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语言教案

2023-01-25

教案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及教学对象的特点,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教学重难点等进行的设想和计划。以下是小编的收集整理的《高考诗歌鉴赏语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高考诗歌鉴赏语言教案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语言及风格专题复习教案

高考要求的语言鉴赏主要着眼于一个“懂”字,即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达作用,并能体会语言美,作一定程度的评述,这里着重阐述如何理解诗歌的语言并作一定程度的评析。

考查方向:

1、对关键词语的品味(含义及表达效果即炼字;

2、对诗句中某个字眼艺术效果的赏析,即赏析诗眼; 3. 对关键诗句的理解(含义、色彩、情味、效果等;

4、对语言风格的概括(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

5、对特殊词的赏析。(考查不多 专题讲解

一、炼字型

优秀的古代诗歌遣词用语准确精练,许多看似寻常的字词到了诗人笔下便有了丰富的内涵。能体会寻常词语的内涵,便是一种鉴赏能力。

(一炼动词。

例1:陶潜“悠然见南山”。“见”字用起来更能达意。“望”是有意识的,而见是无意识地,自然地映入眼帘。用一个“望”字,人与自然之间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仿佛在自然之外,自然成了人观照的对象。而用一个“见”字,人与自然不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在自然之中,与自然一体,我见南山悠然,料南山见我亦如此。与自然一体也就与天地一体,与宇宙一体,是天地境界或者近于天地境界。如果是望,就成了有意所为,而见字正写出了人与自然,乃至于宇宙之间的一种和谐。而且陶潜说:“久在樊笼

里,复得返自然”,这种返,觉解程度是很高的已经不是自然境界,而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例2:分析“云破月来花弄影“的艺术描写特色。

答:由于“云破月来花弄影”而使满篇生辉。这句词词少意多,一语三折。云、月、花、影四字写了三物四景,中间又用破、来、弄三字写出三种连续的动态:云破而有月来,月来而有花影,花影引出弄字,有弄而有花枝随风摇动、抚弄花影的幽雅姿态。仅仅七个字,从天上写到地下,云横皓月、风弄花影,构成了一幅幽美朦胧的画面。把云、月、花都拟人化了,赋予了它们丰富的情感和生命,同时使宁静的画面有了飞动之势。

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例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蒸”、“撼”具有夸张色彩。

例4: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郊兴》王勃

这句诗,“湿”言“光”,“疏”言“影”,本身就不寻常,王勃写春雨,雨下的时间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这个“湿”字极为确切。这个“光”字显得花有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夜影清疏,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完全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又显得有诗情,用字尽妙于此。

(二炼形容词。

例1:“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蝴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这是王驾写的《晴景》,王安石改后两句为“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除了易“蝴”为“蜂”,易“应”为“却”之外,炼字的关键就在于去“飞来”而改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动情地表现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例2:周密的"梦魂欲度苍茫去,怕梦轻还被愁遮"(《高阳台·寄越中诸友》,以"轻"字描状梦魂,化无形为有形,而且通之于表重量的触觉,更是形容词锤炼中通感的妙用。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也有副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3: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三炼数量词。

例1:“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僧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这故事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了,不必赘述。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认为既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几点”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气机流畅,韵味平添。

炼字型可参见金版教程94页(教师版172页。

【提问方式】]这一联(句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么作用?或与其它某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使用的修辞手法+描景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情境(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步骤可结合金版教程 95页(教师版173页。

答题示例: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问: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释含义。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描景象。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点情境。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问: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这是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的确像“铺”在江面上,体现出诗人用词的准确、形象(释含义、描景象;同时,用“铺”字还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和江面的平静,给人安闲、舒适的感觉(点情境。

诗歌总领课第二首诗天津卷《骤雨》中“卷”“吼”两词的表达效果也是炼字型。

例题还可参见金版教程 95页(教师版173页2010年重庆卷《菩萨蛮·北固题壁》。牛刀小试: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2007年全国I I卷 新晴野望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鄰鄰,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释含义、描景象。写出了雨后新晴美丽清新的景色(点情境。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风 王安石

一马春风北首燕①,却疑身得旧山川。 阳浮树外沧江水,尘涨原②头野火烟。 日借嫩黄初着柳,雨催新绿稍归田。 回头不见辛夷③发,始觉看花是去年。

【注】①北首:向北。燕,今北京市,时为辽国都城。②原:原野。③辛夷:木笔花,又叫迎春花。

问:颔联“阳浮树外沧江水”中的“浮”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答案:春风吹拂,江面水波荡漾;阳光普照,江水波光粼粼。远眺水天相接处,阳光随着波涛的涌动仿佛在漂浮、游弋、升腾(释含义、描景象。“浮”字写出了春风、江水、阳光的融合,赋予静态的景象以动态的美感(点情境。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晚望 [清]郑珍

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 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 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 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

问:这首诗字面平易,却实有刻炼之功。颔联“收”“出”两字以浅为深,用得很特别。请说说这两个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两个动词,答题时要考虑两字本身在诗歌中的含义,其次要考虑两字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作用。

答案:鸟儿隐没于碧空之中,却说被蓝天白云收了进去;农人田间穿行劳作,却说被翠绿的稻秧送了出来(释含义、描景象。一“收”一“出”,运用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情感,描绘出一幅清新明丽的春景图(点情境。

4.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碧湘门① 陶弼

城中烟树绿波漫,几万楼台树影间。 天阔鸟行②疑没草,地卑江势欲沉山。

【注】①碧湘门,即长沙(今属湖南城门。②行(hánɡ:行列。 问:这首诗最后一句哪一个字锤炼得最好?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答案:(1“沉”字好。城门地势低,放眼望去浩茫的江水仿佛要把远处的山峦淹没似的(释含义、描景象。“沉”字写出了水势之大,既传达了远水浩茫给诗人的强烈主观感受,又恰当地把握住了描写的分寸(点情境。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筝 唐·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问: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答案:“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人的情景(释含义、描景象;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愤,淋漓尽致地写出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点情境。

6、金版教程 97页13题,14题第2问(教师版176页13题、14题第2问 二:赏析诗眼型

诗有“诗眼”,词有“词眼”。这里的“诗眼”、“词眼”,就是指诗歌中提挈全篇、精练传神的字词。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析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品味,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起的作用。

如李清照《醉花阴》写主人公多愁善感、怜花怜己的性格情态,结尾写道:“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一个“瘦”字便是全篇的词眼。它形象地概括了全篇的词意,画龙点睛,使人物形象与环境显得十分协调。又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的“喜”便是题眼。八句诗中虽然未用一个“喜”字,但字里行间处处透露着“喜”意。在阅读中,发现并评析“题眼”,可以帮助体会诗歌丰富的内涵。

例:从军行

李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从军行”是乐府旧题,与诗歌内容无必然联系。这首诗描写了一位英勇无比的将军形象。首句写他过去的戎马生涯,“碎铁衣”,可见征战时间之长,战斗之酷烈;次句写眼前的境遇,“数重围”,可见危险之极;最后两句写其突破重围、奇路而归。一个“独”字,便是本诗的诗眼,这一个“独”字似有千钧之力,压倒了敌人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对这位老将军的英雄气概,竭尽了赞颂之能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或某词统领全诗的理由是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答题时要从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和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方面考虑。

【答题步骤】描景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析效果(该词在主旨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点情境(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示例: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问:“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点情境。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析效果。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牛刀小试:

1、(2005天津卷 湖洲歌(其六 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问: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答:“望”字起到对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四句诗紧紧围绕一个“望”字来写(析效果。北望燕云,不知命运如何;眼前望着大江东去,无力挽回颓势;向东西的四百州一望,不胜依恋之情(描景象、点情境。

2、(2005年江苏卷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问: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答:(作用问题上已说,即贯穿全篇(析效果 颔联:微风吹开,吹动竹子(引起怀恋故友之情 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

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琴上尘埃(描景象、点情境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酒泉子 潘阆

长忆西湖,尽日凭栏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有人说“长忆西湖”的“忆”字是全词的关键,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答案:全词围绕“忆”展开对西湖美景的描写,经“忆”字提示,下文便从现实中脱开,转入回忆。接下来一句,由今日的不懈思念,引出当年无尽的游赏(析效果、描景象,用感情带动写景,显示西湖风景十分美好,令作者念念不忘(点情境。

4、金版教程 96页第8题第1问(教师版175页第8题第1问 三:赏句型

赏句中要赏析的句子一般是指全诗中最为传神、最能使全诗生动飞扬的关键性句子。这是作者感情的喷发口,它能更好地显示诗歌的意境,它往往熔铸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艺术形象。

示例: (2009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严郑公①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②,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③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①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②箨(tuò:笋壳。③帙:包书的布套。 问: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解析:“色侵书帙晚”一句是描写竹影的,句中“侵”与“晚”最具特色,“侵”写出竹影随光线移动逐渐扩大之态,“晚”也是侧重于光线之暗,是竹影使人产生的错觉

【答案】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侵”字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晚”字写出了竹阴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提问方式】请赏析某句。

【提问变体】请分析某句诗的妙处。 【解答分析】(1从表情达意的角度去推敲。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首先应认真揣摩词语或诗 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及效果,赏析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怎样巧妙地传达出丰富的思想内 容,怎样使表达更准确、更生动、更含蓄的。 (2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去推敲。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要着重关注其表达技巧的运用。古代诗 歌常用的表达技巧有比喻、拟人、对偶、借代、双关、用典等。 (3从语言风格的角度去推敲。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要善于赏析其语言风格。常用的语言风 格有沉郁顿挫、清新质朴、生动形象、绮丽典雅等。 【答题步骤】 展开联想把该句景象描述出来,并分析此句所用的表达技巧或语言特色,点 出该句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描景象+析技巧)分析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艺术效果。 (点情境) 诗歌总领课第二首诗 2011 年天津卷《骤雨》中第二问就是赏句型。

1、(2011 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 山 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问: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答案: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 照天光云色。飞流而下时,水石相击,如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 雨的奇观(描景象)。这两句与前两句先抑后扬。前两句写山泉的平淡无名,为抑;这两句 彰显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析技巧)。为诗歌最后两句赞美山泉做了铺垫(点情境)。

2、(2011 年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 分) 晓至湖㈠上 [清]历鹗 出郭晓色微, 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 弥漫与天永。 折㈡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 三两列舴

艋。 安得学野凫, 泛泛逐清景㈢。 (选自《清诗选》) [注]① 湖:杭州西湖。②折:弯曲。③景:影。 问: 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3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解析】诗句通俗易懂,设题相当开放,答案有好几种,关键要围绕表达技巧进行答题, 只要能有根有据,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答案】①对比:以“有声”与“无影”对比(析技巧),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的 景致的深阔(点情境)。②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 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析技巧);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 境深阔、淡雅(或幽静、清新)(点情境)。(其它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3、(2011 年四川卷)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陈与义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 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

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选自《陈与义集校笺》) 【注】天经,姓叶,名德;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 指叶天经 问:请对这首诗第二联进行赏析。(5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答案:诗人客居外地,以诗自娱,观赏杏花,此种生活是苦是乐,是喜是悲,诗中并未 直接道出,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描景象)。“客子”对“杏花”,“诗卷”对“雨声”, 融情于景(析技巧),以自然清新的笔调表达了诗人了平淡闲适之情(点情境)。

4、见金版教程 97 页第 11 题第 2 问(教师版 176 页第 11 题)。

四、赏析语言风格型 “风格”是指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 艺术素养等造成的不同的创作特色。 如李白之诗清 新飘逸, 杜甫之诗沉郁顿挫, 陶渊明之诗冲淡平和, 王维之诗诗中有画, 韩愈的诗深奥险怪, 白居易的诗通俗鲜明。再如,按词论家说,苏轼、辛弃疾之词豪迈奔放,柳永、李清照之词 婉约含蓄。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 示例: 山中问答 李 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这首诗开头两句有问有答。问他何事栖于碧山,诗人却“笑而不答”。这笑而不答造成 悬念,以诱发人

们思索的兴味。“心自闲”三字,既是山居心情的写照,更表明“栖碧山” 的妙处在“悠然心会”。“桃花流水窅(yǎo)然去”是写碧山之景“别有天地非人间是对 “何意栖碧山”的回答,即这碧山让人“心自闲”,而不像“人间”那样令人烦恼,让人不 幸。在诗人看来,这“碧山”,这“桃花流水”都是美的,桃花流水窅然远逝,也是美的, 都出自“天然”,都让人心境悠闲。全诗用语新鲜自然,不落俗套,“不答”而答,转接轻 灵,活泼流利,具有一种清新美。 【提问方式】这首诗(词)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 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 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淡雅高远、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 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 笔调婉约、现实、浪漫、雄浑、旷达、豪放、俊爽、冲淡、沉郁、悲慨、清新、明丽、豪迈、 奔放、刚劲、低沉、幽怨、哀伤、凄凉、缠绵、清新飘逸、华妙艳丽、雄健高昂、悲壮苍凉、 严谨细腻等„„。诗歌语言的特点是许多学生难以品评的,我们以“三字六面”加以概括: (1)素(质朴、清新、淡雅、自然) 丽(绮丽、奇特、藻饰、华美) (2)直(明快、简洁、浅白、晓畅) 曲(委婉、含蓄、朦胧、慰藉) (3)阴(柔婉、凄靡、苍凉、沉郁) 阳(雄健、豪放、刚劲、浑厚) 语言风格类型可参见金版教程 95 页(教师版 173 页)。 【补充】 1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夸张手法,语言热情奔放,想象瑰丽神 奇,代表诗人李白。 现实主义:注重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精确细腻地描写想象,代表诗人杜甫。 2 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 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抒情婉转缠绵。 豪放:苏轼、辛弃疾 婉约:柳永、李清照、姜夔 隽永:李煜、刘禹锡 自然:谢朓、谢灵运 清新飘逸:李白 沉郁顿挫:杜甫 雄浑悲壮:屈原 淡远闲静:陶渊明 恬淡优美:王维 雄壮豪迈:王昌龄

豪放磅礴:曹操 旷达俊爽:杜牧 【值得注意的是】,某一风格的诗人的特例又往往是命题点。如,李清照长于婉约词, 也有“九万里风鹏正举”的豪放词;苏轼以“大江东去”的豪放著称,却有“十年生死两茫 茫”“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这般凄惋之作。】 宫廷诗:缠绵宛转 田园诗:恬淡宁静 山水诗:清新优美 边塞诗:悲凉慷慨 讽喻诗:沉郁激愤 咏史诗:雄浑壮阔 怀古诗:幽深绵长 送别诗:意蕴深远 【答题范

式】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名语言特色)+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 这种特色)+析感情(指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示例 : 春 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明特色,“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 真娇憨。 “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 丈夫的美梦(列例证。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析感情。 牛刀小试:

1、(2011 年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示秬秸① 张耒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 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释:①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问: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答案:要点一:平实,没有华丽词藻,明白如话,通俗浅显(明特色。如“捧盘 出户”“市楼东西”等(列例证。要点二:有韵味,写景、叙事,蕴含丰富(明特色。如, 开篇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清冷空寂的景色(列例证,透露出作者对卖饼儿 生活际遇的同情和关怀(析感情。 试题分析:审准题是解答这道题的关键,这道题隐含了两个要求,平实和有韵味,答题 时不可偏废。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干曲四首(其一) 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问: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4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答:这首诗歌的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明特色)何处住,在横塘, 通过自问 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例例证)烘托出一个素朴真 率的船家 女形象。(析感情)

3、见金版教程 96 页第 4 题第 3 问,第 5 题 2 问,(教师版 174 页第 4 题第 3 问,174 页第 5 题 2 问, 175 页第 9 题 1 问,)。

五、赏析特殊词型: 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 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

起强调作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竹枝词其一》刘禹锡)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使诗文更生动 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表颜色的词:这些词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 气氛。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两 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 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 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 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序匆匆, 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 就是抓住单一色彩表现 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 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红”中。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扬州慢》姜夔) 红藕香残玉簟秋。(《一剪梅》李清照)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杜甫) 要强调说明的是,炼字不单是炼声、炼形,同时也是炼意,只有篇中炼句,句中炼字, 切合题旨,适合情境,做到语意两工,这样炼出来的字才能真正精光四射,成功的炼字都是 和炼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牛刀小试:

1、(2007 年天津卷) 黄氏延绿轩 明 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问:“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答:写出了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茂盛;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

2、(2009 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寄 远 杜牧 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问: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3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答案:“悠悠”,写出了水面的平和、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清

寂。这景象既显出 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容与,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独。为第三句的“客心孤 迥”作了准备,打下了铺垫。

第二篇: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教案

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基于“少教多学”理念的诗歌教学策略研究

课题编号:JKGHYB-0978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教学目标 :

鉴赏诗歌语言,可从语言内容、语言风格、表达效果三个方面入手。依照诗词鉴赏家的观点,就是要培养“表情达意之美,语言特色之美、表达效果之美”的审美及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语言的分类和特点。

2、理解并掌握诗歌语言的风格。

3、掌握诗歌语言结构上的特点。 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语言内容

(一)从内容的角度分析,诗歌语言可分为:意象语言、情感语言、象征语言、典故语言。

1、意象语言(词语):诸如松、竹、梅、菊;大漠、边关、古道、烽燧;夕阳、落红、柳絮、杨花;子规、猿啼、寒蝉、乌鸦一类事物被人们赋予特定的象征意义。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以梅自喻,表现自己不与争宠邀媚、阿庾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其他常见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

2、情感语言(词语):“悲”“孤”等词语能直接表露感情,如“万里悲秋常作客”(杜甫《登高》);还有间接表露的,如“不堪身外悲前事,强向杯中觅旧春”(李益《答许五端公马上口号》),“不堪”“强”写出了诗人不堪回首青春年少时之佳境,只能从酒杯中去回想旧日的事了,传达出内心的凄凉、意绪的消沉。

3、象征语言(诗句):有些是某些诗句本身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有些是全诗常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即说理诗。如“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作者是在强调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杜甫《后游》),写江山花柳像在等待人们去欣赏,用来说明大自然了无私心的道理。

4、典故语言(词语或诗句):如“秋水”指眼睛,“盗泉”旧时常喻不义之财[见《尸子》卷下:“(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鸿雁”指书信(见《汉书》载苏武归汉之事)等。它们大多源于历史典故,这方面需要学生平时加强课外阅读,积累历史知识,提高文化修养。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化用了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的故事;《长亭送别》中的“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明显化用了白居易的诗句。

(二)从语法角度分析,要关注数量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

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基于“少教多学”理念的诗歌教学策略研究

课题编号:JKGHYB-0978

诗圣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不同时代的诗人都追求的一面艺术旗帜。“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含意是丰富的,“炼字”与“炼意”即其中之一。我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有的“新诗改罢自长吟”(杜甫);有的“夜学晓不休,苦吟鬼神愁”(孟郊);有的自诩为“江湖苦吟士,天地最穷人”(杜荀鹤);有的则感叹“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有的则“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方干)。

在汉魏以前可摘陶渊明的“悠然见南山”的“见”字,但“炼字”“炼句”毕竟是诗歌创作到了高度繁荣的唐代的自觉的产物。苏东坡曾说“诗赋以一字见工拙”,我国古代诗论中所说的“诗眼”“句眼”“一字眼”等等,就是对诗歌创作中的炼字所作的理论概括,也流传下“推敲”和“一字师”的佳话。炼字不单是炼声、炼形,同时也是炼意,只有切合题旨,适合情境,做到语意两工,这样炼出来的字才能真正精光四射。

沈德潜曾言:“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从诸多诗例来看,成功的炼字都是和炼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炼字,就是使“意”——作者主观的情思和作品所表现的生活具体化、生动化、纵深化与美学化,只有炼出具体生动的富于美学内容和启示性的字,才能使“意”具有感染人的力量。 炼字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

①五言炼第二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海暗三山雨,花明五岭春。” ②五言炼第三字:“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 ③五言炼第五字:“晓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草生公府静,花落讼庭闲。” ④五言炼第二第五字:“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⑤七言炼第二字:“山入白楼沙苑暮,潮生沧海野塘春。”“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⑥七言炼第五字:“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⑦七言炼第七字:“青枫江上孤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⑧七言炼第二第五字:“雪霁山门迎瑞日,云开水殿候飞龙。”“鱼含月影随云动,鸟吐花声寄树闲。” 从大的范围来说,古典诗歌的炼字有炼实词与炼虚词两个方面。

1、数量词

例1,庾信《小园赋》中的“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前人就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 例2,李商隐的《锦瑟》,开篇就是“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五十弦”“一弦”“一柱”这些并非富于诗意的数量词,在诗人的笔下,却获得了一种朦胧之美与多义之美。

例3,“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诗僧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支开”,使“一支”与“早”意丝丝入扣。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

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基于“少教多学”理念的诗歌教学策略研究

课题编号:JKGHYB-0978

例4,杜甫《曲江二首》之一中“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落下一片花瓣都要减掉一层春色,而今,万点飘坠,落花纷纷,更使人烦恼愁闷。通过描写一片飞花,春残之始,风飘万点,春残欲尽的残春景色,抒发诗人满腹的怨愁。

例5,许浑的《自楞伽寺晨起泛舟道中有怀》“一声山鸟曙云外,万点水萤秋草中”中,“一声”“万点”,一“鸣”一“栖”,一闻一见,入微地描述了清晨景色,别具一番赏心悦目的风韵。

2、名词:

一些意象名词,由于意象的独特性或代表性,可以通过它理解作者的思想或感情,尤其是多个名词连用时,意象的组合会营造一定的意境。如有送别相思之情的诗作常常会出现柳、酒、月、雁、楼等意象。如赵嘏的《寒塘》“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游子心中蕴积的愁情,因秋而触发,化作无边的乡愁;孤雁从南楼飞过,凄哀的鸣叫,使乡愁更加上一层“雁归人未归”的感伤。情景交融,含蓄而耐人寻味。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3、动词

例1,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颈联,对仗工整,意境优美,野竹与云气相接,这本是一幅静景,但诗人用了一个“分”字,就有了动的意味,它使人联想到随山冈徐徐移动的云雾,不断从野竹稍头飘过的情景。一线泉水,凌空飞泻,这本来是一幅动景,然而诗人用一个“挂”字,就由动化静了,它使人想见到山峰的陡峭和山泉垂直落下的图景。

例2,杜甫《春望》第三四两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和“惊”都是炼字。它们都是使动词:花使泪溅,鸟使心惊。春来了,鸟语花香,本来应该欢笑愉快;现在由于国家遭逢丧乱,一家流离分散,花香鸟语只能使诗人溅泪惊心罢了。

例3,杜甫的《曲江对雨》诗中“林花着雨胭脂湿”句,“湿”字驳落,苏轼、黄庭坚、秦观、佛印分别以“润”、“老”、“嫩”“落”补缺,都不及“湿”字鲜明生动。

例4,“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王勃《郊兴》)看这句诗,“湿”言“光”,“疏”言“影”,本身就不寻常,王勃写春雨,雨下的时间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这个“湿”字极为确切。这个“光”字显得花有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叶影清疏,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完全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又显得有诗情,用字尽妙于此。

例5,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

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基于“少教多学”理念的诗歌教学策略研究

课题编号:JKGHYB-0978

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6,秦观的“山抹微云,天粘衰草”,是取“抹”“粘”的动作勾画出的线条轮廓。

例7,洪瑹《阮郎归》词写春光:“绿情红意两逢迎,扶春来远林。”凭着一个“扶”字,我们感受到了从树林深处步步走近的春天。

4、形容词

例1,王维《观猎》第

三、四句:“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这两句话共有四个主谓短语,“枯”“疾”“尽”“轻”,都是谓语。“枯”与“尽”是平常的谓语,而“疾”与“轻”是炼字。草枯以后,鹰的眼睛看得更清楚了,诗人不说看得清楚,而说“快”(疾),“快”比“清楚”更形象。雪尽以后,马蹄走得更快了,诗人不说快,而说“轻”,“轻”比“快”又更形象。

例2,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像一幅巨大的风景画,形象地描绘了塞外辽阔苍凉的景象。“直”字展现一种挺拔坚毅之美;落日之圆,衬托在万里戈壁背景之上,给人以苍茫之感。二字将直线之美与浑圆之美融为一体,画面壮观,他字确实难以代替。

例3,吴文英的“乡梦窄,水天宽”(《鹧鸪天·化度寺》),“窄”与“宽”形容与对照俱妙;周密的“梦魂欲度苍茫去,怕梦轻还被愁遮”(《高阳台·寄越中诸友》),以“轻”字描状梦魂,化无形为有形,而且通之于表重量的触觉,更是形容词锤炼中通感的妙用。

还有两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表颜色的形容词于句首与句末的运用。

例4,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中的“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郭彦深就说“‘漠漠’‘阴阴’,用叠字之法,不独摹景之神,而音调抑扬,气格整暇,悉在四字中”。

例5,《诗经》早有“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而黄山谷《咏雪》的“夜听疏疏还密密,晓看整整复斜斜”,可以说是后来居上。

例6,“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蝴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这是王驾写的《晴景》,王安石改后两句为“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除了易“蝴”为“蜂”,易“应”为“却”之外,炼字的关键就在于去“飞来”而改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动情地表现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炼形容词置于句首或句末的,如杜甫的“青惜峰峦过,黄知桔柚来”“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翠干危栈竹,红腻小湖莲”“青青竹笋迎船出,白白江鱼入馔来”,是形容词炼于句首,有如现代的印象派绘画,首先捕捉的是色彩鲜明的印象。王维的“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李清照的“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都是形容词炼于句末的范例。而元稹的“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李商隐的“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也是炼形容词于句末,

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基于“少教多学”理念的诗歌教学策略研究

课题编号:JKGHYB-0978

本是表热闹的宫花的“红”,又以表冷清的“寂寞”形容之,炼字而运用矛盾修辞法,更觉含情深婉。

形容词的活用,可化腐朽为神奇,蒋捷《一剪梅》“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中,形容词“红”“绿”用作使动词,诗人通过樱桃变红、蕉叶转绿的动态,抒写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如果“红”“绿”仍作形容词用,说成“樱桃红,芭蕉绿”,就会味同嚼蜡。又如周邦彦的“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将莺雏与梅子的变化和风雨联系到了一起,由形容词转成动词的“老”“肥”,有如灵丹,在句中起到了点铁成金的作用。

5、副词

在古典诗词中,副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婉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如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周邦彦《咏蔷薇》:“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用了一个虚词“似”,便使蔷薇处于与人似和不似之间,显出无限情韵。阴铿写送行迟到,只见“泊处空余鸟,离亭已散人”,虚词“空”“已”若不经意进入诗中,对于描画诗人惘然若失的情状却有着画龙点睛的妙用。又如王昌龄《闺怨》中的诗句“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登翠楼时兴冲冲,而因闯入眼帘的柳色却想起了丈夫,生发出伤感,这种情绪上的变化仅一“忽”字就传达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6、“诗眼”“词眼”与炼字

中国古典诗人十分重视字句的锤炼,有“诗眼”“词眼”之说。“诗眼”见诸魏庆之《诗人玉屑》,“词眼”见诸陆韶《词旨》。一般指五言中之第三字,七言中之第五字,也有以第二字、第四字乃至末字为“眼”的。其实,“眼”就是诗句的关键处,不拘在腰在膝在足。诸如“孤灯燃客梦,寒杵捣乡愁”的“燃”“捣”,“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都是论家津津乐道的著名的“眼”。

诗词的写作,始于意格,成于字句,于是,前贤们从修辞学的角度,推崇诗词字句的工巧,把字工句警当做毕生追求的目标,为之殚精竭虑。的确,字句锤炼得好,可以带动全篇,所谓一字妥贴,则全篇生色。

具体地说,在诗词的关键去处,一个妙煞的字眼,可以有声有色,极致入微,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甚至可以营造出一种意境。孟浩然的名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中的“淡”和“滴”,历来备受赞赏。“淡”状出视觉感受,“滴”达出听觉感受,“淡”和“滴”染出一种冷漠、孤寂的境界。上述“春风又绿江南岸”,据洪迈《容斋续笔》记载,王安石原稿作“到”,又改“过”“入”

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基于“少教多学”理念的诗歌教学策略研究

课题编号:JKGHYB-0978

“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这个“绿”字果然鬼斧神工,把春天的气息鲜丽地点化出来。与此相类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赞道:“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莫怪乎北宋时人赠给宋祁一个“红杏尚书”的雅号!

然而,“诗眼”“词眼”不是孤立的“炼字”。前贤们仅从修辞学的角度探求,究竟层次偏浅;而从局部与整体的辩证关系上去理解,从全篇的章法结构上去分析,才有可能探得真髓。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对此有精辟的论述:“余谓眼乃神光所聚,故有通体之眼,有数句之眼,前前后后无不待眼光照映。若舍章法而专求字句,纵争奇竞巧,岂能开阖变化,一动万随耶?”以此,“炼字亦须遥管遥应也”。刘熙载更把这种观点拓展到其他文学门类甚至经义的领域,称作“文眼”。他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又说,“字句能与篇章映照,始为文中藏眼,不然,乃修养家所谓瞎炼也”。也就是说,“炼字”局部点化之功,仰仗于整体构思的“前注”“后顾”。设若没有“顾注”,竞竞吹求造语之巧,苦苦推敲一字之工,不但追寻不到意境,反而由于斧凿做作,惹人生厌。

王国维力主境界说,他赞赏宋祁的“闹”字炼得好,是因为着眼于境界,看他一语道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人间词话》)。作诗点眼,犹如画龙点睛,诗无眼则佳处不见,龙无睛则神采尽失,点眼时眼要挺要响,用实字则挺,用动字则响。

五言诗点眼多在第三字,七言诗点眼多在第五字,和节奏多作上二下三与上四下三有关。在五言诗的完全句中,常常上二字是主语,第三字是动词所在;在七言诗的完全句中,常常上四字是主语,第五字是动词所在。动词是叙事、写景、状物、抒情的关键字,因而自然成为锤炼字眼的重要对象。

但若把诗眼定死在五言诗的第三字、七言诗的第五字上,则又未免偏颇。因为诗句的语法结构多种多样,并不都取上述完全句的格式,而诗眼也并不局限于动词一个类别。

“身轻一鸟过”“白玉堂深曾草诏”,便是不受诗眼在第

三、五字说法局限的例子。在词里,句子参差不齐,句法千差万别,当然更无从咬死第几字方得为眼,所以“绿肥红瘦”(李清照)既不妨以

二、四字为眼,“宠柳娇花”又不妨以

一、三字为眼。

杜甫的《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自”与“空”两个副词恰恰是本诗的诗眼,只有悟懂了它们,我们才能够深切地体验到祠堂凄凉冷落的气氛,而诗人的万千感慨也正是由此而生发的,假如我们不能理解这一点,我们就体验不到诗人表现出来的感伤叹惋的情调。。

二、课堂小结

诗歌鉴赏应从语言入手,抓住诗眼,特别是动词,形容词,名词等极易被锤炼的字词,感受古

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基于“少教多学”理念的诗歌教学策略研究

课题编号:JKGHYB-0978

人锤炼词句的精妙,词义的丰富,意蕴的深远。同时,也可通过情感语言把握诗人抒发的情感,表达的志趣。

三、作业布置

做2013年高考语文课标卷诗词鉴赏试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诗歌语言风格的种类。

2、掌握高考诗歌语言风格试题的特点及答题方法。

3、提高学生多角度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重点难点:

1、正确理解诗歌语言风格的种类。

2、掌握重要诗人的诗歌风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语言风格的分类

1、平淡(质朴、朴素):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不追求词藻的华丽,语言力求朴素,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之中蕴含着深意,读来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诗人的真功夫。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平淡之中却蕴含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

2、工丽:既讲究辞藻华丽,又讲究对仗工整。理解时可以借助对仗。如杜甫《观山水图》中的“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3、优美(绚丽、绮丽):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诗。

4、直率(率真):语言毫不隐晦,毫不修饰,依照情感的原样直接写出。如《诗经·硕鼠》。

5、委婉(含蓄):其特点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常常不是直接叙述或抒情,而是通过写与本意看似无关的事物,或者通过对比而委婉地表达内心的情感。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写出,而写了“何当共

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基于“少教多学”理念的诗歌教学策略研究

课题编号:JKGHYB-0978

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6、清新:其特点是比喻新颖,用语通俗。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有近景,有远景,有实景,有虚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

7、明快: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如白居易的新乐府诗。

8、自然:指诗词语言不留雕琢的痕迹,率真朴素,多用口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韵味无穷,不使人感到做作。李白曾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说明自然的风格。如李白《古朗月行》中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写出了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不加雕饰,生动自然。

9、清幽:清静而又幽深,表面看似平淡自然,细细体味却意味深远。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前两句用不见人影而闻人声的情景,烘托出山的空寂清冷,后两句用夕阳返照之光映着林中的青苔,进一步渲染了山的特点,给人一种无比清幽的美感。

10、雄奇:气势雄伟,立意奇特。如李贺《梦天》中的“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就是说九州小得像九个烟点,大海小得像杯中之水。

11、奔放(豪放、豪迈):指直率而有气势。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于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

12、悲慨: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歌以苍茫原野为背景,勾勒出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苍凉悲壮,慷慨激昂。

13、凝练(洗练):语言表达是通过千锤百炼而达到质朴、省净、流畅、圆润、洒脱、意韵无穷的境界。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连”与“入”相携,织出一幅烟雨迷蒙的愁网,并以“孤”为动力,把人进一步推进萦怀的离情之中,加之冰心玉壶的绝妙比喻,作者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脱然而出。语近俗白却字字枝根相连,不可分割,匠意极深而不见斧凿。

14、沉郁: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的诗律和铿锵的音韵。如杜甫的《登高》就是这种风

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基于“少教多学”理念的诗歌教学策略研究

课题编号:JKGHYB-0978

格的代表作。

需要指出的是,风格指的是艺术创作上的独到之处,每一个诗人都各有自己的风格特点,而同一个诗人也可能具有多种风格。因此,我们应熟悉一些作家的语言风格:

二、常见著名诗人的诗风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 杜甫的沉郁顿挫 白居易的通俗易懂 李白的豪迈飘逸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 杜牧的清健俊爽 李商隐的朦胧隐晦 王维的诗画一体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 高适的悲壮苍凉 李清照的缠绵悱恻 陆游的悲壮爱国 孟郊的俊寒清冷 贾岛的孤峭清瘦

三、小结:

诗歌的语言风格是极具诗人个性特点的。只有把握诗歌的风格,才可以从语言入手,通过品读诗歌的语言,形象,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领悟诗歌的意境之妙。

四、布置作业:

背诵重要诗人的诗歌风格,掌握诗歌的风格分类。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古代诗歌结构特点。

2、理解高考诗歌鉴赏结构类试题的命题规律。

3、掌握诗歌鉴赏结构类试题的答题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古代诗歌结构特点。

2、把握高考诗歌结构类试题的题型和答题技巧。 教学过程: 一,常见结构特色

在古代诗文中,有一些特殊结构形式的词,常能出现特殊的表达效果:

1、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

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基于“少教多学”理念的诗歌教学策略研究

课题编号:JKGHYB-0978

高》),“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李煜《浪淘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2、倒装:一般表强调。如“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正常表述为“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雨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正常表述应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3、意象名词罗列:使描写更像特写镜头,能营造出特定的意境。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杨柳岸晓风残月”“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庭坚《寄黄几复》)。 二,教学总结 : 应考策略和规范答题

(一)、炼字型

如何解答炼字型试题?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规范答题模型: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例1】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问题: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1)、同意。看,在诗中是回望的意思。(步骤一)。

(2)、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

(3)、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例2】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清平乐·村居(辛弃疾)

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基于“少教多学”理念的诗歌教学策略研究

课题编号:JKGHYB-0978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问题:“溪头卧剥莲蓬”中的“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一字用得恰到好处,给全句或全词增辉)。你同意此说吗?为什么? 答:(1)“卧”是躺着的意思。

(2)一个“卧”字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真实生动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3)“卧”字使用极妙,它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意境更加耐人寻味。

(二)、“诗眼”型

1、提问方式:

(1)、这首诗(词)的诗(词)眼是什么?为什么?

(2)、全诗围绕某字展开,请结合全诗分析。

(3)、有人认为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

2、规范答题模式:

(1)、指出该字或该词在表达主旨上所起的作用。 (2)、结合诗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写了哪些内容。 (3)、分析该字在诗歌结构上起的作用。

3、答题示例: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问: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答:(1)、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的家园之思。

(2)、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

(3)、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三)、语言风格型

如何解答语言风格型试题?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请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4、规范答题模型:

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基于“少教多学”理念的诗歌教学策略研究

课题编号:JKGHYB-0978

(1)用两三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的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例1】,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长干曲四(其一)

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问题:品评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答:(1)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指出语言特点2分)

(2)“何处住”,“在横塘”,自问自答的对话描写,语言朴素而明快,体现了一种纯朴自然的美。(结合语句具体分析得2分)

(3)表达了诗人对纯朴率真的船家女的喜爱之情。(指出表达感情得2分) 【例2】,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问: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1)、此诗特点是清新自然,运用口语。

(2)、“黄莺儿”是儿话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

语言表明了打黄莺儿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

(3)、这样非常自然的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四)、语言结构型

【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2009年山东卷)

寄 远

杜 牧

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问: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 答:(1)、“悠悠”,写出了水面的平和、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清寂。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容与,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独。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了准备,打下了铺垫。

三、课堂小结

诗歌的篇幅有限,又有韵律的要求,为了在有限的字数内表达丰富的内容,抒发或强烈或真挚的情感,有时就必然要改变句子结构,选择叠字叠词等特殊方法。这样的特点,就要求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利用这一结构特点准确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试题规律,掌握做题的方法和思路。

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基于“少教多学”理念的诗歌教学策略研究

课题编号:JKGHYB-0978

四、布置作业

做2013年高考安徽试卷诗词鉴赏试题。

第三篇:诗歌鉴赏之语言特色教案

诗歌鉴赏之语言

语言特色

一、【解题指导】

这类试题题目一般设置为“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答题步骤是:(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二、【答题示例】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三、【风格解析】

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有助于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提升语言的鉴赏水平。诗歌的语言风格主要有:

(1)含蓄 含蓄凝练指意在言外,常常不直接叙述,而是曲折地倾诉,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往往在于不直截了当地说出情感,而是将情感融于所描绘的形象之中。含蓄的手法,可以使诗歌所表现的情更深、意更重、味更浓。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孟浩然乘舟远去,而送行的作者却久久不肯回转,伫立目送,直到船帆在遥远的天际消逝无踪。这里借形象的图景表达诗人与孟浩然的感情之深。再如杜甫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眼泪痕干。

这首诗采用“移情”手法,通过“遥怜”“未解”“湿”“干”等词,含蓄地表达了望月思亲的苦思之情。

(2)平淡 平淡即质朴。其语言力求朴素,不加修饰,不追求词藻的华丽,在平淡平实之中蕴含着深意。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如王维的《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写出门在外的人思念家中人。

1 白居易《卖炭翁》中的“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终,卖炭得钱何所营”,关汉卿《四块玉·别情》中的“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都接近口语,通俗易懂。又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于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

(3)绚丽 语言追求华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工整的对仗。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色新奇而真切,使得整个形象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语言有鲜明的色彩感,而且设色对比强烈,写出了春日江南的明艳如画,抒发了诗人无比喜悦之情。

(4)明快 语言直接、明朗、爽快、干净利落。李白的名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给人以置身于舟中,飞梭于水上之感。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中的“即”、“穿”、“便”、“向”,表现了快捷的速度和跳跃的节奏,诗人喜不自胜的心情跃然纸上。再如白居易的《白云泉》: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这首七绝犹如一幅线条明快简洁的淡墨山水图。诗人采取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由比喻恬淡的胸怀与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波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旨远,意在象外,寄托深厚,理趣盎然。 (5)奔放 直率而有气势。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于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豪迈气魄。

(6)清新 用语新颖,不落俗套,给读者以清风扑面之感。如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四句写四景,有动有静,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白居易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等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7)自然 即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言,多用口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韵味无穷。如李白的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8)沉郁 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如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附】回答语言风格的词:

清新自然、朴实无华 华美绚丽、明白晓畅 多用口语、简练生动 婉约缠绵、委婉含蓄 雄浑豪放、慷慨悲凉

2 诗歌语言的个人风格

陶渊明--朴素自然 杜甫--沉郁顿挫 白居易--通俗易懂 李白--豪迈飘逸 王昌龄--雄健高昂 杜牧--清健俊爽

李商隐--朦胧隐晦 王维—清新自然 温庭筠--绮丽香艳 高适--悲壮苍凉 李清照--缠绵悱恻 陆游--慷慨悲凉 辛弃疾—豪放悲慨

杜牧—俊爽明快

苏轼——豪迈旷达

四、【课堂演练】

1、谈谈下面这首诗的语言艺术。

春 怨 唐·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叙),“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析)。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评)。

2、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 (金)吴激①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次宴会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②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③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答: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炼字

一、【解题指导】

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谴词时进行精细的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或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主要表现为:

1、炼动词,动词在诗歌里具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巴尔扎克语)的神奇作用。在勾勒形象、传情达意、摹写物态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而诗歌语言的"凝练"特点在动词的应用上,也表现的最为突出。

2、炼形容词,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的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

3 其物,如历其境。这种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大部分是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3、炼数量词。数量词大约和讲究概念与逻辑的数学、物理有某种密切的关系,因此,从文学特别是诗歌的角度来看,它似乎是枯燥乏味的。其实不然,优秀诗人的笔就仿佛是童话中一根可以使沙漠涌出绿洲的魔杖,那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他们的驱遣之下却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这类题的提问方式是:“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具体答题步骤是:(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二、【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三、【分类指导】 1.品味词语

(1)精炼传神的词 抓炼字。所谓炼字,就是锤炼诗歌的词语,使之生动、形象、精练、传神。古人写诗,十分讲究炼字,因为经过作者锤炼过的关键字词,常常是最能表露诗歌情感和体现诗歌语言艺术的地方。这些词语一般是动词、形容词、数词和副词。

①传神显旨的词。用凝炼的文字表达丰富的内涵。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诗句中的“尽”是“都”的意思,着一“尽”字,写出了征人无一例外的不尽的乡愁。如林升《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首诗的后两句表面上是说那些宴乐西湖流连光景的游人,陶醉于香风而逍遥自得。实际上这一“醉”字表明了那些忘怀故国的可耻嘴脸,他们不但志气丧失,甚至连骨气也没有了。这一字凝聚了作者的感慨和激愤。

要特别注意五言诗的第三字和七言诗的第五字。并根据诗意体会诗人的“炼字”艺术。

②以动衬静的词。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诗句中的“喧”和“动”二字,以动景衬静景,使境界更为幽深,以便更好地表现诗人恬静的内心世界。

4 ③化静为动的词。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曲中,“聚”“怒”二词化静为动。山本来是静止的,着一“聚”字,很好地表现了峰峦众多,聚集到一起的动态。“怒”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写出了波涛汹涌澎湃的气势。

④以动写静的词。如张先《天仙子》:

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

月本是相对静止的,但因为有了云的飘动,将“月”也写得动起来了。着一“破”字,写出明月冲破云层的动感。“花”本也是相对静止的,但着一“弄”字,便将它写得摇曳多姿起来。“弄”字意在点明:从云缝中探出头来的月亮,把月光洒在娇花上,像给娇花蒙上了一层轻柔的白纱,晚风轻轻地撩拨着含羞带娇的花。花在月光的映照下摆弄着娇羞柔美的倩影。“破”、“弄”两词,将云、月、花三种景物都人格化了,富有生命感。

⑤以实显虚的词。如宋祁《玉楼春》: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春意”是只可感知,不可听闻的。春天来了,红色的杏花挤满枝头,诗人就在这幅春景图上着一“闹”字,用拟人手法,把它写活了。这一“闹”字既是绘景,又是写情,它不仅描绘了杏花盛开的艳丽景色,还写出了在春风吹拂下,杏枝摇曳,花儿微动的活泼神情。

⑥以乐衬哀的词。如杜甫《春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鸟语花香,本是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色,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泪落心惊。句中的“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奇、形象,而且增添了诗人的离愁别恨。这样以乐景衬哀情,就使哀情更哀了。 (2)叠音妙用的词

叠音词用于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突出强调。如《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诗中用了“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六个叠音词,“迢迢”写牵牛星之远,“皎皎”写织女星之明,“纤纤”写素手之细,“札札”写机杼之声,“盈盈”写银河之水,“脉脉”写相视之态。这些叠音词既是对外在情景的细致描绘,又是作者内心真挚感情的巧妙抒发。 (3)颜色渲染的词

表颜色的词语可以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烘托感情。欣赏时,首先要善于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词语,体会诗歌流露的感情色彩。姜夔《扬州慢》: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5 昔日十里扬州路上的歌女青楼与如今的荠麦青青形成鲜明的对比,以突出眼前的荒凉。又如杜甫《绝句四首》: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一二句中黄与翠、白与青,互相映衬,物象的色相、明度、彩度之间是那么协调,整个画面展现出清晰的空间感与和谐的暖色感。 (4)拟声形象的词

有些拟声词也属叠词,在诗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其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白居易《琵琶行》: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呕哑嘲哳难为听。

诗中用了“嘈嘈”、“切切”、“间关”、“呕哑”、“嘲哳”等拟声词,把抽象无形的乐声写得生动传神、具体实在,使人顿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逼真感受。 2.把握句法

把握句法主要指把握诗中的倒装句。“近体诗”和后来的词曲,除押韵和字数限制外,还要讲究平仄的调配和对仗的工稳,因此需要倒装;有时是为了强调,更好的表情达意,也采用倒装的句式。如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定语“孤城”挪前,除了为符合七绝平仄格式外,目的还在于突出和强调玉门关所处孤立突兀的地势。又如王维《山居秋瞑》: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按客观环境中的动作顺序,应是“浣女”之归造成“竹喧”;渔舟之下导致“莲动”。但如果就这样呆板地铺叙直陈为“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画面中心就是“竹”和“莲”,便归于静止。按诗中顺序的安排,“竹喧”“莲动”便成为“浣女”“渔舟”入画的引子。于是画面中心移到了动作的主动因素“浣女”“渔舟”上。“浣女”“渔舟”之动,不仅远比“竹”“莲”之动鲜明可见,而且它们作为动作的起点和动力,使过程得以不断持续。这就大大增强了画面的动作性、鲜明性。

四、【课堂演练】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辽宁卷)

东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5分) 【答案】“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3分)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

6 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2分) 以上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2、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黄氏延绿轩 [明]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注]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芜,丛生的草。

(1)“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答:(1)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早 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传说诗的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读后说;“‘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齐己深为佩服,便将“数枝”改为“一枝”,并称郑谷为“一字师”。请为郑谷说说改字的理由。

答:“一”在这里是独一无二的意思,“一枝开”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

【附】意象积累:

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柳絮——表送别离愁

红豆——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

双鲤——代书信(鸿雁亦有此意) 采薇——指隐居生活

折桂——比喻科举及第

击楫——指报效国家、收复失地

松——

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 竹——

竹在传统文化中代表着一种高洁的品行。

梅——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不畏严寒,品格高洁,傲然独立、意志坚强、敢为天下先等。

菊——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

莲——由于“莲”与“怜”音同,借以表达爱情。

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杜鹃——凄凉、哀伤的象征。

鹧鸪——鹧鸪鸣声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常指代这类情感。

蝉 —— 寒蝉常常是悲凉惆怅的代名词。

鸿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之伤感。 西风——往往表达伤感、不平

第四篇:高考诗歌鉴赏(形象)教案

高考复习之诗歌鉴赏(探究诗歌形象)教案

授课人:姜仁斌

一. 教学要点:

1. 了解古典诗歌的形象。 2. 了解古典诗歌的形象的分类。

3. 了解古典诗歌形象的分析方法及表达方式。(教学重点) 4. 进行诗歌情感及思想的审美教育。

二. 导入新课:

展示《过零丁洋》诗。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皇恐滩头说皇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 请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飘摇雨打萍”这句诗。 (2). 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什么样的形象?

问:请问大家,它是谁的诗?它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英雄形象?我为什么选这首诗作为我们今天的诗歌鉴赏第一节课的开篇?

答:文天祥,这是一个英雄的形象。 这首诗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高亢的语调、磅礴的气势,表达了诗人的高尚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爱国精神,这句诗也因此成为后世人传颂永久的名句,成为一曲千古不朽的壮歌。

在其后的历史长河中,只要在民族存亡的关头,我们总要想起文天祥,以他的这句诗激励国人。

我为什么要选这首诗,还因为文天祥为潮汕人所爱戴、景仰,文天祥舍生取义的爱国精神成为了潮汕文化的核心,我们为此感到骄傲。

文天祥曾经在潮汕地区组织义军,抗击元军,最后被俘,但他不为元军所屈,

1 写下了《正气歌》这些气贯长虹,流传壬古的诗篇。千百年来,每当清明节来临,潮汕的老百姓都会举行祭社,祭拜“宋朝大元帅”,纪念文天祥及阵亡的南宋将士。

鉴赏诗歌:

1. 请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这句诗。

答:作者用比喻的手法,以凄凉的自然景象为喻,把“国事的衰微”比喻为“风中飘零的柳絮”,极深切地表现了他对山河破碎的忧国之恸;接着作者又把自己“亡国孤臣”的命运比作“无根的浮萍”漂泊在水上,无所依附,而诗人再在"萍"上著"雨打"二字,就更显凄苦。诗人把自己的坎坷命运与国家的前途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形象鲜明,感情挚烈,读了为之怆然!

2. 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什么样的形象?

答:这首诗饱含沉痛悲凉,既叹国运又叹自身,最后一句却由悲而壮、由郁而扬,迸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发出正义之声,塑造了视死如归、舍生取义的民族英雄形象。

二、通过这首诗歌的学习,我们重温了文天祥的英雄形象,也更加热爱我们的家乡。但我们今天学习的重点,应该是以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为引,来学习如何鉴赏古典诗歌的艺术形象。 1.什么是诗歌形象?

形象:诗歌形象是指诗人借以表达思想情感的具体可感的物象或画面,它可以是人,也可以是自然景物。

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通过伟大的艺术形象流传于世,古代诗歌同样是如此,我们阅读鉴赏诗歌,首先要对诗歌的形象进行审美,通过体会诗歌中形象,引起我们内心的共鸣,达到欣赏的目的。 2.诗歌中形象分类:

1.自然形象(景、物)

2 2.人物形象(主人公,诗人) 3.分析形象的意义:

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三、再次回顾文天祥《过零丁洋》的艺术形象。 1.在这首诗中,它塑造几种形象,分别是什么?

自然形象:“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飘摇雨打萍”中 “飘零的柳絮”, “雨打的浮萍”,这些都构成诗歌中鲜明的自然形象。作者以这些形象为喻,表达了作者对身世飘零的感叹,对国事破碎的担扰。

诗歌中的自然形象,常常起烘托气氛,借景抒情的作用。

人物形象:最后一句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直抒胸臆,塑造了视死如归、舍生取义的民族英雄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能突出主旨,表达诗人的思想与情感。

在这首诗中,主人公的形象等同于诗人的形象。

所以我们要了解一个伟大的人物,最好的办法就是走进他的作品,才能最真实地走进他的心灵世界。

四、人物形象的类型。

我们阅读到古典诗词,有各式各样的人物形象,他们也许是英雄,也许是平民,也许人生得意,也许失意坎坷,也许豪气冲天,也许忧郁低回,也许有人以天下为已任,有的人回归个人田园。这些多姿多彩的人生状态都以形象呈现在我们的诗歌中,为我们文化提供了范本,为我们中国的人的精神生活提供学习的对象。

我们今天集中来探讨哪几类人物形象最具有典型意义,最值得我们关注。

问:大家先思考一下,在我们阅读到诗歌当中,哪些诗歌给你留深刻的印象?诗歌中的哪些形象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能不举例说明一下?

常见的形象:

1. 英雄。2. 隐者。3. 游子。4. 思妇。5. „„

举例赏析:其一

3

塞 下 曲 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问题:这首诗写将军夜猎这一情节,请结合诗句对如何刻画将军这一形象略作分析。

首句写将军夜猎场所是幽暗的深林;当时天色已晚,一阵阵疾风刮来,草木为之纷披。这不但交代了具体的时间、地点,而且制造了一种气氛。“林暗草惊风”,着一“惊”字,渲染出一片紧张异常的气氛,而且也暗示将军是何等警惕,为下文“引弓”作了铺垫。

次句即续写射。但不言“射”而言“引弓”, “引”是“发”的准备动作,这样写能启示读者从中想象、体味将军临险是何等镇定自若,从容不迫。在一“惊”之后,将军随即搭箭开弓,动作敏捷有力而不仓皇,既具气势,而形象也益鲜明。

后二句写“没石隐羽”的奇迹,把时间推迟到翌日清晨,将军搜寻猎物,发现中箭者并非猛虎,而是蹲石,令人读之,始而惊异,既而嗟叹,原来箭杆尾部装置着白色羽毛的箭,竟“没在石棱中”,入石三分。这样写不仅更为曲折,有时间、场景变化,而且富于戏剧性。

看到诗中箭入石的描写,我们会油然联想:如果射中的真是老虎将会射成什么样子?如果在战场上射击敌军兵马呢?于是,一位武艺高强、英勇善战的将军形象,便盘马弯弓、巍然屹立在我们眼前了。

思考:这首短短的小诗,是用什么手法把这个将军的形象刻画得这么栩栩如生的? 1. 景的烘托。 2. 白描,动作传神。 3. 虚实结合。

英雄的形象象常常用一些什么样的形象来寄托,来烘托? 弯弓,抚箭,射雕,豪饮;铁马,关山,明月,大漠;等等 * 英雄形象常用词:

* 矢志报国、转战沙场、建功立业、杀敌立功 * 厌恶战争、反对征战、思乡思亲、孤独寂寞

4 其二:

春夜闻笛 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问题:这首诗是诗人谪迁江淮时的思归之作。谈谈诗中通过“笛”“迁客”“雁”等形象,来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并作分析。

这首诗前二句写闻笛。此时,春方至,山未青,夜犹寒,而军中有人吹笛,仿佛是那羌笛凄厉地呼唤春归大地。这笛声,这情景,激动士卒的乡愁,更摧折着迁客,不禁悲伤流泪,渴望立即飞回北方中原的家乡。于是,诗人想起那大雁北归的传说。与大雁相比,迁客却即使等到了春天,仍然不能北归。这里蕴含着遗憾和怨望:迁客的春光──朝廷的恩赦,还没有随着大自然的春季一同来到。

这一切都为笛声所诱发,而春和夜是兴寄所在,象征着政治上的冷落遭遇和深切希望。从眼前景物到想象传说,从现实到希望,从寒山笛声到迁客,到洞庭群雁夜飞,在这一系列具体形象的叠现之中,动人地表现出诗人不尽的怨望难言的惆怅思想感情。

虽然没有对人物形象作直接地描写,但诗作的背后,分明站着一个游子思归的形象。

游子的形象常常用什么意象来烘托?

大雁,月夜,秋风,捣衣声;笛声,抚柳,尺素,归舟;抚琴,音书,泪沾衣,饮酒;北望,流水,杜鹃啼叫,子归。等等。 * 游子形象常用词:

* 孤独寂寞、思乡思亲思归、羁旅愁思、漂泊无依、漂泊多年、离愁别恨 其三: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作者】孟浩然 【朝代】唐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5 问题:这首诗描写哪些清幽的自然景色,结合“孤琴“,说说主人公的形象? 分析形象:此诗写诗人在山中等候友人到来而友人仍不至时的情景。前六句展示了山寺一带黄昏时美丽的自然景色。诗人先后描绘夕阳西下、群壑昏暝、松际月出、风吹清泉、樵人归尽、烟鸟栖定等生动的意象,渲染环境气氛。随着景致的流动,时间在暗中转换,环境越来越清幽,山区寻常的物,一经作者妙笔点染,便构成一幅清丽幽美的图画。

孤琴的形象,兼有期待知音之意。在整幅山居秋夜幽寂清冷的景物背景上,生动地勾勒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使人如见这位风神散朗的诗人,抱着琴,孤零零地伫立在洒满月色的萝径上,望眼欲穿地期盼友人的到来。

隐士常用的意象:

倦鸟,赏菊,鸣琴,饮酒;林壑,松风,清泉;明月,竹林,梅花。等等。

隐士形象的常用词:

自隐:厌恶官场、孤傲清高、高洁、傲岸不羁、远离尘嚣、寄情山水、悠闲自得、旷达闲适、淡泊名利、与世无争、超凡脱俗、超然物外、优哉游哉

被迫隐居:内心抑郁不平、无可奈何、落寞失意、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英雄无用武之地、想要有所作为,年华易逝,一事无成。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化的高峰,无数优秀的诗人创造了无数令人向往的优美的形象,这些形象成为我们中国文化最值得骄傲的宝藏,我们进行诗歌鉴赏的复习,除了学习鉴赏诗歌的一些技巧,更应该把这次学习当作一次深入的文化之旅、精神之旅。时间有限,我们只能择其一

二、略作探究。

感谢大家的积极参与,也感谢在座老师们

6

诗歌鉴赏(人物形象)学案

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面的问题:

其一: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飘摇雨打萍。 皇恐滩头说皇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 请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飘摇雨打萍”这句诗。 答:

2. 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什么样的形象?

其二: 塞 下 曲 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3. 这首诗写将军夜猎这一情节,请结合诗句对如何刻画将军这一形象略作分析。

7 其三:春夜闻笛 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4:这首诗是诗人谪迁江淮时的思归之作。谈谈诗中通过“笛”“迁客”“雁”等形象,来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并作分析。

其四: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作者】孟浩然 【朝代】唐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5:这首诗描写哪些清幽的自然景色,结合“孤琴“,体会孟浩然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6:回顾我们学过,读过的古典诗歌,哪些诗歌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哪些形象让你记忆犹新,为什么?

8

第五篇:高考诗歌鉴赏之形象鉴赏教案[1]

高三研讨课

鉴赏古典诗词中的形象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人物形象分析手法

2、能够透过诗歌人物形象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 教学重点:

1、掌握诗歌人物形象分析手法

2、能够透过诗歌人物形象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

教学难点:形成对诗歌形象化鉴赏的意识(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真正读懂诗歌) 教学工具:黑板 多媒体 教学过程:

1、导语:同学们,诗歌的语言本身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比如,想念不直接说,却要用“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来表达,可见中国古代诗人常常通过塑造各式各样的形象来隐藏他们的感情,所以,破解诗歌中的形象往往也是解读诗歌主旨的关键,也就成为了诗歌鉴赏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那么,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诗歌的形象世界,进而走进诗人的真实内心世界。

诗歌中的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比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念奴娇〃赤壁怀古(宋 苏轼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2、PPT幻灯片

人物形象包括作者和他人,景物形象在高中我们常称之为意象,这些景物形象经常交织成一个富有感情的画面空间,我们叫它意境。这节课我们集中时间来赏析诗歌形象中人物形象。诗歌篇幅大多非常短小,大家想一下,作者在这么有限的诗歌篇幅中塑造形象的目的是什么?传达思想感情。所以,诗歌形象的鉴赏是由形象分析到主旨的过程。

3、PPT幻灯片

①今天我们主要集中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点绛唇〃蹴罢秋千(宋〃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 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 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一个见到心上人来了很慌张,害羞地逃走,同时又非常想看看心上人的样子,所以还故作聪明地假装嗅青梅,一系列动词,塑造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矜持害羞的闺阁女子,也表现了李清照早年少女情怀中对爱情的追求。

由这首诗歌告诉我们人物形象的鉴赏要抓住人物的动作。而且要抓关键的词。描写手法是细节描写。 ②

江雪(唐〃柳宗元) (永贞革新失败,被贬永州)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本诗塑造了一个清高孤傲的形象。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无比空旷荒凉的环境里,那渔翁却不怕天冷雪大,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在这样环境衬托下,形体虽然孤独,但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而执著。这个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上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由这首诗歌告诉我们人物形象的鉴赏不仅要抓住人物的动作,还要关注人物所处的环境。因为环境往往能起到衬托人物形象或烘托任务心情的作用。环境衬托

③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

和前两首塑造形象不同的是,这首诗歌塑造的就是作者作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时空背景中,诗人想到的是第四句直接抒发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直抒胸臆

由这首诗歌告诉我们人物形象的鉴赏,除了动作、环境,还要要抓住人物的心理和神态。 ④《长干曲》(唐〃崔颢)“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这是一首描写船家男女青年初次见面时情景的诗歌。问话直接,而且不待对方回答,自己就连忙自报家门把电话号码和住址给人家了,说明船家女非常直率淳朴。单从她闻乡音而急于“停舟”,说明她离乡背井,水宿风行,孤零无伴,该有些许寂寞。船家女的话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热情直率、聪明伶俐的少女形象。

由这首诗歌告诉我们人物形象的鉴赏,除了动作、环境、心理和神态之外,也要抓住语言。

而在一篇作品当中,对于人物的描写往往不是单一出现,而常常是在一起相互作用。这些描写中,因为诗歌篇幅短小,所以语言描写相对要少见。当然也离不开表现手法,比如第一首中的动作描写,其实就是细节描写,第二首用了衬托手法,第三首有衬托和直抒胸臆。手法和人物描写手段是融合的。

由上面四首诗歌的答题步骤来看,我们一起总结一下分析形象(包括人物和意象)题型的解题步骤 提问方法: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形象?

提问变体:„形象有什么特点?试对„形象进行分析。请鉴赏„„形象。 答题步骤: ①概括形象特点

②结合诗句分析特点(有手法必须指出手法) ③指出这个形象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010清华自招)寻陆鸿渐不遇(唐〃僧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2)前四句通过对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3)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提示:抓住关键词——“菊花”“归”)

(1)对照分析,自己的答题问题出现在哪。

1

以上是集中在人物本身的描写,而人物形象塑造是可以通过别的手段达到的,比如 ⑤《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能不能看到人的形象,能看到一个怎样的人的形象呢?

我表面上看写的是石灰,也暗含作者自己的形象,你们同意么?作者先用夸张拟人手法描写石灰历经的锻炼过程和石灰不惧艰难的品质,又用双关写出了清白是唯一的意义,其实就是把自己比作石灰,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所以有时候作者塑造的事物形象中可能隐藏这抒情主人公形象,进而表达自己的感情。

诗人可以通过事物形象来塑造自我形象,当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塑造了诗人形象,比如咏鹅(唐〃骆宾王)“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

所以,作为主体形象如果是他人形象或者是物象,其中可能隐藏着作者形象,这时你要透过其他形象还原这个作者形象再分析出主旨,在答题步骤中有时候要加这样一个步骤;有时候可能没有隐藏作者鲜明形象,那你就直接透过其他形象分析出主旨就可。

⑥有时候多个形象出现在同一首诗词里,但他们之间往往是有关系的

比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周瑜和诗人自己的形象,两者关系是,通过对比衬托出苏轼的年华老大、功业无成、处处不得意,进而在对比后表现更深沉的感慨。杜甫在《戏为六绝句》则通过尔曹这些身与名俱灭的次要形象对比反衬了“不废江河万古流”的王杨卢骆的伟大。苏轼在《江城子》中则通过虚实结合描写妻子和自己的形象来表达对亡妻悼念的哀痛。也有用作者形象来表现他人形象,进而表达自己感情的,比如李白的《赠汪伦》,元缜《遣悲怀》“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包括利用典故“塞上长城”

总结一下,①要想全面分析诗歌鉴赏中的人物形象,我们要抓住和人物相关的描写,如特定环境、动作、外貌、心理,也要抓住诗文中出现的其他的形象,切记结合表现手法,综合在一起分析,然后得到形象特点,自然分析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诗歌是缪斯女人王冠上最璀璨的宝石,相信,经过今天的学习,不仅给同学们以诗歌阅读和鉴赏解题技术上的指导,而且大家也会明白,以前我们看诗,都是在看文字,今后我们看诗歌则要有一种捕捉形象和升华形象的眼光,加以时日会形成一种形象的思维,那么,就能真正走入诗歌的世界,因为古今中外所有的诗歌都是一个形象而有内涵的艺术世界,从想象的世界走入精神的世界是真正领悟诗歌特质的必由之路。好,下课。 作业:(2010年高考语文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苔,半坞寒云抱泉石。 山翁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坞:山坳。山翁:此处指隐者。

(2)结合第

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3分)

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观看运动会开幕式作文下一篇:观看开学第一课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