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中的德育因素论文

2022-04-16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音乐欣赏中的德育因素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在高等技工院校中,培养学生艺术审美素质的一门关键课程即为音乐欣赏课,它成为美育施行的重要渠道和必要环节,也能够作为提升学生素质修养的实用手段。在音乐欣赏课中,学生通过用心聆听,认真感受并充分理解音乐的丰富内涵,进而培养与提升自身的音乐审美水平,起到潜移默化陶冶情操的作用与效果。

音乐欣赏中的德育因素论文 篇1:

浅谈普通高校音乐欣赏教学存在的认识偏差

[摘要]音乐欣赏课是普通高校开设的诸多音乐选修课程中的重要课程。通过对中外优秀音乐家和音乐经典作品的赏析,开阔学生视野,启迪智慧和创造性思维,促进全面发展。但目前音乐欣赏课教学存在的诸多认识偏差已越来越显现出其消极的作用,严重影响了音乐作为美育教育重要手段的地位和作用。文章通过对高校音乐欣赏教学中常见认识偏差的分析及解决方法的研究,试图对提高欣赏教学的质量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普通高校 音乐欣赏教学 认识偏差

[作者简介]刘向前(1978- ),男,浙江杭州人,浙江财经学院,讲师,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与音乐教学。(浙江 杭州 310000)

音乐欣赏课是各级各类高校艺术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在学生艺术修养的培养、高尚情操的陶冶、全面人格的发展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就目前而言,绝大多数的高校(即使是职业类院校)都开设了音乐欣赏课,也确实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离课程开设的初衷和学生的愿望还有一定差距,尤其是随着高校艺术教育的改革、音乐欣赏课的深入与发展,教师对这门课的认识存在的一些偏差已逐渐成为阻碍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笔者从当前音乐欣赏教学中存在的主要偏差入手,分析产生偏差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在于提高音乐欣赏课的效果。

一、当前音乐欣赏教学中存在的主要偏差及原因

(一)把音乐欣赏课等同于思想政治理论课

笔者通过阅读多本阐述音乐的书籍后发现,要想让音乐表达精神、表达思想,承载德育是关键。人们常把“历史道德”“品格高尚”“崇高理想”等意识形态与音乐相融合,从而产生了对音乐本质学理上的褊狭,甚至是混乱的理解。有的人把美好的音乐与创作者的人格或品德联系起来;有的人为了把“伟大音乐”的创作者美化成“伟大的人”而不惜虚构历史、更改事实;有的人常武断地“常听巴赫与贝多芬,绝不会出现做坏事、抄袭、做假等现象”,声称学音乐的孩子不会变坏。然而,美好的音乐与创作者的高尚道德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音乐阐释和欣赏是主观的,对它的联想也是因人而异的。作为音乐教师必须认清音乐本质,才能更完美地领略音乐带来的美的享受。

(二)把交响乐曲等同于外国音乐

交响乐起源于意大利、匈牙利等南欧地区,是在西方音乐艺术的土壤中发育成长起来的。乐队合奏酝酿和形成于巴洛克时期的协奏曲与组曲之中。这种协奏曲是在意大利歌剧、序曲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再经过一系列流派(如曼海姆乐派、柏林乐派和维也纳派)的作曲家共同努力与探索,到海顿时期已初步形成了交响乐的形式和体裁,莫扎特、贝多芬等人大力发展了此种形式,并把它推向了成熟的高峰。绝大多数的交响乐曲都是西方人所创造,因此,许多音乐人误认为只要是交响乐曲就一定是外国音乐。实质上,我国20世纪初,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管弦乐音乐先辈和管弦乐作品,作曲家有黄自、谭小麟、江文也等,经典之作有陈钢和何占豪共同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刘铁山和茅沉共创的《瑶族舞曲》、江文也创作的《汨罗沉流》、王义平创作的《貔貅舞曲》以及杜鸣心创作的交响幻想曲《洛神》等。在随后的几十年中,我国在交响乐创作方面又继续涌现出了一批诸如陈其钢、谭盾、程小松、周龙、刘敦南等新的中青年作曲家,他们的作品不仅在祖国大地上广为流传,甚至在国际舞台上也享有很高的盛誉。因此,在我国交响乐曲蓬勃发展的今天,如果简单地把交响乐曲与西方音乐等同起来,就是一个错误的想法,很容易把学生带入误区,导致大量优秀的、浅显易懂的、能激发民族情感的中国交响音乐被排除在音乐欣赏课内容之外。

(三)把音乐欣赏误认为交响乐欣赏

尽管交响乐在音乐教学中凭借其恢弘的气势、铿锵的音响、强劲的表现力在欣赏教学课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但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忽略了其他小型作品在音乐教学中的艺术价值。以我国古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来说,尽管字数只有二十个字,却给人带来了魂牵梦萦、思家念乡的情思。音乐作品也不例外,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所创作的《命运交响曲》尽管词曲不多,但却给人一种与命运抗争、战胜困难的勇气;李斯特创作的交响诗《人生序曲》以一种宗教似的口吻诠释了生活的意义,发出了无数次的疑问,并给人以深刻、悲壮、带有宗教神圣的心灵震撼。因此,作为艺术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欣赏教学一定要发挥其作用。在这里要特别跟学生强调,音乐欣赏本国的作品一定要占据相当的比例。我国的作品更易与作曲家的情感产生共鸣,更能领会浓郁的民族风格。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要精选我国优秀的音乐作品作为欣赏教学课的内容,这是音乐欣赏取得成功的秘密法宝。

(四)把音乐欣赏误认为器乐作品的欣赏

在乐曲演奏中,器乐作品以其开阔的音域、丰富的乐律、清晰的乐理、漂亮的音色来吸引人们的注意。但事实上,“人声”堪称世界上最美、最好的乐器,更能直接、直观地反映出创作人的情感,较好地帮助学生把握音乐情绪。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要充分重视声乐作品的重要作用。如豪情万丈的《黄河大合唱》、热烈洋溢的《歌唱祖国》、古朴典雅的《阳关三叠》等都是水准较高、思想性较强的声乐作品。对于流行歌曲,教师也要有选择性地欣赏一些优秀音乐作品,对所选歌曲的价值作出合情合理的解释与分析。如果以歧视性的态度去分析这些作品,只可能适得其反,影响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效果。另外,从欣赏的流程来看,音乐欣赏也要遵循由浅到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

(五)把音乐欣赏误认为对音乐的讲解

音乐不是一种可视化的实体艺术,作为教师要给学生以充分的想象空间。在欣赏某一优秀的作品时,赘余的语言和动作往往可能会破坏音乐的氛围,达不到增加音乐美感之目的。教师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语言表达可以丰富多彩,但切不可过于细微,也不要面面俱到。对作品的讲解除了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业绩等作简要叙述外,还可对音乐的结构特色、表演形式和艺术特点进行必要的分析,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实际调整所涉及音乐内容的广度与深度。当然,在平时的课堂上也有一些教师经常教学生视唱所听到内容的旋律,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促进音乐感受力,让学生对所听的作品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样循环往复地进行,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从而熟悉音调,实现音乐情感的共鸣。

二、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需调整的几个方面

(一)变施教者为受教者

时代在发展,知识在更新,作为施教者必须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新形势下音乐教育教学的需要。作为高校的音乐教师,要充分利用普高的各类资源优势,加强对音乐相关知识的学习,使自身的综合素质得以不断提高和升华,这样才能胜任变化中的音乐欣赏教学课,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领略到所欣赏作品的和谐美感,实现音乐潜能的充分发挥。

(二)開展多元化音乐教育

王耀华教授曾说过:“如果在未来新世纪里,中国人也将走向世界,参与世界的一切文化生活,那么,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的课程安排,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除了欣赏一些传统的经典乐曲外,教师还可以以此为基础,开设一些与之相关的课程,如经典流行音乐欣赏、西方歌剧、世界民族音乐、中国戏曲等欣赏课程,将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精华或特色融入学校现有的课程体系中。尤其是对校园流行音乐进行调查了解,比较分析学生喜爱哪些类型的音乐,并积极地加以引导、建议,让学生进一步掌握鉴别事物的方法和能力。

(三)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形式上,教师可运用各种现代化视听设备,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音乐欣赏活动既是一种主体参与、挖掘潜能的审美活动,也是获取音乐表现价值、实现审美价值的关键环节,所以它在一定意义上是音乐活动的基本形式,是作曲家和演奏家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教学方法可以灵活多样化,如运用动态教学法、提问法、“形象组合”法等,开展一些音乐采风活动,去寻找音乐、收集音乐和演奏音乐。只有当学生对音乐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之后,优秀音乐作品才能真正影响到学生的心灵,真正让学生欣赏到、感受到音乐之美。

(四)注重民族音乐教育

著名音乐家、心理学家雷默曾谈到:“每种文化都有它自身的灵魂(精神)音乐。作为中国的大学生,要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需要拥有中国文化所赋予的灵魂;就如同其他文化需要它的灵魂一样。如果一种艺术文化丧失了它的个性音乐,那么它就没法去张扬自己的个性——‘灵魂’(精神),这将是一个巨大的损失。”雷默这一段精辟的话语反映了他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夙愿,启示着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能丢了自己的民族文化,而应该进一步把它发扬光大。在音乐欣赏课中,我们应注重培育大学生的民族情结,弘扬祖国的音乐文化。民族音乐作品在欣赏教学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既可以起到审美教育的作用,又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将思想品德教育和艺术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总之,高校音乐欣赏课要想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必须进行深入改革,需要更多的教育工作者、科研人员一起去研究、去探索、去完善,只有这样,音乐欣赏课才可能得到更大、更好的发展,才可能实现它真正的课程价值。

[参考文献]

[1]王耀华.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与高师音乐教育改革[J].音乐研究,2002(1).

[2]默塞尔.音乐欣赏心理的本质[J].中国音乐,1987(1).

作者:刘向前

音乐欣赏中的德育因素论文 篇2:

谈技工学校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创新

[摘 要] 在高等技工院校中,培养学生艺术审美素质的一门关键课程即为音乐欣赏课,它成为美育施行的重要渠道和必要环节,也能够作为提升学生素质修养的实用手段。在音乐欣赏课中,学生通过用心聆听,认真感受并充分理解音乐的丰富内涵,进而培养与提升自身的音乐审美水平,起到潜移默化陶冶情操的作用与效果。音乐欣赏教学借助活跃轻松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发自内心地体验到愉悦的感受。技工学校的音乐教师针对音乐鉴赏课,需要拓展音乐文化的素材和内涵,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并创新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关 键 词] 技工学校;音乐欣赏课;教学创新

在技工学校的音乐欣赏课中开展并广泛运用创新教学,不但可以使音乐欣赏课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有趣,而且可以调动学生音乐欣赏的兴趣和学习主动性。音乐教育通常以审美为重点,进而充分表达人们丰富的情感和精神世界。在音乐课程的教学中,科学的鉴赏水平是培养学生良好审美能力的基本途径。音乐教师在欣赏课的教学环节中应针对每个教学阶段,按照学生音乐学习的主要规律与艺术审美的心理特征,应用灵活生动的教学方法,引入趣味性十足的教学内容,以激发并培养技工专业学生的音乐创新意识和理念,有效地展现音乐独特的魅力。

一、音乐欣赏的功能、价值意义与作用

(一)音乐欣赏艺术在美育中属于最动人的创造,音乐教育的宗旨并非简单教授学生唱歌或者演奏,而是应教会人们如何科学地理解与鉴赏音乐,对人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均具有非凡的意义和作用。音乐具有强烈的思想表现力与艺术感染力,绝非单纯机械的音符组合与随意的节奏设置及安排,而是能筑造人的艺术审美灵魂,丰富人的精神底蕴的特殊文化艺术现象。音乐欣赏的真正目标也并非造就卓越的艺术精英或音乐大师,而是要激活大众的想象力,使其学会享受和欣赏音乐的美感,进而提升人们的音乐素养,因而具有净化心灵的教育作用。

(二)在所有人类的创造性活动中,特别是文学、科学、哲学以及艺术领域中,其创作和欣赏都需要唤起丰富的想象力。美妙的音乐作品在激活人们创造性思维的环节中,能够有力推动人格的完善并调节人们的心理状态,从而达到完美的人生境界。音乐欣赏可以感化人心,陶冶情操,在保持较为理性的节制状态中,以柔和、委婉或者伤感的曲调渗透人的情感与精神世界,实现了音乐美和欣赏美的和谐统一。轻松优美的乐曲能够发挥治愈精神抑郁的功能,可以令人精神愉悦开朗,使脑细胞释放某种元素并强化其代谢作用,同时用优美的声波调节大脑神经,激活并完善创造性思维,有效调节情绪,有助于全面发展综合素质。

(三)音乐欣赏能力是当代学生整体素养与综合素质的关键组成要素,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以及审美鉴赏能力与水平。音乐欣赏课特别能营造人性化的校园文化环境,促进文明校园建设的健康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音乐鉴赏审美素养可以积极增强学生其他专业领域素质的培养,深化对一切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另外,音樂欣赏还能够开阔学生的审美视野,加深学生对伟大音乐艺术家的认知,从各种风格或领域的音乐形式中熟悉不同的风土人情及人文历史。音乐作品充满活力,可以将音乐家或歌唱家的思想感情与心灵感悟传递给听众。同时,音乐欣赏活动还可以促进技工学校学生的专业课程学科知识学习,由于专业教育和音乐教学中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而是相互影响和依存,相得益彰。因此音乐对学生思维的开启、想象力的唤醒以及记忆的增强,都有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在音乐欣赏方面对学生加以指引,可以促成其乐观积极性格的形成,这是专业教育也必需的精神与心理基础。

二、音乐欣赏课进行教学创新的必要性及现状

开展音乐欣赏教育课程契合了技工学校实行德育和美育的需求。而实际上,我国技工学校的管理者与教育工作者并未深刻认识到音乐对学生鉴赏和理解能力的培养、生活情趣与审美品位的提高、其自身素养与专业素质的推动方面,皆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大部分教师认为技工专业领域知识的教学和掌握、基础技能的训练才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所以在音乐课程的设置安排、内容设计、教材编写、师资配备以及平台建设等方面,都欠缺高度的重视。当代技工学校的学生具备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但并未获得真正广博的学识、开阔的视野与包容的人文情怀,这种现象自然同社会和时代背景、历史与文化环境因素相关联,但涵盖了音乐教育在内的艺术教育普遍性缺失,成为最关键的阻碍因素。因此,技工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和音乐教师需要高度重视人文教育的作用,延续音乐教育的文化和传统,加强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创新力度,借助鉴赏的训练与教学的创新,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水平,在此前提下也培养并提升其人文艺术的综合素质。

三、技工学校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创新策略

(一)内容选择的创新

随着现如今社会中西方文化沟通的日益频繁,丰富多样的外来音乐形式相继引入我国,再者本土音乐作品的创作日渐繁荣,风格与传播渠道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向。许多新的作品一经创作,便被大肆宣传报道,运用多样化的宣传手法以迎合年青一代的审美趣味。技工学校的学生正处于审美品位标新立异的年龄阶段,偏向凭借自我观感的兴趣来选择与欣赏自己喜爱的音乐形式。若是完全依据传统的音乐课本进行授课,学生面对篇幅较大、知识深奥的音乐赏析介绍,往往会缓慢减退学习热情。因此,音乐教师必须按照学生的现实需求和学习现状来改进与创新音乐欣赏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置,适当增添部分新近创作或学生普遍乐于接受的作品类型,有助于增强认同感。

(二)教学模式的创新

借助合理选择教材内容,可以让学生在音乐欣赏的环节中树立多元平等的文化艺术价值观,共享人类音乐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因此教师需要依照学生反馈与教学效果,及时地调整教学方法和模式,有针对性地灵活选用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更新音乐欣赏的方式,促进课程的时代性,充分体现传统和现代时尚的融合性。教师需要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引领下,以学生为塑造、培养与发展的主体,充分发挥与调动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和主动性,进而构建并优化推动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音乐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欣赏,转变单调、枯燥的教学知识讲解,代之以学生持续反复、积极主动地感受、探究、思考并实践这些问题,培养他们勤学、善思、好问的优秀学习习惯。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合理设置音乐赏析问题,培养学生探索发现与解决应对问题的能力。

(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参与体验

情境法是充分利用生动的形象,创设具体的欣赏场景,调动起学生的音乐学习情绪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不但作为音乐作品的欣赏者,而且还应做音乐作品鉴赏艺术情感的传播者。教师应积极悉心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参与体验教学氛围,使师生在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设置的教学情境中共同思考与探讨问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并体验音乐欣赏的乐趣,努力实现真正的动态教学,让学生有直接且主动的亲身感悟、反馈与体会,继而提升其音乐欣赏的欲望。

(四)巧妙利用比较鉴赏的模式

教师可以就同一作品的各种改编形式以及使用各种乐器进行演奏、传统艺术和现代音乐表演形式相结合、传统音乐同现代化先进多媒体相融合的多种审美层次,呈现出音乐欣赏内容的多角度审视途径,并引导学生进行探讨,提升和增强他们的音乐鉴赏和审美能力。假若仅仅从作曲的技术和音乐理论剖析的方向来研究与讲解音乐知识,则较难实现审美境界提升的效果,并且无法满足技工学校音乐教育的实际教学要求。音乐欣赏课需要按照自身的教学特征和規律,强化对课堂欣赏教学目标、内容、形式、要求与实施渠道的深刻总结,革新偏离艺术素养提升需求的教学内容和思想方式,确保音乐欣赏课朝健康和谐的路线发展。

(五)利用背景音乐使学生领会音乐艺术的生命力

在现实教学中,对实例列举的环节,以肖邦的《夜曲》欣赏为例。倘若教师在课堂上播放乐曲整体,则大概要占据所有课上的时间。为防止过度地浪费学生的课堂时间,教师可以将乐曲划分成若干部分,开展分层次讲解鉴赏内容,首先简要地分析作品曲作者的人物背景和人生经历,使学生加深理解乐曲创作者在谱写曲目时的内心情绪、感受和曲作者的身世背景。如此处理便能够引导学生熟悉并理解音乐作品当中的变奏和表达形式的含义与作用。肖邦的《夜曲》在创作环节渗透了作曲家在当时背景条件下所蕴含的丰富饱满的情绪,这首乐曲从体裁角度来说是一首钢琴独奏曲,并具有深刻的创新意义,在演奏当中呈现出寂静平和的特色,节奏方面彰显出夜的宁静和深远,使乐曲欣赏者能够在聆听时体会到静寂带来的陶醉魅力。教师可以在播放完毕整首乐曲过后,让学生畅谈自己内心的情感体验和精神感受,进而带动音乐欣赏课总体的教学氛围。

总之,技工学校实施审美教育的一条十分关键的渠道即是音乐欣赏课的开展,诸多院校均将学生的审美教育和音乐鉴赏力培养视为重要内容,借助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欣赏能力,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科学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引导其健康、全面、协调地发展。音乐艺术审美欣赏教育非但能够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还可以帮助其完善心理与人格。因此教师需要研究此课程的创新,创造各式各样的音乐欣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何新.高校音乐欣赏课的审美教学[J].艺术科技,2017(7).

[2]何贵汀.试析创新教学在音乐欣赏课中的运用[J].北方文学(下旬),2017(1):135.

[3]周灵.谈技工学校音乐欣赏课的创新教学[J].赤子(上中旬),2017(1):198.

[4]司家伟.中职学校音乐欣赏教学微探[J].职业教育研究,2012(8):48-49.

[5]邵惠玲.音乐欣赏教学浅谈[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6(3):173-174.

[6]刘静.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

作者:杨馥蔓

音乐欣赏中的德育因素论文 篇3: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之我见

摘要:音乐欣赏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全面完成音乐教学的任务,就必须重视音乐欣赏这一关键环节。现从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现状入手,分析了音乐欣赏课中应遵循的主要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方法与策略,旨在为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改革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小学;音乐欣赏;现状;原则;方法与策略

《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中心的审美活动,……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让他们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效果并非如人们所预期的那样,而是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一、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步骤因循守旧,教学模式枯燥乏味。小学音乐欣赏课一般步骤是这样进行的:首先介绍作品背景及作者生平;其次让学生初听作品,感受形象。再次让学生分段听赏作品,分析作品的音乐要素及表现作用;最后学生听赏完整的作品,熟记音乐主题。在这种简单枯燥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全盘包办、一讲到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扼杀在萌芽状态,学生没能真正参与音乐欣赏活动,也没能真正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

2.音乐背景强调过多,音乐本身体验不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音乐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而置“音乐”本身价值于次要的地位。而且叙述的语言过多,结果学生听了故事、强记了许多数字,到头来对于所欣赏的音乐却一无所知。老师一味主观灌输乐曲伟大的美名,或是特意为音乐做解释,强行让学生按照同一个思路去欣赏,却未让学生在亲身欣赏的体验中直接有所感受。

3.教学方法缺乏情趣,教学设备品质不佳。小学音乐欣赏课堂上,教师所采用的教学仍是比较传统的、有时虽然使用了多媒体设备,但更多的时候只是充当了播放员的角色,在音乐播放中不作任何引导,放任学生“神游太虚”。而且在音乐欣赏教学的视听设备品质不佳。多数学校的视听设备不如家庭设备,有些学校甚至投入不够或滞后。再好的音乐在低劣音响的摧残之下,怎会让人喜爱?

二、小学音乐欣赏课中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1.寓教于乐原则。“寓教于乐”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特点,这需要教师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更新思想观念,用灵活、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娱乐和欣赏之中,体验音乐的美感,陶冶健康的审美情趣,通过鲜活生动的音乐艺术形象的感染,寓德育于美育之中,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教育之中;教学效果不应急功近利,立竿见影,而应是潜移默化,寓教于乐。

2.情感体验原则。由于审美教育在形态特征上具有体验性、自发性与主动性。因此,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要坚持体验性,使欣赏教育始终具有独特的感情色彩。在重视情感因素作用的同时,还需注意教学与心理的联系。根据人的心理发展过程,欣赏是由知觉欣赏进入情感体验,最后到达理性欣赏。小学生应以情感欣赏为主,逐步进入理性欣赏。在这一阶段,要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欣赏教学,让学生多听音乐、感受音乐,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克服死教硬灌的教学方式。

3.实践性原则。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作为一种普通学校的艺术教育,从本质上说不隶属于理论学科,而是属于以艺术实践活动为主的审美教育,是鉴赏音乐的实践和训练。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认为只有以学生为审美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欣赏活动,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审美素质。“参与”就是真正让学生成为审美活动的主体,教师则是审美活动的主导。

4.因材施教原则。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在各阶段的音乐能力和素质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各种音乐能力也因人而异,各地区、各学校、不同班级的音乐学习基础也有差别。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按照《大纲》来统一要求;又要考虑各部分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在教学设计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出发,适当照顾基础较好的和较差的学生,使他们在各自基础上都有所提高和进步。

三、优化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相关策略

面对活泼可爱、天真烂漫的小学生,作为音乐教师,该采取怎样的策略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以下一些做法。

1.教学民主,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要想真正提高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效率,教学设计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而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就必须先树立教学民主的观念,要为全体学生特别是为学有困难的学生创造条件来参与。因此,在设计欣赏课时,就必须采用先让学生视听音乐作品;然后启发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让学生站在主人翁的地位自由地发表意见。

如四年级教材中的民乐合奏《赛马》欣赏,当学生欣赏后,让学生自由发表感受。有的学生说:乐曲开始好像“答答答”的马蹄声;有的说:好像是牧民们对草原在唱赞歌;有的说:这是牧民们在赛马;有的说:这是草原人民奔向美好未来的决心;有的说:乐曲在歌颂我们伟大的祖国。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中,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维、大胆想象、踊跃发言。这一过程不外乎出现三种情况:一是发言中没有一位学生是讲完整的;二是老师事先设想的某些程序被打乱了;三是有些学习困难的学生讲不到点上,甚至有学生说感到有点害怕。这时教师应怎么办呢?首先,我们应尊重、悦纳学生。其次,激发学生的兴趣、爱护学生的积极性。然后在老师引导下让学生把讨论的意见归纳一下,达到预期的目的。宽松、平等、民主的气氛,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开启心灵之门,给学生提供思维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音乐欣赏教学的主体。

2.活化教材,让每一篇歌曲都趣味盎然。教材是音乐欣赏教学的载体。而音乐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欣赏一篇篇具体的音乐作品来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抓住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特征,将富有刺激、挑战性的问题展示给学生,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动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真正成为音乐欣赏教学中的主体。

如二年级教材中的音乐欣赏《我们把祖国爱在心窝里》,这是一首反映少年儿童热爱祖国之情的歌曲,音乐亲切明快,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但是二年级学生所能领会的只是表面的快乐情感,产生不了细腻而深刻的感受。这时,教师就可以对教材作活化处理:一是请学生谈今天的幸福生活;二是把《草原就是我的家》和《我们把祖国爱在心窝里》的歌曲组合起来。并提醒在两首歌曲欣赏的过程中注意比较。对比欣赏后,学生再想象一下回答:第一首歌像是描写美丽大草原,表达出对美丽大草原的热爱;第二首歌好像小朋友们手拉手唱出优美抒情的赞歌。这样的处理使音乐欣赏更有趣味,并且能巧妙地消除学生的思维障碍,使学生能主动地、轻松的学习。

3.思路清晰,让每个教学环节都井然有序。在设计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要对整个欣赏教学过程作精心有序的设计。

比如五年级教材的欣赏歌曲《祝福祖国》,可以采用排节目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先让各班的文娱委员和主要班干部组织本班同学排节目,并在音乐欣赏课时表演。采取这样的方式,同学们都非常投入,千方百计地去理解作品的思想意境;在排练节目时,道具的选择、演员的化妆,每一个表演的动作都让学生自己按照对《祝福祖国》歌曲的体验和理解商量加以确定,结果同学们的表演都十分出色。这说明在准备和排练的过程中,学生们已经对《祝福祖国》这一作品有了深切的体验。

4.授之以法,让每一个学生都胸有成竹。开设音乐欣赏课之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欣赏音乐作品的能力。所以,每让学生欣赏一首音乐作品,就要让他们掌握一些方法,积累一些知识和领悟一些道理。一首音乐作品,总是表现了作曲家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因此,要想深刻地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就必须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时代特点。像《黄河大合唱》这首歌曲就产生于我国抗日战争时期,眼看着祖国大好河山被侵略者蹂躏,中华民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作者冼星海满腔悲愤,但又坚信伟大的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特别坚信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抗日战争必定取得胜利。于是作者谱写了这部作品,为抗日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

以上几点是笔者多年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一点体会,虽然收到了一些效果,但尚待进一步实践完善。总之,小学音乐课欣赏教学,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发挥学习主体作用,寻求最恰当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李慧歆.浅谈小学音乐欣赏教学[J].文学与艺术,2010,(4).

[2]沈睿.议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现状与对策[J].成功(教育),2008,(5).

[3]杨卫兵.浅谈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原则及其意义[J].贵阳师专学报(社科版),2003,(1).

作者:周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计算科学专业自主学习论文下一篇:汽车电子领域开发应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