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人才资源优势论文

2022-04-30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高科技人才资源优势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高科技现代服务业集群创新优势的研究是理论界的热点问题。文献对于一般的产业集群尤其是制造业集群的研究较多,但是对于高科技服务业集群及其创新优势的研究较少。在阐述当前我国高科技服务业集群发展现状,指出我国高科技现代服务业集群创新优势不足的主要表现,分析了制约高科技服务业集群创新优势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高科技服务业集群创新优势的提升策略。

高科技人才资源优势论文 篇1:

重点专业建设在当地经济建设服务中的作用

[摘要]重点专业在各地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以重点专业为基础和支撑,才能更好地发展其他经济建设项目。本文将讨论探索如何发挥重点专业建设在地方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参考几个地区重点专业建设的成功案例,为地区经济更好地发展特色专业经济提出几点合理化建议,谋求地区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重点专业;特色经济;经济建设;地区发展

[DOI]10.13939/j.cnki.zgsc.2015.42.034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过:“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地区。每个地区都处在不同的地理位置,有着不同的地理风貌、环境气候特点等,此外,每个地区因为各地不同的地理和气候分区,长期积累的人文历史特征,形成各地不同的风景特色和社会文化。我国是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形成了风景各异、风俗多样的地方特色,很多地区根据当地特色,发展重点专业建设项目,成效突出,很多经济欠发展地区还没有意识到重点专业建设对于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发展迟缓,经济落后。因此,地方要认识到重点专业建设的基础性作用,寻求经济快速发展之路。

1重点专业建设在哪些方面为当地经济发展建设服务

1.1重点专业建设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础

正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个人在自己的学习或事业上发挥自我特长,能够有效的展现个人魅力和能力,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所谓的重点专业建设指的是地方的特色产业建设,地方的优势资源条件等。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资源,无论是景观资源、矿场资源、特色民俗资源,还是特色建筑资源、特色美食资源、特色文化资源等,都是地方的显著性标志和优势。地方利用这些优势资源,将这些优势资源作为重点产业进行投资开发,形成特色产业的专业化建设,以特色专业化产业为依托和基础,将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促进地方经济水平的不断稳步提高。地方只有先把经济基础打牢了,才有实力发展其他产业,毕竟经济实力是地区综合能力的最主要表现。

1.2重点专业建设是地方综合实力提高的领头军

就像在建设一栋大厦前,必须先打好地基一样,地区重点专业化产业为地区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之上,地区才能为经济建设添砖加瓦,最终建成地方的宏伟经济大厦。地区在自身的特色产业发展成熟后,为谋求经济的更好更快发展,可以在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衍生出其他相关产业。例如,某地拥有较优质的自然风光资源,地区以此为重点发展产业,大力开发旅游业,实现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增长。旅游产业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于是景观区周边的住宿和饮食业也迅速发展起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成熟逐步完善。旅游业的发展还促进了当地特产的销售量,为地方的特色产品打响广告,使其成为经济发展中的又一大特色。如此的良性循环,区域经济得以稳步提升,各方面综合实力显著提高,在这一点上重点专业建设发挥了很好的领头军的作用。

1.3重点专业建设是吸引投资的主要因素

地方的重点专业建设起来了,综合实力提高了,地区优势越来越明显,这时,就能吸引其他地区的单位或个人前来投资,当地方重点专业建设发展到一个很高的程度时,吸引外资也是屡见不鲜的。这是因为地方的重点专业建设优势突出,拥有庞大的市场前景,有潜力形成一定的连锁产业效应,国内其他地区也看到了这些发展前景,投资下来能实现双方的双赢目标。重点专业建设产业引来了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能促进地区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使得地方特色产业形成更大的规模,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也能实现优势产业的集聚现象,形成集聚效应[1],区域内产业形成良性竞争和创新机制,有利于经济技术的不断提升。

2实例分析发展重点产业的几点建议

2.1发现优势,开发利用当地特色资源

要想发挥特色产业对于地方经济的推动作用,首先地区要对自身优势资源条件进行合理分析,抓住重点和特色,对于优势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地区内自然风光秀丽的可以大力发展旅游业、自然资源丰富的可以发展矿产工业、劳动力资源充足的可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等,因地制宜,发挥所长。

例如,北京是我国的首都,著名大学学府聚集,经济发展较快,是我国人才的集中地。利用北京人才匯集以及素有“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之称的产业背景特征,北京将中关村的电子科技产业建设作为经济建设的重点项目。中关村由以前的“电子一条街”以及“电子摊贩聚集地”变成我国的高新信息产业园,成为我国的“硅谷”[2]。中关村的成功案例是因为当地政府能够根据当地的产业发展特点,以及丰富的高科技人才资源,制定重点的专业性的经济发展战略,经过政府的不断改造,中关村的电子科技发展逐渐从零散发展到集中,从低级的电子产品销售发展到高科技产品的研发,形成科技创新和服务业向高端领域发展,也成为我国高科技发展的模范和领头军,为北京树立了高科技集中园区的形象。每年,中关村都实现了大量的专利申请,更吸引来很多相关产业的加入和集聚以及外商的投资,各高新企业都以能够进入中国中关村为目标,各种新鲜血液的加入使得园区内产业化发展不断成熟,成为首都的一项标志性产业。

2.2注重企业联合,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产业发展不可能是孤立的,必须要有各方面的协作,要有相关配套设施的配合。就像发展旅游业,就要做好旅游服务业与旅游景点的配合,导游要有旅游景点的专业讲解能力,旅游公司也要与餐饮住宿企业联系,安排游客行程中的一切相关事宜,做到高效便捷又实惠。这要求企业间要进行一定的联合,形成一套完整的产业结构。

说到黄山,作为中国人,应该是众所周知的,甚至是外国人,前来黄山旅游的人数也越来越多。黄山被世人誉为“天下第一奇山”。1990年12月,黄山风景区作为一项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4年2月,更是入选世界地质公园。四绝三瀑、玉屏景区、北海景区、白云景区、松谷景区等奇观使得黄山闻名于世。一年四季,前往黄山的游客络绎不绝,每逢节假日,游客更是多如牛毛,甚至是一票难求。旅游业发展无疑是安徽省黄山市经济发展的一大主要支撑,以此衍生的餐饮食宿以及其他服务业也得到了较大发展,尤其是黄山的茶文化,得到推广,闻名遐迩。黄山有30多个品种的茶,其中的祁红、屯绿多次荣膺国际金、银奖;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太平猴魁、顶谷大方均曾被评为在中国十大名茶之一;黄山银钩、祁红工夫茶等四个品种,被选为国家外交名茶[3]。黄山旅游业形成了自己的产业链,促进各个环节的提升和发展。

2.3加大投资开发力度

最初的产业发展都是不全面甚至是艰难的,因此,地区的重点专业建设项目在开始时,政府要给予一定的引导和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就是对于特色产业发展的最有力支持。政府投资开发当地的重点产业,有利于当地重点产业的规范化操作,雄厚的财政支持更是促进相关企业进步发展的动力。

3结论

重点专业建设是地方经济建设中的基础性力量,能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巨大贡献,地方必须重视重点专业建设,发觉并挖掘自身优势,立足优势,加以发展,取得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郑小勇.创新集群的形成模式及其政策意义探讨[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0(2).

[2]付信明,张劲松,张文辉.中美典型高技术创新集群的比较分析——以硅谷和中关村为例[J].工业技术经济,2009(2).

[3]胡蕾.黄山市国际旅游业发展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3.

作者:何小雪

高科技人才资源优势论文 篇2:

我国高科技现代服务业集群创新优势的制约因素及提升策略

摘 要;高科技现代服务业集群创新优势的研究是理论界的热点问题。文献对于一般的产业集群尤其是制造业集群的研究较多,但是对于高科技服务业集群及其创新优势的研究较少。在阐述当前我国高科技服务业集群发展现状,指出我国高科技现代服务业集群创新优势不足的主要表现,分析了制约高科技服务业集群创新优势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高科技服务业集群创新优势的提升策略。

关键词:高科技现代服务业集群;创新优势;制约因素;提升策略

文献标识码:A

文童编号:1671-0169(2010)05-0101-05

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上具有竞争优势的关键,是产业竞争优势,而产业竞争优势往往与彼此相关的企业集群密切相关。服务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代表着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水平。不同地区由于不同的资源优势,服务业集群的特点和方式不同,而高科技型的现代服务业,因其对于人才资源和其他资源和文化的依赖性,更加具有其特殊性。服务业集群研究是目前世界各国的研究热点,尤其对高新技术型现代服务业集群的聚集规律问题进行研究,具有较强的创新性、超前性和迫切性。在国家整体服务业低产出的背景下,发展我国大都市的高技术型服务业集群,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同现代服务业的耦合是实现现代服务业创新的基础性工作,对于我国服务业的产业升级和行业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科技服务业集群创新优势令人堪忧

高科技服务业集群是指在一定地域内集中并相互合作的高科技现代服务业企业的聚集体。高新技术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一个子集,是指以网络技术、信息通信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服务内容更新颖、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更高,兼具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优势的一种高端服务行业或服务业态。夏杰长将高新技术产业的现代服务业分成四类:一是由于技术进步而从高新技术产业分蘖形成的新的服务业形态,如软件产业、网络游戏、移动通信增值服务等;二是依托科技进步的生产性服务业形态,如研发、系统集成、技术交易、咨询、工业设计等新兴服务行业;三是科技、经济和文化融合而成的创意产业;四是电子银行、电子商务、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相对独立的服务业态。而这些高科技服务业在地理上的集聚就是高科技现代服务业的集群。高科技现代服务业集群具有创新性、高技术性、专业性、高渗透性、高利润性、强辐射性、高生产率、研发能力强、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和智力资源密集等特点,这些特点中,创新优势是其最突出的特征。高科技服务业企业集群的创新能力主要指技术创新和管理模式创新。高科技型服务集群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已凸显其积极作用,但对其他行业的带动作用不很显著,技术创新不足和管理创新不足。

(一)高科技服务业集群技术创新优势现状

第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集群能够产生很强的创新优势。而高科技服务业集群创新的核心内容是技术创新。目前我国高科技服务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发展状况是:大多数软件企业仍以模仿和系统集成为技术战略,自主产权和产品的研发投入不足,形成的专利和技术标准等重大创新成果还比较少,国内发达地区的高科技产业没有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由于缺乏高科技人才、资金、创新成果的有效保护、创新基础设施等问题,企业的创新动力不足,许多企业有创新惰性,加上集群缺乏较好的营销平台和环境,使我国成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牺牲品,而且不少集群内企业间出现了“恶意竞争”的现象,不利于企业的技术创新。第二,集群内部对知识和信息的共享不足。浓厚的学习文化、企业较强的吸收能力、企业间亲密的关系、面对面的交流机会等是服务业集群创新的软环境。而目前我国高科技服务业集群内部缺乏这种基于相互信任基础上的正式与非正式的交流与沟通机制和创新文化环境,极大地影响了创新知识的扩散和创新思维的激发。第三,对科研成果的转化动力不足。以北京中关村为例,中关村的各项发展指标在中国高新区内均居前列,是中国高新区发展的典范。但资料显示,北京中关村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5%左右,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很慢。

(二)高科技现代服务业集群管理模式创新现状

第一,对于高科技服务业集群经营模式的创新不够。对高科技服务业集群这样特殊的集群如何进行管理,本身也是创新优势中的重要内容。经营模式是指企业对其在生产、运营中涉及到各种资源进行组织、整合的方式,不仅指企业内部资源,如生产经营资源,内部后勤资源和市场销售资源,也包括外部资源,如供应商、分销渠道和竞争者等等。经营模式的创新对企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能够协助集群内部的技术创新,能够促进集群内部资源的有效配置。目前,高科技现代服务业仍然沿用制造业的集群经营模式,没有形成基于全球客户需求基础上的世界营销网络和营销模式。需要形成适合于高科技服务业的集群经营模式。第二,对于高科技服务业集群的管理方式有待改进。政府通过制定人力资源、科技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公共政策给予高科技企业以支持;同时也给予一定的压力和动力,促使企业不断创新。在我国,对服务业实行分行业管理是当下主要管理方法。商务部、信息产业部、科技部以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众多部门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我国现代服务业的管理,容易政出多门,产生政令冲突、相互推诿及管理中的“缺位”现象。而且众多部门在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等方面的不一致,给高科技服务企业及其集群发展带来了一些障碍。在这方面,或许日本的经验值得借鉴。日本产业集群政策在国家层次上由METI(经济产业省)和MEXT(文部科学省)制定。两者在政策方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MEXT资助的研发成果通过METI得以应用和商业化,在应用过程中,MEXT资助的研发活动快速获得市场反馈,为新一轮研发项目的启动创造条件。

二、高科技现代服务业集群创新

优势的主要制约因素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但是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要落后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高科技服务业集群业已形成,但是集群效应还不显著,主要制约因素有下面几点:

(一)硬件设施配套不足

基础设施是地区经济、社会经济的基本承载,包括先进的交通运输,后勤补给和电信设施,基础设施为地区开放提供了载体和条件。先进的基础设施,能够吸引高质量的人才向该地区集中,能够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因为时间和成本是企业创新的目标,集群内发达的交通系统,能够帮助企业间节省交易时间和交易成本,促进集群内部创新。目前,我国的高科技产业集群的综合配套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还不能满足其创新、发展的需要。主要是网络环境和交通设施仍不完善,服务器运行速度较慢及费用太贵,缺乏高效的通讯网络和局域网信息平台,缺乏可以共享的数据库;交通运输不畅等等。也缺乏可以随时交流信息和思想的休闲娱

乐场所,更缺乏可以吸引人才的教育文化、医疗设施、零售、餐饮、健身、酒吧等服务配套设施。此外,高科技服务业中的文化创意产业所在地区的房地产问题也同样是制约创意产业创新的重要因素。由于集群效应,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各企业经营的厂房和店面变成房地厂商经营的目标,使得创意产业无法承担不断升高的厂房租金而被迫退出集群地区,从而影响了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北京,这种现象屡屡出现,如大山子798文化艺术区,成功地混合了工业建筑和新艺术空间,并以其强劲的升值潜力成为房地产商觊觎的对象,而许多艺术家从租价上升的798工厂迁出。

(二)高科技人才匮乏和高科技企业与科研院所的联合创新不够

第一,高科技人才是高科技服务业集群创新优势的主要来源。新经济地理理论认为,企业集群对技术进步和创新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强调集群经济的优势主要来源于知识流动,它是形成集群创新、提高企业集群整体竞争力的最主要条件。高素质的人才是高科技服务业集群发展的载体。缺少智力支持是目前制约我国产业集群的重要因素。我国产业集群中的企业缺少与外界特别是大学、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的联系,而且企业中的员工、技术人员的知识水平及创新能力不强,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造成高技术人才缺乏的原因是吸引人才的制度不健全。因此,政府在制度设计时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致力于提供激活企业家的制度平台,使他们充分释放冒险精神和创新精神,及时发现和捕捉孕育在产业集群中的商机。同时,政府也可以通过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将高科技人才输送到需要的企业中去。第二,高科技企业与科研院所的联合创新是高科技集群创新优势的另一主要来源。完善的产学研联合机制是区域内产业集群形成和能够持续进行创新并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保证。因此,必须重视并不断完善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与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以提高集群企业的创新能力,培育其自生能力。

(三)缺乏全面有效的政策支持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可以解决不断出现的社会问题和约束人们竞争和合作的方式。在新产业区的发展过程中,区域内存在的制度作用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降低创新中的不确定性和交易费用,另一方面是提高对创新的奖励。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高科技产业的研发活动具有很大的风险性与不确定性,呈现出周期长,耗资大的局面,再加上在集群中技术的创新具有很强的溢出性的特点,致使许多中小企业无力、无法甚至无意从事这一活动。对创新的制度支持方面许多地方有待完善。首先,融资平台和金融机构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不够。我国目前的政府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不到0.5%,大大低于发达国家。而且这些研发投入在现代服务业中的比重更少。此外,由于高科技服务业创新的风险性,区域内的金融机构参与创新的积极性不高,尤其是对于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不够,影响了高科技服务企业的创新进程。其次,各个企业的分支机构创新动力不足。由于受法人管理体制的影响,业务创新主要集中在法人机构,分支机构创新相对不足。如银行业尤其是国有银行总行授权制度限制了基层分支机构创新业务动力,影响了该行业的创新。第三,许多企业担心自己创新成果得不到知识产权方面的制度保障而缺少创新的动力。因此,我国有关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在保护合法的技术和思想交流的同时,打击不正当或不道德的窃取集群内其他成员技术创新成果的行为。

三、提升高科技现代服务业集群

创新优势竹策略

(一)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加强与国外相关企业的交流与合作

Brown(2000)认为:比较理想的集群治理结构是由企业代表、政府部门、协会组织、相关产业代表、业内著名人士等组成的集群委员会主持的民主管理和决策模式,这既实现了一定的力量均衡,又保证了治理行为的有效性。任何产业集群本身的发展都离不开公共部门合理的公共政策的规制与支持。以行会为代表的中介组织对高科技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创新能力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能将企业的诉求和需要通过合法的程序化的渠道传达给公共部门;同时可以限定政府的活动范围,避免政府失灵及过度干预等现象的出现。集群中行会的作用更有其独特性,即能通过制定行业准则来规范企业的行为,以及规定行业标准,限定进入企业的技术规模和水平,防止企业盲目投资,过度竞争。另一方面,行会以及其他组织可以发挥纽带作用,创造各种机会增加与国外同类企业的交流,学习国外高科技服务企业的先进经验和管理技术。此外还要发挥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市场调查、服务中心、风险投资机构、人才招聘、广告公司、技术转让等中介机构的支持作用。使得高科技产品的创造、生产、分销和利用得到最优化,降低高科技企业的经营风险,减少成本,促进其技术和经营模式的不断创新。

(二)加大对高科技服务业的研发投入和产业链其他环节的支持力度

以创新作为主要卖点的高科技服务业,更是迫切地需要主管部门的制度支持。地方政府应通过财政收入、低息贷款、税收优惠、激励性奖励政策、各类补贴政策等加大对企业研发活动和过程及相关产业链的投入,降低企业的创新成本,减少创新风险。要拓宽企业家和大学本科生、研究生及科研机构科技人员的沟通交往平台,要在企业资助大学生、研究生创新研究以及企业资助科研院所科技创新等方面积极倡导并给予政策支持。除了在研发活动本身支持外,还可以通过扩大产品的需求来促进企业研究开发,如在创意产业中搭建交流的平台,举办研讨论坛、文化创意展览等来扩大需求。在创新成果转化和市场化运作的过程中可以提供税收减免、市场准入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如法国政府规定,研究开发经费连续3年超过企业年收入50%的,可以享受最高1000万法郎的税收减免;在新加坡,政府对从事研发的企业提供开发经费50%的财政补贴。

(三)完善基础设施,为高新技术服务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硬件条件

首先,建立高效的通讯网络和局域网电子信息平台,使得集群内成员能够更加便捷地进行交流和协作。包括可共享的数据库和局域网上问题解决中心的建立,为集群内各企业提供咨询和新问题解决方案,促进信息和知识的积累、扩散。其次,加强集群内外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集群内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后勤服务和保障。第三,建设有利于集群内人员沟通信息、休息娱乐的场所和中心。舒适、方便的咖啡馆、娱乐场所等设施是高科技人才休息、交流信息的物质载体,在集群中心建设这样的场所以加强创新知识和信息的流动。第四,应该采取措施维护高科技服务业集聚区的优势和文化氛围,对高科技企业的房地产问题进行保护。可以像休斯敦那样,将集群的空间所有权掌握在公共部门或非营利部门手中,以防止大规模商业

化对创意环境的破坏。

(四)完善创新制度

政府集群规划的理论基础在于弥补市场失灵和制度失效,其目的是加强企业之间的知识网络和联系,满足企业的各种需要。与传统的产业规划相比较,高科技产业集群规划应该更多地注重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外部环境的战略联系,以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取得国际竞争优势。基于我国高科技服务业集群的发展现状,政府应该从以下方面制定相关政策:首先,各个高科技服务业企业要加快自身创新制度的改革步伐,推动总部和分支机构的创新过程,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研开发、技术创新机制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其次,不断加强我国科研体制改革。尽可能地赋予科研院所对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选择权和探索权,鼓励技术开发类科研院所转制为企业或进入企业。促进科研院所与高科技服务企业的结合,甚至直接成为企业的技术开发机构。使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成为高科技服务企业技术创新的创新源,加速高科技服务业集群的创新进程。第三,在高科技服务业集群治理过程中,地方政府要尽可能地促进集群内企业间的分工协作,既注重规模化发展,又要兼顾不同服务行业的专门化发展,即要加快生产要素和产业链聚集,实现规模经济,以及实行专业化分工与合作,促进企业间广泛、密切的技术经济联系,建立既专业分工又相互促进的产业网络体系,通过聚集经济与乘数效应带动区域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整个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第四,我国政府应树立高科技产业集群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针对不同行业的具体特点进行分行业管理。改变过去以“堆”代“群”的思维模式,改善并提高产业链的整体设计和统一规划。产业链的设计更要立足国际大环境,而不是仅仅把同类企业吸引到一起,无视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状态。只有这样,才能突出区域的个性化与战略的特色化优势,促进我国高科技产业集群的长远发展。

四、结 语

笔者认为技术创新和管理模式创新不足是目前我国高科技服务业集群创新优势不足的主要表现。结合制度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等理论,提出了我国高科技创新不足的主要制约因素:(1)硬件设施配套不足;(2)高科技人才匮乏和高科技企业与科研院所的联合创新不够;(3)缺乏全面有效的制度支持。在分析创新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中国高科技现代服务业集群的主要对策:(1)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加强与国外相关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减少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带来的负面效应;(2)加大对高科技服务业的研发投入和产业链其他环节的支持力度,搭建高科技服务企业急需的营销平台,加快高科技现代服务业企业的创新进程和创新成果的转化;(3)完善基础设施,为高新技术服务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硬件条件;(4)基于地方政府管理的视角,提出要加强地方高科技服务业集群的集群分工与合作、科研体制改革、集群战略管理。阐述的高科技服务业集群创新优势的提升策略,对于政府制定政策以及企业提升创新优势均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夏杰长.高新技术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2]Arthurs,n.E.Cassidy,c, Davis.n Wolfe,Indicators to supportinnovation cluster policy[J].International,ournal of,Technolo-gYManagementt2009,(46).

[3]赵 炎,周 文,Michael Dowling,Stefan Huesig.基于粗糙集理论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软科学,2009,(4).

[4]盖文启.创新网络——区域经济发展新思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李晗斌.日本产业集群政策分析[J].现代日本经济,2009,(5).

[6]安玉莲,鲍芳修,郑兵冰.产业集群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机制研究[J].北方经济,2006,(7).

[7]刘 奕,马胜杰.我国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和政策[J].学习与探索,2007,(3).

[8]Krugman,P.What’s new abOUt 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J].Oxford Review 0,EconomicPolicy,1998.(14).

[9]黄建康,蒋伏心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刚性及其超越[J].理论探索,2009,(1).

[10]张聪群.产业集群治理的逻辑与机制[J].经济地理.2008.(3).

[11]张华伟.政府在高技术企业集群知识流动中的作用[J].中国行政管理,2009,(3).

[12]聂 鸣,李 骏,骆 静.OECD国家产业集群政策分析和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13]杨洪焦,孙林岩l宫俊涛.阻碍产业集群创新优势发挥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9).

[14]孙亚忠,郭建平.国外传统产业集群高端化对我国的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6).

作者:吕维霞 赵 亮

高科技人才资源优势论文 篇3:

开放实验室:中关村特色创新体

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已成为集科研人才、专业设备、高精尖技术及产业化项目信息等多种资源于一体的开放服务创新平台,成为首都独具特色的最丰富、最宝贵科研资源的创新群体

前不久,中关村开放实验室第六批共25家实验室举行了集体授牌仪式。

截至目前,中关村开放实验室挂牌数量已突破百家,达到109家。五年来累计推动包括检测认证、技术攻关、试验指导与合作研发等在内的2.8万项服务,受益示范区企业1.25万家次,实现了创新要素的高效聚集,搭建了政产学研介五位一体的创新服务平台,形成了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合作机制,为示范区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开放实验室已成为首都独具特色的科研创新群体之一。

开放的平台

中关村开放实验室是市发改委、市科委、市财政局、中关村管委会为充分整合北京地区高科技创新资源优势,推动产学研结合,积极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而推动的一项重点工作。此项工程自2006年6月正式启动。

运行五年来,通过不断开展体制、机制创新,深入挖掘优质高科技资源,积极引导协调服务,助力企业创新发展,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在聚集科技资源、建立科学管理机制和促进产学研合作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已成为集科研人才、专业设备、高精尖技术及产业化项目信息等多种资源于一体的开放服务创新平台,成为首都独具特色的最丰富、最宝贵科研资源的创新群体,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

目前,中关村开放实验室的数量已经突破百家,达到109家。这其中既有国家遥感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网络新媒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又有北京大学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室、北京邮电大学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院校资源,还有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开放实验室、中关村软件园公共技术服务实验室这类重点为产业园区企业服务的公共平台。

坐落于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的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网络安全开放实验室,是依托中科院高能所于2006年正式成立的。该网络安全实验室建立的数据密集型网格平台处于国内外先进行列,已成为全球高能物理网格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验室先后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863、973、部委专项等40多个网格计算(云计算)与网络安全项目研究工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奖励。

目前,实验室拥有300多个CPU,90TB磁盘空间构成的高性能计算集群系统,建立了网络安全攻防实验环境,为企业深入研究和开发创造了硬件条件。在网络攻防、入侵检测、取证分析、陷阱诱骗 BIOS安全检测、网络内容还原、安全评估检测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和经验。自实验室成立以来,在业界课题的研究攻关工作中已有多项创新性成果获奖并进行产业化。

北京大学与北京市教委共建的空间信息集成与3S工程应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领域的理论研究、开发和教学方面形成学科优势。曾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了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重大专项“车载导航/动态信息服务终端的产业化”项目、北京交通委、北京奥组委“北京市交通综合信息平台 ”设计项目等,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和机械工程三个一级学科,通过不同学科方向的合作、交叉,开展虚拟现实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进行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并在主要研究方向上设立了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

中关村开放实验室汇聚了行业创新要素资源,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智力平台。北京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是目前国内仅有的几家通过国际实验动物管理评估及认证组织认证的实验平台之一,2010年再次通过(AAALAC)三年复审完全认证。实验室具有同时开展30000只鼠、200只猴、200只兔、20只羊、100只犬和50头小型猪的实验能力;具有实验动物转基因制备技术平台、实验动物影像学技术和实验动物抗体制备技术等实验平台,不仅服务于中关村企业,也积极向北京企业开放,可为企业提供多种技术服务。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开放实验室是属于孵化器性质的实验室,主要为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区及部分园区外生物医药中小企业提供公共设备及技术检测平台,为企业开展创新孵化服务,其中不乏海归人员带回的优质项目。到目前为止,实验室已为100余家企业提供了服务,服务项次达3万余次,并与园区内外生物医药行业的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开放实验室另一独到之处在于科研人才和尖端设备的聚集优势。国家人类基因北方研究中心于1998年成立之初就参与了“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并完成了一系列重要的基因组研究项目。中心不仅拥有一批高素质的科研人员团队,包括中心常务副主任沈岩院士以及150多名科研人员,还拥有用于高通量实验分析、基因组学研究和蛋白组学研究的多台/套高端实验设备,包括DNA测序仪、微阵列芯片分析仪和实验室自动工作站等,设备总价值4000余万元。在甲型H1N1流感肆虐初期,两例最早的病例血液样本就是被送到该中心作基因测序的。目前中心已累积申请专利49项,获批13项,均为发明专利。

从第一批的8家发展到第六批突破百家,中关村开放实验室规模逐年持续扩大。目前挂牌实验室成员既有清华、北大等知名高校的重点实验室,又汇聚了中科院、军科院、医科院等国家研究院所、行业转制院所的顶尖实验室,为中关村重点产业的发展发挥了支撑作用。

2011年,中关村实验室工程进一步突出了对符合中关村重点产业发展方向,长期以来服务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中关村重点企业群体的实验室挂牌开放,推动一批具备国家和行业资质的公共检测平台和来自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知名企业实验室挂牌开放。

目前,中关村109家开放实验室中,包含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及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8家、国家级认证中心17家;共有研究人员11429人,其中两院院士49名,教授以上专家1088人,包括超高压电子显微镜、百万亿次云计算平台等高精尖检测、研发设备6万多台(套),总价值超过64亿元。

在创新产出方面,五年来累计申请专利4136项,创制各类技术标准2561项。此外,开放实验室还拥有一大批技术领先、贴近市场需求、具有产业化前景的产业化成果项目。目前,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已经成为集科研人才、专业设备、高精尖技术及产业化项目等科技资源于一体的开放平台。

产学研合作升级

开放实验室是一项全新的系统工程,建立科学的管理运行机制至关重要。几年来,开放实验室工作办公室在管理体系建设方面不断探索,建立了实验室挂牌申请、专项评审、运行评估、信息统计、产业化项目筛选、产学研对接等一系列规范的工作流程,即“十项制度”和“六大流程”,使各项工作趋于合理化、规范化,为更好的整合科技资源、组织创新交流、服务企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例如通过设计信息模板,建立中关村开放实验室信息采集和报送制度,增强了信息挖掘能力;通过联络员制度和网络平台的建立,一方面促进了交流互动,另一方面形成了高效的合作机制,树立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在宣传方面,设计制作了介绍政策和实验室资源的宣传册,利用媒体、网络、展会、政策宣讲会等多种途径,向近千家企业推介,加大对中关村开放实验室这一品牌的宣传推广。

有了良好的机制和健全的流程规章,各项基础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圆满完成年度实验室挂牌申请受理、评审和专项资金补贴管理、运行评估等基础性工作。在工作中突出对战略新兴产业的引导扶持,专项补贴逐渐呈现出新的特点:重点企业申报项目明显增加;惠及企业大幅提高;对企业引导性作用明显;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推进作用日益凸显。

五年来,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对分散于北京的众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技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开放共享,挂牌实验室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加大对企业的服务开放。

围绕新兴产业发展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工程共组织产学研合作活动两百余场,其中包括但不限于与相关园区、行业产业联盟共同开展政策宣讲、调研高科技行业和骨干企业技术需求、组织科技合作对接交流等。通过企业科技研发需求与科技资源供给的有效对接,促进了科研成果产业化。目前已逐步规范形成六大服务方式即:双走进(走进企业、走进实验室)促进活动、分领域系列对接、牵线搭桥当红娘、创新成果发布会、企业和实验室交流座谈等。

通过上述服务构建起“521”八种产学研合作模式即:五项共建包括企业与实验室联合承担国家重大项目、建立国家科技基础设施、建立企业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进行项目研发和创制先进标准、建立人才培养基地;二项服务包括为示范区企业提供检测认证和技术攻关服务;一项是科技成果转化给示范区企业。

开放实验室实现了不同要素组合、不同目标组合、不同机制合作、不同领域合作的政产学研相结合的合作格局。同时,根据示范区建设对开放实验室工程的新要求,下一步将探索以企业为主体,开放实验室积极参与,共同建设企业技术创新研究院的新型产学研合作形式(如科兴疫苗产业创新研究院)。

截止到2011年上半年,挂牌实验室累计为1.25万家次企业提供了包括检测、技术攻关、试验指导与合作研发等在内的2.8万项服务;承担国家、北京市技术创新和产业化项目1859项,其中国家项目94项;联合研制标准共163项;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成果转移项目276项;与企业共建联合研发机构77个,为示范区企业提供人力培养1103人,受聘到企业共159人。在推动科研资源开放和服务企业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示范区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研究成果产业化

日前,修订后的《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实施试行办法》已经公布,按照新的办法,将拓宽和加大对开放实验室与相关企业开展合作项目的引导支持。

中关村开放实验室有三个特点,分别是设备资源丰富、人才资源丰富、科技成果资源丰富。这些年来,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已经逐步形成了与开放实验室系统化的合作模式。如企业购买开放实验室现有的科技资源成果;企业与开放实验室一起申报国家科研课题;企业委托开放实验室进行科技攻关,等等。

应当说,中关村开放实验室成立的初衷即在于激活北京地区国家部委、院校、机关单位的科技资源,通过一定的工作机制,将这些丰富的科技资源结合到北京的高科技企业当中去,形成在北京落地的产业化项目。

为促进研究项目产业化,中关村实验室目前已设立了专门的扶持资金,对评估合格的开放实验室,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专项资金提供50万元的一次性经费支持,补贴开放实验室进行必要设备配备和认证所需费用。

同时,对于以优惠价格提供的分析检测类服务,由实验室持有关服务合同、收费单据等证明材料可提出资金补贴申请,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专项资金按实际优惠金额给予实验室补贴,该补贴不超过标准收费的50%;对于研发类服务,由企业持有关服务合同、收费单据等证明材料提出资金补贴申请,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专项资金按照实际收费金额的50%给予补贴。这就是说中关村为企业在实验室进行资源使用打折,促进企业与实验室的资源协同共享。

中科院的高墙曾被外人视为不可逾越的科技禁区。如今,中科院愿意放下身段,打破高墙,主动牵手企业实现产学研用。这一切,得益于中关村开放实验室为双方搭建的对接平台。

中科院高能所一直走在中国自主创新科技的前沿领域, 2007年,中科院高能所网络安全实验室成为网络安全领域首家挂牌的中关村开放实验室。

开放实验室挂牌后,对产学研用的促进效用很快得到印证。当年,中科院高能所网络安全实验室就承接了启明星辰、网御神州、中科网威等多家专业网络安全公司的科研合作项目,仅仅是和启明星辰合作的一项中关村开放实验室重大专项项目“综合业务行为审计系统产业化”就为该企业带来近亿元的产值。

自加入中关村开放实验室以来,中科院高能所网络安全实验室已经陆续承担了近20项企业委托开发项目,和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共同申请并承担了5个国家项目,获得了10余项软件著作版权并有两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

记者了解到,未来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工程将探索更长期的产学研合作方式,继续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产业化转移的组织与机制的创新平台。除了推进示范区重点企业与开放实验室联合承担国家级项目,联合共建研发平台,进行技术转移合作之外,还将加大面向重点企业的深度服务、个性化服务、持续性服务。对“十百千”、“瞪羚”企业加强调研,发挥桥梁作用,推动企业和开放实验室在人才培养、技术合作、共建实验室和承接国家重大项目等方面进行多渠道多途径的合作。

在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方面,将进一步加强创新资源的整合开放,推动产学研合作形式的不断升级。积极参与产业联盟、行业标准协会的工作,积极参与中关村科学城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建设工作,探索将产业技术研究院与开放实验室工作相结合。对由企业与开放实验室合作,以市场需求为基础,以联合开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形式建设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关村示范区将给予大力支持。

今后,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工作将围绕《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紧跟国家和北京市关于新兴产业的发展和示范区建设的新思路,不断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机制体制创新,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深入挖掘首都优质实验室资源,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产学研对接与服务活动,提升示范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争取再用五年时间,使开放实验室工程辐射更宽,影响更广,初步建设成为有一定影响力的产学研创新合作的国际品牌。

作者:李焱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速铁路接触线分析论文下一篇:美的形式与内容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