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科感染管理制度

2022-10-04

在当今社会,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都会接触到制度。制度对社会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的发展对维护社会公共秩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制定一般制度?以下是小编收藏的《麻醉科感染管理制度》,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麻醉科感染管理制度

麻醉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环境与设备

(一)布局合理、分区明确、标识清楚,人员物品流程合理。麻醉区环境保持整齐清洁。

(二)地面、墙面、天花板等应光滑、无孔隙、防潮、易清洁消毒。操作室间的物表每天用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擦拭。地面应湿式清扫,被体液、血液污染时随时用1000mg/L-2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

(三)有明确的无菌物品、清洁物品贮存柜。器械回收盒、医疗废物包装容器(袋)及锐器盒放置合理。

(四)配备足够的手卫生设施,并符合以下要求:流动水、非手触式水龙头开关,洗手液、干手设施、手消毒剂。

(五)配备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帽子、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等。

二、工作人员要求

(一)成立医院感染监控小组,成员由科主任、护士长、感染监控医师、感染监控护士组成。医护人员每年接受医院感染继续教育培训,熟悉医院感染相关知识。

(二)工作人员进入手术室时须更换手术室专用衣、裤、鞋、帽;进入限制区戴口罩,外出必须更换外出工作衣、裤、鞋。不准带私人用物进入工作区。

(三)严格执行我院《手卫生制度》,凡给每个病人进行麻醉操作前后,或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后,均应用皂液流动水洗手、手消毒。

(四)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操作中遵守各项操作规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五)当患有传染病或感染性疾病时应停止工作,接受系统的抗感染治疗后经预防保健科检查、医务科鉴定同意后方能恢复工作。

(六)职业暴露防护: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防止发生职业暴露。意外发生职业暴露后,严格按《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职业暴露防护制度》进行暴露后的相关处置工作。

三、各类物品管理

(一)耐高温、耐湿度的医疗器械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耐高温高压的医疗器械则宜低温灭菌。

(二)无菌物品必须放置在无菌物品保存专柜内,分类按日期顺序存放,标记清楚,有效期内使用。有专人每天检查,过期物品需重新灭菌。

1

(三)直接接触病人的一次性医疗用品,如硬膜外穿刺包、麻醉面罩、气管导管、压垫、吸痰管、鼻导管、吸氧管等,用后按医疗废物处置,不得重复使用。

(四)用后的咽喉镜片、导管蕊、插管钳用后及时清洗消毒灭菌。螺纹管、喉头喷雾器、贮气囊、接头等一次性使用。

(五)无菌容器、持物钳干燥使用,每4小时更换。遇污染时随时更换。一个无菌包内灭菌物品只限用于一台手术,术后交供应室处置。

(六)麻药应注明起用日期与时间,启封后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现配现用,尽量使用小包装。

(七)麻醉监视系统、麻醉台及其他医疗设备的表面应保持清洁。麻醉剂、心电监护仪、麻醉车、各种监测线路等每次用后,应用消毒液擦拭消毒。

(八)氧气湿化液应用灭菌水,每人每次用后更换,湿化瓶、手术器械、可复用的面罩等用后保湿,送消毒供应中心处置。

(九)注射、输液实行一人一针一管,止血带一人一用一消毒,溶解不同药物应使用不同注射器。

(十)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液体须注明时间,超过2小时后不得使用;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最好使用小包装。

(十一)碘酒、酒精瓶应保持密闭,每周更换灭菌2次。

(十二)听诊器、血压计、袖套每次用后擦拭消毒,每周清洁消毒,有污染时及时消毒清洗。

(十三)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用后放入医疗废物袋内,锐器放入利器盒内。被传染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被服、隔离衣等放在黄色塑料袋内,双层结扎,注明“隔离”及数量。

(十四)传染性引流液、体液、血液等标本用有效氯1000mg/L- 2000mg/L的消毒液浸泡消毒30分钟后排入下水道。

(十五)治疗室、病室、办公室、卫生间等拖把、抹布专用,标记明确,分开清洗消毒,悬挂晾干。

五、环境卫生学及消毒效果监测

(一)感染监控护士每月对空气、物表、医务人员手、每季对使用中消毒液等进行细菌学监测。

(二)监测超标项目及时查找原因,并落实整改措施,重新监测至合格。

(三)各项监测结果认真记录、存档,定期进行分析。

第二篇:麻醉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l.麻醉科工作人员必须遵守手术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及消毒隔离制度。

2.麻醉科工作人员在进行麻醉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做好手卫生。

3.进入手术室按要求进行更衣换鞋,工作人员有外出会诊等事宜时,一律更换外出鞋、衣、裤。

4.针头不可回帽,以防扎伤;对血源性病原体感染者使用针头、利器时,一旦被刺伤、扎伤要及时按职业暴露局部处置流程处理,井上报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

5.麻醉科准备间,麻醉恢复室,库房每日湿式擦拭地面、桌面、机器、监护仪、四头带、连接导线、袖带、指套。喉镜和湿化瓶用0.1%含氯消毒液消毒至少30分钟。遇血液、体液污染时即时消毒处理。

6.采取标准预防措施,防止传染病的交叉感染和医务人员的感染。

7.重复使用的医疗物品,如螺纹管等由消毒供应中心进行清洗、消毒。

8.一次性用品如一次性喉镜片、一次性螺纹管,用后毁形并放黄色垃圾袋中;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用后及时放入利器盒内;其他医疗废物也按要求分类包装,贴标识并登记,双向签字后

运出手术室。

第三篇:2014年麻醉科医院感染工作计划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是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重要内容是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有效的加强医院感染管理、防范医院感染、配合三级医院的评审。今年计划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一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手术室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

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医院感知识的宣传教育。

二、 每月进行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主要培训内容为《医院

感染管理知识问答》和有关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新进展、新

方法等。每月进行院感知识考核。

三、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加强无菌观念。

四、认真执行手卫生规范。

五、加强环境卫生学、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及管理。

1、每月对空气、物表、医务人员手进行细菌培养一次。

2、对使用中的消毒剂以及消毒、灭菌后的宫腔镜、腹腔镜

器械每月监测1次。

3、紫外线灯管的强度每季度监测一次并有记录每周对紫

外线灯管用95%酒精擦拭一次。

4、对氧气湿化瓶一人一消。螺纹管为一次性使用,用后按

规定处理

六、 加强对器械的消毒管理对金属喉镜定期消毒,如果是感

染患者一般用一次性喉镜,如果必须用金属喉镜则用后即

灭菌消毒。灭菌包内放化学消毒指示卡合格后方可使用,包外粘贴3M胶带合格后方可使用。对麻醉机定期采用专用麻醉机消毒机进行消毒,如果是呼吸道感染的患者采用全麻,麻醉机使用完毕后立即用消毒机消毒。

七、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严格执行一人一用,不可重复使用。

八、 加强医疗废物的管理,严禁医疗垃圾与生活垃圾混放,感

染性废物用符合要求的,有警示标识的无渗漏的黄色朔料袋收集,损伤性废物放入利器盒。

九、做好标准预防,减少职业暴露。加强自我防护意识,严格

遵守操作规范,预防锐器伤。

部门:麻醉科

质控员:***

时间:2014年01月01日

第四篇:严重感染患者的麻醉处理

严重感然及其相关的浓毒症、脓毒性休克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MODS)等发病率逐年增加,这些病人需要手术治疗时,麻醉处理对患者的预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正确的麻醉处理有赖于对其病因、病理生理、血流动力学的认识,以及麻醉前及麻醉期间对休克的正确处理。

一;严重感染的病因和病理生理学机制

1.严重感染的常见感染部位及病原学特点:脓毒症可以由任何部位的感染引起,临床上常见于肺炎、腹膜炎、胆管炎、泌尿系统感染、蜂窝织炎、脑膜炎、脓肿等尤其是院内感染。原有糖尿病、肝硬化、恶性肿瘤、烧伤、器官移植、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和细胞毒性药物、放射治疗或长期留置导管的患者易于继发脓毒性休克。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和真菌是最常见的致病病原体,病毒、立克次体和原虫也可以导致脓毒症的发生。导致脓毒症的革兰阴性菌包括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菌、肺炎克雷伯菌、类杆菌属等。革兰阴性菌的主要毒素为内毒素。革兰阳性菌主要致病毒素是外毒素,常见的致病菌包括金黄色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链球菌及梭状芽孢杆菌等。真菌是条件致病菌,常发生于持续应用广谱抗生素后的二重感染。

2.严重感染及感染中毒性休克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大多数感染的全身症状并不是由细菌本身引起的,而是由感染过程中引发的炎症反应所致。位于感染病灶的病原微生物释放的外源性介质(如内毒素或外毒素等),这些外源性介质激活机体的防御系统(包括血浆成分、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内皮细胞等),导致内源性的介质的释放,包括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和干扰素)、血小板激活因子、花生四烯酸代谢等。这些内源性介质通过作用血管和器官系统而发挥生理作用。适量的介质可以产生有利的作用,如调节免疫功能、杀灭细菌、灭活细菌产物;但过量释放的介质则产生有害的作用,可直接造成器官功能的损害,或者通过血管系统导致全身或者局部循环障碍而造成器官功能损害。危重患者在病程早起表现为促炎症反应,即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随后患者进入持续时间相对较长的免疫抑制状态,被称为代偿性抗炎反应综合征(CARS)。SIRS与CARS可在病程中交替出现。两种情况同时存在的状态称为混合性抗炎反应综合征(MARS)。

二;严重感染和感染中毒性休克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1. 严重感染和感染中毒性休克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美国胸科学会和危重医学会(1991与2001年两次讨论)制定的脓毒症及相关疾病的标准化定义,该定义把患者区分为从菌血症、SIRS、脓毒症、重症脓毒症、感染性休克直至多器官障碍综合征这样一个疾病严重程度逐渐加重的过程。

补充内容:

重症脓毒症:1个或以上器官功能障碍的脓毒症——例如1. 循环血管:动脉血压≤90mmHg持续1小时以上或需要升压药物支持 2. 肾脏:液体足够情况下,肾功能在48小时内突然减退,血Cr值升高绝对≥ 26.4umol/l较基础值升高≥ 50%或尿量<0.5ml/kg/h,持续6小时以上。3. 呼吸:PaO2/FiO2≤250 或 如只是肺是惟一功能障碍器官,则此值应≤200,4. 血液:血小板数<50.0×10/9L或比近3天内最高值下降50%5. 不能解释的代谢性酸中毒: pH≤7.30或碱缺失<-5.0mmol/L和血浆乳酸水平大于报告实验室正常上限的1.5(肝脏、中枢神经)

脓毒性休克:脓毒性休克是指脓毒症合并不能用其他的原因解释的持续性低血压。低血压是指虽然经充分容量复苏,但收缩压仍低于于90mmHg、MAP低于60mmHg或者收缩压较基础值降低超过40mmHg。脓毒症休克除原发严重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之外,同时又休克的临床表现。

2. 常用的监测指标和实验室检查

1)精神状态、皮温和肤色

是传统的循环功能监测指标,至今仍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2)血压和脉搏 平均动脉压能更好的反映组织灌注水平,在脓毒性休克的血流动力学支持中.需要将MAP维持在65mmHg以上。

3)尿量

脓毒性休克的患者一般尿量减少。尿量达到0.5ml/(kg.h)以上是治疗是有效的目标之一。 4)中心静脉压(CVP)

CVP可以反映右心室舒张末压力,是反映全身容量前负荷的指标,脓毒性休克的患者一般CVP值偏低,CVP在8~12mmHg是脓毒性休克的治疗目标之一。

5)肺动脉楔压(PAWP) 肺动脉漂浮导管的留置应该结合临床慎重考虑。利用PAWP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有助于脓毒症和其他休克的鉴别。血流动力学监测有助于评估临床治疗效果

6)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和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

SvO2是反映组织器官对氧的摄取状态。脓毒性休克的患者其组织对氧的摄取能力一般降低。ScvO2和SvO2有一定的相关性。ScvO2在临床上更具操作性。

7)血气分析

帮助了解患者体内代谢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的情况

8)血乳酸

严重感染及脓毒性休克的患者组织中处于缺氧状态,乳酸生成增加,且乳酸可以作为评估患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9)各器官功能评估

全血细胞计数和分类、DIC筛查、血清电解质、血糖、肝肾功能检查、尿分析检查、胸片等。通过检查明确呼吸系统、肝肾系统、血液系统、胃肠道血糖等是否存在异常,患者是否存在MODS倾向。

10)病原学检查

怀疑脓毒症的患者都应该进行血液培养。

三;严重感染和脓毒性休克治疗指南(2008年发布)

1.早期液体复苏:指南建议监测CVP、MAP、尿量中心静脉(或者混合静脉)氧饱和度以评价脓毒患者的液体复苏效果。若液体复苏后CVP达到8~12cmH2O,而ScvO2或者SvO2仍未达到70%,需输注浓缩红细胞使血细胞比容达到30%以上,和(或)输注多巴酚丁胺【最大剂量至20μg/(kg.min)以上到上述复苏目标。液体复苏不等用于持续输入液体。液体复苏是指早期容量扩充,并严密监测患者的反应。在这个时候,要在短时间内输入大量液体,但同时要严密监测患者反应以预防防止发生肺水肿。

2.抗生素的应用

尽早开始积极有效的抗微生物治疗可以明显改善脓毒症患者的预后。指南建议诊断严重感染后1h以内,立即给予静脉抗生素治疗。 3指南建议,对已经给予足量液体但仍需要血管加压药治疗才能维持足够血压的脓毒性休克患者,不比等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刺激试验的结果即应给予皮质类固醇治疗(氢化可的松每日200~300mg分3~4次静脉注射或持续静脉输注,连用7天);每日氢化可的松剂量不高于300mg;无休克的全身性感染患者,不推荐应用糖皮质激素。但对于长期服用激素或者有内分泌疾病者,可继续应用维持量或给予冲击量。

4.血管升压药物的使用: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是纠正脓毒性休克低血压的首选升压药,近年有研究报告,去甲肾上腺素与多巴酚丁胺合用可以改善组织灌注与氧输送,增加冠脉,肾血流及肌酐清除率,降低血乳酸水平,不加重器官缺血。肾上腺素在增加心脏做功和输氧的同时,也显著增加氧消耗,其促进组织代谢的产热效应也使组织乳酸生成增多,升高血乳酸水平,因此目前不推荐作为感染中毒性休克一线治疗药物。

5.血制品的输注:一旦组织低灌注纠正,同时无严重冠心病、急性出血或乳酸中毒等,若血红蛋白<70g/L时,应输注红细胞悬液,使血红蛋白达到70~90g/L;严重感染引起的贫血不推荐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但适用于肾衰竭者;没有明显出血和有创操作时没有必要常规输注冰冻新鲜血浆;血小板计数<5×109/L,不论有无明显出血,均应输注血小板悬液;当计数为(5~30)×109/L,并有明显出血倾向时,应考虑输血小板。外科手术或有创操作通常要求血小板计数大于50×109/L。

四;严重感染患者的麻醉及围术期管理

1.严重感染患者的术前评估与术前准备:严重感染或脓毒性休克的患者需要进行手术的时候,除了常规进行术前评估和准备之外,麻醉前应该尽量纠正各种病理生理的异常。术前应询问患者病情经过及治疗经过,最后进食时间。了解患者术前尿量和意识变化,抗生素使用情况,血管活性药的使用情况。了解既往患病史、药物史和麻醉史。查看患者全部检查(越全越好)。听诊两肺呼吸音是否有干、湿双肺底湿啰音提示肺部感染或左心衰。监测患者动脉血压、脉搏、心电图和脉搏血压饱和度。麻醉医师应该在了解患者术前基本情况、对并存疾患做出相应处理、争取初步纠正休克状态及做好相应抢救准备后再开始麻醉。麻醉医师接诊休克患者时多数已经出现明显临床症状如心率增快、血压降低、尿量减少、皮肤湿冷,这些征象已经表明发展到了失代偿期,病情危重是休克患者,麻醉医师应该立即处理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昏迷患者应该保持气道通畅和正常通气。休克发病的中心环节是有效循环血量的减少,早期目标导向的液体复苏尤为重要。(目标导向的液体治疗:对重症(严重的败血症或脓毒血症休克)患者在作出诊断的最初6小时内,进行积极的输液复苏、稳定循环功能,重建氧平衡。感染的集束化治疗:6小时复苏集束化治疗:6h内达到复苏目标:①中心静脉压(CVP)8~12 cmH20;②平均动脉压>65mmHg;③尿量>0.5ml/kg/h;④ScvO2或SvO2>70%。确诊严重感染后立即开始并在6小时内必须完成的治疗措施: ⑴血清乳酸水平测定; ⑵抗生素使用前留取病原学标本;⑶急诊在3小时内,ICU在1小时内开始广谱抗生素治疗;

⑷如果有低血压或血乳酸>4mmol/L,立即给予液体复苏(20ml/kg),如果低血压不能纠正,加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平均动脉压>65mmHg;⑸持续低血压或血乳酸>4mmol/L,液体复苏使CVP>8 cmH20,ScvO2>70%。时间紧迫,尽可能在1~2小时内放置中心静脉导管,监测CVP和 ScvO2,开始液体复苏,6小时内达到以上目标,“黄金6小时”24小时集束化治疗内容:⑴积极的血糖控制,<150mg/dl; ⑵小剂量糖皮质激素的应用;⑶机械通气患者的平台压<30cmH2O;⑷重组活化蛋白C的使用。 “白银24小时”)

2.严重感染患者及脓毒性休克患者的麻醉选择

1)麻醉方式的选择:严重感染患者应该选择对循环抑制小又能满足手术要求的麻醉方法:a.局部麻醉或神经阻滞,严重感染或者脓毒性休克的患者大多数存在低蛋白血症,对局麻药的耐受力下降易发生局麻药中毒。B.椎管内麻醉

循环功能代偿好,神志清楚,尤其是饱胃患者可以选择椎管内麻醉,减少全麻胃内容物反流误吸的风险。C.全身麻醉

对于意识障碍、循环不稳定、肠梗阻及饱胃、有硬膜外禁忌、需要进行腹肌松弛的腹腔镜手术的患者,为保证有效通气,预防胃内容物反流、便于术中循环管理,应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可以给与患者氧治疗,必要时可以给予呼末正压(PEEP).麻醉维持以浅麻醉加肌松为宜,一氧化氮(N2O)复合吸入全麻药和肌松药较为常用。 2)麻醉药物的选择:严重感染及脓毒性休克的患者对麻醉药物的耐受力降低,早期心排量的增加和感染患者的低蛋白状态使得休克患者使用小于正常剂量的麻醉药就可以达到麻醉效果。

1.吸入麻醉药

吸入麻醉均循环有抑制作用。吸入麻醉药中氟烷和恩氟烷心肌心肌抑制作用,可以降低心肌收缩力和心排量,同时抑制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低血压时不出现心率加快,恶化低血压。异氟烷、地氟烷和七氟烷降低血压主要是因为外周血管扩张。氧化氮心肌抑制作用轻。可以和其他药物配伍使用。但是氧合差或者合并肠梗阻的患者不宜使用N2O。吸入麻醉药物的循环抑制作用和吸入浓度相关,可以通过加快输液、降低吸入浓度和必要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和强心药来缓解麻醉药造成的低血压。对休克或低血氧症者,吸入全麻的MAC明显降低,低浓度吸入即可达到较满意的麻醉。

2.依托咪酯和氯胺酮

依托咪酯对呼吸和循环影响小,不降低心肌收缩力也不阻断交感反应,适用于并存低血压和循环状态不稳的休克患者,由于降低低脑代谢和脑血流,尤其适用于合并颅脑损伤的休克患者。诱导量0.2~0.4mg/kg,静脉注射后一个臂-脑循环时间即可入睡,心率和心排量基本不变,由于外周阻力降低,平均动脉压稍下降。但是依托咪酯作为镇静药用于重症患者急诊插管的地位被挑战,因为它可能导致可逆性的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增加院内死亡率。国外有研究报告(Particia Jabre等人2009年发表于Lancet的一项研究报告)氯胺酮用于危重症患者插管镇静,可以作为依托咪酯的一种安全、有价值的替代药物。氯胺酮可以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和抑制神经节后交感神经末梢对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从而兴奋。在感染性休克的动物实验中,发现氯胺酮能有效维持循环功能,有利于组织氧合,表现为MAP、心指数、DO2升高,血乳酸浓度下降。氯胺酮对感染性休克的麻醉具有一定优势。使用氯胺酮常规诱导剂量进行全麻诱导可以产生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可以降低严重感染和脓毒休克患者麻醉诱导中血压下降的风险,减少血管活血药物和强心药药物的使用。但氯胺酮的缩血管及轻度负性肌力作用对组织灌注也有一定损害,应于注意。

3..苯二氮卓类药物

苯二氮卓类药物具有催眠镇静、减轻焦虑和遗忘作用。有于遗忘作用突出,小剂量应用咪达唑仑可使患者遗忘术中的不良记忆,常与其他镇静、镇痛药联合应用休克患者麻醉诱导和维持。咪达唑仑是目前最常应用的苯二氮卓类药物,对循环有轻微抑制作用。常用诱导剂量0.1~0.2mg/kg,危重患者如或休克或合并低蛋白血症时其作用强度和时间也明显增加,需减少用用量。咪达唑仑静脉注射后心排量不变,血压下降是因为外周阻力降低。0.02~0.03mg/kg就可以起到镇静健忘的作用。

4.镇痛药物

麻醉性镇痛药物中应该选用对循环影响较小的药物,比如舒芬太尼或者芬太尼。芬太尼不抑制心肌收缩,也没有组织释放作用。舒芬太尼与芬太尼相比具有更强的镇痛活性,有良好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性,可同时保证足够的心肌氧供应。瑞芬太尼可以引起心动过缓和低血压,成剂量依赖性,不可与血、血清等血液制品经同一路径输注给药。麻醉性镇痛药均应根据术中患者的循环状况调节剂量。

5.肌松药

需要尽快安全完成插管的时候,琥珀胆碱仍是快速诱导肌松药的良好选择。要警惕引起高钾血症的危险。一般认为严重感染超过一周以上要慎用。气管插管后壳追加非去极化肌松药满足手术肌松的要求,应用肌松药可以减少全麻用药用量及其对循环的影响,可以减少深度麻醉对循环的抑制。休克患者对非去极化肌松药业很敏感,作用时间延长,宜选用短效肌松药,用也减少。

五;严重感染患者术中监测:严重感染和脓毒性休克的患者麻醉中应该使用的监测手段包括:动脉压、中心静脉压、肺动脉压、肺动脉楔压、血样饱和度、尿量、动脉血气分析及体温监测。

六;术中麻醉常见情况的处理

1.低血压。存在威胁生命的低血压时,即使低血容量状态尚未纠正,液体复苏的同时可以暂时使用升压药以维持生命和器官灌注,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是纠正脓毒性休克的首选升压药。

2.心功能不全

充分液体复苏后仍然存在低心排血量,用用多巴酚丁胺增加心排血量。若同时存在低血压,应联合使用升压药。

3.水与电解质紊乱处理

严重感染及脓毒性休克的患者大多数有不同程度的水、电解质紊乱。此类患者最常见是代谢性酸中毒。一般要在血气分析的指导下进行治疗。严重酸中毒,pH<7.20,SBE<=-6mmol/L,HCO2则需要碱性药物治疗。低钾补钾的时候不宜过快,不宜过急,休克的患者尤其要监测尿量后再适度补钾。

4.低体温

保持适度的室温有助于保持患者体温。常用的加温方法包括加盖棉被、使用热水袋、对需输入大量液体和库存血的患者尤应事先加温的等。温毯具有使用方便、安全、有效等特点,是目前手术患者围术期升温、保温的较理想的方法。

5.凝血功能障碍

有活动性出血和明显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应该快速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和(或)血小板以补充凝血成分,目标是维持血小板在(50~100)×10/9L凝血指标PT和APTT在正常值的2倍以内。肝素也用于控制DIC患者的异常血管内凝血,但是可能加重出血。在DIC早期应用效果优于中后期的应用。

第五篇:麻醉科管理制度汇编

麻醉科工作制度

1、麻醉应由麻醉专业的执业医师担任,实施授权范围内的临床麻醉疼痛治疗及心肺复苏。

2、担任麻醉的医师在术前均应访视患者,对全身情况进行麻醉前评估,确定麻醉方式,开好麻醉前医嘱;复杂特殊的患者应进行科内或多科参与的术前讨论,共同制订麻醉方案,对手术和麻醉中可能发生的困难和意外做出估计,便于做好麻醉前的准备工作,并在术前访视和讨论的基础上完成麻醉前小结。

3、麻醉医师应按规范向患者及家属进行充分的告知与说明,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并认真检查麻醉药品、器械是否完备。

4、麻醉医师按计划实施麻醉,严格执行技术操作常规和查对制度,在麻醉期间要坚守岗位,术中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作出判断和处理,严格三级医师负责制,遇有不能处理的困难情况应及时请示上级医师,术中认真填写麻醉记录。

5、实习、进修人员要在带教医师指导下工作,不得独立执业。

6、术毕待患者基本恢复后,护送患者回病房或麻醉恢复室。麻醉者要把麻醉记录单各项填写清楚,并向值班医师交待手术麻醉的经过及注意事项。术后应及时清理麻醉器械,妥善保管,定期检修,麻醉药品应及时补充。

7、术后72小时内要随访患者,检查有无麻醉后并发症或后遗症,并作相应处理。

8、急诊手术前的准备时间较短,但也应尽可能完善手术前的准备工作,术中、术后的管理同择期手术。

9、麻醉工作质量及效率指标的统计分析制度。如麻醉工作量、麻醉效果评定、麻醉缺陷发生情况、麻醉死亡率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率等,应有记录。

10、有突发紧急事件的应急预案,为随时参加抢救呼吸、心跳突然停止等危重病人的复苏,应从值班人员、操作技术、急救器械、通讯等方面做好准备。 麻醉恢复室管理制度

1、为确保麻醉恢复期病人的安全性,对麻醉工作量较大的根据情况设置麻醉恢复室。

2、麻醉恢复室是临床麻醉工作的一部分,应由麻醉医师和麻醉护士进行管理。

3、凡麻醉结束后尚未清醒,或虽已基本清醒但肌力恢复不满意的患者均应进入麻醉恢复室。

4、待患者清醒,生命体征及主要器官功能稳定后,方可由麻醉恢复室转至病房。病人清醒,肌力及呼吸恢复的情况可参照Steward苏醒评分,必须达到4分才能离开麻醉恢复室。

5、如遇到患者苏醒意外延长,或呼吸循环等功能不稳定者,应积极查找原因,及时处理,并考虑转ICU,以免延误病情。

6、患者收入或转出麻醉恢复室,均应由麻醉医师决定,麻醉专业护士协助麻醉医师负责病情监测与诊治。 病人入手术室标准管理制度

1、病人入院后,完善各项术前检查及准备,外科医生提前一天将手术病人的手术通知单提交到麻醉科。

2、麻醉科医生根据手术通知单提前一天访视病人,麻醉科护士根据病人手术要求准备好手术器械。

3、病人必须有充分的术前准备,在没有麻醉禁忌症的情况下,麻醉科医生向家属交代麻醉风险,并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

4、手术当天麻醉科护士根据手术通知单到病房接病人,在和病房护士、患者或家属核对确认后接病人到手术室。

5、急诊病人由外科医生完成必要的术前准备后,应及时将手术通知单交麻醉科,麻醉科护士根据手术通知单到病房接病人,在核对确认后接病人到手术室。

6、患者进入手术室后,麻醉医师核对确认后予以麻醉。核对内容: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手术名称、手术部位标识,知情同意情况,麻醉安全检查。 麻醉病人转出手术室管理制度

1、一般病人手术完成后,必须神志清醒,生命体征及(或)重要器官功能稳定后才能由麻醉者由手术室送回病房。

2、特殊科室(神经外科、心脏外科)的手术要求病人生命征正常,在控制呼吸和一定的监测条件下转出手术室。

3、有下列情况的病人需转入ICU治疗:

(1)术后不能脱离复苏器(如呼吸机)的病人。

(2)术后需继续加强监测与诊治的病人,如重大手术、病情危重、术中发生严重意外者。

(3)重要脏器功能衰竭的病人,如休克、呼吸衰竭等。

(4)心肺脑复苏的病人。 麻醉知情同意书签字制度

1、麻醉协议书签字制度对提高麻醉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密切医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2、麻醉前一天访视患者,向患者和(或)家属介绍麻醉方法、麻醉前准备、麻醉过程、术后镇痛方法以及可能出现的麻醉风险与处理对策,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和合作,取得家属的理解和支持,并完成在麻醉协议书上签字,包括患者或家属和麻醉科医师的签字。

3、麻醉协议书的内容必须详细,包括麻醉意外和可能发生的并发症等。

4、麻醉协议书为医患之间提供了法律依据,作为病历的组成部分归档。 麻醉差错事故防范制度

1、经常开展安全医疗教育,只有小手术没有小麻醉,树立预防为主思想,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实行医疗安全责任制,要坚守岗位、集中精力,疑有意外先兆,立即妥善处理。

2、按照各级医师职责和实际业务技术能力,安排手术患者的麻醉工作。

3、充分做好麻醉前准备及病情判断,严格检查各种麻醉器械设备,确保抢救器具完好和抢救药品齐全。

4、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和消毒隔离制度,定期检查实施情况,防止差错事故。

5、严格查对制度。麻醉期问所用药物及输血输液要做到“三查七对”,对药品、剂量、配制日期、用法、给药途经等要经两人查对,特别要注意最易搞错的相似药物或相似安瓿。用过的安瓿等应保留到患者出手术室后丢弃,以便复查。

6、使用易燃易爆麻醉药,严防起火爆炸,各种麻醉气体钢瓶颜色要标志醒目。

7、没有麻醉机设备,严禁开展手术的麻醉工作,施行椎管内麻醉必须掌握气管插管术。尚未取得医师执业资格注册证书者不能独立负责麻醉;严禁非麻醉专业医师和未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独立担任麻醉工作,不允许一位麻醉科医师同时实施两台手术的麻醉。

8、新技术的开展,新方法的使用和新药品的引进,必须经科主任同意并经医院批准,并按照认真讨论后的预定方案实施。

9、严格交接班制度,坚持“接班不到,当班不走”,坚持岗位交班、手术台旁交班,病情危重和疑难病例的手术一律不准交班,要协同处理。交班内容包括患者情况、麻醉经过,特殊用药、输血输液等。

10、围麻醉期的重大问题,应及时向科主任汇报,积极采取处理措施,医疗事故、医疗差错、麻醉意外和严重并发症均应进行全科讨论,吸取教训,认真整改。医疗事故、严重差错必须向医务处报告。 手术前麻醉讨论制度

1、手术前1天麻醉医师要亲自访视病人,根据病人的病史、检查,全面衡量病人情况与手术性质,选择适当麻醉前用药及制定麻醉方案。某些疾病需进一步检查与治疗时,应急时与主管医师协商,充分作好术前准备。若病人情况特殊、复杂,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麻醉和手术对其有高度危险性时,要及时向上级医师汇报,并组织全科病历讨论。

2、术前讨论一般由主治医师或总住院医师主持,麻醉者报告病人的疾病诊断、拟行手术、治疗经过、辅助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麻醉史、药物过敏史及病人状况,充分估计病人对手术及麻醉的耐受力,以便正确选择麻醉方法,制定麻醉方案,估计麻醉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预防及相应的处理措施。重大疑难手术麻醉,由科主任或主任医师主持全科讨论,必要时邀请手术医师参加。新开展业务及技术,需报医务处审批,由主管院长或医务处主持整体协调会议,对有关事宜进行认真讨论。 术后随访制度

1、手术后病人应定期随访,以观察麻醉后有无麻醉并发症,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应观察3天,神经阻滞麻醉、基础麻醉等观察24小时,对呼吸、神经、循环、消化和泌尿系统进行逐项观察,危重病人和特殊操作的病人要随时观察,并延长观察时间。

2、手术后病人在随访过程中,若有麻醉并发症出现,要及时处理,并报告上级主管医师和科主任,组织全科室和相关科室讨论,明确诊断,积极治疗,记录有关资料,并及时向医务处汇报。

3、手术后观察内容要及时写在术后访视小结上,内容要准确、全面。 麻醉科疼痛门诊工作制度

1、疼痛科每周一至周六上午开设门诊。

2、按照医院作息时间,按时上下班,有事请假,不得无故不到岗、脱岗和空岗,否则按医院有关规定处理。

3、对所有到疼痛科就诊的病员都应尽力做到诊断正确,治疗及时,服务热情,登记完整,为患者提供优良的就医环境。

4、负责全院所有疼痛病人的咨询、检查、诊断和治疗,接受临床各科的会诊邀请。

5、对收住院的病员,按照医院对临床各科的要求,认真进行必要的检查、诊断和治疗,并合理收费。

6、严格执行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正常的医疗工作,如:值班、交接班、病历书写、病历讨论、业务学习、科间会诊等。

7、在诊治常见疼痛性疾病的同时与临床各科共同开展恶性疼痛的诊治,如:各种神经痛、晚期癌痛,和手术科室一起做好术后镇痛、无痛人流及无痛分娩等。

8、认真执行各种查对制度及疼痛门诊工作原则,不得疏漏,如遇疑难问题或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上级医师,以便妥善处理。

9、认真打扫辖区卫生,经常保持工作区的环境清洁整齐。

10、按有关规定,对进修、实习医师按照上级有关规定严格管理、认真带教,以提高他们的临床技能。

麻醉与镇痛医师资格分级操作规定

1、助理医师 在各级医师指导下担任一定范围的麻醉工作,如神经阻滞麻醉(包括臂丛、腰丛、颈丛),部分推管内麻醉(包括腰麻、骶管、胸腰段硬膜外麻醉),部分全身麻醉(包括普外、妇产、泌尿、骨、耳鼻喉、口腔、整形等科手术的各种全身麻醉法)和气管插管术。

2、低年住院医师(大学毕业后从事麻醉工作三年以内) 独立或指导助理医师进行上述各种麻醉操作和管理,掌握术中常规监测技术以及输血补液。初步掌握心、肺复苏术。

3、高年住院医师(大学毕业后从事麻醉工作三年以上) 除低年住院医师的内容外,逐步掌握高位硬膜外麻醉,部分开胸手术的麻醉(包括食管、纵隔、肺的手术),脑外科脑膜瘤、听神经瘤等手术的麻醉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部分特殊病例的麻醉(如柯兴氏综合征、胰岛细胞瘤等),支气管及双腔管插管技术。在上级医师指导下操作部分心脏手术麻醉、低温麻醉、控制性低血压麻醉。熟悉术中各种监护技术,掌握心、肺、脑复苏术,术后镇痛、癌性镇痛及普通疼痛诊疗。

4、主治医师 主治医师是手术麻醉的中坚力量,如人员编排合理,应采用主治医师负责制度,指导助理医师及住院医师进行上述各种麻醉操作和管理,独立操作病危、疑难病例的麻醉。掌握各种特殊病例的麻醉(如嗜铬细胞瘤、肾移植术等),心脏直视手术的麻醉。掌握术中各种监护技术,熟练掌握心、肺、脑复苏术,术后镇痛、癌性镇痛及各种疼痛诊疗。

5、正、副主任医师 指导各级医师操作比较疑难病例的麻醉及解决各级医师麻醉操作意外,开展有关麻醉及镇痛的新方法及新技术。 麻醉科手术安全核查制度

1、严格执行手术室手术病人交接制度,手术病人查对确认制度。

2、建立手术病人手术部位或术式识别制度,要求术前主刀或一助在患者手术部位作出醒目的有效标记,并与患者核对。

3、术前准备及手术室接病人时,当班护士和手术护士应查对病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诊断、手术名称及部位(左、右),同时查对血型、术前用药、药物过敏试验结果、X光片等。

4、术前巡回护士和麻醉师应严格查对病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诊断、手术名称及部位、备皮情况、麻醉方法及术前用药执行情况、患者禁食等情况,交接携带的术中所需物品(如病历、检查结果)及药品并登记等。

5、术前巡回护士、器械护士、麻醉医生、手术医生再次核对以上有关项目,无误后开始手术。

6、进行体腔或深部组织手术时,要在术前、缝合前、缝合后经两人核对使用的敷料和器械数,做好记录并签名。术毕应严格执行清点制度,清点无误后方可缝合体腔及伤口,防止纱布、器械、缝针等遗留在伤口内造成不良后果。

7、手术标本经巡回护士、手术医生检查核对后进行登记、签名、由巡回护士送病理科。

8、器械护士和巡回护士应对无菌物品严格查对灭菌指示卡、指示胶带等,评价灭菌效果,达到标准后方可使用,并将指示卡粘贴于手术护理记录单上。

9、巡回护士应正确填写《手术护理记录单》。

10、术中补液,用药时必须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

11、术中输血,必须严格执行输血查对制度。 临床麻醉工作流程

1、麻醉科接到手术通知单后,由总住院医师根据手术种类、病人情况和麻醉医师技术水平、业务素质妥善安排手术病人的麻醉;必要时向科主任报告麻醉安排情况。

2、麻醉前准备是直接关系到病人手术麻醉的安全,其准备工作包括麻醉前工作常规、麻醉前病房工作和麻醉前病人的准备。

麻醉前工作常规:麻醉医师手术前一日访视病人,阅读病历,检查病人,拟定麻醉前用药,麻醉选择。手术前讨论决定麻醉方案,麻醉方案包括麻醉方法,用药途径、监测项目、管理措施以及对麻醉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及其处理作出估计。

麻醉前病房工作:详细询问病史和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和阅读所有的检查单,对病人的心肺功能和麻醉危险性作出评价。将麻醉全过程及其可能发生意外和并发症向病人或家属交代清楚,并办理麻醉协议书签字手续,作为病案必备项目。

麻醉前病人的准备:术前禁食6小时,婴幼儿禁食4小时,入手术室前先行排尿,并给术前用药,胃肠道手术放置胃管等。

3、麻醉医师于麻醉开始前再一次检查麻醉器械、药品,充分估计术中可能发生的麻醉意外,并做好预防和抢救准备工作,严格按麻醉运转原则选择麻醉方法,并按计划方案施行麻醉,严格无菌操作,避免副损伤。

4、麻醉期间坚守岗位,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监测各项生理指标,详细填写麻醉记录,负责输血、补液和有关药物应用。遇有意外情况及时处理,并请示上级医师。术毕病人完全苏醒和生命体征稳定后护送病人回病房或麻醉恢复室,护送途中要确保生命体征平稳,与值班医师或病房护士做好交接班,并予以记录。

5、大手术、危重疑难病人或特殊麻醉应配备主、副两位医师,并携带必要的抢救设备和药品。

麻醉科手术安全核查流程

1、为确保手术病人、手术名称、手术部位准确无误,术前应准确执行手术病人及手术物品交接登记,并与相关人员共同严格执行”五查十八对”。五查:接病人查、病人入手术间查、麻醉前查、消毒皮肤前查、执刀时查。十八对:对病区、床号、姓名及腕带标识、性别、年龄、诊断、住院号、手术间号、手术名称及体表标识、皮肤完整性、术前用药、术前准备、皮试结果及药物过敏史、知情同意书、检验报告单、病人术中用物、有无义齿、松动牙齿及植入物、心脏起博器、饰物等。

2、根据手术通知单接病人。

3、接病人时,手术护士与病区护士及病人(或家属)三方按要求进行查对,包括:病人腕带标识、手术部位体表标识、手术必须的文件资料及物品(如:病历、影像资料、术中特殊用药等)并作好交接登记。不能理智回答问题的病人或小儿,由手术医生、麻醉医生、巡回护士共同与病人家属核对。

4、病人入手术间前,由巡回护士核对手术间号、病区、床号、姓名、手术名称及腕带标识。

5、麻醉师、手术医生、巡回护士、患者在麻醉开始前,应进行四方核对,再次确认病人姓名、手术名称、手术部位及体表标识。

6、持刀时,手术医生、麻醉师、巡回护士必须根据病人病历、影像片再次核对病人及手术名称和手术部位,并分别口述“核对正确”。 手术患者术前工作流程

1、当日根据手术通知单接病人,手术护士与病区护士及病人(或家属)三方按要求进行查对,包括:病人腕带标识、手术部位体表标识、手术必须的文件资料及物品(如:病历、影像资料、术中特殊用药等)并作好交接登记。不能理智回答问题的病人或小儿,由手术医生、麻醉医生、巡回护士共同与病人家属核对。

2、术前应执行手术病人及物品交接登记,并与相关人员共同严格执行“五查十八对”。

3、病人入手术间前,由巡回护士根据腕带及病历核对手术间号、病区、床号、姓名、住院号等。

4、麻醉开始前,麻醉师、手术医师、巡回护士及病人四方按十八对要求进行再次核对并在术前核对单上签字确认。

5、消毒皮肤前,手术医师与巡回护士核对病人姓名、手术名称和手术部位。

6、执刀时,手术医师、麻醉师、巡回护士必须根据病人病历、影像片再次核对手术病人及手术部位,并分别口述“核对正确”。

椎管内麻醉操作

1、穿刺点的选择:根据手术要求选择穿刺点,凡穿刺点选择错误者扣20分。

2、穿刺:

(1)穿刺过程用局麻药行阻力试验者扣10分;

(2)穿刺针或导管误入血管者扣10分;

(3)穿破蛛网膜者扣30分;

(4)穿刺或置管时出现神经反射者扣10分;

(5)穿刺二次在成功者扣10分,三次成功者扣20分,四次以上成功者扣30分。

3、并发症:

(1)凡出现全脊髓麻扣80分;

(2)凡出现局麻药中毒、导管折断者扣30分;

(3)凡出现神经损伤扣20分。

4、硬膜外注入负荷量后(20分钟内),血压低于基础值30%的扣10分,40%扣20分,以此类推。

5、切皮时患者感伤口疼痛者扣20分。

6、考试时段内使用升压药者扣10分。

7、考试过程中违反无菌原则扣5分。 全麻诱导考试评分标准

1、病人的选择:选择无心肺疾患病人,ASAⅠ~Ⅱ级,年龄大于60岁。

2、麻醉机的准备:钠石灰、漏气试验、电源、气源,缺少一项扣5分。

3、插管材料的准备:气管导管、喉镜、牙垫、钢丝、注射器、吸引设备等,缺少一种扣5分。未检查套囊扣5分。

4、麻醉诱导

a)血压的基础值取病人入手术室至麻醉前最高及最底值的平均值。诱导后血压下降超过基础值的30%,扣10分,超过基础值的40%,则各扣20分,以此类推。插管时血压升高超过基础值的20%,扣10分,超过基础值的30%,则扣20分,以此类推。出现呛咳扣10分。

b)面罩给氧去氮:手法错误扣25分,未能将胸廓抬起扣10分。放弃手法面罩通气者扣40分。

5、插管:二次成功扣20分,三次成功扣30分,四次以上成功扣40分。插入食道扣30分。损伤唇、齿扣10分。插管诱导过程中氧饱和度低于100%扣10分。

6、校对、固定:插管后未校对导管深度扣10分。插管深度不当扣10分。未充气囊扣10分。导管连接不紧扣10分。固定不妥扣5分。

7、插管过程中违反无菌原则扣5分。

8、手术开始切皮5分钟内血压下降或升高超过基础值的20%,各扣10分。血压下降或升高超过基础值的30%,则各扣20分。以此类推。

9、考试时段内不能用血管活性药。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民政局档案管理制度下一篇:门诊护士的工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