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寄北教学课件

2022-08-12

第一篇:夜雨寄北教学课件

夜雨寄北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七绝诗, 在教学的时候我精心设计了教学的流程可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1、要在最短的时间里让学生进入思考的状态,组织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教学。关键是问题设计,同时要知道学生处在哪个位置上。从学生的位置上看教材。创设一个有利于对话的情境很重要吧,一个前提就是要相信学生,这样才能大胆设计问题。

2、应该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绘生动的画面。揣度人物的心理或者情感。

3可以借助一些相同意境或者借助景物渲染来抒发感情的句子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如韦应物的《闻雁》。

4、前两首讲得详细,也念了自读提示,后一首没讲,小测的效果明显前两首好。怎样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呢?是不是后一首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呢?这几首是课外附录的古诗,要不要讲,要怎样讲呢?

5、一个轻松的氛围也很重要吧,而这和平时对学生的态度有很大的关系。平等的态度,眼里有学生,学生才会想出“在雨夜里朋友在等信”这样的情景。

6、分析诗歌的意象对学生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及艺术性有很重要的作用。此首诗里就是“夜雨涨秋池”和“共剪西窗烛”的意象。

第二篇:《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朗读古诗,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像古诗所 描绘的画面,背诵古诗。。

(3)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一、揭题

我们刚刚学了李商隐的《无题》,今天再来学习他的一首《夜雨寄北》。 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李商隐呢?

二、解题:这首诗大约是他身处巴蜀,收到妻子来信后所作,寄给妻子,故称“寄北”,寄给住在北方的妻子。

三、品味感悟

1.思考:君问归期未有期-----句中是谁在问谁? 妻子问什么?我是怎么回答的?

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准儿啊!(这样一问一答,足见夫妻之间的感情是多么真挚。)

“巴山夜雨涨秋池”-----读了这句,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

是啊,这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 谁能用你的朗读来表达这种情感?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何当”体现主人公一种怎样的心情?

体现主人公当时急切回家见妻的心情,突出今夜的心境之郁闷,孤寂和内心的相思之苦。 让我们带着诗人对妻子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范读,生画节奏读,分组读,齐读,背诵。 补充:

翻译一下,那就是:“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准儿啊!”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

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然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此时“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也不言可知。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板书设计

1、君问归期未有期-----句中是谁在问谁?

2、 “何当”体现主人公一种怎样的心情?

第三篇:《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李商隐的文学常识;有节奏地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意蕴。

2、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所创造的意境;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正确理解、认识朋友间的友情。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在这里面不仅留下的诗篇浩如烟海,其中更是名家辈出。我想这其中大家最为了解的应该就是李白与杜甫吧。其实,除了这两位之外,还有许多著名的诗人,其中就有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诗《夜雨寄北》。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夜雨”指秋天夜里下的雨。“寄北”即寄给北方的友人,“北”是指长安,因在蜀地之北,故称;一作“内”,即内人、妻子,指寄给在北边的妻子。文题蕴涵着离情别绪的绵绵意境。

2、李商隐(约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唐代诗人。曾任县尉、秘书郎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其诗揭露和批判当时藩镇割据、宦官当权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糜烂。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斥时政,“无题”诗也常有所寄寓。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有《李义山诗集》传世。

3、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他与杜牧生活在同一时代,被世人并称为“小李杜”。 秋雨绵绵中的有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4、教师范读,领读,学生齐读。

三、感受品味:

1、“君问归期未有期”—— 您问我的归期,但我的归期没有定。

品评: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2、“巴山夜雨涨秋池”—— 现在我是独居在巴山的旅馆里,面对不停夜雨,只见秋天的池水往上涨。

品评: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涨满的秋池。“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

3、“何当共剪西窗烛”—— 什么时候才能够与您在家中西窗下面一起剪烛长谈。

品评:何当:什么时候。剪烛:形容深夜秉烛长谈。此句设想日后重逢的时候。

4、“却话巴山夜雨时”——再来叙说起我独居巴山的旅馆中面对夜雨的情景。

品评:却话:回叙。此句向“君”追话今夜“我”思“君”而不得归的情景。“巴山夜雨”重出,令人的思绪在现实与想象中徘徊。

四、合作探究:

1、“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二句有什么意蕴?

明确: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谈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快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委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明确: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诗人羁旅他乡对妻子思念的深情。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思。

五、教师小结: 这首诗从空间上看,此地——彼地——此地,即巴山——西窗——巴山,往复对照;从时间上看,今宵——他日——今宵,回环对比,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构成奇诡的意境。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夜雨寄北

问归期未有,夜雨涨秋池——绵绵愁思; 何当共剪,却话夜雨——盼望早归。 ————羁旅之愁,思归之苦。

初夏早上六点,清亮透明的月儿还躲藏在云朵里,不忍离去,校园内行人稀少,我骑着单车,晃晃悠悠的耷拉着星松的睡眼。校园内景色如常,照样是绿意盈盈,枝繁叶茂,鸟儿歌唱。经过西区公园,看那碧绿的草地,飞翔中的亭子,便想起十七那年,在这里寻找春天的日子。本想就此停车再感受一遍,可惜心中记挂北区的荷塘。回想起冬日清理完荷塘的枯枝败叶,一片萧条的景色:湖水变成墨绿色,没有鱼儿游动,四处不见了鸟儿的踪影,只有莲藕躺在湖底沉沉睡去。清洁大叔撑着竹竿,乘一叶扁舟,把一片片黑色腐烂的枯叶残枝挑上船。几个小孩用长长的

铁钩把莲蓬勾上岸,取下里头成熟的莲子。

第四篇:夜雨寄北李商隐课件

在写作艺术手法方面,作品笔调沉重而又不失明朗与轻快,词句浅显而又不失思念之情深,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夜雨寄北李商隐课件,欢迎来参考!

《夜雨寄北》

作者: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解】:

1、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

2、共翦西窗烛:翦同剪;在西窗下共剪烛蕊。

3、却话:重头谈起。

【韵译】: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

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

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评析】: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语浅情深,含蓄隽永,然后脍炙人口,余味无穷。

有人考证,以为此诗是作者于大中五年(851)然后七月至九月间入东川节度使柳中郢梓州幕府时作。其时义山妻王氏已殁(王氏殁于大中五年夏秋间)。为此,以为此诗是寄给长安友人。但义山入梓幕,与其妻仙逝,均在大中五年夏秋之际,即使王氏仙逝居先,义山诗作在后,在当时交通阻塞和信息不灵的时代,也是完全可能的。

就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便情思委曲,悱恻缠绵;此时的意思作“寄北”看,便嫌细腻恬淡,未免纤弱。

第五篇:《夜雨寄北》晋级用讲课微型课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在这里面不仅留下的诗篇浩如烟海,其中更是名家辈出。其中就有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秋雨绵绵中的一天,李商隐收到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夜雨寄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诗《夜雨寄北》。学习这首诗需要了解有关李商隐的文学常识;有节奏地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意蕴。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所创造的意境;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夜雨”指秋天夜里下的雨。“寄北”即寄给北方的友人,“北”是指长安,因在蜀地之北,故称;一作“内”,即内人、妻子,指寄给在北边的妻子。文题蕴涵着离情别绪的绵绵意境。

2、李商隐(约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唐代诗人。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斥时政,“无题”诗也常有所寄寓。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有《李义山诗集》传世。

3、教师范读,领读,学生齐读。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三、感受品味:

1、“君问归期未有期”—— 您问我的归期,但我的归期没有定。 品评: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2、“巴山夜雨涨秋池”—— 现在我是独居在巴山的旅馆里,面对不停夜雨,只见秋天的池水往上涨。品评: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涨满的秋池。“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

3、“何当共剪西窗烛”—— 什么时候才能够与您在家中西窗下面一起剪烛长谈。品评:何当:什么时候。剪烛:形容深夜秉烛长谈。此句设想日后重逢的时候。

4、“却话巴山夜雨时”——再来叙说起我独居巴山的旅馆中面对夜雨的情景。 品评:却话:回叙。此句向“君”追话今夜“我”思“君”而不得归的情景。“巴山夜雨”重出,令人的思绪在现实与想象中徘徊。

5、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明确: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诗人羁旅他乡对妻子思念的深情。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思。

四、教师小结:这首诗从空间上看,此地——彼地——此地,即巴山——西窗——巴山,往复对照;从时间上看,今宵——他日——今宵,回环对比,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构成奇诡的意境。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夜雨寄北

问归期未有,夜雨涨秋池——绵绵愁思; 何当共剪,却话夜雨——盼望早归。 ————羁旅之愁,思归之苦。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英语话剧策划方案下一篇:医院党建工作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