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产品设计论文

2022-05-15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创意产品设计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一、我国文化创意产品的国际贸易1.文化创意产品的国外需求规模。在促进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国外需求一直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2006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达到67%,其中出口占GDP比重达到36.1%。与我国庞大的进出口规模相比,文化创意产品的对外贸易在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量中所占的地位还微不足道。

第一篇:创意产品设计论文

文化创意产品设计——香熏灯/文化创意产品设计——音箱

文化创意产品设计——香熏灯

该产品以故宫藏品“红色缂丝海鹤寿桃图红木雕花柄团扇”为原型进行设计创作。产品中的3D立体纹祥取自于装饰养心殿的“轱辘线”图案,形似圆形方孔钱,寓意财源滚滚。

文化创意产品设计——音箱

金瓦红墙,烟柳轻飚。有着岁月沉淀的“瓦”鳞次栉比的排列在故宫的屋顶,是故宫留给每个人的记忆和印象。金瓦和綠瓦,映射着故宫作为明清两朝宫殿的悠久历史,也帮人们听见来自故宫的回声。

第二篇:从文化创意产品的国际贸易看我国文化创意产品消费市场

一、我国文化创意产品的国际贸易

1.文化创意产品的国外需求规模。在促进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国外需求一直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2006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达到67%,其中出口占GDP比重达到36.1%。与我国庞大的进出口规模相比,文化创意产品的对外贸易在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量中所占的地位还微不足道。2006年文化创意产业中的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额为103.2亿美元,只相当于同年进出口总量的0.59%,出口为96.53亿美元,相当于当年出口总量的将近1%。文化创意产业中的服务产品进出口2006年达到193亿美元 ,约占当年进出口总量的1.1%,出口76.4亿美元,约占同年出口总量的0.75%。

尽管文化创意产品的国际贸易规模有限,在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还微不足道,然而从我国文化创意产品出口增长速度上看,随着全球文化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我国出口产品竞争力的提升,我国在核心文化产品出口方面在2002年就位居世界第三,达到52.75亿美元,仅次于英国和美国。在7项核心文化产品种,我国在图书和其他出版物、录制产品、视觉艺术产品、视听产品等5项产品的出口方面进入世界20强行列,这5种产品的年均增长速度(1994~2002)在20强国家中都属于最快的。

与核心文化创意产品出口相同的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中服务产品贸易的规模虽然有限个别项目的增长率有较大起伏,但是平均增长速度十分可观,即使是竞争力较低下的专有权利与特许费一项也有比较可观的增长(见图1)。

图1 文化创意产业服务产品增长率

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平衡表》,世界贸易统计2007年报告

然而在看到我国文化创意产品出口快速增长的同时,有两点需要注意的问题,一是我国的出口及其不均衡,有些产品的出口大大高于其他产品。如在核心文化产品中,发展速度最快,金额最大的产品是视觉艺术产品和视听产品。视觉艺术品包括绘画、雕像、雕塑品、装饰品等,视听产品则包括已曝光和冲洗的照相胶片、已曝光和冲洗的电影胶片、电视游戏带。中国的视听产品出口中99%是视频游戏,其强大的竞争优势的确无人可敌。然而如果将视频游戏排除在外,印度和其他高收入国家而不是中国将成为这类产品的最大出口国,中国在核心文化创意产品出口世界排名第三的地位必将受到威胁。

与第一点相关联的第二个问题是,我国文化创意产品的出口结构和层次。显然带动文化创意产品出口的主要产品相比较而言属于知识和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而更能体现原创意含义和技术含量的产品如专有权利和特许费、文化遗产、影视、音乐、设计、表演艺术等还没有成为我国的主流出口产品。我国在版权贸易上的逆差情况进一步说明了这一问题。图2显示与2003年相比,2005年我国版权贸易逆差的总体情况有了明显的改善,其中录音录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产品的逆差下降幅度较大,分别从2003年的1159和145项下降至2005年的201和77项。然而应当看到的是我国在各类版权贸易上的逆差仍然在高位持续存在。各项版权贸易逆差在经历了持续的降落后2006年又有所回升,特别是图书版权逆差是总逆差回升的主要来源。

图2 我国版权贸易逆差变化(2003~2006,单位:项)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权局

2.我国文化创意产品的进口需求。与文化创意产品的出口相比,我国文化创意产品的进口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格局。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6年《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国际流动,1994~2003》的报告,2002年我国的核心文化产品进口世界排名为15,国内对核心文化产品的进口需求只有11.13亿美元,当年顺差达到41.62亿美元。在进入前20名核心文化产品进口大国中,我国只是在报纸与期刊(排名20)、录制产品(排名第七)和视听产品(排名第19)三项产品中进入前20名。与排名前三位的美国(153亿美元)、英国(78亿美元)和德国(41亿美元)以及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属于核心文化产品消费小国。

在文化创意服务产品贸易方面,我国的总体贸易情况呈现出逆差逐年上升的态势,造成逆差的主要原因是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费一项,该项占文化创意服务贸易产品进口总额的56%以上,并且这一项的逆差逐年增大。到2006年除了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费的逆差逐年扩大外,其他服务项目的贸易逆差已经全部转为顺差(见图3)。这一变化一方面说明我国在知识和技术创新方面的差距在加大的同时,其他大多数服务产品的竞争力在提高;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服务产品竞争力的提高是国内需求的增长速度低于国外的需求。这再次说明我国从总体上讲是一个文化产品消费小国。

文化产品消费需求低下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居民的收入水平同时还反映了一个国家居民的生活质量。从以上数量分析得出的结果也证实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结论,即国民收入与文化产品的消费量有密切的正相关关系,与这些国家文化产业竞争力也是正相关关系。高收入国家(9386美元以上,世界银行,2003)不仅是最大的文化产品出口国,占世界总额的近70%,同时也是世界上主要文化产品的消费国。2002年高收入国家对核心文化创意产品的进口额占世界总额的73.2%,达到440亿美元;而中高收入、中低收入和低收入组国家的进口总共只有90亿美元。

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规模和消费需求分析

一个国家某种产品进出口规模的大小直接反映了该产业的国内发展状况,因而从文化创意产品国际贸易统计数据所得出的上述结论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揭示了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规模和发展状况,还说明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所在。下面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市场规模和消费需求的分析进一步印证了上述结论。

从市场规模看,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文化创意产品市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只是美国的5.46%,英国的26.35%。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中最大的部门是出版业,市场规模达到186亿美元,但也只是美国出版业的14.76%和英国的42.27%,而其他行业的规模与美英相比则差距更大,如音乐创作,我国的市场规模只相当于美国的0.007%,英国的0.02%。根据世界银行统计,2005年全球国内生产总值44兆美元,创意产业占全球GDP的6.1%。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占国内GDP的比例相当于全球比例的不到三分之一,而美英都高于全球比例。

从市场消费潜力看,即使是城镇居民对文化娱乐的支出也处在次要位置,而中国广大的农村人口更没有能力消费对他们来说属于奢侈品的文化娱乐产品。国家统计局2006年对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统计结果显示,增长率在前三位的是交通通信、衣着和居住,分别为15.1%、12.7%和11.8%。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增长了9.6%。同年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增长率在前三的有居住、交通通讯和其他商品与服务,分别为26.7%、17.9%和15.7%。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只增长了3.3%。而在这一项支出中,教育的增长又起主要的带动作用。从一般理解上,教育的支出应当促进文化产品的消费,然而胡书东(2006)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面分析》中通过计量分析到出的结果表明,教育支出对文化消费需求的影響不存在统计上显著的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反而住房消费支出与文化消费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城镇居民家庭人均住房消费支出每增加1元,文化消费支出就会减少0.11948元。可见中国居民收入增加部分的支出首先被用来满足生活的基本需求,而文化产品作为人们需求结构中较高层次的消费,不得不让位于住房、通信和衣着等消费需求。

从前文的分析中可以得出的一个结论是中国居民对文化产品较低的消费能力和愿望成为制约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提高国民收入水平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特别是注重提高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的纯收入是促进文化创意产品消费的保障。同时还应当注重不断开发民众希望和消费得起的产品,特别是培养大众对文化产品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意识。

作者:白 远 陶英桥

第三篇:上海建筑文化创意产品设计

摘要: 随着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无不影响着我们现代的生活,建筑文化創意产品设计又是文化创意产业中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也是发展最为迅速并与人们日常文化生活紧密相关的文化领域。每个建筑文化都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上海建筑文化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拥有着悠久的历史,非常丰富的种类等等。本文以上海建筑文化为例进行创意产品设计,提取代表上海特征的建筑文化元素进行分析、转化与运用,以此来充分论证创意产品设计与建筑文化相融合的魅力。

关键词:上海建筑;建筑文化;创意产品设计

前言

近年来,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已成为流行的创意产品设计形式之一,对增强区域代表性起到了示范作用。建筑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是上海建筑文化创意设计的代表。为了从元素、色彩、材料、造型等方面进一步研究上海建筑文化对创意产品设计的影响。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始终是我们不可或缺的设计力量,而建筑文化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一个建筑文化的出现,有着它独特的历史起源与文化背景,产品设计作为人们表达内心精神世界的可用性产物,将建筑文化元素积极融入到创意产品设计中来,能够增加人们对建筑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也能够带动建筑文化的传承和设计的传承。

一、上海建筑文化概述

(一)上海建筑文化形成的历史及背景

建筑是建筑物和构筑物的一般概念。它是人们利用所学的物质技术工具,运用一定的科学规律、风水观念和审美规律,为满足社会生活需要而创造的人工环境。蔡元培在他的《图画》里面曾经写道:建筑雕刻,既视建筑,画与建筑,或兼建筑。地方建筑文化见证了地方的发展,是城市历史沉淀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特而珍贵的建筑为城市的发展增添了魅力,一座城市的建筑也将被人们铭记。建筑不仅是人们生活、生产的活动区域,更是代表了一座城市给人的整体印象。

二、上海建筑文化的主要类别及其特点

(一)上海传统建筑文化

上海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建筑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文化名胜古迹众多。它见证了近现代建筑历史文化的变迁,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上海建筑文化经过长期的沉淀,拥有着上海建筑文化自身独特的韵味。“江与海”的地理格局使上海航运业迅速发展,四海通航的舒适给上海带来了异域文明,其建筑艺术、造型元素等变化也变得让人看得很直观。在建筑发展中,有具有地域文化品牌的建筑技术,可以概括为“小巧玲珑”、“巧夺天工”、“古朴飘逸”、“交融融洽”四个特点。纵观上海建筑,最有代表性的乃属于外滩万国建筑群和浦东陆家嘴高层建筑,以及新老石库门景观建筑群,它们代表了中西合璧,时尚混搭的上海风格。

(二)上海现代建筑文化

接下来就到了上海现代建筑文化。在上海,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建筑都是比较有特色的标志性建筑文化景观,上海许多现代建筑不仅造型独特、装饰新颖,而且采用了现代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我们都知道上海这个地方被大家都称之为“魔都”,在这个有色彩而又魔性的大上海,也有着很多千奇百怪的建筑。首先是上海的外滩,在那里可以看到上海的金茂大楼,也叫金茂大厦,现在是世界上第三高的大楼,是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的象征之一。上海的陆家嘴中心绿地也被称为“城市绿肺”。陆家嘴绿地草坪面积很大,在蜿蜒的绿地中央道路上画上上海市的市标,给人以无穷无尽的遐想。

三、上海的建筑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方法

(一)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结合

以上海建筑文化为载体的创新产品设计,利用中国的传统元素和现代的元素相结合;在强调传统建筑文化底蕴的同时,通过提炼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元素符号,设计出符合现在市场和人们所诉求的文化创意产品。塑造老上海的地方建筑文化特色,如上海的中华艺术馆、东方明珠电视塔、金茂大厦、外黄浦滩、上海世博园、上海大剧院等可细分为不同系列,但总体都属上海特色文化创意建筑,代表的是上海传统建筑文化的信息聚合体,都可以作为对外宣传的一个亮点,从而使得现在的上海建筑文化走向世界。在产品设计中,合理地融入当地的建筑元素,可以继承和发展当地的文化,还可以起到一定宣传的作用,还能将建筑文化品位提高到更高的水平,从而体现中国特色满足人们对建筑的审美需求。

(二)中国元素与外国元素结合

在国内各种传统文化掀起的创新“国潮”中,中国的上海建筑文化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这些文化形态衍生的产品也极大程度的说明了建筑文化的魅力。我们可以将上海建筑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与制造业紧密的结合起来,很多国家都有自己特色文化创意产品,中国也在近年来慢慢被人们广泛的认可。它是一种符号,将建筑元素融入到具体的产品中,它体现了深厚的独特的魅力和历史底蕴,满足了消费者对文化创意产品的情感需求。上海建筑文化本身就具有独特的魅力,且建筑文化的表现形式多样,很多国外友人对其也表示浓厚的兴趣。

四、结语

以上围绕上海的建筑文化特征、形成及其特点、通过对其物化表现和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理念的简要分析,探讨了上海建筑文化创意产品的新设计理念。在当今全球化经济高速发展的时间段,让我们的产品走出中国去面向世界。这种特殊的将古典传统文化与产品有机的结合的设计方法,使文化得到了创新与传承,又满足了市场经济需求,让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大众接受,甚至走出中国,在国际上大放异彩,这就是文化的魅力,大大提升中国人自身的文化优越感。在设计这一产品的文化积淀可以推动全面、快速的发展,打造富有中国特色的纪念品,反映他们的文化遗产,将城市文化特色融入产品设计。可以借鉴了一些著名的上海城市故事、城市风俗为主题的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产品的成功案例。所有的建筑文化研究、形式研究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设计出融入上海建筑文化的创意产品。从而,使上海的建筑文化创意产品设计面向全世界。

参考文献:

[1] 基甫.上海建筑的文化意蕴[J].重庆建筑,2003(01):53-54.

[2] 罗小未.上海建筑风格与上海文化[J].建筑学报,1989(10):7-13.

[3] 张皆正.90年代上海建筑文化的探索[J].建筑学报,1997(02):34-37.

[4] 王慧敏,孙洁,蒋莉莉,曹祎遐.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智库研究丛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6(02).

[5] 许继峰,张寒凝,崔天剑.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03).

作者:朱锐 胡蝶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冬季房屋建筑论文下一篇:人文素质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