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的阅读感悟

2022-09-10

第一篇:关于读书的阅读感悟

关于读书的演讲稿:阅读经典,感悟成长

关于读书的演讲稿:阅读经典,感悟成长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首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是否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全世界古今中外通用的营养品?书籍。没错,就是书籍。在数百年前,莎士比亚就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而今天,我要说,书籍是值得我们每个人享用一生的精神财富。

阅读经典,就是与智者对话。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世界上最贫穷又最富有的人是谁吗?苏格拉底。

你大可嘲笑一个皇帝的富有,但你却不能嘲笑苏格拉底的贫穷。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一件外衣历经无数个春夏秋冬,一双赤脚拥抱和他的智慧一样深厚的土地,然而他却是这个世界上最最最富有的人,因为他拥有着一切金钱无法衡量与比拟的至高智慧。有一位大土豪请苏格拉底到他的府上做客,并炫耀自己所拥有的大片土地。而苏格拉底只是非常淡定向他要了一张世界地图,然后摊开地图对他说:“请您在这地图上标出您的土地吧。”“这是地图啊!我的地产怎么可能在上面找到。”然后笑着答道:“那您实在不应该炫耀在这世界地图上都找不到的财富。”我们都知道,苏格拉底是塌鼻子、大肚子,他的丑和他的哲学一样享有盛名,但他在人们心目中却很富有魅力!因为他凭借自己一颗专注博爱的心创造了另一种永不衰退之美,那就是超群的智慧与过人的学识。尽管如此,苏格拉底却公然宣称:对于这个世界,我所知道的便是一无所知。

阅读经典,我们将聆听智者的呼吸,与苏格拉底一样的智者站在智慧的峰巅一同领略人生的精彩,做一等学问,走进知识的殿堂。

阅读经典,就是与仁者交流。

释迦牟尼说,“人生就是苦难的根源”;柏拉图说,“身体是灵魂的监狱”;孔子说,“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无论是佛家的普世价值,智者对人自身的认识和探索,还是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儒家的道德价值,都是仁者、智者、圣人将自己从风风雨雨中走出来的淳厚、睿智与高洁人格冶炼成老到的文字,化为沸沸扬扬的文学世界中的一道深厚的功力,是他们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宏伟篇章。我们在阅读他们的同时,也无形当中获得第二生命的体验,获得了“生命的风度”和“精神的高度”。

“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经典,与仁者交流,我们的内心将更加丰富,精神将更加丰满,我们的生活也将既有品质又有气质,修一等美德。

阅读经典,我们就是不折不扣的精神贵族。

然而冷冰冰的现实却告诉我们,当下腰包鼓鼓的大多数国民不仅不是精神贵族,反而成了像供奉神灵一样供奉自己肉体的肉体的奴仆。

同时,阅读环境和阅读内容堪忧。

当金钱扫荡着精神世界里的一切,爱好读书的我们被迫处在一种以市场为宗旨、追求低级趣味、满足一时快感的快餐文化的包围当中。当下的我们,大多也就停留在浅阅读时代,精神上的膨化食品如通俗书、时尚书、花哨书、流行书、肥皂剧等亦不断孳生。然而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品格不高、知识性不足、人文情怀缺失的阅读内容(包括影视)只会降低你的智商甚至扭曲了你的审美与品味。而好的作品应该以形而下的描写去传达人类痛楚命运的形而上的感悟,应该让读者像嗅玫瑰花的香气一样,能够直接嗅到震憾人心的思想,应该让我们在打开这本书时就仿佛打开了一个鸟语花香、莺歌燕舞的春天。

要知道,建立在快乐之上的文化是肤浅的,建立在肤浅文化之上的民族是庸俗的,为着庸俗的低级趣味而处处买乐的人们是可悲的!

亲爱的同学们,为了实现真正的成长与发展,请带上自己的思考与判断,进行有选择性的有效阅读。没有独立的思考,我们读到的他人思想只是别人桌子上掉落的面包屑,最终只能被别人左右着你的思想。因此,让思考像呼吸一样自由,我们才能真正享受阅读经典的乐趣!

第二篇:关于阅读感悟的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而实现“有创意的阅读”。阅读过程是一个有生命的过程,如果说理解性阅读是给生命提供养料的话,那么阅读的感悟则是对生命高度的提升。悟,是在整体把握文章的理解、评价、读写结合的拓展、思想认识的同构等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综合、联想等思维活动,发现新问题、开拓新思路、产生新认识。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应该巧辟蹊径,指导学生通过读中“悟”、“悟”中读,引导学生提升阅读质量,领略生命之巅的秀丽风光。那么,我们如何在阅读的过程中实施有效的“悟”读策略呢?

一、入题时引导悟

阅读课入题时,教师应用满面春风的语态,带有浓郁情味的话语,饱含激情的语气来引发学生的情感潜势,产生一种情感共鸣的语境,使学生为之所感,为之所悟,让他们自己去读、去悟,去以大观小、由小窥大,从而转化为良好的学习动机,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进而掌握“文章”精髓,领略“文章”的美妙。

1.设疑入手。在阅读教学导入时应教会学生质疑,在质疑中不断拓宽思维。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我引导学生根据课文质疑:谁草船借箭?他为什么要借箭?怎么借?结果又怎样?学生通过看、听、读、思、议,学得积极主动,不但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提出不同见解,展开激烈讨论,思维异常活跃。这样引导学生围绕题目进行悟,可以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如教学《咏柳》这首诗时,先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插图,展开想象: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面对这样的景色,你想到了什么?学生由柳树联想到春天来了,人们趁着这美好的春光乘着马车到郊外尽情地游玩„„在教学中不断激活学生的想象,无疑是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插上腾飞的翅膀。

2.情景入手。就是在开课时“导入”过程中创设情境,营造成一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氛围,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采用情境教学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千方百计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威尼斯的小艇》一文时,我就运用录像或多媒体电脑展现威尼斯这座水上城市特有的迷人风光,运用音乐、图片、动画、影视等手段强化感知,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启发他们想象威尼斯人和小艇的密切联系。学生的思路激活了,他们说工人们乘着小艇去上班,邮递员划着小艇穿街走巷去送信送报„„这样的“情景导入”让学生充分体验参与的快乐、思维的兴趣、创造的愉悦。

3.质疑课题。所谓质疑课题,就是让学生从研读课题入手进行悟,从题目中知其内蕴、窥其文义,得其意趣。如我在教《田忌赛马》这课时,让学生读题后质疑:田忌跟谁赛马?是怎样赛马的?结果怎样?然后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深读课文,学生从阅读实践中不仅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而且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价。有的说,田忌做事没有信心;有的说,齐威王第二场失败的原因在于骄傲自大、轻敌;有的说,孙膑是个观察仔细、分析认真、胸有成竹、肯帮助弱者的人„„这一悟的阅读理解过程,学生不仅对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分析、揣摩,体察他们的境遇,还读出许多个性化的感悟,探究的活力充盈着整个课堂。

二、导读时点拨悟

导读时点拨悟,就是要抓住教材的特点引导学生展开“对话”,在教学中建立起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把学生当作“知识源”,把课堂构建成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营造开放性的课堂教学环境,师生相互质疑,通过多角度、多侧面的立体探究,促进学生思维,不断产生共鸣,从而发展学生智力,教会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1.由小处悟到大处。所谓由小处悟到大处,就是指导学生在读书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使教材成为“读进”和“悟出”的桥梁。比如《大瀑布的葬礼》一文用对比的手法具体地描述了巴拉那河上塞特凯思达大瀑布的景象,关于瀑布的描写是全文的重点。为突破这一重点,我创设一个旅游情景,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由小处悟到大处,进行研读感悟,体验大瀑布:

(1)假设20年后的今天,我们这个旅游团又来参观塞特凯思达大瀑布,会看到什么景象?如果你是旅游团的一员,你会向导游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如果你就是那位导游,你会面对游客作出怎样的解释? (2)假设20年后的今天,如果在我们这个旅游团里,就有“巴西总统”,此时此刻,你这个“巴西总统”会有何感慨?你将会发表什么样演讲?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阅读“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这样的设计,指导学生在课文中“潇洒地走一回”。就能激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研究者。“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学生就从小处探究到大处,学生的多角度求答,海阔天空,拓开了学生的思路,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2.由正面悟到反面。所谓从正面悟到反面,就是启发学生用逆向思维来感悟课文的空白之处意思,以激起学生的“头脑风暴”。悟的巧妙,有的能够刺激学生对课文信息重组的兴趣;有的能够引发丰富的联想;有的能够引导学生作多向的推理;有的能够挑起不同意见的争辩;有的能够鼓励学生有创意的发现„„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我在指导学生理解“纹丝不动”词语之后,进一步启发学生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来悟邱少云“纹丝不动”中所蕴含的“动”来:同学们,邱少云此时此刻,身体是纹丝不动的,请您想一想,邱少云的什么在动呢?学生思考片刻,很快说出邱少云的牙在动,眼在动,手在动,脑在动„„我又进一步引导:请您说一说邱少云是怎样动的?这一悟的环节,引导学生由正面悟到反面,由纹丝不动悟到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动。这样的悟,让学生从邱少云的“动”中创造性地理解他的“纹丝不动”,从有字读出无字,从而读出无字的书来。学生都能从课文中捕捉相关的信息,然后加进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这样悟的教学片断,充满了感性,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积累,调动了学生的直觉、感受、想象、情感,使学生在感性化的学习中领悟课文,完善人格,关注生命方式,得到和谐的发展。

3.由静态悟到动态。文章的思想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之中,让学生真正理解,系统领悟,真正感受出其真、其妙、其美是我们的教学目的。悟,并不仅仅是静态的思维,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在文字中求形象,在有静态中求动态,珍惜每位学生独到的见解和富有个性的发现。如在教学《赤壁之战》一课,讲到黄盖火攻曹营这一计策的巧妙周密时,我在学生充分阅读课文后创设情境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让学生扮演黄盖,我扮演黄盖的部下,在火攻曹营的路上,“部下”有意地向“黄盖”请教一些“问题”。由于学生是黄盖这一重要角色,自然不愿被“部下”问住,便相互补充,争相回答问题,从而完全弄懂了这个计策的周密之处。这样的悟,由静态悟到动态,创造了和谐、民主、宽松、平等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思维活跃、敏于发现,创新的见解、独到的思绪也就在悟的探究活动中潺潺而出了。

4.由点悟到面。语感点是一篇文章的精华,是文中最能表情达意的词、句、段。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因此,引导学生展开悟,就是要紧紧抓住语感点。如人教版8册教材第3课《鸬鹚》中的“悠然”一词,它可以牵挂起全篇内容。教学中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的基础上,我从这一点出发引导学生去悟:您你能从课文中的那些地方看到渔人的悠然?学生读读想想:看上文,风景如画,渔人如在画中,因而悠然;看下文,鸬鹚本领高强,渔人成竹在胸,因此悠然;看末尾,渔人日日丰收而归,生活无虑,当然悠然。它可以提示文章基调,捕鱼前是静而悠然。捕鱼中是忙而悠然:鸬鹚训练有素;渔人动作有序、有效;人鸟配合默契,相处和谐。捕鱼后更是恬而悠然。景悠然,人悠然,鸟悠然,渲染出一幅江南水乡悠然生活的小画卷。再如在教捕鱼一段时,抓住“一抹”这个重点词语进行不同层次的悟读。首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读出“一抹”这个词的意思,学生经过细读,不难回答:“擦、敲、打、碰„„”然后比较哪一个动词最合适。接着,我追问,为什么要用“一抹”?“抹出”了什么?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一步研读课文,然后划出有关的词句在小组里讨论、交流,最后以小组形式汇报。有的说:这一抹,抹出了湖面的不平静;有的说,抹出了一只只鸬鹚下水捕鱼;有的说,抹出了渔人不断地挤,鸬鹚不断地跳下水;也有的说,抹出了渔人丰收的喜悦„„这样的读中感悟,情景交融。精彩的语言出自学生之口,思想的火花他们自己点燃。抓住一点,带动全篇,真正做到了读中感悟,情景交融。

5.由现在悟到过去。“读中感悟”是师生平等合作、教学相长的过程,这其中既包含学生读中感悟的主体活动,也包含教师读中指、引、诱、辅,领其悟的主导活动。我们只要深入钻研教材,语言文字中闪现的语感火花一点也不贫乏。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如教学《给颜黎民的信》第一节,我这样设问:是什么事使鲁迅放了心?先前他为什么不放心呢?这说明了什么问题?根据这些问题引导学生阅读下文,并认真理解:那时白色恐怖严重,国民党反动派千方百计禁止进步书籍的出版和传阅,但鲁迅还是冒着风险给颜黎民寄书,并且一直为之担心,这足以说明他始终把青年放在心上,并对他们的成长十分关怀。学习了这篇课文之后,我进一步引导学生由现在悟到过去:想一想,颜黎民以前为什么会给鲁迅先生写信?信上说了什么?你能以颜黎民的口气写一封信吗?这样的悟,由现在悟到过去,有标度、有力度,达到了理解语言,引发思维的目的。 6.由远处悟到近处。语文课本有些历史题材课文的内容,离我们的生活现实比较遥远,在导读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由远处悟到近处,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比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不敢朝他那儿看,不忍眼巴巴地看着我的战友被活活地烧死。但是我忍不住不看,我盼望出现什么奇迹──火突然间熄灭。我的心像刀绞一般,泪水迷糊了我的眼睛。”一个特级教师在教学中就设计了“如果你在战斗现场„„你的心情怎样”这一个悟的环节:

师:请同学们反复诵读这段文字,想象一下,如果你在战斗现场,亲眼目睹战友邱少云在烈火中活活忍受煎熬,你的心情怎样? 生:我的心如刀绞一般。

师:请细细体味这一“绞”字,会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生:痛

生:刀刺进胸膛,再来回搅和几下的那种戳心的、无法忍受的痛。 师:有刀吗?文中指什么像刀绞一般“绞”我的心?

生:眼睁睁地看着与自己生死与共的战友活活地被火烧而不能救他,这种心情如刀绞一般“绞”我的心。

生:看到战友烈火烧身,想象到他一定痛苦得如“刀绞一般”,所以我的心里也如“刀绞一般”。

生:我既无法忍受战友被大火活活折磨着,又担心战斗会受影响,这矛盾的心情如刀绞一般折磨着我。

生:我有一种说不出的难过,我好想哭,我的心碎了,这样的战友不能死„„

师:是的,这样伟大的战友不能死,他怎会离我们而去?他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让我们来练习读这一小节,读出感情来。

在这个悟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先让学生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反复诵读课文,然后从“绞”字入手感悟,由过去悟到现在,由远处悟到近处,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学生在联系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对“绞”作了感性化的理解后,又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课文内容,逐步感受“我的心像刀绞一般”,体味这生离死别、刻骨铭心的人间真情。最后学生的感情已完全沉浸于课文之中了。所以,当教师要求学生读出感情的时候,有的学生流下了眼泪,这是真情的流露。

7.由有限悟到无限。鲜活的思维是悟的核心。所谓由有限悟到无限,就是引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自觉地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解决同类型的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在教学操作中,教师在引导悟时,注重发挥学科的思维功能,十分注重鼓励学生的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直觉思维、想象思维的并用,并力求求异求新。如上《林海》一课,在直接进入课题时我问学生:本文我们到底学“林”还是学“海”?大部分的学生一时没了主意,可少数学生马上意会到了因为大兴安岭的林很多,像海一样,故称林海,因而,今天要学的应该是“林”。至此,我又紧追着问:日常我们还把什么比作海?“云海、人海、花海、草海、麦海、歌声的海洋、笑声的海洋、欢乐的海洋。”这样的悟,创新思维的种子一下子发散,由有限悟到无限,既训练了语言文字,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8.由实处悟到虚处。语文教学重在提高学生实践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教师若能在阅读教学中把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学生还能获得很好的锻炼机会。如在教《神笔马良》这课时,笔者提出研读专题:马良用神笔帮助穷人做了哪些好事?假如你有一支神笔,你会用它画什么?把你的想法写下来。学生在实际练习中这样写道:假如我有一支神笔,会画出许许多多双明亮的眼睛,送给盲童,让他们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有的说,假如我有一支神笔,我会画出各种各样的书,献给希望工程,让希望工程把这些书捐给失学儿童,让他们重新感到读书的快乐;有的说,假如我有一支神笔,我会描绘美丽的地球姥姥,让她的脸不再那么脏,那么黑了,让她穿上公主般的衣服,让和蔼可亲的地球姥姥回到她年轻时候的美丽。我仿佛看到地球姥姥笑了,笑得多么甜呀!„„这一句句、一段段血肉丰满的语言跃然纸上,令人爱不释手。引导学生由实处悟到虚处,就是注重实践,超越自我。这样的感悟虽然是让学生写下来,但学生必须在研读文本、感悟内涵的基础上加以探究,发挥想象。当学生有了充分的空间展示自我时,就会不断地超越自己原有的认知水平和想象能力,就会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促进自身的悟感、想象、思维的发展,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也真正做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交融。

9.由空白处悟到生活处。有些课文,留下一定的艺术空白,这就为创造“悟”提供了有利的契机,我们就可以抓住这些艺术空白,引导学生驰骋想象,创造“悟”的广阔空间。在教学时,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已有知识水平和可接受能力,鼓励学生展开大胆而又合理的想象,予以补充。《小英雄雨来》记叙了这样的情境:雨来被鬼子拉走后,人们听到几声枪响,以为雨来再也回不来了。可是,过了一段时间,他却从水中冒了出来。雨来是怎么脱险的?课文只作了简单的交待:雨来趁鬼子不防备,一头扎进河里游到远处去了。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张开悟的翅膀:鬼子为什么会“不防备”?是怎样“不防备”的?雨来跳水后是怎样躲过敌人射击的?他又是怎样避开敌人搜索的?引导学生把这些情节、细节设想出来,写一个精彩片段。小学生有描述了雨来的心理活动,有的再现了当时的场景。这样的悟,既可使雨来机智勇敢的形象更为丰满,又能有效地活跃思维,提高创造想象的能力。

三、结尾时升华悟。

阅读课的结尾,教师的教不只是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升华感悟,探究结论,帮助学生在升华悟的过程中学到方法,找出规律。要分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创新性的培养。给学生多点拨、多直观、多启发、多鼓励;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动口。老师应少废话、少替代、少包揽、少埋怨,引导学生创新学习,鼓励他们的批判精神,允许他们标新立异。

1.升华情感创新悟。如教完《詹天佑》课文最后一节时,我设计了请学生“从课文里找依据,给‘京张铁路’重新起名字”这样一个教学环节。有人说这是中国第一条铁路,故起名为“中国第一路”;有的说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达到了当时国际一流水平,故起名为“创新路”;有人为纪念后天佑,故起名“天佑路”;有人因这条路为中国人民争了一口气,故起名“争气路”;有人说京张铁路修筑之成功,是因为詹天佑爱国,故起名“爱国路”;有人根据这是中国人设计修筑的第一条铁路的事实,起名为“中国路”;有人说这条铁路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力量,故起名“智慧路”;各种各样,不一而足。这一教学环节,使学生既加深了对课文主题的认识,升华了学生的思想境界,又进一步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2.引导想象发散悟。想象发散“感悟”的目的在与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感悟”的特点不是单向的,而是多向的;不是死板的,而是灵活的;不是固定的,而是变化的。在教学中我们应以问题作为发散点,在文章的领域里去探索更大的空间,从而获取新的知识,培养思维能力。使教材成为“读进”和“悟出”的桥梁。例如在教学《凡卡》的结尾之处,寄出出“没贴邮票的信”之后,把无尽的思索和回味留给了读者,我在此引导同学探究“感悟”:凡卡后来的生活可能会怎样呢?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而多方求答,结论更是多姿多彩:有的说她疯了,住进了疯人院;有人说继续在店里当学徒,遭受更加悲惨的生活;有的说爷爷把凡卡带回到乡下,又送给了另一家学徒店;有的说凡卡而被迫离店出走„„

3.联系全文总结悟。一个特级教师上《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文章学到结尾一段,学生突然提问:既然课题是“威尼斯的小艇”,结尾为什么要写威尼斯的夜景?王老师因势利导:让我们自由地读课文最后一段,想一想原因。通过读感悟,很快学生便明白了“威尼斯离不开小艇,正是这小艇才组成了威尼斯这神奇迷人的夜景”。老师接着又要求学生用上“因为──所以──”或“只有──才──”说说理由,学生说得兴趣盎然。无疑,这样的教学引导,是真正在帮助、指导学生自己克服矛盾,获得知识和能力,而老师娴熟的教育机智,也充分展示了教师的灵活引导给语文课堂带来的生机与活力。 4.一言心得抒情悟。就是在文章的结尾或课堂的结尾选择恰当的触发点,激发学生从各个角度求答的创造性热情,通过联想、补充、借意发挥,以求掌握作品的广度和深度。如在《丰碑》一文的教学结尾处,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请你结合自己的感受,给军需处长写一条碑文,来赞美他的高尚品质。学生们跃跃欲试,写的多姿多彩:“舍己为人红军魂,精神丰碑育后人”;“全心全意为人民,军需处长永远活在我的心”;“立此丰碑留军魂,处长精神泣鬼神”„„这样的“感悟”,就把教学引入了一个柳暗花明的新境界,学生的“感悟”对话,各种各样,不一而足。这一教学环节,使教学再次推向了高潮,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主题的认识,升华了学生的思想境界,又进一步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三篇:关于孩子读书的感悟

——当你给孩子读书,你的孩子与成功就不远了

面对一个呱呱坠地的孩子,每位家长就面临教育一个孩子的重大责任。生孩子容易,养孩子难。家长们大都是第一次当父母,教育孩子是一个盲点。又由于现在养老观念的改变,格外重视孩子的质量而非数量。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家长们的共识。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三字经》云:“凡训蒙,徐讲究”„„这些都让新当父母的人着急。早教应运而生。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可是家长的文化层次良莠不齐,担心自己的孩子在自己的影响下“老鼠的孩子会打洞”。于是纷纷投资,满城市转,寻求好的老师。最后累垮了父母,孩子忙得晕头转向,效果却一般。这样的孩子大多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普遍差。在小学阶段,成绩还过得去。到初中后就没有后劲了。家长哀叹,自认没有好的基因。实际上这样做违反了教育规律,也违反了孩子的发育规律。孩子的心理发展没成熟,技能学会了,心理出问题了,没有文化底蕴是托不起技能的。实际上孩子的教育没有那么难。只要不求速成,孩子很好教。如果你自认为不能胜任,就可以请儿童文学到你家,孩子的希望就在你天天读的书中。如果又能找到孩子的特长学了一二,你的孩子将是多才多艺、知书达礼的人才。

有的家长也知道读书很好,就买了一摞放到孩子面前。“孩子,看,读!”这是一个通病。孩子识字不多,事物尚且认不全,何况是包罗万象的书籍?他们是看了,看他们明白的部分,不明白的仍然不明白,书是没少翻,学会的仍然是原来那些。表面看家长很负责,其实是最敷衍了事的。很多家长还满腹牢骚。

孩子对世界一无所知,对自然和社会充满了好奇,凡事都要问。如果家长没有抓住这个有强烈求知欲望的阶段,孩子就输在了起跑线上。家长的文化素质、生活经验等十分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教育就不可避免地出现缺失。此时,儿童文学就是最好的老师。幼儿最先接触的幼儿文学,它的特点就是涵盖了大千世界中的种种知识,恰好能够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幼儿文学知识性很强,化知识为趣味,能够更好地让幼儿初步认识社会,认识自然,而且还引导他们参与语言、思维、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对幼儿健康成长有极佳的启蒙作用。但幼儿尚未识字,如果等到他们九岁时识完字再读书,就晚了9年的时间。到13岁上初中

1 前也涉猎不了太多。当身体发育、心理还不成熟的时候,问题就出现了。这就要求家长从孩子出生开始就要履行叙述者的任务,“听觉”是孩子接受知识的主要方式。家长的转述、诵读是不可或缺的。

当你朗诵儿童文学时,充分地利用了孩子无意注意、无意记忆、无意想象的特殊心理特点。让孩子在玩的同时,耳朵、眼睛等感官不时注意家长的声音与表情,就立体地运用孩子的时间,玩学同步。另外,儿童时期是语言发展最迅速的时期。3岁的幼儿就应掌握3000-4000词汇。家长的日常口语无法包含这么丰富的词汇,所以儿童文学是不可或缺的帮手。即使是全图画的书籍,也要为孩子转述,这同时一步步丰满了孩子图文转换的能力,代替了以电视为代表的直接图像讲述的方式,为孩子未来思维的发展奠定基础。其实儿童文学是深入浅出的口语文学,是要求大人朗读给孩子听的文学。据统计,大多数教子有方的家长都有为孩子读书的习惯。为了你的孩子,你必须读书。

家长读书也是有一定计划和方法的。每天是在哪个时间段读,视情况而定。持续的时间,则要看孩子到底能够有多久的兴趣浓厚的时间。兴趣下降的时候,就应该是停下来,让孩子回味、品读。千万不能读到孩子反感甚至哭闹的时候再停止,这就为你下一次制造了极大的障碍。还有一个细节是十分重要的:在每次结束时,别忘了说一句:“刚才有趣的故事都在这本书里,还有好多更好的故事。妈妈爸爸要做事了,下回再读给你听。”虽然只是简单的一句话。但日积月累之后,则会极大地提高孩子对书籍的向往和热爱。当他能够自主地翻阅书籍时,你就可以骄傲地说:我的孩子是爱看书的孩子!

读书的难度要循序渐进。首先是儿歌、图画故事、各种童话故事、自然常识知识。中外神话传说等。接下来是古今中外的启蒙名篇名著,如寓言、成语故事、益智故事等。适当背些中国古典启蒙如《弟子规》、《三字经》等就更好了。最后,就是中外名著,由浅入深。小学、初中、高中的必读书目中的书籍等。

在现今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中,各位家长在满足孩子需求的同时,不要忘记满足孩子在心理和认知领域的需求,为他们读书与为他们挣钱是同样重要的。在中国古代,中年人同样忙碌,在大家庭中,教育学龄前儿童的任务就交给了祖辈。子子孙孙都围在祖辈的膝下,缠着讲故事。祖辈把自己人生中经历的奇闻怪事等等传授给孩子们,就像让孩子们先经历一番人生。慈祥的面容,娓娓道来的讲述, 2 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就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虽然不是读书,但有异曲同工之妙。在现代社会,父母把挣钱视为第一要务,回家是已经精疲力竭,对于孩子的要求,根本不会全身心投入,直接把孩子交给;学校、社会或者自己的父母。隔代教育就产生了。与古时不同,现今421家庭的特殊背景,使得娇惯孩子是几乎所有老年人对于孙辈的态度,往往忽略为孙子或孙女读书,甚至根本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据报道:“学校教育占总教育的35%,社会教育占14%,而家庭教育占51%。”缺乏家庭教育的孩子所缺少的51%的教育又由谁来负责呢?成才自然也就极其困难。

各位家长,要对自己以及自己的孩子充满自信。可能家长的文化素质不高,但有了你诵读的书籍,教育孩子的,不是你,而是前人思想智慧结晶的书籍;孩子先天的条件也只有很小的影响,所谓“老鼠的孩子会打洞”,大多只是后天家庭环境影响所导致的。

这些只是笔者对家庭教育中读书的浅悟。读书对于孩子的作用是没法估计的,同时也是绝对没有坏处的。希望读到这段文字的的家长,能落到实处,定会受益匪浅。

第四篇:XX关于读书感悟的作文

书,是灯,孰能照亮前面的路;书是桥,书接通彼此的岸;书是帆,书推动了人生的船。读书时一门人生的艺术,因为读书,人生才更精彩。下面是小编推荐的XX关于读书感悟的作文,希望会喜欢!

XX关于读书感悟的作文一

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

——题记

书是一缕阳光,它能融化心间的冰凉,书是一缕春风,它能消除你内心的浮燥,书是一支蜡烛,它能使黑暗的心变的明朗,书是一种营养,它能让你精神强壮,书是一壶铭茶,让我回味无穷……

没去过庐山,却从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中感受到庐山瀑布倾泻而下的壮阔,没有到过泰山,却从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感受到泰山的雄浑高大,没去过云南,却从沈从文中的《边城》中感悟到汇溪小城的妩媚动人。

读书,让我神游中华大地。

“日出江花经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咏这优美的诗句,谁不为祖国山川的多姿多彩而赞叹,”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咏读这优伤的诗句,哪一个浪迹天涯的游子不滋生出绵绵的思乡之情,”僵卧弧村不自哀,尚思为国轮台”,吟诵这铿锵的诗句,谁不萌生出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

读书,让我感悟古人的思虑情思。

虽然生命如流水,随即而逝,但我们可以通过读书穿越时光,感叹沧海桑田的变迂,感悟国盛人兴的辉煌。古人们将情寄于笔下,用笔墨为我们留下了壮丽的景色,我们只需要用心去把它们复原或原景,呈现在眼前。

读书不仅仅是享受景物的阿娜多姿,其实也是在扣问一扇扇古人的心扉。屈原的精忠报国,司马迁的忍辱负重,唐太宗的阔达心胸,明正德的荒谬无稽,岳飞的铁胆忠心……

读书,让我了解了古代中国的兴亡盛衰,让我感受到了西方爱情的伟大凄美。

文学,向世人展现了憧憬与追求,任何人都无法拒绝这样的憧憬与追求。

享受读书的乐趣,驾驭着心灵,去穿越时空,感悟自然,神游中西方。

XX关于读书感悟的作文二

在我成长的道路上,我认为读书对我来说读书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读好书,就像结交了良师益友,使我们获益匪浅;读好书,就像沐浴在温暖的春风里,使我们心旷神怡;读好书,就像找到了快乐的源泉,使我们领悟到快乐的真谛!

翻开厚厚的历史书,古今的一幕幕掠过眼前。看到那闻名中外的四大发明的记载,心中油然而生出一种自豪之情,情不自禁地赞叹一句——中国人好样的!看到所记载的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凶狠残暴的恶行,罄竹难书,令人发指,可谓人人得而诛之;同时也为那敢于抛头颅洒热血,英勇无畏的红军战士们所敬佩……

历史记载书,不但让我们了解尘封已久的往事,也交给我们许多人生道理。

翻开散文书籍,给我们的不是一种沉重的感觉,相反,它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清新脱俗,与众不同的感受。阅读朱自清的《背影》,虽然并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通篇的语言都十分朴实,但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父子间深沉的爱,读者为之深深感动。,再试想在午后懒洋洋的阳光照耀下,你正拿着一杯花茶,捧着泰戈尔的《园丁集》——优美的词汇,细腻的感情,深远的意境。那茶香书香融为一体,我们沉浸于此,给我们无穷的享受,让我们流连忘返……

散文,使我们从《繁星春水》中感受到那伟大而无私的母爱;从《乐观》中学会“不畏挫折,终将获胜”的信念;从《给亡妇》体会到夫妻间的深情。

翻开名著,看到一个又一个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让我们爱不释手。我们也从保尔身上学会了“钢铁精神”;从海伦的身上学会了勇敢战胜命运,永不低头的决心;被《巴黎圣母院》里爱斯梅拉达,加西莫多善良美好的心灵所感动……

在此,我引用冰心奶奶说过的一句话:“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的确,书就像一座巨大的宝库,等着我们去挖掘;书就像指向标,指引我们前进的道路……书带给我们知识,教给我们道理。

还记曾经一个伟人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品德高尚的人谈话。”是的,读书本身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当我们很认真的去读一本书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它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而是一份无法言语的快乐! XX关于读书感悟的作文三

读书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一本书就是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叙述了一段人生,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书,是灯,孰能照亮前面的路;书是桥,书接通彼此的岸;书是帆,书推动了人生的船。读书时一门人生的艺术,因为读书,人生才更精彩。书,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所以我们要像海绵吸水那样,吸收着知识的点点滴滴。书,是人类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柱。在别人眼里,它却是比精神支柱还要宝贵的东西,就像高尔基先生,他曾经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可见,书对他来说就是最宝贵的东西。书!是我们的朋友,也是我们的家人…

朱熹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由此可见,对于书,只有善读,才能像蚕一样,吃进去的是桑叶,吐出来的是丝一样。读书是为灵魂寻找的镜子,我们必须用心去领会书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 读书,给了我知识,给了我乐趣,更给了我力量;读书,让我知道什么是酸?什么是甜?什么是苦?什么是辣?读书,让我知道了怎么为人处事;读书给了我最大的东西就是,“知识,它丰富了我的大脑,增长我的见识。”

就拿假期里我“啃”完的那本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来说吧。“啃”完它,我心情很复杂,说不出是被保尔的顽强精神所感动,还是为保尔的悲惨遭遇所难过。这本书为我们叙述了保尔·柯察金一生命运坎坷,参加过无数场残酷的战争,负过许多次伤,伤痛使他一次又一次的倒下,但他又一次次地顽强的站了起来。

保尔在病床上虽不能打战,但他以笔为枪,与敌人作着殊死拼搏,由此可看出,保尔是多么渴望能英勇的站在疆场上,保卫祖国;也可看出保尔十分的乐观,负了伤应该是悲伤绝望的,可他却用开玩笑的语气说了这番话,他不仅是在安慰自己同时也希望家人不要为他伤心了,他真是个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崇高的道德风貌、高昂的革命激情、奇迹般的生命活力和有着钢铁般的坚强意志的坚强勇敢的男人。在保尔出生的那个年代战火连连,他却不顾自己的生命和父兄一起驰骋疆场,英勇杀敌,他为了战争不仅牺牲了健康,甚至牺牲了爱情。他是个英雄更是个强者,它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感动,更多的是他那不屈服的顽强意志。

读完了这本书,它使我明白在困难中不要退服而是要乐观的去面对生活,要有钢铁一般的意志使困难不攻自退。人世间既有失去的,也有收获的,你可能会为了学习放弃了玩的时间,但你收获的是知识是赞美是自豪。同学们,既然保尔都能那样为了祖国英勇献身,为什么我们连一点小小的困难都承受不了呢? XX关于读书感悟的作文四

这个寒假我读了两本书,从这两本书中我得到了许多感悟。第一本书叫做《童年》这是高尔基的三部曲。童年对于高尔基来说是悲惨的遭遇,但也是他的一段深情地回忆。

文中的阿廖沙是一个很不幸的孩子,他在外祖父家生活的那段时间,我认为阿廖沙的幼小的心灵会被玷污。不过幸好有外祖母这样一个正直的人在他身边。她给了阿廖沙信心和力量,让他看见了光明与希望。

但是和阿廖沙相比,我们的童年是五颜六色的,而阿廖沙却在黑暗中度过了童年。高尔基与我们的童年大不相同,他或许会抱怨自己儿时的生活环境,但是这也是对他的一种考验。我们会为阿廖沙所遭受的屈辱深表同情,也会被他在恶劣条件下仍然坚持读书的精神所感动。在书中可以看出高尔基是一个嫉恶如仇、自强不息的高大形象。

《在人间》讲述了阿廖沙外出谋生的经历。在这其间阿廖沙遇到过像斯穆伊这样的好人,也有谢尔盖这样下流的人。阿廖沙每天都在干活,但这并不妨碍他阅读书籍。通过阅读,他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都得到了极大地改变。

另一本书叫做《伊索寓言》,这本书讲述了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虽然每个故事都很短小,但作为人们生活智慧的结晶,他反映了人们生活各方面的内容,并通过故事背后的哲理,给人们深刻的启示。本书中有的写出了以强欺弱的暴行,有的赞颂了自由自在生活的美好,有的反映了穷苦人民的种种悲惨遭遇,还有的赞扬了劳动人民的高尚品质。书中还写出了很多生活中的经验。在学习,生活中,都会遇到许多困难,我们应该学着去克服困难。

《伊索寓言》大部分是以动物为主角的故事,这些拟人化的形象,是作者经过长期观察、体会、概括而创造出来的,形象逼真。作者的文采也贴近生活。主要是故事内容所传达的启示和人生智慧。

从这两本书中我都得到了启示。书,是很好的东西,他可以让我们多增长知识。我们应该多读书这样知识面才会广阔。

第五篇:关于阅读《论语》“忠恕之道“读书报告

《论语百则》读书报告

——关于“忠恕之道”的心得体会

引言

初次学习《论语十则》是读小学时候的事了,想起当时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时候,即便对孔子还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但是心里已经对孔子产生敬畏之情。这次的中国教育史,再次拾起《论语百则》的时候,才发现《论语》留给后人的不只是孔子与他人的对话,其内地里含有很深刻的意义。并且,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虽然当今有很多人批判儒家学说,但是《论语》还是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的,我想我遇到什么苦难或者困惑的时候,我都会想起一两句《论语》中的话,勉励自己。

由于对此书里面的关于“忠”与“恕”颇为感兴趣,并且之前对“忠恕”并没有很深刻的感想,品读过《论语百则》后,对“忠恕”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也有了不一样的体会,所以此次读书报告,我主要是针对《论语百则》里面“忠”与“恕”发表个人读书心得体会。

社会、人文、作者背景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人)。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是我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时期。当时养士之风盛行,私学兴起。孔子是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内容概括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其中内容十分丰富,包含有关于“学”、“德”、“仁”、“孝”、“君子”、“中庸”等方面内容的阐述,体现孔子的思想。

拓展性讨论

“忠恕”是以待自己的态度对待别人,是“仁”的具体运用。俗话说,做事先做人,《论语》中关于做人的道理有许多,但曾子说其实只有一条:“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现在的世界千变万化,我们心中的准则是“忠恕之道”,唯一不变的是“忠恕之道”。《论语》全文对于“忠恕之道”的相关阐述不多,但是“忠恕”是儒家文化在人际关系方面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孔子治学、立身、教学的原则,是中国儒家思想重要的伦理与哲学范畴。

何为“忠”?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冯大建编《论语百则》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p108)孔子从四个方面来教育学生:知识、行动、忠诚、信实。由此可见,“忠”的教育在道德教育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忠”,即对人对事,尽心尽力,全心全意。进而我们可以发现,“忠”并不仅仅表现在对人对事尽心尽力,更是表现在我们要对得起自己,不违背自己内心的道德准则,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也就是说,我们要严以律己,对待自己的时候,要严格要求,“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不断提升自我,这样才能消除矛盾,最大程度地实现“忠”。

何为“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冯大建编:《论语百则》,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p195)这句话就是对“恕”最简单最有效的解释。“恕”是伟大的美德之一,只有设身处地地为人着想,以宽容之心待人,才能够实现“恕”。每个人心中都害怕难过,贪婪,嘲讽,欺骗,伤害等经历,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关心,照顾,疼爱,守护,因此每个的情感世界都是相通的,只有将对方的感受等同于自己的感受,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才能够得到他人的尊重与关心。有一句话说得好,别人对待你的态度,取决于你对待他人时的态度。而且,自己没有做的事情,不要苛求别人;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也不要苛求别人;自己先做楷模,而后引领别人去做。如果每个人都懂得“恕”的价值,那么人们在生活中就能够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营造更和谐的氛围。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冯大建编:《论语百则》,南

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p110)这是“恕”的具体表现之一,人家打扮地干干净净而来,便应当赞成他干净的一面,而不应当死盯着他的过去,也就是说,我们要看到他人进步、优秀的地方,不应只是盯着对方的缺点,不给人以改过自新的机会。然而,在我们生活中,大家总会因为一个人的某个缺点而否决一个人,往往忽略了一个人的优点,这是大家的通病之一啊。这些话语虽然简单,但是其内地里蕴含的道理往往容易为人们所忽略。可见,“恕”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如何“忠”

然而,如果我们一心忠诚待人,但是我们总会有被人误会的时候,总会有无人赏识、怀才不遇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坚持的“忠”还有意义吗?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冯大建编:《论语百则》,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不用发愁的是,现在社会上没有让你尽忠的职位,真正要发愁的是,你有安身立命的那个本事吗?如果有那个本事,早晚会有你的位子。也不用发愁现在没有人了解你,真正要发愁的是,你有什么资本让别人去了解你。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所以,真正有本事的人,不必担心自己的一片忠诚无人赏识,只要真正做到“忠”,并且自己有本事,定会成功的。

如何“恕”?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冯大建编:《论语百则》,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p171)孔子一直提倡“恕”的精神,但是“恕”并不是无条件,无原则的博爱,而是有一定原则的,这个原则就是“直”,即正直,实事求是的态度。它应该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如果他人对自己的怨恨是有道理的,那么我们要反思自己,“为人谋而不忠乎?”,并且改正自己;另一方面如果他人对自己的怨恨是没道理的,是充满恶意的,就应该采用适当的方式保护自己,不应一味以后退来避免矛盾,一味以善良来感化怨恨。所以可以看出,“恕”并不是无条件的宽容,总之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其中正包含着孔子的“中庸”思想啊。的确,我们生活不能够只是一味地退让,不能一味地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困难与敌人,而应以“直”为前提,判断他人的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

程度地真正履行“恕”。诚然,在我们生活中的确是这样子,我们不能够一味地退让,更不能够一味地宽恕他人,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原则与标准,一旦越过此准则,我们也不会一如既往地对待他人。

“忠”“恕”统一

然而,“恕”乃“仁”道之消极表现,宋代朱熹在《四书五经》中说道“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也就是说我们要全心全意做好自己的事情,是忠;而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推己及人地考虑对方的处境,就是恕。尽己,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积极的方面,推己,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消极方面。两方面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以己之所好恶为基点,推己而及人之所好恶。这种推己及人的方法,就叫“能近取譬”,将心比心,推心置腹,是实行仁德的便捷途径。可见,“忠”、“恕”并非可以割裂开来的,二者是统一的。“吾道一以贯之,忠恕而已。”可见“忠”与“恕”乃“一”道,只有把“忠”与“恕”统一起来,才能既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又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是孔子的“一以贯之”的仁道。就像在我们生活中,我们既要做到对得起自己,尽心尽力,又要做到宽容待人,即要做到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忠恕”,才能发挥“忠恕”蕴含的道理。

“忠”“恕”关系

我无法理解的是“为人谋而不忠乎?”为何只是反思自己为人是否不忠呢,为何没有是否不恕呢?难道我们一日三省吾身,只需要问自己是否对人对事,尽心尽力,全心全意就可以了吗?“忠恕”乃一个统一的整体,二者不能够割裂开来,但是,此处并没“为人谋而不恕乎”,而只是“为人谋而不忠乎”,是因为“忠”包含有“恕”的含义吗?那么“忠”与“恕”的实质关系是什么,“忠”包含“恕”?“恕”包含“忠”?“恕”是“忠”的基础?“忠”与“恕”相互统一,不可分割?

评价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 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与《大学》《中庸》《孟子》

《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其中所蕴含的许多道理往往容易为大家所忽略,然而当我阅读起《论语》的时候,会有种醍醐灌顶般的感受,因为《论语》运用的是平时生活中活生生的例子,并且能够从生活中的例子总结出做人的道理,教育的方法等,因此仔细品读《论语》时,的确有种幡然大悟的感觉。

由于孔子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和现代不同,他的教育思想和方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孔子的教育思想,政治思想,教育方式在现代社会仍有不可磨灭的作用。可以肯定的是,其中蕴含的道理是永不消退的,因此我们在运用过程中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长避短!

结语

《论语》里面包含的意义实为很深,并非一篇读书报告所能涵盖的,因此我只选取了其中的“忠恕之道”发表个人心得体会。

以上为我的浅见,是我在阅读过《论语百则》后的一些看法,只因阅读这本著作的确让我打开眼界,让我明白更多关于教育的道理,反省自我,相信这对于我日后会有很大的帮助,当我遇到困难时,想起一两句里面的经典,必定会有醍醐灌顶的作用。

注释

冯大建编:《论语百则》,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孙培青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三版

于丹:《论语心得》,《百家讲坛》栏目音像制品由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出版发行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关于感谢生活的作文下一篇:关于给宝宝的表扬信