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管理论文范文

2022-05-11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过程管理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名著阅读的“过程管理”是收获阅读成果的保障,教师需要对名著阅读的“过程管理”有正确的认识和实践。名著阅读应是“春蚕咀嚼桑叶”的过程,是“个性与共性并重”的过程,是“千姿百态解读”的过程。

第一篇:过程管理论文范文

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成本管理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成本管理

【摘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存在的根本目的就是获取效益(或利润),而效益是由收入和成本之差决定的。工程项目的管理效益很大一部分都体现在工程项目的成本上,而工程项目的成本是指在这个项目施工的全过程中的全部生产费用的总计。提高工程项目管理效益水平的一个重大突破就是恰到好处的缩减节省这些直接成本和隐性成本。

【关键词】直接成本;间接成本;体制成本;机制成本;素质成本

工程项目是施工企业形象的窗口、培养人才的摇篮、企业效益的源泉。因此,抓好项目管理,加强项目成本核算,对于施工企业是一项十分重要的、长期性的工作。我们都知道,要想提高工程项目管理效益,那么就必须恰到好处的缩减整个工程项目的施工成本。如何恰到好处的缩减呢?首先,施工的过程中全部的生产费用可以分为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我们可以从这两个方向出发,提高整个工程的管理效益水平。

一、显性成本

1.提高显性成本中直接成本的效益。在这些可以在施工预算中计算出来的成本中,即在整体工程项目的显性成本中,我们可以将在整体工程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消耗的费用用在构成工程实体上,或者有助于这个工程项目实体形成上的费用称为直接成本。因为它可以直接被会计计入工程对象的费用,并可以在核算中反映记录,所以,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的可以看出哪一项费用可以缩减,哪一项费用是没有必要的应该省下等。因为对于这个直接成本部分,对于这个工程项目来说,是公司管理者可以控制的,但直接成本相对于其他费用来说所占的比例是最大的,因而对于管理者来说,虽然这部分成本是可以控制的,但也是最难控制的,应被列为企业管理的重点核心部分,同时,应给予高度重视。

2.提高显性成本中间接成本的效益。所谓间接效益,就是指不是直接用于工程项目管理实施,同时,也不能直接计入工程对象,但可以在会计核算中反映记录的那一部分费用。在整体工程项目实施的前期准备工作中,组织准备中,以及管理施工的整体过程中的费用等都是属于工程项目管理成本中的间接成本。但是,因为这一部分费用不比直接费用那么可以清晰的陈列,并且所占比列较小,包含项目比较杂乱,例如管理人员的工资,工作人员的办公费,出差费交通费等,但是却有很大的缩减空间,有些不必要的费用可以直接省掉,处理得当就会恰到好处的缩减成本,从而提高效益。

二、隐性成本

相对于可以在预算中计算并在会计核算的时候反应记录的显性成本,就有一定程度上的费用不被发现,或者是视而不见,甚至在我们可以时常感觉到它们存在时,又不能轻易的做出确定性的分析,计算,记录等操作,这就是我们说的隐性成本。

1.隐性成本中关于体制成本的缩减。由于工程项目管理的体制比较落后就会使项目的成本升高,这样就会轻易的导致在收益不变成本升高的基础上经济效益下滑。这就直接反应到整体工程项目效益水平的降低。

(1)体制成本的缺陷。体制成本主要体现在传统的管理体制,它已经不再适应日以增进的工程项目发展趋势,在不断前进的企业工程管理项目上,显得不再有什么显著作用,而新的管理规律使得传统的管理体制有些格格不入,而市场的竞争力不断迫使传统的工程管理体制发生问题,例如同一个机构却分成很多机构,产生机构重叠,造成成本提升,又由于层次过多,机构重叠,造成的施工队伍逐渐庞大,再者整体的工程项目本就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的工程,在逐渐庞大的工程队伍中,由于工人的综合素质普遍较低,人员构成相当发杂,真正施工的工人只占有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庞大的队伍中,能够真正带来效益的只占少数,而企业还要负责这些庞大队伍的开销,队伍不断庞大,而工作效益逐渐降低,使得企业的效益受到很大的负面冲击,让工程在整体上延长进度,这有导致整体工程效益的显性成本提升,最终反应到企业工程利润降低。

(2)体制成本的改革。因为工程体制的落后,不适合工程的实施,才会造成一系列的问题,所以,提高工程管理效益水平,可以重新进行相对应工程整体的适合的体制改革,编制适合此次工程的体制,例如,我们可以根据市场当前的形式,以及此次工程的目标,将原来传统的工程人员简编成适合当前工程的人员分配。将原本庞大的施工队伍中,只占据成本消耗,却不能带来企业工程效益的人员撤离,将真正的施工人才扩增到适合的程度,这样,缩减了庞大的施工队伍的同时,可以缩减成本,又可以提高效率,使得最终的利润大大的增加。又如,企业的工程管理一般都会分成阶级的管理方式,例如一级项目管理,二级项目管理等,因为工程的设置构建分层,会导致每个阶层都有相同的管理部门,造成了部门的重置,部门的叠加不禁会造成人员开销的增加,还会使得工作的过程增加,效率降低,最终使得成本增加,效益降低。所以,我们可以减少相同部门的叠加,适当增加适合工程项目的部门,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开销,提高效率,最终提高工程管理效益水平。

2.隐性成本中关于机制成本的缩减。(1)机制成本的漏洞。多年来,我们着重管理机制的健全,但仍存在着突出性的问题,在用人分配上由于各种“关系”的施压与盘根错节,让一些很有潜质资质的有用人才外流,而靠关系进来享受福利的人员却日益增多,在大家不曾注意的工人阶层,潜藏着一部分相当高的不利成本。再则,即便机制改革的好,但下达到个管理施工阶层却贯彻的不够清晰明了,使得再明智的机制不能真正的给工程带来有利的效益,这样的落实不力让很多劳务用工照顾关系更是空前盛世,腐败猖狂,引起管理混乱,导致工程质量拙劣,会发生多重问题,甚至会出现重大事故,营私舞弊的蔓延,让下发工程的资金不断外流,能够真正应用到工程项目的资金少之又少,使得工程质量令人堪忧,引得整体企业工程成本不断提升,而效率却不增反减,最终让工程延期甚至效益出现负值。(2)针对机制成本漏洞的改革。面对如此不堪重负的机制体制,我们应采取适当的措施将之重整旗鼓。在劳务用工方面,我们不走多层选进人才的方式,而是公正公开的经过筛选,让真正有潜质的工程人员,有吃苦耐劳精神的工作人员,不贪图利益的工作人员充分融入工程项目的全过程中,缩减不必要的人员劳力,任用有责任心的管理者,将完善的机制改革贯彻实施整体的工程项目以及各个阶层的管理人员及劳务用工。让越来越多的人主动积极的执行规章制度,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大家积极的贯彻落实完善机制的前提下,会让整体工程项目处于一个人心振奋的氛围中,这可使得工程项目的效率大大提高,让工程项目的收益日益可观。更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要在工程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中就去抓质量问题,这样就使得人员的责任心必须处于一个高度绷紧的状态,若是由于施工人员的责任心不到位,让工程的材料质量等出现问题后,再去审计追究奖惩,这不仅为企业工程带来极大及严重的负面影响,还会使得机制成本又一次隐形地增加,得不偿失。

3.隐性成本中关于素质成本的缩减。素质成本是指由于项目经理和项目管理人员个人素质因素造成的决策失误、管理失控、索赔不力、效率低下,给企业和项目带来的增量成本或产生的很大的机会成本。项目经理应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领导素质、技术素质和身体素质。政治素质是第一位的,项目经理应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及较强的市场竞争意识。

(1)素质成本的严重性。一个工程上下能让企业盈利的一个制胜之道就是用工人员的素质水平。若是上则工程的管理人员,下则工程的施工人员都没有良好的素质修养道德观念,都将自己的思想至于最高之位,人人都不能体会工程的真正意义价值,这样只会“富了和尚,穷了庙”。个人虽是收益可观,但没有足够的素质道德的约束,难保由于私心与贪图利益,而让工程处于劣势地位,导致工程的质量出现问题,当工程竣工之时,又有多少隐忧在其中呢。首要问题是要正确认识为什么要当项目经理。是为企业奉献还是为个人捞钱?通过管理项目为企业创造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后,合法合理地实现个人价值并获得应得的利益是我们应当倡导的。企图通过管理项目发财致富的人只能是“富了方丈穷了庙”。项目经理不仅要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控制、公关能力,还要具备较高的技术素质,要有施工技术、有施工经验,熟知施工组织设计、掌握施工预算,能看懂财会报表,只有这样才能经营头脑清晰、决策正确果断、管理控制有方、当家理财有术。少数项目经理虽然拿到了一级资质证书,但对于项目管理管什么、怎么管、怎么才能管好、怎样实现效益最大化等重大问题,还处于朦胧和混浊状态。这样的项目经理管理的项目的素质成本将会是巨大的,可赚可不赚的钱赚不来,能省下的开支省不下,机会损失增加,增量利润减少。(2)关于素质成本的改革。首先,我们要保证整体工程项目的高层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所谓有好的领头人,才能有好的队伍,各个阶层的领头人必须要了解自己的职责,责任,拥有优质的责任心才能胜任自己的领导地位,才能将企业的各个机制体制完善地落实下去,严厉的实施到整个工程中去,这样一级一级的贯彻落实,才能让工程全新的复苏。同时劳务用工的素质意识也是要有一定程度上的要求的,才能约束施工人员在工程施工上的责任心,保质保量。当工程上下所有员工都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时,才能减少工程不必要的损失及审计过程的过大开销,开源节流,为工程的盈利再添一笔。在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共同缩减的情况之下,我们才能将工程的效益推至另一高峰。

参考文献

[1]尉迟常瑞,王恩启,徐玲.如何加强企业的成本管理.辽宁经济.2006(9):18

[2]刘爱萍.加强企业成本管理的探讨.矿业快报.2006(11):3

[3]吴慎全,周兵.加强企业成本管理提高核心竞争力.山东煤炭科技.2006(12):30

[4]孙兰婷.关于加强企业成本管理与控制的思考.中国管理信息化(会计版).2007(2):1

[5]金莉莉.加强企业成本管理的紧迫性及实现途径.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5

[6]黄蕾.关于加强企业成本管理的思考.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9):15

作者:薛姗 韩一彬

第二篇:名著阅读的“过程管理”

摘要:名著阅读的“过程管理”是收获阅读成果的保障,教师需要对名著阅读的“过程管理”有正确的认识和实践。名著阅读应是“春蚕咀嚼桑叶”的过程,是“个性与共性并重”的过程,是“千姿百态解读”的过程。

关键词:名著阅读;过程管理;阅读成果

名著阅读的推进过程中,部分教师在开学初把本学期的必读书目布置给学生,过程中不闻不问,等到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的时候,开始“算总账”。这种做法主要是以考试结果来判定学生的阅读质量,“过程管理”则相对粗糙,未被重视。笔者一直以为,名著阅读,重在“过程管理”,“过程”有了,结果自然能得到保障。

一、名著阅读应是“春蚕咀嚼桑叶”的过程

“突击式”“运動式”的读书,热度很难持续,且读书的效果要打折扣。每天读一点,整本书不知不觉地就读完了。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每天读完的页码上做好记号,请家长协助做好督促工作。

当然,只有量的积累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帮助学生实现阅读的“质的飞跃”。每读完一周,教师布置适量的读书作业并检查;也可以开展读书报告会或者分享交流活动。最好的方式,是每周上一次“导读”课,“以内养外”:一方面检验读书效果,相机提升学生的原初阅读体验;另一方面,布置下周的阅读任务,指引方向。

一本书要读多久,是因书而异,也要因人制宜。阅读过程的时间设置,是根据一本书的阅读难度、学生的阅读基础以及阅读分享的需要来决定的。这全凭语文教师的眼力和功夫。

有些书,是值得反复读的。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读出不同的滋味来,这是反复咀嚼的结果。比如《夏洛的网》,五年级学生读,读到了“伟大的友谊”;初一学生读,读到了“生命的成全”;初三学生读,读到了“人性的单纯与复杂”……伴随着成长,学生的阅历与阅读理解能力不断丰富和提高,能发现一本书中更多、更新的东西。

二、名著阅读应是“个性与共性并重”的过程

阅读是极具个性化的文本理解过程,每个学生的阅读体验都基于自己的阅读积累和语言感悟。但是名著阅读过程又要顾及整体推进,这就需要教师兼顾名著阅读目标与评价设计的个性与共性。

教师可以通过阅读作业的批阅实现个性化指导,也可以在名著导读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个性化表达。比如,同样的读书作业,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不同,作业的质量当然不同。此时,教师应变固有标准为灵活标准,以学生的原初阅读基础为“标准”,当学生的阅读理解达到了应该达到的高度,就给予较高的评价。哪怕是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只要他“全力以赴”了,即使他的作业质量不如优秀学生,也要给予同样的高度评价。同样的道理,一个优秀的学生,阅读作业完成得不错,但没有达到符合其阅读基础的高度,就要适度提高评价标准。这也是一种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阅读评价。

教师需要尊重阅读的个体差异,但在设计名著阅读目标时,首先要有一个共性的目标。从学生的年龄阶段和班级的阅读现状考虑,设置共性的阅读目标,引领大多数学生“跳一跳,够得着”,不平面滑行,也不人为拔高。比如,初二学生对《水浒传》部分情节的原初认识,就是血腥的“杀人”场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同样是杀人,武松的杀人、李逵的杀人和林冲的杀人,有什么不同?这个探究目标,就是名著阅读的共性目标。学生达到这个目标之后,教师可以再鼓励读有余力的学生去探寻,比如:在林冲的“杀”与“不杀”之间,你发现了哪些有意思的东西?

三、名著阅读应是“千姿百态解读”的过程

每一本名著,都是作者运用独特的语言密码对语言文字进行排列组合的成果。面对不同的名著,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寻找进入这本名著的最契合的路径。即使是同一本名著,对不同的章节,也应当设计不同的、有针对性的导读活动。

有些教师在名著阅读活动的组织上,常常是“三板斧”。“一板斧”是“写读后感”。不管读什么书,也不管读一本书的哪个章节,一律要求写读后感,让学生写到“吐”。“二板斧”是“摘抄美词美句”。我不反对适度摘抄,但如果只用“摘抄”来检验阅读成果,或者只用“摘抄”来推进阅读,就矮化了阅读对于思维品质的要求。“三板斧”是“圈点批注”。有的教师将其作为名著阅读的万能钥匙,但一本书的阅读,应该是精读和略读的结合,不是任何章节都适合“圈点批注”;而且,学生阅读过程中很多的“圈点批注”,教师根本无暇检查,于是“圈点批注”就成了放任式读书。原初阅读认知长期得不到有效指导和提升,渐渐地,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丧失了。

名著阅读活动的形式,应该是千姿百态的。常见的阅读活动有:内容简介,给主人公写信,摘录好句好段,写读后感,写好书推荐语,制作读书小报、专题黑板报,重新拟订小标题,设计书签,话题讨论,仿写、改写、续写、扩写,开展故事会,表演课本剧,人物采访,辩论会,写简短的书评、人物述评……这些活动,既是导读的形式,也是对阅读进行过程性考查的有效方法。

除去为了读懂名著、更深刻地理解名著的活动,教师也应该鼓励有创意的阅读,即发现一本名著公认的阅读结论之外的东西,这也是我们所说的“常读常新”。这里的“新”,就是学生与名著之间生长出来的阅读空间。教师的阅读体验不一定都是对的,不一定都高于学生,很多时候,学生的阅读体验能促进教师的阅读思考。因此,在阅读过程中,不要迷信固有的阅读结论,更不要带着结论去读书。师生共读一本书,然后坐下来分享各自的阅读体验,就可以用“一种思想启迪另一种思想”。教师鼓励学生“不跪着读书”,才能促使他们有更多的发现。

名著阅读的“过程管理”是获得阅读成果的基础。“过程”到位了,“成果”也就丰富了;“过程”意识强化了,“成果”就得到落实了。

作者:虞芳

第三篇:建设过程节能管理探究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降低能耗和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已列入到十四五规划之中。建筑节能作为降低能耗的重要组成部分,俨然成为未来建筑的发展基础。本文通过对建设各过程节能控制重点的分析,从管理者的角度给出建筑节能管理建议,供建筑节能管理参考。

【关键词】建设过程;节能管理;探究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30.

1、建筑物节能意义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人均能源资源相对匮乏。我国也是建筑大国,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各地都在实施基础建设,建筑基数不断增加。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逐步推进,建设事业迅猛发展,建筑能耗也迅速增长。

为加强民用建筑节能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室内热环境,我国出台了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对建筑节能进行了三步走规划,要求新设计的采暖居住建筑能耗水平在1980-1981年当地通用设计能耗水平的基础上节约30%、50%和65%三个阶段。2019年国家出台了近零能耗建筑标准,在1986年至2016年执行的建筑节能三步走的基础上,根据中长期节能规划目标,对新建建筑的节能进行指导。

建筑节能关系到我国低碳经济建设、节能减排国际承诺的完成,以及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全面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已经列入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建筑节能对我国全面实现节能减排、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2、项目建设过程和主要内容

工程建设项目一般分为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设计、施工、竣工验收、试运行和后评价几个阶段。项目建议书阶段,通过前期对技术、市场、需求等的调研,提出项目建设背景和建设必要性,对项目内容进行初步规划,对建设条件、市场、技术、设备及重要技术经济指标进行初步分析,对投资进行初步估算等。该阶段基本确定了项目的建设思路和技术方向。可行性研究报告阶段,是在项目建议书的基础上对建设内容进行深入的技术经济分析,论证技术先进、投资合理、未来可期(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科研价值等),为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设计阶段包含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主要是根据批复将建设内容以图纸的形式表现出来。施工阶段主要是按照图纸将建设内容变成实物,并完成工艺设备的安装调试,对项目的进度、投资、质量等进行控制等。竣工验收阶段主要是对项目规划、消防、环保、质量、档案、职业安全和职业卫生等进行单项验收和最终验收。试运行阶段主要是对各种设备性能指标进行考验,摸索运行规律,编制运行、维修、管理手册,锻炼运行队伍等。除了上述几个阶段,目前有些项目还需要进行后评价,对项目的规划目标、执行过程、效益、作用和影响所进行的系统的客观的分析,总结经验教训,为未来项目的投资决策提供建议,为建成项目运营提出改进建议。

建筑节能贯穿于项目建设全过程,如果将节能划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则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设计阶段,均属于未实施前的策划,即事前控制。施工和验收阶段是从图纸到成品的阶段,可划分为事中控制。试运行、后评价则是建成后对既有建筑进行的相关工作,可划分为事后控制。

3、建设各阶段节能控制重点分析

项目建设通常有几方面,一是投资者和建设方,他们重点关注投入产出比,即项目的投资和产生的效益(社会、经济、技术等效益);二是实施方,包括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主要关注任务的完成情况,因其经营性质的特点,更多的要关注利润和效益。三是使用方或者运营方,需要全面关注合规性、设备性能、技术指标、成本、效益、质量安全等。四是政府部门,主要是对各过程或节点的合规性进行监管。

建筑节能是个系统工程需要系统思维,节能理念需要建设各方贯穿于建设全过程,需要关注的是整体的长远利益,而非眼前利益。

3.1建筑节能的事前控制

从A到C,可以有B1,B2……很多条路,但只有被选择确定的路是B,项目的实现只有走一条路。项目的事前控制主要至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设计阶段,项目的事前控制是方向性的,重点要确定走哪条路,怎么走,这个阶段需要系统规划,统筹设计。

能源节约,可理解为减少能源投入,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建筑的能源消耗系统上将涉及到项目选址、土地的利用、能源供给、运输消耗、经营消耗、区域保障的建设和消耗等。宏观上,建筑节能首先要统筹计算项目生命周期内总体能源消耗,客观公正的进行综合比选,方能达到整体节能的目的。对于项目而言,节能的地位远低于效益,低于投入产出比,但是从能源不可再生和可持续发展方面讲,它关系到地球资源的利用效率,关系到子孙后代的资源保障,绝对是重要的考核指标。在项目决策过程中虽然不可能完全按照节能的计算值进行决策,但它可作为决策的重要参考。因此,建议在项目前期阶段(建议书和可研阶段),要把节约能源列入项目的统筹规划中来,对项目的节能和可持续发展做出科学论证。

随着节能形势紧迫,零能耗建筑、绿色建筑的研究和应用逐渐兴起,但是,目前我国多数设计院没有设置专门的专业,节能工作也只是统筹暖通专业一起考虑。或许将来培养一批建筑节能人才已成为趋势,但鉴于目前形势分析,让零能耗建筑、绿色建筑的研究人员参与到重大项目的前期规划,为建筑节能提供参考和建议,是助推建筑节能结果快速应用的重要方式。

建筑物区域发展因素影响配套条件不够完善,而不能够按照心仪方案进行设计,如果此时遭遇等限制,最终选定的某专业某方案并非称心如意没有瑕疵,这个选定方案周全与否也成了关系后天使用的重要影响因素。

我们都知道理想和现实总是存在差距的,受投资工期等影响,项目最终选定的方案未必是节能最理想的方案。项目方案前期策划,关系到项目的后天使用和生产经营。方案比选,既有建设方的意愿,也有设计方的意愿,在方案比选时要结合区域发展做可持续发展的规划;也要有经营使用者的意愿,经营者通过多年经营形成了丰富的成功和失敗经验,如果能让经营的经验应用到前期策划,用经验弥补考虑不足之处,将会使项目策划得更周全细致,对于项目的整体节能具有有力优势。

综上,从宏观角度讲,项目前期的统筹计算参考、专业人士参与前期规划、前期策划中引入经营者经验,是推广建筑节能的重要手段,是建筑节能事前控制的重点。

3.2 建筑节能的事中控制

前期设计中,对建筑的朝向、外立面颜色、外墙保温隔热、门窗的密封性能、设备选型等节能要求均做详细计算和考虑,经过第三方审核和政府部门的监督,经过层层把关已形成经各方认可的施工图纸。

我们都知道设计和现实是有差距的,差距就是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从图纸到成品,经过放线、选材、施工、设备选型、安装等过程,每个过程或多或少都会存在差异,或者是误差,或者是缺陷,对这些建设环节的把控就成了影响图纸和实物差异大小的关键因素,亦即我们所讲的事中控制。

事中控制主要涉及到建设方、设计方、施工方、监理方和供应商,其中建设方和设计方的控制比较宏观,重点是施工、监理和供应商,施工单位和供应商是产品实现的执行人,是产品质量的造就者,监理是产品质量的把关者。所有这些都涉及到人,人是质量的核心,人的技术水平、诚信和敬业程度决定了产品的质量。通过考察企业的资质(业务能力)、技术水平、诚信的等级、经营的状况,稳定的队伍,文化理念(价值观,敬业度)、体系建设等,可以初步筛选合作单位。但是应用于本项目的人机料法环才是本项目质量控制的关键。关于质量控制,建设、设计、施工、监理以及延伸到的供应商都有涉及,角度不同,控制的方式方法不同,类似阐述较多,本文不再赘述。需要提及的是应用于本项目的材料、产品、设备的质量以及施工人员是控制重点,控制系统庞大,认真和细节决定成败。

需要注意的是,事中控制涉及到设计意图的实现,设计参数等基本指标必须遵循。特别是金额较大的项目重要材料设备涉及到招投标,招标文件中技术条款的编制和评标的严谨尤为重要,它是走向高质量的第一步,需要有阅历丰富的专业人士参与并实质性的把关。

3.3 建筑节能的事后控制

对建筑成品的节能控制,亦即节能的事后控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建筑物节能,二是设备节能,三是人的节能。

建筑物建好后建设内容基本固化,建筑物本身的节能可以从节能验收和节能改造两方面考虑。节能验收是建筑物交付前对节能控制的最后关卡,是事后节能的重要节点。节能验收的重要手段是各项检验,检定对于产品质量的控制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目前而言,建筑节能要求对外墙、屋面、地面、门窗等进行检定,但是笔者认为规定不够全面,以门窗为例,需要检定门窗的气密性、水密性、抗风压性、传热系数、中空玻璃露点等,同一厂家同一产品只检测3樘,对于面积大的建筑,检测数量是否合理,是否需要增加检测数量,还有待商榷。此外,现场检测也是关键,例如两扇窗户之间的缝隙大小绝对能秒杀产品的合格性。随着节能标准的提高,建议增加建筑物现场的节能检测环节和检测机构的入围标准。对建筑物本身的节能如果因施工质量或者供货质量而引起,业主方可通过质量维权等方式解决,以达到改进建筑物质量提升技能效果。

节能改造也是节能事后控制的一种方式。由于我国不断加强对节能减排的重视程度,节能标准和节能技术不断提高,而施工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所以有些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应用的节能标准和节能技术就已经相对落后。如果程序和资金允许,在建筑物投入使用前适当的进行节能改造,既可以减少建筑物投入使用后的改造难度,也可以通过一次性投入解决后续的持续耗能高的问题或者应对措施复杂问题,因此,必要的节能改造也是事后节能的一条重要途径。

建筑物交付使用后,各项设施已经固化,使用者在试运行中摸索经验制定设备节能措施是事后控制的重要手段。通过试运行或者运行摸索设备能耗规律、收集能耗数据、对能耗和产出关系进行分析,找出主要矛盾并对应制定解决措施或者优化节能方案,以持续降低设备能耗。智慧建筑和智能控制的引入,也是建筑节能的一种有效方式。积少成多,设备节能需要在建筑物投入使用后进行长期和持续的提升。例如,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业场所基本配有空调,节约空调用电即是设备节能控制,节能可考虑温度设置、开放时间、区域密封性、大空间空调能效、智能控制等因素。试运行的节能控制,既可以委托专业机构进行,也可以组织本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进行,重点是对建筑能耗、设备能耗等风险进行识别并制定对应的节能和预防措施。需要在试运行期间记录各种试验数据,反复摸索投入产出比例,找到最佳能耗产出比值,制定最优最合理的运行方案以及公众工况下的应急预案。

人的因素主要包括人的行为、人的意识、人的习惯等,人因直接决定着节能管理措施的落实,影响着节能效果。人因的节能控制主要体现为管理,其表现为选择合理的、有能力的人来担任能源管理负责人和能源管理岗位,加强各级人员节能培训,提升各岗位职工节能素养,设置考核指标提升职工节能意识。同时,要注重用制度的力量来形成源源不断的节能能力,坚持目标导向,以节能和提升能效为核心,不断完善能源管理制度,健全能源管理体系,严格落实已有节能管理制度,增强节能管理水平。

结论:

建筑节能是系统工程,需要从项目调研开始,贯穿于项目建议书至后评价的项目建设全过程,需要系统思维,统筹考虑,合理规划。事前控制需要作出方向性的决策,需要参考节能的统筹计算、需要专业的指导、需要借鉴以往类似工程的经验。事中控制是具体的,需要按照设计的意愿进行落实,建设过程的各项工作都要保证高质量才能促进整体效果的实现。事后控制是细致的,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工况,制定节能方案并不断改进优化。建筑节能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后代资源保障,意义重大,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1]《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第143号

[2]《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GB/T51350-2019

[3]宋晨希,王侃,董巨威.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能力的分析研究[J].中国能源,第42卷第10期2020年10月27.

作者简介:

李瑜(1976.12-),性別:女,民族:汉,籍贯:吉林,毕业院校: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历:本科,单位名称: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职称:高工,研究方向:建筑工程管理。

作者:李瑜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民用建筑论文范文下一篇:中级职称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