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学管理论文

2022-05-14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中学教学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学生作文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经历两个阶段。一是小学的以识字连句为目的的长期准备阶段,二是初高中的充满从求同到求异,从模仿到创新,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等一系列发展变化和矛盾再到相对稳定成熟的阶段。心理学研究证明,中学阶段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段。在这个年龄段,学生有意识的观察能力、有意识的记忆能力和有意识的想象能力都得到迅速的发展。

第一篇:中学教学管理论文

中学物理教学中学法指导探究

〔关键词〕 学法指导;创新精神;

能力培养

〔文献标识码〕 C

01(B)—0057—01

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研究教法,更应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探讨,并能在教学过程中适时、科学地给予学生学法指导。

一、在备教法的同时备学法

在备课时,不但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而且要精心设计教法和学法。从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抓住其特点,在备知识、备教法的同时,也要备学生的学法。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物理规律的发现与完善过程,是人类运用创造性思维不断创新的过程,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新方法是人类极其宝贵的财富。因此,在教授物理规律时,应重视物理规律发现过程的教学,并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介绍科学家勇于进取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使学生能够积极思维,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二、在课堂教学中教授学法

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主要是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自发掌握的。不过这样的学习方法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对学生来说差异很大。因此,教师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教会学生学习,指导学生掌握合理、科学的学习方法。

1.指导学生学会听课

听好课和会听课是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在中学阶段,学生获取物理知识,主要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这一途径。学生对教师的授课水平评价很多,但是对自己如何掌握教师的授课内容却很少思考。至于对物理学科课堂教学有哪些特点,授课教师的授课过程又有什么特点,自己应如何抓住其特点适应其教学活动,并能准确高效地获取知识和能力,就更少有人研究了。究其原因,就是学生不会听课,抓不住教师授课的要领,听课时主次不分,目的不明确。作为中学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物理知识的同时,要适时地向学生说明物理教学的特征,对提高学生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

2.指导学生紧跟教师的授课思路

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结合教材设计疑问,也可以由学生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讲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教师也要巧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并适时地引导、点拨学生。当发现学生有新思路、新方法时,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有价值的思维方法。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又能增强学生学好物理学科的信心,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在课外辅导中指点学法

课外辅导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教师对学生的学法指导,除了课堂上的传授、示范外,在课外的辅导中对学生的学法给予适时地指导和点拨是非常有必要的。

1.安排预习,培养自学能力

对于刚开始学习物理学科的初中学生来说,还没有预习的经验和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先根据教材内容,提出预习提纲和一些提示性问题,指导学生预习,使学生逐步掌握物理学科预习的方法,然后让学生独立进行。指导学生预习,关键是要教会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在预习时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和努力解决问题的习惯。

2.指导学生重视理解记忆

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要求学生必须准确无误地牢记在心,但是随着学生所学知识的增多,如何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够长期保持准确的记忆就成为每个教师和学生值得深思的问题。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加强作业辅导,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做物理作业,可以进一步消化和巩固所学物理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技巧,培养和提高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首先,老师应注重指导学生要认真阅读并理解题意;其次,根据题中所给的物理过程和物理情境,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最后,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且要鼓励一题多解,从中选取最佳的解题过程,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渗透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所以,物理教师不仅要坚持物理学科的教学改革以适应当前的教育教学要求,还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和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这样就一定能够培养出一大批适应新世纪要求的创造型人才。

作者:刘淑琴

第二篇:中学生作文心理与中学作文教学

学生作文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经历两个阶段。一是小学的以识字连句为目的的长期准备阶段,二是初高中的充满从求同到求异,从模仿到创新,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等一系列发展变化和矛盾再到相对稳定成熟的阶段。

心理学研究证明,中学阶段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段。在这个年龄段,学生有意识的观察能力、有意识的记忆能力和有意识的想象能力都得到迅速的发展。同时,具有了抽象思维能力,并逐渐占主导地位。而中学作文教学从记叙文写作到说明文、议论文写作的训练过程,也正是顺应中学生心理能力的这一发展特点而建立起来的一个循序渐进的体系。

在刚进入中学时,作文训练还是以记叙文为主,这时学生形象思维延续小学而进一步发展。抽象思维的能力尚处于萌动时期,对于作文的基本内涵和形貌,学生还只是处于一种直接的表面的感性认识状态。再加之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限制,所以这一时期,学生作文的形式仍是以模仿为主。不论是写人还是叙事,总要先寻出一个模范来做样板。所以在这时的学生作文过程中,范文的魅力是巨大的。而学生作文的结果是,许多老师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千篇一律。即便如此,在“千篇一律”中已能看出学生力求写出“自己”的东西的努力的影子。所以这一时期的作文教学,语文教师在进行理论方法的指导时,更应该特别注意到这些“影子”的存在及其重要作用,而加以引导和发展。

作为向单纯求同模仿的作文心理的告别,中学是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求同模仿与求异创新在学生作文中明显地共同存在。反映出学生思维过程中的许多问题。

首先是形象思维方式被打断,而代之以逻辑的演绎和推理。学生乍一接触,有一种无从着手的感觉,再就是没有形象思维的帮助,议论、说明的文字让他们感到空洞而无味。所以在学生刚开始学习写作议论文、说明文时,呆板、空泛、缺乏活力的毛病是相当普遍的。同时,在对一件事物进行判断和评价时,初高中学生一开始尚不能正确而严谨地运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些在学生作文心理的发展上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甚至影响着学生作文兴趣的形成和培养。因此在这一时期的作文教学应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并加强精确的语言表述方面的训练。

进入中学最后阶段,说明和议论已经从尝试进到成为主要的写作语言,理性的抽象思维进一步向前发展,学生的作文也逐渐表现出他们应有的智力水平和思维水平。这时学生已不再是简单地去模仿和“抄袭”,而是开始有意识地、独立地进行自我创造,对一件事物或一个事件,已开始有了自己的认识,常能注意多角度、多侧面地去揭示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各种特点和矛盾。这时,学生的思维方式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复杂的特点。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归纳和演绎等思维方式逐渐被掌握和纯熟地运用,学生的作文便也表现出一种较为成熟的多姿多彩的态势,而逐渐形成自己的模式、自己的特点。

中学生作文心理的发展,从纵向看,它表现出学生写作时的一种心理活动的过程,这一过程即学生作文时的文章内部言语从形成到完善再向外转化为书面语言的过程。在这个“外化”过程中,内部语言的形成是作文的基础。

学生写作时,首先要有自己的思想材料。没有自己的思想材料,作文就成了无米之炊。语言和思维的训练也就失去了对象和内容。文章内部言语的完善阶段是“外化”的过渡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通过紧张的思考,对文章进行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形成文章的“腹稿”或编写出写作提纲。“外化”的最后阶段就是动笔书写,形成了文章的形式。

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作文的“外化”过程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照抄照搬,也不是一种照相式的复写。因为内部言语和外部的书面语言在句子成分、句子结构和语言展开速度上都有很大差别,“外化”是一种异常复杂的“深层转换”。在这个“深层转换”过程中,充满着一种每一个写作者都会面临的痛苦矛盾,这就是陆机在《文赋》中所说的人们在写作时所遇到的“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也说道“方其搦翰,气备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徵实而难巧也。”

中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他们的内部言语复杂而散乱,但他们的作文又要求语言的系统和完整。因此,学生在思维表达之间所存在的不同步矛盾真正体现了他们内部言语“外化”的艰苦。

如果从横的发展方面来看中学生作文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我们不难发现:他们作文心理活动的每一个剖面都是由模仿性心理能力和创造性心理能力这两种既矛盾又统一的能力构成的。

作文的模仿心理体现在对范文的仿写上。这是中学生作文的最初的也是最主要的途径。

创造性能力是作文的基本能力,它是反模仿的。首先因为这方面的心理能力必然是包含着明显的个性特征的,无论是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还是学生的意志力,都是因人而异的,是各具个性的。所以学生作文如不抄袭,决不会出现文辞一样的情况。其次,作文的创造性心理能力还体现出一种求異的特性。尽管模仿痕迹在中学生作文中甚为明显,但他们已能自觉注意到作文必须出诸己手。正是求异心理的作用,中学生才能不断地、逐步地产生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语言。

所以,中学生的作文即使是仿写,也是需要经过再构思的努力。因为一篇文章的完成,如果不是纯粹抄袭,内中的语言表达可以模仿范文中的词汇、语法和修辞,而真正的自己的思想的表述,除一些名言、警句可资引用外,其他的大部分语言都是要己出的。模仿性心理能力和创造性心理能力对立统一的横向结构与写作中的“意称物”“文逮意”的纵向脉络相扭结,构成中学生独特的作文心理机制。

从此我们可以了解,中学生作文心理特点是模仿和反模仿的两种意志的互消互长。他们势均力敌,表现出中学生作文心理的一大矛盾。因此,我们在进行中学作文教学时,可以针对学生作文心理的这一特点进行有益的指导。一方面,通过范文诱导学生模仿,为写作掌握更多的语言材料和表达方法;另一方面,还有更多地鼓励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创新求异。当然,在具体作文教学中,我们还会遇到学生在作文内部言语向外转化为书面语言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词不达意的“外化”障碍。为了克服这障碍,作为老师,一方面需要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和冲动,激发起他们的写作欲望;另一方面还需要诱导学生学会用意志力控制情绪以便于构思及表达,学会写毕后的字斟句酌的修改。也就是说,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既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写作激情,还要进行严格的作文意志力的训练。

(作者单位 安徽省利辛高级中学)

作者:姜成龙

第三篇: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学法指导

摘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是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他们制定出切实可行,便于操作,并且具有检测性的学习计划。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运用圈点批注等方法做好课前预习,为提高课堂听课效率打好基础。同时还要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听课习惯和涉猎课外知识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这样日复一日,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潜滋暗长,不断提高。

关键词:制定学习计划;培养良好习惯;拓展学习空间

古人语:“授之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授之以渔,则可解决一生之求”。学习也是如此,学习不仅要掌握一门学科的基本原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基本方法。学生如果掌握了学习方法,便会受用终生。因此我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注重引导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教会他们课前怎样预习,上课怎样听讲,怎样拓展学习空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 指导学生制定好学习计划

要学好语文,首先要制定好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有了学习计划,方能合理安排时间,适当分配精力,努力达到学习目标。其基本要求有如下几点:

1.1 正确的学习目的

每个学生的学习计划,都是为了实现实习目的服务的。正确的学习目的,是正确的学习动机的反映,是推动学生主动积极学习和克服学习困难的内在动力。

1.2 具体的学习安排

具体的学习安排是学习计划的主体部分,它包括:自学缺漏知识的内容、要求和时间安排;配合新教材的学习,系统自学有关读物的内容、要求和时间安排;不受教师教学进度的限制,课前自学新教材的时间安排,参加语文课外活动及阅读课外书籍的内容、要求和時间安排。学习安排要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

1.3 求真的态度

由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一样,因而在制定计划时,每个人的计划重点和要求是不同的,不能千篇一律。有的学生学习基础差,就不必急于去自学课外读物,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弄懂内容上。基础好的学生要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2 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2.1 抓住预习重点

语文教材的每篇讲读课文前面,均有“学习重点”和“预习提要”两项内容,自读课文前有“自读提示”,它们是课文学习的重点和关键,是学生预习课文的“指路明灯”。其次课后练习的“理解”和“分析”部分,往往指出了课文的思想内容,篇章结构和语言运用,也可做为预习的纲要。抓住重点预习,就可以使预习、听课、练习前后一致,构成整体,提高预习效果。

2.2 反复阅读课文

在阅读中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脉络。

2.3 运用圈点批注

教师应指导学生圈点的范围和统一圈点的符号,一般说来,所圈点的内容是生字词(待查字典),与学习要求有关的重点词句(待分析),疑难问题(待质疑)等,为了查找方便,教师可在班上讲解圈点符号的用法,使其圈点规范化。

2.4 查阅工具书

《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是学生必备的语文工具书。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圈点后利用工具书,解释圈点的字词(包括注音、释义、辨析等),这样做便于在阅读中读准字音、理解词义、加深印象,为讲读课文扫除障碍。

3 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

课堂教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法,坚持抛弃以“教”为中心的课堂结构,设计以“导学”为核心的课堂结构,使学法指导渗透于课堂教学活动中。

3.1 激活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的指导和训练,激励求异思维。要精心设计具有思辨意义,能引导学生深层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讨论活动。比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的第二段就可设计这样的问题:①作者描写百草园的景色时按照什么季节的顺序写的?②写夏天的百草园选择了哪几种动物,通过哪几个动词描写动物逼真的形态?③我“拔何首乌藤”和在本段的前后都写到桑椹,表现了儿童的什么性格特点?④本段春夏秋都写到了为什么没有写冬季呢?⑤本段描写百草园的景色是同儿童的感觉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你能结合课文说明吗?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活学生思维。

3.2 传承习惯

教师要把学习和使用语文知识的良好习惯传给学生,使他们终生受益。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师应从接受新生的第一节课开始,就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系统传授,比如:书写工整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诵读记忆的习惯,笔记摘抄的习惯,修改文章的习惯,质疑问题的习惯,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等。教师还可言传身教,向学生介绍自己坚持良好学习习惯取得成功的经历和体会,使其受到鼓舞或效仿。同时对学生中出现的不良习惯给予指点和矫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4 指导学生拓展学习空间

课外学习活动是学生课内学习的补充和继续,它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加深和巩固课内学习的知识,而且能满足和发展他们兴趣爱好,培养他们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教师要有计划的给他们布置一些课外阅读任务,并指导他们把阅读中产生的体会、感想、收获写成读书笔记,逐步养成积累语言的好习惯。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互为对象和前提的。现代语文教学严格区别于传统语文教学的最大特点是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教法和学法的统一,揭示了语文教学过程的特殊规律,表明了现代语文教学观念的更新。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对学法的指导实践,还是对教法的选择运用,都应该做到寓学法于教学之中。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消费安全大学论文下一篇:可持续发展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