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型企业论文范文

2022-05-12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中小型企业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近年来,因为中小型企业面临着管理理念、组织机制落后及建设基础薄弱等自身企业文化的缺失现状,且政府及舆论的监督与引导体系不完善、政策不健全等外部因素的影响,造成我国中小型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

第一篇:中小型企业论文范文

加强民营中小型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

摘 要:在我国,中小型企业绝大部分是民营企业,因此选择民营企业进行研究很有代表意义。像传统的老工业基地,辖区内中小型企业众多,通过对这些企业的文化建设状况的调查研究,结合企业的创业发展历史、生产经营状况,来发现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总结发展规律。以此来探索出新形势下,尤其是在当前应对金融危机的复杂形势,抓住“两型”社会建设大好机遇下,如何通过加强文化建设来凝聚人心、积聚力量,全面提高中小型企业整体素质,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以提高中小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度过金融危机,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断发展壮大。

关键词:中小型企业;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特点

1 高度重视新形势下的企业文化建设

1.1 中小企业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原有的各种贸易壁垒逐渐被打破,外资企业参与国内市场竞争的趋势也愈发显著,我国企业开始面临日益严峻的考验。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国内的一些中小企业市场意识淡薄、不守诚信,对国际市场规则了解不够,这一问题的存在无论是对国内企业应对外来企业的冲击还是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都将产生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内企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形成了丰富多样但都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应对办法,企业文化建设就是其中应用最为普遍、效果最为满意的方式之一。由于研究工作的起步较早,西方发达国家的大部分企业都已经完成了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体系建设,国内企业在这方面还相对薄弱,仍有不少中小企业不了解、不重视企业文化建设问题,不利于企业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竞争力的提升。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出,企业文化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问题。

1.2 科学把握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功能

企业文化是得到全体员工认可的企业核心价值,是员工用以指导自身行为的思想基础,它通过对员工思维和行为模式的规划将企业的各项制度内化到员工心中,帮助员工形成符合企业经营目标的良好的行为和思维习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观念的变革,现代企业中的员工除了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相应的报酬外,对于社会和企业认可也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他们通过在企业中的工作来实现自身价值,最终获得个人成就感和荣誉感。如果企业能够为员工的这种需求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良好的外部环境,员工就会形成对企业的归属感,认为自己是企业大家庭中的一员,这样积极的企业文化能产生巨大的催化作用,使企业能够上下一心、团结合作、开拓创新,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

1.3 充分认识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文化的特点

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国内企业要想发展壮大就必须遵循这一历史潮流,使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更好的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提出的各项要求。同时,也要注意形成现代化的竞争理念和价值观念,以符合国情、企业实际情况的企业文化推动自身更好的参与市场竞争,最终实现企业稳定、持续发展的工作目标。

西方国家关于企业文化建设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早,所以很多企业都已经形成了符合自身特点的企业文化,其中的优秀代表已经屹立百余年,并最终发展成为全球知名的大企业,这些企业成功的文化建设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社会主义企业文化既要广泛吸取各国企业文化先进的方面,也要注意及时剔除不符合中国国情的部分,在这一过程中,盲目迷恋、全部排斥的态度都是不可取的。

2 中小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

2.1 中小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1 企业文化的宣扬和培育方式上存在问题

国内中小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缺失的问题由来已久,这些现象的存在都说明当前中小型企业在文化建设上流于形式,文化建设还仅仅停留在“上墙”阶段,局限于表面形式,没有真正深入员工的内心。文化建设者在工作的时候往往是凭借自己臆想的主观意图和上级领导的授意来安排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没有深入企业员工当中和员工谈心交流,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企业文化的宣扬和培育手段形式单一,不能将企业文化的烙印深刻在员工心中以此来指导员工的行为,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2.1.2 忽视企业文化的创新和个性化

企业文化是指在企业以往既有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符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的管理模式,是企业自身特点的反映,企业文化既不是千篇一律的统一标准,也不是仅停留在纸面上的空洞口号。不过我们依然遗憾的看到,部分中小企业误认为优秀企业的企业文化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因而模仿甚至照搬优秀企业的企业文化,最终导致本企业的特点无法在“拿来”的企业文化中得到有效体现。实际上,每一个企业的发展经历不同,企业的所有权构成不同,面对的市场竞争环境也不同,因此,企业对环境变化做出反应的策略和处理内部冲突的方式都会有自己的特色,不可能千篇一律。虽然企业文化的形式可以参考一定的标准,但其价值内涵、类型和强度却不尽相同,也正是因为这种差异,不同企业的企业文化才具有了各自鲜明的特色。例如,索尼、尼桑公司均创建和发展于日本文化的大框架下,但前者倾向于开拓和创新,后者则更注重顾客体验。

2.1.3 企业文化发展缺乏长期规划,文化建设缺乏特色

部分中小企业追求短期利益的倾向非常明显,缺乏长远的企业发展规划,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也无法具备稳定性和连续性的特点,最终导致符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的企业文化无法形成。与此同时,对于短期利益的追逐也会使企业文化建设流于形式且缺乏内涵,不能发挥出提升企业管理工作水平的积极作用。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少部分中小企业家为了实现短期利益,还会出现故意采用与社会道德规范相背离的企业文化的行为。例如,有的中小企业奉行“金钱至上”观点,这样的企业或者会出现以破坏环境为代价降低生产成本的行为,或者成为制造和贩卖假冒伪劣产品的黑窝点。可以说,过分注重短期利益的企业文化与经营理念既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所提出的实际要求,也不符合广大消费者的期望和利益,终将使企业走向衰亡。

2.2 中小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2.1 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影响

首先,中小企业论资排辈的现象较为严重,严重阻碍有才华的人施展才华为企业服务;其次,家族式企业的股权往往都集中在家族成员手中,员工几乎不会从企业获得股权奖励。同时,家族成员对于管理层的把持也让优秀员工很难进入到管理层。在家族成员精明干练的情况下,这种做法的负面影响会暂时伏于水面之下,一旦出现业务能力不足的管理人员,就非常容易使企业陷入管理和人才危机的泥潭而无法自拔;最后,家族式企业的集权式管理使企业的发展前景几乎取决于一人智慧,而企业创业最初的成功往往很容易让企业主过于盲目自信,独断专行,一旦在企业内部形成专制意识,就很少能够听到不同的意见和声音,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与业务量的增多,其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就会越来越难以满足企业管理的实际需求,增加企业决策失误的发生概率,容易使企业陷入经营危机。

2.2.2 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忽视

部分中小企对于自身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没有形成足够的认识,社会责任感缺失的现象较为普遍,受此影响,少部分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极易违背法律和道德的行为,如部分企业为了一时的私利,任意排放废气、废渣、废水,过度开采或者越界开采矿产资源,随意砍伐林木、开挖河床,对周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有的企业违反劳动法压榨员工,克扣拖欠工资,随意解除劳动合同,员工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障等。虽然这些行为短期内能够为企业谋取利益、降低成本,但是时间一长,必然会为市场所淘汰,为社会所遗弃,这种短视的行为极大地损害了社会和消费者大众的利益,破坏了企业的自身形象,企业信誉尽失,从而损害了企业的根本利益,这对企业发展无疑是饮鸩止渴的。

2.2.3 社会文化多元的影响

由于企业文化从属于社会文化,因此政府政策导向、社会大环境均会对企业文化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各种社会新思潮的涌现,公众对于个性的提倡已经上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企业文化也因此面临许多全新的挑战。其中,比较关键的几项是如何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相结合、与党的最新政策理论相结合、与员工多元化思潮相结合、与企业价值观念相结合。只有解决了以上问题,才能将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集中在企业文化体系中,形成科学有效的协调、约束、激励和评价机制,并最终推动企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 中小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

3.1 党和政府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推动和引导

一直以来,人们认为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不同,党和政府是不需要对企业的文化建设进行引导和推动的,其实不然,第一,一个民营企业要发展壮大,需要准确的把握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要得到地方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这样,企业才能有效规避风险,不断发展壮大,而企业文化建设显然要与之切合。第二,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国内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必须要使其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第三,中小型企业的党组织建设日益健全,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丰富多彩,与企业文化建设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3.2 企业自身积极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随着企业文化重要性的不断凸显,我国中小企业也开始纷纷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党和政府也在积极推动中小企业创设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小企业应该借助良好的外部环境,从自身实际情况入手全面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以便最终培育和塑造具有鲜明特点的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

4 结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既为国内的中小企业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发展机遇,也对企业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背景下,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中小企业获得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只有建立符合自身特色的、科学合理且富有时代特征的企业文化,中小企业才能在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2012年中国私营企业调查报告[J].中华工商时报,2012.

[2]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M].华夏出版社,2007.

[3]魏杰.企业文化塑造——企业生命常青藤[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

[4]何志毅.海尔、联想、TCL企业文化建设的分析与比较[J].企业活力, 2010.

[5]日松下幸之助.经营人生的智慧[M].沈阳延边大学出版社,2006.

[6]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M].上海三联书店,2008.

作者:任会朋

第二篇:基于企业文化视角分析中小型企业社会责任

【摘要】近年来,因为中小型企业面临着管理理念、组织机制落后及建设基础薄弱等自身企业文化的缺失现状,且政府及舆论的监督与引导体系不完善、政策不健全等外部因素的影响,造成我国中小型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正确的监督、引导中小型企业履行及披露社会责任,基于企业文化视角的分析下,需要包含在特定时期内,社会对经济组织在经济上的、法律上的、伦理上的和慈善上的期望,从而使中小型企业正确地加强自身企业文化建设,进而履行社会责任。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企业文化利润与责任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小型企业发展很快,已日渐成为发展经济、繁荣市场和扩大就业的生力军,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中小型企业数量占全国所有企业总数的99.8%,提供了大约75%的城镇就业机会,中小型企业完成了我国66%的发明专利和82%以上的新产品开发。中小型企业作为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组织,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但是,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对一些中小型企业来说尚显陌生。因此,我国数量众多的中小型企业就成为了履行社会责任的盲区和难点,由此带来一系列相对应的问题:以“山寨”为首的大量假冒伪劣商品的生产、缺乏诚信、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对自然资源的无节制索取。从中央到地方,近年来陆续出台了部分支持中小型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但总体来看,中小型企业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仍存在不少,生产经营形势非常严峻,这也导致大量的中小型企业社会责任缺失,问题层出不穷。中小型企业如何在利润与责任间权衡,成为目前社会热议的话题。

虽然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的研究尚处起步阶段,但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已经开始了对企业社会责任披露的探索。虽然目前我国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逐渐增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要求及原则也越来越具体,但是范围仅局限于对国有企业及大型企业的关注;而作为我国市场主体占有率在70%以上的中小型企业的社会责任的界定及规范明显关注度较低且相关文件的规范不够具体。种种数据都表明,中小型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中小型企业一直是被忽略的企业社会责任主体,而今重新把社会责任提到中小型企业的角度上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从宏观角度来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主旋律。中小型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在经营实践中履行创造利润、对股东和社会相关利益主体负责的义务,将会直接促进社会物质和文化的繁荣,形成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中小型企业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因子,每个因子都得到和谐发展势必会创造一个有责任感的社会,而社会的和谐发展又将促进中小型企业走向更好、更快发展,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

其次,履行社会责任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类的需求和促进人类的全面发展。中小型企业不损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还可以回报社会,必将使社会大众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受益。

再次,对中小型企业自身而言,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参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诚信经营,积极纳税,投身公益事业,为消费者生产满意的产品并提供良好的服务,有利于企业自身建立优质的公众形象,赢得商誉,获得大众认可,这是一笔宝贵的无形资产。

总体上,我国中小型企业目前关于企业履行和披露社会责任的研究和实践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观念方面,中小型企业尚未形成社会责任观念和自觉履行的意识,国内还没有形成履行社会责任的氛围。研究方面,对中小型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研究居多,实证研究偏少,尚未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估体系。实践方面,中小型企业在某些方面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尚未达到国际标准,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水平不高。制度方面,国内还没有建立约束中小型企业履行和披露社会责任专门机制,相关法规不完善,社会责任的披露还没有成为强制性要求。

(二)概念界定

企业社会责任,即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自觉责任。这四要素既非相互排斥也非相互叠加,而是社会责任的自然发展顺序。卡罗尔于1911年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企业社会责任金字塔模型。

从企业社会责任金字塔可以看出,他是企业为改善利益相关者的生活质量而贡献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承诺。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文化互相交融、互相影响,能促进企业将社会责任担当作为自觉的经营行为。作为社会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不仅是“理性的经济人”,更应是“社会公民”,在履行经济责任的同时,应承担企业社会责任金字塔中的另外三个责任:即法律责任、理论责任和慈善责任。

二、对我国中小型企业社会责任现存问题的深层探究

(一)法律法规中社会责任的规定与履行

1.我国现有法律法规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规定

(1)我国法规关于社会责任的规定

《公司法》第5条明确规定公司必须履行社会责任。同时,为了落实企业对职工的社会责任,《公司法》第17和18条还列示了企业对职工利益保护的规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责任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则规定了企业对用户和消费者的责任。《环境保护法》和《劳动法》分别规定了企业关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的责任和社会保障承担的责任。

(2)国资委《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

2007年12月29日国资委发布并实施了《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从诚信经营、持续盈利、质量服务、节约环保、自主创新、生产安全、职工权益、公益事业这八个方面概括了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

2.中小型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现状与法规之间的差距

目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大多数中小型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履行仅限于不损害其合理利益。中小型企业对社会责任存在认识误区,只注重短期利益,忽视企业的长远发展。根据我国法规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实际情况,本文拟定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其差距:

(1)中小型企业能不能合法保障企业员工权益

主要考察企业是否有以下行为:是否依法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或订立免责条款,甚至规定一些明显违法的条款,如与女职工约定在劳动合同期间不能结婚或生育等。

(2)消费者对中小型企业产品的满意程度

企业最基本的社会责任是向公众提供安全的产品和服务。然而,近年发生的各类食品安全事件、淘宝小作坊假货等事件让消费者对中小型企业的产品大失所望。

(3)资源利用率与环保贡献

多年来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使中小型企业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加剧,而这与企业尤其是工业企业的生产行为直接相关。

(4)中小型企业参与公益活动和社会捐赠情况

中小型企业在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社会资源,理应对社会有所回馈。然而,据民政部原副部长李宝库在“两会”时透露,大陆的非政府组织每年接受的捐款只有25%来自国内;大陆注册的1 000万家国内企业只有1%做公益事业,而且1%仅仅是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一般也不会进行公益事业援助。

3.中小型企业社会责任披露与履行差异原因

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是由经济全球化推动的,为了跨越国际贸易中的社会责任门槛,企业开始“被迫”遵循各种社会责任指标,发布社会责任报告。而且基本都是大型企业迫于“不得已而为之”、“不得不为之”的要求披露一些与实际情况相距甚远的社会责任报告,中小型企业往往是不披露,或只披露一点点信息。本文结合我国的社会现实和企业的实际情况,从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分三个层面(压力、约束、企业自身)对该现象进行剖析,探究差距形成的幕后真相。

(1)压力——国际贸易

近几年,不少中小型企业特别是外贸企业努力进行社会责任的认证,然而据报道,类似的认证和评估费用极其高昂,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尽管中央财政设立了用于支持中小型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各项业务的专项资金,但收效甚微。

(2)约束

①硬约束——法律法规和政府监管

中小型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与披露的不一致,一定程度上归于缺乏健全的社会责任法律规章和专门的监管机构。

第一,对相关法规政策的研究。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很大的范畴,国家对其规定只散见于各种专项法律,如《公司法》、《劳动法》、《消费者权益法》,而没有一个专一且完整的企业社会责任法律法规。

第二,对政府相关职权部门监管的研究。在没有独立第三方审计机构的情况下,政府部门能否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与披露作出有力的监管显得非常重要。

②软约束——公众参与和舆论监督

目前,我国的社会责任运动处于初级阶段,中小型企业的各利益关联方并没有完全参与到社会责任实践中。

(3)中小型企业自身

中小型企业能否自觉履行、真实披露社会责任,其发展理念、经营策略、管理体系和管理层意识是重要的内因。

①中小型企业公民意识和发展理念

公民意识的缺位会使中小型企业在赚取财富时却对公益事业漠不关心;或者把本该自身承担的责任转嫁给社会,然而其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却为自己赚取“荣誉”。此外,若中小型企业的发展理念仍停留在粗放型的增长模式,将利润建立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基础上,便会造成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

②中小型企业的经营策略和管理体制

中小型企业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也是见于各种专项法律,如《公司法》,企业是否履行社会责任、是否真实披露履行情况,这很可能会受其经营策略的影响。例如,唯利是图的中小型企业会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进行不正当竞争等违背社会责任要求的行为。

③中小型企业管理层对社会责任的认知

中小型企业是否合法合理地履行社会责任、是否真实无误地披露履行情况,管理层的认知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大部分中小型企业的管理层对于社会责任认知存在盲区,认为履行社会责任就是不盈利,就不应该履行社会责任。

三、创新性对策

针对我国中小型企业在现阶段发展过程中面对的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利润两难的现状,本文分别从宏观及微观两个方面进行对策探讨:

(一)针对宏观方面的对策

1.完善中小型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法律建设

政府应加强对中小型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法律制度建设和政治监管,并以此作为对中小型企业社会责任硬约束的法律依据和强制性解决方案,使得社会责任与利润两难问题的解决有法可依,为此类困境的解决提供政策条款。根据我国《公司法》、《劳动法》、《消费者权益法》等法律规定及各项条文规定,进一步补充条例及法律,形成法律约束体系;对于政府而言,除了要加强宏观调控职能外,还要及时对中小型企业进行监督引导和积极管理。

2.加大公众参与力度

公众参与和舆论监督是对企业履行与披露社会责任的软约束。目前,我国的社会责任体系处于初级阶段,企业的各利益关联方并没有完全参与到社会责任实践中。因此,解决中小型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利润两难问题必须着眼于社会公众(特别是消费者),只有加大公众参与力度才能扩大消费者对于社会责任的关注度及影响范围;强调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才能加强中小型企业更加自觉的履行社会责任,并对公众监督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

(二)针对微观方面的对策

1.合理完善企业文化

针对中小型企业,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文化,尤其是加强企业文化中公民意识的培养并树立合理的发展理念。此外,中小型企业应树立健康合理的企业文化,令其发展理念和增长模式,将利润建立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在利润增长的同时承担企业社会责任。

2.制定可行的经营策略和管理体制

一流的企业做文化,在企业自身特色文化的基础上,制定合理可行的经营策略并加以贯彻。另外,中小型企业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也很可能会受其经营策略的影响。企业管理层应重点关注企业治理机制中的机构设置、职能安排、内部准则等对企业社会责任运作的影响。

3.强调管理层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

中小型企业是否合法合理地履行社会责任、是否真实无误地披露履行情况,管理层的认知起着重要作用。强调和提高管理层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程度,并将其贯彻于企业文化之中,定期及时向社会公众披露企业增长过程中的环节,接受公众及舆论的监督,遵循政法的宏观引导及法律法规,同时树立正确的责任意识,及时合理并自觉地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

主要参考文献:

[1]李燕.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研究文献述评.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

[2]卢东,寇燕.基于消费者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总和解析[J].软科学.2009.

[3]张守军.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反思.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9.

[4]周霞,孙涛.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研究.安微农业大学学报.2009.

[5]杨亚娥,刘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现状分析[J].财会通讯.2007(2).

作者:龚珏

第三篇:中小型企业与大型企业的互利共生经营模式研究

摘 要:中小型企业与大型企业的互利共生经营模式是中小型企业借助大型企业的资源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有效的经营模式。文章研究了这种中小型企业的经营模式的特点,以及这种经营模式存在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中小型企业 企业经营特点分析 互利共生经营模式 特点与问题分析

中小型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需要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经营模式,扬长避短,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寻找自己存活和发展的机会,这已经成为中小型企业生存发展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性问题。

中小型企业和大型企业共生经营模式是一种中小型企业借助大型企业的资源,增强自身竞争能力,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经营模式。通过这种独特的企业互利共生经营模式,一些中小型企业可以有效地克服自身的经营弱点,并且发挥中小型企业的长处,形成了一定的企业经营规模效益,提高企业的市场生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取得相对优势。

一、中小型企业与大型企业的互利共生经营模式

在市场经济体制中,中小型企业与大型企业分别扮演着不同的市场角色。一般地来讲,大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往往起着支柱作用和主导作用,而中小型企业则依靠企业的发展活力、灵活经营机制和对市场信号的迅速反应能力,在市场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创业、创新和开发角色,是市场经济的活力源泉和动力源泉。

相对大型企业而言,中小型企业由于自身实力薄弱,规模小,决定了企业生产经营的产业链一般不完整,产品生产品种单一,技术发展实力薄弱,缺乏规模效益,品牌形象差,因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一种明显的弱势地位。在这种情况下,中小型企业如果依靠自身的实力和努力来改变自己的这种经营困境一般地讲是十分困难的。这就是为什么多数中小型企业的经营寿命远远短于一般大型企业的主要原因。

与此同时,大型企业由于自身的经济实力与技术实力,以及生产规模所形成的规模经济效益,使得大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相比,具有企业融资能力强,资金雄厚,市场开发能力强,技术开发能力强,生产成本低和品牌形象好等竞争优势。但是,大型企业也存在一些经营上的问题。比如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为了形成完整的产品生产链,有必要生产一些生产批量小、技术变化快、技术含量低、经济附加值低和市场不稳定的配套产品,这对于生产规模化的大型企业而言,显然是一种十分不经济的产品生产。大型企业如果依靠自身力量生产这些次要配套产品,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降低企业生产运营成本是不利的。

因此,在市场运作过程中,出于各自的利益考虑,一些中小型企业和大型企业之间就形成了一种互利的共生的企业经营模式。这种企业经营模式,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企业的社会分工方式。通过这种社会分工,中小型企业充分地利用了大型企业的各种经济资源,利用大型企业融资能力强,资金雄厚,市场开发能力强,技术开发能力强,生产成本低和品牌形象好的优势,同时,大型企业也充分地利用了中小型企业的经营机制灵活,转型快,市场反应灵活,适于进行小批量产品生产的优势,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利用双方的差异化经营合作,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不仅有效地降低了大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经营风险,而且与中小型企业互补长短,形成整体的竞争优势,达到了中小型企业和大型企业之间的互利共生的目的。

二、中小型企业与大型企业互利共生经营模式的合作形式

一般而言,在中小型企业和大型企业之间的互利共生的经营模式中,中小型企业可以利用大企业的优势资源,开展企业的经营,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创造一种相对稳定的企业经营环境。中小型企业和大型企业之间的互利共生的合作形式包括:分包经营合作、特许经营合作和联合销售合作等。

1.分包经营。分包经营是一种中小型企业与大型企业进行互利共生合作的十分常见的经营模式。所谓分包经营就是指在专业化协作的基础上,中小型企业为大企业提供生产原材料、零部件和劳务服务的一种经营方式。一般来讲,分包可以采取三种类型:一是经济性分包,由具有低工资和低管理费用优势的中小型企业向大型企业提供价格低廉的产品或劳务,从而降低大企业自身的经营成本;二是专业性分包,这种关系的形成主要是一些具有专业化生产优势、在某种产品上有特色的中小型企业向大企业提供某项服务或者零部件产品,如包装和加工等;三是能力分包,大企业利用中小型企业为其生产自己因生产能力不足、在短期内无法满足市场需要的产品,满足市场的需求。

2.特许经营。特许经营是指特许者将自己所拥有的商标、商号、产品、专利和专有技术、经营模式等以特许经营合同的形式授予被特许者使用,被特许者按合同规定,在特许者统一的业务模式下从事经营活动,并向特许者支付相应的费用。特许企业的存在形式具有连锁经营、统一形象、统一管理等基本特征。因此,中小型企业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共享大企业的资源,尤其是大企业的管理资源和品牌资源,迅速有效地进行市场开发,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通过这种方式,大企业也可以迅速提高自己的产品的市场份额,扩大品牌的知名度,降低市场开拓风险。特许经营的最大优点是实现了灵活性和经营规模的有效统一,将中小型企业的数量优势与大企业的专业能力优势和资源优势进行互利结合。

3.联合销售。大企业通过向中小型企业提供自己的销售渠道、销售网络,对中小型企业的销售人员进行指导,而中小型企业在其营业收入中提取一定的比例作为回报反馈给大企业。通过这种合作方式,中小型企业可以借助大企业的销售资源,节省自己开发市场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市场中迅速得到所需的销售渠道,节省时间和经济成本,同时让自己的员工学习到大企业的市场开拓经验,迅速提高销售水平。而通过这种合作方式,大企业也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销售网络,降低自己的销售成本,增加收益。

三、中小型企业与大型企业互利共生经营模式的合作类型

在中小型企业和大型企业之间的互利共生的企业经营模式中,中小型企业与大型企业的关系可以根据它们的合作内容产生不同类型的合作关系。中小型企业与大企业之间的合作一般采取一种大型企业的功能下包形式。按中小型企业与大企业之间的合作内容的类型,大致上可以分为四种。

1.纵向一体化型。在纵向一体化型合作关系中,中小型企业处于一种被支配和从属的地位,往往以某大企业的“协作企业”的名义被组织起来。它们在产品和核心技术上都被大企业完全控制,组织形式具有比较典型的金字塔结构特征,形成了纵向一体化的合作格局。在这种合作关系中的大企业往往对中小型企业有很大程度的控制权,实际上中小型企业与大企业之间是一种在大企业控制之下的不平等的支配从属关系和附属关系。

2.独立承包型。随着承担下包业务的中小型企业的经营能力的发展,一些中小型企业与大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开始出现了转化,一部分中小型企业逐渐出现独立发展的趋势。这些中小型企业的自身的技术研发能力不断增加,服务质量不断提高。随着企业的发展,这些中小型企业开始不仅能够承包核心企业的订货,而且还能够独立地进行自主设计,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它们具备了一定的与大型企业进行讨价还价的能力,开始发展成为具有独立经营和市场地位的配件企业。这样,承包双方的关系就由单纯的支配从属关系和附属关系转变成为长期密切合作的独立企业之间的关系。

3.专业加工合作型。在专业加工合作型关系中的中小型企业一般拥有自己的独立的知识产权和技术研发能力,或者拥有某一领域的专业加工技能。这类中小型企业独立经营,主要承包各家大企业所需的特殊零部件的加工制作。但它们并非局限于仅仅为一家大企业服务,而是根据自己的业务发展需要或是盈利需要,有选择性地与某些大企业进行合作,签订契约或者合同。这类中小型企业依靠自身的技术能力和市场能力,与大企业建立了平等的合作关系,形成了互利的企业间的合作网络。

4.组装加工配套型。这一类承担下包业务的中小型企业主要是一些位于大企业工厂周边,由廉价劳动力组成的专门从事大企业所需的技术含量低、工艺简单的产品配件和附属产品的加工、组装企业。这类企业为大企业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节约了大企业的人力投资和培训投资,降低了大企业的生产成本。但这些企业由于附属性质十分严重,所以它们最易受到大企业需求和市场波动的影响,经营风险极大。

四、我国中小型企业与大型企业互利共生经营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中小型企业与大型企业的互利共生经营模式已经成为一种中小型企业借助大型企业的资源,增强自身竞争能力,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有效的经营模式。通过这种独特的企业互利共生经营模式,一些中小型企业可以有效地克服了自身的经营弱点,提升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的市场生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以及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同时大型企业也可以因此而压低生产经营成本,集中企业资源,营造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但是,从目前我国中小型企业与大型企业建立互利共生经营模式的发展实践来看,也存在一些有碍于双方合作机制建立的制约性障碍问题。

1.由于历史原因,目前我国的中间产品市场不发达,客观上形成了社会上的专业分工不到位。大型企业内部往往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在企业内部自行生产和提供整个产业链上的所有中间产品和服务。大企业的零部件生产基本上自成体系,自给自足,从而造成我国多数企业的“大而全”和“小而全”的现象,从而造成社会资源配置上的不合理,难以形成协调有序的社会生产价值链。这样做不仅仅妨碍了我国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协作关系的发展,造成了我国产品生产的协作机制发育不全,而且造成我国大型企业的生产成本偏高,经济效益受到影响。中小型企业也因为大型企业的生产自成体系而得不到与大型企业形成优势互补的互利合作机会。而纠正这种不合理的资源配置现象,由于历史已经形成的客观现实而成为一件需要时间解决的问题。

2.由于传统的文化观念影响和历史的原因,我国目前中小型企业与大企业之间的互利共生合作关系的短期行为普遍。大型企业一般更加愿意企业的经营生产自成体系,“万事不求人”,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想到与中小型企业进行有限的临时性合作,一旦有可能,仍然愿意回到自成系统的旧体制中去。而我国的中小型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也比较重视自己的短期利益,在与大型企业的合作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投机性的短期经营行为,缺乏与大型企业进行长期战略合作的意愿和计划。由此往往大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双方合作缺乏长期合作的诚意和建立长期合作机制的愿望。这种现象使得我国中小型企业与大企业之间的互利共生合作关系往往极不稳定,难以持久,也因此而加大了双方合作的风险。陈旧落后的企业经营观念需要企业的经营者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而建立高效率的社会专业分工体系,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本文是中央民族大学“十五”科研规划项目(项目编号10502G09)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1.林汉川等主编.中国中小型企业创新与持续发展.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2.芮东雄主编.现代中小型企业发展研究.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顾颖,马晓强主编.中小型企业创业与管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4.管鸿喜主编.我国中小型企业竞争力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5.庄晋财,陈剑林.区域经济中大小企业共生机理及模式选择.企业经济,2004

6.盖诩中.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关系探讨.绿色经济,2007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 100081)(责编:吕尚)

作者:孙燕一 谢敦游 张 策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本科生结业论文范文下一篇:销售与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