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背景下金融证券论文

2022-04-15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全球经济背景下金融证券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随着改革开放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我国的金融体系得到极大的完善,金融证券市场也随之出现并不断的扩大和升级。本文针对金融证券的发展现状,目前面临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仅供参考。

全球经济背景下金融证券论文 篇1:

国家经济职能的演变

政府的任务在于构建一种可靠的经济制度框架,其新职能之一是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利益;政府职能的真正实现将更多地依靠跨越国界的政府间协作来完成。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在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这一新的国际背景下,民族国家政府的经济职能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英国学者萨蒙.乔达克颇有见解地指出,由于现代国家既担负着过去由独立社会和经济机构所履行的许多职能,又获得了某些过去任何体制所不履行的新职能,“因而,国家演变成了一种更加庞大的结构——新国家。"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在著书谈及政府干预经济问题时说过这么一段话,“在本世纪八十年代早期,有关政府应更小、应受更大限制的观点十分盛行。当今,这种观点正受到挑战,……人们不再把放松管制看作是完全成功的事情。"不久前,有一位日本学者在论及知识经济问题时也发出这样的感叹:“市场经济化、全球化和高度信息化的三大潮流将继续在21世纪汹涌澎湃,美国将借助在这些领域的优势继续保持它在全世界的影响。但是,人们也有可能从公平和市场机能的局限性的视角出发,改变对市场经济化的看法。市场万能主义可以休矣!"

演变之一:知识经济时代政府扮演的新角色

现代经济学是从“市场失效"的角度来研究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经济职能的,即认为政府是一种与市场相互替代的配置资源的制度安排。市场中存在的缺陷,只能通过政府干预来弥补,因而,找到了市场缺陷,就等于为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提供了有力的客观依据。然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将使人们从此改变研究政府作用的传统思路。

在知识经济时代,政府将扮演一种新的角色——社会新规范的建立者。在知识经济时代,“政府的经济作用在本质上是知识化社会中的社会规范的一种特有的表现形式,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寓于社会规范的必要性之中,而不涉及都市场失败问题的分析。"也就是说,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不仅来自于克服和纠正市场的缺陷,而且还寓于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建立大量社会新规范的需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规范是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经过长期锤炼沉淀下来的,其产生带有很大的自发性。而且,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在较长时期里维持不变,人们已逐渐将其视为自然的而不是人为的规范,因而,这时候政府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仅仅表现为守护或维持这些规范。但是,当知识经济时代来临之后,情况就大为不同了。由于科技成果或知识和信息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不断涌现,知识化社会的经济环境与活动内容也会不断发生变化,原有的社会规范已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于是就产生了对于形成一些新的社会规范的强烈需求。

政府在社会新规范形成过程中具有双重的功能。首先,政府应该是社会新规范的建立者。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随时需要有大量的新规范的产生,不再有充分的时间等待其自发产生,政府便会因其特殊地位担当起及时建立新规范的任务。这样,政府就从已有规范的守护着和维持者转变为社会新规范的建立者。其次,政府将依据新的社会规范去引导或转换经济主体的行为方式。由于变动中的新规范没有充分的时间融入人们的行为习惯和潜意识中,因此,它需要经济主体和个人花费专门的努力去自觉地接受,并且根据这些新规范重新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政府的新职能就是帮助人们接受和监督人们去遵守这些社会新规范。

知识经济时代政府的另一个新角色是,政府应该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支持者。众所周知,任何一个国家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型都离不开国家创新体系的支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政府作为国家创新系统的支持者,首先意味着在国家技术创新活动中政府职能要实现新的转变,即政府应从直接组织技术创新活动为主转向宏观调控、创造条件和环境、制定法律和法规、提供政策指导和服务、促进各组成部分之间和国家科研机构和部分教学科研型大学给予相当稳定的支持。

其次,一国政府的政策导向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对该国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在国家经济实力的经济竞争中愈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方面最为典型的两个例子是美国和日本。美国九十年代之所以在知识经济领域居于领先地位,与克林顿政府大力强化国家创新系统和推行发展高科技的产业政策有着直接联系。如克林顿政府建立了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制定和实施了《国家基础设施行动计划》(即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和“国家出口战略"等政府干预色彩浓厚的政策措施,加大了国家对高科技产业的扶持力度。相反,日本在发展知识经济方面的落伍,与日本政府在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作用弱化不无关系。自八十年代工业化完成以后,日本政府对高科技产业支持不力,政府的科研支出占全社会科研经费的比重在主要发达国家中居于末位。在这方面,一贯信奉自由市场原则的美国政府反倒成了一个“强政府",而以往在经济体制中带有较为明显的计划因素的日本政府的作用却似乎被弱化了。这一具有讽刺意义的变化值得人们深思,而要真正理解这一变化的实质,只有依循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给政府经济职能带来的重要影响这一思路去寻找答案。知识经济时代政府职能的新变化在发展中国家的表现特别值得重视。以新兴工业化国家作为一个典型案例来看,由于工业化进程尚未真正完成(或仅仅接近于完成),知识经济的浪潮又扑面而来,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产业升级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若听凭市场机制按部就班地发展传统的比较优势产业,很显然,这些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就会急剧衰弱,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有可能再度拉开。正因为此,对新兴工业化国家来说,明智的选择应该是在继续发展比较优势产业的同时,努力建立本国的创新系统,尽快迈向高科技产业和知识经济领域,摆脱目前在知识创新上完全依赖发达国家的被动局面。而要实现这一战略性的转变,国家的干预尤其是在科技开发和人力资源投资方面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

演变之二:政府是抵御全球化冲击的重要屏障

仅仅在十年以前,“全球化"这一并不讨人喜欢的字眼儿,不论是在官方的政治文件、学术著作还是在通俗读物中都很少使用这个术语。而现在,这一术语已经从无人使用变为无所不在,“全球化"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政界和学术界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新词汇。并且,如果不提到它,任何政治演说似乎都是不完整的,任何商业手册似乎都变得不受欢迎。有越来越多的评论家向人们指出:近年来,全球化已经成为大多数政治家讨论和经济辩论的核心问题。

现今,有关经济全球化的争论和评论已经多得数不胜数,可谓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然而,本文要探讨的问题则是,经济全球化潮流中政府的作用会受到何种影响?以下引用一些争论中的观点与看法,作为本文对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政府职能演变新趋势的研究与探讨。经济全球化的准确含义究竟是什么?

国内有学者给出这样的定义:经济全球化指的是世界各国、各地区通过密切的经济交往和经济协调,在经济上相互联系和依存、相互渗透和扩张、相互竞争和制约已发展到很高程度,形成了世界经济从资源配置、生产到流通和消费的多层次和多形式的交织和融合,是全球经济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上述这种经济发展态势、发展进程、发展趋势,即称之为“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给人类带来的是福还是祸?全球化的冲击给民族国家政府职能的发挥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两位西方学者保尔·赫斯特和格拉姆·汤普森在他们讨论全球化对人类的影响这一话题时曾如此说,有人宣称,真正的全球化进程已经产生、或处于产生的进程当中,其中,相互独立的民族经济和因之出现的对民族经济的国内战略管理正变得越来越没有意义。

原德国社会民主党主席奥斯卡·拉封丹在《不要恐惧经济全球化》一书中指出,“经济全球化导致任何企业的决策机会增加,而政治家的决策机会减少……所谓‘世界市场的客观强制’似乎把国家逼进无情的所在地竞争中。”

也有人认为,在全球化潮流的冲击下,“国家在世界市场的无政府状态前束手无策的实例几乎可以任意地列举下去。全世界各国政府逐渐地失去了控制他们国家发展的能力。全球一体化的制度缺陷在所有领域都暴露出来了:商品流和资本流成了在世界各地都可以支配的东西,而控制和监督责任仍然是各个国家的任务。经济吞噬着政治。”

有的学者还指出,全球化潮流的冲击对发展中国家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全球资本流动规模的扩大实际上改变了政府发挥作用的环境,使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已不那么有效,特别给发展中国家带来诸多问题。……金融市场相对规模小和不发达的国家如果对外国资本开放,那么风险确实要比先进国家这样做时大。一个风险是,如果像墨西哥1994年或泰国1997年那样,投资者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政策丧失信心,资本可能突然逃走。”

经济全球化趋势真的导致了政府职能的普遍萎缩吗?有不少评论对上述观点并不表示赞同。他们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并没有导致政府职能的普遍萎缩,相反,政府职能的范围在经济从一国范围以更快的速度向全世界扩展的过程中也随之得到扩展,并且在全球化世界中寻找一种新的定位。

伦敦经济与政治学院院长安东尼。吉登斯认为,“社会民主主义者应当在这个全球化的世界中为国家寻找到一种新的角色定位。正在形成的世界秩序不可能仅仅作为一个‘纯粹的市场’来维系自身的存在。市场在整合为一体的同时也分化为碎片:这是一个有着一千个城市——国家的世界,人们预言,其中的一些是不稳定而危险的。作为一种稳定性的力量,作为对不断碎片化的过程的一种抗衡,重申民族——国家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有两位德国学者在其合著的《全球化陷阱——对民主和福利的进攻》一书中也指出,“国家日益软弱无力的情况并没有导致国家机器的普遍萎缩,或者如日本观察家、麦金西公司的前亚洲部主任大前见一所认为的那样,导致‘民族国家的终结’。因为国家及其政府是公民和选民在那里可以追索公平、责任并要求变革的唯一机构。甚至美国新闻杂志《新闻周刊》在一篇重头文章中所宣称的观点,即世界康采恩联盟本身有可能取代国家职能的观点,也是一种幻觉。”

美国纽约社会研究学院荣誉退休教授罗伯特·埃尔布罗内1998年2月在对丹尼尔·耶金和约瑟夫·斯坦尼斯瓦夫合著的《抢占制高点——重塑现代社会的政府与市场之争》一书所写的书评中说,“国际资本主义的发展一方面表明全球市场极具活力,同时它也可能预示着采取措施加强政府的防御能力。国际资本主义的政治力量表明:软弱的国家无法保持组织上的一致性,而且有被更大的市场吞没的危险。”

上述观点主张,在经济全球化潮流的冲击下,政府的职能并没有被弱化,但是确实发生了新的变化,即政府正在根据新的时代背景的需要采取各种措施以强化其职能。全球化条件下政府经济职能的演变趋势可以概括为那些主要方向呢?

首先,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政府的任务在于重建一种行之有效的、可靠的经济制度框架,唯有这样才能充分享受全球化的好处而抵御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尤其是面临经济全球化趋势激烈冲击的发展中国家,“为了从不断增长的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中获取利益,宏观经济稳定、物资和人力资本投资以及金融交易成本低廉都是必要的。这些必须由有效的金融市场、分配体制、通讯网和其他基础设施来提供保障。没有充分实现这些框架条件的国家成了全球化的输家。”正如世界银行资深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所说,亚洲金融危机再次表明,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韧剑,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会带来风险。那些透明度高、具有灵活性和监管健全的金融市场从全球化进程中获得的好处最大。

其次,全球化条件下由于各国经济高度依存现象的存在,一国政府职能的真正实现将更多地依靠跨越国界的政府间协作来完成。实际上,自七十年代末开始,由于世界经济中的相互依存和相互渗透的现象愈益明显,各国政府之间尤其是主要的几个发达工业国家之间的经济协调和超越国界的合作成倍地增加。两位德国学者针对这一现象指出,“看起来,某种形式的世界范围内的政府协作正在形成。”英国学者约翰·E·邓宁在“全球化经济若干反论之调和”一文中这样描述全球化背景下政府职能变化的新趋势:“大家能看到经济全球化正在导致国家政府的传统任务(如科研园地的建设或贸易区的管制)更多地向地方政府下放,与此同时,有些其他任务,诸如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和竞争性政策的协调,技术与环保标准的确立则更多地成了区域和超国家机构的责任。”英国学者吉登斯也对上述现象作了更为深入和准确的表述:“在政府、经济以及文化事务方面,各个国家仍然保留(并且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将继续保留)相当大的对其国内公民和在对外事务上所享有的权力。它们将经常性地行使这些权力,只不过行使的范围限于在它们彼此之间、它们同其自身所处的地区和区域之间、以及它们同各个跨国集团和组织之间的积极协作当中罢了。‘政府’因此变得同原来‘那种’政府(即中央政府)越来越不一样了,而且范围也变得更加宽泛。”

最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政府的一个新职能是维护国家的安全利益,其中,经济安全利益被提到了更为突出的地位。“全球化时代围绕经济利益而展开的斗争是一场无硝烟的世界大战。”在全球化条件下,发达国家由于拥有比较成熟的市场体系,可以借助市场力量来维护其国家安全利益,从这一角度可以说全球化对技术先进、资本雄厚、应变能力强的国家是福音。然而,对于那些技术落后、过分依赖世界市场、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外汇储备不够充分、金融证券市场却过度开放的国家来说,其安全利益必定隐含着巨大的忧患。稍有不慎,就会为全球化付出沉重的代价。正是这样的国家特别需要借助政府的力量来维护其经济安全利益。

在全球化时代,一个国家的经济安全利益从广义来理解,除了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利益安全以外还包含以下几个新内容:(1)科学技术安全。在全球化时代,各主要国家在高科技领域纷纷展开激烈的较量,竞相出台科技发展计划,花费巨资进行高科技的研究与开发这些高新技术无疑被视为极其重要的国家安全利益。(2)信息安全。在经济信息化时代,各主要发达国家先后筹建“信息高速公路”,发展信息产业。鉴于信息对一国生存和发展的重大意义,因此,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它也成为国家安全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的职责一方面要大力开发信息资源,积极筹组新型的信息产业,另一方面则要对信息进行严格的管理,防止重要的经济信息泄漏所造成的损失。(3)生态环境安全。二十世纪末的人类已生存在一个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之中,生态环境的恶化正在对人来构成日益严重的威胁,因而,生态环境也上升到国家经济安全利益的范围之内。正因如此,“在经济全球化的情势下,不存在国家和国家利益的地位和作用退出历史舞台的问题,相反需要更加突出地强调护卫国家和国家利益。”在世纪之交开始经济转轨的东欧国家,在其政府职能的转换过程中必须注意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势不可挡这一新的时代背景。

本文的结论

结论之一,现代经济学从“市场失效”的存在出发来研究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却使人们改变了研究市场经济中政府职能的传统思路。在知识经济时代,政府除了必须继续履行其应有的各种经济职能以外,还要扮演两种新的角色:其一,政府是新的社会规范的建立者;其二,政府是国家创新系统的支持者。

结论之二,在现实的世界市场中,进行竞争的首先是国家。目前,美国、日本、欧盟国家为了各自的国家利益,都在竭力争夺世界市场,它们之间的经济战一直没有停止过。事实说明,在新的世纪来临之际,国家的作用并没有“弱化”。世界上有一些人在鼓吹“国家消亡论”、“国家作用弱化”,这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种值得警惕的危险信号,倘若信其言便有可能造成预料不到的严重后果。结论是,经济全球化趋势虽然导致了对民族国家的侵蚀,但是并没有真正导致政府职能的普遍萎缩,只是要求在这个全球化的世界中为国家(政府)寻找到一种新的角色定位。在经济全球化强劲发展势头的冲击下,准备充分的政府可以成为抵御全球化负面影响的重要屏障,而政府不能适应外部变化而对其职能及时进行调整的那些发展中国家将成为全球化中的输家。

结论之三,全球化时代政府经济职能的演变趋势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全球化条件下政府的任务在于重建一种行之有效的、可靠的经济制度框架,唯有这样才能充分享受全球化的好处而抵御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其二,全球化条件下由于各国经济高度依存现象,一国政府职能的真正实现将更多地依靠跨越国界的政府间协作来完成;其三,全球化条件下政府的一个新职能是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利益,而经济利益安全包括科学技术安全、信息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

作者:杨 烨

全球经济背景下金融证券论文 篇2:

浅析我国金融证券的现状及应对措施

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我国的金融体系得到极大的完善,金融证券市场也随之出现并不断的扩大和升级。本文针对金融证券的发展现状,目前面临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仅供参考。

关键词:金融证券 现状 问题 应对措施

一、金融证券的概念

金融证券(Financial securities)是指类似家庭、企业、政府等之类,消费和投资的金钱支出大于目前所得收入的单位,开出的具有法律意义的收据或者借据。我国的金融证券包括金融和证券行业的内容,主要是指股票和证券。金融证券化(Securitization of financial)狭义上也可称为资产证券化。是指把银行贷款或其他的有关金融方面的商品及资产转变为金融市场上可以流通的有价值的证券。如:把筹集资金的方式改变为发行证券的方式。现如今,金融机构、政府、居民储蓄越来越倾向证券化。证券化不仅可以灵活有效的利用金融机构现有的资产,使企业筹集资金的方式更加多样化,还可以开拓公司新的投资方向,降低单方面项目投资的风险。

二、我国金融证券的发展现状

金融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大致三個阶段:1950年至1970年,经济金融化飞速发展;1970年至1990年,金融证券化飞速发展;1990年至今,投资机构化飞速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世界金融市场第一次出现了金融证券化(非中介化)的现象。它改变了通过银行借贷来筹集资金的传统信用交易模式。1990年至1991年,我国先后建立了首个上海证券交易所及深圳证券交易所。经过改革开放的十几年发展,我国的证券形式以债券和股票为主,同时各种证券形式以辅。且各种交易条约和监管体系也逐渐完善。至2001年,我国的上市公司已有一千多家。证券市场的出现大大推进了企业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融资方式飞速变化:据统计,在1993年,国际银行贷款和国际证券融资大约都为2000亿美元;至1998年,国际银行贷款约为1000多亿美元,而国际证券融资约为6800亿美元。

三、当前金融证券面临的问题

1.网上金融证券的信息信息平台存在很多问题。就目前而言,在网上,我国还没有一套全面有效的金融证券信息检索和管理系统。网上搜索时,金融证券的大多数信息都多由众多的投资者而提供的。由此可见,信息的收集方式还需要改善;网络上的金融证券信息模块大致可以划分为事实类、研究类、新闻类、参考类以及一般类。但是各类界限划分的并不十分准确,信息内容交叉且模糊,使得用户并不能针对性的获取信息;网站的栏目设置也不相同,使得用户搜集效率下降;目前,各类网站的的联系度也不够,许多网站都被淹没在其他网站资源中,使其难以被人发现。

2.股东的权益不均衡。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根据国情,确定了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但是由于我国以国有制经济为主体,使得大部分企业归国家所有,企业的股权被分割成国有股、法人股和个人股等。企业受到政府的干预管理,许多中小股东的权益无法得到保证。

3.金融证券市场不大。虽然我国是一个产业大国,但是由于金融证券领域起步较晚,证券市场相对西方发达国家来说,规模还是较小。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方向和公司的融资制度有分歧;另一方便是融资方式和信用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

4.投资的方向较少。我国的证券市场投资的方向较少。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市场上的股票种类还比较少,投资的品种过于单一,获得的收益较少,使其对于投资者的吸引力大为降低。因此,中国应该在目前证券市场的基础上投入更多的股票品种,吸引外商的投资。

5.法制监督手段较单一。从1990年我国金融证券市场起步到现今,我国上市公司的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但是我国金融证券市场的健康度极低。特别是近几年,我国股市方面的各种关于犯罪行为的负面新闻常常被报道。发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还是政府的监管力度不足,国家出台的法律不够严谨。

四、推动金融证券的措施

1.完善网络金融证券信息检索系统。制定一定的金融证券信息网上分类。我国目前有《资料发》和《中图法》等分类结构体系,但对于金融证券信息的分类并不适合。因此,需要权威机构对于金融证券信息在网上的模块进行统一的分类组织。规范网上信息的真实性发布。许多网上信息的来源都不可靠,使得网上信息的权威真实性大大降低,只有制定和建立全面的法律法规,才能保证投资者的权益。

2.增强市场监管力度。增强市场的监管力度首先需要完善我国关于金融证券方面的法律体系。我国现行的相关法律有《公司法》和《证券法》,但从总体上来看金融证券的法律还存在许多漏洞。只有制定更多的法律来填补漏洞,落实监管政策,投资者的权益才能得到保障;同时引进更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提高监管水平。

3.适时发挥政府的职能。政府在金融证券市场起着宏观调控的作用。政府对于证券市场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在金融创新方面给与支持,放松对证券市场的管制,建立适合我国证券市场的新型管理体制;创造良好的投资平台和环境,扩宽投资品种,吸引更多投资者;在监管方面,加大宣传诚信意识,严格惩治不良违法行为。

五、结语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金融证券市场将会更加飞速的发展。金融证券化的比重也将越来越大,银行贷款的利息也将日益减少。银行机构应该改变传统的贷款方式为盈利方式,向证券市场方向进行发展。同时,由于我国在金融证券市场的开发较晚,与国外相比,我国金融市场的运行还存在许多问题。因此,我们要在中国宏观经济条件下发展金融证券化,而不是盲目采取西方的运行模式。只有在此基础上,我国才能找到自己适合的金融证券化道路。

参考文献:

[1]李肖松.全球经济背景下我国金融证券化的发展趋势[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02:419.

[2]汪同.我国网上证券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2:196-199.

[3]吴晓聪.金融证券化趋势及我国金融证券化的发展分析[J].商,2015,21:157.

[4]余沛.浅析我国金融证券市场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J].时代金融,2015,23:127+132.

[5]徐亚平,韦邦荣,王春贤.金融证券化与金融监管——基于美国金融危机的反思[J].金融发展研究,2010,12:21-25.

作者:马德超

全球经济背景下金融证券论文 篇3:

当前我国金融证券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研究

【摘要】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的经济便落入了一个持续下滑的局势。自上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才逐步发展起来,于是像金融证券,股票等也慢慢的兴盛起来。目前我国的证券市场还是一个有待发展的市场,与国外很多的大型的成熟的证券市场相比,中国的证券市场还存在着很多的漏洞。本文就从目前我国金融证券市场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谈起,并找出相关的应对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词】金融证券 问题 措施

在1990年,我国的证券市场正式起步,在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历练与发展之后,其市值规模,上市公司数量等方面均以位居世界前列。但是与其规模不匹配的却是我国金融证券市场的健康程度。最近几年来,关于股市的负面新闻常常被各大报纸铺天盖地的报道,这从另一个角度反射出我国金融证券市场问题的严重性。借于此种现象,有必要仔细的梳理一下我国的金融证券市场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来促进我国金融证券市场的规范发展。

一、我国金融证券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我国的金融证券市场起步相对较晚,与国外很多成熟的金融证券市场相比较而言,我国的证券市场还存在着很多的漏洞。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具体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股权结构不平衡

长久以来,我国以国有制经济体制为主,企业归于国家。十五大会议召开之后,我国才开始经济体制的改革,逐步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但国有股,法人股占的比重仍相当大。企业股权结构被分为了国有股、法人股及个人股等几种形式,其中法人股和国家股是无法上市流通的。反映到企业经营管理中就是政府干预企业经营的意愿强烈,企业经营的管理权落到了政府手中。从而使广大的中小股东的权益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

(二)证券市场偏小

中国作为一个产业大国,在很多的商品领域的发展上都处于一个相对领先的地位。有些领域虽然起步晚,但也取得了很多的成就,例如中国的证券市场。我国的证券市场起步较晚,相对于其他的欧美发达国家而言,其规模还是偏小,速度也偏慢。主要原因还是与中国的公司融资制度有关,目前市场经济的发展与中国的融资制度是相背离的,企业还是过度的依赖银行贷款,并不是直接的内部融资。

(三)投资品种单一

目前,制约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原因还有一个,那就是中国的证券市场投资品种单一。现在市场上交易的股票品种还是一些很原生市场的股票。这与其他国家的股票市场相比,国际化程度偏低,效益不明显,就很难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去做投资,因此发展规模也就很难在短时期内得到扩大。中国证券市场应在原生市场的基础上加入更多的股票种类,从而吸进世界各地的投资者来进行融资。

(四)法制监管不利

在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经济犯罪的比率越来越高,究其原因就是国家法律对市场经济方面的监管不利。市场的稳定与发展必须依靠强大的国家法律制约来做支撑,只有制定相对缜密的法律条文,才能逐渐减少经济犯罪的比率。目前我国已经出台的关于市场管理的法律规范有《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证券法》出台这些经济法的目的在于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题,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引导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并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这些经济法的出台对证券市场的规范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但仍无法满足证券市场快速发展的需求。在全球经济的大背景下,国家应制定更详细的具有针对性的法律条文,从而有助于我国金融证券市场健康稳定的发展。

二、完善证券市场的措施

(一)加大法制监管力度

股民在股市中被欺诈的案例时有发生,于是就导致了越来越多的股民对证券市场开始抱有抵触心理,从而影响了证券市场的发展。相关部门应加快健全完善证券侵权民事赔偿制度。通过专门的民事赔偿制度,让证券违法主体付出经济上的成本和代价,是证券市场保护投资者权益的有效制度安排。近几年来,证监会配合最高人民法院对证券侵权民事赔偿案件的实践进行了认真总结,对于包括是否可以取消前置程序,是否可以借鉴成熟市场采取的示范诉讼、公共机构支持诉讼等做法,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证券侵权民事赔偿制度的思路,也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和论证。

自古以来中国商场奉行一个原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特别是针对金融证券这样的新兴市场就更为受用。中国的金融证券市场的发展宛如一个新房,从不规整到规整,从不完善到完善。这期间,证券市场的监管发挥了必不可少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成熟的证券市场是以是否具备一个良好的监管运行模式和实施卓有成效的监管过程为首要标志的。

(二)深入融合金融与互联网

这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很多行业都在与互联网做着不同程度的融合。金融行业若想快速发展,迅速跻身国际行列的话,就更应当加大与互联网的融合程度。现如今互联网金融使交易边界无限扩大,很多原来认为不可能的交易的事情变为可能。交易成本越低,或信息不对称越低,交易可能性集合就越大。在当前的互联网情况下,存在着一个“融资工具箱”假说。在信息足够透明,交易成本足够低的情况下,一些企业的融资可以不通过股票市场或债券市场等,直接在众筹融资平台上进行,而且各种融资方式一体化。

(三)充分发挥政府职能

金融业的发展源于更多投资者的加入,而这个时候往往就需要政府的号召。政府在金融发展的过程中作用的体现大致分以下几种:一是创造良好诚实信用环境。充分发挥政府在改善社会信用环境的主导作用,明确部门责任,加大宣传力度,强化诚实守信意识,形成各部门共同参与的社会信用维护体系;积极化解各种不良贷款,建立构建诚信社会长效机制。二是创造优良金融投资环境。建立健全优化金融环境规定,使金融促进经济发展走向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加强金融机构支持力度,着力吸引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各类金融机构入驻企业。三是创造灵活融资平台环境。出台政策、优化服务,鼓励和扶持企业上市,形成“政府引导、企业自主、市场运作、政府扶持”的工作机制;鼓励企业通过风险投资、产权交易、金融租赁、典当等进行多元化、多渠道融资。

中国的证券市场是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的产物,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政府作为证券市场的监管主体,希望采取市场化手段解决证券市场中存在问题的意图越来越明显,这表明了政府意欲摆脱计划经济色彩,通过经济杠杆管理市场的决心。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监管理念和有效措施,必将成为中国证券市场的监管主流,并带动整个证券行业走出低谷,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中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方梅.论QDII机制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影响[J].北方经贸,2005,(4).

[2]李永森.2007年证券市场结构如何调整[J].辽宁日报合订本, 2007,(3).

[3]田剑英.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及其国际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4]陈共,周升业.海外证券市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康灿华,张江平.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5,(3).

作者:张昌高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细节护理应用下内科护理论文下一篇:高校校园文化与廉政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