自我意识的产生与发展对于个性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人正是靠“自我”来维护自己人格的健全,支撑自己人格的独立,使自己成为一个统

一、完整的人。一般8个月的婴儿就可以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分开。对“自我”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此时的“自我”只局限于“生理自我”,3岁以后,幼儿的群体性游戏增多,他们通过模仿,在与同伴的游戏、交往中,学习扮演社会角色,开始产生社会性认识与体验,从“生理自我”上升为“社会自我”。这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因此成人要抓住这一关键期培养幼儿的自我意识。

幼儿与同伴间的社会性冲突至少在幼儿出生后的第二年出现。这个时期,也正是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思想决定行动,所以在小班阶段,通过自我意识的培养以及家园合作等方法帮助幼儿及时矫正“攻击性”行为极为必要。

二、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正

(一)环境创设

减少环境中易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刺激是很有必要的。在游戏空间相对狭小,游戏玩具种类和数量又相当有限时,幼儿间的相互争夺现象就会比较突出,也容易导致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所以改善条件,为幼儿提供合适的活动空间,足够的活动材料,安排合理的活动场地,并与幼儿共同制定活动的规则,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摩擦与冲突,有助于从客观上减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因此,为了减少环境中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刺激,老师重新安排了教室的区角,幼儿活动空间的安排比以前更合理,各种不同的玩具和积木也放在对应的篮子里。顶顶虽然还是会占着自己喜欢的积木不让其他幼儿玩,但不会故意跑去干扰别的幼儿玩玩具。在相对宽敞的空间,顶顶“攻击性”行为出现的次数也相应减少了。

(二)情感宣泄

心理学家认为,攻击是宣泄紧张、不满情绪的消极方式,对幼儿的发展极其有害,必须加以纠正。年龄再小的幼儿,都有想发泄情感的时候。只有设法消耗其“过剩能量”和“不满情绪”,才能平衡幼儿的心理。经验表明:幼儿得不到充足的体育锻炼,“攻击性”行为就可能发生。因而当幼儿情绪紧张和怒气冲冲时,可以带他去跑步、玩球或玩简单的跳棋,以消耗其“能量”。适量的体育锻炼不但可以增强幼儿体质,促进幼儿成长,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另外,还可培养幼儿的文化兴趣,如绘画、音乐等,以陶冶情操。思想觉悟的提高是消除不良行为的可靠措施。

前田友航喜欢玩“开火车”的游戏,老师和前田友航就约定:如果前田友航白天在幼儿园没有欺负其他幼儿,每天放学之前,就可以玩“开火车”的游戏。刚开始时,他还是趁老师不注意就打、骂其他幼儿,在老师的提醒和鼓励下,情况有所好转。为转移他的注意力,老师经常鼓励他画画,因为他平时就爱好画画。在画画的过程中,前田友航的脾气明显没有以前暴躁了。事实证明,当幼儿的“过剩能量”通过游戏、绘画等正确途径的释放,不仅可以改善他的“攻击性”行为,更有助于培养其良好的兴趣。

(三)榜样示范

通过榜样示范,教给幼儿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研究表明,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之所以在解决冲突或人际交往中更多地运用“攻击性”的行为方式,不仅是因为其所能想到的解决冲突或进行沟通的方法的数量少于一般幼儿,而且是因为他们所能想到的方法普遍带有“攻击性”倾向。所以,对于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老师可以给予榜样示范或直接教给其正确方法。应注意的是,矫正的重点不在于训斥、批评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而在于及时使幼儿知晓正确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因为成人的呵斥或一怒之下的简单体罚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攻击性”倾向,有可能强化幼儿的不良模仿,而且最终也不可能使幼儿明白正确的方法是什么。

本人在与前田友航的相处过程中,发现前田友航特别崇拜“警察”这一形象,于是组织了一堂《我是小警察》的认知活动课,使他明白“警察”不但很英勇,更喜欢帮助别人,绝不会欺负身边的朋友。前田友航在那之后,没有再拿着玩具枪对着其他的幼儿“砰砰”开枪,而是友好地说:“我是警察,我有枪,我会保护你们的!”可见,榜样对于幼儿的影响非常明显。当幼儿对事物还不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时,成人对其进行正确的榜样示范极其重要。

(四)改善关系

前田友航的“攻击性”行为使他和同伴之间的关系不太和谐,其他幼儿常常出于害怕而疏远他,满足不了交往需要的他便只好以新的攻击行为来引起同伴的注意,这样就形成“恶性循环”。本人认为,改善同伴关系对减少他的焦虑情绪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也有助于他从“生理自我”走向“社会自我”,学会在集体游戏中扮演社会角色。为此,本人尽量不在其同伴面前损害他的自尊心,注意挖掘他的“闪光点”,有意识地树立他在集体中的威信,让同伴真正亲近他、接纳他。例如:当他带了自己的一本书到班上的时候,本人专门请他作介绍,给其他小朋友讲书里的故事和他所知道的知识;当他自己完成一幅画时,便在孩子面前夸他画得好,让全班幼儿向他学习。通过种种办法,使他感受到自己的友好可以贴近其他幼儿,在班中得到其他幼儿的关心是一件开心的事情。前田友航在和谐友好的气氛中释放冲动的情绪,感受到集体生活的快乐。

三、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矫正的启示

(一)要有耐心

改善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一项长期工作,一定要有耐心,不可急于求成。本人认为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都应更多的强调充满爱和温暖的教育。特别是要注意在平时培养他们的爱心,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铲除孩子“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土壤。在这个过程中,成人可能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也会有心情浮躁的时候,但成人毕竟比幼儿有更丰富的认知能力和忍耐力,只有成人用足够的耐心和宽容的心态去帮助幼儿,才能从根本上避免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从而保证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

(二)要循序渐进

个性的形成与巩固,技能的培养与提高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绝非一日之功。所以,矫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也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通过家园的共同努力,成人在看到幼儿不断进步的同时,也发现他的情绪和行为时有反复,这就要求老师和家长要坚持不懈地献出爱心、付出努力,尽量为幼儿提供交往的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自然就会好转。

(三)要尊重幼儿

与幼儿交往,成人始终要抱着平等相待的心态,哪怕幼儿犯了错,成人也不能因此呵斥他们,而应正面引导,充分尊重幼儿。成人可以告诉幼儿,在特定情况下自己要他做什么或不做什么,但要避免冗长的教训。幼儿会从成人的声调中以及从成人说的话中意识到成人的不高兴,但是成人要把自己的不赞成表达清楚。反之,冗长的教训和可怕的言语通常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四、小结

以上是本人对本班一个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初步探究反思。个体的“攻击性”行为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若在学龄前不注意及时矫正,到了青春期,“攻击性”和反社会行为的概率就会增大。希望通过对本文的初步探究反思,能够引起广大幼儿教育与研究工作者以及家长的广泛关注,充分重视研究幼儿“攻击性”行为,“因材施教,及早矫正”。

第四篇:教学反思案例

教学反思

做为一名美术教师,我认为首先要相信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关爱学生,要让学生接受我,自然而然就接受了我的教学,并能主动的参与。 美术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一堂好的美术课,应该是既传授应掌握的美术知识,同时又培养学生一些良好的品德,及生活习惯。美术课教学既要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巧的训练,也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思维能力。孩子天生对任何事都有兴趣,什么都想去学一学、做一做,模仿一下,从他们对世界还只有淡淡认识的时候,他们就开始了涂鸦,然后随着认识的提高,技能的增加,年龄的增长,这些兴趣都会发生变化,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美术的热情截然不同,对不同的学生,我们都要用心去感悟,从基础、从学生的根本出发,让他们的身心技能都得到良好的教育和发展。

例如在给学生讲授《各种各样的鞋——创意篇》课程时,我例举了许多鞋的创意,有的皮鞋鞋面像鳄鱼的嘴,有的鞋跟是由酒杯组成的、有的鞋面由楼梯扶手构成、有的拖鞋是由绿草组成等等。上课时采用快速抢答的游戏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抢答中渗透各种各样的创意鞋图片,使学生感受到美术创意的艺术魅力。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营造了课堂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把美术教学的创意形式带进课堂,让学生欣赏到了生活中的鞋和创意中的鞋不同之处,感受到美术课的其乐融融,大大提高了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给学校美术教育增添了新的活力,教师既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体现了现代美术教育特色,有助于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创新潜质。 我认为,上好美术课贵在得法,教学方法好比船和桥,是达到目的完成任务的一种手段。所以,高效课堂与教学方法密切相关,高效课堂要依赖得当的教学方法去完成。没有简化教学环节、优化教学设计,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高效的主体性实践及对学生的积极评价这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就不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便是一句空话。所以根据教材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要研究方法,要有创造性思维,思路活跃、方法新颖,学生感到有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取得预定的效果。

第五篇:大班案例反思

大班教学案例反思

大班下学期,孩子普遍感到自己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这种长大的感觉,引发了孩子模拟做小学生的愿望。他们背起了小书包。但是背书包已经不能满足孩子要当小学生的渴望。“艳华老师,小学里有班长对吗?”“小学生一直考试吗”“ 艳华老师,我们什么时候考试呀?”李乐还说:“我姐姐的书包里有很多书,有许多本子,还有词典呢!可是我们的书包里只有一点点。”......面对这么多问题和好奇,“我要上小学”的主题就这样产生了。

观察实录:

为了让孩子更能体验小学生的生活,我们参观了中心小学学校,孩子们发现了许多小学和幼儿园不一样的地方。琪琪发现了小学里分男厕所、女厕所,而且男女厕所的布局也是不一样的;亮亮发现小学的操场特别大、小学生自己打扫卫生;浩宇发现小学里有课间十分钟,他们在跳绳、跳橡皮筋;宝旭说我们没有班长,小学里有班长,我们能不能也有啊;彤彤发现小学生戴红领巾……

行为分析: 1.孩子有非常强烈的做小学生的愿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带孩子实地参观了小学,满足孩子做小学生的愿望。 2.能大胆、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倾听同伴的讲述。3.孩子们能认识一些基本常识。

教养支持: 1.子从幼儿园到入小学,是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个转折点。由于生活习惯上的骤变,以及课目的繁重,使许多孩子在进入小学后出现疲劳、消瘦、害怕学习的现象。因此,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工作很重要。我们带孩子去参观了学校,让幼儿更加了解小学,在参观中,孩子们发现了幼儿园与小学的许多不一样的地方,也解决幼儿的质疑。“红领巾什么时候带”“中饭在哪里吃?”“几点上学,几点放学”等等。孩子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他们向小学的哥哥姐姐提出各种问题,亲密的交流,而我只是一个参与者,给予幼儿一个宽松和谐的民主氛围,使幼儿体验到轻松、愉快、无拘无束的美好情感。而最终让幼儿了解了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并盼望作个小学生,从思想上作好入学的准备。 2.在幼儿园也可满足幼儿做小学生的愿望。如:在区域活动中模拟小学生课堂,让孩子想小学生一样上课。每星期选个班长,满足孩子想做班长的渴望,并了解小学的班长负责什么工作。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爱需要宽容范文下一篇:保安辞职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