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教学改革

2022-09-30

伴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高职毕业生的数量连年增加, 社会人才的供求关系出现了极大的变化, 高职生就业市场逐步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 高职生也越来越成为就业的弱势群体, 而作为招聘方的企业也在不断地抱怨新进的高职生缺乏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因此, 如何使高职生适应社会需求, 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在就业市场上找到合适位置, 是高职生面临的严峻考验, 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如何提高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笔者认为, 应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 深化高职教学改革, 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1 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 优化教学内容, 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传统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一般按照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的模式设置课程, 偏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 对实践重视不够, 忽视学生技能的培养。毕业生到生产、服务一线难以适应岗位的要求, 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不相适应。实施高职教育,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首先要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 就是要在课程建设中, 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明确专业定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课程体系, 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 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 就是要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确定教学内容。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从岗位需求出发, 紧密围绕实际岗位的具体工作而展开, 注重职业情境中实践能力的养成, 最终通过职业资格考核或岗位技能鉴定进行检验。教学内容应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设计, 以工作过程为载体设计训练项目, 建立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的联系, 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课程融合为途径推进双证制度, 课程标准涵盖职业标准, 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 能顺利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2 创新教学模式, 改革教学方法, 突出实践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法重理论、轻实践, 不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为进一步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就要改变传统的单一讲授式教学方法, 采用灵活多样的、学生易于接受的、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提高的教学方法。积极尝试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 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宗旨,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教学中与学生互动, 采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 让学生感受情景教学的氛围, 在教学中获得技能。各专业根据对应企业不同的岗位, 将所需要的知识划分成相应的项目, 将各项目中所要求掌握的技能化解成不同的任务, 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 掌握职业技能, 在学习的过程中完成工作任务, 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到专业知识, 获得职业能力构建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突出实践教学, 必须改变过去实践教学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 把实践教学作为专业教学的重要核心环节, 建立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突出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并纳入课程体系的整体设置之中, 所有专业的实践类学时占总教学时间的50%以上。为实现实践与理论相融并进, 岗位与课堂有机结合, 在充分调研企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基础上, 依托专业指导委员会, 针对行业企业中不同岗位及岗位群的特点进行分析, 确定毕业生应具备的专业技能结构和要素, 将这些技能结构和要素分解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 建立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突出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3 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技能训练是职业学院教学工作的核心内容, 良好的实训实习条件是实行工学结合、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保证。根据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营造真实的职业氛围, 实行情境育人, 将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融入到生产性实训各个环节。加强校内实习实训设备建设, 加大对校内实训基地的投入力度, 及时补充现场新技术所需求的设备, 实现实训设备的标准化, 实现校内资源共享和工学结合校内化。为满足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的需求, 各职业学院应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与相关企业进行校企合作, 建立和完善校外实训基地, 为学生尽快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利用学校、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 在学生学习期间交替安排理论课程学习和校外顶岗工作, 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通过参加工作和接触社会使学生将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 加深对所学专业的认识, 在工学结合实践中加深对工作岗位的认识, 在现场真实环境中感受专业工作过程, 在工作过程中进一步锻炼专业技能。

4 改革课程考核和评价模式, 实行职业能力考评

传统的课程考核评价形式, 重理论、轻实践, 一张试卷定成绩的做法不利于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和鉴别学生的差异性, 不利于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培养进取精神, 引导教学发展, 促进学生技能和素质的发展提高。改革课程考核和评价模式, 一是始终坚持以能力为本位, 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出发点来组织教学;二是始终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为重点, 注重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考评;三是始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恰当渗透职业资格考试教育, 努力使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同时把学生取得“双证”率作为考评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四是教学考评与就业创业结合, 注重培养和考核学生的岗位技能, 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坚持正确的就业导向。

5 着力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实践性特点, 决定了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不仅必须具备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还必须有丰富的现代新型知识和实践能力。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职业学校加强职业技能教学, 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一是要求所有教师应有明确的“双师型”意识, 把成为“双师型”教师作为不断提升自己素质的目标;二是专业课教师都应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 也是本专业、本行业实践操作的行家里手;三是每个“双师型”教师都应具有指挥、示范、教会学生专业技能的能力;四是一个学校的“双师型”教师应和学科、专业建设配套, 努力建成结构合理、数量适宜、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摘要:本文针对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 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就业导向,能力本位,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论行动体系及其特征——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 2002 (12)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浅谈城市空间增长对大城市发展的严峻挑战——以大连为例下一篇:浅谈沟通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