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可持续发展论文

2022-04-13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可持续发展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编者按:自1999年教育部颁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以来,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走过了十年的历程,许多地区、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大胆探索,积累了经验,但也发现了问题,尤其是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建设、教学评价、学校考核指标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可持续发展论文 篇1:

开拓创新 顺势推进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模式

我市从1995年开始,在全市城乡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经过十年的探索,我市的心理健康教育在组织领导、队伍建设、内容形式和教育科研等方面建立了一套较完整的机制。城市90%学校、农村近70%的学校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在此基础上顺势推进,2004年3月启动了全民心理健康教育工程,2007年4月成立了石家庄市未成年人心理维护中心和石家庄未成年人心理干预中心,并投资在全市24个县(市)区建立了三级未成年人心理维护体系,其中二级心理维护中心26个,三级维护中心100个,平均每个县(市)区五个维护中心。一个稳定的、可行的适行模式已初步形成。我们的基本思路是:以构建和谐社会为旗帜,以机制为保证,以整合资源为基本措施,以师资培训为重点,以培养健全人格为目标。具体做了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一、党委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抓什么,怎么抓,从何处入手,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是否有实效。为此,市委书记吴显国、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几次到基层调研,经过调研论证形成共识:一是未成年人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市民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二是我市教育部门已进行了十几年探索研究,形成了一支以志愿者为主的基本队伍,他们多数是第一线的骨干,有实践经验,经过了专业知识的培训,有的已小有名气,成为学生排解心理困惑的“大师”;三是在现实中存在着名师无名无人知晓和家长求助无门的矛盾;四是未成年人面临着沉重的学习负担,出现心理问题是难以避免的。总之,关注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是造福子孙的一件大好事。

基于以上认识,市委决定把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营造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市委宣传部将此列为2007年为市民办的十件实事之一,明确推出继续推进全民心理健康工程,并提出了市县校三级维护网络,拨款200万作为激励,建立26个县区分中心、100个三级维护站点。由宣传部、省委文明办和教育局具体落实,截至2007年12月20日,任务已全部完成。圆满完成了网络建设,形成了党委政府牵头、部门配合的工作机制,并制定了2008年的工作目标,即再建100个三级站点,连续三年使每个县区达到10~15个,使全市180万中小学生做到能就近接受心理服务。

二、整合资源,民办公助,打造多功能、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未成年人心理维护的三级服务网络建设的关键是市级维护中心的建立。它是三级服务体系的龙头,其中人员的配备,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相关人员既需要有专业修养,又需要有极大的兴趣和工作热情。这些如果全部靠政府另起炉灶,不仅需要一笔很大的财政开支,也不易办好。而从2001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宣布设立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后,我市已成立了几家心理咨询师培训中心,都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在市场的竞争中,有的已被淘汰,有的还在苦苦挣扎,在这种情况下,很难保证服务和专业师资的培训质量。鉴于这种现实,我市决定在一个实力较强、管理严谨、社会信誉较高,并多年配合我们工作的一个单位的基础上,采取民办公助的形式,投资100万,将原来规模扩大了一倍,建起来了功能齐全、一网一刊二话八室的一级维护中心,即:石家庄心理咨询网;《心理教育》杂志;两部心理热线电话(0311-86961313,0311-86961315);八室分别是音乐辅导室、沙盘游戏辅导室、综合访谈室、测量室、感觉统合辅导室、催眠放松辅导室、情绪疏导室和团体训练室。26个二级心理维护分中心至少达到五个功能室,100个三级维护中心至少达到三个功能室。初步形成了功能齐全、覆盖全市城乡的服务网络。

三、明确培训方向,借东风劣势变优势,培养学校需要的人才

2001年8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确定了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要求各县市成立培训机构。这是一个政策的东风,各地纷纷成立了一批心理咨询师培训中心,但是培养目标是以问题人群为服务对象、以治疗调整为主的医学模式,而对学校不是医院,心理教师不是医生,让学校的心理教师掌握一定的咨询方法以解决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必要的,但不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我们应从预防和发展为主,以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为目标,接受教育部门的管理和引导。鉴于这种情况,我们的对策是不报怨、不等待,主动出击,借心理咨询师政策的“东风”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船”,具体来说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由个体出资以教育局名义申办心理咨询师培训机构,成立了石家庄心理咨询师培训中心,这样就奠定了培训中心服务教育的基础。二是保证教师质量,我们主要依托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使学员接受专家授课,这样就保证了心理健康教育所需的人才。三是保证培训中心的生源质量,把好入口。教育局拨专款奖励班主任参加心理咨询师的培训,2007年拨款30万奖励300名一线教师,这一激励政策将坚持数年,以激励有第一线教育经验的优秀教师接受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

四、城乡手拉手,集体备课

(一)送教下乡,师傅带徒弟

为了迅速地在农村学校普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农村学校提高课堂质量,我们从市内心理健康教育试点学校抽调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调查研究,针对农村学生的实际精心备课,亲自为农村学校不同班级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作出示范,引他们上路,并对农村学校班主任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培训。同时,鼓励农村的学校与城市试点学校手拉手“拜师学艺”,这种生动具体的指导和亲密的联系合作使他们学得快,用得上,解渴实用。

(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名校”、“名师”的引导示范作用

以名师、名校为辐射源,不仅辐射全市各中小学,还要辐射到社区和村镇,带动全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为培养学生和市民的良好心态、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一是利用我市地处京畿的区位优势,聘请北京各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心理专家定期或不定期地指导我市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二是发挥省属科研机构和大学专家教授的作用,聘请他们长期指导帮助我们,使我们的实践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进行。三是充分发挥一线教师队伍中的专家作用。经过十年磨砺,我市已形成了一支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队伍,他们不仅在学校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在社会上也颇有影响。

(三)集体备课,共同进步

教师素质的不平衡是客观存在,水平有高低,认识有先后,同一个内容,不同的教师讲课效果大不一样。这种不平衡性必然会影响心理健康活动课的质量,影响教育的效果。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做人的教育,不能有把好“经”念歪的现象。为此,我们在市二十三中学召开了心理健康教育现场会,推广了他们的经验做法。二十三中学以年级组为单位,一直坚持集体备课,每一个内容,先由一名班主任备课试讲,然后年级组全体班主任研究讨论,评头论足,经过一番集思广益和完善提高,再试讲,大家认识基本一致后,各班主任分头实施。这个过程本身是一个学习交流、共同进步、提高素质的过程,保证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顺利开展。

(四)努力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均衡发展

发展不平衡是长期存在的问题:一是地域间的不平衡;二是学校内部班级间的不平衡。

市区学校由于特定的地理优势,信息广、理念新、起步早,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整体高于县市。为充分发挥它们的辐射作用,我们建立了城乡手拉手机制,一区带四县。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开拓性的工作,我市经过12年的探索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党委政府挂帅、齐抓共管、上下畅通、社会信誉高、能够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运行模式,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有一支过硬的专家队伍,目前我市的一级维护中心共有北师大等八个师范院校的教授43人,其中博士学位19人,正高教授27人。二是有了一支数量还足够的志愿者队伍,在多名志愿者中经过考核确定了120名志愿者,长期服务于这项他们称之为积善行德的事业。三是建立了三级服务网络,在全市1584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搭起了一个服务平台。截止到2007年12月17日,仅市级维护中心就接待来访者1971人。四是党委政府决心大,要把这项造福市民的公益性事业做成石家庄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一个亮点,劲头大后劲足。

心理健康教育要发挥实效作用,就必须和教育教学结合,就必须要走到学生中去,就必须根植在教师队伍中,必须和家长形成合力。这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才可以燎原,这样的心理教师才能起到辐射带动作用,这样的心理理论才能走下课本发挥作用。

只搞学习是搞不好学习的。我们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但更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因为学习是果,而健康的心理生活是因。就像苹果树只有在养料充足、温度适宜、阳光照射、消除虫害等条件下才能结出累累硕果一样,学生只有在拥有良好情绪、积极心态、掌握方法、排除干扰等前提下才能考出优异成绩。

只搞高考是不行的。中学几年如一盘棋,不布好开局,不步步为营,最后的胜利无从谈起;不搭好地基,不盖好低层,高层就成了空中楼阁。我们要搞好每一个年级以及年级间的衔接教育。

只搞班级常规工作是搞不好班级的。班级中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发生,这些事就是鲜活而贴切的教育素材。要抓这些教育资源,班主任需要创造性地工作。头脑中始终有班级的特点、问题和发展方向,还要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知识,只有这样才会走出智慧的带班策略和方法。班主任很辛苦,完成常规工作已是很累,但在此基础上,自主的、创造的、智慧的工作,就不仅仅是累,还有收获和快乐。

作者:河北省石家庄市教育委员会

心理健康教育可持续发展论文 篇2:

强化“刚性”标准,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可持续发展

编者按:自1999年教育部颁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以来,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走过了十年的历程,许多地区、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大胆探索,积累了经验,但也发现了问题,尤其是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建设、教学评价、学校考核指标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2009年5月,本刊记者就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困惑采访了全国十佳专家、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特级教师钟志农。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建设;考核指标;教师队伍建设及结构;课程标准

记者:钟老师您好。自1993年以来,您一直致力于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研究与实践,并于2002年,被破格评为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特级教师。这说明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独到见解。我们想请您谈谈您是如何理解“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作为对学校考核的指标”的,您认为这个指标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如何保证落实?

钟志农:“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作为对学校考核的指标”是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王定华博士在接受贵刊采访时提出的,我认为王司长说得很有针对性。他提出的“把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作为对学校考核的指标”,击中了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受到某种阻滞的要害。“考核”,实际上是对一个学校教育行为的“行为塑造”与“行为矫正”。不管一所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如何重视,只要没有得到及时的“强化”和激励,那么,学校领导的“成就动机”就不能满足,他们抓心理健康教育的决心和热情就会逐渐淡化,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里的地位就会被其他更容易得到“愉快刺激”的功利性的工作目标所替代。在任何一项工作中,目标是催化剂和兴奋剂,没有目标就没有动力,心理健康教育同样如此。

至于说到这个考核指标应该包括哪些内容,我觉得可以从“人、物、事、绩”四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是“人”,即王司长所说的“有人做”。事在人为,人在,事业就在,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如此。在现在的大气候下,如果没有合适的人,光靠一纸空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本推不动的。而目前关于“人”的问题在于:一是“进不来”,一些学校以“没有编制”为由,不愿意接收科班出身的高校心理系毕业生做专职心理辅导教师,认为随便找一个工作量比较轻的人兼任一下就可以了;二是“用不好”,进了人以后,总觉得这个“人”的工作量太轻,没有什么事干,于是就让心理辅导教师兼任学校的文秘、教务员、政教干事之类的职务,时间一长,主次关系就颠倒了;三是“留不住”,由于专职心理辅导教师的编制、待遇、职称、业绩考核与认同、评优晋级等具体问题得不到制度性的保障,大部分心理辅导教师觉得干得“不明不白”、干得“不痛快”、干得“窝囊”,看不到自己的发展前途,于是跳槽去做社会心理咨询师,去企业做人力资源培训,或者改行去教外语、政治,以便让自己从学校里的“杂牌军”转为“正规军”,这就叫“留不住”。

如果“人”的问题不解决,其他考核指标就都无法落实。所以,最重要的就是要给出一个刚性的指标,多少个班级以上规模的学校要配备1名(或者2~3名)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当然,兼职教师也很重要,他们同样是生力军,他们也要具备一定的专业化水平,但兼职教师流动性大,没法列为刚性的考核指标。依我看,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历时十年,已经到了建立“专职化”队伍的时候了,否则这种有关“人”的考核就等于没有考核。至于我们的中小学校几年内可以达到这个目标,那是另一个问题。关键是基本的目标不能模糊不清。而“编制”的问题其实是一个“决心”的问题。福建省厦门市教育局就很好地用红头文件解决了正式编制的问题,破解了其他省市长年未决的难题,可见,“世界上没有走不通的路”。

与“人”的指标相关联的,就是专职心理辅导教师的待遇、职称、评优、晋级也要有可操作的考核标准,总的原则是不能用学科教师的考核指标来考核心理辅导教师,而应该建立一个符合辅导专业要求的指标来评价他们的工作量与绩效。这样才能解决好 “不愿做”的问题。

其次是“物”,就是物质条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至少应该有一个固定的基地,有一些必需的设备和工具。关于基地建设,部分学校出现了两种分化:一种是硬件建设得相当好,学校不惜血本加以投入,动辄十几万甚至二十几万,建起了“五室”、“六室”,形成了相当规模的校内“心理辅导(咨询)中心”;另一种是根本无基地,或者虽然建了基地,条件却相当简陋。从考核的角度来说,应该将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开展的基本条件作为引导的方向,包括:按标准化要求建立学校心理辅导室,配置相应的场地、设备,其他硬件和软件等;有条件的学校应建立班级团体辅导专用教室;内部设施应该强调实用性,符合中小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特征,不必过分豪华。

再次,就是“事”。这个“事”,不是指心理辅导教师要做哪些事,而是指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做的最基础性的事情。我认为,现在对学校的考核不要注重形式的“创新”,媒体报道往往注重抓“新”,这样的导向很容易出偏差。对学校的考核还应该强调“实”,要实实在在把必须做的事情真正做到位,不搞花架子。如果说要考核学校做的最基础性的事情,我看主要是四件:

1.上好发展性心理辅导活动课。要出台一个比较符合中小学生年龄特征的、权威的“发展性心理辅导活动课程标准”,详细规定开课年级、每月最低课时数等。要给心理辅导活动课一个“活动课程”的“名分”,“名正”才能“言顺”。过去某些概念的提法导致一线学校认识模糊、行动迟缓,应该加以澄清。

2.建立个别心理辅导基地并能正常运作。坚持定期的接待来访制度,对出现适应不良和障碍性心理问题的学生开展补救性辅导和矫正。

3.在班级管理和学科教学中努力融合心理健康教育。要转变全体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教育观念,让他们能自觉运用心理辅导的理念、方法、技巧来教书育人,减少“师源性”的心理伤害。

4.建立危机干预机制。要有完整而又有效率的危机干预体系,能对学校可能出现的危机事件做出及时预警、初级干预和有效反应。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常规性的、不可或缺的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也无需追求“轰动性”效应。如果每个学校都能扎扎实实把上面四件事情做好,能埋头苦干十年八年,那么我们国家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就会出现一个大好的局面。

最后,是对“绩”的考核。我们现在对“绩”的考核总是“喜新厌旧”,这是浮躁世风的折射。我觉得“绩”的指标不一定很高,关键考核两条:是否“真做”,是否“做实”。只要“求真务实”,好的经验、好的典型、好的效果自然是“水到渠成”。

要保证上述指标落到实处,让学校校长“想做”“愿做”,就要外加一条刚性的指标,那就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达标的学校,不能授予“文明学校”“先进学校”“重点学校”等综合性的荣誉称号。

记者: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指出,要“让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成为优秀教师愿意从事的岗位”。您认为怎样的机制,才能让这个职业成为优秀教师愿意从事的岗位?

钟志农:我非常赞同“让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成为优秀教师愿意从事的岗位”。

在我看来,不同地区情况各有不相同。有些地区、有的学校确实存在着用“老、弱、闲、兼”人员来应付心理健康教育的现象,这样做必然使心理健康教育“形同虚设”。但我发现也有不少地区、不少学校是选择了比较优秀的师资在做这件事情,而这往往是这些优秀教师自己努力争取的结果。这些优秀的教师即使学校不给待遇报酬、不给课时、不算工作量,也还是干劲十足、无怨无悔、孜孜不倦。他们是发自内心的心理健康教育“志愿者”,各地都有这样一批“志愿者”。正如俞国良教授说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良心工程”。这些“志愿者”往往是有一定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优秀教师,他们在实践中真正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所以才会有这样高的热情、自觉性和积极性。尽管他们当中很多是“半路出家”和“兼职义工”,但他们是中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先行者”。从实践效果来看,凡是做得比较成功的心理辅导教师,往往原本就是学科教学或班级管理的骨干。这就是说,基本素质在他们身上是相通的,而不管这些基本素质表现在哪一个专业范围内。

所以,我理解的“优秀教师”,是指基本素质良好——他们应该有执着的专业理想和追求,有强烈的事业心,对学生的满腔热忱和人文关爱,对青少年成长发展规律有较为透彻的了解,有理论和实践的“悟性”,有敏锐的觉察力和同理心,有清晰的思路和表达能力,有奉献精神。这样的教师,往往放在哪里都是出类拔萃的。而要想让他们能够加入和稳定在心理辅导教师队伍里,至少应该有一个基本条件,那就是心理辅导教师的地位和待遇能够和其他学科教师“平起平坐”。

记者:您理解,什么叫做“真做”?各级行政、科研部门及学校和教师要怎样才能保证“真做”?

钟志农:所谓“真做”,就是“有上级检查”和“没有上级检查”一个样,“有领导督促”和“没有领导督促”一个样,“有荣誉、奖励”和“没有荣誉、奖励”一个样,“出现恶性事件”和“没有出现恶性事件”一个样。当然,有检查比没检查要好,有督促比没督促要好,有荣誉和奖励比没有荣誉和奖励要好,没有出现恶性事件比出现恶性事件更是好上加好。但如果学校只是为功利性的目的或者仅仅是为了应对突发事件,才匆匆忙忙抓一下心理健康教育,风头一过就又安之若素甚至是麻木了,那肯定不能叫做“真做”。无论是行政与科研部门还是学校与心理教师,只有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常规化”“制度化”的轨道,不因人事变动而“时有时无”“时冷时热”,才能算是做到了“真做”。

记者:在现阶段,心理健康教育需不需要建立课程标准,或课程试行标准?这个标准的指导思想是什么?这个标准的框架主要包括哪些内容才能适应一线的实际需要?

钟志农:这是一个大问题,简而言之,十年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

1.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都要面临身体的、认知的、情绪的和其他方面的成长问题,这种现象在不同的学生群体和文化中都普遍存在。因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以发展和预防为主。

2.发展性和预防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通过活动课程来加以保证。

3.中小学生的成长发展是有年龄特征和内在发展规律的,因此,发展性和预防性的心理辅导活动课程也必须有一个系统的,与学生成长历程相对应的内容体系。

4.这样一个科学的、连续不断的发展性辅导内容体系,必须以国家权威部门研制的“课程标准(试行)”来加以确认。

自1999年以来的十年里,由于缺少这样一个权威的发展性心理辅导课程基本大纲,导致社会上各种版本的心理辅导活动课教材泛滥,其中固然有些版本的内容还是比较不错的,但总的说来,是良莠不齐、精芜并存,也不乏以盈利为目的的“杂烩”和“拼盘”。这说明,在发展性心理辅导的课程内容和文本载体这一领域里,教育行政部门如果不主动到位加以引领和统整,那么市场经济就会把“山寨版”的课程内容和文本载体推向学校,这是无法禁绝的。

我认为,在发展性心理辅导方面,最重要的不是编写教材,而是制定课程标准和编写教学参考书,这两样东西都是给辅导教师用的。至少下一个或两个十年以内,在发展性、预防性辅导方面,国家教育行政和科研部门应该给每个辅导教师提供这样两个可操作的“拐棍”和“蓝本”。特别是教师的教学参考书,应该尽可能详尽。但是,有了课程标准和教学参考书之后,如果不编教材,那么在利益驱动之下,社会上各种版本的“教材”还可能蜂拥而至,来占领这个有利可图的“真空市场”,所以,回避不是上策。我的意见是不编教材,只编“学生心理活页”。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心理辅导活动课是用不着使用文本教材的,有了教材反而会中断甚至阻塞课堂团体动力的推进。但若是以很简洁的“班级心理辅导课学生心理活页”来加以代替,就可以让中小学生在课后用三五分钟时间做一些思考和活动性纸笔练习,以巩固和拓展课堂辅导效果。“学生心理活页”可以用散页的形式出现,一个学年也就是20张左右16开的纸,价格低廉,但必须要有权威性,经过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这样就可以防止把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变成商家盈利的目标。当然,这样的“学生心理活页”要由科研部门来专门研发。

记者:全国各地都在进行不同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您认为作用是什么?有哪些弊端?您认为应该由什么部门组织,如何组织,培训哪些内容?

钟志农: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培训,最突出的矛盾是全国没有明确的、统一的培训目标、计划与课程,也没有统一的符合学校心理学标准的资格认证和职业规范,师资培训的力度远远滞后于事业发展的需要。像浙江、上海、广东等地,还有一些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地方培训标准与考核认证,更多的地区恐怕是处于“自然”状态。这样一大块培训的“真空地带”,必然会被其他社会化的心理咨询师培训项目所渗透和取代。当然,各地社会化、商业化模式的“国家咨询师培训”,自有它的长处和功劳,也培养了一些素质较高的咨询人员,特别是对“心理咨询热”的兴起和咨询行业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但是,“国家咨询师”培训在某些地区走了“味道”,降了标准。主要表现为:重理论,轻实践;重应试,轻操作;重医学模式,轻发展模式;重成人心理障碍性问题,轻学生心理适应性问题。所以,拿了“国家咨询师”的资格证书,回到学校却往往发现很多东西用不上,而需要用的东西却没有学。

学校心理辅导与社会心理咨询有很多不尽相同的地方,师资培训的内容和资格认证标准当然也应该有所区别。从内容角度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提法已经很全面,即“培训包括理论知识学习、操作技能训练、案例分析和实践锻炼等内容”。具体说来,在掌握基础性的四大理论流派的前提下,应该加强青少年发展心理辅导、班级团体辅导、游戏辅导、行为矫正、认知调整、焦点解决、短期咨询等操作性的技能技巧培训,并注意与班级管理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相沟通。从培训的组织角度说,我认为还是应该由教育部来制定培训标准和认证标准,也就是说,要与国内的“国家级心理咨询师”相对应,可以参照国外的提法,称作“国家级学校咨询师”;具体的培训和考核工作可以由省级教育行政(或科研)部门授权若干地区级的业务部门来加以组织;在培训师资的配置上,要特别注意聘请既有理论功底、又有一线实践经验的专家、教师来参与这项工作。

记者:在现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基础上应增加哪些刚性内容,才能促进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事业下一步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钟志农:作为一个全国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性文件,《中小学心理健教育指导纲要》应该说还是比较全面、比较有弹性的,这在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初期是必要的,因为必须考虑各类地区的不平衡性。但是时过近十年,形势在发展,要求应该跟着提高。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在三件事情的提法上要增加刚性。

第一件事,把“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修订为“必须开设发展性、预防性的心理辅导活动课”,把“课时可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时间中安排”修订为“课时必须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时间中认真加以安排”。

第二件事,把“专职人员的编制可从学校总编制中统筹解决”以及“统筹安排中小学专职心理辅导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修订为“专职人员的编制必须从学校总编制中统筹解决”和“省市有关部门必须认真解决中小学专职心理辅导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

第三件事,把“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对学校督导评估之中”修订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对学校督导评估之中”。

上述三件事情如果有了刚性的要求,就可望下一阶段全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势出现一个较大较快的发展。

记者:如果请您寄语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事业,您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钟志农:做中国第一代学校心理辅导教师是幸运的,开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局面是我们的历史使命。

记者:您的深邃思想和精辟观点将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产生很强的指导意义。谢谢。

参考文献:

[1]陈虹.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工作——访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王定华博士[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上半月刊).2009,(1):4~7.

[2]陈虹,李益倩,于洪.加强政府行为,完善评估机制,确立学科地位,以“真做”促实效——访福建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关负责人[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上半月刊).2009,(9):4~7.

[3]陈虹,舒娟.让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撑起一片守望幸福的蓝天——访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所长俞国良教授[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上半月刊),2009,(7):11~14.

编辑/于 洪 终校/舒 娟

作者:陈 虹

心理健康教育可持续发展论文 篇3:

贵州省大学生心理咨询观的调查及对策研究

摘 要:认清贵州高校大学生在心理咨询方面的认知、情感态度及其所带来的行为倾向,是贵州高校教育工作者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心理咨询观进而促进在校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依据。调查和分析贵州省大学生的心理咨询观在性别、民族、年级、专业、生源地以及是否系独生子女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进而对存在的差异进行积极思考和对策分析,从而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贵州省大学生;心理咨询观;调查;对策研究

心理咨询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的求询者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而心理咨询观则是指人们对心理咨询这一过程总的看法和根本态度。随着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心理咨询已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如何有效地进行心理咨询和达到预期的目标已经成为心理咨询工作者关注的问题。寻求心理咨询是一种求助行为,求助者对心理咨询的态度又会影响其求助行为。大学生正处于心理第二断乳期,他们的心理发展需要及时引导和调适,心理咨询就是引导和调适的最好办法,但是由于心理咨询在我国发展的历程较短,弄清在校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知就成为我们进行心理咨询之前的重要任务[1]。可见,认清贵州省大学生心理咨询观的现状,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与重要依据。

一、研究概况

1.研究对象

以贵州省不同地区的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随机抽样调查600人,回收问卷515份,回收率为85.8%。在有效的调查问卷中:独生子女87人,非独生子女306人;有过心理咨询的有33人,没有过的有348人;少数民族有176人,汉族有215人;农村占147人,城镇占192人;女生有207人,男生有203人;理工科有213人,文科有148人;大一有53人,大二有197人,大三有140人;省属高校有266人,地方高校有172人。

2.研究工具

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项目组自编“贵州省大学生心理咨询观调查问卷表”,该表分为四个一级维度,分别是“对心理咨询的认识”“对心理咨询师的认识”“求咨观念”和“咨询方面知识获得途径的观念”,共形成45个项目的封闭式问卷。其中,对心理咨询的认识包括基本认识、功能(作用)认识两个二级维度,对心理咨询师的认识包括能力、品质、方式三个二级维度;求咨观念包括原因、方式两个二级维度;问卷采用4点记分的方法,让大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由“很同意”到“很不同意”分别给予“4”到“1”分。

3.数据统计

使用SPSS17.0forWindows处理数据。

二、研究结果

1.贵州省大学生心理咨询观在各个维度上的总体情况

三、对策分析

调研表明,贵州省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获得了广大学生的认可:有63.3%的学生对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有基本的了解,85.8%的学生认为心理咨询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起促进作用,78.2%的学生认为应该主动寻求心理咨询等等。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77.2%的学生认为进行心理咨询就是心理有问题的表现、64.7%的学生认为心理咨询工作完全依赖心理咨询师。

为了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增进对心理咨询的认识和端正其态度,根据调查情况,特提出如下对策分析。

一是多元化的宣传教育方法。不同的性别、民族和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心理咨询观方面存在的显著差异,决定了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宣传以及心理咨询师工作的开展,应该按性别、民族和专业等方面存在的差异,采用多元化的宣传方法,才能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更好地加强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促进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是多元化的咨询途径与方式。信息时代的到来,人类社会交往和沟通的途径与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学校的心理咨询工作中,除了运用传统的面对面沟通交流途径与方式外,还有互动电视、电话、短信、QQ/MSN、微博以及其他专业的网络交互平台等途径与方式,而且随着网络信息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和普及,这种优势凸显的线上途径与方式正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欢迎。因此,高校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应该充分利用好现实平台与虚拟平台,使二者相互促进和补充,共同促进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有效开展。调研表明,有75.6%的大学生认为心理咨询应该采用线上途径和方式,只有24.4%的大学生认为心理咨询仍可采用传统的线下途径(面对面交流)。因此,有必要建立电话热线和网络互动交流平台,对大学生进行多元化的心理咨询方式,拓宽大学生对心理咨询形式的认识,促进学生良好咨询观念的形成。

三是提高心理咨询水平。现阶段我国高校的心理咨询水平还处于较低的层次,但是,本次调研统计数据表明,有67.4%的大学生认为进行心理咨询是解决心理问题最有效的方法,68.6%的学生甚至认为进行一次心理咨询就能解决问题,可见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期望较高。因此,不断提升高校心理咨询师的咨询水平,是搞好心理咨询工作的关键要素。

四是依法开展心理咨询工作。高校心理咨询室的建设环境要符合国家的标准,确保环境安静和温馨;同时,要依法建立健全心理咨询室的安全保密制度,全面以大学生为本,提高为大学生服务的能力与水平,才能促进心理咨询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得到广泛的理解和支持,促使大学生建立起积极的心理咨询观。

简言之,大学生处于一个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在当前网络化背景下,通过对贵州省大学生心理咨询观进行积极的调查与研究,对于认清大学生心理咨询观的现状并进而对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提出有益的对策建议,均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赵冰洁,陈幼贞.大学生心理咨询问题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

作者:戴隆农 杨志芳 文永谋 江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分析论文下一篇:高水平民办本科高校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