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寒亭区休闲农业论文

2022-04-20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潍坊市寒亭区休闲农业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在文化旅游总体规划、资源整合、产业发展、人才培养、宣传推介等方面尚需进一步论证和研究。针对制约因素,采取有效对策,增强文化旅游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关键词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制约因素对策建议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

潍坊市寒亭区休闲农业论文 篇1:

城乡融合类乡村的传统产业振兴模式及其传承研究

摘要: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下,产业兴旺是经济重构的核心,只有挖掘乡村自身经济发展与传统文化的内驱动力,才能真正做到惠及当地农民与地方文化的有序发展。作为城乡融合类乡村的山东潍坊杨家埠村,综合自身优势,充分发展了当地传统风筝产业,其手工业振兴的模式与文化传承经验,对我国现阶段城乡融合类的乡村振兴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關键词:乡村振兴 手工业 杨家埠 风筝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总体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在这些要求中,产业兴旺是经济重构的核心,只有挖掘乡村自身经济发展与传统文化的内驱动力,才能真正做到真正惠及当地农民与地方文化的有序发展。具体到每个村庄,究竟应该做什么样的产业才能够达到这些要求,是我们要重点探讨的问题。因为各个村庄情况并不同,产业规划应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才能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在我国出台的第一个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年规划《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根据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规划将村庄划分为集聚提升类村庄、城郊融合类村庄、特色保护类村庄和搬迁撤并类村庄4种不同类型。其中,城郊融合类村庄被认为是城市近郊区,以及县城城关镇所在地的村庄,具备成为城市后花园的优势,也具有向城市转型的条件。

本文中,笔者将以山东潍坊杨家埠村的风筝产业为例,探讨城郊融合类村庄中的手工业的现代发展模式与传承经验,以期对其他该类别的乡村经济振兴与文化传承提供有益的参考。我们这里所说的杨家埠主要指的是西杨家埠村,隶属潍坊市寒亭区,地处潍坊市区近郊,距潍坊市寒亭区政府约1.5公里。据调查统计,截至2016年5月份,全村共计400户、1423人。在杨家埠村,既有景点大观园民俗游览,又有年画风筝商业集散地,同时借助较为方便的地理位置与风筝业的有效传承,与潍坊世界风筝赛会这个IP紧密结合,振兴了当地的经济,丰富了人民的生活。

杨家埠村的风筝产业历史悠久,几乎从未中断,逐渐形成了现在的从手工作坊到机器生产的多种产业模式共存的一种样态。明代初年,杨家埠的杨氏就开始发展风筝产业,至明末时期,当地已经能够将木板年画技术运用于风筝之上,从而大大降低了风筝制作成本,一举成为中国四大风筝产地之首。清乾隆至嘉庆年间,西杨家埠已有风筝作坊30余家,年产4万余只。至1937年,杨家埠风筝的年净销量已超20万只。新中国成立后,杨家埠风筝产业得到更快地发展,至1987年,杨家埠风筝年轧制已破100万只,产值达59.2万元[1]。截至2016年,在访谈中得知,杨家埠的风筝业产值已达4亿元以上[2]。

一、多种产业模式共存的杨家埠风筝业

1. 手工作坊的生产方式

家庭手工作坊和行会手工作坊是传统社会中手工业最基本的生产方式。结合文献记载与现实考察,我们发现,从明代起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杨家埠风筝的生产基本上都是以风筝艺人为中心、以家庭式手工作坊为主要生产形式进行的,这种生产形式“无论是生产场所,还是从业者,主要是以家庭为中心:自家的住房、天井就是‘车间’,全家老小就是‘工人’”。[3] 如潍坊风筝十一世家之一的张衍禄,是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全家有33口人,统统从事风筝行业;杨家埠“风筝王”杨同科家同样如此。现在的杨家埠依然存在家庭手工作坊,不过采用此种生产方式的风筝生产者已经屈指可数了。

2. 手工工场的生产方式

历史上,在潍坊地区的风筝生产中,也存在着部分风筝铺子或嵌银店中也雇佣少量的人做学徒或帮工,参与风筝的制作的情况。在潍坊风筝十世家中,韩连溪曾在牟恒帮的风筝铺子里做帮工,唐念立和唐延寿父子曾在唐洪飞、唐洪亮的唐氏风筝铺子里做帮工[4]。这种情况在潍坊地区非常常见,毕竟作为全国重要风筝产地,有名的大风筝铺子在旺季免不了会出现人手短缺的状态,杨家埠作为风筝年画生产的重要集散地之一,自然也不例外。这也使得手工工场成为杨家埠风筝乃至潍坊风筝产业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生产方式。时至今日,以风筝艺人为中心、雇佣自由劳动工人的风筝手工工场,通常是由风筝艺人自己创业而形成的,风筝艺人自身是其中的雇主和核心技术人员,而雇佣的工人人数则随时间而变迁,总体上看不超过十几人的范围。以杨家埠的风筝艺人杨红卫为例,“我1992年自己开始干,一直到现在。最初是我自己干,后面招了四五个人,到1994年的时候招了8至10个人,最多的时候十二三个人。关于人员变动,一个是市场原因,再一个是人家不干这个也有别的原因,工人大部分是女孩,有的结婚了,有的生了小孩顾不上,后来就成了五六个人,2012年以后就剩下4个人,到现在一直四五个人在干”。[5]

到20世纪80年代,潍坊风筝的生产出现了不同于传统的生产形式。1986年5月,潍坊西杨家埠村成立了村办的风筝厂,年产风筝30万只,计6大类型、40多个品种,其中,高档风筝占90%以上。1987年“成为国内最大的风筝加工厂”[6]。杨家埠风筝厂的成立,实现了潍坊风筝从传统的手工作坊生产方式向批量化、规模性生产的转变。杨家埠风筝厂在成立时设有设计、扎制、绘画和质检4个车间,雇佣有七八十人,大家在同一个厂子、同一个空间中,分工协作,集中生产。不过,杨家埠风筝厂并没有采用完全的机器生产形式,其主要生产的是潍坊传统风筝,这就要求风筝制作过程中的选料、造型、扎制、贴糊、组装等工序采用手工劳动的形式,虽然后来又增加了喷绘、印刷等机器生产环节,但主要是以手工劳动为主,与完全以机器生产“现代风筝”的风筝厂的生产方式是不同的。所以,尽管杨家埠可以算是现代风筝企业,但仍然只是属于大型风筝生产的手工工场。

以上是杨家埠风筝现代手工工场生产方式的两种形式:第一,以风筝艺人为中心的手工作坊,一般也雇佣工人,这种雇佣虽然规模不大,但是以自由劳动为基础,集中在一定的空间中进行风筝制作,所以,可以将其看作是风筝制作的工场手工业;第二,未完全采用机器生产、以手工劳动为基础、以传统风筝为主要产品的风筝厂,虽然雇佣规模相对较大,分工协作相对发达,也采用现代管理制度和技术,但因为主要以手工劳动为主,并不能算是机器大工业,我们也可以将之看作是风筝制作的工场手工业。

3. 分包制生产方式

分包制生产方式指的是向不同家庭的、分散的劳动者提供用于风筝制作的原材料,如竹子、尼龙布、丝线等,让他们在家中从事手工加工,并根据一定的标准支付给他们相应报酬的一种生产方式。这种分包制生产方式,也会被称为分包体制、散工制、场外生产体制,曾经在16世纪至18世纪的英国毛纺业中比较盛行[7]。关于风筝铺子是不是存在分包给分散的家庭手工业者进行风筝制作的“分包制”生产形式,由于资料缺乏,并不能够完全确定。但据学者研究,至少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有的风筝作坊存在着让帮工或者让工人将原材料带回家中进行加工的现象[8]。时至今日,这却是杨家埠风筝制作的非常重要的一种生产方式。例如,就杨家埠村的风筝生产而言,据参与编纂《寒亭区志》《杨家埠村志》的潍坊文史人谭家正说,现在虽然看起来从事风筝业的户数在减少,但实际上是因为潍坊风筝普遍采用了分包制生产,“现在从事风筝生产的户数还不少,很多不是按照原来的生产方式那样做了。就说王永训吧,在他厂里边扎风筝的也就是20来人,但在下边把扯的却很多。过去是自己雇人扎风筝,按计件工资制,现在不是了。现在普遍是,比如:我制了个风筝样子,你给我扎蝴蝶,蝴蝶也有大小号,或者说扎个鹰,根据用料的多少,系数的难易,我分包出去,我只做样式,你给我扎蝴蝶,原材料什么的我都不管,你买竹子、买线、买荆,来给我验扎制成的风筝的数目,我计算数量给你多少钱”[9]。通常情况下,潍坊风筝生产商将风筝生产的某些环节,如扎制、贴糊或绘画等外包出去,一般是外包给周围有限范围内的家庭劳动力,然后按照计件工资制支付报酬。以谭家正采访中提到的潍坊风筝艺人王永训的天成飞鸢风筝厂为例,根据对王永训的采访,他的天成飞鸢风筝厂在2016年固定雇佣的人数在78人左右,而外包雇佣的劳动者也有70人左右。这些外包雇佣的劳动者分别在家中专门从事或扎制、或贴糊、或绘画等环节的加工工作,“我们风筝制作工序包括扎制、贴裱糊、涂绘画、放飞等,比如扎制的,要先培训,培训完了之后可以在家里做,要按照公司管理,统一按照图纸要求加工”。[10]

一般来说,分包制生产方式具有适应性强、利于分散风险的特点,“场外生产方式为企业提供了一个面临风险时最有效的回旋余地,它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迅速波动,而且对企业来说成本是最小的”[11]。但分包制生产也有其缺点,其中主要的缺点包括:质量风险和诚信风险。所谓质量风险,就是需要分散在家庭的劳动者能够具有相对达到标准的、统一的技术,以保证产品的质量;所谓诚信风险,就是分散雇佣劳动者和雇主之间在产品数量和质量上如何达成信任,防止欺诈。对此两种风险,王永训的天成飞鸢风筝厂也采取了方法進行应对——雇佣劳动者自己作为监督者,层层把关:“我采用风筝手工生产中的扎、糊、画、放几个环节相互监督的方法保证质量。假如说扎制的(风筝)出现了问题,比如开胶了、变形了,裱糊的人会挑出来,等扎制的人再来的时候拿回去修;假如说扎得很好,糊得不平整,那么由谁来监督呢?由绘画环节的工人,因为如果糊得皱皱巴巴的,肯定画也画不好;画的由谁来监督呢?由组装的工人;组装的,由放飞的工人来监督。这样层层把关,质量得到了保证,同时降低了管理成本。[12]”作为风筝传承人,民间企业家王永训在多年的实践中已经总结出一条适合当前城郊融合类乡村手工业规模化并且保证质量、减少不正当竞争的分包制道路。

4. 主要采用机器生产的现代工业生产方式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潍坊风筝的生产并没有现代机器大工业的形式,即采用机械化生产,以及使用一套理性化的管理制度和技术来进行生产的形式,如科层体制和复式记账的会计技术等。而且,事实上,传统风筝也不适合采用完全机器生产的形式,只有在“现代风筝”的产品类型出现之后,才可能采用完全机器生产的形式。现代风筝的形制、主题内容等,相对于传统风筝而言比较简单,易于标准化和规模生产,因此,可以使用现代机器工业的生产方式。“现代风筝成本低,用机器生产,效率高。它有它的优点:一是成本低、便宜,好卖;二是起飞好,容易携带。”[13] 如今杨家埠商业街上的风筝厂里也有不少是生产现代风筝的、采用完全机械生产的企业,如永健风筝厂等,不过这些风筝厂一般是前店后厂的模式,即仅仅是将店面开在杨家埠这个风筝集散地,厂房则分布在附近其他城区或者农村。

综上,在详细分析了杨家埠的风筝业生产方式后我们发现,家庭作坊式生产方式是传统风筝制造业使用历史最悠久的,手工工场与分包制生产是传统风筝业现代化转型的重要一步,完全采用机器生产则是制造传统风筝复制品或者现代风筝工场的主要生产方式。在当今的杨家埠,手工作坊、分包制生产、手工工场和完全采用机器生产四种生产方式仍然同时并存,机器生产的产业模式并不能完全取代手工生产模式。只有详细区分杨家埠风筝的四种生产方式,才能进一步分析这四种生产方式对潍坊风筝的保护与传承所具有各自不同的意义、所发挥的不同作用。

二、生产模式的不同对于地方传统产业

传承的影响

就潍坊风筝技艺的传承而言,手工作坊、手工工场、外包制、机器工业大生产等四种潍坊风筝的生产方式,其意义或者说作用是不同的。

第一,手工作坊的生产方式,作为潍坊风筝最传统的生产方式,在传承潍坊风筝艺术中曾起到过非常重要的作用或者说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根据学者研究,潍坊风筝艺术的传承方式在传统上主要有家族传承、师徒传承、谱诀传承等几种方式[14],而家族传承、师徒传承基本上都是在手工作坊的生产中进行的。文献记载的明清时期和民国时期的潍坊风筝艺人中也可以看出这一点;绝大多数潍坊风筝艺人要么是从家族中学习到的风筝艺术,要么是从风筝铺子中以师徒形式学习到的风筝艺术;今天,虽然手工作坊的生产方式在杨家埠传统风筝的生产比例中已经相对较少了,不过仍然存在。同时,国家设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制度和传习所等手段,在客观上成为辅助以传承艺人为核心的手工作坊继续发展及保障传统风筝技艺的传承的一种有效方法。这种历史悠久的传统产业生产方式至今仍能够存在,得益于其生产方式尽管是传统的,但其销售模式却发生了重大变化,风筝艺人学习网络销售,更多的是批发给有着专业网络销售能力的中间商。于是,在互联网与物联网发达的今天,传统手工制作的高端风筝能够在更广阔的市场中寻找到自己的定位,从而有了一席之地。

第二,关于手工工场对于风筝技艺的传承,调查中我们发现,手工工场的生产方式是培养大批手工业从业者及传承人的有效方式。手工工场能够让受雇佣的劳动者集中在同一空间中,在便于监督的环境下,按照统一的技术规范和标准进行生产。因此,某种程度上可以将手工工场看作是职业学校,一定意义上推动了风筝艺术的学习和传承。其不利之处在于,手工工场无论雇佣劳动者的规模大小如何,都是分工、协作的地方,它一方面容易让受雇佣的劳动者学习、熟悉和传承某种局部技艺,但另一方面也是“一个以人为器官的生产机构”,它只是让受雇佣的劳动者学习某种局部技艺,让他们变成一个具有局部职能的器官,其“劳动力变成了终身从事这种局部职能的器官”[15],而不是一个全能的、自由的艺术家。但是,手工工场生产方式毕竟能够“在实际上生产出局部工人的技艺”[16],而且在有意培养受雇佣劳动者技术的前提下,相对更利于技艺的学习和传承。

就杨家埠风筝业而言,最典型的例子是杨家埠风筝厂。杨家埠风筝厂不仅是潍坊风筝生产方式进入批量化生产的一个标志,也培养了大量的风筝艺人。据相关调查,许多潍坊风筝艺人,如杨红卫、王永训等人,都是在杨家埠风筝厂学习到的风筝技艺。杨红卫是潍坊杨家埠风筝艺人、有“风筝王”之称的杨同科的孙女,同时也是潍坊风筝的省级传承人。据杨红卫所言,她自童年时期便在家族氛围中耳濡目染了潍坊风筝的制作技艺,“我们是风筝世家,一般来说我风筝技艺的来源应该是从家族里来的,也确实有家族传承的原因,但也是各个方面的原因。在我的孩童记忆中,爷爷不让我动手做风筝,怕弄坏了他做好的架子,我只能在旁边看爷爷做风筝,后来我就说爷爷,我给你画吧……这就是原来最早的过程”[17]。实际上,杨红卫主要并不是从家族中学习的风筝艺术,而是通过杨家埠风筝厂。“后期真正学习风筝制作是在风筝厂,1986年杨家埠建了一个风筝厂,我就是在那个时候进的风筝厂,因为从小我就喜欢风筝,很喜欢。到了风筝厂之后,等于是系统地开始做风筝,我也重新开始学习制作风筝。实在说,我们当时一块学的,我算是比较快的,可能小时候在家里看爷爷做也是有影响的。”[18] 王永训则完全是从杨家埠风筝厂学习到的潍坊风筝艺术,“我从小就爱好风筝,1989年正式到杨家埠村办企业风筝厂学习,当时厂里工人都是由师傅带徒弟,开始就是打打零杂,下下料、修修竹子等。后来厂里有专门的风筝技艺培训,我才开始正规地学习”。[19]

杨家埠风筝厂属于集体式的生产,其订单主要得益于1984年开始的由政府主办的潍坊国际风筝赛会。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生活需求的变化,杨家埠风筝厂逐渐从生产场地转型为旅游观光区,定位的改变也使其名称发生了变化。现在的杨家埠风筝厂叫作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园内以年画、风筝为主导,民风民俗为主题,设有风筝博物馆、年画博物馆、年画作坊、民俗馆、文物馆、老粗布作坊、书画院、古店铺一条街,以及杨家埠明清时期古村落、古槐等数十个景点和展厅。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于2006年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和“56个最具民族特色的风景区”,在2007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由于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的带动,加上建设一新的农村村舍,仿古商业一条街以及村边浞河的景观改造,2020年8月26日,杨家埠村入选第2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

第三,分包制作为潍坊风筝生产的另一种重要方式,一方面为了生产的需要和技术上的统一、规范和标准化,需要对外包雇佣的劳动者进行技术培训,从而有利于潍坊风筝艺术的学习和传承;另一方面,这样进行的技术培训是为了生产的需要,是基于经济的目的,在分环节进行外包的情况下,不同的受雇佣劳动者只能获得某个环节的风筝技艺,而不能够获得整体的風筝技艺,更不要说是在风筝艺术上的领悟与创新了。另外,外包制下受雇佣的劳动者并不同时在集中的空间里工作,彼此之间不能够交流和学习,所以相对于手工工场生产方式而言,其更容易造成局部技艺和局部职能的工人,“他不叫你(指外包受雇佣的劳动者)掌握全部技术,裁竹子的裁竹子,扎风筝的就管扎框子,还有一部分人专门管画风筝的,都是计件工资。制作风筝的工艺环节分散了,你一个人不能掌握全部技术,不过这样的优点是可以每个步骤做到精益求精”。[20] 这种分包制是现在的杨家埠传统风筝生产最盛行的生产方式,从杨家埠辐射到周边各村,为当地农民创造了较多的就业机会。同时,该类风筝厂在销售部分,往往招聘有学历的全职职工专门负责网络及现代化工具的运用,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第四,对于当地的机器大工业生产方式而言,其生产主要利用机器生产现代风筝或者是传统手工风筝的复制品,这对于传统风筝业的影响是复杂的。一方面,机器化大工业生产方式做出来的风筝是大批量的,价格低廉,携带方便,必然会对传统手工轧制的风筝有所冲击,甚至会威胁到传统手工风筝的传承;另一方面,机器化大工业生产的方式能够生产足够的商品产量来供应世界风筝市场,从而拓展地方品牌效应,为潍坊风筝包括杨家埠的风筝业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与现代风筝业针对的购买群体不同的是,杨家埠的传统风筝业在这种新的形势下逐渐找到了自身的定位,即稳步发展中高层次需求的风筝生产,为传统手工业的传承以及传统产业的兴旺探索了一条可行的道路。

作为城郊融合类乡村,一般情况下都拥有较为便利的交通条件,不过由于靠近城市,土地发生流转的情况更为普遍,这也使得农民手里的土地更为稀缺,发展产业成为其重要的生存手段。在产业的选择上,杨家埠的风筝业则为众多城郊融合类乡村的产业振兴提供了参考。首先,手工作坊与分包制的传统风筝生产方式,通过与现代网络与物流的结合从而形成微型与中小型产业,可以保证农民的收入并且维护传统手工艺以及地方性文化的传承。其次,集体制的手工工场转型为旅游民俗与生产相结合的道路,这样的城郊融合类乡村能够更好地承接城市功能外溢、满足城市消费需求的能力。最后,关于现代机器化工厂,这种适合中大型的产业生产方式,可以弥补手工类传统手工业产量不足的短板,开拓国内国外比赛与休闲市场,同样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实践经验。

方李莉在《中国乡村振兴的方向:从乡土中国迈向生态中国》一文中提到的我国要探索生态文明的模式,即传统+高科技+乡村复兴[21]。她认为,这种模式就是当年费孝通理想的乡村发展模式,即适合中国人的文化基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条发展道路。

(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注释:

[1] 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史志编纂委员会 编:《寒亭区志》,济南:齐鲁书社出版社,1992年,第668页。

[2] 被访谈人:王永训,男,潍坊风筝艺人、潍坊风筝潍坊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访谈人:安丽哲;访谈时间:2016年5月;访谈地点:天成飞鸢风筝有限公司。

[3] 张基振:《文化视野中民间体育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潍坊风筝为表述对象的实证研究》,上海体育学院博士论文,2007年。

[4] 党明德,谢婕:《潍坊风筝的传承方式及代表人物》,《民俗研究》,2007年,第3期。

[5] 被访谈人:杨红卫,女,潍坊风筝艺人、潍坊风筝潍坊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访谈人:安丽哲;访谈时间:2016年5月;访谈地点:山东潍坊西杨家埠村。

[6] 中國潍坊杨家埠村志编纂委员会 编:《杨家埠村志》,济南:齐鲁书社出版社,1993年,第244页。

[7] M.M.波斯坦,D.C.科尔曼,彼得马赛厄斯 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第二卷·中世纪的贸易和工业》,王春法 主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573页。

[8] 同[3] 。

[9] 被访谈人:谭家正,男,潍坊文史专家;访谈人:安丽哲;访谈时间:2016年5月;访谈地点:山东潍坊西杨家埠村。

[10] 同[2] 。

[11] E.E.里奇,C.H.威尔逊 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第五卷·近代早期的欧洲经济组织》,,高德步等 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388页。

[12] 同[2] 。

[13] 同[9] 。

[14] 唐建军:《风筝的文化生态学研究》,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党明德、谢婕:《潍坊风筝的传承方式及代表人物》,《民俗研究》,2007年,第3期。

[15] 卡尔·马克思 著:《资本论》第一卷,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76、377页。

[16] 同[15] 。

[17] 同[5] 。

[18] 同[5] 。

[19] 同[2] 。

[20] 同[9] 。

[21] 方李莉:《中国乡村振兴的方向:从乡土中国迈向生态中国》,《民族艺术》,2019年,第3期。

作者:安丽哲 张岳

潍坊市寒亭区休闲农业论文 篇2:

山东潍坊寒亭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摘要 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在文化旅游总体规划、资源整合、产业发展、人才培养、宣传推介等方面尚需进一步论证和研究。针对制约因素,采取有效对策,增强文化旅游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关键词 文化旅游 产业发展 制约因素 对策建议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近年来,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建设文化旅游强区为目标,着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初步形成了文化与旅游互促、互补、互兴的发展格局。尽管寒亭区文化旅游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建设“人文寒亭”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亟待加强和改进。

一、寒亭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一)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信心增强。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旅游工作,成立了文化和旅游统筹发展领导小组,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管理服务,文化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具体组织实施,有关部门协调配合的领导体制。坚定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信心,树立起文化和旅游一盘棋、共同发展的理念,在全区营造了重文化、抓旅游、促经济的浓厚氛围。

(二)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加快。

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改扩建项目已基本完成,新建广场、牌楼、雕塑、塔楼、风筝博物馆、年画博物馆、电视剧一条街、古村文化区等36个景点,民俗新村建成了376套仿古民俗住宅楼。深入挖掘柳毅文化资源,规划并开始建设12500亩的柳毅山生态文化旅游景区,景区周边着力打造富有民俗风情的生态种植采摘园、休闲度假村、自然生态餐饮等旅游配套设施。核心区规划3000亩,计划投资2.3亿元,民俗文化区、情缘广场区、书院区、接待服务区、生态体验区、休闲会所区等六大功能区都已破题动工。禹王湿地开发建设注重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规避化工、铸造等污染项目,重点引入了5000亩生态农场建设项目和省优质鱼产业项目。

(三)旅游品牌创建有所突破。

通过几年的努力,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被评为国家AAAA 级旅游景区、全国五十六个民族最具特色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山东省十佳旅游休闲场所;禹王湿地被评为省级湿地公园和国家AA级旅游景区;于家大院被评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央电视台跟踪剧目,以杨家埠木版年画为题材的30集电视连续剧《年画》,已在寒亭区全部拍摄完成,并获得播映许可证。近两年来,先后荣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年画之乡”、“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山东省社会文化先进县”、“山东省农村特色文化品牌”等10余项荣誉称号。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著。

先后出台了《加强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寒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方案》和《寒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计划》,进一步落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责任和措施。目前,寒亭区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项、省级3项、市级11项、区级29项。其中潍坊风筝、杨家埠木版年画、柳毅传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制约寒亭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瓶颈

(一)文化旅游总体规划有待进一步完善。

缺少“大思路、大规划、大发展”的格局形成,特别是与区委、区政府文化旅游强区建设相匹配的文化旅游总体规划,尤其是“十二五”期间的规划,从而导致在景区建筑布局、旅游产品设计等方面不衔接、不协调,不能形成突出精品、联动开发的合力,不利于寒亭区文化大繁荣、旅游大发展。

(二)旅游资源有待进一步梳理整合。

文化旅游资源虽然十分丰富,但在资源分类上不尽合理,不利于攥成“一个拳头”。同时,景区景点基本上是观光游览性项目,游客参与性、互动性、娱乐性项目较少,难以让游客流连忘返。

(三)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文化旅游产业“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的发展相对滞后,产业链尚未形成规模,不适应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趋势。旅游宾馆酒店总量不足,目前寒亭区仅有1处正在规划设计中的五星级酒店。特别是柳毅山、禹王湿地周围“吃、住、行”,均达不到游客的要求。文化旅游娱乐主要以休闲茶艺、KTV等为主,不能满足旅游娱乐方式多元化的需求。

(四)文化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造成寒亭区高层次文化旅游创意人才、管理人才和服务人才都比较缺乏,不能满足文化旅游强区的发展所需。总起来说,文化旅游行业存在专业人才紧缺、文化层次总体偏低、培训工作滞后、人员流动频繁、服务意识淡薄等问题。

(五)文化旅游宣传促销力度不足。

虽然全区文化旅游宣传促销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但与已经形成规模的地区相比,还存在明显的差距,突出表现为:宣传推介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宣传促销方式缺乏深入人心的影响力,各景区景点在营销宣传上没有整体意识等。

三、加快寒亭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文化旅游产业在寒亭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增强文化旅游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是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五个”魅力新寒亭、推动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科学规划,准确定位,完善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科学的、特色的规划是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基础和前提。结合区委、区政府“大产业、大发展、大文化、大旅游”的总体思路,尤其是寒亭区“十二五”期间文化旅游业发展思路,建议区委、区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制定一个高起点,具有科学性、指导性、实用性的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同时,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原则,进一步修订完善各旅游景点的详细规划,明确目标定位、功能区划、核心景区和开发重点,充分体现旅游开发的超前性、整体性和可操作性。目前,对柳毅山景区总体规划要进一步修订完善,尽快提交区政府规划论证会议进行论证,并通过召开专家咨询会议增强规划实施的可行性;对杨家埠新一轮规划中涉及“东起外环路、西至友谊路、南至东外环和济青高速、北至富亭街”的7000亩意向性的区域规划,要抓紧与投资商洽谈,争取尽快落地;对禹王湿地文化旅游项目也要积极与潍坊中动实业有限公司、济南七星谷旅游开发公司进行洽谈,争取早日规划实施。

(二)文化为先,突出特色,进一步整合文化旅游资源。

在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对全区范围内的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整合,着力打造一批具有显著文化特征的精品工程。(1)民俗文化旅游。享誉中外的杨家埠木版年画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风筝艺术独树一帜。建议继续发挥以杨家埠风筝年画为龙头的民俗文化优势,在后续项目开发建设中注重突出民俗元素,努力打造民俗文化旅游胜地。(2)历史文化旅游。寒亭区历史文化悠久,古为寒国,相传为夏代寒浞建立。境内拥有柳毅山、寒浞冢、禹王台、一孔桥、鲁家口文化遗址等多处古迹。于家大院已成为展示寒亭区明清建筑艺术和耕读文化的窗口。建议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实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双赢”。(3)红色旅游。潍县战役纪念馆、蔡家栏子起义纪念碑等红色革命旧址,要加大整修和维护力度,不断丰富红色旅游内涵,倾力打造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4)生态观光旅游。要大力开发柳毅山、禹王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将景区建设成为以生态休闲观光为主,兼具休闲度假、情缘活动、乡村体验等多功能的独具特色的景观。(5)都市农业观光旅游。要以益民合作社都市农业观光休闲园、俊清合作社潍县萝卜种植示范园为依托,集中展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和蔬菜反季节种植模式,展现“潍县萝卜文化”独特魅力。另外,寒亭文化底蕴深厚,但游客参与性、互动性、娱乐性项目较少,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文化优势没有转化为旅游优势。要努力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文化产品再转化为旅游产品,在旅游纪念品开发、历史故事再现、娱乐项目的开发等方面,做足做实文化与旅游结合这篇大文章。

(三)夯实基础,培强做大,全面提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水平。

一是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引进专业财团,加快文化旅游系统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支持景区景点和文化、旅游企业的产权制度和经营机制改革,实行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分离。要允许景区景点、旅游企业在统一规划和严格保护的基础上,以合资、合作、独资、承包、租赁、股份制等形式招商引资,联合开发和经营,逐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社会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文化旅游产业引资格局。二是建立完善文化旅游产业投入机制,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切实搞好“吃、住、行、游、购、娱”诸要素的综合开发。三是注重培育完善旅游市场要素,大力培植盛壮红木嵌银、丰泰文化等旅游商品生产和销售龙头企业,尽快打造成集生产、销售、游览于一体的旅游商品生产集群。同时,完善各景区之间的交通网络,使区内各旅游景点循环畅通;完善配套公共设施,加强旅游景区游客接待中心、购物场所、停车场、公路沿线旅游标志、交通标志等基础设施建设,创建整洁、文明和优美的景区环境;加快住宿、饮食、文化、娱乐、卫生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为游客提供快捷、方便、安全、舒适的旅游条件。

(四)注重培养,加强考核,切实提升文化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寒亭区所需的文化旅游人才主要包括:年画、风筝等文艺创意人才,文化旅游管理人才,以导游为主的服务人才。眼下,依托区技工学校培养民间工艺人才的做法很好,要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加快培养热爱风筝年画制作、善于钻研创新的本土专业创作人才,使风筝年画艺术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建议通过与高等院校及知名文化旅游企业联合培养等形式,聘请专家教授“传、帮、带”,造就一支具有现代文化旅游专业知识、懂经营、善管理、热爱文化旅游事业的高素质管理人员队伍。与此同时,采取定期培训、统一考核、举办旅游服务技能大赛等多种形式,不断提升景区景点服务人员自身素质和能力;引入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出台相关奖惩激励政策,确保优秀文化旅游人才“把根留住”。

(五)开拓进取,造势聚力,大力开展文化旅游推介活动。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加大宣传推介的力度和深度,是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措施。要坚持政府主导的旅游营销策略,宣传品牌、口号要统一,避免“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建议区委、区政府建立旅游宣传专项资金,各受益旅游企业按照一定比例缴纳宣传费用,形成以政府为主、旅游企业为辅的旅游宣传营销机制。目前,要继续完善会展营销、媒体营销、网络营销、节庆营销“四位一体”的立体宣传营销策略。通过参加风筝会、文展会等各类文化旅游会展,面向旅游客源地市场大力推介寒亭文化旅游资源;通过配合制片方到央视做工作,争取早日播出电视连续剧《年画》,待央视首播以后,积极联系省级卫视重播;通过“中国·寒亭”门户网站,面向海内外充分展现寒亭文化旅游的优势;通过举办一年一度的风筝年画艺术节、潍县萝卜文化节等节庆活动,促进文化与旅游的进一步融合。□

(作者单位: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政协科教文卫体委)

参考文献:

[1]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办公室.关于进一步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意见,2011.8.31.

作者:于正军

潍坊市寒亭区休闲农业论文 篇3:

山东农业首破万亿元的底气

10190.6亿元!山东省统计局局长辛树人告诉记者,2020年山东农业总产值突破一万亿元,成为全国首个农业总产值过万亿元的省份。自1990年开始,山东农业总产值稳居全国第一。在全球经济下行和应对疫情局面下,山东农业总产值过万亿元,实属难能可贵。

首破万亿元,为何是山东?
底子厚 品种全

一个辣椒有多少功能?在寿光市现代农业高新技术集成示范区,降血压、高维C、减肥辣椒……十多种功能性辣椒品种让人耳目一新。

一根海藻如何进入千家万户?在青岛明月集团,海藻衍生出了几十种产品:从酸奶、牛奶中使用的海藻酸,再到糖果、蜜饯、果冻等休闲食品。

山东是传统农业大省,农产品品种繁多,“米袋子”“菜篮子”等供给充足,不仅满足了省内需求,还为全国稳产保供做出贡献。尤其是蔬菜供应方面,占据了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相当的市场份额。

“武汉加油、中国加油。”2020年1月28日,满载350吨检测合格蔬菜的14辆货车从寿光出发,这批蔬菜无偿捐赠给武汉市,支援了武汉抗击疫情。

在石家庄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山东小伙刘晓驾驶满载大白菜的货车从兰陵县连夜赶到。刘晓说:“我想第一时间把新鲜的大白菜送到石家庄人民手里去,让他们吃上放心菜。”

有人说,这不仅体现了山东人的豪气,更源自农业大省的底气。

底气从何而来?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山东省以占全国约1%的淡水资源,灌溉了占全国约6%的耕地。粮食、肉类、水果、蔬菜、水产品、花生产量分别占到全国8%、9%、10%、11%、13%和16%。
科技强 品质优

一棵白菜卖到80元,很多人不敢想。在潍坊市坊子区洼里村玉棵松有机蔬菜智慧工厂里,10层立体化盆栽种植让人感觉高科技十足。“我们不用化肥、农药,全部是农场自然生态循环,蔬菜都是小时候的味道,均价卖到了30元一斤。”洼里村党支部书记、玉泉洼合作社负责人刘向东说。

“玉泉洼研发的智能种植床技术突破了有机蔬菜需要三年转换期的问题,产出的农产品当年可达有机标准,有机蔬菜实现多茬收割和立体种植,是‘技’更是‘金’。”坊子区农业农村局局長王兆劼说。

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吃得健康,在科技引领下,山东推动农品质提升、标准化生产的步履不停。

10万亩“海水稻”实现了盐碱地里稻花香;48座深远海智能化坐底式网箱让海洋成为“沃野良田”;手机、卫星成为新农机,直播带货成为新农技,5G网络成为新农基……

寿光农业农村局局长王立新说,乘着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落户寿光的东风,蔬菜之乡对外集成输出先进技术、生产标准以及解决方案。每年,超过900万吨蔬菜在这里交易,蔬菜总产值约110亿元。

山东农业总产值起飞得益于插上了科技的翅膀。2019年,山东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4.56%,高于全国5.36个百分点。

质量优、标准高、科技足的“新农业”改变着山东,也注入了发展的活力。最新海关数据显示,2020年,山东农产品出口1257.4亿元,同比增长1.9%,占全国农产品出口总值的23.9%,出口值再创历史新高。
链条长 品牌响

改革开放以来,源自潍坊的贸工农一体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成为引领全国农业发展的风向标。进入新时代,山东创新提升“诸城模式”“潍坊模式”“寿光模式”,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业这个传统行当的链条拉长,迸发出新动能、新活力。

潍坊菜农庄全海给零售商中百大厨房供应新鲜蔬菜,价格高还稳定。记者了解到,中百大厨房已从单纯的三产零售业向二产加工业、一产种植业延伸,成为农业“新六产”,每年产值达40亿元,能带动15万农民人均年增收上万元。

截至2019年底,山东省工商登记注册的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分别达到21万家和7.3万家;农业龙头企业达到9600家,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户超过1800万户。“新六产”带动主体的不断壮大,众多农业龙头企业的拉动,为山东农业塑造农业产业化“升级版”奠定了基础。

一直以来,山东农业多样性、外向型优势明显,寿光蔬菜、菏泽牡丹、德州扒鸡等名优特产在全国享有盛名。近年来,山东以高效特色品牌农业为突破口,农产品溢价明显。

在潍坊市寒亭区,皮薄沙瓤的郭牌西瓜卖出了100元一个的高价,品牌叫响的郭牌西瓜,2021年产值预计可超过2亿元;在高青县,睡软床、享按摩的黑牛的“身价”,一头已超过10万元,价格不菲仍供不应求。

在山东,无论“粮头食尾”还是“农头工尾”,都在通过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供应链贯通“三链重构”,让经营农业获得更多收益,描绘出一幅农业发展“齐鲁风情画”。

作者:余孝忠 张志龙 邵琨 叶婧 王阳 张力元 贾云鹏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学术家族地域文化发展论文下一篇:帝国理工学院工程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