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业面临挑战管理论文

2022-04-29

小编精心整理了《出版业面临挑战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一、2009年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基本情况2009年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与2008年同期相比基本持平,实际利用外资达900.3亿美元,同比下降2.56%(不含银行、证券、保险领域数据),连续17年居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首位。但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数量继续减少,全年新设23435家,同比下降了14.83%。

出版业面临挑战管理论文 篇1:

2018年我国版权研究热点探析

摘要:2018年,我国学术界对版权问题的研究继续深入开展。学者除了对版权保护、版权贸易等问题持续关注下,对于近年来出现的区块链技术、数字出版、人工智能、网络出版、网络音乐等方面的版权保护问题给予了更多研究。

关键词:版权;版权保护;数字出版;网络出版

版权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互联网背景下,文字、音频、视频作品种类不断增加并广泛传播,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大大提高了版权在经济文化领域的重要性,但与此同时版权保护面临挑战。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讲到[2],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好版权保护工作,有利于激发市场创作热情,把更具有价值的作品最大限制的传播出去,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2]。

本文以中国知网2018年核心期刊文章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梳理已有研究成果,并对文章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从中筛选出版权研究方面的高频关键词,在相当程度上反映出学术界对版权研究的关注方向,希望可以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帮助[3]。

1 版权保护

与往年相似,2018年版权保护依然是版权领域最热门的研究主题。2018年版权保护的研究聚焦于版权贸易和数字网络版权等方面的内容。改革开放40年来[4],中国版权贸易的发展经历了从人员走出去、经验请进来,到版权引进来,再到加快中国版权走出去这三个阶段,但海外版权保护问题依然存在,中国出版“走出去”面临着来自制度、文化、语言等方面的阻碍。改变我国版权输出逆差的现状,除了自觉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寻求更大范围的合作、增强文化共识外,还必须优化版权保护。

新媒体背景下,移动短视频、电子竞技、数字音乐等方面的数字版权保护面临挑战。流通渠道的网络化使数字作品可以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作品数字化后能够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被轻易地复制和发行,侵犯著作权的成本变得越来越低,手段也呈现多样化的特点。移动终端技术的发展增加了网民对娱乐短视频的需求,短视频在发掘和留存新用户的过程中表现突出,但外部环境相对宽松,门槛过低,以至于不少平台以违背公序良俗的内容吸引用户,产生了严重的社会后果。此外,短视频存在肆意模仿甚至完全照抄照搬的现象,不仅损害了版权人的合法权益,还对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文化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电子竞技持续火热,但游戏主播的合法性问题、游戏直播与网络游戏商的相关版权之争仍在继续。网络服务提供者使公众在网络传播数字音乐作品中获益,但各大数字音乐平台之间的音乐著作权纠纷不断涌现,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我国网络条件下数字音乐作品的法律保护仍有待完善。

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为互联网环境下版权保护的实现带来了新的希望[5]。技术实现过程中的“时间戳”具有公开性和不可变更性,这使得当法律介入时,实时追踪的便捷性和证据的可靠性让互联网时代版权保护成为可能。区块链技术最初适用于金融行业,目前已经应用于网络文学作品的保护,以后将会向更加广阔的領域延伸。因此,应对著作权保护所面临的挑战, 必须在充分利用网络新技术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加强保护的完善建议,以规范著作权作品的网络使用, 实现著作权保护与公众合理使用之间的共赢。

2 版权贸易

“一带一路”背景下,版权贸易保护方面的热度有增无减。当前,中国版权贸易的发展已经进入新的阶段,即从量的增加开始转向质的提高,成果突出但又困难重重[6]。自“一带一路”实施以来,国家管理机构对于中国版权“走出去”给予大力支持,如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组织实施了“丝路书香出版工程”[7]。在国家政策支持下,版权贸易取得的成果主要有:录音制品、电子出版物和电视节目版权已经从贸易逆差转为贸易顺差,我国版权贸易已经处于“引进来”和“走出去”双向互动的阶段;中国少儿类图书已经实现了量变到质变形象转变,版权输出再创历史新高[8];中国文学作品被海外读者所熟知和喜爱,国内一些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海外出版,其中,《三体》在美国的版权输出取得巨大成功[9]。

与此同时,“一带一路”策划提出后,“中国威胁论”在国际范围内传播,一定程度影响了外界与中国的友好往来。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版权制度的差异、文化的差异,特别是语言的差异,使得海外版权保护遭遇壁垒[10]。

在合作框架内,如何增加我国版权贸易的异域适应性[11]?德国的版权模式值得借鉴。德国的法兰克福书展拥有着完善的版权集体管理制度和途径多元、机制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推动世界版权贸易发展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可以作为参考范式[12]。为此,我国的海外版权保护需要做好内外对接工作,培养专业的跨文化翻译人才和版权代理人,打破语言屏障,做好中国文化的海外宣传工作,为中国版权走出去做好充足的准备。值得注意的是,版权贸易不仅仅只是一种经济行为,更是一种法律行为,要知道版权保护具有地域性,我国出版物一旦在别国发生侵权事件,很大程度上会处于被动地位。因此,中国企业在从事国际版权业务时要认真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版权法律差异,熟练掌握别国版权管理体制和法规,学会运用别国的法律法规来保护我国海外出版业不受侵害,降低中国版权走出去的风险[13]。

3 区块链技术

区块链技术不仅是各个互联网行业高度关注的领域,同样也成为版权领域的研究热点[14]。数字版权时代,区块链技术在版权保护方面的实际应用面临着需求与质疑并存的局面[15]。区块链技术因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靠性强等特征,已然掀起互联网新浪潮。其管理成本低、安全性高、便于追踪等优势日益凸显,该技术将被应用于文学、艺术、科学等多个领域的数字版权保护,例如:全民阅读的系统建设需要数据平台作为支撑,区块链技术在提高全民阅读参与度、系统化建设方面具有很大优势,可以在作品版权保护、作品创新、作品无障碍共享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从而促进我国全民阅读事业的发展;数字化时代,学术出版的版权问题日益凸显,学术出版面临版权开发与保护等方面的困境,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共识、智能合约和“时间戳”为学术出版提供了方向[16];在版权交易过程中,区块链技术以低费用和高效率取胜,小微作品交易过程的保护可以通过共识机制和智能合约来解决;IP版权作为网络知识产权的重要表现形式,同样面临着新技术的出现带来的隐蔽的侵权盗版行为,极大影响了文化生产者的积极性,区块链技术为IP版权授权与运营提供了思维和理念的新启示[17];开放式创新发展让企业的创新效率大大提升,但这种发展方式却面临着知识产权侵权的困境,区块链技术的出现为企业带来新希望[18];数字签名已经在银行等多个领域广泛使用,用来解决交易信用难题;版权保险是版权保护在金融领域中的延伸,区块链技术可以帮助版权人将侵权证据及时、永久地保存下来,解决保险中的诸多难题[19]。

在实际运用中,区块链技术还面临着一些现实性问题:技术所具备的公信力还不能与房地产等不动产权的公信力同日而语;作品的独创性向来都是版权领域容易具有争议性的话题,区块链技术同样还不能对此做出认定;司法审查过程中也可以采用区块链中的“时间戳”等技术在第三方平台将电子证据保存下来,但目前这一技术在司法方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认定,为了提高司法办案的效率,建立一个统一可行路径的呼声越来越强烈[20]。

区块链是目前可以在数字版权领域构建信任的系统的较为可行的方案,这对數字版权交易市场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区块链的相关应用正在与版权保护相关的不同领域中发挥着作用,但技术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应该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区块链技术在版权领域扮演的角色。

4 数字出版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加入,数字出版的版权保护受到高度关注。我国数字出版业在全球数字出版发展趋势的引导下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出版产业主要增长极。出版界新兴的技术、平台等都离不开数字出版的支持:2018年微信公众平台在众多平台中脱颖而出,走在了数字出版实践的前列[21]。在自媒体版权保护方面,“大象公会”的做法值得借鉴,自我定位清晰,注重平衡著作权者、平台与读者之间的利益,注重创造良好的自媒体环境,增强技术保护等做法,给未来的自媒体版权保护提供了方向[22];知识服务、知识付费、内容付费等概念变得耳熟能详,无论其中哪一种的发展都离不开数字出版的大力支持[23];围绕着数字出版为中心的全产业链IP运营成为未来发展的大趋势[24]。当然,我国数字出版业也存在着版权保护意识不强、市场监管不到位、技术维权难度大、法律制度不完善等缺点[25]。

互联网时代,数字版权保护的实现需要多方面的支持[26]。数字出版产业应该根据其发展规划,利用互联网技术及时发现数字版权保护的最新动向,充分调动社会、企业、司法等各方面的力量,为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助力。首先,企业可借助信息技术、设备的支持,根据市场资源的情况进行实时资源再分配策略,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使各方需求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其次,技术方面,当前还在发展当中的区块链技术备受关注,其在数字版权保护方面呈现出的低成本、高效率特点,正在给多个领域的版权保护带来便利,给未来数字版权的发展带来新的希望。最后,制度保障与版权保护相伴而行,具体来说,在侵权事件中,面对侵权情况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应该进行深入具体的剖析,要充分考虑到权利人自身版权保护意识的薄弱、因为维权成本过高而放弃维权导致的恶性循环、侵权界定怎样才合理、侵权行为发生时,应该承担什么责任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完善我国数字出版的版权保护机制来应对科技对版权的冲击,尽可能遏制侵权行为的发生,保证数字出版业持续健康发展。

5 网络版权

2018年关于网络版权保护方面的研究热度有增无减。网络版权保护对象主要包括“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短视频”“网络游戏”。2017年,中国网络版权产业的市场规模达6 365亿元[27],相较于2016年增长了27.2%。网络版权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在新时代呈现新态势。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发展,网络游戏等行业的突飞猛进使得网络版权依然面临多方面的挑战。

具体来说,我国网络文学的发展已经步入成熟阶段,从热门网络小说衍生出来的电视剧、电影、动漫等产品带来的市场效益显而易见,网络文学在全产业链开发方面已经领先并日渐成熟。当前发展面临的困境主要有:侵权成本低、速度快,作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维权成本高,时间长;版权归属不明确,侵权现象已较为普遍等问题。网络文学在全产业链开发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28]。互联网时代的大多数人已经习惯了免费下载喜欢的音乐,甚至是通过非正规渠道,虽然这两年内容付费概念对这一观念有所改变,但还未彻底改变人们免费获取网络资源的习惯,版权意识普遍比较薄弱。

网络音乐版权保护依然在很多方面存在问题,版权管理机制不健全使得产权维护得不到保障,这给创作者和网络音乐平台带来很大困扰,同时也影响了用户体验。以现有的版权法律政策与法规、行业自律等方面也来看,网络音乐版权保护策略的制定应该从长远来考虑,根据未来发展趋势出发,在以切实提高网络音乐的质量和效益为目标的前提下,通过加强平台建设、制度管理行业自律、版权意识等方面来实现[29]。

2017年是网络短视频产业的爆发元年,2018年短视频在优胜劣汰的激烈角逐中发展势头有增无减。短视频种类繁多但质量参差不齐、传播速度快但活跃期短、维权难度大且获赔少,这使得短视频的版权保护成为难题。一些优质短视频被小众的所谓的新媒体公司随意下载,简单改编后重新发布,且多用于产品的宣传等商业目的[30]。不管怎样,具有独创性的网络短视频理应受到版权保护[31]。

在网络游戏方面,我们以近来备受关注和争议的游戏直播版权侵权现象为例[32],学界对于这一问题的争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就玩家本身来讲,玩家操作游戏界面这一行为到底是否属于创作游戏,玩家到底属不属于游戏的著作权人尚无定论。第二,就直播的内容来讲,游戏主播玩游戏的画面是否具有创新性、可复制性;第三,就游戏直播平台来讲,这种游戏直播的准入标准是什么,有没有一定的参照[32]。为了促使网络版权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国家版权局联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信息化部、公安部在“剑网2018”专项行动中对包括网络超链接侵权在内的案件一查到底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33]。目前,有120家企业加入网络版权委员会并共同签署了《中国互联网行业版权自律宣言》。

有学者对美国网络版权从“三振出局”到“六振警告”的转变作了细致分析,对我国网络版权保护法律制度的完善具有借鉴意义。在技术保护方面,有学者提出区块链技术与人工智能结合的保护思路[34]。综合运用多手段,多主体参与的网络版权保护模式为2019年网络版权创新环境的营造提供方向。

6 人工智能

近两年,人工智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关注度。人工智能创作物的版权保护具有正当性。其一,可以激发人类文化的创造性。其二,可以促进人工智能自身及版权市场的均衡发展。其三,可以降低版权的运营成本。2016年至今是人工智能技术蓬勃发展的两年:新闻智能传送平台今日头条从人工智能技术上获利;人工智能机器人“阿尔法狗”第一次战胜世界围棋冠军;由微软人工智能产品微软小冰创作的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在2017年5月出版;2017年8月8日发生在九寨沟的地震的第一篇报道,也是由智能机器人在25秒内完成的。随着智能生产技术的不断完善,人工智能在各个行业的广泛运用在不久又会达到一个高峰。

关于人工智能版权问题的争议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35-37]:第一是人工智能创作的作品是否应该具有版权。目前人工智能作品很多还不具备独创性,相关作品还无法享受普遍意义上的作品应有的待遇。第二是版权归属问题。由于人工智能的创作主体争议较大,因此作品的版权归属亦尚不明晰。机器人参与了作品的创作,是否就能够成为著作权人,这个问题在法学界引起广泛讨论。第三是人工智能机器人自身的发展问题。大数据和算法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但同样面临着现有著作权法无法解决的侵权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学术界的观点大致可以归为以下几类:首先,对于人工智能创作物是否具有版权这个问题[38],有学者提出,在现行的《著作权法》规定内,符合条件的作品当然应该依法受到保护,随着技术不断更新,某些作品已经达到了版权保护的标准,应该给予版权作品的地位。其次,关于人工智能作品的版权归属问题的讨论,按照人工智能作为权利主体主要分为两大类:即支持和不支持。支持者认为可以将人工智能本体“人格化”,是人工智能具有“虚拟法律人格”。高度智能化的机器人,由于其创作过程已经和人类大脑的运作方式极为相似,应该考虑给予人工智能以权利主体的地位。反对者认为机器人不同于具有生命意义的自然人,是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法律主体,不应该被赋予权利主体的资格。关于谁是作品权利主体这个问题,又有以下几种讨论:第一,归应该承担法律责任的人所有。第二,归编程者所有,人工智能需要编程者的设计创新。第三,归操作者所有,操作者是人工智能产品真正的内容创作者。第四,不排除在某些情况下,利用计算机软件自动生成的人工智能作品,其权利应该归编程者和操作者两者共同所有。最后,对于人工智能机器人的保护路径,必须根据人工智能的特点,及时调整版权制度,创新版权管理方式,促进人工智能在更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在此基础上推动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未来,人工智能版权保护依然面临挑战,但总体来讲还是利大于弊,我们应该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它,努力化弊为利,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在各方面发展的优势。

7 网络音乐

泛娱乐化时代,网络音乐版权得到重视。网络音乐版权市场已经得到规范,版权保护重在巩固。在线音乐版权之争已成定局,新兴数字音乐付费市场正在上演一场激烈的淘汰赛,音乐三巨头阿里音乐、腾讯集团和网易云音乐之间的版权大战正式收官,后版权时代正式到来[39]。

2018年音乐版权保护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侵权和维权、版权意识、版权授权、平台盈利和集体管理制度[40]。众多问题中版权授权问题逐渐演变为热点问题[41]。2018关于版权独家授权这一问题的讨论从未停止,一方面,立足于直接许可制度的独家授权模式,因行政性指导意见的否定,而无法继续开展[42];另一方面,寄托于集中许可制度的广泛授权模式,也因存在着一定的制度障碍和不足,而无法获得相应的认同[43]。但也有人表达了集体管理组织授权模式可能不如独家授权的观点[44]。此外,与独家授权同台竞争的主要策略便是转授权[45],例如:政府在推进正版化的同时,积极推动音乐平台间转授权合作,不少有实力的平台纷纷开展音乐版权合作。但总体来说,网络音乐版权多元化授权成为趋势。

除此之外,关于网络音乐版权保护对策的探索主要包括事前防御机制、建立补偿金制度、集体管理模式、法定许可模式和探索商业新模式,例如粉丝经济、提高行业自律等,当然技术保护依然是长期采用的版权保护手段,例如目前数字时代正在流行的区块链技术在版权领域的实践[46]。

8 结语

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分类整理,可以对2018年版权研究热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但我們毕竟仅仅以关键词为基础进行筛选分析,所得结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学习改进,多为版权方面的研究贡献力量,积极推动我国法制社会的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 张晓燕.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十九大党章修正案的新时代特点[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8(01):34-40.

[2] 郁舜,冯程程.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之版权保障[J].中国出版,2018(05):59-62.

[3] 张莉蔚.数字版权时代下著作权冒犯者的法律问责[J].出版发行研究,2018(01):69-71.

[4] 周蔚华,杨石华.中国出版对外交流与国际合作40年[J].中国出版,2018(20):19-26.

[5] 贾引狮.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网络版权交易问题研究[J].科技与出版,2018(07):90-98.

[6] 张兵一.从“走出去”到“走进去”——中国图书版权输出有效途径浅析[J].出版广角,2018(13):29-32.

[7] 邱红艳.丝路新书香——中国对丝路国家的图书传播[J].出版参考,2015(07):8-10.

[8] 彭燕媛.试论推动少儿图书高质量版权输出[J].中国出版,2018(17):19-22.

[9] 刘红.中国文学“走出去”现状和对策研究——以《三体》版权输出为例[J].科技与出版,2018(07):132-137.

[10] 许菁,卢金路,杨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版权制度比较研究[J].出版发行研究,2018(07):72-75.

[11] 周伟.“一带一路”倡议下主题出版“走出去”初探[J].出版广角,2018(06):15-18.

[12] 赵勇宾,田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版权法律制度的差异及其影响[J].编辑之友,2018(09):86-89.

[13] 左惠.国际文化贸易格局的变动及对中国的启示[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3):76-85.

[14] 张收鹏.区块链技术在传媒业的创新应用[J].新闻战线,2018(23):120-122.

[15] 王文利,甄烨.区块链技术在数字出版供应链融资中的应用[J].出版发行研究,2018(08):31-34.

[16] 刘一鸣,蒋欣羽.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学术出版版权屏障研究[J].编辑之友,2018(08):95-99.

[17] 陈维超.基于区块链的IP版权授权与运营机制研究[J].出版科学,2018,26(05):18-23.

[18] 郑阳,杜荣.区块链技术在数字知识资产管理中的应用[J].出版科学,2018,26(03):97-104.

[19] 丁晓蔚.对区块链融入版权保险的思考[J].南京社会科学,2018(09):120-125.

[20] 雷蕾.从时间戳到区块链:网络著作权纠纷中电子存证的抗辩事由与司法审查[J].出版广角,2018(15):10-14.

[21] 徐锐.数字出版共享平台构建与运营模式[J].中国出版,2018(01):40-44.

[22] 王一茹.从“大象公会”看微信自媒体数字出版版权保护[J].新闻战线,2018(12):34-35.

[23] 郭靖雅.内容付费时代数字出版与知识服务的协同共赢研究[J].出版广角,2018(19):39-41.

[24] 李文丽,陈少志,潘逸尘.运用版权服务提升数字出版全产业链IP价值[J].中国编辑,2018(10):28-32.

[25] 郑万青,高金强.数字出版中电子书版权保护难题辨析[J].中国出版,2018(17):51-54.

[26] 邰旻.浅谈数字出版时代的有声读物[J].出版参考,2018(10):40-42.

[27] 2017年我国网络版权产值突破6000亿元[J].新闻世界,2018(05):11.

[28] 王志刚,度冉.大数据时代网络文学版权保护的新问题及其规制[J].科技与出版,2018(11):26-31.

[29] 秦雪峰,任艳梅.网络版权保护对音乐传播的作用及改进措施[J].传媒,2017(24):91-93.

[30] 卢升鸿.短视频的内容审查及版权保护机制研究[J].中国出版,2018(19):35-38.

[31] 刘一鸣,杨敏“. 出版+短视频”利润屏障研究[J].出版发行研究,2018(10):16-19.

[32] 华劼.网络游戏及游戏直播节目著作权问题研究[J].编辑之友,2018(06):85-90.

[33] “剑网2018”专项行动启动[J]. 科技与出版,2018(07):126.

[34] 张立彬,李易航,王果,柴会明,郝群.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版权管理基础与路径探索[J].图书馆,2018(09):65-70.

[35] 崔汪卫.人工智能出版图书的法律障碍与立法规制[J].图书馆,2018(12):28-33.

[36] 郭壬癸.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出版流程链的影响研究[J].编辑之友,2018(10):78-83.

[37] 杨延超.人工智能对知识产权法的挑战[J].治理研究,2018,34(05):120-128.

[38] 胡光.人工智能生成對象版权法基本理论探讨:历史、当下与未来[J].当代传播,2018(04):80-83+90.

[39] 赵开.论网络环境下音乐版权保护的困境与对策[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29(16):102-103+127.

[40] 郑淑凤,沈小白.版权保护后时代互联网音乐平台营利问题的分析与对策——数字版权许可模式改进与新商业模式之探索[J].科技与法律,2017(06):12-22.

[41] 孙松.我国数字音乐著作权许可模式的动因、路径与展望[J].编辑之友,2018(07):76-79.

[42] 王健,方燕等“.数字音乐版权独家授权的竞争法问题”笔谈[J].法治研究,2018(05):41-48.

[43] 李安.网络音乐“独家版权”的许可模式分析——以法经济学为视角[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18(02):40-46.

[44] 叶明,张洁.利益平衡视角下的数字音乐版权独家授权模式研究[J].电子知识产权,2018(11):32-42.

[45] 钱晓强.网络时代下数字音乐市场独家版权模式探析[J].电子知识产权,2018(08):22-29.

[46] 方燕,刘柱.数字音乐版权、独家授权和集体管理组织:一个简要的经济分析[J].竞争政策研究,2018(02):61-71.

作者:李建伟 刘明珠

出版业面临挑战管理论文 篇2:

保持外商投资回升良好势头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2009年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基本情况

2009年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与2008年同期相比基本持平,实际利用外资达900.3亿美元,同比下降2.56%(不含银行、证券、保险领域数据),连续17年居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首位。但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数量继续减少,全年新设23435家,同比下降了14.83%。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2009年一季度和二季度,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继续下滑,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分别下降20.56%和14.98%。第三季度,一方面世界经济出现复苏势头,另一方面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所采取的一揽子计划及相关政策措施实施效果明显,宏观经济表现较好,外商直接投资下滑的趋势得到遏止并恢复增长。第四季度,外商直接投资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同比增长45.74%,其中12月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同比增长103.06%。

《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7年修订)》的制定实施对促进外资结构优化、产业升级起到了积极作用。2009年我国外资结构中制造业和服务业并重的格局基本保持稳定。其中制造业方面,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同比有所下降,但全年来看降幅持续收窄,其在全国总量中的比重仍在50%以上,略低于2008年同期水平。

在地域上,由于国际和国内的各种不稳定因素使外商投资区域结构的优化面临挑战,东部地区仍然是外商投资聚集地,中西部地区吸收外商投资相对较少。

二、当前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吸引外资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

一方面,随着世界经济逐渐复苏,全球流动性和跨国企业经营状况逐渐改善。同时,我国政治安定、社会稳定、国内市场潜力巨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较为完备、生产要素成本低廉等优势依然存在,我国将继续保持对外资较强的吸引力。但是,另一方面,国际引资竞争更加激烈。金融危机导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大幅萎缩,股权投资的下降尤为突出,跨国公司对长期投资缺乏信心。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2009年全球投资趋势监测报告》,2009年全球投资从2008年的1.7万亿美元下降到略高于1万亿美元,下降了39%,波及到全球各类经济体,发达国家吸引外资再次大幅下挫了41%,而流入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的外资则分别下降了35%和39%;从地缘格局分析,欧盟吸收外资量下降29%,亚洲下降32%,拉美和加勒比地区下降41%,非洲下降36%。为促进经济增长,许多国家纷纷采取措施,加大引资力度,通过加强国际投资合作、放宽外资准入限制、加大政策优惠力度等方式吸引跨国投资。比如,印度和马来西亚分别放宽了出版业、金融服务业外资股比上限;日本对满足一定条件的外资私募股权基金取消资本利得税;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大幅提高了外国投资审批限额。

同时,面对严重的失业问题,发达国家舆论认为本国企业海外投资导致了就业流失,强调实体经济的重要性,提出产业回归和“制造业再造”。在此背景下,一些国家调整政策吸引本国企业海外资金回流。2009年4月,世界第四大对外投资国日本实施了新的税收措施,对日本跨国公司海外收入调回国内免征所得税,以刺激国内投资和就业。5月,世界第一大对外投资国(也是第一大吸引外资国)美国提出税改方案,拟取消本国企业海外投资延迟纳税的优惠政策。

(二)优化外资结构的难度有所加大

各国对自身经济政策和发展模式的调整,将催生世界新一轮产业结构的升级,对我国利用外资产生重大影响。在此过程中,我国优化外资结构也遇到一些新问题。

一是部分行业产业过剩和重复建设问题突出。从我国当前产业发展状况看,结构调整虽取得一定进展,但总体进展不快,各地区、各行业也不平衡。不少领域产能过剩、重复建设问题仍很突出,其中包括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以及风电设备、多晶硅等新兴产业,这对我国进一步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提出了挑战。

二是承接国际高端产业转移的政策作用减弱。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相比,我国对高新技术等鼓励类外资的政策吸引不足。例如,韩国对外商投资467种高新技术行业(包括高新技术制造环节)和111种生产性服务业给予企业所得税、关税、特别消费税、增值税等优惠。而我国增值税改革后,鼓励类外商投资项目进口设备从以前的增值税减免变为抵扣,资金成本反而上升,并与允许类、限制类项目基本享受同等待遇,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弱化。同时,现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侧重于研发企业,缺少对高新技术制造企业的鼓励,也不利于引导外资投向,增加了外商投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难度。

三是中西部地区承接外资转移面临考验。劳动密集型外资对我国稳定和扩大就业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吸收的外资主要集中在沿海发达地区,但近年来沿海发达地区要素成本上升较快、土地资源趋紧,劳动密集型外资发展空间不大,存量外资也面临逐步转移的问题。就我国家利益而言,为保障就业,应培育中西部地区(以及东部欠发达地区)成为劳动密集型外资新的承接地。但是,中西部承接劳动密集型外资转移面临越南、印度等周边发展中国家的激烈竞争,这些国家在经营成本、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与我国中西部地区相仿,同時借鉴我国经验出台了一系列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本次金融危机中又进一步优化了投资软环境。而我国近几年大幅减少了外资优惠政策,中西部地区承接劳动密集型外资刚起步就面临政策吸引力不足的困境。

(三)热钱和贸易、投资保护主义等问题对我国造成不利影响

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全球经济对国内发展的影响也逐步增强,国内经济发展对国际市场变化的敏感性也进一步明显,维护经济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

一是热钱大规模进出显现。受发达国家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元走弱、我国经济率先复苏等因素影响,人民币面临新一轮升值压力,可能引发热钱大规模流入。2009年我国外汇储备新增4531亿美元,其中有1670亿美元不属于贸易顺差(1960.7亿美元)和实际利用外资(900.3亿美元)。部分国际热钱通过外资企业增资或借用境外银行和股东贷款、甚至假贸易合同等方式流入,用于非生产性用途的投机套利,加大了我国际收支失衡压力。

二是国际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不断升级。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许多国家采取多种形式的贸易和投资保护措施,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复苏。反对保护主义是2009年G20峰会的一项重要共识,《20国集团贸易和投资政策报告》旨在落实G20峰会做出的避免保护主义,促进全球贸易和投资承诺。但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全球范围内仍出现一些贸易保护主义倾向。2009年,美国对我国产品共发起10次反倾销和反补贴合并调查,2起反倾销调查,1起特保调查,欧盟和印度也都针对我国使用了多项贸易救济措施。此外,各国出台的经济刺激方案中,有很多投资保护主义倾向,其中包括不鼓励本国企业对外投资,限制本国跨国公司将资金用于海外分支机构,或在贷款方面对外资主体有所限制。国际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的不断升级限制了国际资本流动,对我国吸收外商投资产生了不利影响。

(四)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机制的要求更加突出

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也对我国运用法律和经济等手段吸引和管理外商直接投资体制的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是现行管理体制有待改进。现行的外商投资项目核准主要依据是2004年发布《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和《外商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随着投资体制改革的深化,原有的项目核准权限和部分具体管理条款需要进一步改进完善,简化程序、下放权限、提高效率。同时,新的利用外资方式如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企业的出现,也给现行的外商投资项目管理方式带来了挑战。

二是规范和促进开发区发展的长效机制还需建立。2003年至2007年,国务院部署开展了清理整顿开发区工作,有效纠正了开发区建设管理中存在的违规行为,初步解决了开发区过多过滥的问题。由此各类开发区的新设和扩建基本暂停,部分开发区发展面临土地制约,一些外商投资项目因开发区土地问题而暂时搁浅。亟需建立起开发区发展的长效机制,提高开发区发展水平,更好地发挥开发区在体制创新、科技引领、产业集聚方面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三、2010年需进一步做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工作

从国际环境看,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发达国家经济严重衰退,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大幅放缓。各国纷纷采取各项政策措施以摆脱危机、恢复增长。目前来看,全球经济出现了一些复苏迹象:主要经济体经济有所好转,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加快;国际金融市场逐步趋稳;经济活跃度有所加强。但是,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然持续,诸多深层次问题尚未解决,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仍比较脆弱:一是全球经济内生动力不足,目前各国经济好转主要依赖政策刺激,市场投资意向不强,失业率居高不下导致消费需求不足,使得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来源受到影响;二是金融领域深层次风险尚未消除,发达国家银行等金融机构资本损失、流动性紧缺和偿付能力不足问题依然严重,其去杠杆化过程和剥离有毒资产进展缓慢,银行慎贷惜贷状况难以改变,外资企业的资金来源状况不宜乐观;三是各国经济刺激政策面临调整压力,随着经济的逐渐复苏,发达国家逐步对财政、货币政策进行微调,增加了实体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影响了对华投资的增长。

从国内环境看,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没有改变,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将不断释放。为应对金融危机相继出台的扩大国内需求、保持金融稳定、推动产业振兴和技术创新等一系列措施,将为外商投资提供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但是也要看到,我国进一步扩大需求存在制约,特别是外需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到危机前水平,产业结构调整的迫切需要也加大了我国吸收外商投资的产业引导压力。

因此,2010年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将会在结构调整中实现增长。从走势上看,随着国际国内形势趋好,外商直接投资有望延续2009年下半年增长的势头,总量继续保持攀升。从产业结构上看,制造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有望由下降转为回升;服务业除房地产业外,其他行业受国内消费较快增长支撑,外商投资增长将较为稳定。从区域结构上看,东部沿海地区仍将是我国吸收外商投资的主要地区,总量也将保持稳定;随着产业、土地、税收等各项优惠政策的深化落实,中西部地区利用外资占全国总量的比例有望进一步提高。

为进一步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2010年吸收外商投资需做好以下工作:

(一)优化利用外资结构

根据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统筹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和国际产业转移,结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扩大开放领域,鼓励外资投向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同时,贯彻落实《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严格限制“两高一资”和低水平、过剩产能扩张类项目。进一步强化对鼓励类外商投资项目在税收和土地方面优惠政策的力度,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发挥政策引导作用。

(二)引导外资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增加投资

配合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结合中部地区崛起的方针,鼓励外商在中西部地区发展符合环保要求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大政策开放和技术资金配套支持力度,促进东部地区外商投资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三)促进利用外资方式多样化

鼓励外资以参股、并购等方式参与国内企业改组改造和兼并重组,依法實施反垄断审查。鼓励外商投资设立创业投资企业,积极利用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完善退出机制。积极研究扩大金融领域对外开放问题,由条件相对成熟的城市和地区逐步推行开展。

(四)深化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

完善外商投资项目核准制度,大幅度提高地方政府核准权限,调整审批内容,简化审批程序,增强审批透明度。

(五)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规范和促进开发区发展,发挥开发区在体制创新、科技引领、产业集聚、土地集约方面的载体和平台作用。加强对省级开发区升级以及国家级、省级开发区扩区和调整区位的规划引导工作,研究制定考核标准和管理办法。推动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共建开发区工作,引导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外资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出版业面临挑战管理论文 篇3:

普通高校社科学报助力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

【摘 要】普通高校社科学报作为知识传递、文化传播与传承的重要阵地,在文化软实力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面对网络化、数字化和新媒体的高速发展,普通高校社科学报面临挑战的同时也获得了更好的发展机遇。普通高校社科学报可依托本校优势学科和地方文化特色设置优势栏目和特色栏目,在期刊传播方面利用新媒体拓展多样化的传播途径,建设具有凝聚力的学者型编辑团队,以实现党报在学术期刊界的创新性、可持续化发展。

【关  键  词】文化软实力;文化传承与传播;普通高校社科学报;多元化传播

【作者单位】许伟丽,《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新时代普通高校社科学报媒体融合创新发展研究”(L21BXW011)。

从本质上讲,文化软实力是一种人文力量,相较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两个硬实力而言,其更多呈现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隐性影响力、感召力和凝聚力[1]。文化软实力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竞争的核心因素之一。文化产业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国家影响力能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普通高校社科学报是学术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科学研究、学术交流、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其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彰显[2],必然为中国精神、中国文化和中国智慧在中国及世界舞台上的传播做出应有贡献。

一、文化软实力概念的内涵及外延

1990年,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首次提到软实力(Soft Power)一词,在他随后发表的文章和著作中,软实力的概念得以进一步完善。综合来讲,约瑟夫·奈将软实力定义为一种非物质的隐形力量,具有吸引他人效仿的感召力[3]。不久之后,中国学者王沪宁提出文化软实力这一崭新概念,将约瑟夫·奈对软实力概念里的内涵和外延纳入文化软实力中,认为文化软实力包括诸多因素,如民族文化、意识形态、历史发展、价值观念、民族信仰、科学技术等。可以说,文化软实力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对内,它是一种凝聚国民力量的感召力;对外,它是一种获得他国认可与支持的柔性魅力。显然,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当前各国竞争的重要部分。

近年来,随着国内学者对文化软实力的研究不断深入,文化软实力的理论研究在国内不断完善壮大,我国政府也越来越重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使用软实力概念;党的十八大将“文化软实力显著提高”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可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在坚持党的领导下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5]。

二、普通高校社科学报在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作用

我国目前拥有近千所高校,绝大多数高校都创建了自己的学报。其中,普通高校社科学报作为高校学报的重要成员,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属性,是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发言人”,肩负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学术交流、服务社会、人才培养的使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要阵地[6]。虽然学报在宣传、推介方面不同于大众媒体,但对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助力作用不容小觑。

首先,国内一些高校社科学报依托本校的优势专业创办优势栏目,也有一些学报在“名刊工程”“名栏建设”的引领下设立了反映中国的历史、民族、饮食、服装等传统文化的特色专栏。通过这些特色优质栏目的传播,中华博大精深的科学技术和历史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传承与传播。

其次,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完善,数字化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传播领域,信息传播的渠道和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新时代,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协同发展,高校学报的传播方式也有了质的飞跃,从以前的单一纸质出版逐渐过渡到不同程度的数字化出版[7]。一些普通高校社科学报与时俱进,顺应新媒体发展潮流,创建了微信公众号等多种传播平台,对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普通高校社科学报在文化软实力建设中面临的挑战

文化软实力为社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慧支持。作为科研成果展示的窗口、文化传播的平台,普通高校社科学报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在为文化软实力建设提供助力的过程中面临多种挑战。

1.受众面偏窄,发行量较小

要想振兴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要面向一定数量的受众,如果受众面窄,影响力和号召力自然减弱。普通高校社科学报作为高等学校出版发行的学术性期刊,办刊的主要服务对象是高校相关领域的教师和学生,期刊的受众面相对较窄。同时,学报出版力量相对较弱,期刊发行量小,难以被大型书店和图书馆订阅,期刊普及面不广。

2.数字化之路任重而道远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以互联网、多媒体、数字技術相融合的出版业获得了快速发展,普通高校社科学报在此历史大潮中面临一定的挑战[8]。虽然多数高校社科学报实现了网上收稿、审稿、校对等数字化工作流程,并加入了知网、万方、维普、超星等期刊数据库,但受众群体仍有局限。同时,高校社科学报在数字出版和网络传播方面存在短板,论文的传播渠道没有真正面向大众,因此,普通高校社科学报的数字化管理和运作并没有从实质上提升学报的社会效益。

3.编辑的文化传播意识有待提升

提升普通高校社科学报的文化传播力,编辑的作用至关重要。目前,大部分编辑仍然停留在纸媒编辑阶段,没有很好地掌握网络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和新媒体技能,因此学报的传播难以实现多样化。与此同时,编辑自身的文化传播意识不强,在栏目设置、稿件审理过程中对文化信息缺乏敏锐性。因此,要想使高校社科学报的学术内容辐射到广大受众,实现社会价值,编辑必须提高自身的文化传播意识,并在这种意识的驱动下不断学习、提升文化素养,更好助力文化软实力的发展。

四、普通高校社科学报促进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发展策略

虽然普通高校社科学报在助力文化软实力发展的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但也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为了更好地在媒体融合时代凸显重要价值,提升学术影响力和文化传播力,普通高校社科学报的办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证。

1.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

普通高校社科学报不仅肩负着传播知识和文化的责任,也肩负着深入贯彻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使命。编辑要具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能力,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普通高校社科学报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思想和行动上时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成为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精神支柱和思想基础。

2.创办优势专栏和特色专栏

一是设置优势栏目。当前,大多数普通高校社科学报的栏目设置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办刊特色和办刊优势。因此,学报栏目设置应依托本校优势学科,呈现本校办学特色。这样,普通高校社科学报在服务本校办学宗旨的前提下也要凸显鲜明的办刊目标。

二是创建特色专栏。一些普通高校社科学报积极响应教育部的“名刊工程”“名栏建设”倡议,结合地方特色文化创建特色栏目,推动了当地文化的宣传与发展,为文化软实力建设做出了贡献。普通高校社科学报在创建特色栏目时要综合考虑当地的历史名人、民族文化、饮食文化、语言文化、旅游文化等,通过特色栏目增强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辐射力[9]。如《咸阳师范学院学报》栏目的《陕西方言及民族研究》,《五邑大学学报》的《侨乡文化研究》《南粤名人研究》栏目,《攀枝花学院学报》的《金沙江文化研究》栏目,都是极具代表性的特色专栏。

3.英文论文写作和翻译顺应文化外传需要

目前,国内多数期刊要求论文附有英文摘要和英文关键词。英文是国内学术成果与国际对接的关键桥梁,对中国科技和文化的对外传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过去,期刊为迎合目的语读者,摘要等部分的写作或翻译多以西方语言的表达习惯为写作标准,对于复杂的中华文化部分选择删减或用西方文化中的相应内容来替换,这样确实给西方读者带来很大的便利,但不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不利于西方国家更好地了解中国,也不利于中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因此,在英文写作和翻译部分,作者应在顺应西方语言表达习惯的基础上,以中国特色文化为归宿,采取注释、拼音加注释等方法保留中国文化精髓。

4.构建高校社科学报多元化传播格局

高校社科学报的影响力既取决于期刊内容的质量,也依赖于传播的途径和速度。虽然多数高校社科学报采用同第三方平台合作的数字出版模式,但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报自身的特点和主体地位。因此,高校社科学报要想对外展示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提高影响力,除了要致力于提高期刊质量,还要运用新的传播媒介构建多元化传播格局。

近年来,多数高校社科学报建设微信公众号,在微信平台上为作者、读者、编辑、学者提供互动功能,开通微博、抖音等宣传平台,传播途径的拓展使学报的获取趋向大众化,文化传播力和号召力随之提高。未来,普通高校社科学报可进一步探索数字化产品的开发,使高校社科期刊走出学术圈,扩大高校社科期刊的大众传播。

5.建设学者型编辑团队

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为高校社科学报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编辑队伍应与时俱进,加强自身建設,发挥自身对期刊质量提升、行业发展和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一是提升文化传播意识。编辑平时应多读书、多交流、多学习,加强自身在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等方面的文化修养,调查和研究文化的核心,这样才能得心应手地处理稿件。二是实现编辑自身角色的转变,由传统纸媒编辑转变为新媒体时代的数字化编辑。新时代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要求期刊业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必须进行创新性改革,编辑除了要掌握基本的网上审稿流程,还要努力学习计算机和网络知识,努力转变为数字技术编辑。

此外,学报编辑部也要培养并引进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编辑,促进学者型编辑团队的建设。期刊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人力资源是其中重要的生产要素。普通高校社科学报要想增强竞争力,提高期刊影响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对内培养、对外引入专业化的学者型编辑势在必行。编辑部可以为编辑创造学习机会,让编辑进一步掌握本专业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动向。如果缺乏某学科领域的专业编辑,编辑部应积极运作,吸引相关专业人才。

6.鼓励国内优秀作者把论文写在中华大地上

多数高校期刊虽然稿源充足,但欠缺优质稿源,特别是普通高校社科学报的高质量稿件更是凤毛麟角。普通高校社科学报想要凸显自己的学术影响力,必须提高期刊的内容质量。一方面,编辑在审阅稿件时要具有高度的敏锐性,善于发现优质论文,通过遴选稿件挖掘具有较高写作水平和创新能力的作者,培养优秀的作者队伍。同时,编辑可以通过向专家、学者约稿的方式有效提升期刊质量。另一方面,鼓励国内优秀学者和科学家将学术研究成果投至国内期刊,助力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和科技腾飞,提升中国期刊的国际影响力。

五、结语

文化软实力建设是新时代各个领域的重要战略任务,普通高校社科学报作为知识传递、文化传播与传承的重要阵地,在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面对网络化、数字化和新媒体的高速发展,普通高校社科学在报面临挑战的同时,也获得了更好的发展机遇。普通高校社科学报应通过自身努力,积极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过优势栏目、特色栏目的打造,多样化的传播途径,实现自身在学术期刊界的创新性、可持续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狄心悦. 彰显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的“新疆样本”:基于“我为新疆代言”“达人西游”大型活动的调查研究[J]. 甘肃高师学报,2020(4):48-55.

[2]席珍彦. 新时期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路径探讨[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76-83.

[3]约瑟夫·奈. 论权力[M]. 王吉美,译.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4]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2017-10-27)[2022-01-10]. http://cpc. people. com. cn/19th/n1/2017/1027/c414395-29613458. html.

[5]李家祥. 坚持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J]. 理论导刊, 2021(11):125-129.

[6]孙永泰. 高校社科学报数字出版与网络传播:困境与破解[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1(8):1007-1015.

[7]刘红. 国际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趋势及思考[J]. 中国编辑,2017(3):60-64.

[8]吴应望. 高校学报数字出版困境及发展策略研究[J]. 中国编辑,2019(1):53-57+62.

[9]梁赛平. 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建设调查研究[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6):596-600.

作者:许伟丽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土地储备的主体研究论文下一篇:劳务派遣发展与完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