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体育文化发展论文

2022-04-26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女性体育文化发展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p>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分析中国体育文化发展现状并就如何树立体育文化新理念,在制度、行为物质层面以及体育文化资源等方面探究中国体育文化的创新发展进行研究。

女性体育文化发展论文 篇1:

从社会性别视角探析朝鲜族女性传统体育的形成与流变

摘要:女性体育在朝鲜族传统体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反映了朝鲜族女性在社会角色上的变迁历程,还影射了朝鲜族传统体育的特点与功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逻辑分析等方法,从社会性别的视角梳理了朝鲜族女性参与传统体育的历史,以及当代社会中朝鲜族女性传统体育的参与度等。为朝鲜族女性体育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理论借鉴和现实参考。

关键词:社会性别;社会角色;朝鲜族;女性;传统体育

文献标识码:A

朝鲜族传统体育项目主要有秋千、跳板、顶罐走、摔跤、足球、象棋等,其中秋千、跳板和顶罐走是朝鲜族女性特有的传统体育活动,称其为“特有”是缘于这三项运动的参与者仅限于女性,体现了朝鲜族的民族习惯,在其他少数民族中鲜见。这些传统体育活动是朝鲜族历史文化变迁的一种显性代表,我们可以从朝鲜族女性对它们参与状况中考察到不同历史时期朝鲜族女性的社会角色的变化,反映朝鲜族女性生活状态与社会地位的演进历程。

1 社会性别与朝鲜族女性的社会角色变迁

社会性别是指社会对两性及两性关系的期待、要求和评价,强调影响性别发展的非生物性因素,尤其强调社会对性别的建构过程。这种被建构出来的性别秩序包括物质的、政治和文化的。它充斥在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是一种最基本的、最持久的社会制度。社会性别的建构是一个动态过程,即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制度的不断变迁影响和强化着两性的性别差异,因此,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会存在着不同的社会性别差异。

朝鲜族是我国境内的迁入民族,对于其迁入时间,史学界比较倾向于19世纪中叶。朝鲜民众在“弛禁”和“开禁”时期大量迁入中国东北等地,在延续和存留朝鲜文化特质的同时,逐渐融入中国的社会文化之中。因而,朝鲜族文化既有朝鲜半岛文化的烙印,同时又迎合了中国文化的形式和风格,具有典型的二重文化性格。作为朝鲜族文化的一部分,传统体育也不可避免地具有二重性。鉴于此,我们在考察朝鲜族女性对传统体育的参与历程时,需要追述其迁入之前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其对不同历史时期女性社会角色塑造的影响。

高丽时代的朝鲜,佛教盛行达到了顶峰,儒教思想只局限在统治阶级的统治理念当中,尚未渗透到民众的生活中。这一时期的女性是相对自由的和开放的,社会性别上未强加给女性太多的束缚和戒律。朝鲜王朝建立,李成桂等新王朝的统治者,采取了斥佛崇儒的政策。用严格的封建礼教来约束女性,并塑造传统的女性形象,规定男性为支配、强健、尊贵;女性为服从、柔顺、卑贱”。广大朝鲜女性开始逐步被束缚于封建礼教的罗网里,女性在家庭和社会的地位下降到朝鲜女性史的最低点。朝鲜前期的《经国大典》更是将家父长制法制化,形成了完备体系,并在朝鲜后期达到全盛。朝鲜王朝500多年的统治,确立了“男尊女卑”的观念,将男女之间的生物性差别扩大化,形成了男强女弱,男性尚刚毅、勇武、女性尚坚韧、温顺的民族性格。这种渗透到灵魂深处的社会性别差异同样存在于具有双重文化性格的朝鲜族民众当中。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朝鲜族男子喜好摔跤、足球等进攻性、较力性的运动项目,而女性专有,不为男性所侧目的秋千、跳板等传统项目的参与上窥见一斑。近现代以后,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狂潮的到来,特别是中国解放后,国家出台了男女平等、同工同酬等保护妇女权益的法律、政策后,朝鲜族女性逐渐摆脱了对男性的完全依赖和从属性,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取得了自身的一席之地,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日益提高。女性开始活跃于包括体育竞赛等在内的各种社会活动当中。

2 朝鲜族女性参与传统体育的历史回顾

朝鲜关于荡秋千的文献记载最早见于13世纪初期,也就是高丽中叶以前,相关记录第一次出现在《高丽史列传·崔忠献传》中:“端午忠献没秋千戏于柏井洞宫,宴文武四品以上三日”由此可见,此时的秋千是宴请官员,具有表演功能的游艺节目。到了朝鲜王朝时期,秋千从王宫逐渐普及到了民间,成为端午节的一项娱乐方式。

据《成宗实录》记载:“15世纪汉城市民到了端午节,在汉城中心的十字中路后面胡同里设置秋千,以汉城南北为界限分成两个组进行比赛,每当这时汉城城内的妇女聚集在一起,人山人海构成一副美丽的风景”。这对于当时连上寺、观戏全部都被禁止,只能幽闭闺阁的女子来说,参与秋千比赛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而是欣赏外界风光,获得与人交往,交流的机会。“人山人海”就不足为奇了。另据《开城志》卷四《民俗篇》记载:“端午节时盛装的女子聚在敬德宫荡秋千,男子在万月台进行摔跤活动。”这段史料说明社会性别的差异已经在朝鲜半岛的体育游艺活动方面显露出来。确立了两性不同的传统体育活动内容。

随着程朱理学在朝鲜社会文化中统治地位的确立,朝鲜女性受到了更加严格的约束。女子为丈夫而生,不得与至亲以外的异性交流,不得参加一切社交活动,言行须千般谨慎。深锁闺中的朝鲜族女性受到了历史最为严重的人身束缚。渴望自由,渴望交流的朝鲜族女性运用她们的智慧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无言的抗争。据传跳板运动就是由于古代的朝鲜族女性外出的机会很少,整日被深锁于宅院之中,为了欣赏外面的美景和对自由生活的渴望,聪明勇敢的朝鲜族女性发明了这项游戏,以此来排解自己的孤寂。跳板运动迎合了当时朝鲜族女性的渴望自由的生存需要,并逐渐在平民阶层中流行,后逐渐普及并迅速成为朝鲜族女性锻炼身体,放松心情的一种娱乐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朝鲜族女性敢于抗争封建束缚,渴望自由的心理特征。

新中国成立后,从宪法、法律上明确写上了恢复女性人权的条文,倡导“时代变了,男女都一样”的新时期社会性别取向,从而鼓励女性冲破性别差异的束缚,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人。这为女性从文化一心理结构上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广大朝鲜族女性也和其他民族女性一样,取得了男女平等的权利,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等领域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并且做出了许多杰出的贡献。这一时期的朝鲜族女性和男性一样开始登上了传统体育比赛的竞技场,如1986年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首次把秋千作为正式比赛项目,并且依据朝鲜族秋千的民族习惯,只设置女子项目。朝鲜族女性不仅在其“优势项目”中独领风骚,而且在许多以前只有男性参与的传统体育项目中现露头脚,如朝鲜族象棋、拔河等已成为朝鲜族聚居区两性共同参与的传统体育项目。而跳板这种传统体育活动已形成规范的竞赛规则和评判标准,并开始在朝鲜族学校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对培养新时代女性坚韧、顽强的性格特征发挥着重要作用。

3 当代社会中朝鲜族女性对传统体育的参与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迎来了一个又一个的快速发展阶段和时期。人们在遵循固有意识形态和行为习惯的同时正经历着新时代思想观念的冲击与碰撞。朝鲜族女性更是在传统社会角色与现代性别取向中寻求新的立足点。我们可以从她们对传统体育活动的参与现状中窥见到朝鲜族女性在性格特征、身体观念和价值取向方面的深刻变化。

3,1 朝鲜族女性价值观念的变化促使竞技性传统体育参与人数锐减

2009年8月我们对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进行了实地调研,延边州体育文化局副局长向我们介绍了近些年朝鲜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状况,其中重点提到了近三、四年来女性传统体育参与人数骤减的趋势,从而出现了竞技性传统体育项目后备人才不足的问题。导致这种状况的直接原因是朝鲜族聚居区人口数量的多年负增长。延边朝鲜族人口从1996年开始已经连续六年出现负增长,其中1996年比1995年减少789人,而2000年比1999年减少了5013人。而朝鲜族女性价值观念的转变是导致人口的负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几十年,束缚在朝鲜族妇女身上的枷锁被一道道打开,她们有了更多的受教育,接触社会的机会。朝鲜族女性不再满足于相夫教子,“围着锅台转”的传统女性的生活方式,她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开始更多地考虑自身价值的实现,追求和向往更高质量的生活方式。因而,很多朝鲜族女性选择远离故土,外出打工或远嫁他乡(主要是嫁到韩国)。这使得以朝鲜族人口为主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育龄女性减少,此外,朝鲜族女性生育意愿的转变也加速了人口出生率的下降。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朝鲜族人口出生率明显下降,出生人数由每年一万人左右,经过十年已减少到每年不足四千人,2000年全州朝鲜族人口出生3651人,死亡5018人。当代的朝鲜族女性希翼高标准的育儿方式,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方式,许多妇女甘愿放弃生育二胎的指标,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在自身的发展和子女的教育方面。生活质量的提高,工作取向的多元化和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导致女性参与竞技体育,特别是具有一定风险性的体育项目(如朝鲜族秋千)的人数锐减,这种状况的出现无疑将限制朝鲜族秋千等传统竞技体育项目的发展。

3,2 朝鲜族女性身体观念的变化导致传统体育的参与人群以中老年女性为主

2009年上半年我们在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区、黑龙江省朝鲜族村等地区对传统体育锻炼的女性参与人群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参与传统体育锻炼的女性人群接受过高等以上教育的仅占8,6%,其中离退休人员占到了一半以上,其他职业大多为体力劳动者、自由职业者等。由此可见,参与传统体育锻炼的女性大多是当代社会中的中低层次人群,以中老年人为主。我们在走访中发现,白领阶层和高收入、高学历的中青年朝鲜族女性更加青睐于具有较好锻炼环境的健身房、俱乐部的体育锻炼项目,其中尤以瑜珈、有氧操等时尚健身项目为主。这反映了朝鲜族女性对自身身体观的变化。中国女性的身体观,一直以来都离不开主流文化的影响,历经了儒家文化塑造的“娇小脆弱”、“弱不禁风”的传统美女,共产主义精神下“强悍、独立、男性气质”的时代性格,到当代社会中“健康、有形、性感”的变化历程。现代社会对女性身体的审美取向影响了朝鲜族女性的身体观念,促使社会上的中青年朝鲜族女性开始重视自身形象,追求健美、苗条的身材。瑜伽、有氧操等健身项目在明确的市场地位下,迎合了白领阶层女性对减肥、塑身等的期盼。而较高的经济收入又为她们走进健身俱乐部,追求高品位、高质量的体育锻炼环境和方式提供了可能。

4 结语

由于社会性别的动态变化性,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性别在朝鲜族女性身上具有不同的特征。我们可以从朝鲜族女性对传统体育的参与上窥见端倪。古代的朝鲜族女性受到社会性别的制约,与社会接触机会较少。秋千、跳板等是她们主要的娱乐健身项目,同时也是她们与人交往,参与社会的重要方式。因而,朝鲜族形成了秋千、跳板等传统体育活动的参与者仅限于女性的民族习惯。

近现代以后,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进步和意识形态的转变,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束缚在朝鲜族女性身上的枷锁被一道道打开。她们对体育活动的参与程度也发生了变化,既活跃于秋千、跳板等传统的女性项目中,也在摔跤、象棋等男性项目中攒露头脚。此外,随着朝鲜族女性自我意识的提高,对自身发展的关注和更高层次的生活质量的追求,传统的育儿观念和家庭为中心的理念发生了转变。这一切间接地影响了朝鲜族女性对传统体育活动的参与。

作者:周卉

女性体育文化发展论文 篇2:

中国体育文化发展与创新的战略研究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分析中国体育文化发展现状并就如何树立体育文化新理念,在制度、行为物质层面以及体育文化资源等方面探究中国体育文化的创新发展进行研究。

关键词体育文化创新发展战略

一、前言

体育文化是人类体育发展的灵魂,是人类体育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凝聚力,能否不断创造新体育文化,决定着一个国家的体育、一个民族的体育文化的盛衰荣辱[1]。步入了“后奥运时代”的中国体育文化发展很快,随着经济飞速的发展,现在的体育文化发展就略显滞后了。因此体育文化建设迫在眉睫,不谋而合,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中提出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而体育文化作为大文化中的一个分支,要做好其本职工作,不仅要大力发展体育文化,更应该从体育文化发展的战略出发,使体育运动的观念植根于人们脑海,且用体育观念引导体育行为。本文就体育文化的创新发展谈些看法。

二、我国体育文化创新发展战略

(一)树立体育文化创新理念

1.体育文化观念和思路策略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体育文化惟有坚持先进的理念才能产生优质行为[2]。普通民众应树立健康观念,加强创新意识,国家体育部门可以培养和组织更有效的队伍,建立体育文化的组织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化。如:北京奥运会“人文奥运”理念,使人们受到了一次奥林匹克的文化教育、加深了对体育文化的理解、树立了正确的体育价值、强化了锻炼身体意识;“科技奥运”理念,使人们健身观念得到了转变、树立了“生命在于运动,运动讲究科学”的思想,提高了科学健身的知识水平。这不仅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同时使民众对体育有了更加深层的了解。在思想观念上给了中国群众重大一击,让民众知道体育、健身的重要性,体育锻炼的思想意识深入人心。

2.情感策略

非智力因素是体育文化创新的关键,无数在创新道路上取得成功的人物表明,成功的决定因素首先不是他们的渊博知识而是他们的创新人格。激发人们创新的自主性、激情、意志等,对我国体育文化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要特别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特别是对年轻一代人,激发他们(如高校教师、学生等)的创新欲望,提高他们情感智慧的发展。

(二)制度、行为层面上体育文化的创新发展

1.建立、健全体育组织机构,完善体育政策法规

体育文化创新的理念只有应用于体育文化发展的行动上才是行之有效的。所以,不仅要在体育文化理念上创新,更重要的是将之运用到实际行动中去,从体育文化的制度着手,用实际行动来建设体育文化。国家体育总局及体育行政部门和体育事业单位要大力支持,省、市、区建立、建全体育组织(主要指体育总会、各单项运动协会、各种人群体育协会和行业体育协会)加强队伍建设、规划和指导好各省体育活动网点,在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全民健身计划》、《中共中央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的精神、《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和《城市公共体育运动设施用地定额指标暂行规定》等国家有关体育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体育法规和竞赛制度使人们不仅享有运动的权利,也要有建设体育文化的义务和责任。一系列关于体育法律、法规的相继颁布和实施,使得我国的体育事业进入了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时期,促进了体育文化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为建设体育强国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3]。

2.促进体育赛事发展、引导大众传媒宣传

体育赛事、大众传媒的作用不言而喻,如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和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大型运动会的筹办宣传过程中,各承办比赛场馆都在营造各比赛项目良好的氛围,从而影响了群众的体育思想观念和体育活动行为、群众自觉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大众传媒作为体育宣传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在体育宣传中有着独特的优势,主要有“把关”作用、权威性作用、渗透性作用和对宣传受众心理定势形成或改变的促进作用。只有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在体育宣传中的积极作用,才能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体育的发展。大众传媒可以借助我国知名体育人士的作用,对体育文化的宣传,如:成龙、李连杰等为中华武术的旗帜,使人们明白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即体育锻炼能全面兼顾人们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等的发展。

3.家庭、学校、社会合力促进体育文化发展繁荣

家庭、学校、社会构成了我们成长的三个重要阶段,也是体育文化发展传播的三大途径。家庭的教育、文化氛围、环境对体育文化的发展是基础阶段,如果家长对体育很重视且工作之余经常参加体育活动,那么他们的这种观念、行为就会无形的对孩子有熏陶的作用。学校这个大环境对体育文化的发展起主体作用,青少年在这期间,受到体育教育是最集中、最系统、最牢固的,它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是人生最重要的阶段之一。社会对体育文化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将一些时尚元素与体育文化结合;创造有利条件,推进体育文化与科学技术重组。如街舞的发展在中国是从社会开始延伸,从而决定了街舞的发展。因此,体育文化的发展繁荣需要三者的合力,只要三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体育文化将得到最优的发展。

4.坚持体育文化“走出去,拿进来”策略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虽有宏大的理论,但缺少严密科学的理论体系。西方体育是建立在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等现代科学理论基础上的,具有完善的体育科学体系。中国传统体育可以吸收西方体育的科学成果,丰富、完善、弥补自身的不足,积极适应现代体育竞技性的要求,扩大中国体育文化的传播,加强与其他国家(地区)的交流,吸收和借鉴西方体育文化精髓,要移植优秀的运动项目,如西方的赛马、马术、网球、棒球、高尔夫球以及休闲运动中的攀岩、滑翔、蹦极、台球、桌球、沙滩排球、漂流等项目,更要借鉴和吸收西方的体育观念,如竞争观念、自我价值的表现等观念,还要吸收和借鉴西方先进的管理方式,如体育俱乐部制、职业化等,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体育文化。

5.宗教的补充作用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而且大多数信仰宗教,所以他们的一些社会行为都受宗教的影响。宗教的活动、观念、信仰都从不同层面对体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如宗教活动对人体强身健体、调节身心、是现代体育项目的来源等。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文化繁荣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所以,我们要结合宗教,充分发挥宗教人士和信教人民的作用,促进体育文化的发展。

(三)以物质为保障促进体育文化的创新发展

国家要重视对国民体育发展的客观环境进行物质改造,加大对各省、市、区及农村地区体育场馆和群众体育场所建设的投资力度,同时出台鼓励社会投资的政策,疏通相关的金融渠道,要采用国营、民营、私营、名人以及群众购买体育彩票收益等形式,建设具有冠名牌象征性和纪念性的运动场馆、群众体育场所和健身路径,以满足人民锻炼的不同层次要求。

体育建筑、雕塑、场地设计,它们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体育文化的载体,凝聚和展示着人们的情操、意志、价值观念等多种物质成果,这些物质,对人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另外,有关政府部门应根据人们的需求特点,积极配备不同的场地和器材,并合理使用已有的场地设施和体育用品,尽可能满足人们所需。

(四)加强体育文化资源建设

体育人力资源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所以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的作用,充分利用和发展人力资源。首先,加强体育人才培养,整合体育人才资源。体育人才是指有一定体育学识水平和技能,并能在体育领域理做出创造性的贡献的人,它包括体育竞技人才、体育教育人才、体育科技人才、体育媒体人才、体育产业人才和体育管理人才[4]。其次,大力培养体育社会指导员,使体育文化建设科学化、人文化、社会化和产业化。建立一支具有体育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高,并且年龄、性别、活动项目结构合理的体育指导员队伍,他们不仅能够传授具体的锻炼方法、手段,而且能够经常举办健身知识讲座和印发健身、健美、养身的运动处方,使体育文化建设科学化、人文化、社会化和产业化,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吸引更多的人们参与体育锻炼。最后,加强非体育人口建设。非体育人口比重占有量较大的是女性、中老年人和农民,加大对他们的建设,组织多种形式的群众体育比赛,促进非体育人口体育化。

三、结束

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它就是由人类的需要产生的也必然为满足人的需要而存在和发展,它对大众的影响集中在赋予人们乐观的生活观,拓宽人们的生活空间,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满足人们怡情益智、娱乐的需要[5]。正因为体育文化有如此大的作用,所以中国不仅要大力发展中国体育文化,而且要在发展的战略上创新。从观念、制度、行为、文化志愿建设等方面着手,使体育活动、体育运动氛围遍布全国,让每个公民都参加体育锻炼。

参考文献:

[1] 和立新,张铁玲.我国体育文化发展战略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之辨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

[2] 谢朝波.谈高校体育文化创新发展战略[J].大家.2009.

[3] 黄迎乒,孙文平.体育文化对体育强国建设助推作用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

[4] 唐炎,朱维娜.体育人才学[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 欧阳明胜.论述中国体育文化建设[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

作者:胡美红

女性体育文化发展论文 篇3:

唐代女性体育活动研究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研究唐代女性参与体育活动的情况,找出唐代女性体育活动高度发达的原因,结合现代体育项目分类方法,总结出唐代女性参与体育活动的分类及特点如下:唐代女性参与体育运动具有广泛性,上层贵族女性具有娱乐表演性质,下层平民体育运动反映了休闲性质。

关键词:女性体育;体育史;唐代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期,这一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达,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财富,与此同时中国古代体育文化也达到了一个高峰。唐代女性生活在一个相对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中,在一定程度上与男性有着相同的社会地位,因而在这一时期女性体育活动蓬勃发展,上至宫廷贵族下至平民优伶,广大女性都能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其种类之多,规模之大,在中国体育历史上较为罕见。女性的社会地位,精神追求,生存状态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社会文明的程度,以史为鉴,通过对唐代女性体育活动进行研究使我们从中得到启示,以促进现代女性体育活动的发展。

一、唐代女性体育活动高度发达原因

唐代的经济发达,文化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为女性参与体育运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使得这一时期的女性能广泛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之中,其具体原因如下。

第一,良好的经济基础。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经历魏晋南北朝的动乱及民族的融合,唐代开国以来实施了一系列利于国家社会发展的措施,如人才选拔承袭了隋朝的科举制度,武则天时期正式确立了武举制度,军事管理采取府兵制,土地管理试行均田制,经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唐代达到国力上的全盛时期,成为公元6-8世纪世界上最繁荣昌盛的国家之一,这为唐代女性参与体育活动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第二,实施积极对外开放的政策。唐代实行积极开放的对外政策,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1]唐代这种海纳百川的思想使其在众多领域取得进步,其体育文化的发展也更加完善,更加开放,这为唐代女性参与体育活动有了打下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第三,民族文化的融合。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各个民族的文化经历了近两个世纪的相持和冲突[2]。形成了无与伦比的多元文化,唐代的建立使得这一多元文化得到了稳定的发展,北方游牧民族女性思想脱胎于母系氏族社会,女性地位相当高,《后汉书乌桓鲜卑传》记载“一切计谋从用妇人”。

第四,审美观念的转变。北方游牧民族女性善于骑马游猎,骑射的风俗习惯很大程度地促进了唐代女性参与体育活动,唐代女性的审美观念从汉代推崇的柔弱为美转变为崇尚“胡”风的勇武之美。唐代女性抛头露面,并不避讳与男性一起参与体育运动。

第五,统治阶级的主导。在封建集权制的社会,封建统治阶级的喜好主导着社会风气的发展,特别是女皇武则天执政的“武周时期”,女子的社会地位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与之同时,女性参与体育活动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唐代女性体育活动主要的项目

唐代开放的时代精神推动了女性体育文化的发展,这一时期女性参与体育项目内容多样化且多与时令节气相关。为了更好地研究唐代女性参与体育运动,仿照现代竞技体育的项群分类思想笔者将唐代女性所参与的体育运动划分为球类骑射项目和民俗项目两个大类。

(一)球类骑射项目

马:该运动在唐朝风靡一时,是唐代极具代表性的体育项目,上至皇帝贵族下至普通百姓都热衷于参与其中,女性参与马运动时为了降低马的风险性,一般以驴代马,同样挥月杖击球故而又被称为“驴鞠”(《旧唐书》十七卷《敬宗纪》)。位于陕西省乾县唐代章怀太子李贤墓壁画描绘了唐代马比赛的盛况,墓室壁画高画面描述参与比赛者二十余人,背景宏大宽阔,刻画生动,马匹皆将马尾挽起,参与者头着幞巾,脚蹬靴,手持月杖竞相逐球。江苏邗江出土一面唐代铜镜,镜上刻绘四个骑着马匹进行打球的女性形象,栩栩如生,令人神往(现存故宫博物院)。陕西临潼关山村唐墓发掘出土四件白陶彩绘俑,其器型精致玲珑,均为唐代女子形象,人物身着长袖窄服,左手紧拉缰绳,右手做上扬状,探身前倾,表情专注,四件陶俑均属稀世珍品,真实再现了唐朝女性参与马运动的场景。唐代诗人张籍在其《寒食内宴二首》一诗中写道:“廊下御厨分冷食,殿前香骑逐飞球。”[3]诗中描绘了寒食节期间宫廷中女子争相参与马运动的场景。唐代诗人王建在《送裴相公上太原》诗中写道:“千群白刃兵迎节,十对红妆妓打球。”[4]以上种种实物及文献均说明在唐代女性参与马运动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同时也要看到的是虽然女性可以参与到马运动中,但大多都是表演性质,具有一定的审美及观赏价值不具备竞技性。

步打:该运动类似于现代的曲棍球,为区别马称其为步打,在唐代宫廷中较为流行,寒食节唐代宫廷庆典时有一项“献球”活动,具体就是由宫中女子参加的步打比赛。比赛分两队,先胜第一球的一方得到奖励,并向皇帝跪拜谢恩。关于步打最早的记载为诗人王建所做的一首宫词,这首宫词的内容是专门描写宫女们进行步打球活动的情景,宫词中说:“殿前铺设两边楼,寒食宫人步打球。一半走来争跪拜,上棚先谢得头筹。”[5]唐代女诗人鱼玄机在其《咏球作》一词中描写到“坚圆净滑一星流,月杖争敲未拟休。无滞碍时从拨弄,有遮拦处任勾留。不辞宛转长随手,却恐相将不到头。毕入门应始了,顾君争取最上筹。”[6]这首词详实地说明了步打球的器械,词中提到步打球为圆形实心球,用头部弯月形状的长杆击打,球遇到阻碍则会停下。

蹴鞠:又称“踏鞠”,是我国古代的足球运动的一种,产生之初主要是军事训练手段的一种,参与者通常多为男性,该运动发展至唐代其军事性质减弱,娱乐性增强,因而在唐代女性中较为流行,女性参与蹴鞠与男性不同,通常为两人对踢或数人对踢,并不是以进球的数量判别输赢,而是以难度和花样进行评判,故而又称女性蹴鞠为“白打”。唐代晚期传奇《剧谈录·潘将军失珠》记载:“过胜业坊北街,是春雨新霁。有三鬟女子,年十七八岁衣装褴褛,穿木屐于道侧槐树下。值军中少年蹴鞠,接而送之,直高数丈,于是观者渐众”[7]文中用通俗直白的语言描述了一名妙龄女子虽衣衫褴褛足蹬木屐,但以其精湛的球技引起围观的场面。

骑射:经历了将近二百年的动荡不安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以武力开国的唐朝,尚武之风兴盛,女性参与骑射比较普遍,杜甫《哀江头》诗:“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诗中描写了一位宫廷女性的骑射英姿。据五代时期王仁裕所著的《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唐宫中,端午日造粉团、角黍贮盘中,以小角弓射之,中者得食,都中盛行此戏。”[8]据此描写可知唐代的女性骑射多以娱乐性质为主,脱离了军事实际用途。

(二)民俗体育项目

唐代民俗体育项目大多伴随着时令节气的发展逐渐流行,如寒食节、元宵节、端午节、重阳节等节日,这些节日中除了祭祀庆典活动之外,体育活动成为节日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为唐代女性参与体育的发展提供了舞台。

荡秋千:秋千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历经南北朝时期发展之后形成社会风俗,在唐代已成为女性最流行的民间体育运动之一。唐代花间派词人韦庄在其《丙辰年州遇寒食城外醉吟五首》中描写到“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9]宫廷诗人王建在《秋千词》中写到“长长丝绳紫复碧,袅袅横枝高百尺。少年儿女重秋千,盘巾结带分两边。身轻裙薄易生力,双手向空如鸟翼。下来立定重系衣,复畏斜风高不得。傍人送上那足贵,终赌明斗自起。回回若与高树齐,头上宝钗从坠地。”[10]诗中翔实叙述了了唐代女性荡秋千的场景。

赛龙舟:又称竞渡,在唐代端午龙舟活动在水资源丰富的江淮流域较为流行,依据《旧唐书·杜亚传》记载“江南风俗,春有竞渡之戏,方舟前进,以急趋疾进者为胜。”[11]这种划船竞赛吸引了女性参与其中唐代诗人张祜的诗句“猩猩血彩系头标,天上齐声举画桡。却是内人争意切,六宫罗袖一时招。”[11]生动描绘了唐代女性参与赛龙舟的场景。

拔河:拔河又称牵钩,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起初是以一种军事训练的手段出现,发展到了唐代已成为一项极为流行的体育运动,历史学家黄现在其著作《唐代社会概略》中描述唐代女性参与拔河比赛的风俗:“不独兵士为然,既宫女亦多戏此。又不独宫女为然,宰相将军等又多戏此。似此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则唐代社会,拔河游戏之盛,一般可鉴。”[11]

三、唐代女性参与体育运动的特点

唐代的政治文化的高度开放,使得唐代女性参与体育运动也显示出高度的开放性。史料诗词所描写的场景都说明,当时女性摒弃男尊女卑的观念敢于抛头露面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唐代上至宫廷下至平民的女性均参与体育活动显示出广泛性,但是参与的目的却并不相同,上层贵族女性参与体育主要具有娱乐表演的性质,下层平民参与体育活动更多地反映了体育运动的休闲性质。

四、结语

不可置疑,唐代女性参与体育活动对后世体育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丰富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唐代之后,伴随着“存天理,灭人欲”朱程理学的出现,我国古代女性的社会地位再次衰弱,盛唐时期女子体育活动参与的盛况在我国古代体育文化史上成为绝响。

参考文献:

[1]李静蓉.唐代宫廷优伶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6.

[2]勾利军.唐代文化的开放与多元发展[J].河北学刊,2008(3):56-60.

[3]黄伟.唐代体育与唐代社会开放风气[J].晋阳学刊,1991(6):27-31.

[4]李金梅,薛延利.论唐代女子体育多元化兴起及开发唐代女子体育资源之现实意义[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6(3):34-38.

[5]谢新涛.新时期我国传统民俗体育项目发展研究[J].兰台世界,2013(1):124-125.

[6]杨凯丽.鱼玄机诗歌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0.

[7]任胜云.唐代妇女社会地位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8.

[8]苗福盛,刘祥燕,李野.唐代女子体育试探[J].体育文化导刊,2009(1):117-119.

[9]叶瑞昕.借墓游春的民俗学考察[J].文史知识,2007(1):121-126.

[10]陈科.唐代文学对体育文化的反映[J].体育文化导刊,2013,4(4):140-142.

[11]黄水云.论唐宋诗词中之竞渡书写[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6(4):42-48.

作者:邹骐阳 韩勤英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桥梁施工安全管理论文下一篇:林业工程造价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