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干扰因素

2022-09-10

2001年9月, 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新大纲《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 (试验修订版) 》开始在全国实施。其中明确指出,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 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指身体没有疾病, 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本着学校体育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我的体育与健康课不仅要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 而且要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要。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 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 情绪反应, 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 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在实际的生活中, 能够正确认识自我, 自觉控制自己, 正确对待外界影响, 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 就心理健康的良好表现。现阶段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峻, 其中以人际关系敏感、行为异常、心理承受障碍等表现较常见, 有的还有抑郁、焦虑、厌学、自杀等现象, 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学生健康成长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作为体育与健康课, 我们教师应从哪些方面着手正确影响学生, 促进中学生身心教育, 己成为当前中学体育教学面临的一大课题。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 要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只要开展心理健康课、开设心理咨询室, 定期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就可以了, 心理健康与体育课又有什么关系, 要说心理健康与体育课的关系, 就不得不说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者之间的关系。在实际的生活当中, 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二者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 心理健康每时每刻都在影响人的生理健康。如果一个人性格孤僻, 心理长期处于一种抑郁状态, 就会影响内激素分泌, 使人的抵抗力降低, 疾病就会乘虚而入, 因此, 我们充分利用二者之间的关系, 在中学体育课中, 正确的进行心理健康的干扰因素。

1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1 学习方面的心理健康

(1) 体现为学习的主体; (2) 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 (3) 从学习中增进体脑发展; (4) 在学习中保持与现实环境的接触; (5) 在学习中排除不必要的忧惧; (6)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2 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健康

(1) 能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 (2) 能客观了解他人; (3) 关心他人的要求; (4) 诚心的赞美和善意的批评; (5) 积极地沟通; (6) 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性。

1.3 自我方面的心理健康

(1) 善于正确地评价自我; (2) 通过别人来认识自己; (3) 及时而正确地归因能够达到自我认识的目的; (4) 扩展自己的生活经验; (5) 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立抱负水平; (6) 具有自制力。

2 体育课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促进作用

(1) 中学体育教学能有效的促进学生学习方面的心理健康。

体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练习的学生必须组织好自己的注意力, 有目的地感知、观察、启发和思维。在运动的环境中, 体育活动有助于中学生对事物做出迅速正确的判断, 提高认知能力。因此, 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改善中学生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 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转移过程得到加强。从而改善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 促进人体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发展, 并使思维的灵活性、协调性和反应速度等得到改善与提高。同时, 学校体育活动的多样性能有效培养中学生的智慧与实践能力。

(2) 中学体育教学能提高学生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健康。

中学体育以其丰富多彩内容和竞技抗争的形式吸引着学生前来参与, 在体育活动与运动竞赛的过程中, 始终贯穿着竞争与奋发向上的精神。包括在一般的体育游戏中, 也充满着你追我赶、争强斗胜的竞争。学生经常从事体育锻炼、参加体育游戏和运动竞赛, 可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因此, 中学体育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的最佳课堂。一般集体性的体育活动, 由于抗争激烈, 集体配合性强, 在活动中不仅要充分发挥参与者的身体机能, 技术和心理的能力, 而且需要大家同心协力, 默契配合、相互理解, 才能取得一定的成效。因此, 通过这类的体育活动可有效地培养中学生具有竞争中善于与人协作共事的群体和团体精神。

(3) 中学体育教学能达到自我方面的心理健康。

研究表明, 身体运动改善了自我概念, 有利于培养中学生丰富的情感, 陶冶学生情操。体育活动能带来流畅的情绪体验, 并能培养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活泼愉快、积极向上的精神。这些效益可能来自持续锻炼所产生的心理影响。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内容和形式绝大多数是根据自身的兴趣、能力和条件等选择的, 他们一般都能够银好地胜任体育锻炼的内容, 这有助于增强个体的自信心和运动兴趣。体育活动能使学生不良情绪得到合理形式的宣泄, 使学生的精神状态达到平衡而取得缓和, 从而消除学生心理上的疲劳, 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 据国外报道, 根据学者基恩 (Kyan) 的一项调查显示, 在1750名心理医生中有60%的人认为应将体育活动作为一种治疗手段来消除焦虑症;80%的则认为体育活动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 焦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会随着身体运动的加强而逐步降低其强度, 激烈的情绪往往在体能的消耗中逐渐减弱, 最后会平静下来。体育运动有助于释放这种被抑制的能力, 有助于头脑转向其他事情而忘掉郁积的失意和压抑。临床研究也表明, 慢跑、散步和太极拳等中低强度的有氧体育活动, 对治疗抑郁症和抗抑郁效能十分明显, 能减轻症状, 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而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对调节情绪, 保持良好的心境有着积极的作用。体育是一项竞争和合作性均很强的运动, 活动中需要密切配合与合作, 否则难以完成任务, 因而, 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 并能有效培养中学生的自信、自立、自强、坚毅和拼搏等优良的个性品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体育常常意味着竞争, 意味着达到某一级运动水平或锻炼标准, 而这一过程则要求学生付出努力与汗水。体育活动的激烈与艰辛, 使参与者必须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 能磨练人的意志, 付出极大的努力。在从事体育锻炼和进行体育运动竞赛的过程中, 必定会遇到失败、困难、挫折、疲劳、受伤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 在长期的中学体育活动中, 由于受到上述各种不同的考验, 能培养学生积极进取, 勇于探索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并能有效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拨、果断勇敢、持之以恒的优良意志品质, 以达到挑战自我, 磨练意志的目的。

摘要: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 而学校体育本着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在体育课中进行心理健康干扰因素, 能更好的维护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心理健康中学,体育教学,干扰因素

参考文献

[1] 王艳娜.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5 (8)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作文修改方法浅探下一篇:电子商务下财务管理模式转变的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