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文化活动论文

2022-04-17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汉语国际教育文化活动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文化活动及文化活动设计在汉语教学和文化传播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认识文化活动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按照文化活动设计的原则实施,同时对文化活动设计的需要注意事项加以重视,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活动的作用。

汉语国际教育文化活动论文 篇1:

高校汉语国际教育的效益分析

[摘           要]  伴随我国国际力量的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在国际上汉语所受到的重视也越来越高。汉语国际教育在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当中承担着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等重要职责,高等教育阶段除了面向留学生群体的本科教育之外,国内部分院校还开展了汉语国际教育的硕士教育和博士教育。相应的汉语国际教育所获得的影响收益也兼具广度和深度,对于全面推进教育升级和提升汉语国际教育的地位来说意义重大。

[关    键   词]  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文化交流;国际影响力

一、高校汉语国际教育的基本情况

目前,国内高校开设的汉语国际教育主要以综合类院校和师范类院校为主,部分地区工科院校也开展了汉语国际教育,但相比其他两种类型,开设汉语国际教育的院校数量相对较少。

在专业类别和所属学院方面,大部分综合类院校专门设置了国际教育学院、文化传播学院等开展汉语国际教育。部分院校尤其是师范类高等院校以国际交流、文学院等学院专业为主要设置方式,将汉语国际教育纳入其中。也有部分院校将汉语国际教育纳入文学、新闻传播、文法等学院专业当中。

教学模式方面,汉语国际教育主要针对本国学生和外国留学生分别开展教育,其中面向本国学生的学科专业设置为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汉语等,面向国外学生的学科设置为国际汉语口语、汉语言、汉语言文学等。

除了本校教育,国内部分高校在汉语国际教育方面还通过与国外高校合作办学的方式如创设孔子学院,依托孔子学院进行海外汉语交流和教育工作。如较为知名的山东大学,海外协同创办孔子学院数量达到了八所,分别分布于美国、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辐射面积较为广泛,具有较大的国际影响力。

二、高校现行汉语国际教育的培养目标分析

(一)本科段汉语国际教育培养目标

我国绝大多数综合院校或者师范类院校开展了本科阶段的汉语国际教育,在本科段教育教学方面,国内高校基本遵循两个教育侧重点,其一是培养本专业人才的语言文化人文素养,其二是针对性进行具有汉语国际教育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层面,本科段汉语国际教育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形成扎实的汉语基础,并能够适应后续如汉语教学、外贸交流、新闻出版等领域的工作需要。本科段汉语国际教育有着典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征,其中对外国留学人人才的培养更加强调基础汉语能力培养,学科设置方面除了国际汉语之外,还涉及汉语言文学等学科内容。

(二)硕士段汉语国际教育培养方向

硕士阶段汉语培养更加强调专业能力培养和第二语言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升,有着多语种教学基本特征,强调高层次、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价值。目前国内高校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人才培养方面坚持“09汉硕培养”原则,采用五个维度分别进行教育目标和诉求建设,分别为思想品德培养、基础知识培养、教学技能培养、文化传播与交际能力培养和研究管理能力培养。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方面,硕士段汉语国际教育的具体培养内容有所不同,但内容大同小异。

以中国石油大学为例,在硕士人才培养方面,中国石油大学要求能够拥有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同时做到遵纪守法、爱岗敬业。高素质的人才应当具备汉语国际教育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性系统知识,能够在后续的教学岗位当中,熟练运用第二语言开展教学工作。能够在国际交流当中承担文化交流职责,能够拥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说是人才还必须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在多语种教育岗位当中形成胜任力。

(三)博士段汉语国际教育培养方向

教育部2018年发布了《奋进之笔——“孔子学院质量提升工程”》相关文件,文件内容确立增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博士学位,为培养中外汉语教育、国际交流和傳播高级职业性人才,同时为孔子学院和国外相关领域教学管理输送优质高端人才。教育部文件的发布标志着后续的汉语国际教育需要进一步提升教育层次,提升教育标准。目前国内开设汉语国际教育博士专业的学校较少,大部分高校仅开设有硕士学位。目前较为知名的博士教学点有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几所院校,在教育教学方面,博士段人才培养更多以职业需求和新形势发展要求为导向,进行对外教师职业能力培养。

三、高校开展汉语国际教育的经济效益分析

经济效益是当前汉语国际教育最为直接的效益,根据效益类型,高校经济效益可以分为直接产生的经济效益、间接获取的经济效益以及个体收益三种类型。

(一)高校直接产生的经济效益

教育经济效益是教育工作开展和教育质量不断升级的重要保障,其中所获得的直接经济效益是指在经过教育投资生产后所产生的一定质量和数量的劳动收益,这种劳动收益直接与劳动生产率挂钩,劳动效益最终转化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收益。高校开展的汉语国际教育从本质上来看也是一种教育层面的投资行为,在最终的收益方面由于投资方式不同,所产生的收益类型也有所差异。其中较为典型的是私人收益,该收益形式来源于私人出发点,私人通过投入教育成本的方式来最终获得收益,其中汉语国际教育最终完成的高素质人才培养会以劳动力的形式表现在社会关系和社会服务当中,这种社会关系形态会最终以收益的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此外,还有社会层面的收益,该收益主要是指社会投入所获得的收益,其中主要表现为国家教育投融资最后获取的经济收益。

(二)高校教育中产生的间接经济效益

间接经济效益是指非直接完成投资建设,或投资建设未直接表现为物质收益的经济效益形式。通常情况下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中经济效益更多是一种整体性的效益,效益产生形式绝大多数不表现为实体经济特征。首先,汉语国际教育中有着明确的学费收入收益,是一种付费知识行为所产生的收益形式,这种收益方式将会转换成为高校的直接效益。除此之外,高校教育所完成的人员培养,最终实现人才社会价值的提升,在最终的社会关系的构建方面,形成了与社会就业之间的适配,这种社会关系的形成便是一种间接的收益形式,其中社会需求层面所需要负担的人才成本投入,可以视作是间接的非实体收益效益。此外,部分外国留学生因高质量高校教育选择中国作为留学对象,在中国生活期间所产生的经济消费等,也会被视作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所产生的间接效益。

(三)高校产生的个体收益

现阶段高校在汉语国际教育当中的课程教学形式和组织形式各有不同,其中所面对的教育对象也有所差异,在教学活动方面,主要以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组织模式来开展教学,并接受高校教育修业年限和水平限定要求,对目标受教育对象有着一定的规定。在开展教育中,受教育者本身需要进行一定的教育资源投入来获取教育服务,同时在受教育过程中,由于受教育者本身的能力素质提升,获得了人力资本的增值。基于个人投入所带来的增值效益,实际上也会算入汉语国际教育所产生的教育收入当中。

四、高校汉语国际教育的社会效益

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代表的是中国国力的增强以及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提升。相比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所受到的社会关注更高,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作用也更为强烈。

(一)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汉语国际教育是语言的传播,同时也是文化的传播。汉语影响力扩大标志着汉语背后的文化逐渐被世界范围所接受,代表着社会层面的传播价值得到了提升。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中,汉语作为核心内容,通过教育传播的方式,将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向世界范围内完成了传递,让世界更加直接、有效地了解到了中国文化。目前高校开展的汉语国际教育本身并没有对地域有着明确的要求,在教育教学方面,更多面向有志于开展对外教育工作的中国人或者希望将汉语作为学习对象的外国人,其中非汉语母语的外国人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不多,能够真正产生的文化理解也相对肤浅,通过汉语国际教育,能够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到汉语文化信息,能够从汉语视角出发进行文化的认知和审视,最终实现深层次的文化感知和文化交流。这种文化层面的价值认知和文化认同与国际间的交流合作模式相同,其中文化作为交流纽带,发挥着重要作用。外国人的汉语学习能够让不同文化背景进入相同的文化语境当中,消除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隔阂,从而实现更加有效的文化交流,中华文明所诞生的文化也更能为世界所接受。

(二)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

教育是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而教育的国际交流则是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前提。现代高等教育在国际化建设当中主要强调教学国际化、学生国际化和教师国际化三种指标。其中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中主要面对的受教育主体为非汉语母语的外国学生,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壮大能够更好地带动高校国际化发展,带给高校更高的国际形象。随着汉语国际教育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受教育者开始认识并认可汉语国际教育的重要性,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汉语学习与适应当中来。与此同时,在开展国际化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国际化和教师的国际化将成为汉语教育的引领和带动,帮助高校参与到多元文化的交互之中,不断进行教育模式的升级,以更具前瞻性的姿态,取得教育创新。

(三)推动文化走出去战略升级

文化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一环,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在国际舞台当中的竞争离不开文化层面的竞争。汉语作为语言形象,是国家文化形象的集中展示,同时也是民族在国际交流中的重要表示。高校所开展的汉语国际教育,在促进文化传播方面,还能够拉近国际文化,中国在世界竞争当中形成竞争优势。真正进入中国高校学习的外国留学生群体,在国内的文化环境和语言情境当中所形成的文化习惯,会最终塑造文化价值观。汉语作为文化行为的载体,将引导留学生在回到本国后,致力于文化的传播,达到影响扩大的目的。同时国内高校所创办的孔子学院,在国际交流和文化竞争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以山东大学为代表,在多个国家开设的孔子学院承担了极为重要的文化传播和教育影响作用,对于文化走出去战略来说,意义重大。

五、高校汉语国际教育的文化效益

除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校汉语国际教育的开展还有助于文化活动的传播,发挥文化影响力,实现文化价值。利用汉语国际教育来提升文化软实力,是目前教育战略中获取文化收益的主要形式。

(一)构筑有效的话语系统

文化交流增强了国际的文化理解,能够提升中华文明在世界当中的宣传能力,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通过输出汉语传播文化等方式,可以实现文明传播的功能,最终实现话语权的提升。目前国际范围内中国的文化话语权力仍然不够,西方价值观仍然在国际范围内处于主导地位,中国文化当中优秀的文化精神和价值习惯等,未能够在国际范围内发挥应有的作用。借助汉语国际教育,能够更好地帮助世界接触中国、了解中国,能够建立起文化包容、天下大同的精神理念,认识到文化差异客观存在的同时,引导世界各国能够在文化交流当中加强文化理解,更好地融入世界文化范围当中。

(二)搭建平衡的生态文化

语言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在世界交流中不仅承担着文化传播的作用,同时还发挥着文化价值影响的作用。而文化价值影响并不全然是正向的,有时候在国际交流中,文化价值影响过于强势,可能会导致文化環境出现不平衡问题,进而演变成为文化霸权。文化霸权所导致的国际文化形式的单极性会极大地消弭文化的多样性,导致文化最终丧失生命力。高校的汉语国际交流便承担了文化交流和文化生态平衡的重要使命。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中所坚持的文化包容和跨文化交流理念,能够更好地塑造文化价值,引导文化包容精神,带动新一代高素质人才参与到文化平衡的导向建设中。

(三)带动传统文化的持续发展

悠久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宝贵财富,也是生长于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精神家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只依赖文化研究,更需要大环境的文化建设和支持。高校在汉语国际教育当中能够更多地将文化内容融入教育当中,带动更多人参与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持续发展,形成波澜壮阔的文化图景。

参考文献:

[1]袁凌.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的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大众文艺,2021(19):172-173.

[2]杨丹.基于“课程思政”的古代汉语教学改革与探索: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例[J].山东高等教育,2021,9(5):59-63.

[3]李庆.中医药国际化视野下的中医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成都中医药大学为例[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23(3):30-32,66.

[4]刘春梅,韦树兰.“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广西地域文化融入汉语国际教育探讨[J].高教论坛,2021(9):76-79.

[5]赖丽琴,李红满,王媛媛.基于CiteSpace的我国对外汉语研究文献计量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21,19(5):52-63.

[6]孙文龙,魏向清.汉语国际教育中汉字教学的语境充实:基于《华英字典》设计特征研究的思考[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21,29(3):78-81,118.

编辑 张 慧

作者:吴焱

汉语国际教育文化活动论文 篇2:

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活动设计探究

摘    要: 文化活动及文化活动设计在汉语教学和文化传播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认识文化活动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按照文化活动设计的原则实施,同时对文化活动设计的需要注意事项加以重视,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活动的作用。

关键词: 汉语教学    文化活动    活动设计

一、引言

当前世界各地正在揭起一股汉语热,学习汉语的热潮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了满足世界各地人们的汉语学习需求,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全球146个国家(地区)建立525所孔子学院和1113个孔子课堂,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不仅成为各地汉语教学的中心和品牌,而且成为中华民族文化教学与文化传播的基地。汉语教学、文化教学、文化活动三位一体的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框架已然形成。

近年来,国家汉办每年都要招收对外汉语教师,世界各地孔子学院经常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宣传中国语言文化,文化活动的开展不但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孔子学院推广中国语言文化的重要途径。孔子学院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传播中国文化,不仅学生能够提升汉语水平和积累文化知识,而且当地民众可以在快乐的氛围中体验中华文化的魅力,认知和了解中国。这是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有效途径,如何有效设计组织文化活动不仅是汉语志愿者面试中考察的内容之一,而且是一个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必备的能力。

二、文化活动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文化活动是基于文化的一种行为活动,本文研究的文化活动特指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活动,它是依附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而展开的一系列的传播、教学活动,也是有效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高珊珊(2015)认为:“文化活动是文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课堂文化教学的延伸与深化,外面广阔自由的世界才是真正的文化大课堂。”教授汉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传播中国文化,因为想要学好任何一种语言,都要对这种语言所负载的民族文化有深刻的认知和理解。语言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核心,这一原则从来不会动摇。文化活动是语言教学最重要的一个辅助手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化活动的开展所发挥的作用不低于课堂教学。有些时候,文化活动在知识传播方面的作用甚至会超过课堂教学,因为文化活动所带来的轻松愉悦的气氛是传统课堂教学恰恰缺乏的。文化活动的内容与日常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文化活动和语言教学可以相互促进。寓教于乐。

三、当前文化活动设计的不足之处

1.活动主题系统性不强。

部分组织者认为文化活动是为了配合教学,不能脱离教学,话题受到限制。这就导致所有的文化活动和文化活动的设计完全是配合教材的教学,文化活动的主题是围绕教材的,势必存在活动主题零散、不成系统的问题。

2.活动规模受到限制。

课堂上的文化活动都是班上的学生,面向公众的文化活动常常由于宣传不到位等多种原因,导致参与人员多为学生、教师、朋友、同事,受众类型少,传播范围较小,尤其是像文化沙龙、体验交流形式的文化活动,当地的民众参与进来的人数有限,更难使各个阶层都得到中国文化的普及。

3.活动计划性不强。

组织者对文化活动的举办,前期没有进行或是深入的调查和走访,只是临时起意,按照自己的教学安排或是自己较了解的专长安排文化活动,未能充分考虑活动对象的兴趣点和开展活动的一些因素。这些因素会导致组织者花费很多时间、精力进行筹备,但真正的参与者不多,收效不好。

4.活动效果难以保证。

文化活动经过前期的充分准备、按照预定程序完成、参加的人感到满意,是不是就达到了文化活动传播中国文化的效果?一些文化活动的形式多为动手自做、观看视频、展览等,尽管可以激发人们的兴趣,但由于缺乏深入了解,一些人不能深入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时间一长,效果难以保证。另外,缺乏文化活动的后续评估和总结,对学生和当地民众参与文化活动后的收获、提高和具体效果等都没有进行充分的考量和跟踪调查,活动后的评估总结环节,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和当地民众对文化的进一步认知,还可以为学生的语言创造锻炼和实践的机会,让整个活动效果得到增强。

5.传统文化元素涉及较多,现代文化元素涉及太少。

王玉英、李文秀(2018)考察了日本孔子学院文化活动情况发现,日本的孔子学院举行的文化活动一半以上都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例如:中国传统乐器、中国戏剧、太极拳、茶藝、剪纸、中国结等,对中国的现代文化仅涉及“一带一路”、杭州亚运会设计吉祥物、全球化与中国、中国经济等有限的几个方面,这样做势必会导致学习者和当地民众对中国文化产生刻板的印象,不利于建立世界舞台上的中国与时俱进的形象。

四、文化活动设计的原则

1.可实施性原则。

可实施性原则指的是在设计文化活动时要考虑到文化活动能否实施的可能性。不同的国家对一些公众性的文化活动有不同的法律规定,在举办文化活动前要确保实践、场地和活动内容可以获得许可。例如要对文化活动参与的人数有充分的估计和预测,对文化活动举办的场地大小和容纳能力做到有余量,一个最多只能容纳五十个人的场地,一定不能用来开展可能会来六七十人的活动。

2.实用性原则。

实用性原则指的是文化活动对学生的语言水平或当地人们的文化知识储备要有所启发或提升。在文化活动过程中,文化主题和语言交际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国文化的同时运用也提升汉语水平;当地民众在感受中国文化的同时受到汉语的熏陶,一举两得。例如,举办中国茶文化活动,在茶艺展示完成后,可以请学生亲身体验品茶、茶艺表演,也可以给学生普及有关中国茶的知识,介绍中国茶的品种、产地;还可以教授当地民众一些简单的词汇或句子,例如:“茶、绿茶、红茶、白茶、乌龙茶、龙井、毛尖、铁观音、我喜欢喝茶”等。

3.趣味性原则。

趣味性原则应该是文化活动设计时最不容忽视的一个原则。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应丰富多样、生动有趣,能够吸引活动的参与者,使参与者产生学习兴趣和动力,把相对枯燥的语言学习变得轻松愉快,让当地民众对别人口中“最难学的语言”感兴趣。这一原则要求在实施文化活动前应进行调查研究,选择学生和当地民众感兴趣的文化内容,在设计文化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到参加者的年龄、性别等,设计适合的活动内容和形式。

4.形式多样性原则。

形式多样性原则指的是文化活动的举办应在基于活动目的的基础上尽量让活动形式丰富多元化。例如,针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活动进行设计,应包括节日的来历、节日风俗习惯、节日的起源典故、节日相关的诗词歌赋等内容,形式包括节日知识的展览、节日风俗习惯的动态视频播放、相关节目表演、节日相关食物的制作和品尝、节日相关纪念品的发放等,不同形式可以同时使用,受到不同年龄、不同汉语水平人们的喜欢和欢迎,了解并体验中国的传统节日,对中国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五、文化活动设计的注意事项

第一,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文化活动开展的可行性和灵活性,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活动的开展要以当地的实际情况为基础,灵活设计活动程序,不能过于复杂。文化活动因地制宜,指的是文化活动要结合具体国家而灵活变通。例如,欧美国家的孔子学院普遍表示,因涉及食品安全问题,像包饺子这类涉及生鲜食材的活动操作起来难度较大,可变通为与有餐饮资质的机构合作,或采用绒布包饺子的游戏形式,重在体验过程。另外,对活动的人数尽量不要有硬性的限制或规定,因为有些孔子学院所在的地区人口本来就很少,如果再对人数有较高的要求,活动就很难举办或顺利进行。

第二,努力实现本土化,了解当地文化,将所设计的文化活动與当地的文化结合起来。充分尊重所在国和当地的民族文化,把介绍中国的、本民族的文化和积极引进外国的、他民族的先进文化结合起来,是宣传中国文化最根本的途径。例如可以将中国的剪纸文化活动与当地的节日庆祝融合在一起,万圣节的时候可以剪或刻出“南瓜”,圣诞节可以剪或刻出“圣诞树”、“驯鹿”,相信这些剪纸比中国传统剪纸的双喜字、福字等更容易激发人们的兴趣。避开敏感的文化主题,汉语学习者的背景不同,当今世界国际关系错综复杂,难免存在矛盾和冲突,所以在开展文化活动时要注意这一点,了解当地及学习者的文化背景,避免文化冲突的发生。

第三,让文化活动“走出去”,不仅局限于校园和学生。孔子学院文化活动的参与人员以学生和教师为主,当地民众的参与度不高。文化传播不应局限于知识分子这一单一领域,应让更多的当地民众了解中国文化,改变对中国的看法。文化活动前,应先调查当地民众的喜好和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情况,有针对性地筹划文化活动;除此之外还要进行好文化活动的宣传工作,利用当代信息传播渠道的丰富性和快捷性,对文化活动进行全方位的宣传,让更多的当地民众充分参与文化活动。

六、结语

语言是体验认知文化的第一块敲门砖。汉语教学必须具备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才有真正的意义和价值。面向汉语教学的文化活动,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汉语水平,让当地民众对汉语和中国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还有利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世界更加清晰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通过文化活动,从事汉语教学和中国文化传播的学者们可以更好地讲述好中国故事,让汉语教学和中国文化传播持续并深入发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通过文化的认知与体验更好地促进不同国家人民之间相互理解,让汉语教学和文化传播走得更长更远。

参考文献:

[1]郭强.对外汉语教学中中外文化交流活动的设计[J].文学教育(上),2016(9).

[2]李哈步,纪能文,肖忠民,马歇瑞,侯万春.如何通过文化活动促进汉语教学?——非洲孔子学院院长论点集萃[J].孔子学院,2010(6).

[3]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4]王海涛.浅谈外国留学生文化活动设计[J].现代妇女(下旬),2013(3).

[5]王学松.汉语国际教育语境下的“文化活动”刍议[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4(5).

[6]王玉英,李文秀.日本孔子学院文化活动的发展策略分析[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8(5).

[7]魏言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文化活动教学设计原则[J].青春岁月,2018(11).

作者:魏艳伶

汉语国际教育文化活动论文 篇3: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汉语国际教育变革及走向

作者简介:苏文兰(1969-),女,山西翼城人,肇庆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汉语国际教育、中国现当代文学等研究。

摘 要:汉语国际教育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形式,其引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然而,伴随全球化进程和世界格局变化的新挑战,“汉语能力获得”“中国文化传播”等目标已难以承载汉语国际教育的新使命。那么,汉语国际教育应秉持什么样的价值追求、确立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和目标以及如何变革等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思考。当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共识,汉语国际教育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理念,将进一步促进世界各民族国家的文化互动和可持续发展,通过汉语国际教育变革实现其新的发展目标,达成培养世界公民的价值追求。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人类命运共同体;核心理念;发展目标;教育改革

在当今世界发展的全球化时代,随着科技的持续进步和世界格局的变化,文化交往成为国家之间沟通和交流的重要途径,文化影响力成为一个国家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主要表现,抑或说,文化影响力就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竞争力。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和文化大国,具有显著的文化优势和独特的文化影响力,对人类社会的重大进步和世界文明的发展历程产生过重要影响,这种影响在历史上曾特别突出。中国改革开放40余年来,随着国力的增强和大力实施文化发展战略,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在当今世界呈不断扩大之势,与此相应,汉语成为重要的国际交流语言,很多国家都兴起了“汉语热”,汉语国际教育乘势而起并抓住机遇获得快速发展。回顾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历程,其大致经历了对外汉语教学、中国文化传播和汉语国际教育三个发展时期,三个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征和价值追求。当前,汉语国际教育正面临新的发展形势和要求,有必要重新审视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目标,以新的发展理念来指导汉语国际教育改革,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追求。

一、新时代我国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困境与反思

汉语国际教育起始于1981年北京语言学院开设的对外汉语专业,其在不到40年的发展历程中,实现了汉语国际教育办学层次、办学规模的快速发展。1986年,北京语言学院设立现代汉语专业对外汉语研究方向的硕士学位点;200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2012 年,教育部修订普通高等學校本科专业目录,将“对外汉语”“中国语言文化”和“中国学”合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013 年,北京语言大学自主增设汉语国际教育博士学位点,并于2015年招生。汉语国际教育作为一个新专业,近年来专业数量和办学规模快速扩大,办学层次不断提升,满足了国际社会对汉语国际教育人才的需要。与此同时,汉语国际教育也出现了办学质量参差不齐、专业定位不清晰、学生就业难等问题。有研究者认为,制约汉语国际教育健康发展的主要症结在于发展过快、专业口径过窄、专业设计不当和办学条件不佳等[1]。实际上,除了以上原因外,还有深层的主观认识原因,如实用主义的教育价值观和狭隘的民族文化观念、急功近利的专业建设思路等,这些问题制约着汉语国际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我们加以反思。

(一)汉语国际教育发展应超越实用主义价值观

社会是由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要素构成的一个大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复杂多样和充满活力的社会。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活动,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关系非常密切。在知识经济时代,以教育和科技为代表的文化成为引领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且文化的作用还在进一步凸显。就现实而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包括物质性的硬实力,还包括非物质性的软实力,文化作为软实力的核心,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然而,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逻辑是不一样的,教育作为文化领域的重要活动,应按照文化领域的规律和逻辑来推进,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在国家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强势影响下,政治和经济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社会发展进程中对政治和经济活动过分关注,导致政治论和经济至上的价值观广泛应用于教育活动中,并发挥着重要影响,其结果是,实用主义价值观制约了教育事业的自主发展。在中国大力实施文化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汉语国际教育被视为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汉语能力培养和中国文化传播被作为文化外交和展示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方式。据此,我们不难理解,对汉语国际教育的目标定位一般被表述为:以汉语言推广为手段,对外传播中国语言及文化,通过教育和文化交流活动,增强中国文化影响力,提升国家形象。

21世纪以来,中国变得日益强大并引起世界关注,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渴望了解中国文化,汉语成为沟通中国和世界各国的重要桥梁。随着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汉语国际教育通过传播中国文化,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形象,成为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然而,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期待早已超越了实用主义观念,而提高到了中国价值观的层面,甚至出现了“中国威胁论”的论调。所以,对汉语国际教育重要性的讨论不应只集中在“怎么做”上,更要对“为什么做”进行深入思考,对汉语国际教育的终极目标进行追问[2]。汉语国际教育的价值追求是什么?汉语国际教育的终极目标不仅仅是政治和经济的追求,应有更高的教育追求和文化使命。从文化的视角来看,汉语国际教育的目标既不是“能力的获得”“语言能力获得”或“交际能力获得”,也不是“传播中国文化”和释放文化的经济利益等等,而是文化互动和相互理解,是世界公民培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其价值追求在于实现人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幸福。

(二)汉语国际教育不应仅仅被作为一个专业来建设

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包括多个层次和类型,其在纵向上包括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涵盖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对外汉语教学硕士(学术学位)、对外汉语教学博士、汉语国际教育博士五个类型。据统计,2012年底,全国有342 所高校开设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校学生63933 人;2016 年,全国招收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学校353 所,招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校达107 所①。在全球化进程中,汉语热日渐升温,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设置和汉语国际教育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国家战略的引导和高等教育政策的大力支持,也是高校在规模发展阶段对汉语国际教育事业高度重视的结果,一定程度上顺应了世界对汉语和汉语人才日益旺盛的需求。然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发展确实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一些高校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设置上盲目跟风,不按专业建设要求和人才培养规律办事,以至于出现仓促上马、不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一些高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难以为继、如同“鸡肋”。有的高校不具备开办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基本条件,但为了增设新专业和扩大办学规模,不甘人后,“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先申报并设置专业,一边招生一边进行专业建设,导致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比较随意,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一些高校由于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短缺,根据现有教师的专业背景来设计课程体系,出现因人设课现象。在制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有的学校以外语类课程为主,有的学校以汉语言文学类课程为主,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不够明确和清晰,人才培养过程随意性大,专业综合能力训练无法保证,结果是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较低。

就办学而言,专业设置是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基础。但仅仅将汉语国际教育作为一个专业来对待是远远不够的,也不利于人才培养和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设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相关高校必须要有专业建设的积累和相应学科的强力支撑才能稳步发展,否则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培养质量提高就是空谈。比如,有的学校仅仅将汉语国际教育视为课程体系,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汉语知识和汉语言应用能力,理论知识与实践没有很好结合,培养的人才难以适应社会和人才市场需要,已经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可见,汉语国际教育不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播或教学技能的培养,也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就业或谋生能力,应基于全球文化互动,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和文化交往能力培养。所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要和相关学科建设结合起来,立足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发展趋势和要求,提高学生的中国文化素养,进而培养他们的文化交流意识、文化理解力、文化使命感和文化敏感性。

二、新时代汉语国际教育的核心理念与目标

伴随教育国际化的拓展,具有全球责任意识成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因为只有具有全球意识的世界公民,才能形成世界的一体性关系,并促进人类的共同发展和幸福。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多样化的文化,更需要有文化包容心和文化互动能力的世界公民。汉语国际教育承担着培养世界公民的使命,应确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教育理念,提倡国际理解和多元文化,实现多元发展目标。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汉语国际教育的核心理念

全球化使人类世界的联系日趋密切,互联网让“地球村”的比喻成为现实。“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必须增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命共同体,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对全球化带来的种种问题,人们不断探索破解之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教育成为全球化时代可持续发展和建设更美好世界的关键。对于全球化时代的高等教育而言,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成为根本性的问题,世界公民和国际化人才培养是解决全球化问题的“正道”。黨的十九大把“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汉语国际教育应确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自觉肩负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使命,通过文化互动和文化交流促进各国文化间的相互理解与和谐发展。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当今世界不确定性因素和人类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国家建设的核心理念和基本方略,对高等教育发展同样具有指导意义,也是汉语国际教育发展必须遵循的核心理念。汉语国际教育要有全球意识和文化使命感,要突破地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束缚,促进各国文化交流互鉴,关注学生文化素养和文化理解能力培养,回归教育培养人和世界公民的教育追求,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作贡献。

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是中国文化的基因,汉语国际教育不能游离于中国文化之外,否则,难以达到汉语国际教育的目标。汉语国际教育需通过探究汉语言背后所隐含的文化基因,让学生加深对中华民族深邃的人文精神的理解,有效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和文化沟通能力,实现文化互动和社会互动。比如,儒家思想“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都是全球化时代人类共同生存的基本法则。“和为贵”追求的是“和谐”“和平”与协调发展,“和而不同”追求的是个性化、多样性与内在的和谐统一,这些理念既是中国文化的价值追求,也是具有世界共识的全球理念,是全球文化交流和社会互动的基石。

(二)汉语国际教育具有多元化的目标体系

根据《全球外语学习标准》,外语学习是建立在沟通、文化、贯连、比较、社区(5C)基础之上,其中,沟通(Communication)位于最核心位置,文化(Cultures)仅次于沟通,与社区(Communities)、贯连(Connections)和比较(Comparisons )构成“一对三”的关系,而且,社区、贯连、比较必须有文化的参加方可完成。[3]由此可见,文化是沟通的必要条件,在贯通5C中发挥重要作用。汉语学习同样也是建立在5C基础之上的,中国文化是汉语学习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在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初期,我们仅仅将其视为对外汉语教学是可以理解的,单一的目标和追求有利于汉语国际教育的推广。一般而言,汉语国际教育往往是从汉语言知识的学习入手,通过语言能力的掌握,逐步深入到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这也是语言文化学习由浅入深、由知识和技能到能力和素质的一般路径。“让愿意学习汉语的外国学生学习、掌握好汉语汉字,培养他们综合运用汉语的能力……并以此让外国学生了解灿烂的中国文化”。[4]随着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和成熟,特别是随着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完善,汉语国际教育必然超越实用主义的价值追求,进而追求非功利的中国文化传播、中外社会互动等长远目标,最终回归到教育培养人的目标上来。

汉语国际教育呈现多元目标,其中,“汉语能力获得”只是一个前提性、基本目标,“交际能力建构”“中国文化传播 ”和“经济利益实现”也不是汉语国际教育的根本目标。从汉语国际教育的使命来看,“中外社会互动”才是汉语国际教育的根本目标,然而,这一点却被我们长期忽视了。所以,汉语国际教育教学要关注汉语背后的文化内涵,通过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理解,实现文化间的有效交流与沟通,进而架起人与人之间心灵和情感的桥梁和纽带。概而言之,汉语国际教育目标至少应该包括汉语能力获得、交际能力建构、经济利益实现、中国文化传播、中外社会互动等五项内容。实际上,汉语国际教育的目标是多元化和多层次的,文化互动和交流是汉语国际教育的首要目标,与汉语能力获得、交际能力建构、经济利益实现、中国文化传播等目标构成多元化的目标体系。

三、新时代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势

汉语国际教育通过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文化互动与共融共通,回应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要求。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改革要适应全球化发展趋势,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理念,根据汉语国际教育对象多元化、目标需求多元化的要求,强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转变教育方式,深化教学改革,努力培养具备全球视野和有文化担当的世界公民和国际化人才。

(一)推进基于多学科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属于中国语言文学类本科专业,该类专业的基本要求是,“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母语及母语文学为基本内涵、具有深厚人文底蕴的基础学科,与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学科关系密切。”[5]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既具有系统、扎实的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又具有跨文化交际理论,同时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及较宽厚的相关学科知识,能用双语进行交流、教学,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交往有较全面的了解,能在国内外有关部门、各类学校、新闻出版、文化管理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等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该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提出了要求,例如知识方面,要求了解历史学、哲学、艺术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包括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汉语国际教育概论、语言教学法、汉语写作。可见,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基于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民俗学、交际学等学科基础之上的,具有综合、交叉的学科特征的专业。所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不能只局限于汉语言学,只关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获得,而是要建立在多学科的基础之上,同时,在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建设上达到较高要求。

(二)提高汉语国际教育教师综合素质和文化互动能力

教师的文化经验和文化理解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内容中的文化选择和组织。当前,教师文化底蕴普遍不足是一个主要问题,其主要表现为:对传统文化缺乏深入了解,文化实施能力不足;教学实践中,存在文化理念的偏差和文化敏感性差等问题;教授过程中,注重中国功夫、民族歌舞、剪纸艺术等文化元素的传授,缺乏内部深层次的文化解读,导致文化教学浅表化和琐碎化,甚至误解或扭曲一些文化观念。国家汉办制订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全面描述了从事汉语国际教育教师应该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包括语言知识与技能、文化与交际、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与学习策略、教学方法和综合素质等方面,要求汉语国际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还要具备国际化的教学理念和扎实的教学功底,具备多元文化观以及多元文化理解能力,将文化知识和理念运用到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水平。汉语有广泛的文化圈,在亚洲国家中有重要影响,这是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共同点和桥梁,如妈祖文化等,在汉语文化圈中容易产生文化认同,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文化资源。所以,我们要努力推进汉语国际教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不仅要有多学科的知识储备和高超的教学技能,还要培养教师对多元文化的感应能力,了解中国和世界文化知识及其异同,能对文化差异进行理性判别和认知,自觉将文化意识和文化敏感性贯穿于教学之中,增强中国文化教学的感染力和深刻程度。

(三)构建主体间对话的教育方式

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既强调知识学习、能力训练和素质培养,还注重实践锻炼和人文情怀的培育,建构相互理解、平等对话、合作共赢的人与人的交往关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报告指出,将知识和教育作为全球共同利益。这一观念改变了知识和教育的单向输入,呼应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新时期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理念。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认为,主体间性在认识论上超越了传统认识论的主客二元对立,把理解作为认识的方法。主体面对的是与自己同样的主体,主体与主体是平等的交往关系,主体间性不否认个人主体性,是个人主体之间达成的一种平等交往关系。从教育学的角度看,教育是师生双方主体间的互动和生成,教学和学习是由师生共同完成的,是主体间的心灵沟通、移情、理解与共生、共享。所以,我们要改变对教育教学过程的认识,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教学内容的过程,而且是生命与生命、心灵与心灵、人格与人格的相互理解。要大力倡导合作学习等新的教学方式,因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更多讨论和交流的机会,能够直接提升学生的合作学习程度。”[6]教育方式改革必然会提升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不再是冰冷的知识传递,而成为主体间有温暖的分享与成长。

(四)强化以文化互动为目标的实践教学

未来的国际化人才应具备全球视野和世界胸怀,具有跨文化理解、交流与合作能力,从容自信地适应国外环境。“所谓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外语好、专业能力强、素质过硬,更要有智慧、有担当、有胸怀,不仅要扎根中国,更要关注世界、关心全人类;不仅要参与、融入国际事务,更要影响、引领国际事务。”[7]汉语国际教育日益强化跨文化意识和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解决跨文化即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交际问题。在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应把实践训练作为重要的教学平台,全面提高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文化选择能力和文化适应能力。实践教学与课堂理论教学相辅相成,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深化,可以根据留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实际,优化选择情景训练法、示范训练法、竞赛训练法、自由训练法、命题训练法、分类训练法、专题训练法、个别训练法、小组训练法等,直接感知跨文化交际过程,提高情感沟通能力和文化交往能力。

注释:

① 参见《就业出口变窄困扰中国对外汉语毕业生》(新华网2012 年7 月1 日);《汉语教师难觅“好工作” 专业不对口就业前景堪忧》(中国日报网2014 年5 月15 日);《福建省2014 届师范类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凤凰网2015 年1 月29)等。

[参考文献]

[1] 赵世举,汉语国际教育类专业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大学教学, 2017(6):46-49.

[2] 胡范铸,刘毓民,胡玉华.汉语国际教育的根本目标与核心价值[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145-150.

[3] 赵明.对国际汉语教育中“文化”的再认识[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6(4):32-39.

[4] 陆俭明.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定位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4(2):11-16.

[5]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85.

[6] 张亚星.自主·合作·探究: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1) :22-28.

[7] 姜斯宪.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體,努力开创高等教育新时代[J].中国高教研究,2017(12):10-12.

(责任编辑 文 格)

作者:苏文兰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建筑工程中的节能环保论文下一篇:课堂核心概念初中生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